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总复习试卷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总复习试卷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总复习试卷

高三生物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将小鼠myo 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 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2013山东生物)【答案】 D

【解析】将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是显微注射法,A错误;核糖体蛋白是构成核糖体的结构蛋白,在所有细胞中都具有,不能确定是否分化,B错误;完成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肌纤维是由小的肌原纤维组成,C错误;肌肉前体细胞还具有分裂能力,若在分裂间期受到电离辐射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比肌肉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D正确。

2.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2012·山东理综,5)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噬菌体的DNA含有5 000个碱基对,即为10 000个碱基,腺嘌呤(A)占全部碱基的20%,即A=T=2 000个,则G=C=3 000个。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数是99×3 000=297 000,A项错误。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的DNA作为模板,而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项错误。根据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特点可知,在子代噬菌体的100个DNA中,同时含32P和31P的只有2个,只含31P的为98个,C项正确。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AA突变为Aa以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等,D项错误。

3.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

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

“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

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013四川卷)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原理和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2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5. 有益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右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氧浓度为b时,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多

C.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与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

6.某班学生完成对新鲜菠菜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9 mol 12.5 mol 15 mol 24 mol 产生酒精的量9 mol 6.5 mol 6 mol 6 mol

A.丁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B.丙可能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

C.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

D.甲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

二.非选择题

29.(10分)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

(1).在A、B、C三图中,靶细胞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相似的结构基础,即_____,其化学成分为_______,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2).A、B、C三种方式中,能表示脂肪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的是____;表示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肉毒杆菌通过抑制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而导致肌肉松弛,其中神经递质作用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高度紧张时心肌细胞收缩加速,其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30 .(共9分,第(4)题4分,其余每空1分)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____。

4

(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多样性。

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方面的证据。

(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 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 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 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1.(9分)下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

(1)光合作用受到温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过程;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过程。

(2)当在______klx光照强度条件下,甲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与乙植物最大的实际光合速率相同。

(3)甲植物在光照强度为8 klx时,5 h中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一共固定CO2________mg,而植物从环境中实际吸收CO2的速率为________[mg/(h·单位叶面积)]。

(4)乙植物在1天内(12 h白天,12 h黑夜),要使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于________klx。

32.(11分)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

6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扁盘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____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扁盘∶圆=1∶1,有______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__________。

的分离比 9 :6 :1可以看出,南瓜果形的第(1)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F

2

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的分离比 9 :6 :1可以推测出,扁盘形应第(2)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F

2

为A_B_,长形应为aabb,两种圆形为A_bb和aaB_。

第(3)小题中,F

扁盘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9AABB、2/9AABb、4/9AaBb

2

和2/9AaBB,测交后代分离比分别为:1/9A_B_;2/9(1/2A_B_:1/2A_bb);4/9(1/4A _B_:1/4Aabb:1/4aaBb:1/4aabb);2/9(1/2A_B_:1/2aaB_)。

39.(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由于酵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

很弱,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菌中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过程如图甲所示)。

(1)

图甲中,过程①需要的酶有________。为达到筛选目的,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②、③过程需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尝试过程③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__。

(3)以淀粉为原料,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接种________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凝胶色谱法分离α-淀粉酶时,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较慢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较_____。

40.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________和________。

(2)质粒运载体用Eco RⅠ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下:

8

AATTC……G

G……CTTAA 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 RⅠ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______ DNA连接酶和________DNA连接酶。

(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________技术。

(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也可作为运载体。

(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9 (10分)(1).受体蛋白质(2)【每空2分】.B A C BC

30.(9分)(1).样方法种群(2)物种生物化学(3) E,

(4) 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分)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2分)

31.(9分) (1)光反应暗反应 (2)(2分)5 (3)(每空2分)25 3 (4) 4

32(11分)(1) 两自由组合(2) A_bb或aaB_A_B_aabb

(3) (每空2分)4/94/9扁盘∶圆∶长=1∶2∶1

39.【共15分,(1)(2)(3)题每空2分】(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淀粉进一步筛选纯化获得分解淀粉能力强的酵母菌

(2)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不均匀

(3)工程酵母工程酵母菌分解淀粉产生葡萄糖的能力强,导致酒精发酵产生CO2的速率更快

(4) 小

40. (1)黏性末端平末端(2)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 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2分)(3)大肠杆菌T4(4)mRNA(或RNA)(2分cDNA(或DNA)(2分)PCR (5)噬菌体动植物病毒(6)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2分)

10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早晚背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 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 + NaHCO3→H2CO3 + NaC3H5O3 └→CO2 + 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 + 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1°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目标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的之一,本模块安排的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的校外实习所教正是本模块的内容,结合着我的教学体会,我将从“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学习本模块的价值”及“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本模块的设计思路 新教材必修二的目录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在教学中写教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 知识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按所用知识性目标动词,具 体内容标准中属于了解水平的有3项(举例说出、简述、列 出),属于理解水平的有14项(阐明、说明、概述、搜集、举例 说明),属于应用水平的有2项(总结、分析),这些理解水平 的要求高频率出现,可以看出本模块的知识性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理解。理解水平,意在要求学生把我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 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等。这既是教材内容深 度和广度的体现,也体现了内在逻辑关系。 2. 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本模块中提出应用的两项要求体现如 下,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 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两项都是关于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课本总是不吝篇幅叙述某一位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道尔顿 对红绿色盲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本模块的的教材安排上,目标之一是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23]

