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

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

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

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

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

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1)“礼治”

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

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孔子对“正名”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要名实相符。这个名就是名分(社会角色),这个实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③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但社会是阶级的社会,由于他是站在没落的阶级立场上来观察社会的,他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动荡是一场社会变革,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而以陈旧的周礼来作为管理社会秩序的依据,显然是保守的。

3.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1)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2)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3)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4)“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在抽象的“仁”的概念之下,孔子还提出低一层次的道德规范,作为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4.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1)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忠恕”

①“忠恕”

a.“忠恕”之道,就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爱人要能够做到遇事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事能够替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

b.自己想要满足的欲望,也使别人满足这种欲望;

c.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②对“忠恕”之道的评价

a.孔子的这种理想是十分美妙的,如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能建立在这样的宗旨上,整个社会关系结构就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孔子所面临的一切社会问题也就全都无从发生了。

b.阶级社会里要人们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孔子的“忠恕”原则,是有阶级性的。

c.孔子提出的“忠恕”原则,虽然比“仁”的理论具体了一个层次,但对于其提出的更低一层次的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言,它仍然是比较抽象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宗旨。

(2)“仁”的解释

①“仁”在孔子这里并不是不分亲疏贵贱的人类之爱,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

②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a.子对父—要“孝”;

b.父对子—要“慈”;

c.弟对兄长—要“悌”;

d.对朋友—要“信”;

e.君对臣—要“礼”;

f.臣对君一要“忠”;

g.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要“爱”,要“泛爱众’,要恭、宽、信、敏、惠。

③评价

a.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b.社会中任何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都是重要的,要以自己在与对方关系中所处的角色,对对方使用相应的行为准则。

④在人际交往的准则中,为什么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和“悌”?

孔子认为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

a.能做到孝悌的人中,是很少有喜欢犯上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的人,是不会有的;

b.他认为能做到孝悌的人,就自然会成为忠于君主的人。

(3)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的评价

①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在“亲亲”和“尊尊”的原则上的。如果人们都能按孔子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去做,将会出现孔子梦寐以求的那种以奴隶主阶级为尊者的没有社会冲突的太平社会。但实际上,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②孔子极为重视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管理功能,不过他过分地强调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功能,把它看作万能的法宝,他看不到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社会功能,是受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制约的缘故。

5.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孔子关注贫富不均问题的社会背景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旧有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2)贫富对立问题的形成原因

孔子认为是人们的利欲之心太强烈的缘故:

①社会统治者对财物的欲望太多;

②孔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解决问题方案

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

①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而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人民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

安定。

②因为如果财富平均,就无贫穷可言;如果社会关系和谐,就不觉得人少;如果社会秩序安定,就不会有危难发生。

(4)对“安贫”方案的评价

①孔子提出这种构想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维护旧有社会结构和秩序的。

②他已经接触到了发生社会问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即财富的不平均,虽然他没有也不能发现贫富不均的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可是他已经认识到社会中经济的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这是很有意义的。

③孔子的这种构想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下层而言的,但在当时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各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问题时,也同样适用。

④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

a.伦理方面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欲望,要人们安于贫贱是违背人性的,但人是社会的人,追求富贵不能肆无忌惮,不择手段,而应首先遵守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

b.神学方面

孔子从神学迷信的角度提出贫贱与富贵皆由“天命”的说教,认为人的富与贵是天命所定,是不可人为追求的,所以还是安心守自己的本分为好。

④安贫说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

a.劝说那些贫贱的人安于现状,不要采用统治者认为不正当的行为去争取富贵,不要和“天命”作对。

b.只要人们都能安于贫贱,即使社会中有悬殊的贫富不均现象,人们也视为理所当然,这样就可避免贫富的对立,统治者的地位才能稳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钱宁

福利: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社会福利特征:①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②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③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④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托马斯·阿奎那主要观点 ①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二者的对立。②托马斯反对早期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欲的否定。③自然法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关系和抚养后代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有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肯定了世俗幸福的必要性。④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的支配。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颁布 主要内容:①将贫民分为三类:体健的贫民;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老、病、残。②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具体实施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③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意义:标志这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是社会救助出现的标志。 1834年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济贫措施更严厉、明确了济贫责任在社区和教会、取消院外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权利做了苛刻限制。 1911年英国《国民保险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到1889年《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 ①首先是社会福利的性质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福利待遇;②其次是社会福利把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根本目的,使各国政府或执政者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当做执政的首要任务;③再次是社会福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形成一个有着众多子系统的社会福利网络;④最后是社会福利的供给也在不断多元化,由单一的国家供给向社会化的福利体制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福利责任的格局,社会福利的实施过程,包括管理、服务、监督和评价诸环节在内整个过程,都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住房问题。②社会问题导致工人阶级强烈不满,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激烈。③资产阶级国家在推动民主和提高福利方面的社会福利建设实践。 莫尔《乌托邦》 从六个方面对理想社会的福利状态进行了描述:①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②人人都要学习专门技艺,参与生产劳动,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③以务农为本,保证所有居民的粮食和禽蛋副食供应充足。④进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规模,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⑤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的卫生健康水平。⑥发展学术研究,推行国民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犯罪现象。 威廉配第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古典经济学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立场反映了欧洲社会从宗教改革以来强调劳动、反对懒惰和反对国家救助穷人的自由主义倾向。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是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内容

