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

家长要关注以下方面,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

1、希望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

当孩子背起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一进校门,幼小的心灵总是惶惶不安;“老师会对我好吗?”“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课程比学前多了我能学好吗?”他们对未来、对学校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

2、感到紧张而受约束。

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3、紧张与疲劳感。

孩子入学后,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一般处于相当的不安与紧张状态之中。由于身心负担都很重,耗费了很大精力,必然要疲劳,孩子表现出贪睡,用充分睡眠消除疲劳。一年级上学期,很多孩子的体重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同时,有的孩子很容易感冒和患其他疾病,有些孩子放学无心去玩,没精打采,食欲不振,也有的孩子异常兴奋,好闹,夜里难以入睡,说梦话,个别的爱哭。这都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精神与紧张所致。

4、自豪感。

孩子入学后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自豪感,在孩子心里出现了“自己张大了”,已经成了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在上学的路上,一遇到来上学的幼儿时,便自豪的挺气胸来,炫耀自己已经是学生了。由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祝贺和鼓励;自豪感不断增强,孩子开始感到爸爸妈妈的期待,期待对自己的肯定,愿意做一个好学生。这时候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一定要诚恳,要细化,要具体。不要过头.

5、自尊和骄傲。

一年级学生出现一种特有的自尊感,认为自己是学生了,长大了。他们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喜欢独立。这是即幼儿反抗期之后力求摆脱父母而独立地第二阶段。有时还象幼儿那样撒娇。这是因为一年级正处于幼儿向儿童转变的时期,还有相当多的幼儿特征的缘故。一年级学生是一只脚已踏入了儿童期,另一只脚还离不开幼儿期。对孩子自尊和耍娇,要理解。

6、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入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字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想独占老师和其他一切。在具体行动上,还不能很明确区别“自己”和“他人”。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在游戏时,高年级学生愿意集体一块玩,而一年级学生的游戏,在中心位置是自己,往往是独自在那里玩,或独自站在旁边看热闹。一年级学生很少能说出谁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常常把“近邻”、“谁帮了他”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谁给他好东西了,谁就是他的好朋友。他们是根据谁对自己有好处,谁跟自己亲近来交朋友,这也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7、对老师的态度。

一年级孩子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称班主任为“咱们老师”,对其他老师仅叫“老师”。老师说的话,对他们很有权威,常常用“咱们老师说的",周围论据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老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高、大、全”形象,他们绝对听老师的话,时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精灵温馨提示:

一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一只脚迈进童年,另一只脚还在幼年,身体进了学校,心理还依恋着幼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生活,显露出一些童年期的特征,两个发展时期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一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一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二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但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1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理解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的影响,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独断性的人,表面上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但实际上从不考虑自己所采取的决定是否合理,执行决定时也听不进任何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般说来,小学生还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常由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他们的监督和协助下完成。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仍在发展。 实验中,研究者给各年级学生分别设计一份有相当难度的语文试卷,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等客观性试题。当所有学生被试答完一半以上的试题时,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最新整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 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转载的)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一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一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3、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二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 3、二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1)

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1)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智力特点 一、身体发育特点 一年级孩子身体发育情况: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男孩子平均身高为114.7厘米,体重为19.2公斤;女孩子平均身高为113.9厘米,体重为公斤。可以看出,男学生与女学生之间,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大脑重量已达到1280克,接近成人脑重(1400)。他(她)们的骨骼比较柔软,肌肉较细嫩。为此,在运动时,应注意运动量不一过大,注意走路,写字,看书的姿势,避免身体畸形发展。 二、智力发展特点 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后速度逐步减慢。一年级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变化显著。其智力要素的主要特点:1、对现时和空想。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叫做未分化的心理状态。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 2、还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着的,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觉,会思考的。

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家长要关注以下方面,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 1、希望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当孩子背起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一进校门,幼小的心灵总是惶惶不安;“老师会对我好吗?”“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课程比学前多了我能学好吗?”他们对未来、对学校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 2、感到紧张而受约束。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3、紧张与疲劳感。孩子入学后,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一般处于相当的不安与紧张状态之中。由于身心负担都很重,耗费了很大精力,必然要疲劳,孩子表现出贪睡,用充分睡眠消除疲劳。一年级上学期,很多孩子的体重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同时,有的孩子很容易感冒和患其他疾病,有些孩子放学无心去玩,没精打采,食欲不振,也有的孩子异常兴奋,好闹,夜里难以入睡,说梦话,个别的爱哭。这都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精神与紧张所致。

最新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心理必然害保留某些学龄前的儿童心理特点。 一、感知特点 与学龄前儿童一样,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以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惊喜的分析,容易有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对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每个字的细节,导致他们认字容易张冠李戴,混淆认字;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画,就是添笔画,无法把字写对。“末”和“未”,“己”和“已”他们很容易把他们看成一个字,写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错误了,全凭感觉把字写下来。 2、注意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疑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把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的儿童,注意的保持是15分钟左右,7—9岁的儿童注意力保持在20分钟左右,就应该放松一会,在继续学习。 3、记忆力的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的水平比较高。因此,他们的记忆不靠理解,而是靠反复的背诵来实现。 4、思维和想象的特点

