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后心理护理是指对妇女在分娩后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支持的临床措施。随着对女性健康关注的增加以及产后心理问题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介绍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的理论模型、评估工具以及干预方法等。

1.理论模型: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发展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产后感受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妇产后的心理体验可以通过情绪、情感和认知来解释,进而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包括《社会支持理论》、《应激-适应理论》、《应对模型》等也被应用于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中。

2.评估工具:

产后心理护理的评估工具主要用于评估产妇产后心理问题的程度和类型,从而为干预提供指导。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产后抑郁症筛查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简称EPDS)和《产后自我认同量表》(Postpartum Self-Evaluation Questionnaire,简称PSEQ)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干预方法:

4.影响因素:

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产妇的年龄、婚姻状况、孕产历史、个性特点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支持与压力、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支持体系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产后心理护理方案。

总结起来,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理论模型、评估工具、干预方法和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产后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评估工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促进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的增进。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摘要】产后抑郁症在国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该病严重威胁母子的身心健康。本文对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72-02 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和产后抑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为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产后抑郁症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对婴儿的情感,性格,认知能力,行为发展和智力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母亲产后抑郁是婴幼儿发育商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1】。若在这一特殊心里转换时期不能及时给与有效干预,则可能导致精神疾病。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国内为11.38%~15.01%,国外为3.50%~33.00%,近几年在国内有上升趋势,发病率多上升至10.7%~18.7%【2】。因此,观察分析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时为病人提供护理措施极为重要。现就近年来产后抑郁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为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提供参考,并指出病因研究及护理干预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1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1.1.1 内分泌因素 产妇神经内分泌变化,尤其是性激素的急剧变化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妇女妊娠、分娩、及产后机体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妊娠末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增高,皮质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分娩后这些激素急剧减少,导致脑内分泌组织中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促发某些个体发生心理障碍。有学者发现一些内源性类阿片物质如内啡肽浓度在产后迅速下降可能与产后抑郁症有关,孤啡肽、5-羟色胺及多巴胺含量与抑郁症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孤啡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5-羟色胺及多巴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血孤啡肽水平越高,产妇产后抑郁症症状越明显;5-羟色胺及多巴胺水平越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症状越明显。但激素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尚无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1.1.2 超重与肥胖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人群的超重比例和肥胖率成倍上升。肥胖是导致女性抑郁的危险因素,重度肥胖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张国琴等[3]研究发现高于标准体重组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和低于标准体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妇增重在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产后心理护理是指对妇女在分娩后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支持的临床措施。随着对女性健康关注的增加以及产后心理问题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介绍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的理论模型、评估工具以及干预方法等。 1.理论模型: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发展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产后感受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妇产后的心理体验可以通过情绪、情感和认知来解释,进而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包括《社会支持理论》、《应激-适应理论》、《应对模型》等也被应用于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中。 2.评估工具: 产后心理护理的评估工具主要用于评估产妇产后心理问题的程度和类型,从而为干预提供指导。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产后抑郁症筛查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简称EPDS)和《产后自我认同量表》(Postpartum Self-Evaluation Questionnaire,简称PSEQ)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干预方法: 4.影响因素:

产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产妇的年龄、婚姻状况、孕产历史、个性特点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支持与压力、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支持体系等。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产后心理护理方案。 总结起来,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理论模型、评估工具、干预方法和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产后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评估工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制定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促进产妇产后心理健康的增进。

产后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进展

产后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心理护理干 预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面临生存竞争压力的陡增,人们出现心理 和精神疾病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抑郁症成为高发病症。对于产妇这一特殊群体 而言,其产后抑郁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成为危害产妇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的一大隐患。引起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尤以社会心理因素对于产 妇的影响较为广泛和强烈。本文综合分析了产妇在产后产生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 因素,并从产妇的性格、学历水平、年龄、生活水平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做了具体 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种心理干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旨在对 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会心理因素;心理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通常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种情绪持续低落的异常心理状态。产 妇在分娩前后由于自身身体激素水平和社会角色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身体和心 理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产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 病理性的改变。[1]在产后2-6周内为产妇抑郁高发的时间,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 为沮丧、烦躁、易怒、失眠、失落和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倾向,不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对于夫妻和家庭生活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年轻一代普遍都具有较高的精 神和生活压力,这也是如今抑郁症高发的重要原因,而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更是远 高于普通抑郁症。受生活年代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在过去人们普遍对于抑郁症缺 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随着越来越多产后抑郁病例的报道,社会开始逐步加强了 对产后抑郁和产妇群体的关注,产后抑郁也成为了精神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2]由于产妇所处的特殊时期和生理状态,对于产后抑郁具有较多的限制条件,当 前主要的治疗和防治手段依然以心理干预指导为主,这也是当前临床治疗主要依 靠的方式。如何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找到其抑郁的症结,帮助其摆脱抑郁,科

