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在这本文上。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的一个例子。也不是说治咳嗽就是用这个,即使脉浮,也不是的。我们读这书啊,要活看。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那么除去这个方剂还有没有,还是有,所以这个书不是说整个都到家了。刚才讲的麻黄汤在伤寒论,不汗出而喘,麻黄汤证也治喘。麻杏石甘汤也喘,它是汗出而喘。所以我们对于治喘、咳逆上气的这类办法,旁的方子还是有的。我们最经常用,我顶爱用这个葛根汤,这个葛根汤的药啊,它是发汗不燥,葛根这个药是一个清凉性的解表药,搁到麻黄桂枝一起,它不那么燥,所以我更喜欢用它。那么就是由这个表证而来看这个咳嗽喘,那离不开用麻黄的。就它咳逆上气,咱们讲肺痿肺痈那一节讲,它说“风中于卫,呼而不入”它上气啊,气往上啊,它表不通而往上,他就是能呼,吸气困难,是关于这类的都和表有关系。那么里头没有水饮呢?它这个喘啊,不足以像嘶鸣啊这样的厉害,所以这些都是外邪内饮的。那它也举几个例子,在这以外还是有的。是不是这个喘、咳逆上气就够了呢,这个书我认为还是不够的,后头还要讲,还有痰饮篇。痰饮篇也是为痰饮咳嗽,它也补这个不足。那么另外那个里头啊,我们还得结合.伤寒论.上来看。尤其是喘,是我们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了。有的是关乎里证,咱们在讲阳明病篇的时候,腹满而喘,阳明病,如果这个胃这个地方结实,实在的实,不是石头的石啊,它压迫那个胸膈,就阻碍呼吸,这也是个喘,这个喘挺多啊。这在临床遇到很多很多的。有一个老头,他一直喘简直就动不得,上次给他开点泻药,那老头高兴死了,这种情况你就得吃泻药。

所以在临床上,这个书啊,这地方没提,但伤寒论上提了,这个书约略,它不能把伤寒论整个拿过来补充这个,不是那样的,你这个书要前后看,它源起一部书,它先见于那个书了,这个就没有。我们研究这个呼吸气方面的疾病,我们应该前后观察,你得通过临床实践呐,很多的这种尤其是慢性的哮喘,常常有瘀血症。这可不只要给他通大便去实,而且还要想法加去瘀血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啊、桂枝茯苓丸的合方啊常用,这是我经常用的。那么如果它既有里边的病,同时又有外感,你可以合起来用,这个临床上也常有的。我们这个病人,他有老病在身上,就是哮喘,他畏风寒时诱发了,他着点风寒,把这喘勾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又有外感,他身上里头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大便还是干,该有瘀血还有瘀血,那么这该怎么办呢,你光解表也是不行,这就这几个合起来用。所以我在临床上常这么用,一方面你看我们方才讲的方子吧,如果有射干麻黄汤证,你用射干麻黄汤没错,它又兼大便也不利,大便几天不拉,舌苔有黄苔,我们就是针对他各方面,你象舌头发青了,咱们说瘀斑瘀斑的,有瘀血。那么这时候你再加上祛瘀药一块用,都行的。我还有那么一个报告呢,对于大柴胡汤的应用啊,这里头有。那么一起用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分着用,治病就这样子,你说不能一起用,所以抓重点,一样一样治也行。临床上那个??活法嘛,自己临床斟酌的用。所

以这一章大概它都有了,专治痰的,像这个皂荚丸啊、葶苈大枣泻肺汤啊。你像这个外邪内饮的它也讲了,大致各方面都有了。但是我们对书的研究啊,我希望大家这样子,我们既是研究的咳逆上气、肺痿肺痈,在旁的书上也找一些。把这个做个题目,是关于这个都拿来搁到一起,都看一看,更好一些。所以常常自己找出一些资料来,对这个病,对于这个治疗更能充分地理解。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今天再来讲奔豚病,奔豚病很少,几节。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这是一节。这一节恐怕有问题,怎么说呢?奔豚、惊怖、火邪这几种病啊,说它由惊发得之,可以理解。我们研究伤寒论,这几个都是由于火攻。那个惊怖就是惊啊,伤寒要是用火攻,必惊也。惊发、惊怖就是指这个说的。这个火邪也是太阳病与火熏之不得汗,那么这个火邪也是往里头跑了,倒行不解,必行血,病为火邪,那也是伤寒论上头的。这个火邪呢用火攻,它都要发癫狂的,这书后头有,惊悸吐逆下血,它说火邪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是用龙骨牡蛎的啊都是惊狂,它是一个镇静药,治惊狂。所以这三个病啊,说是从惊发得之可以理解。这个奔豚指的是用烧针发汗这段说的啦。惟独这个吐脓不可理解,这个吐脓呢在它这个书里头,连伤寒带这个书,那么只是里头有痈脓,这个不能说是从惊发得之。这个惊发啊,拿现代话说,这就是神经上一种受严

