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最近十年,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使乙型肝炎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5 种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前4种已在我国上市,替诺福韦也将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

虽然药物获批程序非常严格,但某些发生率很低或在长期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仍可能被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疏漏或忽视。上述可能的不良反应仍须关注,因为多数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乙型肝炎患者须接受长期治疗,至少治疗4?5年,部分患者甚至须终生治疗。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提醒医师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症。《通报》发布后,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酸)类似物引起

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核苷(酸)类似物与DNA 聚合酶

目前,所有口服抗HBV核苷(酸)类似物的药理作用均为通过与HBV DNA 聚合酶底物竞争以抑制DNA聚合酶,从而阻止HBV DNA复制。药物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的DNA复制产生影响。人类真核细胞包括5 种DNA聚合酶,分别为a、P Y S和&其中,DNA聚合酶a P S和£均位于细胞核内,参与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而DNA聚合酶丫则存在于线粒体并参与线粒体复制,也被称为线粒体DNA(mtDNA)聚合酶。

mtDNA 聚合酶损伤可能导致线粒体疾病。虽然氟碘阿糖胞苷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很强,但对人类细胞线粒体亦有毒性作用,应用该药9?13周可诱发以乳

酸酸中毒、肝衰竭、胰腺炎、肌病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中毒综合征。最典型事件是上世纪90 年代初期的氟碘阿糖胞苷临床试验,在接受氟碘阿糖胞苷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5例死于肝衰竭,因此该药临床试验被终止。

目前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主要作用于DNA聚合酶P和Y而在人体细胞DNA合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DNA聚合酶a和S;且药物对人类DNA聚合酶p 的抑制作用很弱,仅对人类DNA聚合酶丫有低水平抑制作用。因此,目前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通常不影响人类

DNA复制和修复。但由于乙型肝炎治疗的长期性,该类药物仍可能对人细胞DNA聚合酶丫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核苷(酸)类似物产生线粒体毒性的机制

线粒体的生命周期有限,平均寿命约为10天,具有较高的更新率,因此须不断复制。

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既依赖核DNA(nDNA)编码、复制、转录和翻译,也有自己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可通过自身的DNA聚合酶自我合成。由于在线粒体复制过程中,mtDNA呈裸露状态,无组蛋白保护,易受到侵害;同时,线粒体内缺乏较有效的修复系统,在复制时有不对称状态,出现的单链DNA有自发脱氨基作用,因此更易发生突变。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可能对mtDNA聚合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细胞内mtDNA异常,其含量减少甚至耗竭(图1)。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三磷酸腺苷(

ATP)的主要场所,也是调控细胞凋亡和活性氧产生的重要部位。当线粒体异常或减少达一定程度时即可影响其氧化磷酸化功能,使ATP生成减少,出现细胞功能障碍或细胞凋亡。在体外试验中,许多抗HBV核苷(酸)类似物在高于人类治疗剂量10?100 倍时可表现出线粒体毒性。

图1核苷(酸)类似物相关线粒体毒性的发生机制A:线粒体内发生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时须nDNA和mtDNA编码的蛋白参与。B:当细胞内的核苷(酸)类似物浓度超过标准阈值时,人类DNA聚合酶丫活性可能被抑制。如人类DNA聚合酶丫活性受抑制持续时间较长,细胞内mtDNA水平可能会由于复制受损而降低。由于缺少与呼吸链相关的蛋白,且活性氧生成增多引起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和mtDNA进一步损伤,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药物所致的常见线粒体疾病

人体细胞中有几百甚至几千个线粒体,平均每个细胞内有300?400个线粒体。但线粒体在不同细胞中分布不一致,线粒体常集中分布于代谢活跃部位,如肌肉、心肌、神经、肝脏、肾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因为这些组织须较多ATP供应能量。另外,线粒体亦较常分布于有较多氧化反应底物的部位,例如脂肪滴,因为脂肪滴中含许多须被氧化的脂肪。因此,该类药物所致的线粒体损害可能导致以下疾病发生:肌病、肾小管病、周围神经病、肝衰竭、乳酸酸中毒、心肌病和胰腺炎等。

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可能导致不同部位的线粒体损伤。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均具

有潜在的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病。替比夫定可能导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与干扰素联合应用时,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的风险明显升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高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有发生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另外,目前还有部分可疑为线粒体损害的个案报道,如拉米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阿德福韦酯引起胰腺炎,恩替卡韦引起周围神经病等。[1910401]

■编后

我国是一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众多的国家,其治疗被医师和患者所关注,尤其是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更是关注的焦点。目前文献报告的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肾小管病、肌病、周围神经病和乳酸酸中毒等,分别具有如下特点:

1. 肾小管病主要见于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其肾毒性均与药物剂量相关。

2. 肌病在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导致肌病的药物主要为替比夫定,亦有拉米夫定引起肌病的个案报道。

3. 周围神经病主要见于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亦有恩替卡韦引起周围神经病的个案报道。

4.乳酸酸中毒核苷(酸)类似物相关的乳酸酸中毒既往主要见于艾滋病治疗,在抗HBV治疗中仅见个案报道,我国未见相关报道。

1.肾小管病

概述

肾毒性与药物剂量相关

核苷(酸)类似物导致的肾小管病主要见于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二者肾毒性与药物剂量相关。

当阿德福韦酯剂量大于30 mg/d 时,肾毒性发生率为22%~ 50%。一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患者予阿德福韦酯30 mg/d、10 mg/d 或安慰剂治疗48周,结果为,在应用阿德福韦酯30 mg/d 的患者中,有8%出现肾损害,而阿德福韦酯10 mg/d 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近,且仍有明显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因此,目前阿德福韦酯被批准用

10 mg/d。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剂量为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10 mg/d 的肾毒性很低,在

既往无肾病的患者中,应用阿德福韦酯1 年的肾毒性发生率为0,应用5 年的

发生率为3%~8%。

对于等待肝移植或肝移植后的患者,虽然通常应用环孢素、他克莫司等有肾毒性的药物,但在接受阿德福韦酯10 mg/d 治疗1~3年后,仅4%的患者因肾毒性而中断治疗。甚至肾移植、肾透析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根据血清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后,亦对阿德福韦酯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于替诺福韦的动物试验显示,短尾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模型在长期应用替诺福韦时会出现剂量依赖性的肾小管毒性。替诺福韦的肾毒性主要见于艾滋病治疗中,其发生率为4%~ 6%。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替诺福韦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德福韦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48周期间,在替诺福韦组(300 mg/d,426例)没有患者的血肌酐较基线升高 > 0.5 mg/dl在阿德福韦酯组(10 mg/d, 215例)有1例

(0.5%)。

发病机制

除线粒体毒性外,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相关肾小管病的发病机制还与人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 (hOAT-1)对药物的聚集作用有关。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这2 种药物均通过肾小管主动分泌的方式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有研究显示,hOAT-1对阿德福韦酯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主动摄取阿德福韦酯,使其在肾脏近曲小管周围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在替诺福韦相关肾损害的患者中,亦存在这种现象。肾小管周围较高浓度的药物可能抑制肾脏近曲小管细胞的

mtDNA聚合酶,使线粒体肿大、变形,mtDNA的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尤其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肾小管细胞凋亡。

临床表现及预防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肾小管病临床表现通常较轻微,仅出现血 肌酐轻度升高和无症状的血磷降低,在停药或减小剂量后即可消失。典型和重 症肾小管病罕见,多见于艾滋病治疗,或与用药过量和其他危险因素相关,主 要表现为肾性电解质紊乱、肾小管性酸中毒、肾性低血磷及骨质疏松、凡科尼

(Fa neo n )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衰竭。

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联用其他有肾毒性 的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和血磷,计算并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药物剂量,必要 时更换治疗方案。

典型病例

病史简介

患者男,40岁,身高161 cm,体重70 kg,因慢性乙型肝炎自2004年2月 于我院门诊接受治疗。既往无肾脏病史。

患者1980年发现有HBV 感染,肝功能正常。1996年因肝功能异常入院治 疗,接受干扰素治疗 3个月后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 2000年 5月,开始 服用拉米夫定( 100 mg/d ), 2003 年 10 月因对拉米夫定耐药而自行停药,其后 肝功能再次异常。2004年2月?2005年2月再次服用拉米夫定,因耐药而再次 停药。

2006 年 12 月,患者于我院复查。血液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140.9 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9.3 U/L ,总胆红素(TBIL ) 10.2 7.26 mmol/L ,空腹血糖 4.94

其他生化检测指标均正常。尿

HBV DNA

1.77 X 105 copies/ml

2006年 1 2月,患者开始服用阿德福韦酯( 次,行肝肾功能及乙肝病毒学检测。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常,6