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产妇面临高龄化、压力大、育儿难及成本高等问题,其心理、生理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影响产妇心理健康,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产后抑郁。目前,因产妇抑郁引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探寻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本文作者通过社会调研和文献查阅,现整理综述如下。 标签:产后抑郁;护理干预;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概述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或抑郁发作。一般以悲伤、哭泣、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来,通常在产后六周左右发作,一般3~6个月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可持续1~2年[1]。有研究显示每一千个母亲中就有1~2个会受到产后抑郁的危害[2];并有文献记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7.30%~37.14%,再次妊娠则有30%~50%的复发率[3-4]。产后抑郁一方面严重危害产妇健康,调查显示,其会引起产妇幻觉,产生自杀和杀害婴儿的倾向;另一方面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情感认知都有严重影响[5]。此外,产后抑郁也会对医疗保健产生巨大負担[6]。 2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手段主要有心理干预、创造良好环境、认同角色、产后走访等。制定分阶段、多途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有必要的,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2.1 心理干预 由于产妇产后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较其他人而言,产妇的心理更为脆弱,因此心理干预已成为较重要的预防手段。1)加强孕产期相关健康知识宣传,帮助产妇及其家属正确对待孕产期的一系列变化,并树立正确观念,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产妇自信心。2)根据产妇的个体特征、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指导,达到解除消极情绪的目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 一、课题选取理由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女性在生育后都会面对很多艰难 的挑战。特别是在孕期和分娩后,许多新妈妈会面临着诸如焦虑、抑郁、自责和疲惫等问题。这些问题肇因于生育和幸福,但随着症状加剧,有些人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就陷入了深重的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 症不仅会给母亲带来身体上的创伤和感情方面的低迷,还会给孩子带 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和护理至关重要。 二、课题研究概述 本文将对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进行阐述。首先,我们会回顾一 下产后抑郁症的定义,并探讨其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然后,我们会 重点介绍目前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并探讨其优缺点及应用情况。 此外,我们还会介绍当前产后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手段,并探讨其在实 践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我们会提出未来针对产后抑郁症护理工作需 要进一步加强的方向与建议。 三、产后抑郁症的定义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后6周内,女性由于激素分泌的改变和心理 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抑郁症状。其表现主要包括情感低沉、焦虑、睡眠障碍、自闭以及认为自己对孩子无用等。产后抑郁症 通常持续4至6个月。约10%至15%的新妈妈会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会表现出自杀的倾向。 四、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1.情感低沉:患者会感到情绪沉郁、心情低迷、愁肠百结等,并 无法摆脱这种情绪。 2.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担心和恐惧的情绪状态。患者 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对母亲角色的不确定性、对宝宝健康 的不确定性等。 3.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等各类问题。产后新

妈妈通常需要为婴儿的喂养、护理和哄睡做出很多的牺牲,而这些会 使新妈妈无法取得足够的睡眠。 4.自闭:影响家庭、工作和生活成为问题对产后抑郁症的症状是 自闭。表现为避免社交、不乐观、不自信等。 5.认为自己对孩子无用:新妈妈体验到产后抑郁症发作时会觉得 自己对孩子毫无作用,并且的确是产后病态的症状。 五、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一方面,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生育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情感和行 为反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和家庭生活的变化也是产后抑郁 症发病的重要原因。生育后,新妈妈需要为照顾婴儿而调整生活方式,这种压力和调整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也会对新妈妈自我认识和 角色转变的心态造成影响。 六、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和护理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产后抑郁症的传统疗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迷走神 经系统,提高其对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选择 性血清素重摄取抑制剂(SSRI)等。尽管药物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的抑郁 症状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副作用比较大,容易对新妈妈的身体健康产 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采用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和催眠等手段,通过 缓解焦虑、消减抑郁等方法减轻产后抑郁症状。没决定药物治疗的新 妈妈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无副作用,同时 能让患者更好地反思和理解自己的问题,并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 3.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通过增加新妈妈日常饮食的营养,并增加其体内激素 分泌水平的方式来减轻产后抑郁症状。新妈妈日常饮食需要注重一定 的营养平衡,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相关物质有助于体内 激素水平恢复,有利于身体健康,对缓解情感低落等产后抑郁症状能 产生一定的效果。

