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化

科技与文化
科技与文化

科技与文化读书报告

学院名称核技术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生姓名徐江涛

学生学号201806010226

任课教师李诗和

报告成绩

二○一九年十一月

关于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纵观中西方文明,科学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一定是在某个文化的传统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而且又与同一个血缘的亚文化之间,彼此作用与制约、互相受限又超越。因此,谈到相关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时,最后都会回溯到其母体文化来研究,也就是要放到其文化传统为它所预设的发展空间里去审视。所以,一谈西方文化,往往离不开天主教、基督教文化;一说中国文化,就自然涉及到儒释道文化,近现代又以儒家文化背书最多。

很多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往往是基于普遍主义的科学观来看问题。所谓普遍主义的科学观,是认为全人类只有一种科学,或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种科学,即标准科学。在这之外,所有的自然知识形态,都只能是或远或近的接近那个标准科学。而接近的程度,就是评价这些知识形态是否“科学”的标准。这种唯一标准的科学,正是在近代西方所发展起来的科学。固持这种意识形态下所产生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会把科学看成是一种与“效率”相关联的方法,而不会从人类存在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真正的科学。因此会偏于从“用”的层面来理解它,而不是从“体”上去把握,也就是传统道家所说的重“器”、“术”,而轻“法”、“道”,佛门讲的“执事废理”。

由于对科学赋予过强的功利色彩,科、技不分,谈及科学时,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便离不开救国救民或治国安邦的观念。说到底,还是把它视为工具来出现,而不是作为目标去追寻。在此之下,势必把科学作为分科之学,一强调“分科”,自然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了。只有当我们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时,才会理解文化传统与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的文化里不是缺乏科学,

而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就会有不同的科学。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科学形式,都用着属于自己的视野在尝试着窥视真理的样子。只不过,由于立意与境界的差异,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会在历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形式都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一词是舶来语,最早是由日本人根据英文“science”所翻译。因为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人觉得西方science这门学问,跟传统东方的,特别是儒家的学问不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综合性学问,通常文史哲一以贯之,而science是天、地、生、数、理、化等分科性的,将其译为“科学”,即有取分科之学的意思。若从这一点来看,今日所谓科学的时代,实际就是指以数理实验科学为主体的时代,中国自然不是这种“科学”的发源地。而由希腊理性科学到近代欧洲的数理实验科学的发展,便构成了现代“科学”的法脉正宗。

找到源头,正本也就容易了,不同的人文理念必然伴随着不同的人文形式,希腊的理性科学也不例外。古希腊时,理性科学作为一种人文形式,源自他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在希腊人眼中,一个不懂得自由的人只能是奴隶,不可能成为希腊世界中高贵的人。要使人懂得“自由”的境界,就必须学习一门叫做“科学”的知识,其科学的第一个形态是数学,也是古希腊最发达的一门学问。按今天的看法,数学应该属于理科,可在当时恐怕得算作德育或政治类课程了。数学的研究对象,大多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圆,现实里并没有真正的圆,只有几何学中的圆才是一个最完美的圆。基于此,希腊人认为唯有通过学习数学才能知道有一个理念世界,它超越我们的此岸世界而存在,只有在那个世界内的所有元素才是最圆满而真实的。正是由这个超现实的理念世

界,才创造出一门理性科学,因此希腊科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纯粹的、非功利的。

这种纯粹,决定了它一定是内在性的。如果人类的思维、精神世界永远纠葛在各种各样的现实之中,那么我们的思想不可能是纯粹的,实际我们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纯粹理性的方案来解决我们现实世界里的全部问题。明白了这一点,只要不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古代,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没有出现像西方历史上那般多的“伟大”的“科学家”了。最真实的世界,最纯粹、最绝对的世界,一定是内在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知识,就是哲学。因此,哲学实际也是理性科学的一种形态,而且是最早成熟的一种典型的科学形态。在同样对纯粹的追寻下,不同的人文理念必然伴随着不同的人文形式,不同的人文追求,决定了一个民族会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智力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形式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将“仁”、“义”等作为基本的理想人性,把“礼”、“乐”等作为达成这种理想人性的基本形式,侧重自然不会体现在“科学”方面,势必权重于文学和艺术、礼仪与道德了。

近代西方在继承了希腊理性科学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的勒内?笛卡尔两种脉络。培根高倡“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也就是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生产力,可谓是一种力量型的科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引导,则标明了近代人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转型。世界本质虽然仍旧是一个理性的、内在的世界,但其“思”已由希腊理性科学“神”的领域,开始回归到“我”的范围,今天西方的价值原点和精神支柱,主体正是奠定在大写的“我”之上。因此,近代科学一开始,

就给自己规定了使命性的任务--必须有所作为。所以,便不难理解近代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为何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了,这正是新兴科学的本质。

