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及其启示 (3)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及其启示 (3)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及其启示 (3)

2006年1月第28卷 第1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J iangsu University(H igher Educati on Study Editi on)

Jan.2006

Vol.28 No.1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及其启示

吴 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15)

摘 要:日本在20世纪末期对国立大学实施了法人化改革,其一是为了实现日本行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其二是由于国立大学日益僵化的官僚型管理体制造成国立大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国立大学实施法人化改革之后,在组织体制、人事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目标管理和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发生诸多变化,包括废除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将事业费拨付与评估结果挂钩等。日本推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整个历程,给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大学应有的教学和研究职能不能因改革而削弱;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大学的自主性;改革前应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G40-05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03X(2006)01-0030-05

从2004年4月1日开始,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全面实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就是将作为国家行政组织一部分的国立大学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赋予其独立的法人资格,使其成为具有自我负责能力的“法人”。法人化改革之后的国立大学虽然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国立机构,但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将发生重大变化,民间企业的管理方法将引入国立大学。

一、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背景

从1877年设立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到现在,日本国立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这一百多年中,国立大学一直在政府的庇护之下处于安逸稳定的状态。然而,到20世纪末期,国立大学却被政府通过法人化改革将其从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其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作为日本行政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是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直接起因。日本桥本内阁在上世纪90年代晚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对公共服务组织实施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所谓“独立行政法人化”,即“政府对于那些已无必要由行政组织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而直接管理、但又不能完全交由民间机构实施的事务和事业,在以立法的方式将其目的、任务和业务范围做出明确规定之后,授予承担这些事务和事业的公共服务组织以独立的法人资格,使它们在业务经营、资金运用、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1]。日本绝大部分国立文化教育机构、国立科研机构和国立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组织,都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而先后被改建为“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大学作为公益事业组织,尽管与保持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直接关系,但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行政改革的总体目标,最终还是将国立大学列入法人化改革对象之中。

第二,日本国立大学长期采用的官僚型管理体制是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作为国立大学主管部门的文部科学省对国立大学一直实行严格控制,对其教学组织、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员及学生定额、教学设施标准等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规定。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设置者应负担学校经费,所以国立大学的主要经费均来自国库拨款。国立大学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吴 琦(1977-),女,河南信阳人,管理学硕士,从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

3

?

一部分,其教师身份均为公务员,并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这种历史形成的官僚型管理体制,使国立大学缺乏个性和特色,抑制了国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的活力,造成其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正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才痛下决心,对国立大学也实施法人化改革,一方面借此缓解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幅度放宽国立大学在人事、财务等制度上的管制,使国立大学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内容(一)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组织体制

国立大学法人建立以校长和学部长(即院、系主任)为核心的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见图1)

资料来源:根据《新国立大学法人的架构》

(最终报告)第16页内容和其他资料制成

图1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组织运营图

校长作为大学法人的法人代表,对大学的经

营管理和教学研究负最终责任并行使最高决策权。国立大学法人将设立几名副校长,或称为理事,辅助校长工作,承担人事分配、财务管理、产学官合作(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的合作)、国际交流等重要事项管理。国立大学法人还设置两名监事,其中至少有一名是来自校外,负责监督检查国立大学法人履行其职能的情况。校长和理事(副

校长)共同组成“高层管理者会议”(日语称“役员

会”),负责审议有关中期目标、中期计划、年度计划、预算制定、决算执行以及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和变更等重要事项。校长在对重要事项作出最终决策前,必须经过“高层管理者会议”的决议。同时,设立负责经营管理的“运营协议会”和负责教学科研的“教学研究评议会”,运营协议会中校外

人士所占比例必须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大学内部

的教学研究机构,由各国立大学法人自主判断是否设立和废除,但要和学术研究的动向及社会要求相适应。为了增强国立大学法人的个性和特色,对学部以下的机构,国立大学法人可以在预算范围内随时设立和撤销,法律不再予以规定。