产后抑郁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是当前妇产科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组以精神障碍为主,伴发不良躯体障碍的心理疾患。产后抑郁的发生与来自产妇本人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因素都有显著相关性,做好积极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产后抑郁重视程度的提高,关于其危险因素、护理等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标签:产后抑郁;危险因素;护理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女性在社会工作、生活中承担的压力也更大。心理疾患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产后抑郁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其指的是产妇在产后1-6周出现的一组以情感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具体表现为抑郁、自责、沮丧、烦躁、强迫症、易激惹等,在于婴儿的相处过程中出现过分担心或者害怕与其亲近的情况,产后抑郁的产妇往往还伴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健忘、头痛、全身疼痛等躯体症状,重者甚至会有自杀或着杀害婴儿倾向,已经成为妇产科临床最常见的产褥期精神疾病之一[1]。有调查数据显示,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几率可以达到5.45%-10.44%[2]。产后抑郁不仅使患者本人承担疾病的不良影响,还可能在婴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潜在危险,造成其认知及行为上的障碍,同时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因而,了解造成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对产妇、婴儿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众多,产妇本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可能单独或共同对疾病的发生造成影响。 1.1 生理因素激素水平变化被认为是诱发多种疾病的生理学基础。调查显示,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产妇的内分泌环境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激素水平发生波动。雌激素和孕激素在此期间显著升高,皮質醇甲状腺素有所增加。但分娩结束后,上述激素水平出现急剧减少,进一步对产妇性腺机能造成影响,下丘脑功能发挥受阻。有研究发现,产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低于140ng/mL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几率显著更高,临床也将甲状腺功能的减低认为是诱发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之一[3]。 1.2 心理因素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身体上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在缺乏分娩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在初产妇中,对分娩疼痛的担心、宫缩引起的焦虑、角色转换带来的压力,都可能使其出现紧张、焦躁的不良情绪。加上从妊娠之初作息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的改变,孕吐以及妊娠后期出现的身体浮肿、行动不便、失眠等各种情绪的长期积累,会给产后抑郁的发生埋下隐患。部分产妇还可能因分娩疼痛产生较大的心理阴影,甚

产后抑郁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产后抑郁是产妇产后面临的重要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产妇身体健康,甚至会对夫妻关系及整个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产妇产后易疲乏,情绪低落,使大 脑皮层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垂体后叶分泌缩宫素,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增 加产后出血风险。后抑郁症多发生于产后6周,部分患者可在产后3~6个月自行 恢复,严重者可持续1~2年,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寻找引 起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为减少或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 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后抑郁;危险因素;护理策略 产后抑郁症作为与分娩相关的精神抑郁疾病,会对产妇自身健康、婚姻、母 婴及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妊娠是女性生命中重 要生活事件之一,其在面对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产妇心理和生理均会发生 明显改变,其中产后抑郁比较常见。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产后抑郁症近年来发病 率有所升高。女性在面对妊娠、分娩这一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均会发生改变, 情绪易波动,继而引起心理不良反应。临床工作者应提高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 并加强女性孕产期心理健康筛查,从而尽早发现心理异常,给予及时的干预措施。针对产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为产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非常重要。 一、产后抑郁危险因素 (一)产妇性格因素 产妇性格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产妇性格内向、强迫人格、不成熟人格 易发生产后抑郁。吴贻红等研究显示,非产后抑郁产妇性格内向占88.6%,明显 高于产后抑郁产妇的71.9%。何伟健等研究结果提示,产后抑郁者埃森克人格问 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中精神质(P)、外向性(E)、掩饰(L)、神经 质(N)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

