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和恢复过程

疲劳和恢复过程
疲劳和恢复过程

疲劳和恢复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我们提出疲劳的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促进恢复过程,提高人体功能能力。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就是说,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素等因素,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与过度训练和某些疾病不同。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其疲劳产生的原因不同。从大脑皮层到肌纤维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发生疲劳,只是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和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首先和主要发生的部位可能会不相同。我们所提到疲劳是疲劳的主要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躯体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即疲劳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疲劳即疲劳发生在外周部分,即神经肌肉接点或肌纤维。中枢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研究表明,动物在运动时如不产生明显疲劳,运动又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脑中的生物化学变化不明显;如果在长时间运动引起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并与外周系统的变化相互影响。其生化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技能失调。而外周性疲劳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肌肉接点。如果在10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力量的下降与CP储量减少并行发生。长时间运动可以使体内糖原大量消耗;糖原消耗越多,疲劳症状越明显。一旦糖储备量下降而使脂肪酸大量参与供能,做功能力随之下降;同时还会因为血糖水平低下引起的中枢供能不足,并发生疲劳。大强度运动会引起肌肉乳酸生成增多。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肌肉的张力和ATP的合成,引起运动性疲劳。有时候骨骼肌在收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代谢堆积物积累及其力量产生的影响。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综合、复杂系统,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种种假说,主要有四种:

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研究证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有学者发现,在肌肉产生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1925年时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氏溶液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引起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肌组织和

血液中的PH值下降,进而对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美国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曾报道,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因泌汗过多,致使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是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学说按照巴埔洛夫学派的意见,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性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

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氧练习在进行无氧强度练习时,需要高位神经中枢更多的激活支配工作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并保持高频率的神经冲动,这种紧张的神经活动仅能维持数秒钟。另外,磷酸原的消耗特别迅速,CP含量在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90%。因此,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的下降以及磷酸原的耗竭是该练习的疲劳原因。

近极量无氧运动强度产生的疲劳原因除了与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相同外,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亚极量无氧运动强度练习时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占较大比例,因此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限制造成供氧不足,也是疲劳的因素。

2、有氧练习在极量和近极量的有氧练习时,产生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的限制,致使工作肌供氧不足。另外,乳酸的堆积、Ph值的下降也是产生疲劳的因素。在亚极量有氧运动强度练习时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消耗。在中等强度练习时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大量消耗,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这样以血糖为唯一能源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影响。另外,该练习会导致体温增高,为增加散热,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工作肌的血流量减少,结果工作肌供氧减少引起肌肉疲劳。

小强度有氧练习引起疲劳的原因与中强度有氧练习相似,区别在于小强度有氧练习时疲劳过程发展较慢,且多半是消耗脂肪,未完全氧化的脂肪分解产物进入血液。这就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

3、其他练习在球类运动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原因。实验表明,进行了习惯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则容易产生疲劳。另外,缺氧也是引起疲劳的原因。

在静止用力时,来自骨骼肌的神经冲动,对大脑皮层细胞进行不断冲击,以及为维持肌肉的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10540101018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 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 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 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 ,疋 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体育锻炼与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在1982 年的第5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种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运动水平。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体育运动员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其规律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各国学者较公认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制有以下几种: 2.1 衰竭学说 2.1.1 磷酸原储备的减少 在人体骨骼肌中,ATP(腺苷三磷酸)含量约为 6mg 分子/kg 湿肌,CP(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 17~20mg 分子/kg 湿肌。在激烈运动的 30s 内,肌肉中的 ATP 和 CP 大量消耗供能,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以极限强度持续运动 2~3min 至精疲力竭时,CP 的浓度下降至接近于零但不会为零。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 CP 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 CP 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腺苷二磷酸)再磷酸化为 ATP,以保持 ATP 达到放松时需要的

水平。可见,有关 ATP 和CP 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2 糖原储备的减少 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量约为 20g,而 1 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 5g,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糖原贮量约为 100g,仅可供约 20min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人体肌肉中糖原含量约 300~400g 左右,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2.2 堵塞或窒息学说 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首先,19 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等可使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其次,1907 年费来切和露普金斯发现,在肌肉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再次,1925 年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格氏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因之认为是氢离子浓度上升造成的 PH 值下降是引起疲劳产生的机制;最后,Karlessonl975 年的研究认为,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机能下降,原因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氢离子起作用的。上述学者们都是支持“堵塞”学说的,另外,因为乳酸是由于缺氧产生的,所以“堵塞”学说也叫“窒息”学说。