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未素材。学龄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强有力的促进儿童的想象的发展。他们会在回忆父母做饭的基础上把橡皮泥搓成面条,当作“面条”。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的想象还是停留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幻想是创造的基础,因此要鼓励孩子的幻想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想象的另一个任务。 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他们很难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促使他们有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始终是小学一年级的思维发展的任务。 5、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整个小学阶段的人格发展的任务在于“学会勤奋”。勤奋不仅是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学习成功的保证,也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另外,由勤奋导致的学习与事业的成功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进取”、“合作”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七上 要求常见问题 有理数基础(易) 1. 有理数运算法则记忆不熟练 2. 对已知绝对值求原数会出现漏解 3. 容易出现抄错题或抄错数的马虎习惯。 整式重点(中) 1.同类项的定义及区分不熟练 2.去括号过程容易出现漏乘及忘变号的情况(括号前是减号) 3.单项式次数及多项式次数的确定方法易出现混淆。 一元二次方程重点(中) 1. 数量关系式的确定; 2. 移项忘变号; 3. 去分母时整数项忘记也要乘; 4. 把分母化成整数时把整数项也乘以10或100等。 平面图形的认识基础(易)(线段中点题中若以文字叙述题出现且没有出现图), 1.经常出现漏解; 2.角度换算错误。

完整word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一年级一班郑梅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相邻阶段,搞好两者衔接极端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一是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重视从词中识字和加强句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理解字义的。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

看图填空组词等。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具体反映,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词和句的训练不仅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训练,也是认识事物的训练。词的训练是概念训练,句子训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训练。这样,儿童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字量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儿童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是在说话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默认分类 (一)一般心理特点: 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二)入学后的适应期 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下面这个时间我和大家交流关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介绍》这个话题。看到这个题目,有的老师可能有疑问:一年级知识那么简单,学生也无非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什么可讲呢?是不是这样?(大家没有回应,很给我面子,谢谢!)我理解大家的想法,因为在准备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也和大家一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我想,一年级学生特点介绍和我们的数学教学联系紧密吗?但随着我思考的深入,我突然发现,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年级,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校生活、学习的兴趣,如果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年级孩子以致教育教学方式不当,使本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的他们失去这份热情,大家说遗憾不遗憾?我庆幸,韩老师把这样一个选题交给我。另外,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的话,可以说那是一种遗憾,一种缺失。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 一、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 ●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所以如何利用好学生这些有效听课时间,就需要教师更智慧的去分析和琢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等。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1) 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经验。记得一位老师曾在教学完《9加几》后和我交流自己的苦恼,说凑十的过程讲了很多遍了,并问学生,明白了吗,学生当时都大声回应他说明白了,但解决同类问题时仍然不灵活,这是为什么?通过交流我才知道,他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当时又忘记布置学生带学具了,所以操作环节省去了,孩子们没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单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的。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 还记得在市教学能手评选时的情景,一位年轻教师在看情境图提问题环节花费了20多分钟,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当时那位老师执教的是《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孩子提问题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他们在喂海鸥什么食物?老师作了解答,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孩子们纷纷提关于海鸥生活习性的问题,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老师在解答完第一个同学的问题后,提示一句,下面的同学要提数学问题,如果同学还是不会提,或提不出这节课需要的问题,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直接抛出本节课的问题就可以了。 其实那上这节课时还是在课改的初期,加上当时的孩子入学三周多,还真难为那位老

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1)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智力特点 一、身体发育特点 一年级孩子身体发育情况: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男孩子平均身高为114.7厘米,体重为19.2公斤;女孩子平均身高为113.9厘米,体重为公斤。可以看出,男学生与女学生之间,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大脑重量已达到1280克,接近成人脑重(1400)。他(她)们的骨骼比较柔软,肌肉较细嫩。为此,在运动时,应注意运动量不一过大,注意走路,写字,看书的姿势,避免身体畸形发展。 二、智力发展特点 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后速度逐步减慢。一年级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变化显著。其智力要素的主要特点: 1、对现时和空想。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叫做未分化的心理状态。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 2、还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着的,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觉,会思考的。 1 3、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文章中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能够流利的背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随着曲调演唱,但从歌曲中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的唱,都得从头唱起,否则就接不下来。因为他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 一年级学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常常把毛写成手,把6写成9。在观察顺序性方面,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

不系统,没头没尾,这些到二年纪就又明显的好转。这一时期只要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映。这说明一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他,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 三、其他心理特点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 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家长要关注以下方面,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 1、希望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当孩子背起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一进校门,幼小的心灵总是惶惶不安;“老师会对我好吗?”“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课程比学前多了我能学好吗?”他们对未来、对学校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 2、感到紧张而受约束。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孩子各年级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

孩子各年级(一年级至高三)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一年级至高三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沟通方法

孩子心理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心理,会让师生间、亲子间沟通更顺畅,更有效。 需要提醒的是,不同年级的沟通方法仅供参考,需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私人定制”。 另外,随着各地中高考改革的推进,部分中高考学科考试未来可能面临变化,因此在学科学习建议上需要根据各地情况灵活安排。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

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 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 9到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3、熟悉学校环境。 三、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其一,被小朋友欺负。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

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二年级 一、一般心理特点 1、逐渐稳定: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二年级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 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

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小学儿童在理解 v=s/t 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 (6 ~7 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 的关系。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 =路程 / 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 水平。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 展趋势。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 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 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 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 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