高龄产妇产后抑郁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高龄产妇产后抑郁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进展 利川市柏杨坝镇中心卫生院湖北利川445418摘要:妊娠期女性极易出现 产后抑郁问题,这不仅对产妇自身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本文在回顾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的 影响因素,同时指出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措施,期望能为高龄产妇产后护理提供 指导,确保产妇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产后抑郁;高龄产妇;人文关怀;护理干预 作为产褥期一系列抑郁症状的总称,产后抑郁广泛的存在于不同阶段的产妇 群体当中,当出现产后抑郁时,产妇不仅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而且有沮丧焦 虑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在所有产妇中,超过9.6%~23%的产妇会出现抑郁问题; 同时,国内研究指出,适龄产妇出现抑郁的概率在14.7%左右,而在高龄产妇中,约有36.9%的产妇会初选产后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1]。当高龄产妇处于抑郁状态时,其生理、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严重损害了高龄产妇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实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问题的护理干预极为关键。 1、文献回顾 高龄产妇指孕妇年龄不低于35岁的孕产妇,这些产妇在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宫缩疼痛剧烈,产后恶露排出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2]。现阶段,社 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这使得在家庭生活中,女性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同时部 分女性的事业心加强,致使生育年龄推迟;基于此,我国高龄产妇的基数不断扩大。产后抑郁是高龄产妇群体中较易发生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周曼曼[3]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就高龄产妇抑郁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其指出:高龄产妇 的雌激素、孕激素会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会升高,同时高龄产妇平 均孕周会延长,同时疼痛、恐惧感会加强,并发症有所增多,同时夫妻关系较差。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 展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不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 及婴儿的发育,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围绕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影响 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相关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护理;综述 前言 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激惹、恐惧、焦虑、沮丧和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有时还会陷入错乱和嗜睡状态。据有关 资料显示,国外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10%-20%,国内为3.42%-38.7%[1]。近 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该文就产后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医护及卫生保健人员及早筛查孕期高危人群,尽早采取全面预防措施,最 大限度地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1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1.1生理因素 在产妇经历怀孕及分娩过程中,内分泌激素特别是性激素水平大幅度变化, 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GABA受体对苯二氮卓类不敏感,诱导GABAA-4亚单位或 是抑制GABA能神经元活动,造成抑制性神经冲动不足,多巴胺功能亢进,产生 抑郁情绪[2]。 1.2心理因素 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90%产妇对分娩存在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担心分娩疼痛、母婴安全、婴儿健康等,另外产妇对即将承担的母亲角色

不适应,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 形成心理障碍[3]。 1.3家庭及社会因素 家庭支持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 满意程度[4]。刘李洁[5]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调查分析认为,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产后亲属关心较少和妊娠合并症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1.4身体因素 分娩疼痛与不适使产妇过度紧张,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从而诱发产 后抑郁[6-7]。 1.5个性特征 孕产妇的个性特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8]。孕产妇平时情感脆弱、缺乏自信、性格内向、多虑、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产后抑郁症。 1.6分娩方式及婴儿情况 国内报道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有关。产钳、胎头吸引器助产的产妇发病率高,剖宫产次之[9-10]。龚一谦等[11]研究发现,产妇家庭因婴儿性别不能与理想中的孩子相吻合而感到失望,从而使家庭亲密度降低,导致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2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 2.1产前干预 2.1.1产前指导 吴结英等[12]研究表明,在围产期定期开展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培训,通过知识手册、宣传画报等多种途径为孕妇的家庭成员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可增加家属 对产妇的关心和理解,减少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吴丹丹[13]通过每周开设门诊的形式,由助产士为产妇提供个性化的分娩咨询,开展分娩情景模拟教育,让产妇 充分了解分娩步骤,提前做好身心准备,减轻产妇焦虑、抑郁程度,有效避免了

产后抑郁症病人及其护理进展

产后抑郁症病人及其护理进展

摘要:产后抑郁症症状表现多以心情低落、情绪消极、缺少快感、焦虑难安、担惊受怕、畏惧紧张、易伤感哭泣以及易烦躁生气等特征为主,如若可以早期辨别且积极治疗,会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发作风险。而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围产期的护理服务工作,经过负性情绪疏导、健康知识宣教以及营养支持等途径,以此有效降低自伤或是自杀等风险,同时为产妇生活品质的提升做有力保障,从而促使产妇正常社会及家庭关系得到尽快恢复。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护理措施;进展研究 引言: 由于医学技术及护理体系的不断创新,促使现代医学护理体系产生巨大改变,而当前孕产妇的心理保健护理工作,也越发受到医护人员以及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产后抑郁症是由于产妇处在产褥期时出现的抑郁状态,不仅会使母乳喂养与母婴健康受到恶劣影响,对于婴幼儿智力的发育及情绪思维的控制等方面也具有极大威胁。产后抑郁症会造成产妇精神及心理受到诸多痛苦,并且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家庭关系的和谐。 1产后抑郁症的概念 当孕妇在怀孕以及生产过程中,会因生理、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出现极大改变,从而致使产后精神及卫生等问题极为常见,而产后抑郁则是当中最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精神疾病。产后抑郁症指的主要是产妇在分娩过后发生的抑郁障碍,在严重时可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婴儿照顾能力等,这类产妇存有悲观、消极及绝望等严重负性情绪,症状严重可能出现自伤或是自杀等行为[1]。造成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大多为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或是社会因素等。在产妇分娩一周后,可能有五成至七成左右的产妇发生轻度型抑郁症状,而产后抑郁症产妇约有一成左右,尤其是在产妇生产后的一个月之内属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时期。 2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2.1心理因素