重的刺激,它不是外面的事物让你惊了,不是的,不是指外面的事物可惊可恐,才得这个病,不是的,这个机体上有惊恐的反应,所以搁个惊发二字,凡是从生理上,有种惊发的反应啊,神经官能病,那么就容易发生这几种病。这几种病中吐脓是不好解释,我认为这里头它有错误,这里头也许是传抄啊,这四个没法一块来解释,三个可以解释。头一节,那么惊怖、火邪和奔豚的这三个病,由从惊发得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三种病也都是神经官能病,拿现代话说。我们看这个奔豚就知道了,那几个是作陪啊,主要是论奔豚,奔豚是从惊发得之。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这个奔豚病是什么病呢,它一发的时候,从少腹起,就是小腹了,往上冲,上冲咽喉,由胸一直到咽喉这地方。发作的时候人简直就是活不了的样子,发作欲死。可是呢,一会儿过去了,复还止。从这几句话,我们知道奔豚病是个发作性的神经的反应。那现在不就是神经官能病。那么神经官能病在什么基础上发作呢?在惊恐的基础上发作的。你看我们拿烧针,这烧针给人治病,他受了这么一种刺激,这个人发惊悸,再严重的在惊悸的基础上诱发奔豚这种东西,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可过去了象人一样。就象那个羊癫疯似的,它来了就是这么一阵,这个就是神经上的,不是一个实质的病。所以后世对这个的解释,说是肾气,这是不对的,与肾气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看底下这个治疗就知道了。他说这个“皆从惊恐得之”不是说我们外边的事物,我们可惊可恐,受了这么种刺激得了病,这是错解。惊恐是个病名,就是这个惊发一样,在这种惊恐的症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生奔豚,应该这么解释。我们看看底下讲的具体治疗,有这么几节。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这个奔豚汤药不常用。因为这个病很少见,这个少阳病。它这一段说的是少阳病,往来寒热是柴胡证四个主要证候之一,腹痛也是属于柴胡证。奔豚没有不气上冲胸的,一直到咽喉,发作欲死嘛,气上冲胸,胸胁也没有不满对吧,所以这个病证的反应整个是柴胡证。这个柴胡证不是奔豚,柴胡本身不治奔豚,所以这个方变了。它把甘李根白皮,就是李根白皮,甘的。李子这个东西,有甘的有偏苦涩的,这是讲甘李根白皮。这个药解热作用跟柴胡差不多,但它有下气治奔豚的特征。那么这个方你一看就明白,半夏黄芩芍药生姜甘草,它也是柴胡剂的加减方子,但是李根白皮来代替柴胡了,以为什么,以为它治奔豚。那这个既能治奔豚,也能根据上面这个少阳证,胸胁满啊,往来寒热啊,这个方剂还是能治的。那么这段说明了什么呢,还是要辨证,辨什么证?方证。它现哪个方剂的适应证,就用哪个方剂就行的。这个现柴胡证,但现柴胡不能治奔豚,你用这个药物,变化变化就行了,李根白皮治奔豚,这个书上也有的。另外我们来看看这个方药的组成,我们还能看出些

问题来。它用大量的生葛,生葛就是葛根,它用五两,用五两的话这个人非项背强几几不可,这肯定的。它另外又用当归、芎穷这些补血的药,那么也就是说这个人奔豚证现的是柴胡证,往来寒热,腹痛。同时呢,它有项背强,强的厉害,而且呢,有血虚的一种症候,这么认识就对了。是这么一个方剂,但它话说得不够明白,就说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我们从药物上分析还应有这些,项背强,项背拘急得厉害,另外有血虚的症候。它又搁些当归川芎嘛。柴胡证,它用的也是柴胡的方子,但是没用柴胡,用的李根白皮,为治奔豚。所以这段,这个方剂我们还没用过,因为奔豚病不多见,见着了现这个的症候少。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这个方子用过,不但我用过,我们一个同事遇到一个奔豚,和这个一样,他就吃这药,吃就好了,就照这个。它这个就是烧针令其汗,发汗后。太阳病开始用麻黄汤发汗,发汗表不解,我们应该用桂枝汤,再发汗就对了。这发汗表不解,它是常情啊,它病比较的重,吃麻黄汤,完了表汗未解,这不要再吃麻黄汤,这要改用桂枝汤。这是正当的手续治疗。但这个大夫呢没有,烧针令其汗,这个烧针令其汗,这个东西凶啊,以火劫汗,在.伤寒论.上看看太阳中篇,后面都是说的这些,这个必使大汗出。以火劫发汗,亡阳必惊狂啊,这个汗出的太多,谓

之亡阳,古人叫。这人非惊狂不可,所以这个在惊发的基础上得之的。开始就有这个烧针令其汗,针处又被寒,被寒就是感染,所以核起而赤。那么一烧针开始大汗出,这个人一定就是在机体受这种刺激,就容易得惊发,可以得了。又兼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这个针刺的地方现代说感染了,肿了,这个给人又一个加重刺激。既烧针,烧针针处又被寒,核起而赤,这么个重复给人身体刺激,他一定要得奔豚。另外这个以火劫发汗亡阳必惊狂,这是.伤寒论.上说的。在这个惊狂的基础上,针处又是不谨慎,又是受寒,就是感染了,这个再给机体上一刺激,他非发奔豚不可,是这个意思。那怎么办呢。发奔豚就感觉气冲少腹,上冲胸咽,气冲少腹上至心这是句简单的话,上面都交代了,奔豚的症候,这里只是说气冲少腹上冲心。那么应该两方面来治疗,一方面治针处被寒,用灸法,灸其核上各一壮,来治针处被寒那个红肿的地方,然后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所以桂枝主要治气上冲证,很清楚的吧。桂枝汤的原方,为什么?虽然是大汗后,表还是不解啊,还是用桂枝汤的基础。但是这个奔豚发作得厉害,所以这个桂枝降冲气,桂枝又加上量了。那么古人说桂枝泻奔豚气,泻肾气,这个规律在古人通过实践,一个一个方证也如此。如果这个气的厉害,加桂枝,这是对的。这个桂枝治冲气,这是事实。可这个冲气是不是肾气啊,这有问题的,那古人没办法,他看法就是心里想了,恐怕与肾没关系。这

底下这个苓桂枣甘汤与肾有关系,还值得可疑,这个根本不是,表不解。所以大汗流漓表必不除,开始发汗表没解,应该用桂枝汤,没用桂枝汤,用火劫迫使大汗出,大汗流漓表还是不能解。那么在错误治疗的基础上,这个人由惊变成奔豚的这种证。这种证不是个实病,现在说就是个神经官能病,发作起来,这么一个过程就没有了。