个月后HBV DNAV500COpies/m J 9个月时,患者 Cr

升高至124町lol/L , a mol/L 肌酐(Cr ) 98 卩 mol/L 尿素氮(BUN )

mmol/L ,血磷 0.98 mmol/L ,血钙 2.59 mmol/L ,

常规指标正常。HBsAg HBeAg 和HBcAb 阳性, 10 mg/d )。每3个月随访1

3 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

BUN 7.13 mmol/L,血磷正常,尿量正常,全身无水肿,计算其肌酐清除率为

68.9 ml/min,继续按原剂量应用阿德福韦酯。其后肝功能正常,HBV DNA寺续

为检测下限(<500 copies/ml), BUN 7.13-9.83 mmol/L, Cr 124?130gol/L,血磷0.76?0.91 mmol/L。治疗第2年9个月时,检测其Cr升高至166 gol/L , BUN

9.46 mmol/L,血磷0.69 mmol/L,尿蛋白(-),计算肌酐清除率为49.9 ml/min,阿德福韦酯减量至10 mg qod。药物减量6周后复查,Cr 114卩mql/L BUN 7.09 mmol/L,血磷0.86mmol/L。其后患者持续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 qod,目前已随访半年余,HBV DNA维持于检测下限,肝肾功能及血磷均正常。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既往曾应用拉米夫定,且已发生耐药,改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

HBV DNA下降至检测下限。

目前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种:① 换用或加用阿德福韦酯或替诺福韦;② 停用拉米夫定,改用恩曲他滨+替诺福韦;③ 换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及含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的复方制剂在我国尚未上市,而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对恩替卡韦的耐药率仍较高(治疗4年后的耐药发生率达43%),已不建议应用。

本例患者在对拉米夫定耐药后换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良好,一直维寺病毒学应答,因此,依据患者肌酐清除率将阿德福韦酯的剂量调整为10 mg qod。减小阿德福韦酯剂量可降低其对肾小管的毒性,且由于患者肌酐清除率下降,减小药物剂量仍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维寺病毒学应答。

本例提示,对乙型肝炎患者,在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出现肾损害时,如不能改变治疗药物,可通过减小剂量而继续治疗(参照下表),仍可达一定治疗效果。

表肌酐清除率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剂量

2.肌病

概述

发病情况

肌病的发生与许多核苷(酸)类似物有关,目前关于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 定所致肌病的病例报告较多。在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肌病这一不良反应主 要见于替比夫定,亦有拉米夫定引起肌病的个案报道。此外,另一核苷(酸) 类似物克来夫定被发现可引起严重肌病,因此 2009年4月在美国被终止其m 期 临床试验。

作为核苷(酸)类似物,替比夫定于 2006 年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 炎,剂量为600mg/d 。替比夫定导致的肌病较少见。有研究报告,在接受替比 夫定治疗 4年的乙型肝炎患者中,肌肉症状的发生率为

3.1%(20/655 例),肌 病(或肌炎)发生率为 0.9%(6/655 例)。

临床特点

目前关于替比夫定相关肌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少,尽管研究者在体外试验 中未发现其线粒体毒性,但尚不能排除在临床应用中替比夫定相关线粒体毒性 的可能性。

替比夫定相关肌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 酸激酶(CK 水平升高。通常首先发生 CK 水平升高,在1?6个月后出现肌痛、肌 无力症状。在发生肌病时,患者常伴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水平异 常。多数患者转归较好,在停药 2?4周后CK 水平明显降低,症状亦随之改 善。但病情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则可能进展为横纹肌溶解。

预防及治疗

在应用替比夫定前,医师应询问患者有无甲状腺疾病史、肌病史或肌病家 族史,有无须治疗的严重高脂血症等疾病史。对有以上病史的患者,应尽可能 不选择应用替比夫定,尽量避免与其他可能导致肌病的药物联合应用。

在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期间,医师应注意对患者 替比夫定相关的CK 水平升高3?4级较常见。 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患者中,CK 水平升高 状、单发和一过性的,通常不影响治疗。因此, 平升高尚不能判定肌病发生,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结 果等进行综合判断。