孕产妇产后心理照护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产后心理照护的研究进展 【摘要】孕产妇的产后心理问题频发,生理问题易治愈,心理创伤却可长期 存在。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孕产妇产后心理照护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包括孕产 妇产后常见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护理策略等,以期为疏导孕产妇产 后负性情绪、优化优质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和科学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孕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心理照护;综述 近年来,孕产妇产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内外广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孕 产妇产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产后焦虑抑郁[2]、创伤后应激障碍[3]、自我效能低下[4]等。目前,国内关于该方面的护理综述较少,故本文旨在对孕产妇常见的心 理问题、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护理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完善孕产妇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1孕产妇常见的产后心理问题 1.1产后焦虑抑郁 产后抑郁是孕产妇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孕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 率约为10%~15%[5],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发生率高达14.7%[6]。其症状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睡眠形态紊乱、食欲不佳、淡漠甚至出现轻生倾向,伤及自身及他人。 1.2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遭受创伤事件导致延迟出现且长期持续的心身障碍,病程 可持续1个月以上,严重者甚至长达数月或数年[8]。近年来产妇的产后创伤后应 激障碍已成为国际上关注产妇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9]。常见症状为患者反复体验 创伤事件、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10],因此医护人员及早识别患者的不良情绪 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照护十分必要。

1.3自我效能低下 自我效能感即人对自身的自信程度[11]。孕产妇产后自我效能低下会造成其产后焦虑、育儿胜任感不足、母乳喂养自信心下降[12],进而造成产妇育儿自我效能感低,对母亲这一角色无法适应,很难加深与新生儿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13,14]。近年来,护理质量的提升要求护士能够全面关注并识别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产妇不良情绪,促进产后恢复。 2孕产妇常见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缺乏社会支持 孕产妇作为一类特殊群体,需要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护,并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有利于促进其产后心理健康[15],提供社会支持的对象包括配偶、亲朋好友、医护人员等,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孕产妇产后稳定情绪。相关研究表明,来自孕产妇家人尤其配偶的支持与理解,能极大帮助孕产妇渡过产后负性情绪的难关,反之则可造成不良结局。 2.2产后身体不适 孕产妇在产后的身体不适如疼痛或感染、失眠、哺乳期乳腺疾病等均可导致产妇情绪不佳。孕产妇产后疼痛常见原因如产后伤口疼痛、颈腰疼痛等可造成其烦躁不安,部分产妇考虑到用止痛药可能会影响哺乳而默默忍耐;孕产妇产后失眠的情况也较普遍,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 2.3缺乏育儿相关知识 初产妇、高龄高危产妇往往因育儿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感到亲职压力大和育儿胜任感不足[21,22]。另外早产儿或患有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婴儿因需要特殊照护,母亲担心特殊的养育责任更是倍感压力,故产妇缺乏特有的育儿知识也会导致其信心不足、焦虑不安[23],更有甚者可能造成孕产妇养育倦怠、对母亲角色的厌烦感,与孩子情感疏远,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母婴关系[24]。 2.4分娩心理创伤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产后抑郁是一种产后并发症,产妇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形成异常的 行为举动,其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害,同时会影响其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对于 产后康复进程产生干扰和妨碍,甚至会影响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而产后抑郁的 形成,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产后抑郁的发生 原因和影响因素,重点结合相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改善产妇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会心理因素;心理护理 产妇在分娩后,其生理、心理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产妇在分娩后表现出敏感、焦虑和情绪低落,精神状态不稳定,并会产生异常的行为举动,说明产妇出现了 产后抑郁症状[1]。产后抑郁所引发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其家庭功能,不利于产后 恢复。产后抑郁的形成,主要与分娩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应做好产后护理工作,注重日常生活的保健,加强对生活作息、饮食、运动锻炼的管理,改善其营 养状态,维持内分泌和代谢稳定[2]。而在心理护理方面,则需要关注家庭、社会 因素对于产妇心理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笔者查阅了有关产后 抑郁的临床研究报道,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于疾病发生、进展的影响,并对心理 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1.产后抑郁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1.1家庭关系 妊娠、分娩是较为辛苦、困难的过程,产妇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并需要忍受 分娩阵痛和手术创伤带来的痛苦。在产后恢复期间,产妇会感到身心疲惫,需要 得到家庭的支持。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妇产后的情绪状态。在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产妇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容易产生抑郁情绪[3]。 缺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则会增加其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与此同时,生活、工作压力也是影响产妇情绪和精神状态的主要因素。在孕 期和产后恢复阶段,产妇接触到负性生活事件(失业、亲友病丧),会对其心理 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在产后恢复期间,产妇的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心理 状态。在高温、寒冷或噪声干扰的环境下,产妇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 1.2角色转变 苗喜乐在临床研究中指出[4],产妇在分娩之后,其人生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但是很多产妇尚未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尤其是初产妇,其对于新生儿抚养存在 着一定的担心和忧虑,对于育婴技巧、母乳喂养缺乏了解,亲子关系不够密切。 部分产妇过度重视自身的角色转变,出现角色行为强化的行为,对于新生儿护理 十分紧张,时刻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表现出现焦虑和敏感[5]。 2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 2.1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 在产后抑郁产妇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对产妇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 并与产妇的家人进行沟通[6]。该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将产妇的实际情况告知其 家人,说明孕期保健及产后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着重强调产后抑郁的危害性, 引起产妇家人的重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产妇家人能够掌握基础性的护理方法。在家庭生活中,能够理解产妇,并给予其支持和帮助,尽可能满足产妇的需求。与此同时,产妇家人应该体谅产妇的辛苦,并克制好情绪,避免与产妇发生 矛盾。产妇家人能够陪伴在身边,谈论产妇感兴趣的话题,一起看电影、听音乐、