但表证还存在,什么表证,桂枝汤证。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桂,加桂治气上冲嘛。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这个奔豚症啊,这个方剂也是最常用,也是常发生这种情况。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所以前头说从惊发得之,这个要活看,你看这个奔豚汤也没有从惊的基础上。这说的是一种脐下悸,悸古人就是惊悸的悸啊,悸就是跳。这个悸与人的神识不安宁,也是在惊的基础上这样来看的。发汗后怎么脐下悸啊,这根本就是里头小便不利,里头有停水,你光发汗不行,应该利水。不利水而强发汗,这个发汗药激动里头的停水,这个水就冲动,它要发奔豚。这个脐下悸啊,就是少腹有水伴冲气往上来啊,这是要发奔豚以前的预兆,所以它说欲发奔豚嘛。这时候赶紧,它用桂枝甘草,桂枝甘草也是一个方剂了,桂枝甘草汤。治什么,治脐下悸,跳得厉害,就是汗发得太多,气往上冲,所以欲得按的嘛,跳得也厉害。另外呢,茯苓这个药啊,也治心悸,不然安眠药里怎么老搁茯苓呢,茯苓茯神是一样,尤其配合

桂枝一起,对神经官能病治疗这方面很多,像苓桂术甘汤也是。你看人眩晕啊等等的,我们用利尿药,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啊,苓桂枣甘汤啊都用。心跳得厉害,桂枝茯苓就加量就可以。它这也是,这也不是先有惊,但只是悸,悸也就是惊悸嘛,也是属于这一个范畴。这就是要发奔豚以前的情形,从惊发得之嘛,这个有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容易发这个奔豚,它说欲作奔豚。那么这个方子呢,一方面治气冲,用桂枝甘草,一方面引水下行,利小便,表就解了,要不然这表还是不解啊。在.伤寒论.讲得最多,如果小便不利,里面有停水,这就要解表兼利小便,五苓散也是这么个用法。你不利小便,强法发其汗,变证百出啊。这个脐下悸欲作奔豚,也是一种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变化。苓桂枣甘汤这个方子啊,不只能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凡是脐下悸,有些肚子疼什么,这个方子也治。治脐下的跳,可见这个茯苓是大量用,你看它用半斤呐,这个茯苓治悸动的。所以这个利尿药里头,也各各不一样的。这个茯苓起安定作用,你看酸枣仁汤也用茯苓,一般安眠药里头搁茯苓的多,起镇静作用,也就是从惊发得之,根据前面的解释。这是古人的看法,在临床上不一定是先有惊,这个悸也不是惊悸那个悸,这就是停水,停水要是感觉烦悸,这是茯苓证。这个法子欲作奔豚,就是已经奔豚而脐下悸,这个方子也起作用。那方后对煎服法说“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甘澜水的作法底下有小注,这个甘澜水法啊,就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内,拿勺扬之,水就起珠子了,就撇这珠子,就叫甘澜水。这个东西现在不必,古人有一些所谓秘方,秘法啊,它有些特殊的,属于习惯上,比如我家传这个方子嘛,传就这么传法,用甘澜水。你像有人收我方子也用甘澜水,其实这个东西啊不一定,现在就用一般的水煎就行。这个奔豚啊你看非常简单,就是气从小腹向上冲这个神经症,上冲气的神经反应,发作起来相当厉害,过后象好人一样。这个在临床上也是一样,治气上冲最有利的就是桂枝,你看这后头两方子都是用桂枝。那么假如有表证,还可以用桂枝汤,桂枝汤加桂就行。没有表证要看情形,你看头前这个,说的是少阳病,往来寒热腹痛这么种情况,那真正的柴胡证用柴胡汤行不行,我认为行的,但里头要加治上冲的药。你看苓桂术甘汤也可以加里头,苓桂术甘汤这药啊就准行,它也治气上冲。我们现在治高血压,如果人心跳得厉害,气上冲得厉害,心脏病常有心跳,你就是桂枝加量,茯苓加量就行。这桂枝我用过七八钱,一点问题都没有,不是像咱们说桂枝那样热啊,不是那样。这茯苓更是个平稳药了,茯苓这不寒不热的,平和药,它治心悸。所以我们对心血管病,心悸得厉害,用旁的药的时候,可以用桂枝茯苓这两个药。那如果现柴胡证呢,我认为柴胡合用这种桂枝茯苓,有用的机会。这个奔豚就这么一点,没有什么深意。第

一个,这个解释法,说这个病都是由于和临床这个治疗有关系,大夫用药给机体一个严重刺激就惊发,在这个基础上发病。它有这个意思,但也不一定,也值得参考。你看我们火攻,那肯定先是发惊恐,桂枝加桂。如果不是用火针,这个人也是有外感的样子,脉浮啊,恶寒啊,有汗出啊,同时有奔豚的这种症候,你可以用桂枝加桂啊,也可以的。你不必真的拿火针扎完了有这种情况,那一样好使。我说我用就是这个情形。有一年也是,老赵他就是遇到这种病。这个人就是感冒,咳嗽咳嗽就闹奔豚,我说你就给他吃桂枝加桂就行,他吃了就好了。后来又来一奔豚,他吃了又不行了,他不是这个证候就不行。所以奔豚的病很简单,可是这种病以什么情形出现,这个书说得还是蛮不够。这个书只是说协水气的苓桂枣甘汤,一个是在外感表不解而有奔豚病的,就是桂枝加桂。另外它怕你误于离开桂枝就不能治奔豚了,它有个奔豚汤,这个现柴胡证,可是这偏于有热,往来寒热嘛,得用解热去降冲气的,甘李根白皮。这可见怕你误于某一个药就治奔豚,不是那样的,各各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是,它以什么证候发现,我们根据什么方剂来治疗就对了。但对于气上冲呢,我们经常用的,除去桂枝而外,如果伴水上冲那种,大概吴茱萸的不少。你看这个冲逆啊,半夏它们都有啊,半夏也是,不然怎么止呕呢。所以治往上冲逆这种情况,桂枝而外,治往上冲逆的药也有挺多的。所以我想在临床上