CK 水平进行监测,但与应用 GLOBE 式验104周的数据显示, 3?4级者占 12.9%,但多为无症 医师仅根据出现 3?4级CK 水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D .药物导致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B .阿德福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 量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 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B .TAF的血浆稳定性比TDF低 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 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三种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三种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 用 【摘要】目的分析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三种核苷类似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性,从而更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联合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高流行,估计有1.1亿人感染。慢性HBV感染患者死亡率及其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近几年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抑制HBV-DNA 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等逐步成为抗HBV治疗的新选择。 1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在中国临床应用最早,目前仍是治疗慢性乙肝公认有效的药物。拉米夫定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拉米夫定是一种L 型核苷类似物,能干扰HBV-DNA聚合酶的活性,可在细胞内磷酸化成为拉米夫定三磷酞盐(L-TP),以环腺苷磷酸形式通过HBV多聚酶嵌入到病毒DNA中,导致DNA链合成中止。拉米夫定服用期间表面抗原几乎无法消失;部分患者服用1a后出现耐药,虽继续应用证明仍对患者有益,但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如肝脏失代偿等。尽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较高的耐药率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2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无环单磷酸脱氧腺苷类似物,被细胞内普遍存着的激酶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盐PMEApp,此产物与酶的自然底物三磷酸脱氧腺苷(dATP)竞争,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或通过整合到病毒链后使其发生链终止;阿德福韦酯本身也可直接整合到乙肝病毒链中,形成链终结子,因而阿德福韦酯具有较强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阿德福韦酯在长期的应用中,对HBVDNA的抑制作用持续、安全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ALT复常和组织学改善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阿德福韦酯发生耐药变异较晚,且发生率低,与拉米夫定和其他L型核苷类药物没有交叉耐药,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显示良好抗病毒效果,但一旦发生耐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其他核苷类药物对阿德福韦酯耐药株敏感,可予应用。阿德福韦酯安全性好,但增加剂量可能导致肾毒性,表现为低磷血症和血肌酐水平升高;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肌酐。 3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是目前抗HBV药物中作用较强的核苷类似物药物,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内通过磷酸化形成有活性的三磷酸恩替卡韦(ETV-TP)。细胞内代谢研究表明,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相比,恩替卡韦的磷酸化过程非常有效,表现为高浓度的ETV-TP在细胞内的集聚,当细胞为恩替卡韦浓度仅为0.2nmol/L时,细胞内ETV-TP已能达到7nmol/L。有活性的ETV-TP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抑制HBVDNA复制的全部三个步骤:(1)HBV多聚酶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结论: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1]。由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特点,在临床上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而言极为重要[2]。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56±1.32)岁。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83岁,平均(45.06±1.36)岁。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85岁,平均(45.98±1.4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给予保肝治疗、对症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口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恩替卡韦每日服用0.5 mg/次,1次/d;拉米夫定每日服用100 mg/次,1次/d;阿德福韦酯每日服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2020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C .药物导致肾小球损伤 D .药物导致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B .阿德福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A .阿德福韦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B .替比夫定 C .恩替卡韦 D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F)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 最近十年,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使乙型肝炎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5 种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中前4种已在我国上市,替诺福韦也将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 虽然药物获批程序非常严格,但某些发生率很低或在长期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仍可能被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疏漏或忽视。上述可能的不良反应仍须关注,因为多数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乙型肝炎患者须接受长期治疗,至少治疗4?5年,部分患者甚至须终生治疗。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提醒医师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症。《通报》发布后,该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酸)类似物引起 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核苷(酸)类似物与DNA 聚合酶 目前,所有口服抗HBV核苷(酸)类似物的药理作用均为通过与HBV DNA 聚合酶底物竞争以抑制DNA聚合酶,从而阻止HBV DNA复制。药物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的DNA复制产生影响。人类真核细胞包括5 种DNA聚合酶,分别为a、P Y S和&其中,DNA聚合酶a P S和£均位于细胞核内,参与细胞DNA的复制和修复,而DNA聚合酶丫则存在于线粒体并参与线粒体复制,也被称为线粒体DNA(mtDNA)聚合酶。 mtDNA 聚合酶损伤可能导致线粒体疾病。虽然氟碘阿糖胞苷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很强,但对人类细胞线粒体亦有毒性作用,应用该药9?13周可诱发以乳 酸酸中毒、肝衰竭、胰腺炎、肌病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中毒综合征。最典型事件是上世纪90 年代初期的氟碘阿糖胞苷临床试验,在接受氟碘阿糖胞苷治疗的15例患者中,有5例死于肝衰竭,因此该药临床试验被终止。 目前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主要作用于DNA聚合酶P和Y而在人体细胞DNA合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DNA聚合酶a和S;且药物对人类DNA聚合酶p 的抑制作用很弱,仅对人类DNA聚合酶丫有低水平抑制作用。因此,目前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通常不影响人类