临产妇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临产妇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对于不同的临产妇个体而言,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复杂心理问题。而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对于后续产程的影响也相对较大,而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针对性的对其开展心理护理,从而实现对产妇痛苦的减轻,缩短产妇的产程,从而保障母婴的健康。 【关键词】临产妇;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就心理护理而言,去主要是建立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护理干预,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于临产妇而言,其虽然不是患者,但是在这一特殊阶段,其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由此可见,对临产妇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临产妇心理特点 1.1愉快心理 伴随着孕妇相关保健知识的普及以及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使得现代的产妇对于孕期卫生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多。杨晴等人[1]在他们的研究中表明,多数心情较为愉快的产妇,其身体状况以及文化水平方面较高,同时对于临床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加全面,存在即将做母亲的兴奋感。 1.2恐惧和焦虑 由于产妇会在分娩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不测或者是不适的问题,进而导致许多的待产妇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在部分妊娠期的产妇之中,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是最为常见的,其中孕晚期尤为严重[2]。并且多数的孕妇都是第一次分娩,没有相关方面的经验。加之可能受到了他人的消极暗示,其更加认为分娩是较为痛苦的,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产妇对疼痛产生恐惧感。 1.3敏感多疑 对于临产妇而言,其通常会对周围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对于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也是非常容易想歪,并且在这种毫无根据的猜测下,就会导致其内心的不安,对于自己的每一次检查结果也非常看重,对于丈夫家属对自身的态度也非常看重,部分产妇甚至还会存在重男轻