(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人事制度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教员身份不再是国家公务员,其优点表现在:首先,不受《国家公务员法》限制,国立大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雇佣形式和薪酬体系;其次,国立大学可以聘用具有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的外籍人士担任校长、学部长等管理职位,而不受外籍教师雇佣法律的限制;第三,教师到营利性企业兼职将不受限制;第四,教师以外的职员,不一定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实行考试录用原则,国立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战略,录用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国立大学法人教师录用采取公开招聘制,并积极聘用国外优秀人才,教师管理上将采取任期制。在分配制度上,将引进基于能力和业绩的薪酬体系,对于来自国外的短期研究者,还将引入年薪制。

国立大学校长的产生,由学校设立“校长遴选会议”,负责对所有应聘人员进行考察,从中选出校长候选人,然后通过召开听证会等形式确定校长人选后,上报给文部科学省,由文部科学大臣任命。文部科学省可以根据校长遴选会议的要求对校长进行免职。监事也由文部科学省任命并在其不能胜任时对其予以免职。大学一般管理人员和理事,由校长进行任免。校长任期为2年至6年,由校长遴选会议和各国立大学法人自主决定。理事任期应在校长任期之内,由校长决定,在校长结束任期时,理事也应结束任期。监事任期为2年,学部长等的任期由各国立大学法人自主决定。

(三)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财务会计制度日本国立大学法人财务会计制度,原则上实行企业会计基准。国家根据大学中期计划中列举的事项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向各国立大学法人拨付事业费(日语称“运营费交付

金”

),但不限定所拨款项的用途,由大学自主判断。完成中期目标后所剩余的事业费可划归下期中期计划中继续使用。如果拨出下期中期计划预用的数额后,还有剩余,则必须将余额上缴国库。大学用于维修和购买各类设施所必需的费用,经过文部科学省的许可,可以实行长期贷款,或者冠

?

13?

用国立大学法人的名称发行债券,但每年必须制定相应的偿还计划,并得到文部科学省的批准。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学生的学费数额。大学可以接受来自地方公共团体等的捐款,但接受的捐款要和事业费及大学自身的收入,如学生的学费、附属医院收入等分别进行管理。大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所节省下来的资金,根据事先在中期计划中列明的用途,可以超年度使用。政府计算和分配事业费的标准和方法及大学年度的财务内容都必须公之于众,大学还要邀请校外的财务管理专家建立起大学内部的会计监察制度,对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目标管理和评价制度

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法人实行中期目标管理制。文部科学省将在听取大学及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为各国立大学制定为期6年的中期目标,并公之于众。各大学以中期目标为基准制定出中期计划,并制定出每个事业年度的年度计划,提交给文部科学大臣,并得到其批准。政府根据中期目标和中期计划,拨给其运营所需经费的全部或一部分。在评价制度上,文部科学省设置第三方评估机构———“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评价委员会对国立大学法人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同时,接受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的委托,独立行政法人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将对大学的有关教学科研方面的事项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呈交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之后对外公布。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和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在决定对某国立大学法人最终的评价结果之前,都要通知国立大学法人,给其申述意见的机会,因为其评估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国立大学法人事业费的拨付。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文部科学大臣将判断该国立大学法人或者其某些业务内容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并有权采取适当的行政措施。

三、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启示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已经沿着法制化轨道付诸实施,虽然到目前为止,实施时间很短,对于改革是否能给国立大学带来新的活力,尚需待以时日。但是,就这次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进行改革的整个过程来看,还是带给我们一些很有意义的启示。