都有用的机会,也不要死于这几个方剂之下。但这个对治疗奔豚在原则上可以说是够了。今天咱们讲到这儿了。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这个胸痹啊,痹就是疼,胸疼,痹痛嘛,我们关节风寒湿痹,都说的是疼。这个胸疼啊,拿现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你像这种胸膜炎啊,肋骨神经疼啊都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心脏疼古人也分不开,所以心疼,单独有个心疼,这指的心脏,但胸痹里头也有心脏的关系。另外短气,就是气不足以息。那么这一章主要研究三种证,一个胸痹,一个心痛,一个短气。可这三种病常常是纠缠到一起的。底下就是书上的一个论说了。我们看一看。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是一段,底下这个又是另一段。太过和不及,两种脉全是病脉,人有病了这个脉就不平了。不平就要有一种形象,这种形象不是较正常为太过,就是较正常为不及,这个脉啊就这么两大类。你看平时说这个大脉就是太过,小就是细啊,就是不及,全是对待的。虚,就有实,这是对待的,紧就与缓,弦与弱,全是一个太过,一个不及,也不太过也不及就谓之平脉,就是正常人的这种脉,叫平脉。这个太过啊,说的就是比平常人的脉为太过。不及呢,就是比较常人的脉为不及。所以说太过和不及都是病脉,那么我们诊太过

与不及,就说已候病,诊察病就在太过与不及上而来下手的,来体会。阳微阴弦,这个阴阳啊指的寸尺说的。那么阴阳在张仲景论脉啊有两种的说法,一个说的部位,寸关尺,上边为阳,下边为阴。有的时候说脉的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你看我们说这个太阳中风,说脉浮于外,但是按着弱,所以阳浮而阴弱,这个脉呢浮于外,但是弱于内,它这个是指浮沉说的。那么这一段脉的阴阳呢,它指的部位说的。阳微者寸微,阴弦者尺弦,就是关以下弦。微是不及的脉,弦是太过。这个微不及,常主的是阳虚。咱们在.伤寒论.中也有很多喽,“脉微者,无阳也”咱们在.伤寒论.有很多,亡阳的脉,脉也微,那就是虚。什么虚的,这指的津液说的,不是指阳热里那个阳说的。阴弦,这个弦是个太过的脉,这个太过常常指的是寒邪,寒。那根据这个脉法上看,即胸痹而痛,怎么讲呢。病阳微,我们知上焦,寸也候的是胸啊,知上焦阳虚。阴弦,关以下脉弦,知下面的寒盛。这个寒就是寸虚往上攻,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嘛。那么没有寒邪在底下,虽然上面虚,也搞不出这胸痹。它又由于上面虚,下面寒实,它乘着虚,寒就往上跑,所以就造成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这道理呢也解释了,就因为寸脉太虚,主要的原因由于寸脉太虚,邪就乘虚而逆迫于胸,所以胸痹而痛。今阳虚知在上焦啊,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那么现在呢根据这个脉,阳微阴弦,

我们知道这个阳虚啊是在上焦,它是部位啊,上以候上,下以候下。那么寸脉呢候胸至头这部分的病,那寸以下呢,就是心下到少腹,属于关上到关下。关以下到尺这个部位,就是下焦,就是由少腹到腿。那现在就脉象看啊,我们可以确知道,阳虚在上焦,那所以胸痹、心痛,也就由于阴弦的缘故。因为阴寒在下,阳虚在上,所以这阴寒啊,乘着阳虚往上攻,而造成胸痹心痛的。这是头一节。那对于胸痛的这种病啊,古人有这么一种看法,总是阳气上虚,阴寒下盛,寒乘虚往上攻,所以胸痹而痛。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平人就是平时无病的人,谓之平人。无寒热,也没有新招受外感,我们一得感冒就发冷发热了。平时既没病,又未招受新感,新得的外感也没有,那么无故短气不足以息者,就是气短哪,呼气困难。那么这种情况不能责其虚了,应该责其实,总是里实有问题。这个里实也是多方面了,你看我们说胃里头停水,那么也短气,它压迫胸膈嘛。如果平时也短气,阳明病腹满而喘嘛,它胃里头太湿了,无论是湿啊水啊,痰饮等等的吧,总是里有水湿的关系。这个人平时没病,又没新招受外感,而无故短气不足以息啊,你不要看他虚,看他实的方面。那这一段,对后头辨证是很有用的。所以单独提这么一段。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那这个脉啊它是错的,这个脉跳动啊,跟心脏来的,心一跳,脉一动,

所以这个脉可以有部位上的形象之属,你说寸浮啦,尺沉啦,这可以。但是没有说是寸迟,因为我们关以下它快起来了,这是怪脉,没那个事,这是错。这个就是寸口脉沉而迟,沉可是慢。那么关上小紧数,这个数是个错字,这肯定错了。应该是弦,根据上边,那么上虚下弦嘛。它说胸痹之病,就根据上边所说的这个,全是上虚,下有寒,寒乘虚以上迫,所以胸痹这类病。这个病我们具体分析也多种多样,如果喘息咳唾,就是呼吸困难,喘息啊,有咳,唾者就是涎唾。胸背痛,不在胸痛,也掣到后背痛。短气,就是上面说短气不足以息啊,那个短气。这是根据症候,如果这个胸痹之病有这一系列的症候,什么呢,就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那看看这个脉呢,寸口脉沉而迟,沉而迟这都是不足的脉了,都是虚寒的样子。沉迟,这个迟脉也是,我们一般说迟主寒啊,这个迟也主虚,.伤寒论.上也有,它说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如果尺中迟呢,夫不可下之,这也是.伤寒论.上的,这个迟就指的血虚啊。总而言之,不足的脉都应不足,那么寸口脉沉而迟,就是虚在上焦。关上小紧弦,这个小,不是大小的那个意思,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微,紧又弦,但不太厉害,稍稍得紧弦,说明呢这关上以候心下,就是胃的部分,胃部还有些湿。那可见是什么湿呢,紧和弦都主寒啊,就是寒太盛,微盛。所以往上攻而不以啊,上面虚啊。那么就是因而就促生上面这些症候。小紧弦是寒哪,里头有寒,