产褥期产妇护理研究进展

产褥期产妇护理研究进展 产褥期是指产妇从胎盘娩出至全身器官(乳腺除外)恢复至正常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需 6~8周[1]。产褥期妇女在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护理不当,可影响产妇的生理、心理健康[2]。因此,产褥期妇女需要给予科学、合理的休息、治疗、保健指导及心理支持,促进产妇康复,提高产后生活质量。现就产褥期产妇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产褥期生理变化 1.1 生殖系统的变化[3] ①子宫复旧。足月妊娠时子宫重量比非孕状态增加20倍,约为 1100g,其容积增加1000倍,为5 000mL,胎盘娩出后宫底降至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产后1周子宫收缩至孕12周大,产后2周子宫缩小入盆腔,5~6周恢复到孕前状态。产后哺乳者子宫底下降较不哺乳者快。②恶露: 产后经阴道排出的液体叫恶露。产后3d 内为血性恶露,随后颜色渐淡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d,逐渐变为白色恶露,持续约 2~3周干净。正常恶露持续4~6周。 1.2 乳房的变化分娩后开始有乳汁分泌,吸吮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乳汁的质量与产妇的身 体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营养充足,生活规律,精神愉快是促进乳 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1.3 腹壁的变化腹壁受增大子宫的影响,部分弹性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分离,产后 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下降,需要在产后6~8周恢复。 2 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变化 心理专家认为在孕期和产后第1个月的妇女均有暂时性的心理“退化”现象,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第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各种社会、经济、生 理因素都可引起产妇的心理变化[4]。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产 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导致情绪紊乱。此外,婆媳关系不和,婴 儿性别不理想、家庭暴力等因素,促使产妇产生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产褥期精神障碍[5]。 3 产褥期常见的问题 3.1 乳汁分泌不足引起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较多,产妇的情绪、营养、乳腺发育、休息、早期是否充分母乳喂养、分娩时体力的消耗、手术创伤等情况均可影响乳汁分泌。剖宫产术后,由于疼痛、母婴分离等原因,产妇易产生焦虑、恐惧而睡眠不足、甚至产生抑郁等不良 情绪,可使内分泌紊乱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6]。有些年轻产妇因担心哺乳后乳房形状改变, 影响身材美观而拒绝哺乳,导致乳头缺少吸吮刺激而使乳汁分泌减少[7]。 3.2 大、小便排泄异常产后第一次排尿应在分娩后4~6小时内,如果产后6~8小时还不能 自行排尿者或排尿减少者,有可能发生尿潴留,这与产妇恐惧排尿引起会阴疼痛心理及产后 饮水减少有关[8]。产妇产后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地方风俗习惯,禁止产妇在“月子”期间 进食蔬菜、水果等;担心排便引起会阴疼痛等,易使产后发生便秘。 3.3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指既往无精神障碍史的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严重 者会出现幻觉或自杀等,是产褥期妇女常见的情绪异常[9],多在产后两周内出现症状[10]。 发病率为3.8~16.7%。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因素有:遗传因素、过度紧张、疲惫、睡眠不足、 缺乏关心和支持、婚姻问题或双方感情不好、没有很好地关心和照顾产妇等。产后抑郁症不 仅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影响婴儿发育的危险因素。因此,如何避 免或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产科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3.4 子宫复旧延迟及产褥感染产后6周子宫未恢复至未孕时大小称子宫复旧延迟,与产后子 宫收缩乏力、人工喂养有关。子宫复旧不良可导致产后出血增多,持续时间延长,增加了产

临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临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临产妇在排产前后,心理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常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无助等负性情绪,甚至伴随抑郁症状。这些心理状态的改变可能会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临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有关临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的研究逐渐增多。以下是研究进展的总结。 第一,心理评估工具的发展。为了客观评估临产妇的心理状态,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心理评估工具。例如,产前焦虑问卷(PRAQ)用于评估产前焦虑程度,产后抑郁症筛查量表(EPDS)用于筛查产后抑郁症。这些评估工具的应用有助于及早发现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第二,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式。护理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情感支持、教育指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中,情感支持是最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临产妇舒缓焦虑情绪。教育指导主要是向临产妇提供相关知识,增加其对分娩的了解与信心。认知行为疗法则通过调整产妇的认知模式和应对策略,减少焦虑和恐惧。 第三,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临产妇的焦虑和恐惧程度,提高其自信心和应对能力。同时,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产妇的疼痛感和分娩并发症,促进分娩进程。因此,护理干预对提高临产妇的整体产程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护理干预的优化与个性化。研究发现,不同产妇对护理干预的需求和反应差异较大。因此,将护理干预个性化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个性化护理干预需要根据每位临产妇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目前有些研究进展显示,通过应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音乐疗法等,能够更好地满足产妇的个性化需求。 总结起来,临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临产妇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和安全性。

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及其进展研究

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及其进展研究 对于孕产妇,分娩属于一种较为强烈的躯体体验以及情感体验。产妇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均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剖宫产手术属于不同于软产道分娩,最终保证成功分娩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法,针对难产产妇可以有效将分娩困难现象加以解决。近几年,临床选择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的患者例数表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针对剖宫产产妇而言,保持乐观心态对于临床手术成功以及产妇完成手术后的临床康复具有显著的作用。如果产妇自身情绪极不稳定,会导致产妇自身健康表现出恶性循环现象。对此,针对产妇实现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当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最终对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保证产妇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以及临床进展进行研究。 标签:剖宫产;心理护理;进展 近几年,剖宫产患者例数表现为逐年增加趋势,剖宫产针对胎儿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诸多产妇在实施剖宫产过程中,内心均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焦虑恐惧心理,消极的心理作用会导致产妇生理表现出病理变化的现象,对临床手术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对此,针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及当前心理护理的进展状况,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予以综述。 1 产妇心理状态 产妇在住院后,内心会表现出诸多的消极情绪。因为剖宫产产妇存在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心理状态有所不同。①产妇手术前的心理状态:诸多产妇得知需要实施剖宫产手术后,内心会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恐惧感。临床在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需要产妇具有手术指征才能够有效进行手术,诸多需要实施急诊手术。如果产妇内心未做好充足准备,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以及出现诸多的消极心理[2]。②产妇手术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当产妇进入到医院的手术室后,因为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临床医护人员较为陌生,从而内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孤独无助感,内心表现极为复杂。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较小的刺激会导致产妇表现出强烈反应,针对刺激表现为高度敏感[3]。③完成手术后的心理状态:产妇完成剖宫产手术后,需要等待伤口的复原,对自身杂乱情绪进行调整等,从而内心表现出一系列的压力,较易表现出术后紧张现象[4]。 2 概念与方法 心理护理概念為: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当前以及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内心状态,利用心理学知识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以及帮助,最终有效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针对产妇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具体方法需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5]:①护理人员同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②有效融洽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③有效获得产妇家属积极配合;④对产