(一)改革应当确保大学应有职能不被削弱

尽管21世纪大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但从事人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永远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应有职能。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家举办的大学,在世界上并不是日本独家所为。有些国家早就实行了公立高等教育走市场化道路的政策,而且事实证明市场化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增强大学活力和促使大学注重经营绩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学作为向公民提供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机构,如何保证其应有职能和所肩负的使命不会因此遭到损害和削弱,这是改革者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日本政府在改革的研讨过程中,一直强调“国立大学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和职能的重要性,不应该随着法人化的改变而改变”,指出“在国立大学法人化之际,我们一方面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法人化改革的价值和优越性,来建设一个崭新的国立大学;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充分考虑能否比以前更进一步地使国立大学本来就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职能得以实现。”①

我们国家目前也正流行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但人们对“教育产业”的认识并不统一。然而,不管怎么说,日益扩张的高等教育需求与严重不足的高等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市场的国际化竞争使各国高等教育管理者都十分注重其产业特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高校内部引入企业化经营理念,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如何确保高等教育完成其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不会因为高校的企业化经营而受到影响。

(二)改革应有明确的思路及系统的制度设计

日本政府在决定对国立大学进行改革时,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即先将国立大学从对行政部门的依附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具有自我负责能力的“法人”,然后再按照“法人”的应有形态,对其

①参见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调查研讨会议2002年3月发布的《新国立大学法人的架构》(最终报告),第4页。

?

2

3

?

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设计。在设计其法人治理结构时,日本政府成立了由国、公、私立大学校长、产业界和舆论界等50多人组成的专门调查研讨机构。研讨机构首先提出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在此前提下针对国立大学法人的制度设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经过充分讨论、协商和不断修正大学法人制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历经数年,终于确立了包括组织、人事、财务和评价制度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并通过《国立大学法人法》,将国立大学法人制度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所有国立大学中付诸实施。应该说明确的思路、目标和系统完整的制度设计,对这场艰难而复杂的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也开始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对确立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目标作了表述,即“建立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也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目标,即“在举办体制上,改变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状况;在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上,建立中央与省两级管理、省级负责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投入体制改革上,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上,引入竞争机制,改革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实现后勤全面社会化。”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制度设计。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在其《大学的逻辑》中指出改革是以大学的逻辑来改革,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

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大学也具有法人资格。作为学校法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行使法人权力的必要前提,严格的章程和规章是权力正确和有效运行的保障。但是长期高度行政化的权力形式仍然在高校延续,以民主决策、有效监督为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将其上升为法律,然后,各大学在这个框架之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节化的制度设计,那么就既可以保证各大学不偏离既定的改革思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而顺利实现改革目标。

(三)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的自主性

由于大学并非一般的社会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研究机构,大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而且大学里集中的都是教师和研究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因此,对大学的改革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和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充分尊重大学的自主性,与大学的特征相适应。在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中,政府就把尊重大学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作为改革的前提加以强调,并在具体的改革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对大学自主性的尊重。比如,政府为国立大学制定的中期目标,虽然意在用此来制约被“解放”的国立大学的业务运营,但在中期目标的制定上却并非是政府一手操纵。相反,政府在确立或者中途需要修改大学的中期目标时,都要事先充分听取国立大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与国立大学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中期目标。

尊重大学的自主性,也一直被我国教育界人士极力呼吁。早在1979年,苏步青、李国豪等大学校长就呼吁给大学一点自主权。1998年《高等教育法》则明确规定了七项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这是它作为主体对自身权力的自觉意识,政府提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这是适应改革过程中的发展性诉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高等学校虽然在招生、专业设置、用人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权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总体上高等学校仍然是束缚重重,关键问题就是办学自主权并未在改革中得到真正落实。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我国从一开始就不是属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范畴的概念。所谓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让渡给高校的一部分教育行政管理权。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当权者对权力的欲望和强烈的控制欲,又使得政府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采取“挤牙膏”的方式。此外,法律的空置也是造成高校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但是由于学校法人性质的不确定,致使学校的自主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吁和期待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改革的过程中,把尊重大学自主性从口号转变

?

3

3

?

为行动,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努力推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日本:面向21世纪的选择———桥本内阁行政改革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89.