科耐-如何快速恢复身体疲劳

如何快速恢复身体疲劳? 身体疲劳是中学生的普遍反映,有同学给我们来信说:平时几节课下来总感到腰酸背痛、头晕眼花、脖子也僵硬,晚上谁不好觉,第二天也恢复不过来,通过科耐补氧保健后,疲劳明显好转,晚上睡的着,睡的香,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身体疲劳在毕业班学生中非常普遍,它是导致生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保持考生身体健康,尽快恢复疲劳是维护考生身心状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和心理疲劳一样,身体疲劳就是人体细胞不能及时补充氧能量而导致细胞加工厂缺乏动力,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生产出维持生命机体的养份。机体养份缺乏,代谢减慢,则会出现腰酸背痛、头晕倦怠等疲劳现象。 考生紧张的生活节奏,机体所需养份增加,从而增加机体体细胞的负担。因此,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会诱发疾病,学习效率降低,心理压力过重等种种破坏身心状态平衡的症状因素。 消除身体疲劳的方法有: 1、安静休息法--睡眠:高质量的深沉的睡眠有利于疲劳的迅速恢复。 2、活动休息法--运动:运动时愉快的心情也对消除大脑和身体疲劳、恢复大脑的工作效率起着良好的作用。 3、心理调节: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 4、供氧充足,细胞含氧量增加,疲劳细胞会很快恢复。 以上多种方法相结合,在心理及生理上处于最佳状态,定可以帮助考生摆脱神衰的困扰,以更充足的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竞争中把握更多的机会。 及时提高血红蛋白的供氧能力是迅速恢复机体疲劳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之一。科耐胶囊具有类似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带氧和释放氧的能力,进入体内可逐渐被还原而释放出氧。可增加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减少细胞对氧的浪费。 科耐胶囊,是卫生部批准的具有抗疲劳功效的保健品,由清华大学专家研发,清华紫光集团生产,胶囊包装,便于孩子随身携带、服用,保持精力一整天。 中医养生认识人体疲劳症结 疲劳是机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于过长时间或过于繁重、紧张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引起的作业效率明显的暂时降低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但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无疲倦感觉,而机体却已进入疲劳状态。 中医学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视人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况,疲劳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视力疲劳、阳痿早泄、反应迟钝等等,疲劳既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某一个症状。因此,长久的疲劳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种疾患的一种情况,换言之,疲劳可能蕴藏着某种疾患。 中医将疲劳分为“五劳”,包括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素问·宣明五气篇》

武术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

武术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武术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疲劳的消除和机体机能不断恢复的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按照现代竞技的要求,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遵循着“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一直伴随着武术运动的实践存在而存在,疲劳与恢复决定的训练的成败,而合理的机能恢复手段正是弥补了运动性疲劳的不足。因此,研究武术运动性疲劳的特点与恢复手段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sports fatigue或sport fatigue)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2.武术运动性疲劳机制: 2.1.身体疲劳机制: 武术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其套路演练要求节奏明快、劲力顺达、动作连贯,是一种短时间、运动强度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生理理论已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可以分两种代谢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一般情况下,武术的供能体系是由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两部分组成。运动时,肌糖原是骨骼肌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之一。运动强度越大,糖供能的百分率也越高。耐力训练对运动时肌糖原的利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时,较多的利用脂肪酸的氧化来供能,对糖的利用有节省作用。根据上述生化的特点,要提高武术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提高肌体在缺氧时的能量供应和增加肌糖原消耗,使肌糖原达到较高的超量恢复,以保证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时的能量供应。 2.2心理疲劳机制: 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长期处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劳感,称之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认识不同,项目不同对其定义的界定亦有所不同。结合我国的训练实际情况,学者张力伟、林岭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是特指在运动训练环境中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疲劳现象,从成因、环境到发生的主体,该现象均应具有明显的运动性特征;是“一种运动因素性的包括中枢疲劳(中枢信息加工能力下降)、负性情绪变化、训练动机水平下降、躯体行为症状等内部外部现象的脑功能下降为:训练动机不强,甚至厌倦训练,比赛成绩下降、发挥失常等。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疲劳、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3.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5.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 6.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7.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8.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9.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2.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3.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4.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5.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6.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7.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 8.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9.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分型注重征候、项目特性、个体表现、四时气节与环境等。() 10.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三) 多选题 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 A 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 B 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 C 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 D 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脊髓运动神经元 B 神经-肌肉接点 C 肌细胞膜 D 肌质网 3.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 不习惯性的动作 B 节奏性强的动作 C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D 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 A 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身体机能;恢复 Abstract: Exercise fatigue is always a key subject of sports science for a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mechanism,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of exercise fatigue in order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making deeply research. Key words: exercise; fatigue; body function; recovery 1. 研究目的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竟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我们常说,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或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就要及时消除负荷后产生的疲劳。负荷后或过度负荷后不采取有效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所以“没有恢复就不可以继续训练”【1】。恢复与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负荷—疲劳一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中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败的最基本因素。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训练时的消耗即要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又必须在极限内进行,这使得我们对负荷、疲劳与恢复三者既统一又复杂的关系很难掌握。因此,研究疲劳的发和加快机体恢复的措施已与运动训练本身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运动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恢复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对恢复过程在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速度,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3.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2】。 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莫桑( Mosso )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3】,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直至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3.1.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a.“衰竭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

