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之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之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1-2-1-1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化学工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山西煤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快速涌现,传统

化工行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转型、进步、升级,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操作控制水平的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数量

和质量都有了新变化。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培

养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我校顺应职业教育改革

的发展趋势,对化学工艺专业进行课程建设,为配合此次建设工作,我们对山西省及长治地区的4类煤化工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

此次调研历时两个月,针对四类人群,调研多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053份,收回问卷1021份,经过细致整理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研目的

通过本次调研工作,收集和分析化学工艺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

状况,深入潞安集团及长治周边煤化工生产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掌

握化学工艺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掌握毕

业生就业岗位、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在示范校建设中实现技能型人

才培养和行业需求对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升级发展,

为我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提高我校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调研内容

1.通过对化工企业一线员工的调研,要搞清楚工人的具体岗位,该

岗位所属工种、该岗位的操作规程、岗位技能、岗位标准;该岗位

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该岗位的重要性

和对素养要求的自我认识。

2.通过对技术骨干的调研,要搞清楚技术骨干的具体岗位,该岗位

所属工种、该岗位的操作规程、岗位技能、岗位标准;该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这些所对应的知识、技能、素养(重点是

知识和技能)。并了解技术骨干的职业发展历程(从新工人到熟练

工人再到技术骨干要经历怎样的发展经历),大概需要的时间,要

完成哪些典型工作任务。

3.通过对行业专家的调研,要搞清楚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该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对员工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的要求。

4.通过对化工企业管理的调研,要搞清化工企业对一线员工通用能力有哪些要求,对职业素养有哪些要求。

5.通过对化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要搞清楚企业的规模、人员配置情况。重点是一线员工的岗位和工种分布、学历结构、未来三年的人才需求状况。

6.通过对我校毕业生的调研,要搞清楚在校所学知识与目前从事工作的衔接情况;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目前的收入状况。收集对我校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建议和意见。

7.通过对我校在校学生的调研,要搞清楚学生对学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看法;对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了解及建议。

三、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调研方法,灵活机动,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记录、整理,从调研中提取到足够的有用信息。具体见下表:

表1 调研方法与对象

四、调研分析及结果

(一)行业需求分析

通过参加行业有关会议掌握的信息,我们对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行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了一定认识。山西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行业人才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煤化工方面同样需要有化工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如化工方面所需人才如图1:

化工企业生产岗位设置分析:(图2化工企业生产岗位人员配置比例图)

化工企业从业人员技能需求分析:(图3化工企业从业人员技能需求分析图)

由调研的三组图,我们可以分析出化工方面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这些技能型人才涉及的工种都需要化工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掌握

基本的设备维修技能,可见项目教学与实训结合是我们应该遵循和

坚持的。

(二)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煤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随

着安全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要

求有了很大提升,经过企业调研和资料查询得知,目前化工行业对

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化工生产工艺运行操作、化工设

备维护检修、电气及仪表设备维护检修、原料及产品分析检验、生

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现场施工、施工监理。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调研分析

1、生产操作岗位

化工生产工艺操作(内操和外操)、化工设备检修与维护、电气及

仪表设备维护检修、化学分析检验、产品质量监控(生产调度、质

检员)、车间班组管理(主任、副主任、技术人员、安全员、班组长、核算员)

2、技能分析

能分析化工原料和产品的质量,会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能够识读化工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图,会手工绘图和cad制图;

能够正确选用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能够识别电气设备、仪表;

能够进行dcs控制系统操作;

具有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工方面专业核心教材的缺陷是只有理论知识,对

实训部分也只有字面上的,而没有设计实际操作部分。而我们现在

要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所用教材必须适应课程

的改革。

工学结合要求学校要与企业相结合,那么必须要有与企业配套的教材,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而现有核心教材限于

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所以需要在这基础之上,根据

我们所做的企业调研方案和开发方案编写该核心课程。

我们的优势决定了我们采用工学结合办学的优势,我们的上属潞安

集团及各矿都给我们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这为我们编制该

核心课程有了更实际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课程所需设置的主要模块和开设实训项目

要围绕这些单位中化工生产岗位来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热爱祖国,

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

耐劳,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具有化工生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及维护、工艺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材体系上我们改变过去的以知识理论构建学习体系的模式,变