(责任编辑 汪再非)

I ndependent ad m i n istrati ve corporati on refor m

of Japanese nati onal un i versiti es and its enli ghtenment

WU Q i

(Social Science Depart m ent,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Henan450015,China)

Abstract:A t the end of20th century,Japanese g overn ment initiated a cor porati on ref or m a mong all the nati on2 al universities,f or the pur pose of fulfilling the general ai m of the whole ad m inistrative syste m ref or m,and si m ultaneously because of the l ong2ti m e p racticed bureaucratic manage ment syste m in nati onal universities, which caused nati onal universities’lack of vigor.The ref or m will bring about l ots of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 onal syste m,pers onnel syste m,accounting syste m,target manage ment syste m and evaluati on syste m of nati onal universities,such as cancellati on of civil servant status of university teachers,intr oducti on of the third2party evaluati on int o universities and linking up app r op riating funds for the universities with the result of evaluati on,etc.Fr om the whole p r ocess of conducting this refor m initiated by Japanese govern ment,we can get s ome enlighten ment:any ref or m in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weaken the functi ons of universities and should have s pecific target and syste matic design and als o ensure the independence of universities as well.

Key words:Japanese nati onal university;independent ad m inistrative cor porati on;organizati onal syste m refor m

(上接第21页)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regul ati on strategy of moti vati on

L I X iao2dong1,XU E L ing2ling2,HAN Q in2tong2

(1.Nor mal Colleg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518060,China;

2.Depart m ent of Psychol ogy,Northeast Nor mal University,Changchun,J ilin130024,China)

Abstract:Motivati onal regulati on is an i m portant as pect of self2regulated learning.External motivati onal regu2 lati on,internal motivati onal regulati on,inf or mati on p r ocessing and voliti on were the main strategies that col2 lege students used t o cope with motivati on p r oble m s.Regulati on strategies depend on learning contexts and motivati onal p r oble m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546788.html,pared with American and Tai w anese students,mainland studentswere both short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otivati on of p r oble m2s olving.This result re m inds college teachers t o focus on motiva2 ting students and hel p ing the m t o learn and use self2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Key words:self2regulated learning;motivati onal regulati on;cognitive strategy;voliti on

?

4

3

?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任务 (1) 三、项目规模 (1) 四、设计依据 (1) 五、设计原则 (2) 第二章技术分析 (2) 一、物理法 (2) 二、化学法 (4)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4) 四、最终技术方案 (8) 第三章方案设计 (8) 一、设计水量 (8) 二、设计水质特征 (9) 三、治理目标 (9) 四、实施阶段 (9) 五、实施路线 (9) 六、方案设计 (10) 第四章投资运营费用估算及维护 (16) 一、投资估算 (16) 二、运营费用 (17) 三、系统维护 (18)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 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行治理规划和设计。 二、项目任务 本项目涉及35000m3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污染物消减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去除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 三、项目规模 本项目设计规模35000立方,河道长约700m,河宽25m,平均水深约1.95m。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水体进行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 四、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介绍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正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为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本文以史为鉴,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启示意义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988中后期日本经历了大规模的泡沫经济,日本在“出口导向,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日本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家电制品等称霸世界,日本银行的总资产和股票时价总额也居世界前茅。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期。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泡沫经济和崩溃前的日本经济相似,如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并暗示中国经济也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但中国可以从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中吸取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规模滑坡。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原因是日美的贸易摩擦导致日元升值,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