为达到对目标有效的控制,保证结果的高效性,就必须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新兴科学的一个基础要求,是把科学家个人的追求、个人的爱好、个人的情绪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目的是通过这样“去人化”的过程,来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在这种构建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冷冰冰的,仅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只是一个数学体系,是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一个体系。为了更好的达成其控制和征服的目标,科学便进一步创建了一个新的控制论模型,即刺激/反应型的因果概念。也就是掌握不同的输入会导致什么样的输出,从而完成对自然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控制。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自然界本身未必是一个机械式的体系,我们的生命系统也未必是可以完全还原的。因此,古典科学便又产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超循环理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混沌学和生态科学等等。

科学的主流,籍此而从某种意义上培养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自豪感”和“傲慢感”,它是一种因拥有科学知识所产生的对于自然的傲慢,包括对于其它物种的“优越感”,以致缺乏对各类事物的“同情”--没有一颗同情之心,乃至对万物的“无情”之心。在短短几百年内,科学便把人类这个物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好像是实现了人类的主体意志。但在以控制论为主导的体系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熵增现象和自然系统的不确定性等等,仍然是我们至今难以逃避和突破的界限。原则上我们好像可以预言自然界的未来

反应,好像可以知道我们行为的后果,但是现在的结果却是越来越不能肯定了。

相较之下,纵观中国的传统学科,几千年来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植根于人,取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貌似对自然界所隐藏之决定论的“规律”缺乏足够的洞察,在征服自然的大时代大主题面前好像也发挥不了什么有效的作用,看起来似乎还是一种很初级和很低级的学问。但正是这种“未变之变”才是属于它自己真正的科学,其意义并不能从单纯的有用性,简单地从控制与改造的角度来理解。虽然它与西方数理实验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科学传统,但它聆听自然,对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虔诚的态度,保持着一种谦恭的态度。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往往是把事物切开、分解后来进行研究,所谓了解了局部就知道了整体,窥一斑而知全身。这若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之上,当然没有问题,可世界本没有普遍统一性,人类的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传统中国文化,没有具体的实验室,所要求的仅仅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直接的接近,它所要直面的对象不是无情的,而是有情的。它不要求冷冰冰的“客观”,而是要必须对研究对象付诸情感。

如果功利性的、力量型的、征服和控制型的科学是科学,那么这样沉思型、亲近自然的理性科学是不是科学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承认事物在“不易”之下的“变易”,也就是认可和尊重万物的多样性,并基此而求“和”,将捍卫其多样性为自身的“天命”,决不会以追究现象背后的数学结构来消灭物物间的差别。虽然它也试图不断去把握万物背后的“简易”--“道”,但求道必须“率性”而为,天地间的多样性正是人类生活意义的根本,因此维护自然生态即是对文化生态的成全。这恰好是对西方数理实验科学局限的前

导与纠正。所以,抛开现有制度不谈,这也是为何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西方“法制”的条件,却难以接受其“法治”观念的原因,此实际和有无所谓的“契约精神”无关。在一个法天法地法自然、以道德约束行自律为最高追求的文化传统里,不管是使用法律这种方式来治理国家,还是按照法律的要求来治理国家,法律都只会被视为工具,很难被尊为最高的准则。高立意,必然产生鱼龙混杂,也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很容易流于接受“科学”作为工具,却很不容易触发其“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这亦是被人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弊由。正是这种高低差的难以统一,中国文化中“随机应变”沦为了“见机行事”,于是便索性功利得毫无原则,总是在在处处可以通融。

如此通融之术,将圆融作圆滑,于是“祖宗不足法”,传统文化也成了工具。殊不知,“不足法”不是要我们蔑视前人、否认过去,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的生活不值得过”,任何理想都需要通过批判方式而获得,并不是通过祖宗传下来,也不是通过某种宗教信条灌输下来,一定是要通过理性的考察、理性的论证才获得。没有文化依赖的科学是不存在的,没有科学支撑的文化是难以为继的。我从不认为文化与科学之间泾渭分明,它们本就具备一种内在的关联,本是相辅相成,彼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文化是存异的,但文明一定是趋同的,传统中国或许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却也绝不是没有科学精神地方。人类对自由、对理性,对真理的单纯追求,东西南北概莫能外。

文化的根本内涵、科学的核心精神,或许就是对于自由的追寻和坚守。如果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丧失或缺乏了自由的维度,这个民族和这种文化也许就真的应该“寿终正寝”了。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原子弹②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④“神舟五号”⑤“南优2号”⑥“银河-Ⅰ号”⑦结晶牛胰岛素 考点二①“百花齐放”②“百家争鸣”③《茶馆》④阶级斗争⑤社会主义⑥“伤痕文学”⑦广大工农⑧全面发展⑨国民教育⑩“工农兵学员”?高考制度?“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考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考题1】(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答案 A 『方法突破』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考题2】(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方法突破』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史论链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

