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教学大纲

主编:许红梅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高师开设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我国中学阶段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育学教学,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所要求的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一)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培养师范生自觉运用教育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师范生胜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四)培养师范生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进而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到素质教育、创

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来。

四、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努力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方面要使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本身是科学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使有关内容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六)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各高师保持基本课题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对课题及其内容作必要的删减或增补。

五、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教育学的教学更要符合教学原则,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重新组合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要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给师范生以良好的教学示范。

(三)结合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指导教研论文,从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和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

(五)教学要与课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师范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能力。

六、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佳大系列教材《教育学》

黑龙江省统编教育学

(二)选用教学参考书南京师大《教育学》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

七、课时安排

大纲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分类

第二节、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时期

(四)教育学的深入发展时期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价值论与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特质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的起源,学校产生的条件,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各阶段的特质。在此基础上,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特点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学校的产生及其教育的发展轨迹和特质,难点是新中国教育的特质。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四、学校的出现及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演进特质

一、原始教育

二、古代教育

三、现代教育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展望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关于教育本质的各种观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的基本途径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构成要素和基本途径,难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节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教育的基本形态

第五节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和社会发展职能,并在了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使学生既能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一些错误的教育观点,又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教育的社会发展职能和个体发展职能,难点是个体发展职能。

第一节教育职能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职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职能

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意义,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发展教育观。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及实施我国教育目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难点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教育目的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作用、建立的依据以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沿革,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现状、目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与改革,难点是义务教育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劳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及完善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教师的作用、劳动特点及师生关系,难点是课堂调控。

第一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

一、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师劳动的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教师知识结构

(三)教师能力结构

(四)教师心理素质

第二节教学言语行为

一、教学言语的特点和要求

(一)饱含知识信息

(二)富有启发性、教育性

(三)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加工

(四)以讲析为主

(五)带有即兴成分

二、教学言语的表达方式

(一)叙述语

(二)描述语

(三)解说语

(四)评述语

三、课堂教学主要程序的言语

(一)导入语

(二)讲授语

(三)过渡语

(四)提问语

(五)总结语

四、不同学科的教学言语

(一)文科的教学言语特色

(二)理科的教学言语特色

第三节非言语行为

一、非言语行为的涵义、作用和特点

二、各类非言语行为的操作规程与要点

(一)姿态

(二)手势

(三)面目表情

(四)仪表与风度

第四节课堂调控行为

一、课堂调控的实质及意义

二、怎样调控学生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三)巧妙艺术、不露声色

(四)纪律约束、意志培养

三、教师对自我行为的调控

(一)调控教学心境

(二)调控教学情绪

(三)调控教学进度及内容

第五节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一、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特点

二、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

三、中学生年龄特征

第六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功能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

第八章课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课程编制情况及特点,及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未来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及问题及课程概念,难点是中小学课程改革。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

(二)学生

(三)知识

第二节课程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中小学课程的设计

二、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第四节中小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改的时间、背景

二、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第九章教学(上)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定义,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学基本原则,并能运用所学规律、原则分析说明教育现象及问题。掌握并初步学会运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难点是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概念

二、教学的地位作用

三、教学工作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二、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第五节教学模式

第十章教学(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懂得如何备好一节,如何上好一节课,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初步形成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并使学生初步形成、选择恰当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观及相应的评价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工作基本环节,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师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师工作基本环节概述

二、教师工作基本环节的内涵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德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内容,增强德育的责任感。其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育人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德育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难点是德育规律。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展开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德育原则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

三、知行统一原则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八、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德育方法和途径

一、常用德育方法

二、德育途径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2、古代西方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二)主要特点 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近代西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 2、近代中国 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 (二)主要特点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现代西方 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

2、前苏联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3、现代中国 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6 学分:2.5 适用对象: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形态;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与科学价值。 第一节教育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产生 2.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概念

教学大纲模板【经典】

Xxx大学 《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xxxxxxx系 执笔人:xxxxxxx系 审核人:xxxxxxx系 xxx大学xxx系 20xx年2 月

[实验要求] 本课程实验要求较高,实验内容多且相关性较强,有关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内容需按实验大纲执行,本大纲中不再另行说明。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与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常量、变量、表达式及常用函数;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关系运算; 了解: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及文件类型。 [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库概述 (一)三类数据模型 (二)关系数据库概述 (三)实体模型与实体联系 (四)三种基本关系运算 (五)关系完整性 二、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数据管理系统(DBMS) (二)数据应用系统(DBAS)

第二节Visual Foxpro 概述 一、Visual Foxpro概述 二、Visual Foxpro的数据元素 三、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 第三节常量、变量、函数和表达式 一、常量、变量的概念及类型 二、函数 三、表达式 [复习思考题] 1、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有哪些优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VFP有哪几种工作方式? 第二章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Visual FoxPro项目管理器;表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命令;索引的概念与索引的建立[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表结构建立及修改方法;索引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建立索引的方法 掌握:对表中记录的追加、插入和删除等操作;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了解:多工作区的概念;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重点与难点] 表结构的建立及修改方法;表中数据操作;索引及索引建立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项目管理器 一、项目管理器的作用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大纲新

《教育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教育基本原理() 课程代码:12106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学时:57学时 学分:3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教育学本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教育基本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教育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以全面的解说。开课目的是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为后继课程打下教育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 1、从理性上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有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了解主要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研究成果,培养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改革意识; 4、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 要求学习者能切实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教育理论基础。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概念、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教学难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基础,又是《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观的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实践操作。《教育基本原理》侧重教育基本规律的阐说,而《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课程则侧重教育、教学具体规律的陈述,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教育原理与教育学(9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 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1.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3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教育学、教育原理的概念,了解中外教育思想演进的基本脉络,掌握一些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6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教育的概述 2.2教育的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特性,了解学校的产生、发展与未来趋势。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的概念,教育发展,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要素(9学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3.2教育主体 3.3教育物资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教育主体、教育主体间性和教育物资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良好教育交往的特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修订教学大纲、课表等的规定