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使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日本出现经济的衰退。为了刺激经济,日本采取了宽松的金融与财政政策。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从本国利益考虑,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的要求。但是由于日本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及银行投资效率低下,当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准备不足的日本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出现许多问题。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治理模式在未开放国内市场时还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 1.面临着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本币升值问题。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教育儿童发展保育本社日本网络化儿童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发展 摘要:《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本教育界正在考虑让中小学生去幼儿园和保育所体验生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同时,鼓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所的保育员(日本称保育士)考取小学教师的资格证书,并参加小学一年级的授课活动,使之做到心中有数... 一、网络化的日本社区儿童教育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利用社区资源来教育儿童,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职能,并已构成一个全社会对儿童施以教育的网络化整体。具体体现在: (一)家庭、社区、学校三者的横向合作。各个地区努力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公司、老年人之家、各种社会教育设施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儿童接触社区的各类居民,让家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更多的经验,让学校在与各种社会教育设施的联系中加强合作,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园外活动,而且这种联系对于传承社区文化传统也颇有益处。 (二)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纵向合作。除了让学前儿童去小学校参加生活科的授业以及参加一些文体生活外,当前日本教育界正在考虑让中小学生去幼儿园和保育所体验生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同时,鼓励幼儿园教师与保育所的保育员(日本称“保育士”)考取小学教师的资格证书,并参加小学一年级的授课活动,使之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儿童人小学学习的指导工作。这样,通过孩子之间、教员之间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孩子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 (三)各级各类行政机关、教育委员会携手,构成一个综合的行政推动的整体。社区儿童教育不再只是特定社区内的教育事业,并不局限于文部行政系统的范围,而是全社会的共同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7546788.html,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李平安喆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上,政府如何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顺利过渡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启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个体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城市圈和城市带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并且实现社会由常态向新常态的顺利过渡的目的,探索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与我国同属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但在社会治理道路探索方面,新加坡明显要比我国走得更早更远。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广泛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其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其相比,我国自90年代才开始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试点运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社区建设以城市规划为经,以制度建设为纬 在社区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作用尤为突出。新加坡尤为重视规划的技术考量,并且每五年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进行全面探讨。目前,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在以选区为基础设计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中,从纵向管理层次上看,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除管理全国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外,更统筹着各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的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职能部门以及选区体育俱乐部、少年网络俱乐部等相关活动部门。①人民协会在政府强有力控制下,统筹兼顾下设各个组织机构,共同发挥监督政府行政运行、建言献策、执行政策法令、发展社区福利、健全民主法治等作用。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所开创的“公屋”体制,包括自1960年开始实施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于1964年进一步采取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设立专门的建屋发展局,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保障与供

浅谈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和启示

浅谈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和启示 2009年11月25日14:56:36 星期三 社区是最基层、最靠近百姓生活、最代表居民基础利益的平台,如何建设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上至地方领导,下到普通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的社区建设起步早,而且在“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结合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谈谈对美国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启示。 一、初步认识美国社区 “社区”这个词汇,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来的,后翻译到美国,就使用了community这个词汇。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表示人们自然形成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单位。一般来讲,社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社区是由有限数量的人口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因此社区一般规模有限,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容易。二是社区这种单位是自然形成的,因此社区一般都具有历史的沉淀。三是社区是超越家庭的基本生活单位。在社区内,人们从事着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感情沟通,乃至可以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四是社区以一定的聚落形式存在,是由一定的建筑和场地安排形式形成的人类居住地。美国社区除了具体上述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独自的优势和特点。 (一)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程度高。在美国,社区参与成为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美国社区治理为公民的参与提供了各种渠道。社区会议和社区听证会是普通市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固定渠道。市政府进行某项涉及社区利益的政策变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召开社区听证会,听取居民的意见。市议员兼任社区董事会非正式成员,不参加投票。因此,社区的利益和群众的要求能够通过他们迅速地反映到市立法部门,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对社区事务进行宏观调控,但他们不会直接干预社区内部事务。社区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必须向社区居民负责。除了通过社区代议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外,社区居民也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者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在美国现代社区治理中,公民直接参与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社区居民既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间接影响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可以通过社区全民公决或者社区听证会来直接决定社区的公共政策。总之,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的对社区居民参与巨大的容纳能力,其民主化程度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非政府组织在社区自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区非政府组织是美国社区实行居民自治和民主共管的主要载体,致力于表达居民的意愿和对社区居民开展服务。据统计,至2003年“活跃在美国大中小城市社区内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共有100万个左右,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1999年通过募捐、接受个人及企业捐赠、基金会和政府资助以及服务收费,美国非营利组织共筹集6 700多亿美元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工资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费用。这些非政府组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推动了美国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它们承担了原属于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和成本。非政府组织作为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有助于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它们成为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渠道,保证社区居民有秩序、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同时,非政府组织发展和增多,他们需要为争取政府支持和私人基金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发展出现长达10年左 右的萧条。尽管中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专家仍然警告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迹象与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日 本相似,在深刻了解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前提下,分析我国现阶段与日本那段时期的差异和共性,探索中国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日本泡沫经济介绍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日本于1984年5月发布《关于金融自 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金 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外汇资金可自由转换为日元并可作为国内资金使用,实际需求原则的废除,日元转换限制的废除。第二个过程伴随着《广场协议》和金融缓和措施的实施。1985年9月达成《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海外投资受到巨额的外汇风险和外汇估价损失。日本政府通过抛售美元、购买日元操作来干预外汇市场和接二连三的调低贴现率等积极的金融缓和措施,引起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猛增,但猛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通过物价上升(流量)而被吸收,而