有水钦,那水饮寒气乘上边之虚往上攻,迫于胸,所以才短气。这胃有停水啊,微者短气。少有停水人就能短气。那么这寒气攻到胸,所以胸背就疼,波及到肺就喘息咳唾,那这个应该用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这个胸痹的病并不是这一种治疗,所以还得辩证,这原则是是胸疼,胸满胸疼,再具体分析呢,该用什么药用什么药,这个栝蒌薤白两个药组成的方剂,这叫栝蒌葬白白酒汤。我们看卡这个方剂,栝蒌实一枚,古人的栝蒌实就是果实的实,就是全栝蒌。后世......薤白半斤,这个薤白在北京叫小蒜,这个东西是野生的一种东西,不大,在东北叫香根菜,它是辛温的药。栝楼实这个药,它是开胸、祛痰、下水,它起这个作用,所以大量吃也能有缓下。这个薤白它是辛温的,散结气,它长于治胸痛。那么这两药合起来,既能够散结气、止痛,又能够开胸下痰下水,所以与我们这一段的症候是恰恰合适的。那么搁白酒干什么呢?它以白酒煎,就是助药力,让药力赶快发挥作用,那么我们经过实验,白酒煎这个药,不喝酒的人吃不了,用黄酒煎蛮好,我常给人搁黄酒,如果酒不能喝,水煎也行,也不是不行,不过那个时候薤白可以多搁一点。那么这两个药组成就是治胸满胸痛,同时有寒饮往上冲逆的这个关系,或者喘息、咳唾而有短气它都治。栝楼是治咳嗽的一个圣药,咱们都是知道的,一般治咳嗽常用栝楼,它能够开胸下气祛饮,所以喘息咳唾用这个栝楼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一段,说如果

胸痹治病,他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就是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者,这个脉语上面说得差不多了,那么寸脉沉迟,这关上有些紧弦,也就是上虚下有寒。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这又一节。胸痹,如果短气、喘息以至于不得卧,就说明寒攻得更厉害了,更加重,不只是喘息咳唾短气而已,以至于使他不得卧,这是简言根据从上面说。而心痛彻背,不只是胸背痛,这个是心痛彻背,彻就是通的意思,就是胸背统统疼,这个疼就是心彻于背,背彻于心,是前后剧痛,比胸背痛加重了语气。这是由于不但有寒,饮也重,所以他才以至于不得卧,而心痛彻背这样剧烈。这个还是在栝楼薤白的基础上,根据那一段来的,征候加重,另外加半夏。半夏这个药降逆下气、祛饮,咱们说是祛痰饮的药,就是去水,此时用栝楼薤白力量不够了,另外加半夏,这个方剂就是上面的薤白减量,加上半斤半夏,这个半夏用得很重,也是搁白酒来煎,也就是在栝楼薤白方剂的基础上而又加半夏。所以这个方剂更好理解了,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栝楼薤白白酒汤这个症候,而饮重,逆迫也更甚,所以要加半夏,这个煎法和上面一样,如果人能喝白酒呢,当然白酒煎是没问题的,如果他不能喝白酒,搁水也行,同上面一样搁点黄酒也好,不用整个搁黄酒,用这个酒能助药力让它发作快。这个是第二个出的方剂,一个是栝楼薤白白酒汤,一个是栝楼薤白半夏汤,底下继续来说明这个具体证治。胸

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这个病,如果心中痞气,什么叫痞气?心中感到有痞结,这个痞就是不通,有所结的东西,咱们说痞块也是这个,感觉有痞结,而同时感觉有气憋得荒、气塞,这个气堵塞,这个很象现在所说的狭心症这个情况,心脏性的气短,这个也是近似。心脏感觉有所结滞,而气感觉不通、堵塞,有痞结、气塞的感觉,所以叫心中痞气。气结在胸,在心脏有这个感觉,这整个胸呢,也感觉有气结,胸闷憋气,胸也当然胀,所以同时也胸满。胁下逆抢心,这个在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中一个主要症候,感觉有气从胁下往上冲,那么上面“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也都是由这个来的,主要是胁下逆抢心,从胁下往上冲气相当的凶,所以才有上面的这种“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的结果,主要出这个来的,从底下往上,这个就是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症候。为什么人参汤也主之呢?如果中虚多寒,这人参汤就是理中汤,中虚就是胃虚,胃虚有寒停饮,如果要是上焦虚也能造成这种情况,所以人参汤也主之。那么救治上面这种“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的效力两个方子都有,这里虚实不同。在临床上是不是一个症候?却不是,我们讲这个症候是枳实薤白桂枝汤证。那么人参汤呢,当然也有人参汤证,比如说呕逆,心下痞坚,就是心下痞硬,那就是胃虚的关系了,呕逆就是胃虚停饮的关系了,这就是理中汤证,就是人参汤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最近又把《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细听一遍,顿觉心中明了,以为有得,故以《百一选方治验实录》(上册)以验证所学,方觉迷茫莫可名状,竟不知中医到底是何东西,中医到底如何看病,群友们是否有过此种心境?此阶段该如何快速度过?------------------- 经方医学各家自成体系,不可张冠李戴。 ------------------- 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是为医学最高境界! ------------------- 学无体系,所求过多,茫无定见。 ------------------- 兄弟,中医本身就是主观臆断的多,所谓经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身就不是科学。 胡老还算是中医里边比较科学的一个,一辈子没有出书,因为没有彻底搞明白,其实也确实搞不明白,因为不是科学。所以目前缺少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方。 ------------------- 個人理解: 方劑好比是工具,而經方就是那套使用的人最多,積累的使用經驗也最豐富的萬用工具套裝。在這個工具套裝中,用錘

