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

军、扬州刺史

..,封射阳侯。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

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

平之。宾礼故老

..,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

人。”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

..,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

将作大匠。改营宗庙

..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

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解析:B 本题可根据文意,采用排除法解答,“浚”指周浚,是人名;“浑”由上文可知,指王浑,也是人名,那么“济江”是渡过长江,“浚既济江”指周浚渡过长江后,故其后应断开,可排除A和D两项;比较B和C两项,“封成武侯”是“以功”,故不可断开;“绥抚新附”意思是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其后断开。故可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解析:B B项,“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看待,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机会也不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濬争功,他能及时劝谏。

C.周浚治理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逃亡者,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推举自己家族贤者。升任侍中后,周浚回答举贤不避内亲,使武帝最终任用了他举荐的家族中的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后辈。

解析:D D项,“举贤不避内亲”错,晋武帝的问话是“卿宗后生,称谁为可”,意思是“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你认为谁可以任用?”然后周浚回答。也就是说问的本来就是周浚宗族之内的后辈,与“举贤不避内亲”无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译文:

(2)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译文:

答案:(1)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

意我们的计策。”(关键点:译出大意,“善”,意动用法,认为……好;“白”,禀告;“不我从”,宾语前置,应为“不从我”,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2)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要多注意,千万别为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关键点:译出大意,“疆埸”,交界地带;“袭夺”,偷袭夺取;“大备”,军国防务大事。)

参考译文:周浚字开林,是汝南安成人。周浚性格果敢刚烈。凭借有才思为人所知,擅长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贫贱卑微,众人都不知其人,只有周浚把史曜当作朋友,就把妹妹嫁给他,史曜最终闻名于世。周浚当初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后来在魏出仕任尚书郎。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官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被封为射阳侯。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几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

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过了不久王濬的军队赶到,王浑召见王濬,而王濬不听从召唤,径直进军三山,孙皓于是向王濬投降。王浑怀恨在心,就想与王濬争功。何恽送书信给周浚。周浚收到何恽的信后,立即劝谏阻止王浑,王浑不能接受劝告,便进表呈奏。周浚渡过长江后,与王浑一起巡行吴国的城镇营垒,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凭借功劳进封为成武侯,食邑六千户,接受赐绢六千匹。第二年,周浚移到秣陵镇守。当时吴国刚刚平定,经常有亡命之徒,周浚多次讨伐平定他们。周浚对当地有声望的老人以礼相待,寻求才德出众的贤人。(因此)很有威望,吴国人对他心悦诚服。当初,吴国尚未平定,周浚在弋阳,南北相互往来贸易,诸将中有不少人以偷袭抢夺对方财物为功。吴国将领蔡敏在沔中驻守,蔡敏的哥哥蔡珪在秣陵带兵,蔡珪给蔡敏写信说:“古代双方交战,如果处于交界之地,军队和国家本当以推崇信义为上。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要

多注意,千万别为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西晋斥候获取了蔡珪这封信,把它交给周浚,周浚阅后说:“真是个君子啊。”等到渡江后,周浚寻找蔡珪,找到后,询问蔡珪的籍贯,蔡珪回答说:“我是汝南人。”周浚开玩笑说:“我原本怀疑吴地没有君子,而您果然是我们的同乡。”周浚后来升任侍中。有一次,晋武帝问周浚:“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你认为谁可以任用?”周浚回答说:“我叔父的儿子周恢,在我宗族中享有大名;堂叔的儿子周馥,在我宗族中享有清名。”晋武帝一起征召任用了他们。周浚后来改任少府,并以本官兼任将作大匠。负责改建宗庙之事,改建宗庙完毕后,被加增食邑五百户。周浚后来代替王浑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

蒙去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答案:(示例)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退秦怯晋。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确实可赞。

6.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相一致。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解析:根据两个例句可知,字数一样,结构相同,都是“……而……,……”句式。

答案:(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7.大学毕业生王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正文部分,

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欣闻您是家父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

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解析: “日理万机”使用对象不当,一般用来形容国家领导人;“惠寄”使用对象不当,一般是指对方。“敝校”使用的对象不当,谦词,用于自己才可以;“夙愿”与“长久以来”语意重复。

答案:①“日理万机”改为“百忙”;②“惠寄”改为“寄送”;③“敝校”改为“贵校”;④“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

三、创意微写作

8.请你写一段文字,描写拔河的场景,要运用场面描写,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场面描写就要根据特定情境设置合理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周围的景物,要注意点面结合,写出气氛,写出顺序。

例文: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四、知识讲堂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形成的。

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既要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更要对重点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做到有

点有面。

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一个场面可以由不同的点(人或景或事的一个片断)构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一练(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不知(zhì) B.若不阙.(què)秦秦伯说.(yuè)若舍.(shě)郑微夫(fú)人之力 C.越国以鄙.远(bǐ)设版.(bǎn)戍.守(xù)杞(qǐ)子 D.失其所与.(yù)许君焦、瑕.(xiā)敝(bì)之逢(páng)孙 答案:A(Bquè应为"jué",Cxù应为"shù",Dyù应为"y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特指从属二主)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亡郑以陪.邻(增加) B.郑既.知亡矣(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今急而求子.(对男子的尊称) 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辞.曰(推辞)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D.敢以烦执事 ..(做这件事)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许.之(答应) 答案:B(“既”应为:已经,副词)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A.秦伯说.(通“悦”,高兴) 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 答案:D(不是通假字,“扩张、延伸”之意)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答案: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的副词,还是;余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共其乏困 ..B.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C.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若不阙.秦 答案:C(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边。A“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乏困”形容词做名词,缺少的东西;B“鄙”名词做动词,把……作为边邑,“封”名词做动词,把……作为疆界;D“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敢以烦执事 答案:B(A出使的人C那人D对对方的敬称) 7.下列句子中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 A.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唯君图之. C.将焉取之.公从之. D.君之.所知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D(A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C指代土地,指代佚之狐的意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越国以.鄙远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敢以.烦执事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C 项“说”通“悦”,高兴。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 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 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 解析 厌:通“餍”,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 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 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 还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 不愠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B 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