成以培样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过程目标的“行动导向,工

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专业课分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方向又增加了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真

实的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这样的课程体系更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表4-1现行课程体系

【篇二:关于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以校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于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课程,对学校的教育质量

和办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的现状,

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进一步谋划和理清发展思路,寻求学校

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我校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有

利时机,立足于“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点围绕“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进课堂,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广泛

征求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思考

对策,力求使学校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得到科学内涵发展。现将调

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1、谈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2、我校有哪些校本教材?各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了几节?简要

评价我校校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3、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发、实施和评价?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时限:调研于11月2日-11月13日期间进行。

2、调研范围:全校教干教师、全体学生、部分学生家长。

3、调研组织:成立了由业务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其它科

室负责人组成的专题调研小组,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安排调研活动日程,并开展具体工作。

4、调研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家长代表、

设立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调研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

1、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比较浅薄,认识上政策性不强,没有认识

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生存、生理的需要,不少教师认为校本课

程只是学校的点缀,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学校的课程建设工

作仍然缺乏生气,学生仍然天天精疲力尽,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

现象严重甚至辍学。这说明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理念的学习,导致

对国家的课程政策、标准、方案等把握不准。

2、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的认识是学校设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有专

职任课教师,但对于具体课程和课时情况不甚了解,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没有多少理性的认识,没有多少很有价值的建议。普遍

认为校本课堂教学情况一般,效果不大,质量不高。这一方面反映

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已经起步,并在逐渐步入正规。另

一方面也说明我的工作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课程的宣传不够,师

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教材设臵还不到位,缺乏科学的指导;三

是教育内容方面不够全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偏低;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不好,实施的质量太低,校本课

程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评价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综合素质十分低下,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很不满意。不只是我们,家长、领导、社会也是众说纷纭。认为学校教师

过多的偏重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看重考试成绩的优劣,而忽视了

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既要传递

给学生文化知识又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学生,既保持学生的首

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又不使其脱离实际生活和需要,既要保持学生

的独特性而又不忽视创造和合作,这项工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全

面的、综合的、持续的、艰巨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

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

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

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举措为校

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基于调查研究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我们的以上认识,我们决心宁可牺

牲所谓的眼前利益,也要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并实

施好校本课程,确立了以下思路:

1、完善好组织管理

要成立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方案等。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调度校本课程开展进度,督

查校本课程教学教研工作,全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要健全校本课

程教研组,具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教研活动。落实好校

本教材,落实好教师配备,落实好课时量。

2、开发好校本课程

一是确立目标意识,目标要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优化办

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体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努

力形成办学特色。二是确立开发原则,注重全员性,要求每个学科

组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使国家课程校本化;

注重实用性,课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注重人文性,引领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三是研发校本教材,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可读,编写成序列的校本教材。要把教

学环境、教师、学生、家长、乡土特色等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

挖掘四类兴趣特长辅导类、学科延伸类、课堂必修类、活动类等四

类课程。

3、实施好校本课程

基于校本课程与考试学科课程的不同,在实施中要立足于重构全新

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研究者、策划者、服务者、合作者、促进者,促进学生和谐健康、自主个性发展。一是坚持活动即教育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缓解压力、释放活力、

激发智力、学会合作、体验成功、提升品位。二是坚持研究即学习

思想,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延伸学科课外知识,让学生在研

究中培养出较强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开展课堂

必修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讲究自主、合作、探究。

4、评价好校本课程

有课程就要有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与教师发展以及校本课

程实施进行综合评价。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要进行评价,也就是对

该课程质量的一种鉴定与认可。评价要考虑课程的适应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吸引性。二是对校本课程实施要进行评价,如教师实施课

程的主观态度、授课方式、效果等。三是对学生要进行评价,结合

学生的学时总量、学习表现、学习的客观效果等评定等级。

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我们要

立足于本次调查研究,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开发并实施好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9年11月20日

【篇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课课程程名类称型 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理论课(含实践)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网络技术陈淑香所属专业大类名称所属专业类名称课题负责人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精品课程建设课