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核苷类似物可与天然核苷形成较稳定复合物,这种较为稳定的结构是基于Watson-Crick碱基配对原则以及氢键相互作用。本论文设计合成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预想可通过氢键与其他任意天然核苷形成较稳定复合物。 其应用既可作为小分子药物,在PCR、探针DNA测序、基因治疗等等方面发挥作用,又可经过修饰,作为新型生物材料载体,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本论文采用的几种方案进行研究如下:(1)肽核酸(PNA)类似物方案我们将目标分子附着在赖氨酸骨架,通过标准固相肽合成(SPPS),形成 15-20残基的α-肽,预想可与任意天然核苷形成较稳定复合物。 但是在SPPS合成过程中,由于位阻原因,寡肽无法合成,因此接下来方案采用聚合方法进行研究。(2)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案由于无法通过SPPS 方法合成得到目标链,所以才选择对单体要求低,聚合条件易控制,能够精确控制分子量(MW)的ATRP聚合方法。 本方案以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为配位剂,以溴化亚铜为催化剂,90℃反应4h,聚合后再与目标分子反应,后经过透析袋(MD=3500)透析24h后,最终得到目标聚合物。在材料的性质测定中,选取两条鸟嘌呤相对较多的28base与 32base DNA单链,采用1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跑胶验证。 图像结果显示未杂交。猜测原因可能是由于聚合过程中,聚合单位不够,也可能是由于聚合不规则造成的。 (3)噻吩共轭聚合物方案通过将目标分子与具有光学活性的噻吩结合,通过在干燥三氯化铁,干燥氯仿的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48h,得到目标共轭聚合物。同样选取鸟嘌呤相对较多的单链DNA通过1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跑胶

三种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三种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11-03T16:33:41.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毛路涵[导读] 拉米夫定在中国临床应用最早,目前仍是治疗慢性乙肝公认有效的药物。 毛路涵(河南工业大学医院 450002)【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238-01 【摘要】目的分析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三种核苷类似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性,从而更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最佳效果。【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联合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高流行,估计有1.1亿人感染。慢性HBV感染患者死亡率及其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近几年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抑制HBV-DNA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等逐步成为抗HBV治疗的新选择。 1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在中国临床应用最早,目前仍是治疗慢性乙肝公认有效的药物。拉米夫定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拉米夫定是一种L型核苷类似物,能干扰HBV-DNA聚合酶的活性,可在细胞内磷酸化成为拉米夫定三磷酞盐(L-TP),以环腺苷磷酸形式通过HBV多聚酶嵌入到病毒DNA中,导致DNA链合成中止。拉米夫定服用期间表面抗原几乎无法消失;部分患者服用1a后出现耐药,虽继续应用证明仍对患者有益,但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如肝脏失代偿等。尽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较高的耐药率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2 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无环单磷酸脱氧腺苷类似物,被细胞内普遍存着的激酶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盐PMEApp,此产物与酶的自然底物三磷酸脱氧腺苷(dATP)竞争,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或通过整合到病毒链后使其发生链终止;阿德福韦酯本身也可直接整合到乙肝病毒链中,形成链终结子,因而阿德福韦酯具有较强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阿德福韦酯在长期的应用中,对HBVDNA的抑制作用持续、安全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ALT复常和组织学改善的目的。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阿德福韦酯发生耐药变异较晚,且发生率低,与拉米夫定和其他L型核苷类药物没有交叉耐药,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显示良好抗病毒效果,但一旦发生耐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其他核苷类药物对阿德福韦酯耐药株敏感,可予应用。阿德福韦酯安全性好,但增加剂量可能导致肾毒性,表现为低磷血症和血肌酐水平升高;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肌酐。 3 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是目前抗HBV药物中作用较强的核苷类似物药物,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内通过磷酸化形成有活性的三磷酸恩替卡韦(ETV-TP)。细胞内代谢研究表明,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相比,恩替卡韦的磷酸化过程非常有效,表现为高浓度的ETV-TP在细胞内的集聚,当细胞为恩替卡韦浓度仅为0.2nmol/L时,细胞内ETV-TP已能达到7nmol/L。有活性的ETV-TP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抑制HBVDNA复制的全部三个步骤:(1)HBV多聚酶启动;(2)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3)HBVDNA正链的合成。恩替卡韦具有变异率低的特点,在后续治疗中更有优势,且对YMDD变异株仍有效,已用于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恩替卡韦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这两种口服药,但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方面无明显差别。研究表明,治疗前后HBVDNA、TBIL、DBIL、ALT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提示恩替卡韦在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及对HBVDNA的影响,在改善肝功能方面以及降低HBVDNA表达量方面均有明确疗效。应用恩替卡韦也可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但因为目前观察的病例还比较少,疗程较短,恩替卡韦能提高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4 总结 通过对三种药物作用机制的分析,为了达到疗效的最大化和耐药的最小化,我们可以在慢性乙肝的治疗过程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联合用药,包括免疫调节剂与核苷类似物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联合应用、核苷类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等,认为合理的联合用药有望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最终延缓患者肝脏疾病的发展,减少肝硬化及肝脏失代偿几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种核苷类似物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比较