子釘釘子和用比較重的魚嘴鉗釘釘子都是可以的,祗要能把釘子釘進去就行了。胡希恕老師傅有一套習慣性的使用工具的套路,黃煌老師傅有另一套習慣性的使用的套路,成名的諸經方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套路,學徒工XXX將來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套路的。這些不同的套路都是建立在經方諸方的方證、藥證的堅實基礎之上的,正是這些東西纔是經方醫學背後的科學核心。 所以大家看到,不同的前輩使用經方的理論千差萬別,甚至看起來互相是矛盾的,但是用到具體的臨牀中,對同一類病人給出的治療思路和整套治療方案卻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不管你開始是跟胡希恕先生學,還是跟“漢希恕”先生學,擬或是自己走自己的路,祗要真正地深入進去,一定都會逐漸地走到方證、藥證這個完全能夠用臨牀實踐來進行檢驗,完全能夠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者是證僞的核心內容上來的。而這正是經方醫學的科學性所在之處。 一套思想方法,要是正過來說有理,反過來說也有理,永遠都有理,根本無法用實踐來證實或者證僞,永遠都能找到爲之而辯護的理由,永遠駁不倒,這就是祗有哲學家們或那些期望着當世人的精神領袖的人們纔感興趣的“祗能選擇信或者不信的,永遠有幾分道理”的哲學命題,而不是期望着通過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來造福人類的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科學。中醫是科學,而絕不能搞成哲學。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是一门祖国传统医学。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都有过灿烂的文化,但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因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也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了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保护了中华民族健康的任务就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形像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代价。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比拟的。 阴阳平平衡少得病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 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里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到了西医医院如果你是个外感病,那么它的一切检查都是仅仅围绕着要找到致病因子是细菌?还是病毒?用现在 最时髦的话就是,得找到是什么东西在作怪,然后用一种药物或者手段把它控制了疾病也就好了。这样做是西方医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在我们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个部位里恐怕是什么病菌都

有的,因为你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和喝的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食物。大自然给了你生存的权利,当然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的权力。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为什么平时人们又不得病呢?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你可以和这些细菌或病毒和平共处。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在作怪,很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自身的身体状态是不是给给致病因子一个生存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驻状态下,你如果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于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你遇见了一个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的自身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会从10个变成100个或变成1000个来危害你,你自身又没有办法去抵抗它,你就生病了。按西医的办法,你想要杀死它吗?你就要不停的使用各种抗生素,而它们又不想死,就变着法儿来对抗你,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用适应来对抗人们的抗菌素。它的变异速度远远快于人们研制新的抗菌药,大家都知道,自从人们研制出了抗生素以后,已经有7000多种抗菌素了,可现在临床上仍旧有效的也就那么几十种,百来种,大量的抗菌素都因细菌的变异而无效被淘汰了。就是现在仍旧有效的那么几种,也面临着耐药性的极大挑战。 以药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 那么,中医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我觉得中医理念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包括张

中医学习推荐书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剂经验的体会

学习黄仕沛老师运用地黄剂经验的体会 ——地黄非重用不足以为功 《神农本草经》谓干地黄“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脉,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地黄的方剂有10首,分别是:胶艾汤、当归建中汤、黄土汤、炙甘草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肾气丸、大黄庶虫丸。 10首方中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黄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汤用生地黄一斤。百合地黄汤则用生地黄汁一升。大黄庶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肾气丸用干地黄八两,当归建中汤的加减法中,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胶艾汤、三物黄芩汤用干地黄四两,黄土汤用地黄三两,薯蓣丸用干地黄十分,用量皆相当大。 地黄在配伍上有广泛的亲和力,如与养血、活血、益气、温阳、清热、养阴、利水均可配伍。从地黄的使用指征来看,地黄用于皮肤干燥枯槁,大便干结,口干舌干,唇干裂,舌瘦苔少,或唇红舌红,脉细数、结代。后世温病验齿,叶天士“看舌之后,亦须验齿”,所以地黄的药证当是唇舌干燥,牙齿枯槁。但无论用于何证,配伍何药,地黄都必须重用,非重用不足以为功。黄师用地黄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黄仕沛老师临床上善用地黄,他认为,综合来看,地黄之用在于滋阴养血,具体效能主要包括:1.润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黄还可以止血、清热,本文不一一尽述。 一、地黄剂的主要功效 1 润燥 1.1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 《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黄师常用大剂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黄师曾治一过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状皮疹,干红,瘙痒明显,以甘草泻心汤加麻黄、生地、石膏治疗,处方: 麻黄十二克(先)川连六克黄芩十五克法夏二十四克 干姜六克大枣十五克甘草三十克党参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生地三十克 十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嘱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全身皮肤干燥、潮红,瘙痒难忍,满布搔抓的痕迹,抓痕处有渗血、谌液。发病已接近1年,时好时坏,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复使用过多种抗过敏药物,甚至使用过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黄 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 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 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 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 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 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 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 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 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 如果你再有热汗出,也得有汗不是吗?你在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这一节,说你实着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底下没象上边说的详细了。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阴脉是候肾的。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肾主骨,肾虚,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这个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得这个历节痛。这又是一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这又是一个原因。“盛人”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