题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逐渐成

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目前中职《authorware》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

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加强本

课程的建设对 21 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authorware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authorware教育

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计算机专

业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有先进性、可行性的多层次的authorware系列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

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

具有扎实的authorware知识功底,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校达到“一

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

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背景

《authorware》作为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大学生

必备的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

与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讲解authorware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

前沿知识,力求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

基础和能力基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编

程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编译的基本过程;能熟练使用各种

编译软件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authorware》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1. 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

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

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

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

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

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

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

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

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

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

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

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

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

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 + 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

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

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

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

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

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authorware》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

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学生计算机综合素

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的内容

? 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建设为契机,练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

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

一定比例配置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 教学内容建设: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

依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应用能

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主要有: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教与学的媒体包括: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

实验内容、教学录像。

网上资源建设包括: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等级考试

相关材料等。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等级考试的相关文件及测试系统。

?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充分利用多功能

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

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

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教学管理的探索: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通过本次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资源,构建网络为平台的,面向学生的学习系统。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刑侦大队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刑侦大队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刑侦大队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刑侦大队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2006年是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结合我县刑侦基层基础工作实际,我大队于4月初组织人员对刑侦基层基础工作到各派出所、辖区刑侦中队、技情中队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向县局报告如下: 一、加强责任区刑警队建设责任区刑警队是刑 侦最基层的队伍,是破案办案的主力军,我县现设有三个责任区刑侦中队,两个派出所刑侦中队,就目前进行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警力不足。我县辖区大,人口多,地处边境山区,点多、面广、线长是我县刑侦办案的主要特点,又属于刑事案件高发区,就2005年的情况来看,全县共发刑事案件1247起(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刑警(45人)人均办案数为16起,破814起,刑警人均破案18起,无论是办案数还是破案数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我县辖区较散,路线长,因责任区刑侦中队人员较少,办案人员多数时间忙于在路途中奔波和应负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工作,无法深入辖区开展侦查破案及刑侦基础工作,致使刑事案件破案率偏低、办案的质量不高、基础工作薄弱等。 2、经费欠缺,装备落后是制约刑侦工作健康发展的又一原因。目前,责任区刑侦中队每个中队有一辆北京吉普车,从车辆数量上无法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再加上吉普车本身质量差,耗油量大,修理费高,我县的路面总体又不好,致使每年拨给刑侦中队的经费绝大多数用在修理费和燃料费两项,且每年都出现超支现象。二、切实加强刑事技术工作刑事技术工作在刑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侦查破案的支柱。我县刑事技术中队目前开展法医、痕迹检验、影像、文检、理化(毒品、毒化)、警犬几个专业,为我县的刑侦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制约着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 1、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我县刑事技术中队目前的技术人员虽

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为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继续查找统计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高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的实践主题,把业务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针对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深入甘州区、民乐县的部分乡镇和街道开展调研,进一步掌握了县区、乡镇、街道的统计工作情况,查找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积极进行整改,以此达到改善基层统计条件、提升统计服务能力、促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一、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概况 机构设置方面:全市六县区全部成立科级行政建制的统计局;全市有47个乡镇成立了专门的统计站,13个乡镇统计站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街道、社区和行政村还没有成立统计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县区、乡镇及街道共有统计专兼职人员125人,其中县区统计局共有65人,全部是专职统计人员,男48人,女17人,平均年龄41岁,有统计中级职