我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发病率很高,长期乙肝病毒(HBV)的复制可导致肝硬化,其并发症多、预后差。目前认为,抗HBV治疗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措施。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多使用核苷类似物,临床上最常用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为比较核苷类药物的疗效,现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3例随机分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并设立仅保肝、对症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本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83例,其中男51例,女32例;年龄30~60岁,平均(45.8±13.5)岁。病程2~8年,平均(3.2±1.2)年。83例患者中乙肝e抗原(HBeAg)阳性43例,乙肝e 抗体(抗-HBe)阳性40例;Child-Pugh评分5~13分,A级29例,B 级38例,C级16例。全部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序贯分为四组:A 组为拉米夫定组21例,B组为阿德福韦酯组21例,C组为恩替卡韦组21例,D组为对照组20例。四组患者年龄、病情、Child-Pugh 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相关标准;(2)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eAg或抗-HBe阳性;(3)HBV DNA≥103copy/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大于正常值上限,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20%;(4)排除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病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近半年内未应用免疫调节剂或其他抗HBV药物;(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A组:在保肝、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商品名贺普丁)10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B组:在保肝、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江苏正大天晴公司,商品名为名正)10mg,每天1次,口服治疗;C组:在保肝、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上海施贵宝公司,商品名博路定)0.5mg,每天1次,口服治疗;对照组(D组)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各组护肝治疗为给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对症治疗为补充血浆、清蛋白(Alb),以及利尿和处 三种核苷类似物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比较 梁素花,张爱国,魏月芳(晋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西晋城048000) 【摘要】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将8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在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A组)100mg/d、阿德福韦酯(B组)10mg/d、恩替卡韦(C组)0.5mg/d口服,对照组(D组)仅给予保肝、对症治疗。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等。结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A 组患者死亡2例,另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酪氨酸(Y)、蛋氨酸(M)、2个天冬氨酸(D)]变异及时加用阿德福韦酯退出观察;B组患者死亡1例;C组患者无一例死亡;D组疗效最差,死亡4例。A、B、C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及血清病毒学指标均较D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给予抗病毒治疗,可首选恩替卡韦,亦可选用阿德福韦酯或拉米夫定。 【关键词】肝硬化/药物疗法;拉米夫定/治疗应用;鸟嘌呤/类似物和衍生物;腺嘌呤/类似物和衍生物;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9-2886-02中图法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comparison of three kinds of nucleoside analogues in treating liver decompensation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Liang Suhua,Zhang Aiguo,Wei Yuef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Jincheng City,Jincheng,Shanxi 048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ucleoside analogues in treating the decompensation stage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Methods Eighty-three patients with the decompensation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All were treated by the basic hepatoprotective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The group A,B and C were separately given o-ral lamivudine(100mg/d),adefovir(10mg/d)and entecavir(0.5mg/d).The group D as control was given hepatoprotective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alone.The clinical symptoms,signs,change of liver function,PTA,quantitative HBV DNA,HBeAg nega-tive-conversion were observed among4groups.Results During antiviral treatment,2cases in the group A died,1cases of the variation of tyrosine(Y),methionine(M)and two aspartates(DD)occurred and exited from observation after adding adefovir.The group B had2cases of death and the group C had no death.The group D had4cases of death,showing worst effec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virological indicators in the group A,B and C were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e group 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1).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the decompensation stage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should accept the antiviral treatment.Entecavir can be used as first choice.Adefovir or lamivudine can be selected and used too. 【Key words】Liver cirrhosis/drug therapy;Lamivudine/therapeutic use;Guanine/analogs&derivatives;Adenine/ analogs&derivatives;Entecavir;Adefovir;Treatment outcome;Comparative study

核苷及其类似物

核苷及其类似物 摘要:核苷及其衍生物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2’—脱氧核苷药物能特异性的干 扰病毒的复制,本文论述了核苷的作用及合成法。并对4-氯-9‘-(2’-脱氧-β-D-呋喃核糖-7H-嘧啶[4,5-b]并吲哚的合成做了具体表述。 关键字:核苷;2’—脱氧核苷 一、核苷的简介 核苷(Nucleosid)是一类糖苷胺(glycosylamine)分子,组成物是核酸碱基加上核糖(Ribose)或脱氧核糖(Deoxyribose),碱基包括嘌呤(Purine)和嘧啶(Pyrimidine)两类,嘌呤包括鸟嘌呤(Guanine)和腺嘌呤(Adenine),嘧啶包括胞嘧啶(Cytosine)、胸腺嘧啶(Thymine)和尿嘧啶(Uracil),核糖和核酸碱基之间以β-N 糖苷键的形式构成。根据核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两类,前者是RNA的组成部分,后者是DNA的构成单元[1]。根据碱基的不同分为又可将核苷分为嘧啶类核苷和嘌呤类核苷两类[2]。嘧啶类核苷主要有胸苷、尿苷和胞苷,嘌呤类核苷主要有腺苷和尿苷,它们的结构如图(1)。1847年,Liebig从细胞中分离出第一个核苷类化合物,标志着遗传物质化学即“核苷化学”的开创,这类核苷为天然核苷。1991年Levene和Jacobs确定了第一个核苷的结构为:次黄嘌呤核苷(Hypoxanthinribo)的5`一磷酸酯,同时两位科学家还定义了核苷(由一个氮杂环的碱基与戊糖偶联的分子)和核苷酸(被磷酸酯化的核苷)的概念,从此,开始了核苷化学的新纪元。 图(1) 二、核苷的作用 2.1抗病毒的作用 核苷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作为核酸的水解产物而被分离得到,在细胞的结构、代谢、能量和功能的调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作为核酸的基