一、简答题(20分,4个题) 1.社会福利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的关系 (1)社会福利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忙和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以及三个层面的关系 三个层面:理论、政策、社会服务。 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实践并创新社会福利理论;而理论的研究则通过形成福利思想和价值观为社会福利实践提供证据。 社会福利思想:(I)(解释为什么提供服务)→→社会服务 (II)(宣扬)→→→→→→→→→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提供什么服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具体的服务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以及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定义: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 (2)类型: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以及制度性的福利制度。早期的福利制度是前者,后者是现代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 (3)残补型或剩余型的制度,通常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性的福利制度面向全体国民,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过程 (1)人道主义思想。 (2)公民权利的观念。 (3)福利国家及其局限。 (4)社会福利思想多元化。 4.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 (2)需要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5.费边社的基本思想观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课程编码:B052107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现代社会福利课程的讲授以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人物、代表性学派为线索,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分述古代(包括中国、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和现当代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脉络,了解世界社会福利发展进程对中国福利制度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教学内容】 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简要历程。 【教学要求】 掌握社会福利的概念;了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简要历程;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社会福利的概念;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 【教学内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和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福利思想;掌握基督教的社会福利思想和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改革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教学要求】 了解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历史;了解和理解宗教改革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掌握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启蒙运动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第四章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了解和理解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重难点】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五章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和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和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掌握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六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教学要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整理权威精简版(1至3章考点汇总、考题透视)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背诵内容和落后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 (简答)简述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什么?) 福利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福利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和社会行政与社会工作构成了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领域。 广义的社会福利涉及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多选、重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制度 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这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多选、简答)六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组织形式——主要功能——社会福利功能) 亲属——家庭——繁衍后代、社会化、保护、情感支持——抚养、家庭间的经济支持。 宗教——教会——精神感悟、培养信仰——宗教性质的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慈善救济。工作单位——行政的、商业的办公室、工厂、农场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管理等——职业福利。 市场——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家庭)——金钱和实物的交换——商业化的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 互助机构——邻里、支持群体志愿机构——互助、慈善——自助及自愿服务、非营利性社会服务。 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统筹资源的筹集和分配——消除贫困、经济保障、医疗、教育、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第一、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第二、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第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第四、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名词解释)社会福利思想 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简答、多选)两种福利观概念: 个人主义: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和需要的东西,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损害一部分人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试题2008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试题2008 已有 1202 次阅读2010-3-26 18:41|个人分类:普罗米修斯专业|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2007-2008第二学期 一.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20分) 1.下面哪句话是孔子的。() A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社会救助出现的标志是哪一项。() A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法案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C英国的《济贫法》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3.全民福利出现的标志是哪一项。() A英国的《济贫法》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C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法案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4.福利国家的主旨是哪一项。() A消灭贫困B消灭失业 C消灭贫富差距D消灭不幸 5.根据戴维?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家庭内部的分配原则是哪一项。() A按照贡献分配B按照需要分配 C按照平等的原则分配D按照自由交换的原则 6.社会投资型国家的目标是通过什么来消灭贫困?() A人的发展B经济发展 C社会救济D社会保险 7.根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公平应该体现的是哪一项。() A代内公平B代际公平 C机会公平D结果公平 8.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是哪一个。() A布莱尔B庇古 C哈耶克D吉登斯 9.滞胀是实行哪一种思想或制度的消极后果。() A福利国家 B 凯恩斯主义 C福利经济学D新自由主义 10.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用什么方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公平分配B建立社会保障 C发展经济D发扬共产主义道德 11.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险的是哪个国家?()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题及答案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保障措施。 2、凯恩斯 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华横溢的理论创新者、杰出的经济理论学家。 3、《贝弗里奇报告》 答:《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 4、福利 答: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5、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理论。 6、空想社会主义 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经过16-18世纪的产生和发展,到19世纪初达到最高阶段------“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欧文 答:欧文是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现代福利思想。 答:现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和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相联系的。国家颁布的宪法和各种保障人民福利权利的法规,以制度化的福利表达了中国现代福利思想的含义,这就是国家从保护民生、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幸福的角度给予人人福利保障,突出了国家的福利责任。同时。人民也有承担自己的福利发展的责任,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承担各种社会义务,自主的谋求自己的福利。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完成了其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2、简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 答:第一,围绕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以公民权利的政治理念为核心,把社会福利当作实现人的权利的重要手段,希望通过社会福利的实施来缩小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第二,围绕着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应该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第三,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这三方面的问题作为理解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线索,使我们阐述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主要理论,并对它们表达的理论观念进行分析和思考,揭示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本质的基本依据。 3、简述莫尔的乌托邦社会福利思想。 答:第一部分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他所谓的理想社会。他对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与压迫的深刻揭露,表明他对乌托邦社会的描述,是针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问题而构想出来的,绝非一般所谓“乌有之乡”的虚构。4、简述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社会福利问题? 答:马克思对待社会福利问题的态度是站在彻底的社会批判的立场上,对造成贫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把一切关于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归结为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和改良其统治的工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含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 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背景: 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 “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 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 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现在社会福利思想

