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时间:2019-05-30 14:07:59 | 作者:沈忻

早听说上海自然博物馆里有好多动物标本等又好玩又可以普及科学知识的东西,一直想去那里看看,终于,在暑假里,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地儿。

刚一进大门,目光就转移到了“体验活物区”,我飞奔而去,想尽快目睹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个小水塘里养了啥?怎么一只水栖动物都没有的?”不知是谁发出地疑问,我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在这个小水塘里了。忽然,水面一阵骚动,一只只有两厘米左右的小金蟾付出了水面。“啊,这小家伙真可爱,好迷你呀!就像青蛙的缩小版一样!”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瞧瞧这小不点,皮肤一层米黄,被光一照,竟反射出一点儿淡淡的金光,怪不得叫“金蟾”哩!仔细看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它的皮肤是有些透明的,透过皮肤,可以隐约看见它的器官结构哦!在一边的玻璃缸里,还有可爱的小丑鱼,会变色的变色龙,五彩缤纷的蝴蝶……看得我眼花缭乱。

参观完“体验活动区”,我又沿着路上的小脚丫,来到了“远古动物模型区”。一个巨大的动物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嘿!这玩意儿好像穿山甲哟!”一旁的小弟弟发话了。仔细端详,还真和穿山甲有些相似。一个恐龙蛋状的坚硬外壳里,包裹着一个柔软的身躯;一颗酷似老鼠的头上,长着一张血盆的大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对尖尖的长耳朵,凶相毕露。别以为有壳就是“缩头乌龟”,它可凶猛啦!四只大脚上,有着尖尖的指甲,方便与敌人搏斗。再来看看它的壳吧,是由无数个小六边形组成的,壳的边缘还有花边哩!

游览完模型区,我们又顺着游览了水、陆、空的各种动物标本,参观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发明,知道了一些自然现象的由来……快闭馆了,我还没看够呢!我一边往外走一边频频回头看这些标本,真希望下次再来时从开馆参观到闭馆!

通过这次参观自然博物馆,不但普及了我的科普知识,而且还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不能再让更多的动物濒临灭绝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攻略

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对于70、80后的上海人来说,恐怕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小时候父母带我们过去,回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做了好几天噩梦,那阴森恐怖的灯光氛围,那哈密古尸和一具具的恐龙骨架,还有半截的狮子老虎标本,无不让人觉得心惊胆战。 好在现在的自然博物馆已经完全了改变了风格,不再令人恐惧,更多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孩子们恐怖梦魇华丽转身成为了知识乐园。 自然博物馆新馆造好已经很长时间了,之前由于一直很热门,担心人多拥挤,所以一直没去,直到2016年底,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去之前知道里面有许多预约项目,需要事先做些功课,所以提前看了不少游记和评论,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博物馆有APP和公众微信号,都可以提供一些预约,不过一些热门项目,比如说4D电影,网上预约似乎都已经关闭了,需要到现场领号,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情况,还是今后一直如此。为了参与这些预约项目,我们一家赶在9点开门前就到了博物馆,那天下着下雨,所以开馆前排队的人不算多。 检票后,第一时间冲到入口处左手边的直达观光电梯,下到 B2层,出电梯后往左手边,去到人地之缘展区入口处,那里有工作人员设摊发放4D电影预约券,有各个场次可以选择,我们选了10点半和11点,时间上正好可以衔接上,也方便