了解核苷类酸类似物导致的肾损伤

了解核苷类酸类似物导致的肾损伤:知者不惧 肾损伤是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较为严重且 不少见的不良反应,需要警惕和重视。知晓了,就能够趋利避害。(注:核苷类药物分为“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后者包括阿德福韦、替诺福韦和TAF) 一、肾功能受损伤,血液肌酐升高 处理体内垃圾是肾脏的功能之一,体内代谢的小分子废物绝大多数在肾脏排泄。令人费解的是:世间药物,有些先在肝脏里被代谢酶处理,然后变成无毒或低毒的产物从肾脏或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却不被肝脏代谢以药物原形直接从肾脏排泄。核苷类药物即如此,故更易伤肾。 肾脏由肾小球和肾小管两个系统组成。前者是垃圾过滤系统,后者则相当于垃圾分拣和排泄系统。肾小球内流淌的是血液,肾小管内流淌的近乎尿液。 关于核苷酸类似物导致的肾损害: 有三个好消息是:(1)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损伤的主要不是肾小球,而是肾小管,所以损伤程度没有肾小球肾病那么严重。(2)停药后损伤可终止、可逆转。(3)导致肾衰竭的可能性不高,约0.2%。老缪医生见过不少服药者发生蛋白尿和肌酐超标,未见过因此而肾衰竭的案例。

有一个坏消息是:一旦血肌酐超过正常上限,就必须停止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后续抗病毒治疗的难度加大。 处理策略: 第一,慎重选择药物。有基础肾病的人,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要慎重;已经有肾功能不全的人,不合适使用这两个药物;业已肾衰并在做血透者,倒是不必担忧“雪上加霜”的。 第二,强化临床监测。无论是单用或是合并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都要定期检查肾功能(肌酐);如果有条件或已疑有肾损伤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中β2—微球蛋白和/或微量白蛋白,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肾小管早期和轻微损伤。一旦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说明肾损伤不轻,该调整治疗方案了。另外,“尿常规”应该常规检测。 第三,更改用药方案。(1)停药。乃无奈的下策,终止抗病毒治疗会有什么后果?这还得看出现副作用之前的治疗效果,停药后复发的风险一定存在。(2)换药。如果初治选择了替诺福韦,可以直接更换为恩替卡韦;如果是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耐药后联合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最佳策略是换为TAF,但这药还没有在中国上市。至于说换为干扰素,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别抱太高期望,一方面,如果有很好的预期疗效或良好的适应证,当初还不早就用上干扰素了?另一方面,核苷类药物都用得乱套了,干扰素的“挽救”能力就很有限了。(3)减量。限于使用核苷类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者,将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用量减半,或隔

核苷类似物治疗抗HBV机制

拉米夫定为胞啼咙的衍生物,结构为2 " , 3 ’一双脱氧一3 ’硫代胞嗜咤核苷,其抑制HBV 复制的机制是与胞嚓咤竞争性结合HBV 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同时,因为其 3 ,端脱氧,缺乏核苷酸链延伸的梭基端而终止DNA 链的延长,最终导致病毒复制产物的减少。部分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病毒复制降低,不能感染新的肝细胞,直至已感染的肝细胞被清除或凋亡。拉米夫定还具有抑制HBV DNA 聚合酶的作用。 阿德福韦是单磷酸腺苷类似物,通过抑制HBv DNA 聚合酶逆转录酶、DNA 聚合酶和引导酶的活性来抑制HBV 复制,与队TP 竞争性地和HBV DNA 聚合酶结合,插人正在延长的DNA 链中,使其合成终止。 恩替卡韦是鸟苷类似物,通过抑制HBV DNA 聚合酶逆转录酶和引导酶的活性来抑制HBV 复制,与dGTP 竞争性地和HBV DNA 聚合酶结合,插人正在延长的DNA 链中,使其合成终止。替比夫定作用机制:替比夫定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型对应体,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DNA多聚酶药物。替比夫定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腺苷,腺苷的细胞内半衰期是14小时。替比夫定5’-腺苷通过与HBV天然底物胸腺嘧啶的5’-腺苷竞争,从而抑制HBV 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HBV DNA中造成乙肝病毒DNA链延长的终止,从