高中生物必修12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文中有关问题提示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的体会 上杭一中傅海香 读了刘恩山、汪忠主编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使我感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目标。要教好高中生物新课程,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应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本人体会到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的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并强调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未能准确表达《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或表达得不够具体明确。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在是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或参考相关的教学资料,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或修改一些内容,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讲得到位一些。一定要形成这样的观点: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是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考也是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高中生物新课程规定的能力目标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知识的运用。因此,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在传授受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要认真组织好每一个观察活动,给学生讲清楚观察的目的、任务、方法、步骤,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观察能力。要充分准备好每一个实验,使学生在有序的实验中实验能力得到期发展。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生存与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应当在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的能力是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总复习试卷

高三生物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将小鼠myo 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my 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2013山东生物)【答案】 D 【解析】将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的常用是显微注射法,A错误;核糖体蛋白是构成核糖体的结构蛋白,在所有细胞中都具有,不能确定是否分化,B错误;完成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肌纤维是由小的肌原纤维组成,C错误;肌肉前体细胞还具有分裂能力,若在分裂间期受到电离辐射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比肌肉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D正确。 2.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2012·山东理综,5)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噬菌体的DNA含有5 000个碱基对,即为10 000个碱基,腺嘌呤(A)占全部碱基的20%,即A=T=2 000个,则G=C=3 000个。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数是99×3 000=297 000,A项错误。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的DNA作为模板,而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项错误。根据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特点可知,在子代噬菌体的100个DNA中,同时含32P和31P的只有2个,只含31P的为98个,C项正确。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如AA突变为Aa以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等,D项错误。 3. 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 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 “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 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013四川卷)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神经-肌接头”处类似突触,在突触上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图示给的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①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①处给予刺激,兴奋可以传到电流计两极,灵敏电流计指针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胞体,不能反向传递;电刺激②处,兴奋不能反过来传给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的变化,C错误。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未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到负电位;兴奋的传道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原理和实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2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发表时间:2013-07-09T17:36:24.17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凤梅[导读] 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张凤梅 (永年县第二中学河北永年 057150)生物课程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受传统中考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亦给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困难,做好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为此,本人特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一论题作如下思考。 1.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个人认为,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3.高中生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4.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人机交流最为便利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5.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加强学科知识联系 各门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为成为21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正常人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起到缓冲作用?这就需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强碱弱酸盐与碳酸的性质)来理解。在计算遗传病的发展概率中,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数学中对该知识的学习滞后,因此,教师应结合有关实例讲明原则的实质及应用范围。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到达的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多与同行交流,积极诱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我们教师的微薄之力。 收稿日期:2012-11-09

高中生物新教材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 程 标 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4-04-10T13:32:16.3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敬宝 [导读]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釜春中学王敬宝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rI‘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一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一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0321057.html,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作者:郑星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48-01 现阶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这样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精心上好实验课,树立学生自信心 现在好多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性格有些内向,上课时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我针对这种情况,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因为观察、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都是实验课的内容,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由于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培养学生良好心态的因素,幾乎每一个实验过程都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做《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实验时,好多胆小的学生不敢动手活动,为了训练学生的胆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给内向、自卑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那些不敢抬头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心越来越强。 2.充分利用教材,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身心健康进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具体做法是: 2.1 运用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们的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翔实,里面有奥秘无穷的自然现象,有神秘莫测的生命现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理解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于他们提高环保意识、生命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生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何成芝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赶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继承老课标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应的新课标教材(简称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在很多省市试用,贵州省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使用了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老教材显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着重从新老教材编写依据、内容呈现方式、章节编排结构、实践学习活动板块、课后习题设置等几方面将二者从宏观上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特点 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更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人教版那旧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应的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新教材。新教材于2004年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用,其全新的理念,翔实的内容,灵活而又独特的知识呈现模式在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习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新教材从教育目标到课程结构都出呈现看全新的面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学科体系。本文希望通过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在编写依据、内容呈现方式、体例结构、实践学习活动板块、课后习题设置等几方面的对比分析,为使用新教材的教师能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理念提供一点帮助。 一. 新旧教材编写依据的比较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本文讨论的旧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二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分必修本两册,选修本一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期末综合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期末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 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 传变异有 ( )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 正确答案 )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染色体基因顺序变化 甲 123-476589 ( 正确答案 ) 乙 123-4789 丙 11654-32789 丁 123-45676789 2. 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 , 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 123-456789, “-”代表着丝点 , 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 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 正确答案 )

B. 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 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 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3.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 有 42 条染色体 , 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 ( ) A. 三倍体、 21 条染色体 ( 正确答案 ) 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B. 单倍体、 21 条染色体 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4. 以下情况 , 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 ①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 21 号染色体有 3 条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分的交叉互换 ( 正确答案 )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⑦猫叫综合征患者细胞中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A.④⑤⑥ B.③④⑤⑦ ( 正确答案 ) C.①③④⑤⑦ D.①③④⑦ 5. 如图示细胞中所含染色体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填空题 ]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这对目前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由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也应及时进行转变和创新,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简要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该如何转变和创新教学方式,望能够为教育相关人士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标签: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一、以往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收听和记录的教学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任务式地讲授给学生听,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吸收,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很多知识,然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学得快忘得也快。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和主体,学生围绕教师来开展学习,致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知识时不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能力弱。 2.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课堂教学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生物这门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抽象,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生物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教师采取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厭学情绪。 3.忽视了实验教学重要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从眼下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增加,会大大压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课时,就算开展生物实验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只简单讲解一下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操作。此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教学管理和控制课堂比较有利,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现阶段生物教学方式有效策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