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迟相搏,头前也讲过了。所以出汗,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吹一吹,这最坏了。这个汗一出,这个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道摄生,就容易得这个病。到这,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底下,就是具体证治了。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诸肢节疼痛”历节嘛,所有的肢节,即四肢关节,全都疼痛。“身体尪羸”尪,就是一种...,就是畸形,羸是瘦。人瘦,但是身体不是那么匀称,有的地方有些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疼得厉害,不仅肿,也疼。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的意思。 “头眩短气”这都是内里头有湿有饮有水的一种问题。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人头晕,用苓桂术甘呐,而且得利尿。头晕的水,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在这本文上。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的一个例子。也不是说治咳嗽就是用这个,即使脉浮,也不是的。我们读这书啊,要活看。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我同意。不过他没看遍以上,10说看个jt要多看几遍才行,

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复合式案例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案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复合式案例教学法在《金匮要略》案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9-06-05T15:22:01.397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6期作者:陈飞韩洁茹常佳怡赵春森刘春红孙许涛姜德友[导读] 本文根据龙江医派著名医家的传统中医药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形成性评价方法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总结出复合式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金匮要略》的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评价,而取代以往期末一张纸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现象,进行整体的、客观的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和对中医经典的实际运用能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一、复合式案例教学法形成的背景 《金匮要略》案例教学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完成一定学时(64学时)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继而开展《金匮要略》案例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继续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各种现代教学和评价方法陆续被引用到中医药学教育实践中来,如讲授式、问题式、训练与实践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然而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1,2,3]。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陆续被引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笔者通过对龙江医派著名医家高仲山、邹德琛、华廷芳、吴惟康教授等人的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方法[4,5]的研究,并研读大量有关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文献[6,7],同时又考虑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金匮要略》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8,9],探索了一种综合性案例教学方法,即《金匮要略》复合式案例教学法。《金匮要略》复合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将书籍中的医案僵化的套用到教学实践中,而是整合临床带教(师徒面面相授)、PBL教学和名医专家讲座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通过平时测评和期末考试(原文背诵和案例解析)的复合型考核形式完成《金匮要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替代以往单纯依靠期末一张纸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总结性评价,近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金匮要略》案例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和对中医经典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复合式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一)实施对象及整体设计 我校复合式案例教学法以《金匮要略》课程为先导,以中医临床经典班学生为主体。该专业《金匮要略》授课学时共计96学时,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理论教学:64学时,在16周内完成;二,案例教学:即在完成64学时理论教学基础上,再进行32学时的案例教学,在16周内完成。其中本文探讨的复合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32学时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方法。 (二)复合式案例教学法详解 复合式案例教学法由两部分组成:授课方法和考核方法。 1.授课方法 授课方法有机的融合了临床带教、PBL教学和名医名师讲座三种方法。 (1)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以我金匮学科善用经方的四位名医名师为带教老师。复合式案例教学法执行教师按着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6-8人为宜,以组为单位,跟随带教老师进行门诊学习,以实现师徒面面相授,学习地点以我校附属医院门诊为主。此过程每小组8学时,即四个半天门诊的学习过程,每次在门诊学习结束之时,临床带教老师结合当天门诊病案,选择适当的病案作为进行PBL教学的素材。 (2)PBL教学 PBL教学需临床带教老师、案例教学执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带教老师和执行教师共同撰写教学设计和PBL教案,并安排学生围绕指定的素材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设计,按着教学计划开展PBL教学,教学过程中邀请我学科四位名医名师进行课堂点评,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名医名师讲座 以我学科四位名医名师为主讲专家,在PBL教学课程准备期间,四位专家围绕《金匮要略》相关知识点、重难点、临床带教和PBL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主题,进行相关主题讲座,每次讲座2学时,期中专家讲座1.5学时,师生互动0.5学时。讲座完成后每位学生要撰写听课笔记,如依旧有疑问或者问题,通过爱课程网站平台进行师生网络平台的互动讨论,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留言,网络维护教师及时的将问题反馈给授课教师或名医名师,并且在第一时间将问题的解答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做出解答。 2.考核方法 考核标准分成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临床带教的出席和学习情况、PBL教学的参与情况、专家讲座出席和授课笔记完成情况,三部分各占期末成绩的20%。 (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部分包括两种题型:原文背诵和案例分析。 原文背诵,占期末总成绩的10%,二是案例分析,占期末总成绩的30%。原文背诵主要是指《金匮要略》重点条文,特别是具有理法方药的条文,记忆的内容包括条文内容、经方方药组成、药量、煎服法、药后反应及处理办法和治疗禁忌,以达到全面掌握张仲景撰写《金匮要略》的目的和体现《金匮要略》的价值。 案例分析,选取历代名医名家运用金匮要略经方的医案3例,要求学生对医案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此部分以《经方实验录》和《金匮要略?案例版》为题库进行选题,并在考试完成前保密,考试结束后将两本书放在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中推荐给学生。 三、复合式案例教学法剖析 复合式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传统教学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并鉴于鸡尾酒疗法的临床应用,将多种教学评价和授课方法加以整合实现的。在《金匮要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模拟了传统的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临床带教,并结合PBL教学法和专家讲座的形式,促进学生对《金匮要略》的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和应用。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

一、上篇_《金匮要略》导读-冯世纶、张长恩

冯世纶向胡希恕先生的学习亦近乎此,胡老在世时,常于星期日、业余讲解仲景书;胡老故世后,多年来照顾其师母,冯世纶医师师徒之情永不忘怀的高尚品质,可与上二位事跡媲美并称。 我与胡希恕先生在其来京后,交往甚密,并参与计划办学,经其认识陈慎吾先生,我向于道济先生介绍其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任应秋先生办研究生班时,我推荐胡老讲《金匮要略》课及带实习,颇受学员好评,胡先生的经方临床疗效,至今留给人们永不忘怀的追忆。2003年10月在广州曾遇任继学教授,谈话中曾追忆胡老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我很怀念,胡老曾为我制一大罗盘,讲授五运六气,使我顿开茅塞,胡老与我为师友之间,既良师,亦益友。每见必探讨学术,讲座病例,或谈棋论艺。胡老观看名家对弈之后,每能莫记复盘,丝毫不差,胡老记忆之敏,至老不衰,亦长寿养生之道也。 本书为冯世纶医师等成功之作,师承有自,且有发展,值得学习。本书出版后,定令纸贵洛阳,为专业读者所喜读。 谢海洲 于北京广安门医院 2003年12月29日