分娩前后产妇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

分娩前后产妇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 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顺利与否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对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常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难产、产后出血等。现将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分娩前后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 恐惧和焦虑心理:孕妇担心陌生的分娩环境、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呻吟或喊叫、担心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产前各种检查如肛门指诊、人工破膜、阴道检查、导尿、胎心监护等都会引起产妇的不适而使其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妇担心疼痛、出血、发生难产、胎儿性别不理想、胎儿畸形等,致使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依赖心理:产妇人院待产后期望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为她们接生和手术,期望得到一流的护理、更好的待产、分娩及休养环境;从怀孕就受到亲人和社会的重点保护,在分娩过程中,依赖有经验的医生、助产士为其助产[1]。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剖宫产及术后镇痛技术的发展使剖宫产痛苦减轻,致使有些产妇依赖剖宫产。 矛盾心理:产妇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胎儿是否畸形、胎儿安危、胎儿性别、难产、自己能否做好母亲等,随着分娩的临近,烦恼、恐惧加重,为能否分娩一个理想的孩子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自尊心降低:自尊心低会导致抑郁、孤独、疏离社会,严重影响他们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健康。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让他们改变以前对事态的瞻望,重新看待人和事,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心。 攻击行为:由于无病状态下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妇女在分娩前后经常无法适应,产生抑郁、忧虑、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绪,进而可能发展为烦躁、易怒、具有攻击性等行为。 心理护理措施 分娩是否顺利与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周围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产前护理:①产前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时应避免使用书本化的语言向产妇灌输知识。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播放VCD、集中讲课等形式进行培训,帮助产妇了解自然分娩的益处、分娩过程、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的准备、呼吸运动锻炼、产前的各种肌肉功能锻炼、产时配合方法等,让产妇面对这一过程,减少恐惧和焦虑,能够正确面对分娩,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降低难产率。②环境要求:病室环境整洁、美观,阳光充足,色调和谐,空气流通,空间宽敞,无各种异味和噪声,生活设施安全、方便,床褥舒适。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可使患者紧张、抑郁情绪得到缓解。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真诚地与患者交谈,对其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使其解除疑虑,鼓励和疏导患者正确面对临产,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护患关系又是成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2]。 产时心理护理:①第一产程的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全面检查,认真观察产程、宫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胎头下降情况及胎心是否正常、产妇的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处理,向产妇说明情况,及时报告值班大夫,

围产期心理干预预防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围产期心理干预预防产后抑郁症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 产后抑郁;围产期;心理干预;预防 产后抑郁是孕产妇分娩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心神不宁、悲观消极、自杀倾向等[1、2],严重危害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家庭、婚姻的稳定,是产科临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现本文对心理干预可预防产后抑郁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期待能为临床认识、研究、预防产后抑郁提供新的思路。 1.产后抑郁症的现状及危险因素 1.1 抑郁症的现状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经历的一种特殊生理过程,刺激人体产生各种反应,持续性情感或心境的低落可产生抑郁严重影响机体健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rm depression,PPD)是孕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3],多发生在产后3个月,影响产妇康复、婴儿生长发育、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产后抑郁症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预防并治疗、有针对性的对孕产妇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能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研究表明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症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4]。特别是80、90后独生女已成为我国生育人员领域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独特的双面个性,难以承受孕产的应激事件,全面开放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增多,不育不孕通过治疗而怀孕的产妇,家族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影响等的诸多因素,促使孕产妇更易出现情绪的波动产生PPD,对产妇、婴幼儿、家庭和社会都具有负面的影响[5-17]。PPD的发病率高已达成共识,最近的研究发现PPD高达38.75% [18],并且治疗不当PPD可持续存在或者复发风险[19],严重者影响婚姻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1.2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PPD的发生与生理结构改变、心境变化、生活环境、病理损伤均密切相关,影响产褥期恢复、心血管、运动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与腺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