是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成了导致存量价格飞涨的原动力。 泡沫经济的膨胀期。银行扩大与中小企业的交易。由于大企业利用通过直接金融方式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来偿还银 行借款,因而日本的金融机构迫不得已将重点转向扩大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小企业中资金需求旺盛的有流通服务行业、建筑行业、不动产行业、金融和保险行业、租赁行业,上述贷款都是抵押贷款,向这些非金融机构贷款和不动产贷款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市立银行不经由中小企业而直接扩大以住房贷款为中心的面向个人的贷款。股票期货交易的扩大,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下,1988年9月起,开始了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和大阪证券交易所日经平 均股价为对象的股价指数期货交易,更促进了泡沫经济的膨胀。 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日本的股票市场自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以来,在一年内股票大幅跌落了两次。接着,三重下跌的结构使泡沫经济彻底崩溃。1990年,在到4月10日为止的时期内,东京股票市场经历了10次股票大幅下跌,在股价下跌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还出现了日元贬值、债券下跌的现象,即所谓的三重下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差异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却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整备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社区)教育体系,使社会(社区)教育不仅适应,并促进了国家振兴,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新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特别处终身教育思潮的广泛流传,日本社会(社区)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综观日本的社会(社区)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可发现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诸多特点和经验。中国与日本虽然基本国情不同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具有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由中国传人而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借鉴日本社会(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其对我国社区教育有很多启示。 一、建立社区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展开 日本社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日本政府又颁布了《社会教育法》(t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系列与社会教育有关的法律。 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奖励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该条表明,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有关社会(社区)教育的法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都市化、高学历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使社会(社区)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有关社会教育的新的法令法规不断对《社会教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日本社区教育及其启示