后面的参观安排。 之后,在同一楼层找到探索中心,预约一些互动项目,本想预约化石考古,结果工作人员说9岁的芋艿太大了,不适合。于是预约了恐龙拼图和小小博物家,后来孩子反馈还是不错的。另外有个触摸海水池的,本来想约的,结果忘了,也算是小小遗憾。所谓触摸海水池,并不是说摸下海水,而是可以摸摸海水里的生物,还是挺有意思的。 再说下对展馆的感受,总体来说非常不错,内容比原来的老馆丰富了很多,天人地理、人文历史、爬虫鸟兽无所不包,孩子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无趣。展馆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项目也很多,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如果细细看看的话,其实一天是逛不完的,我们走马观花逛了一下,也一直到下午4点30分才结束游览。 预约的4D电影都是免费的,《宇宙大爆炸》视频制作精良,采用球幕电影的方式,和儿童博物馆内的电影很像,但是座椅会动。《逃出白垩纪》4D效果做得更好,还有下雪什么的,可惜时间短了一点,画面分辨率差些。另外,在探索中心的矿石展区附近还有一个3D影院,也不错,不需要预约,但是要排队,每30分钟一场。 再说《小小博物家》这类互动项目,是类似课堂的形式开展的,每次一个小时,开始怕时间长了孩子受不了,结果问了孩子,说很有趣,做了一些游戏,还有奖品,所以带孩子去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星期天,我们嘉兴晚报小记者来到上海自然 博物馆参观。 一大早,我们先来到教室等带队老师的到来。老师来后,我们排好队坐上大巴车,踏上了去上 海自然博物馆的旅程。在大巴车上,我感觉很是 无聊。我东瞅瞅,西望望,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我看到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吃东西,还有的 在玩电子游戏……。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 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我像是被关了 多年后终于获救的“犯人”兴奋的从大巴车上“冲”下来。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感觉和坐大巴车的感觉截 然相反。博物馆里好玩,有趣,关键是可以学到 许多新知识,仿佛给大脑又可打开一个新的关卡;而坐大巴车很无聊、没劲。 从大巴车上下来后,导游给我们先介绍了一 些博物馆的外部特征及参观时的注意事项,然后 我们的参观之旅就真正开始了。 我们首先参观了“起源之谜”展区。这里有 许多发明家发明的望远镜,显微镜展品,还有很 多关于地球是怎么出现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

怎么出现的,等等只是信息。穿过“起源之谜” 展区,我们来到了“生命长河”展区。这里有许 许多多动物标本,有熊、狼、鸟类、猴子……., 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恐龙。只见一只巨大的蜿龙 吊在半空中,摇晃着又长又粗的脖子在那叫着。 看完这些标本,我们来到了有蛇、蜥蜴、蝴蝶、 水母的地方。那些蛇和蜥蜴就像死了一样静静地 趴在地上;鱼和水母很有趣,鱼儿们摇晃着尾巴,一会儿在珊瑚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在水里打闹、 玩耍。看完这些,导游将我们领到“生存智慧” 展区。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小动物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一只小鸟为了吃到躲在树洞里的小虫子, 会找一根带杈的数值将小虫子捅出来;兰花螳螂 为了躲避天敌,会将自己伪装成兰花的颜色……。看到这些我们小记者们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 那场面热闹极了。再往前走,来到了“走进非洲”展区。这里有许多非洲的动物,大多数都是肉食 动物。这里还有许多娱乐项目,但我最喜欢玩 “点松果”游戏。由于时间不早了,我们看完 “走进非洲”展区后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区都非常有趣,希 望下次有机会再去参观。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08年10月15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501号,它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演化之道等10个常设展区,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余件标本模型。 一进门,一个又高又大的恐龙骨架出现在眼前,还有许多恐龙骨架在它身旁。最有趣的就是起源之谜和演化之道里的非洲大草原。 进入起源之谜就看见“起源之谜”这几个大字。里面展出了墙象限仪和简仪,墙象限仪是十六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常用的天文仪器之一。它固定在纵贯南北的子午方向的巨大墙面上,借助瞄准器透过墙壁上方的孔读出天体经过地子午线面时的高度。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张衡的浑天仪简化而来,因此得名。 走进演化之道的非洲大草原,只见那里有许多动植物标