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替比夫定同时抑制乙肝病毒DNA 第一链和第二链的合成。替比夫定5’-腺苷浓度<=100um时不会抑制人体细胞DNA多聚酶,浓度<=10um时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线粒体毒性。 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①门静脉压力增高:腹腔内脏血管床静脉压随之增高,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渗漏入腹腔。 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肝硬化时白蛋白的合成显著减少。当白蛋白低于30克/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外渗。 ③肝淋巴液漏出:肝硬化时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及再生结节形成等压迫肝静脉,使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内压力增高,致血浆自肝窦壁渗入窦旁间隙,淋巴液生成大量增多,超过引流能力后从肝包膜和肝门处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使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引起水钠潴留。 ⑤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腹水形成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前列腺素和激肽释放酶一缓激活性降低,进一步使肾血流量减少,钠水排出

2020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C .恩替卡韦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 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肝脏能高效摄取TAF,摄取率约()

乙肝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

乙肝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 (一)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每日口服100 mg 可明显抑制HBV DNA 水平,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 和5 年后HBeAg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6% 、17% 、23%、28%和35%[55] ;治疗前ALT 水平较高者,一般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也较高[56-60] 。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1, 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本药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 发生率[21]。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61-63] 。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64, 65] 。 对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移植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拉米夫定与HBIG 联用,可明显降低肝移植后HBV 再感染,并可减少HBIG 剂量。 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第1、2、3、4 年分别为14% 、38%、49% 和66%)[55, 66, 67], 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部分病例在发生病毒耐药变异后会出现病情加重,少数甚至发生肝功能失代偿[68]。另外,部分患者在停用本药后,会出现HBV DNA 和ALT 水平升高69],个别患者甚至可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我国SFDA 已批准拉米夫定用于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二)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目前临床应用的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前体,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酯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 DNA 复制[70], 应用1、2、3年时的HBV DNA 转阴率 ( 其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和 % [71];治疗HBeAg 阴性者1、2、3年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 %和 %~11% [72- 74] 。本药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有效[75, 76]。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但每日10 mg 剂量对肾功能影响较小[77],每日10 mg ,治疗48~96 周,约有2%~3% 患者血清肌酐较基线值上升> /dl ( μmol/L) 。因此,对应用阿徳福韦酯治疗者,应定期监测血淸肌酐和血磷。 阿德福韦酯已获我国SFDA 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适应证为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药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 (三) 恩替卡韦 (entecavir) 恩替卡韦是环戊酰鸟苷类似物。II/III 期临床研究表明,成人每日口服 mg 能有效抑制HBV DNA 复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78, 79];III 期临床研究表明,对发生YMDD 变

(核苷类似物结构改造的研究

摘要 核苷类似物作为临床抗病毒及抗肿瘤的药物研究已有较长历史,诞生了如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拉米夫定(Diethylamine)等抗艾滋病及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对于此类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与此同时,在核苷类似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过程中,毒性及长期用药所产生的耐药性依然制约着相关疾病的治愈。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核苷类药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核苷类化合物的修饰改造部位包括糖基和碱基部分,其中大部分为糖基修饰改造的产物。糖基改造修饰的类型包括无环核苷,脱氧核苷,杂原子引入,构型变化,糖环大小的变化等。 在阅读文献并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结构修饰方案是在对糖基修改的基础上,接不同的碱基使其有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核苷类化合物;碱基;三叠氮

Abstract As a clinical drug studies of antiviral nucleoside analogues and anti-tumor has a long history, born as zidovudine (Zidovudine, AZT), (Diethylamine) and other anti-AIDS and hepatitis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se diseases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nucleoside analogs, chemical resistance and long-term toxicity of the drug remains a constraint generated to cure diseases.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efficient low toxicity nucleoside drugs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Modified nucleoside compounds reconstruction site, including glycosylation and the base portion, most of which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gar-modified products. Modified Glycosylation type transformation include acyclic nucleosides, deoxynucleosid heteroatom introduced configuration changes, changes in the size of the sugar ring and the like. In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programs on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is to modify the glycosylation, pick a different base it has a different effect. Keywords: Nucleoside compounds ;Base ;Triassic nitrog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