日本社会教育的特色和启示 摘要:日本的社会教育有一系列的法律, 有完备的社区教育设施,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借鉴日本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 可以促进我国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日本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借鉴 日本和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教育制度也不同,但日本和我国一样,也习惯于把教育分为三大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是,日本的社会教育含义与我国的社会教育含义稍有不同,它具有区域性和公共性两大特性,与我国所指的社区教育这一术语非常接近。日本的社区教育属于以地域为中心而展开的社会教育范畴。 一、日本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 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从“教化”走向民主。二战前,日本的社会教育纯属对公民的教化,灌输忠于天皇,一切为了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从建立民主的和平的文化国家这一目标出发,政府根椐《日本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制定了关于社会教育的三个法案,即《社会教育法》(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及《博物馆法》(1951年)、统称“社会教育三法”,使明治以来的社会教育首次获得了法律依据,确认了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与学校教育处于并列的地位。日本把社会教育视为国民的权利,社会教育行政的职能也从战前的统治监督作用转变到社会教育的扶植、指导的作用上来。此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社会教育设施和组织机构,如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妇女会馆,以及市民学校、农民大学校等。 二十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下,日本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社区)教育体系,它对振兴国家、促进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二、日本社会教育的现状 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重要,了解其优势和缺陷,有利于我国的社区教育更好地发展。 1、日本社会教育的活动内容 战后日本指导理念的先进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比如,民主主义的社会教育制度,“作为国民权利”的社会教育理念,学习者的“自我教育”理论,“主体形成”的社会教育学说,等等。但是与此相对的是,体现在实践活动方面,却有范围狭窄和内容贫乏的缺陷。特别是对生活在社区内的在职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职训练、弱势人群的生存技能培训等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活动内容,均几乎与社会教育隔绝,这一背离世界潮流的做法亦引起人们的议论。 2、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和组织形式 《社会教育法》规定,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是面对地区内全体成员,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其中既包括针对年轻夫妇进行的家庭教育和育儿教育;还包括为充实社区内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而进行的青少年教育;更有为社区范围内所有成年人提供的适合其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成人教育;为社区内所有家庭主妇提供家政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教育;以及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所提供的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的老人教育等。 日本社会教育的形式多样,有(1)讲座、讲演、座谈、展示等;(2)函授及利用视听教育;(3)学校开放;(4)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是日本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学习的要求。在这里人们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年已达万人,占成年人口总数的,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2.1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内容,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等同于我国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地域中心的经费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 2.2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