疲劳和恢复过程

疲劳和恢复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我们提出疲劳的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的消除疲劳,促进恢复过程,提高人体功能能力。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就是说,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素等因素,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与过度训练和某些疾病不同。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现象,不同性质、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其疲劳产生的原因不同。从大脑皮层到肌纤维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发生疲劳,只是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和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首先和主要发生的部位可能会不相同。我们所提到疲劳是疲劳的主要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躯体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即疲劳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疲劳即疲劳发生在外周部分,即神经肌肉接点或肌纤维。中枢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研究表明,动物在运动时如不产生明显疲劳,运动又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脑中的生物化学变化不明显;如果在长时间运动引起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抑制过程,并与外周系统的变化相互影响。其生化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技能失调。而外周性疲劳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肌肉接点。如果在10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力量的下降与CP储量减少并行发生。长时间运动可以使体内糖原大量消耗;糖原消耗越多,疲劳症状越明显。一旦糖储备量下降而使脂肪酸大量参与供能,做功能力随之下降;同时还会因为血糖水平低下引起的中枢供能不足,并发生疲劳。大强度运动会引起肌肉乳酸生成增多。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肌肉的张力和ATP的合成,引起运动性疲劳。有时候骨骼肌在收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代谢堆积物积累及其力量产生的影响。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综合、复杂系统,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种种假说,主要有四种: 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研究证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有学者发现,在肌肉产生疲劳的同时出现了高乳酸浓度。1925年时迈耶霍夫把离体肌肉放进碱性任氏溶液中,发现肌肉工作时间延长乳酸增多引起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肌组织和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 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2.22肌细胞膜:及细胞膜结构、机能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肌肉的功能。研究认为,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脂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等都对酶得活性具有潜在影响,从而引起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降低了动作电位峰的高度和传导速度。 2.23田野等认为肌质网的生物化学功能是调节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的转移是指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取。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导致胞浆中钙离子不足,可引起兴奋收缩脱偶联,从而影响肌丝的滑行。当肌质对网钙离子重摄取能力下降时可表现为肌纤维舒张期的延缓,进而影响横桥的摆动频率。 2.24神经内分泌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疲劳的主要机制。 2.25兴奋收缩偶联: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所致。细胞内钙离子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和再释放钙离子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2.26自由基损伤学说: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运动的恢复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方法 一、谈话法 谈话法主要针对情绪明显低沉或因为人际关系发生冲突而形成心理压抑的运动员,通过谈话协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启发他们全面理解和对待各种问题。在谈话中应多鼓励、协助他们分析有利的因素和自己的希望所在,也可和他们一起回忆过去比赛胜利的情景,这样可使他们的心情得到改善,情绪得以调节,愉快的心情能够大大减少神经能量的消耗。 二、想像放松 想像放松是指运动员想像自己处在某种使他们感到放松和舒服的环境之中。运动员仰卧,四肢平伸,处于安静状态,闭上眼睛,注意状态集中在大脑所想像的事物上。如温暖阳光在照射,迎面吹来阵阵微风,海浪在有节奏地拍打或者正在树林里散步。 成功利用想像实行放松的关键是: (一)头脑里要有一种与感到放松相联系的、清晰的处境; (二)要有很好的想像技能,使这种处境被心理上的眼睛清晰地看到; (三)先练习想像使人放松的情境,再逐渐地用这种方法练习想像使人紧张的情境,并达到放松的状态。 三、神经——肌肉的自我心理调整练习