称的3人,初级职称的15人。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39人,中专学历11人;乡镇统计站共有专职统计人员47人,兼职统计人员13人,男32人,女28人,平均年龄34岁,本科学历14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13人;840个行政村的统计人员均由文书兼任,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基础条件方面:县区统计人员人均有专用电脑一台;60个乡镇都有统计专用电脑;行政村统计基础条件相对薄弱;5个街道、43个社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二、市县区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做法 近年来,市统计局按照省统计局的要求和统计发展的需要,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狠抓统计基础建设任务的落实,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一)积极改善统计基层基础条件。市局筹集资金8万元,对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县给予补助,对基层基础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的乡镇给予奖励;县区、乡镇共筹集资金30多万元购置办公设施;市、县区政府也在人员编制、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为统计部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基层基础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乡镇统计站建设上,提出“八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设施、有标示、有公章、有制度、有电脑)建设标准,县区统计局和乡镇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单位几个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有深刻亲身体验与感受。现就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浅析如下: 一、报建手续的现状。 有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在自有使用土地上建设的一般性建筑物。通过正常途径办理,从报建到开工所需过程与手续的情况。 1、必经的报建手续太烦琐、办案时间太长。 下面我将有关手续按报建顺序一一列举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带下划线的是在相对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为说明问题,有些罗嗦):根据计划和土地条件找设计院设计图纸(15个工作日);更改规划设计条件(规划局40工作日);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调整设计(10个工作日);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局,40个工作日);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建筑方案(10个工作日);申报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局,30个工作日);[根据方案批复设计建筑施工图纸、并按规划局要求设计消防、人防图纸、制作环评报告后(这些工作可以同步进行需要20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意见(人防办)、卫生学预评价(疾病预防中心)、申报环保批文(环保局)、申报消防意见(消防局)(这些部分可以同时办理,最长的需要30个工作日)];[初步设计

审查手续(建委),基坑设计审查(科技委)共计需要25个工作日];申报规划放线制作放线册(15个工作日);申报详细面积指标表(3个工作日);后备齐资料申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30工作日),办理配套设施费减免(建委,15个工作日),交费、办理档案移交手续(2个工作日);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并找另一个施工图审查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15个工作日),后准备所有资料报建委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图纸审查(10个工作日)。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制作公告、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招标文件等、(20个工作日),报招标中心审查同意、招标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摇珠、发招标文件、答疑、开标、发中标通知书、签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约50个工作日,施工和监理可同时进行)。制订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等资料(15个工作日)后准备资料申报余泥排放、办理质量监督、缴纳劳保金等等(共计10个工作日)。准备资料(3个工作日)申报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开工。共计428个工作日。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是21个月有多。这里还没有计算市里面要求的使用国家资金投资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时间,且上面所说的是在完全顺利,不存在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办案窗口会经常挑你毛病不收案(下面会提及),办案过程会让你补充材料等等,加上申报单位自身的一些盖章审批、设计单位的

汽车车身修复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课程建设 调研报告 XXXX学院汽车服务系

汽车车身修复专业课程建设 调研报告 XXXX学院汽车服务系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浙江省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浙江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公安派出所,是公安局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关,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作战实体。派出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把派出所做大、做强、做实,才能夺取公安工作的主动权,顺应派出所工作客观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防范网络相对松散。农村地区的安全防范网络建设主要由派出所、××*指导下的村级义务联防队来承担。目前,由于基本待遇无法解决,大部分自然村的义务巡逻处于停滞状态。城市的情况要比农村好,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防范网络,但群防群治基础仍十分薄弱。就专门保卫力量而言,一些特困、亏损企业保卫组织名存实亡,一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根本没有保卫力量,群防群治工作在这些地方失去了依托。就居民小区而言,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村院巡逻、楼栋守护落空,即使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义