对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

对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 【摘要】本文在介绍生态河道治理的基础上,结合湖州市水利的发展现状,对生态河道治理中应当遵循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生态;措施;回归自然;以人为本 前言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构建具有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以实现人水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复措施,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点,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需要遵一定的原则,通过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利益相关者、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识别河道主要天然资产、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资产保护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对制定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细化,制定出更加详细、可以度量的目标,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和设计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和评估方案,进行修复工程的组织工作,制定时间进度表,明确施工任务,落实资金来源,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再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工程完成后,评估确定其达到了生态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个生态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修复方案的设计时,既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到河流生态功能、景观等功能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人们亲水活动的安全;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是指河道要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进行修复工作时,要坚持以人工修复辅助自然修复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围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及河岸、水下物种,以保证构建起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统筹好前期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工作,减少维护成本,以实现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河道生态治理思路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挑战 日本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工业国家,却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日本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率从7%到14%)仅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而且,其老龄化程度还在继续加剧。2009年日本100岁以上的人口逼近4.04万,同比增长10%,其中87%的百岁以上老人为女性,在世界范围仅次于拥有超过9.6万百岁老妇人的美国,但美国总人口相当于日本的两倍多。预计2013年其老龄化率将达到23%,2038年将达到30%。与此同时,不满15岁的童幼人口急剧减少。自1999年以来,日本15岁以上的劳动力人数减少了2%,同期65岁以上的劳动力增加了19%,而25岁至34岁的劳动力减少9%。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人数为1738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14万人,创历史新低,是1982年以来连续20年的减少之最,创下1920年国情调查以来的最低纪录。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3.6%,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12.3%,约为当时老龄人口比的一半。 二、经济衰退与财政重负的双重制约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税收减少,财政收支结构不平衡。老龄化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高龄者抚养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要求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扩大。在2007财年的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1.14万亿日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82万亿日元。随着老年人口中患病人数的增加,医疗费的支出也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财政压力明显加大。因此,日本政府制定了社会保障费自然增幅每年压缩2200亿日元的目标,但实现的可能性愈发令人担忧。鉴于高龄老年人医疗制度饱受批评,日本自民党厚生劳动问题联合会议于2008年5月做出决定,在2009年度暂不实施压缩计划。厚生劳动省也开始探讨通过“其他途径”申请社会保障费。 三、养老需求多重化与扩大化的双重诉求 日本传统的老年服务体系是1963年建立起来的,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此为核心的体系也在不断的修订,由最初的公费医疗发展成为老人保健,再逐步演变为护理保险制度。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在巨大的养老需求之下面临着挑战,同时服务效率较低下,更无法满足老年人正常融入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福利政策中曾经出现了回归传统养老模式的思潮,提倡家庭养老责任的“日本型福利模式”,试图解决高度经济成长时期未能引起重视的养老服务问题,但是为时已晚。日本面临的是老龄化问题与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人口结构扭曲,回归传统养老模式只能是画饼充饥。因此多重化与扩大化的养老诉求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这也成为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立的前提。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一、多重服务,内容丰富 (一)家庭帮助服务事业。由市町村政府派出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人员,如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家庭服务员等,到那些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又无适当的护理人员的老人家中,进行走访并提供多项服务: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家务,定期上门了解患病老人的病因、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会诊,到老人家中进行诊疗护理,对老人及家属给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 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村长;办事职员实行聘任制,由村长任命并对村长负责,主要承担村的日常事务。村法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是4年。村法官的职责是司法调解,类似于中国的农村司法员或调解员,虽然裁决的程序没有诉讼严格,但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和村民公决是美国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常用方式。在定期召开的农村社区会议上,村民听取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展开讨论。在社区听证会上,村民主要就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村民公决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基本要求。村民公决主要是村民对一些重大事项,比如村选举时间变更,村的设立、更名、合并和撤销,立法等,进行集体表决。 3.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经济危机论文: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泡沫经济危机及对中国的启示 在经济的领域中,关于“泡沫”与“经济”有两个组合词语一“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从宏微观的角度更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反映的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为有虚假需求的刺激而不断被拉髙,最终导致价值与其市场价格背离的局部的微观经济现象。后者则反映的是社会局部存在的投机需求在一定传导机理的运作下会放大其实际对社会有效需求的剌激,慢慢地演变成为社会虚假繁荣的全局的宏观经济现象。通俗的讲,当市场状态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时,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投资者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不断的投资,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健康增长的局面。 但社会经济总量不可能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一旦到达其上限,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利润空间的缩小,投资者便会减少甚至不生产,而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届时投资者实现了到投机者的跨越,吹胀经济泡沫。透过历史不难看出每次危机到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看上去繁荣无比,但是此时企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的很低了,实体经济疲软不堪。失去实体经济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撑,社会的泡沫经济便从局部的经济泡沫中应运而生,此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即“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一路升值。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于停滞状态。日本的制造业和矿场业等出口企业因为日元的大幅升值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据日本统计数据称,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损失髙达3.5万亿日元^美元的贬

值还使得曰本持有美元资产的绝大部分化为泡影。此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采取放宽金融政策,进行财政重组等措施来控制日元的升值以此来应对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日本的法定利率在1987年降到历史最低,仅有2.5%。此外,日元--美元委员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宽对银行业务的限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日发激烈,由于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利息不断上调,导致银行的筹资成本攀高。相比银行筹资而言,土地和房地产方面因其具有利息高、融资快的特点而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投资过剩,经济泡沫胀大,最终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时期,所有人都被笼罩在虚假繁荣的海市蜃楼之中,都抱着“价格还会再涨”的心态,没有人愿意相信,更没有人会相信价格会下跌。1990年,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相关融资实行总量控制,日本银行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最终破裂。在此之后,日本经济陷人了长期的低迷,这段时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不仅日本有这样惨痛的经历,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有过这样一段心酸的历程。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为之震颤,也导致直到现在有的国家依然处在当年的阴影之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信用体系开始来分析当时金融危机是如何酝酿的。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档案共享机制的国家之一,美国对贷款人的信用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摧毁了自己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美国将房屋贷款的借款人分为优级、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