在保护心理免受不良影响、调整心理状态和实行心理恢复的各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即借助语言暗示以及与语言一致的思维形象作用于自身,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状态。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水平,是绝大部分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自我心理调整有两个方面: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 首先,要通过呼吸调整和语言暗示进入朦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脑对于语言以及与语言相联系的思维形象特别敏感。其次,要学会高度集中注意于当前正在想的事物的感觉上。神经——肌肉心理练习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学会有意识地恢复体内某些自动化过程。同时,这种练习有利于心理状态。通常使用的词语如:“我放松了,我想睡,睡意更浓了,眼皮舒服、发热,眼皮发沉了,眼睛闭上了,进入了安静的睡眠。”练习者缓缓地、单调地默念每句词语,每句重复3~4次,就能够很快进入放松安静状态。每天坚持这个练习1~2次就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恢复作用。 四、心理诱导放松训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语言暗示诱导实行肌肉和神经的放松训练,如自身放松训练。实行语言诱导时,还可配合播放一些轻松悠扬的音乐,这样能够使运动员的精神和肌肉在语言的诱导和音乐的良好刺激下充分放松,并使大脑入静,从而调节大脑有序化地工作。 五、催眠 催眠术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受术者的心理活动达到某种境界,表现一种介于觉醒和睡眠之间的特殊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受术者思维狭窄、意识恍忽,能与施术者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吴绍明1,周智杰2 (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部,湖北武汉 430063;2.湖北省旅游学校体育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结合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实践,阐述了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提高训练成绩的影响,以便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对疲劳与恢复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关键词:运动训练;运动疲劳;恢复过程中图分类号:G 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 (2001)0420093202 The research on fatigue and recovery in sports training WU Shao 2ming 1,ZHOU Zhi 2jie 2 (1.P.E.Dept.,Wuhan Univ.of Science and Engin.,Wuhan 430063,China ;2.Hubei School of Tourism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fatigue and recovery and its effect on improving sports achievement in hope of helping the trainers ,athletes and sports administrators observe and realize the problems of fatigue and recovery and then govern the sports training and contest better. K ey w ords :sports training ;sports fatigue ;recovery process 1 运动疲劳 1.1 运动疲劳的内涵 运动训练是一种人为改造人体机能、形态结构,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积极过程;运动疲劳是指机体运动到一定的时候,引起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身体疲劳,但易在休息后得以恢复,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标志。但是,如果运动疲劳连续积累且又没能及时消除,就将由于运动负荷量超过有机体的承受能力而引起机体产生消极反应———过度疲劳。 1.2 运动疲劳产生的部位 人体任何形式的疲劳总是发生在机体的某些或某几个部位。一般说来,较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神经中枢、运动结板肌肉等处。按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结点疲劳和外周疲劳。 (1)中枢疲劳: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疲劳的产生是中枢神经的一种维护性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 (2)神经—肌肉接点疲劳(也叫运动中枢疲 劳):运动中枢是神经和肌肉之间连接并传递神经冲 动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 (3)外周疲劳:外周疲劳包括除神经系统和运动结板之外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的运动组织,因此,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肌肉的温度、局部肌肉血液、肌肉等就成为外周疲劳的研究重点和表现形式。1.3 过度运动疲劳的预防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采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根据疲劳产生时的症状判断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积极、有效地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预防过度疲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要掌握好不同项目的生理生化特点,并按照这些特点进行训练,运动量的安排上要做到循序渐进,应有节奏,要把全面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差异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及身体状况,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 收稿日期:2001203220 作者简介:吴绍明(19572),男,江西临川人,副教授。 第35卷第4期2001年8月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35No.4Aug.,2001

长跑后快速消除疲劳及恢复的方法

长跑训练后快速消除疲劳及恢复的方法长跑运动量大,持续时间长,消耗热量多,机体长时间呈现的疲劳状态,训练后如果不能进行积极的身体恢复,就会影响训练强度的保持和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长跑训练后的恢复。 一、训练课上的积极恢复 实践证明:机体在经过高强度的负荷训练后,如果机体处于完全静止休息,就会防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气的有效补充。其次,也影响了静脉回流,心输出量骤然减少,血压急剧下降,造成暂时的脑贫血(就是常见的头晕现象),肌肉中的乳酸消除会比较慢。采用一定时间较小强度的运动,可加快乳酸的消除,比肌肉静止时恢复速度的两倍。所以,在进行完长跑训练后,做一些积极的放松练习、整理活动是最直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课后的积极恢复 1、肌肉系统的恢复 长跑训练后对肌肉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的恢复手段:⑴、睡前放松与按摩。在睡前平躺,全身放松,呼吸均匀,四肢充分伸展。最好是做一下相互之间的按摩,先由肩部开始,部位从上到下。腰、大腿以及小腿肌肉最好用脚踩,因为只有力度适合才会起到放松效果。⑵、温水浴。温水刺激,可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淋浴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 2、心理的恢复 意志品质在长跑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受训者必须有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努力克服由于疲劳而产生的痛苦和厌倦情绪,不必因为成绩