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又高又大的长颈鹿了,往里走大象、斑马、小鹿出现在眼前,还有一只猎豹在撕咬小鹿,这些标本做得栩栩如生。 今天,自然博物馆让我发现了自然之美、领悟了自然的真谛。人类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保护好自己。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家人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我们淋着大雨在排队,排了很久,终于顺利进馆了。 自然博物馆很大,但我对非洲馆印象更深刻。那里有很多的墙壁,墙壁上陈列着各种昆虫和动物皮,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蛇墙了,之所以叫蛇墙是因为上面有很多的蛇,有火赤炼,水赤练,还有乌梢蛇,水蛇等,花纹有斑斑绿绿的,也有斑斑点点的,唯独没有的就是蟒蛇。还有一面蜥蜴墙,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唯独没有的就是卡莫多巨蜥,此外,蜥蜴墙上还有很多乌龟,包括鳄龟,玛塔龟等,鳄龟长相像鳄鱼,蜥蜴和鳄鱼是近亲,所以把他们归在一起。我们还看到一面细菌墙,细菌强太恶心了,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细菌,蓝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而且都是不同形状,这些形状是不规则的,因为我觉得太恶心了,所以只瞄了一眼就跑走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东西真是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啊,让我学到了很多动物学的知识,这真是一次很有收获的旅程啊! 今天,我和奶奶去参观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路上我兴奋不已,因为我听说里面有许多小动物。

综合实践—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展览参观方案

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展览参观方案 一、主题和资源 1.场合:兴趣小组实践 2.时长安排:周四下午1:00-3:30 3.主题:鸟一一人类的好伙伴 4.博物馆展区/藏品: 自然博物馆一层的“生命长河”展区中有不同种类的鸟标本的展示;B2M“上 海故事”展区“生命驿站”主题区中“城市野趣”展出了上海常见鸟类的标本和各类鸟的相关图文资料;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的“缤纷生命”展区中的“千姿百态”主题区“千足百喙”展出了各种鸟足和喙的标本;探索中心“猫头鹰的食丸”。5.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学校自然课开展“识鸟、爱鸟、护鸟”兴趣小组活动,四、五年级的学生对鸟类已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喜欢鸟,但由于资源的缺乏学生对鸟类的特征、习性等没有深入了解。本活动希望借助自然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更丰富的形式,让孩子们更热爱鸟类,进而热爱大自然。 6.学习目标(具体可评估,按三个维度分列,不强求三个维度全部都有分目标,可以空缺) 1)认识上海常见鸟类,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和食性。 2)通过“猫头鹰的食丸”体验解剖猫头鹰食丸的过程,推断猫头鹰的食性;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探究的兴趣。 3)通过参观“上海故事”展区“生命驿站”感受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 二、资源和保障 1?陪护人员:学校自然课鸟类活动兴趣课老师一名,负责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在自然博物馆内活动的指导。科技辅导员两名,负责本次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2.分组:活动参加学生20人,按小组分成4个小组。 3.联系馆方:提前两周联系博物馆教育部门,安排好进馆及馆方教育资源(活

动/场地/馆方教育人员/专家等)需求对接。 三、博物馆参观前 1.在课堂中引入主题(开展2-3项活动,为学生的博物馆之行做准备。尝试调动大家的五官,并从“熟悉”的事物开始) 活动1:观察鸟类,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活动2:浏览上海自然博物馆网页,了解鸟类的分类。 活动3: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一只鸟,设想自己是这只鸟,你想吃什么食物,到哪里去寻觅食物? 2.提醒学生在博物馆参观必须遵守的文明观展准则 自然博物馆文明公约:(1)请勿攀爬(2)小手勿动(3)展区勿食(4)垃圾不留(5)慢走勿跑(6)禁用闪光(7)轻声细语 四、博物馆参观时 1.提供3-4项小组活动(在能量级上做出区别,调动大家的五官。询问开放式的问 题,鼓励所有人参与) 活动1:认识鸟类。参观自然博物馆一层的“生命长河”展区中鸟标本的展示和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的“缤纷生命”展区中的“千姿百态”主题区“千足百喙”展出了各种鸟足和喙的标本。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2:探索中心“猫头鹰的食丸”探究活动。思考:鸟类的食谱为什么是不一样的?提出假设和设想,分小组讨论交流。 活动3:参观“上海故事”展区“生命驿站”感受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思考:环境变化对鸟类有那些影响?分小组讨论提出设想,汇总问题。 五、博物馆参观后 后续活动: 活动1:学校附近鸟类生态变化现状调查。 活动2:活动学生完成一份鸟类自然笔记。 活动3:“美丽环境,鸟类天堂”一一故事编写。 (设计者:上海市奉贤区齐贤学校周丽军)