关于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为规范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培养计划的整体要求,教学大纲还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2、每门课程均应选用或制定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3、新设置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定教学大纲,再确定教材或编写讲义,然后才能开课。 4、制定的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实践经验、学时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修订,不受某本教材或某一体例的限制。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 1、课程的教育目标。 2、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以及与专业能力的关系。 3、采用的教材和学生应读的参考书。 4、学时分配 5、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点、能力点及素质要求) 6、作业次数、作业类型及每次作业量。 7、课程中附设实验、实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实训课应单独制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8、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考核次数、方法及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0、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程序 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由各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或教研室集体编写(或选用),经校长批准、教务科备案后实施。

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订制度 一、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前一个月,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参照教科书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并交教务科存档。 二、学期授课计划原则上要按每一次课安排教学进程。 学期授课计划应符合:(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专业特点、理论与实验实习的比例等。(2)知识更新原则,如适当增加新内容,删除、纠正陈旧观点。(3)考试和考查的有关规定。(4)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5)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等。 三、学期授课计划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交教研室主任签字、教务科签字和主管校长审核后执行。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如有几位教师同时任教,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程统一,实验实习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考试考查统一。要求一式数份,任课教师、教务科必须各存档一份,并向授课班级学生公布。 四、教务科和教研督导科对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按学期授课计划认真组织教学,若有一般性变动须在计划中记载,说明原由,有重大变动,要经教研室讨论通过,报教务科审批后方可执行。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54 理论课学时:54 学 分:2.5 适用对象:2012级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1.什么是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

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历史形态特点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2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措施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3.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年代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学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幼儿教育学;为什么学 习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教师和幼儿;幼儿园全 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环境,课程;幼儿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幼儿教学活动设计;幼儿的游戏活动、 一日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让学生构成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理论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 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3、课程任务 1、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她们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具备幼儿教师应具 备的职业素养; 2、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 事教育工作,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注意补充反映教育规律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意课堂教学 实操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教学理论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使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园组织管理,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教育的一般理论,掌握幼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运用在教学活动实践中。 三、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1、教学中讲授和练习结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程是结合教学方法上,注重实用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习题的操练,都尽可能地真实化,加强学生 的实际教学能力。 3、注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4、对学生的习题和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使学生能纠正错误,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教育学概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幼儿教育的意义; 2.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1页共4页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大纲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 年级专业: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 授课教师:李玲玲 审批签字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学分:40/2 开设学期:3 开设单位:教育系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游戏理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分类、发展、价值,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本门课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游戏的基本理论 2.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3.了解幼儿园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4.幼儿游戏的观察和评价 5.理解与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6.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施 (二)能力目标: 1.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游戏的地位 2.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组织和指导游戏的实践能力

4.观察和评价游戏的能力 5.初步学会用游戏治疗的方法解决幼儿的某些问题 (三)情感和态度: 激发对幼儿游戏的热情,真正意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获得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和分析幼儿园游戏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感情。 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是在讲授过《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后续课程是《学前儿童学科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管理》等。 三、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实际操作为主,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主要采取问答、演示、讨论、教学实践、活动分析、课前阅读、练习游戏和网络信息查询等多种教学方式。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大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本科) 《学前教育原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起点)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本课程4学分,7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目标与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初步知识。 该课程的学习还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首先,《学前教育原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这是由《学前教育原理》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特点决定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可以为《学前教育原理》的学习提供基础。其次,《学前教育原理》与《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等后续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学前教育原理》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则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原理》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立场、原则和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历程和主要观点。为从事学前教育做好初步的知识准备。 2.理解有关学前教育同社会和儿童的发展、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内容与方法、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衔接、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培养初步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3.能运用学前教育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问题,初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反思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由于《学前教育原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教育见习等方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效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 2.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同学初步了解学前教育概论的主要内容,弄懂本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观点及方法。 3.能够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 4.授课中可安排一到三次的作业,面授应该将重点放在难点、疑点及作业的讲解方面。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 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学》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 学时数:学分数: 执笔者: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学》是为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对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学生自觉掌握体育教育规律,改善自己的学习质量提供基础,也为有效地学习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 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教育学理论;掌握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教育的组成要素和教育的基本过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了解教育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熟悉教育各个环节的基本规律,逐步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形态、发展阶段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历史形态和发展阶段;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规律。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政策、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教育发展的历史; 重点、难点: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定义。掌握教育学基本组成要素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 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和作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 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59380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课程类别:主要专业课程适应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总学时数:54 学分:3 课程英文名称 ThePrincipl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选用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2015年7月 一、教学性质、目的、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教育学的一的分支学科。它借助教育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特殊规律,进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原理、原则、方法的科学体系。 教学目的: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论述,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形成与发展、基本范畴和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提高学生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教学任务:

阐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本专业的青年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设想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专题发言与聘请一线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讲解、案例分析与学生课堂讨论、专题发言相结合。本课程重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专题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扬民主,倡导师生平等,双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系统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将来从事职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成绩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闭卷卷。计分方法:百分制。 评分比例: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80%,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 。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及效果、能力水平等平时表现。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卷面成绩为100分。 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能力,占笔试成绩的5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