落后或提高缓慢而承受太大压力,按照自己的节奏训练即可。组训者一定要细心观察受训者日常的情绪波动和异常情况等,耐心正确的作好心理引导工作。 3、营养的补充及恢复 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机体要大量消耗身体能量,因此,训练后必须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平时可以进行鱼、肉、鸡蛋等加强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以及蛋白质在体内的储存。由于运动时热能消耗较大,热能来源于肝脏与肌肉中糖元的分解,因此,食物中应有充足的热能来源,摄取富有糖、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食物为宜。食物中还应含有适量的脂肪以缩小食物的体积,减轻胃肠道负担。此外,长跑训练持续时间长,失水现象较多,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训练,这时应注意及时补充体液。 总结:机体疲劳后及时有效地清除,能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训练水平,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训练目的。

初探消除疲劳与恢复体能

初探消除疲劳与恢复体能 摘要:学校运动训练工作中,必然会增加运动负荷,以此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之目的。同时,也会因此导致机体的疲劳反应。作为教练员,如何帮助学生辨别并消除疲劳,达到恢复体能,甚至超量恢复?是我们学校运动训练工作应当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运动训练工作实践,分析了产生疲劳的内在机理,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对恢复训练的方法手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疲劳成因判断恢复措施 前言 在我们传统的课余运动训练中,为达到刺激效果,提高训练强度,加大运动量。这既是训练提高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有的教练求成心切,对运动后的恢复训练不予理采或者不加以重视,这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运动训练,更不利于训练工作的后续开展和运动员的生理发育。 运动训练需要适量的的运动负荷,在肌体得到有效刺激的同时,也加速了机体的疲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还将影响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肌体质量,甚至影响文化课学习。恢复虽然是训练工作的尾声,却是持续开展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提高训练实效的关键。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美国生理学家福克期(FOX)认为:“恢复过程和运动本身同样重要” 。因此,我们要把青少年高强度运动后的恢复训练,提到重要的位置。 运动训练中产生疲劳现象的原因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产生轻微的肿胀和疼痛,动作速率减慢,协调性降低。 神经性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开始浮躁。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1、肌肉的疲劳 青少年肌肉的发育尚不完全,肌纤维较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多。与成人相比,肌肉的横断面积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也少。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也比成人差,容易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产生的运动疲劳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产生的疲劳进行消除研究,得出结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采用的恢复途径的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恢复到运动前的身体水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放松按摩对运动疲劳恢复的作用和意义

放松按摩对运动疲劳恢复的作用和意义 1运动后放松的解剖学意义 1.运动后放松可以使肌肉全面得到放松还原,只有这样肌肉才会保持良好的机能, 收缩有爆发力,抻拉有韧性,全面的放松可以达到肌肉最大的功效,表现能力 超强。 2.肌肉放松能有效地增加收缩前的肌纤维长度,放松对抗肌群,提高肌纤维收缩 速度,增大肌张力,提高柔韧性,增大动作幅度。 3.提高肌肉放松能力,可以减轻肌肉酸痛,提高肌肉工作效率,改善肌肉的供能 过程,从而有利于速度耐力的提高。 4.肌肉放松有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大脑皮质的负担,加快大脑皮质中枢 兴奋和抑制转换的灵活性,从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完成技术动作质量, 并有利于提高动作速度,加大动作力度。 5.放松活动后能减少血液淤积,可加速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促进乳酸排除,有助 于疲劳的消除,加速肌肉机能的恢复。因为运动时血液主要分布于运动器官, 以保证运动时能量代谢的需要,运动后如不做放松练习而突然停止不动,由于 地心引力和静止身体姿势,严重影响静脉回流,使身体不适甚至休克。 6.放松可以提高训练质量,对训练计划的进行是有力的保证。放松活动后能使心 血管系统逐渐恢复正常,能减轻关节压力,可以松弛紧张情绪,使身体尽快恢 复正常状态。,因为自然休息很难使紧缩的肌肉完全恢复。 2按摩对人体各系统机能的影响 2.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按摩给运动员一种良性刺激的信号,通过神经传导作用,传入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调整后,再传出反射到某部位上,使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人体组织和腹脏器官的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加强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调节兴奋抵制和维持其相对平衡状态,使中枢神经及途经的各种神经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使大脑皮层和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反射及相互联系更加完善和巩固,使其恢复到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状态。 2.2对呼吸系统影响 按摩可以加深呼吸,增加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呼吸肌逐渐变得发达,增加运动幅度和肺活量。有人实践证明:全身按摩后,使血液肺泡中气氧交换速率增加,利用氧气的量增加10%-11%,使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在良好状态。