修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目录 1 引言 (1) 2 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形态 (1) 3 时代科技的发展造就特定的文化样态 (2) 4 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 4.1增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 4.2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5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摘要:当今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创意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引擎;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文化与科技共同支撑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完美结合,最终确定以动画的形式和具有代表性文化与科技的深层关系。关键词:文化;科技;关系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hallow relationships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spiral growth and evolv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promotion and shaping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dern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finally confirmed in the form of animation and representative the deep relationship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between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的联姻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导入新课: 说起国产的动漫电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呢,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呢?当然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人物,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最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火眼金睛,长生不老、72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天他又驾着五彩祥云回来了。 观看视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前的我》从46秒到1分37秒。带音乐还是《预告片》选19秒到1分20秒。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八年打磨,2015年7月,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崛起曙光。不仅在国内创下了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10亿票房,超越了《功夫熊猫2》。版权也卖到了国外,未来还将在亚洲其他国家、欧美等地区上映。有人说,它把中国动画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为10年。不能说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至少让我们看到曙光。《大圣归来》从原著中汲取灵感,而且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将孙悟空刻划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大圣制作既追求中国元素、体现东方之美的民族风格,又巧妙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在制作和品质上精益求精。精良的3D电影制作。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讲授新课: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差距。 资料1:《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世界文化比重》也很低 资料2: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却约占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而我

国GDP的3%。 资料3文化创意 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过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的收入。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业成为第三大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4:好莱坞喜剧片《花木兰2》《功夫熊猫》的感受?《花木兰2》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活泼顽皮的形象,最后变成了勇敢地追求爱情、性格坚强的西方成熟的女性。《功夫熊猫》功夫为主题,该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充满了中国元素。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形象时,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没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因为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影视剧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时,更是其传播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 今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西化”、“分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

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决定了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实践中看,科技创新能力低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软肋。基于这一情况,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应结合党的十八大强调内容进行合理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与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强调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文化持久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不仅改造着传统文化产业,还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现代科技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的重要性 1.文化产业及其特点

文化产业在我市的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我市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在逐渐明晰。根据中宣部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可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成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同时,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地划分和确认,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等四大类。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二是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量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三是文化产业容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较强;四是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五是文化产业的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六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会消耗物质形态,反而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协调、绿色、高效等几个显著特征,能够发挥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优势。它从多个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和科技的支撑,才能得到更快发展。因此,既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各种文化生产要素能够在市场中自由流通、自由分配,还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国民经济的不断

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发展方式显然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有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一家独尊儒学的汉代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唐诗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才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广告传媒)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 (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习题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在他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D.原子弹、核弹 解析:“两弹一星”应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 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 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答案:B 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

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_刘琦岩

编者按: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是重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结果,科技是文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潮流。为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实质,2011 年12 月23 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了科技支撑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式方法,努力把握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本刊将从2011 年1 期开始,选编此次高层论坛的主要专题报告,希望与各位读者共同围绕论坛的主题进行探讨。 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很高兴来到兰州参加这次科技支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主要对创新的观察和发挥谈一些个人的看法,观察是对国内文化的创新进行深入的观察,发挥是对好的经验与观点进行借鉴。甘肃文化产业有成果有故事,敦煌壁画可以看成那个时代的动漫。 1 深度融合:科技与文化共同的选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特别提到把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把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作为文化的战略因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地方调研、视察时,也多次提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要求。 融合对于科技和文化都是本质的要求,文化与科技的本质都是创造和创新,融合作为发展的基础。仔细分析,科学的发展是融合的结果,复杂的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管理科学也是多种知识,多种技术的融合。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融合,融合使文化上升为一种社会表现力。在中华文明史上,我们是经过了长时间民族的融合。现在三网融合,城镇化、知识化、信息化的融合,都将在历史上产生新的,创造性的影响力。以智能终端、手机为例,可以看到当代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功能和技术通过一个IC 卡,集成到终端上,利用终端实现信息的集成,当前信息行业结构变动非常活跃。通过融合,许多公司跨度到手机行业。中国现在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着的涌现 作者着作价值 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着,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着作作者题材价值

8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2012·佛山模拟)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张謇的举动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重商轻农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 2.(2011·海南中考)从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 ( ) A.均衡发展 B.迅猛发展 C.曲折发展 D.持续发展 3.下列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受三座大山压迫,比较落后 ②沿海地区较发达,内地薄弱 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 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4.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戏 B.看电影

C.赏评书 D.读报纸 5.(2012·盐城模拟)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吗 ( ) A.《申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 D.《新青年》杂志 6.下列各项是描写一个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 ) A.乘火车出行 B.用电报传达生意信息 C.与朋友合影留念 D.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7.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 8.(2012·河北模拟)右图是八达岭长城脚下,青龙桥车 站站台上,矗立着的一座青铜雕像。它背靠雄伟的万里 长城,面对巍峨的崇山峻岭,面容刚毅,目光注视着前 方的京张铁路。这座青铜像纪念的是( ) A.侯德榜 B.詹天佑 C.林则徐 D.邓世昌 9.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革新救国思想。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