务调解会等组织,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开展工作。 (二)重要阵地控制存在疏漏。从目前情况看,对特种行业的管理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一些重要阵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用难以发挥。从一些宾馆、旅社发生的刑事案件分析,除了流窜犯罪的不确定性外,身份证查验、楼层守护和从业人员识别能力等控制手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案件证据难以获取,线索无法查证,特别是废旧收购站、典当行管理的失控,致使罪犯销赃渠道无法堵截。 (三)基层内务管理比较薄弱。虽然人口信息已录入微机,但是部分派出所仍然没有入四级网,实现信息共享,为现实斗争和治安管理服务的作用不大。一些基层单位值班登记和接处警登记底数不清,登记不齐,台帐较乱。 重业务工作轻群众基础。把管理工作当作单纯的公安业务,没有很好地贯彻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方法、方式上未发生明显转变。 (五)人口管理和特种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人口管理有失控现象,××人口管理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特别是取消暂住证收费后,只注重服务,不注重管理,有的暂住人口无有效证件也可办理暂住证。有的地方出租房屋管理失控,致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内蒙古东部地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 设运营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地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对康复托养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当前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效益分析;供需矛盾 一、引言 康复和托养都是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内容。康复服务旨在综合运用医疗、工程、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等康复手段,提高或恢复残疾人身体功能;托养服务则主要是为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都可以有效恢复残疾人的生理及心智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对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和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高达26.25万,急需得到托养服务的残疾人5.2万,大力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残疾人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残联共同编制印发了《“十二五”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基本实现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城市(地区、州、盟)都建有一所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托养需求最集中的县(市、区)建有一批专业化的托养服务设施。初步建成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和托养服务体系的骨干平台,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目前,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9个,103个旗县(市区)已立项建设残疾康复、托养设施65个,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得到极大提升。 二、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盟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四盟市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9.4%。常住人口1155.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46.2%。国民生产总值5836.8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2.4%。 (二)残疾人基本情况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下,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新了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三,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1.以项目结构的课程模式为主导。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项目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①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农业生产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2.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旧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课程内容紧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定位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所覆盖的就业岗位,如果树生产工、蔬菜生产工、花卉生产工、植物保护员、农资营销员、物业绿化管理员等岗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能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各门项目课程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范围比以往有所拓宽。 3.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同步推进。把项目课程体系改革与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进行,项目课程以一个个真实的农业生产项目整合工作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工作任务完成的全过程,把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培

城市建设报告_调研报告.doc-城市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报告_调研报告.doc|城市建设工 作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报告_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的目标,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搞好城中村改造,全面推动新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长足发展,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一、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城市路网改造、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城市雕塑建设、城市亮化及热力管网和燃气管网建设等工程,城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也在加紧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1、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工程。近两年,我市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兴隆东街路面改造、车站东街道路建设、文化路南延、首阳路东延、槐新路路面铺油、民主街路面铺油、河洛巷道路建设、槐庙村城中村道路改造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工程。 2、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程。累计投资600余万元,先后完成西区污水管网铺设、偃高门前雨污水排放系统改造、文化路污水管网改造、偃登渠渠壁加高、偃登渠沿线排污企业管道改造、老城泵站排水管道改造及华夏路与新新路交叉口、华夏路与迎宾路交叉口、华夏路

与槐新路交叉口等多处道路排水边沟改造工程,为我市城市排水雨污混流系统改造和城市防汛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城市雕塑及亮化工程。投资283万元,在电视台南十字路口、火车站广场、华夏广场分别建造利簋、华夏第一爵、华夏第一鼎3座大型青铜雕塑,极大提高了我市文化品位。投资50万元,先后完成偃化口灯光亮化改造、华夏广场音乐喷泉灯光整修改造等城市亮化工程。 4、城市供水扩建工程。投资193万元,完成城区文化路南段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供水主管网2500米; 同时完成兴隆街、槐新路等6个地段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5、集中供热工程及燃气管网工程。投资520万元,铺设完成太学路、华夏路东延蒸汽主管网和槐新南路供热管网,共敷设蒸汽主管道2630米。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为2座供热交换站完成设备更新,安装了4台机组及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集中供热实时监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节能效果明显。投资1136万元,建设槐化路、商都北路和太学路等3个路段中压管网6千米。 6、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总投资3008万元,有效库容8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能力230吨,占地120 亩,使用年限11年。该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共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总投资1600余万元,使用年限6年,主体工程包括大坝、铺膜、管理区和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各项招标工作已完成,挖填土方18万立方米。 二、以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2005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调研报告】关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5月下旬以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XX、副主任XX带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X派出所和县交巡警大队、刑警大队、看守所调研,实地观摩了县消防、武警官兵的训练,并在县公安局4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公安局工作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公安机关现有政法编制民警462名,实际在岗民警415人;文职人员131人,协勤队员196人;基层派出所15个,民警147人,占全局在岗民警的34.52%;警务室38个(其中社区警务室12个、村驻警务室26个),民警61人,占基层派出所警力的41.5%。从调研情况看,县公安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措施,在维稳、打击刑事犯罪、执法规范化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初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打防控建设为载体,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保障的工作格局,在实现“警务信息化、勤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较好落实了固本强基、倾斜基层、加强基层、打牢基础的要求,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础保障工作有较大改观。县公安局认真落实上级要求,大力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以及对外形象得到较大改观,办公用房、交通、通讯等得到有效改善。先后完成基层派出所办公用房建设,县看守所达标为三级,县拘留所、戒毒所等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全面落实。基层单位刑事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

