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 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冯谖客孟尝君剧本终结版

冯谖客孟尝君剧本 道具:案几、扇子、古式衣物、假胡须、纸信 主要人物:冯谖、孟尝君、门子,门客、百姓、旁白 主演:廖梓帆(饰冯谖),窦亚男(饰孟尝君) 旁白:话说早在战国后期,秦国渐强,虎视六国,招致门人之风盛行。有一冯谖,招于孟尝君门下。其人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其人衣衫褴),却巧捷万端。欲知其智慧之处,请各位客官静心观看。 第一幕冯谖抑己求职 门子(薛枫):禀大人,有一客前来求见,其人名为冯谖。(左右屈身,孟尝君左手端着杯酒,右手摸着胡须.) 孟尝君(窦亚男):客人何在?快快请其进来。(伸手欲迎) 冯谖(廖梓帆):鄙人在此,素闻孟尝君威名,故今前来拜见。 孟尝君:你有何好? 冯谖:无好。(谦虚地说) 孟尝君:你有何能? 冯谖:无能。(众门客满眼鄙视的目光) 门客1(任婧):岂有此无理?君既无才无能,来此为何?(不屑) 孟尝君:不可随意轻人!汝前来所为何事? 冯谖:君可否屈尊一看吾之举荐信。 孟尝君:(示意门子) 门子:(快步递上举荐信) 孟尝君:(看信),吾县有一贤士名曰冯谖,其家穷困潦倒,久仰孟尝君盛名,望为三千食客之一。(慢慢地读到) 孟尝君:君既有此厚意,吾岂有不受之理! (孟尝君起身,示意宫女(毛小传),斟酒) 冯谖:多谢君之赏识,(冯谖鞠了一躬,傲慢退下) 门客2(谭少波):此人泼皮无赖,恐难寄以大任。臣以为……. 孟尝君:(打断门客2)无需多言,休得以貌取人,吾所以有今日三千食客之盛况,皆因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我亦不分贵贱予以接纳。 众门客:君之贤德至此,乃天下有志之士之幸。 【同屋内】 冯谖: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今不得熊掌,亦不得鱼,唯有青菜萝卜相伴。(带腔调)(倚柱弹剑) 侍从1(刘德)与侍从2(闫若婵)路过,听此语,侍从1说:如此狂人,竟想得鱼乎?(摇头叹气,鄙夷) 侍从1:臣方才从冯谖房前经过,听见冯谖抱怨不停,且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低头) 门客3:此人狂哉!无貌无能无德无才,岂能图鱼相伴? 孟尝君:给其待遇皆如中等门 侍从1:诺。(后退)(与侍从2交谈,侍从2手端美食快步于冯谖房前) 冯谖:长铗归来乎,...(重复)(弹剑) 侍从2 (递与食物):君之恩惠,请且慢用。 冯谖:(眼见食物惊喜,转而继续埋怨)吾今至此为何,出行竟无车乎? 侍从1(扮鬼脸,离开至大厅)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 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词古义今义例句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冯谖客孟尝君剧本(朋友用心编的)

冯谖客孟尝君剧本 一、角色分配: 道具:两把雨伞、假胡须、一把长铗 主角:冯谖、孟尝君、左、右 主演:方美平、;李若尘、王靖博、于海昆、斯雷、胡从坤 二、剧情介绍: 旁白: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听说孟尝君在广揽门客,意图谋朝篡位,于是打算在孟尝君门下混口饭吃。就这样,孟尝君召见了冯谖,测试其才能。 孟尝君:你有什么爱好呢?在软件方面有什么造诣呢? 冯谖:无貌无才无能无德。 孟:那你凭什么留在我这里呢? 冯:凭你礼贤下士,而我正是出身寒门,是下士中的下士啊。 孟:嗯~~这话我爱听,那你就留下来吧! 旁白:从此冯谖留在了他身边。 旁白:旁边的人因看到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一天,中等门客看见冯谖在吃晚饭..... 中等门客:你的伙食真好呀,每天青菜萝卜,哪像我,大鱼大肉都吃腻了,不过,我是不会把鱼给你吃的,不是有句话这么说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不把吃鱼的痛苦建立在你吃素的快乐之上了.......haha 旁白:中等门客大笑离开,冯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莫名悲伤.... 冯谖(唱)【七子之歌旋律】:你,可知fish,我真的想吃,我离开你太久了fish。 旁白:左右听到冯谖唱起莫名奇妙的歌曲,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 左:主子,你听冯谖在唱什么东东,好像在抱怨伙食没有鱼呢。 右:凭他的才能,有口饭吃不错了,还那么多事。 孟尝君:让他吃吧,不差他这一口。 旁白:从此冯谖吃上了鱼.一天,上等门客看见冯谖走路上班,驾着宝马车向冯谖驶去。 上等门客:兄弟,还走路呢,你out了!你知道风驰电掣的快感么,算了,不是同一阶层,说了你也不懂,我先走了,别嫉妒哥,哥只是个传说..... 旁白:秋风吹落满地落叶,冯谖的背影是那么萧瑟..... 冯谖(唱):你,可知奥拓,我真的想开,我渴望很久了,奥拓。(旋律同上) 旁白:我都不想说了...孟尝君不久听闻了这件事,孟尝君仰天长叹。 左:他好像又在抱怨出行无车的事? 右:别管他了,让他得瑟去。 孟尝君:算了,给他车,我还能养得起。 旁白:some time later,冯谖又抱着他的长铗长吁短叹。 冯谖(唱)【刘若英:一辈子的孤单】:我想我会一直孤单,没有母亲我一直孤单~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孟尝君:冯公do you have any relatives? 冯谖:Yes,I do.I have my mother.(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老母亲。”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冯谖客孟尝君 (课文)

冯谖客孟尝君(课文)?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 冯谖客孟尝君(课文)

?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问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後孟嘗君出記问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 冯谖客孟尝君(课文)?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曰

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冯谖客孟尝君(课文)?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厩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

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冯谖客孟尝君(课文)?後朞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过秦论文言词汇知识点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名词作动词)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词作动词)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动词使动)使……退却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动词使动)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使动)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动词使动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动词使动)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关中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委命下吏(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下级、下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反璞归真、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记载了从周贞王14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未编订之前也称《国策》《国事》《长书》等。 (二)《战国策》主要内容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体现了纵横家思想: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三)《战国策》主要思想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士”的宽松政策:合则留,不合则去;择木而栖。“士”的分类: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低级官吏。“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贵耳,王者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战国策》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三)《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第一、选材和结构上,是围绕某一个人物的游说、谋策、议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而性?愚(“?”通“懦” ) 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 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孟尝君怪之(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先生不羞(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孟尝君怪其疾也(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未得高枕而卧也(高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齐人有冯谖者 2.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诸侯先迎之者 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贫贱不能自存 4.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迎君道中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人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 1、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2、一词多义: 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之既白(亮,形容词) 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3、词类活用: 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渔樵于江渚之上(樵:名词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乌鹊南飞: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被动句 下荆州:名作动

而今安在哉:介宾结构倒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4、古今异意: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 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 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师。退:使动,使……撤退 10) 若亡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 2.虚词: 1) 之: 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军。 b) 许之。②代词,(退)这件事。(事) 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 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