序 二 《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系《经方传真》的姊妹篇。作者冯世纶等是北京名医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颇有见地。胡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刘渡舟教授赞誉胡希恕先生是“经方学派的大师”。冯世纶等随胡老临诊多年,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磨砺多年,继《经方传真》后又写成《中国汤液经方》,使胡老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这是值得同行们额手称庆之事。 张仲景先师自古即被尊为医圣,他撰著的《伤寒论》享誉中外,诸世医家对《伤寒论》的论述精辟,临床中的指导价值,选方用药之精当,世人为之惊叹赞赏。 《中国汤液经方》作者尊师溯源,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深入浅出,让人能从书中知晓《伤寒杂病论》是论述治疗常见病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最系统、最完整的总结,是后来学术发展的基石,与《伊尹汤液经》、《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同于《内经》六经理论。读完全书让人为作者之通俗易懂、理论浑厚、简明扼要、切中要点之行文和笔法所深深打动,我谨冒昧地将这一经典之作推荐给读者。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绍武 拙笔于瑞士巴登 1998年11月16日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2015-04-13仲景伤寒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由这个「反」字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如此,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不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将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不是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叫做伤寒,来这里就叫做刚痉,那是胡闹。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那痉呢?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抽,痉就是痉挛,就是抽,这是文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自学视频教程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本专辑由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诊断学:在这部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中医诊断学讲座视频里,朱教授详细讲解了中医学中的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它辨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法与辨证运用等内容。 部分教程截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本部分视频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孙鸿辉王飞岳仁宋三位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本部分视频由南京中药大学薛博瑜老师主讲. 部分教程截图: 中医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阐述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中药学>>,<<中医内科>>,<<针灸学>>,<<中医儿科>>,中医说,宁可看十男人,不看一妇人,宁可看十妇人,不看一小人,说明儿科是很难的,所以推荐儿科而不是外科等,针灸学里的经络十分重要,中药学的药物归经都将决定你的处方是否正确,因为中医说,不辨经和络,说话开方都是错,所以重点推荐这些,如想成一名全面优秀的中医师,则要学<<温病学>>,<<伤寒论>>及更多的学科.还要靠实践工作的临床经验.《素问》, 古今自学成才的名中医很多。如温病大家吴鞠通,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汪莲石、恽铁樵、岳美中、张锡纯、曹颖圃、金寿山等名家,都是自学成才,终成卓然大家。 中医自学者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其实正规院校学生,能够得到名师真传的并不多,毕竟明师不多,可遇而不可求。由于受医学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中医学院校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西医课程上,中医学的很一般。而自学中医者却可以凭着兴趣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上。 现就自学中医提供一些书目,仅供参考。 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 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黄色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 第二:提高阶段。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 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2015-04-13仲景伤寒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由这个「反」字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如此,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不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

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将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不是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叫做伤寒,来这里就叫做刚痉,那是胡闹。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那痉呢?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抽,痉就是痉挛,就是抽,这是文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拥有两个类型,一个是无汗的,那就是太阳伤寒那个类型;一个是同时出汗的,那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唯独痉病

我的经方之路

在自己有限的识见里,该作者的经验在当代应该是最具榜样性的,他有别于那些一味的颂扬和拔高的论调,也有别于那些陈陈相因的庸众,在平实中显珍贵,在挫折中见真知,甚得经方之三味也。 作者特别的提到一位西医沉迷于经方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读之让人动容,也会让那些以老、权威自居者汗颜的。若能把经方热爱和运用到这般的程度,又何愁中医之难以复兴? 我的经方之路 作者:温兴韬(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我自八四年进入安徽中医学院,一直酷爱中医,特别于经方由最初的课堂学习到临床实践,再由进修提高反复探求,共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现将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如下,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初学困惑期 因受家父影响,我一直对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伤寒论》考试成绩是各门课中最高分。且头两篇习作分别是《关于<伤寒论>第七中“阴阳”的理解》及《表里兼证纵横谈》。那时除了教材外还阅读《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方运用法》及《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等书。 八九年毕业,初分在乡卫生院,刚去就就遇一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此前在县医院就治无效,后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治疗。此时天气尚热,患者却覆棉被,神疲倦卧,气息奄奄,吐血紫暗,舌淡脉弱。投以黄土汤加味,两剂血止,第三天即起床到户外活动,在当地传为佳话。九一年有一病人发热咳嗽查为肺炎,西医同仁予以输液治疗,但每输液时即大汗淋漓,投麻杏石甘汤一剂热退汗止。随后调中医院工作。九三年一肾病综合征患者,全肾浮肿,阴囊肿如茶壶,使用大计量速尿小便仍很少。无奈之下用麻黄汤合五苓散一剂,全身大汗淋漓,小便通畅浮肿全消。当时于经方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经方的使用率与熟练程度均很有限,对很多经方难以领会。那时学习很用功,读的书比较杂,这样一来收获虽大了,而困惑亦随之倍增。除了历代医家某些观点的对立矛盾外,更多的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不同产生困惑。 当时我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自以为很完备,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有疗效很不理想。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尝见张锡纯先生治消渴拟定玉液汤及滋粹饮,其组方立意可谓尽善尽美,而其后所附医案却不用二方。为此我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过来。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当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不可执方疗病。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从此我对专病专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家的医案,可以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经方家的临床思维有着某种超然的特性。对疾病的观察,对症状的取舍及选方用药均不同,且疗效卓著。如《名医类案》载:陶节庵治一咯血病人,前医用犀角地黄汤服之反剧,陶切其脉浮紧,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追寻这种具有超然境界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