现有15个派出所均配备了工作用车及打印、扫描、摄像、人身检查和信息采集等设备,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县公安局坚持科技强警,加大协调和投入力度,逐步实现了“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各基层单位科技化”的目标。主要围绕信息采集、研判、应用,不断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优化完善情报、网安、刑侦技术等专业警种,有效整合警务信息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工作格局,初步建成较为实用的网络应用系统。所有警种包括15个派出所和半数警务室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构筑了城乡治安视频监控点、站1000余个,公安工作快速比对、快速反应指挥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以来,通过情报信息导侦破案4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0多名,警务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治安防控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多警联动、合成作战、归口办理”原则,统筹协调各警种、部门之间打防控关系,形成了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积极探索现代警务机制,制订《处置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快速封控行动方案》预案,凡重大刑案发生可随时启动,推行平时动态警务战略,实施警力下沉,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三是以指挥中心为枢纽,在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为手段的网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整体防控力度,把保安队伍纳入公安机关巡防体系,基本形成以专业及辅助人员相结合的治安联控新格局,掌控了社会治安管理的主动权。四是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保障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先后重点开展了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流动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管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娱乐场所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黄、赌、毒得到有效治理,非法枪支、非法暴炸物品、非法管制刀具得到有效查处,减少了违法犯罪的滋生空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是什么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九江县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扩大城市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做出如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九江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现有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把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全面推进,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的有益方式。截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绿地覆盖率达25%,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九江县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把握县城发展定位 九江县是六十年代市县分家后从市区搬迁到沙河来的,是在新城镇这样一个小规模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一历史原因,给

城市发展留下了先天性不足,随意性大的病根。过去城市建设谈不上有什么完善的规划体系。近几年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依托、服务、融入九江市中心城区的思路,结合近城优势和交通方便、人口较多购买力较强的实际,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现场勘察论证,对县城的功能定位、区划布局、道路景观、重点工程等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九江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到2020年之前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规划方案把城区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四大部分,规划面积达22.53平方公里,规划骨干道路框架,以路为线,以交叉口为面,立体发展城区,把老城区定位于商贸居住、新城区定位于综合服务、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定位于工业制造,并按照功能分区,逐区落实控制性详规。同时,九江县还编制了消防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物流仓储、集贸市场等若干专业性规划。打下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 (二)加大投入、着力“还账”,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由于建城的历史原因,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九江县城市建设较

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建成区外的五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500个自然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2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851亩,林地面积3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4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8663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面粉、奶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

业的工业企业共2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81.8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文要求,我局牵头组织了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畜牧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3月12日开始,对我县XX 年末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具体做法一是由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县相关基础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二是由各乡镇在本乡镇的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本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材料提供给我局参考,三是调研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去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及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总结了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我县所面临的形势,讨论提出了部分关于加强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年末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交通方面。全县通车里程达到186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0.85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总数统计为61公里/万人。其中一级公路7公里占0.36 %,二级公路36公里2%,三级公路34公里占1.8%,四级公路587公里占31.45%,等外级公路1293 公里占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弹石路579公里,实现60%的乡镇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弹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65%的村民委员会开通公交车。全县境内“三横三纵”的公路主骨架和“连县、连乡、连村、连景”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2、农田水利方面。全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4座,小库塘2316件,水窖3.6万个,抽水站141座,机井155眼;“三面光”沟渠640多公里,占全县引水沟渠总长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7平方公里。全县可控水量达1.07亿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54.9%。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60件,共解决全县1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稳产农田25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7台,小型拖拉机31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02台工,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02万瓦特,机械耕耙面积达7.1万亩。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变电站1座和35KV变电站4座,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项目后,

课程调研报告4篇

课程调研报告4篇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 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

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