现在社会福利思想 1.什么是福利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人们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和目的给予这个概念以不同的解释。根据日本学者一番ク濑康子的解释,社会福利“是泛指解决有关…福利?问题的各种社会方法和政策”。但是,仅仅作这样的解释是不足以帮助我们掌握社会福利的意义和价值的。因为,福利也涉及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实际的生活状态,并且和各种社会事项相联系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社会福利,主要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点: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广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2.福利的角色有哪几方面 1,利他主义表现2,利已主义表现3,权力的行使4,走向就业的过程5,总结再走机制(责任感) 3.什么是济贫法 运用某些简易方法来救助其遭遇困顿的老百姓,首先一类是体健的贫民,对他们的福利措施主要是提供工作让其自食其力。二类是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让他们到贫民习艺所学习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技能,促其自立。三类是老、病、残人士,向他们提供救济服务,其次,在所有这些救助行为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而具体的实施则是由地方教会,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其三,救助分为院外救济,救助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的人,而且是不能从其他家庭或者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4.什么是德国社会保险法案 从1881年至1889年,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一系列法案,在世界上最先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 5.从亚当斯密人类行为6种动机,分析其经济学福利关系 自爱,同情,正义,劳动习惯,交换,求自由欲望 第一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自由竞争使财富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第二强调整体幸福 第三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四实施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 第五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 6.从凯恩思想的社会福利1,就业一般论2,有效需求论,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现状p137-139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试题整理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试题整理 一.判断题(10*2) 二.简答题(4*10) 1、社会福利思想与社工的关系 奠定了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对社会工作具有理论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1)社会福利思想就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能为社会政策的制定、福利选择与社会服务的实施提供价值依据。它帮助社会工作建立行动的基本坐标,从而使各种社会福利的实践或社会工作实务不致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经验与各种价值冲突中迷失方向;(2)社会福利思想也就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为实施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与行动原则。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思想就是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具备能够审视社会价值取向、发现与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层原因、挑战社会不合理性的能力,以及反思自我,发现并纠正自身的价值偏差。解决自己内部矛盾的能力。这种专业特性要求它必须将自己同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从中获取理论与价值观的支持。 2、亚当、斯密 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与政府干预市场。她认为由市场决定价值这只“瞧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供求关系比国家干预更有效,国家与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的角色,除了那些绝对必要的干预,国家应该把自己的作用降到最低;第二,强调整体幸福。斯密认为,整体幸福就是“宇宙秩序”的第一要求,整体幸福更能体现仁慈美德,体现广博的仁慈性,所以整体幸福应优于个人幸福;第三,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斯密虽然反对济贫,但就是她强调社会有责任为穷人提供公共工作好良好的公共教育,包括发展具有工作机会的商业经济等手段,确保穷人能参与市场竞争,改善自身状况,以此更好的解决贫穷好不平等问题。同时她还强调通过税收来平衡社会不同阶层消费,主张对华丽的车辆与马车收缴更高的通行税,就是富人为平民的救济做出贡献;第四,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提出要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供应,要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当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当生活必需品的平均价格上涨后,劳动工资也要相应增加。但就是这一切不应该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都应该就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第五,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她提出,国家可以在各教区设立低廉的专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 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 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 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 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 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1)“礼治” 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 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孔子对“正名”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要名实相符。这个名就是名分(社会角色),这个实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