综合实践_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展览参观方案

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展览参观方案 一、主题和资源 1.场合:兴趣小组实践 2.时长安排:周四下午1:00-3:30 3.主题:鸟——人类的好伙伴 4.博物馆展区/藏品: 自然博物馆一层的“生命长河”展区中有不同种类的鸟标本的展示;B2M “故事”展区“生命驿站”主题区中“城市野趣”展出了常见鸟类的标本和各类鸟的相关图文资料;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的“缤纷生命”展区中的“千姿百态”主题区“千足百喙”展出了各种鸟足和喙的标本;探索中心“猫头鹰的食丸”。 5.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学校自然课开展“识鸟、爱鸟、护鸟”兴趣小组活动,四、五年级的学生对鸟类已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喜欢鸟,但由于资源的缺乏学生对鸟类的特征、习性等没有深入了解。本活动希望借助自然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更丰富的形式,让孩子们更热爱鸟类,进而热爱大自然。 6.学习目标(具体可评估,按三个维度分列,不强求三个维度全部都有分目标,可以空缺) 1)认识常见鸟类,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和食性。 2)通过“猫头鹰的食丸”体验解剖猫头鹰食丸的过程,推断猫头鹰的食性;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探究的兴趣。 3)通过参观“故事”展区“生命驿站”感受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激发

学生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 二、资源和保障 1.陪护人员:学校自然课鸟类活动兴趣课老师一名,负责活动容的设计以及在 自然博物馆活动的指导。科技辅导员两名,负责本次主题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2.分组:活动参加学生20人,按小组分成4个小组。 3.联系馆方:提前两周联系博物馆教育部门,安排好进馆及馆方教育资源(活 动/场地/馆方教育人员/专家等)需求对接。 三、博物馆参观前 1.在课堂中引入主题(开展2-3项活动,为学生的博物馆之行做准备。尝试调动大家的五官,并从“熟悉”的事物开始) 活动1:观察鸟类,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活动2:浏览自然博物馆网页,了解鸟类的分类。 活动3: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一只鸟,设想自己是这只鸟,你想吃什么食物,到哪里去寻觅食物? 2.提醒学生在博物馆参观必须遵守的文明观展准则 自然博物馆文明公约:(1)请勿攀爬(2)小手勿动(3)展区勿食(4)垃圾不留(5)慢走勿跑(6)禁用闪光(7)轻声细语 四、博物馆参观时 1.提供3-4项小组活动(在能量级上做出区别,调动大家的五官。询问开放式 的问题,鼓励所有人参与) 活动1:认识鸟类。参观自然博物馆一层的“生命长河”展区中鸟标本的展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有感

篇一:《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博物馆感想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

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篇二参观博物馆感想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因为当时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政府资金不足,筹建中的博物馆迟迟没有开工。2008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馆内还先后举办了《开拓二十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成就展)》、《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亚洲艺术水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国家宝藏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高新科技成果展》等近20场专题展览,共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特别是先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_四年级作文