必修三《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苏教版《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拿来主义》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 残羹冷灸(zhì)冠冕堂皇(miǎn) B. 鸦片(yā)脑髓(suǐ) C. 自栩(xǔ)玄虚(xuàn) D. 吝啬(sa)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 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 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 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1)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 (2)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 (3)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4)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5)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 (6)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 (7)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 (2)(3)(4) B. (2)(4)(5) C. (4)(5)(6) D. (4)(6)(7)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4)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苏教版-语文-高一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13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 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秦伯说 C.???? ? ①惟君图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不阙秦,将焉取之 D.???? ? 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选B B 项,“共”同“供”,“说”同“悦”;A 项,“已”同“矣”;C 项,无通假字;D 项,“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 .晋军.函陵 军:驻军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解析:选A 贰:从属二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 还也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 .郑既.知亡矣 既. 东封郑 解析:选D D 项,“既”意为“已经”。A 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介词“拿”。B 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副词“还是”。C 项,“于”分别为介词“对”、介词“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既东. 封郑 A .①③⑥/②/⑦/④⑤ B .①③⑤/②/⑦/④⑥ C .①③⑦/②/④⑤/⑥ D .①③⑦/②/④/⑤⑥ 解析:选C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结盟。⑤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⑥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故①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②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⑤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 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 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 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 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 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若Error! 2.微Error! 3.许Error! 4.鄙Error!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 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 【助读材料】 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它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 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 可信的。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 14年(前453)。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 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 晋乃秦之敌也。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 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清]韩慕 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 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 都是为秦,而不为郑。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 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战国策士,大半祖此。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清]周大璋《左传翼》 春十一

《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 军、扬州刺史 ..,封射阳侯。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

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 平之。宾礼故老 ..,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 人。”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 ..,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 将作大匠。改营宗庙 ..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 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氾.南(Fán)(2)函.陵(Hán) (3)佚.之狐(Yì) (4)夜缒.而出(ì) (5)杞.子(Qǐ) 2.多音字 (1)共.其乏困(gō) (2)君之薄.(bó) (3)阙.秦(ē) (4)逢.孙(Pá) (5)失其所与.(yǔ) 二、说文解字 亡 “亡”是死,逃跑,失去。《说文解字》:“亡,逃也。”甲骨文1和金文1写作“”“”, 像人被截去手的形状。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失去手也有亡义。金文2和小篆写作“”“”,已不如甲骨文直观。有学者据此释作“人藏于处”。非初义。隶书(汉帛书、 1.以.其无礼于晋 【文言虚词】以: 2.且贰 ..于楚也 ①【文言虚词】且:

②【文言实词】贰: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①【文言实词】辞: ②【文言虚词】之: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文言实词】为: ②【通假字】已: 5.夜.缒而.出 ①【词类活用】夜: ②【文言虚词】而: 6.敢以.烦执事 .. ①【文言虚词】以: ②【文言实词】执事: 7.邻之厚 ..,君之薄.也 ①【文言虚词】之: ②【词类活用】厚: ③【词类活用】薄: 8.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①【文言实词】微: ②【古今异义】夫人: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称呼 9.因.人之力而敝.之 ①【文言虚词】因: ②【文言实词】敝: 10.失其所与.,不知. ①【文言实词】与: ②【通假字】知: 11.亦去.之 【文言实词】去: 答案:1.因为 2.①连词,并且②从属二主 3.①推辞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①做②同“矣” 5.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①介词,拿,用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7.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8.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那人,指秦穆公9.①依靠②损害10.①结交,亲附②通“智”,明智11.离开 四、积累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名、,与、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 《谷梁传》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文学院09级8班李菊 200902140811 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是对《左传》的阐发。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积累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鉴赏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文化引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 辞令;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解题及背景导入: 烛之武:郑国大夫。退:使……撤退,击退。秦军:秦国军队。 事件背景:前628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 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晋要寻找 得力伙伴,秦此时也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这样晋秦联合围郑一 拍即合。本文记述的是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 交斗争。 画出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三、整体诵读课文,识记文言重点词语。 放声散读课文,正音。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逐段疏通之后归纳整合知识点如下: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 ③今老矣(老,老年)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4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班级姓名 一、语言文字积累: 1、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以为东道主(shè)B.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许君焦、瑕.(xiá)秦伯说.(yuè) C.杞.子(qǐ)朝济 ..(zhāo jì)共.其乏困(gōng)何厌.之有(yàn)D.逢.孙(páng)以鄙.远(bǐ)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这里引申为帮助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围郑)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 D.行李 ..之往来 ..东道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晋 B.若舍郑以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C.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与人交谈时往往会使用谦敬称谓。例如“子”“君”“寡人”“公” 都是一种表明说话者礼仪的敬称。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春秋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 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 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解除与晋国盟约的史实。 二、知能提升训练: 手敕太子文刘邦(汉)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像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2.《左传》其书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