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浅谈“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发表时间:2014-07-08T16:33:57.5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4月总第150期供稿作者:尹贤东 [导读] 疲劳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消除疲劳,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尹贤东江西省信丰县工业园学校341600 一、运动疲劳的产生 疲劳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运动能源物质消耗过多会引起疲劳:肌肉运动收缩时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的积聚会引起疲劳;长时间工作,大脑神经细胞转为抑制会引起疲劳;长时间运动时出汗过多,体内水、盐代谢混乱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等会引起疲劳的发生。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运动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 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疲劳的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与速度等必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各种运动练习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产生疲劳而降低工作效能。 2.体力能源储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降低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较多的现象,如快速性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而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原及血糖含量均在大幅度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下降,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3.精神意志因素也与疲劳密切有关。当身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主观上会出现疲劳感觉,这种疲劳感也可以说是疲劳的主观信号,而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神经细胞抑制过程会使疲劳加深。此时人的情绪意志状态与人体功能潜力的充分动员关系极大。事实上,人体往往在感到疲劳时,机体尚有很大功能潜力,能源物质远未耗尽,良好的情绪意志因素可起到动员机体潜力,推迟疲劳发生的作用。因此,进行运动时,应该全身投入,保持积极高涨的运动情绪,这对推迟疲劳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有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的项目多种多样,不同运动项目导致疲劳的原因的侧重面会有所不同。如短距离跑项目,导致疲劳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大脑运动区域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缺氧程度较深的中距离项目,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及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超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则可能主要是体内能源物质消耗过多而引起疲劳。 二、消除疲劳的措施 1.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乳酸的排除;同时让肌肉及时得到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即因此造成的恢复过程延长。 一般整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慢跑,深呼吸,体操,肌肉放松,并可加强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促进骨骼肌疲劳的消除,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有良好作用。 2.睡眠。锻炼导致身体疲劳后,保证良好而充足的睡眠是使身体得到恢复的重要措施。因为睡眠时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同时,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过度消耗,睡眠能防止大脑皮质细胞机能过度消耗,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另外,身体劳累之后,坐下或躺下安静的休息也有助于疲劳的消除。 3.适宜运动。生理学家很早就发现,当局部肢体疲劳之后,可通过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肌肉的体力恢复,称为活动性休息。以后很多生理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消除。这是因为体内消除疲劳的主要承担者是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可以补充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排除废物,而积极性消除疲劳方法就是积极促进重点转换部位的血液循环。疲劳后的放松活动,按摩,淋浴等等都属于积极性消除疲劳的手段,可以达到活动性休息的目的。另外,为积极性休息安排的练习活动应注意强度要小,时间要短,这样在神经细胞内产生的兴奋才能集中,对疲劳的神经细胞方可起到负诱导作用,使后者抑制加深,促进恢复。由于静止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对消除疲劳都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应该将两种方法合起来进行。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性休息效果更好。 4.合理补充营养。在疲劳后,饮食中要有较充分的糖和蛋白质补充。如果是长时间的锻炼,体内能源供给有较大部分来自脂肪,这类耐力性运动疲劳后,应根据负荷的程度适当食用一些脂肪类食品。此外,疲劳后要注意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同时,各种高能运动饮料及一些营养剂等对体力恢复都有促进作用。 5.心理调节。情绪因素对疲劳的消除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加速疲劳的消除,如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做些自我心理控制与放松调节等,对体力恢复都有促进作用。 6.沐浴。沐浴是最简单的消除疲劳的一种方法,但入浴时间过长,水的温度过高,反会因消耗大而照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另外,水的浮力作用还可以使身体变轻,对缓解肌肉疲劳有一定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消除运动疲劳。其效果都不够理想。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消除疲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