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 假期,我们全家去上海游玩,参观了我心仪已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五层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设有: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和未来之路十个展馆,里边标本模型非常多。 一进馆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镇馆之宝——马门溪龙化石,这只恐龙太高大了,足足有三层楼高,它昂着头,迈着大步,像是在奔跑的样子,旁边还有一只小恐龙,头顶上飞着几只翼龙,场景简直太震撼了,我仿佛看到了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大的恐龙群…… 我从下往上依次参观,首先来到了B2层的“缤纷生命”馆,在这里我感觉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飞禽走兽都汇合在了一起,我看到了庞大的海龟、珍贵的鱼类、美丽的鸟儿,最引人注目的是虎头鲸标本,它虽然没有蓝鲸个子大,但它比老虎还凶猛,光看它锋利的牙齿就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是导游的讲解太精彩了吧,在参观的十个场馆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地之缘”展馆,这里介绍了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再到五谷飘香、牛羊成群的农耕文明,人类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战胜自然。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尤为巨大,农民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从小麦、水稻的人工驯化到袁隆平

教授的高产杂交水稻,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李冰修建都江堰对水的利用,哈尼族梯田对土地的利用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感到由衷的骄傲。 参观完自然博物馆,我不仅惊叹于宇宙万物的浩瀚、地球的广博,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这就更增加了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以后我一定多观察、多学习自然知识。

自然与生命——上海自然博物馆

自然与生命——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论文 自然与生命——上海自然博物馆 文/ 图江泓 上海市的静安雕塑公园内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大型建筑,这座建筑从上往下看像一个巨大的绿色鹦鹉螺,这就是著名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据介绍,采用这种设计是因为鹦鹉螺这一简单而又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了几百万年,寓意着博物馆“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从正面看,博物馆的地面和外墙面由多方向的石头图案组成,使人联想到地球的地质构造层。岛状植物组群起伏地分散其间,非常壮观。 这座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内容丰富的展品和别出心裁的陈列呈现了地球生命的宏大历史,让游览者完全沉浸在自然的伟大和奇妙之中。其中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一条生命长河”和“两大特色展厅”了。 一条生命长河 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厅,你马上就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盘旋向下的通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它们组成了一条奔流向前的“生命长河”,展现了生命的奇妙与多样。在左手边,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和我们人类的亲戚灵长类动物。右手边则主要是包括蛇、蜥蜴、海龟在内的爬行动物。顺着道路来到下面一层,周围出现了各种鹿、大型猫科动物和熊等,这些动物都是以家族为单位陈列在一起的,看上去栩栩如生。 在观看周围精致的动物标本时不要忘记抬起头哦,否则你会错过挂在天花板上的巨大动物模型,其中有蛇颈龙、大王乌贼、巨型水母及各种大鲨鱼。看到这些庞大的生物,你会感到我们人类真的很渺小。

两大特色展厅 生存智慧展厅 上海自然博物馆中有一个名为“生存智慧”的展厅,在这里你将见识到动植物为了生存会用到怎样特殊的办法。为了捕获猎物,兰花螳螂身上的颜色会变得与漂亮的兰花一样,让它的猎物分辨不出哪是兰花,哪是螳螂;为了迷惑小鱼,黑鹭会将翅膀张开围成一圈,小鱼以为那是一片能够遮阳的莲叶就游了过来;为了躲避危险,穿山甲会将自己的身体蜷成一团,只将坚硬的鳞片露在外面,让捕食者无从下口;为了繁育后代,杜鹃会将自己的蛋产在其他鸟类的窝里,这些鸟类并不知道自己辛勤喂养的竟然是别人的孩子。 在生存智慧展厅中,你不仅可以通过逼真的模型和标本了解动物们超出我们想象的行为,在一旁的显示屏上还会播放关于它们的纪录影片,让你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真实生活。 走进非洲展厅 想感受非洲大草原上的壮丽景观吗?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底层的“走进非洲”展厅就可以啦。“走进非洲”展厅中的200 多具动物标本全部由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排列和布置,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可以看到非洲象宝宝正跟着妈妈赶路,可以看到大群的角马正在迁徙,可以看到几只疣猪准备喝水,可以看到狮子一家趴在岩石上休息,还有一只豹子将猎物扛上了树哟。如果你闭上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还能够听到各种动物的叫声,甚至还有远方的雷声呢。 无论是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是陈列的设计和细节,上海自然博物馆都称得上是中国最好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在这里只能为大家介绍博物馆众多展厅中的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