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摘要

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了LISS和PHILOS的优点,是一种需要适宜的手术技术和对传统内固定钢板概念重新思考的新型钢板。对于对这种新型内植物概念尚不清楚的外科医生们,需要遵循下列原则以避免手术失败和可能的并发症。为保证骨的活力不被干扰,需强调复位技术和微创钢板的插入和固定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内固定力学背景,选择合适的钢板长度、螺钉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合理的固定方式——较高的钢板跨越比和较低的钢板螺钉密度。高钢板跨越比可减少钢板载荷,钢板工作长度较长能够依次减少螺钉的载荷,从而仅需要拧入较少的螺钉,保证了较低的钢板螺钉密度。理解螺钉的工作长度有助于正确选择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根据骨骼质量来选择螺钉类型,尤为重要的是避免骨与螺纹界面有潜在的拔出应力而导致螺钉的移位。本章最后将讲述固定的关键性原则。

关键词:内固定,接骨板,锁定加压钢板,桥接钢板,微创内固定钢板。

简介

基于对骨的生理学、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骨折愈合理解的进步和对先前失败的总结,近来骨折复位内固定发生了革命性进展。内植物设计的改进在避免潜在并发症,获得骨折手术治疗最初目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全面恢复受伤肢体的功能,恢复骨组织的生物学和力学完整性,将软组织的活力和结构以及损伤骨的刚度和强度恢复至骨折前水平。不可能将新型植入物独立于手术之外,新的微创技术已经将该种植入物的潜能最优化,能够满足骨折的力学要求和保留受损组织的生物学完整性。这些改进影响了我们对目前仍广泛应用的内植物的理解。该过程需要对外科手术的每个步骤仔细的分析,很多先前认为正确的手术技术和理念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废除。锁定加压钢板正是内固定钢板中革命性进展中的一种新型植入物。本文的任务是对该种钢板相关技术的目前状况给出一些指导,同时我们也充分的认识到,很快这些建议会受到批判,然后重新审定,再度校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规章知道我们安全的应用各种器械,避免因错误使用而导致的潜在并发症和危险。下面章节将描述使用内固定器的技术细节,其力学和生物学背景信息将帮助提供正确的力学和生物学体系以获得骨折愈合。虽然在力学上两者意义不同,但本文中“钢板”和“螺钉”对应为“内固定器”和“锚”的同义词。

固定的概念一般说来,骨折内固定有两个基本原则。对于骨创伤医生来说,两者都十分有用且占有相应的地位。

对于简单骨折的各个骨折块,加压是一种安全、高稳定性的固定方法。夹板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固定方法,但主要应用于长骨骨干和干骺端复杂或粉碎性骨折。由于钢板孔道的设计,锁定加压钢板可以作为标准钢板使用标准螺钉,也可以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锁定螺钉。两种理念的同时应用称为联合固定。内固定支架的力学原理基本等同于外固定支架的力学原理。锁定加压钢板可以按不同力学原理作为不同的的内固定器械使用(表一)。

表一: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

理念技术螺钉类型骨折类型骨骼质量

加压钢板技术加压原则标准的偏心和中立位螺钉,标准的偏心、锁定螺钉主骨折块间全部或部分接触正常

张力带单独应用标准螺钉;

单独应用锁定螺钉;

联合应用标准和锁定螺钉主骨折块间全部或部分接触正常

桥接钢板技术牵开器,骨折床标准中立位螺钉主骨折块间无接触正常

牵开器,骨折床锁定螺钉主骨折块间无接触较差或正常

组合技术加压原则和桥接钢板技术标准偏心螺钉和锁定螺钉多段骨折:一段为简单型,一段为粉碎型正常或较差在骨干或干骺端应用拉力螺钉+钢板标准螺钉和锁定螺钉简单斜行骨折正常或较差

在关节面骨折应用拉力螺钉+钢板标准螺钉和锁定螺钉关节面骨折正常或较差

混合使用各种螺钉利用钢板复位锁定螺钉和标准螺钉骨干或干骺端骨折正常或较差

钢板和骨干对位不良锁定螺钉和标准螺钉骨干或干骺端骨折正常或较差

加压钢板

通过张力带或钢板打入偏心螺钉获得动力加压均可完成加压作用。该力学理念的适应症为软组织损伤小的长骨干骺端或骨干的简单横行骨折或斜行骨折。

桥接钢板或非滑动夹板技术

夹板包括内植物和损伤骨之间的连接。该复合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夹板的强度和夹板与骨之间的结合力。利用该项技术可以使用各种类型螺钉来固定干骺端或骨干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使用锁定螺钉的优势在于仅穿过单层皮质骨可以减短螺钉的长度,以及使用自钻螺钉无需测量螺钉的长度。骨骼质量正常时,标准螺钉和锁定螺钉均可使用。在骨质疏松病例中,推荐使用双皮质骨拉力螺钉。

组合技术

本节讨论使用一块钢板联合使用加压和夹板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下列情况可使用组合技术:

-多段骨折中一部分为简单骨折,另一部分为粉碎骨折,骨折端加压技术用于稳定简单骨折,而桥接钢板技术用于稳定粉碎骨折。

-打入拉力螺钉和钢板对干骺端或骨干的简单骨折进行加压,根据骨骼质量选择标准螺钉或拉力螺钉。

-对于累计关节面的骨折,打入拉力螺钉和钢板在骨骺处对骨折间进行加压。

此外,联合(杂交)使用标准螺钉和拉力螺钉需要考虑以下情况:

-使用钢板复位仅应用于骨折残余少量对线不良,一般为冠状面对线不良。

-钢板与长骨轴线对线不良:当钢板与骨干的长轴对线不是非常理想时,如按钢板本身的螺钉方向拧入锁定螺钉可能会导致钢板末端螺钉无法打入骨皮质。钢板类型的选择

锁定加压钢板的横截面和力学特性与钛合金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一致。因此,对于特定的骨折块和骨折类型,可以使用同类型的植入物。我们推荐下列内植物和骨折区域(表2)。

表2:选择正确的钢板类型

植入物适应症

4.5/

5.0锁定加压钢板(大型)股骨和肱骨的干骺端和骨干骨折

胫骨骨不连

4.5/

5.0锁定加压钢板(小型)胫骨的干骺端和骨干骨折

个头矮小女性的肱骨干骺端和骨干骨折

骨盆后环的骨折块(经前后入路均可)

4.5/

5.0锁定加压钢板(干骺端型)有一短的远端骨折块的胫骨远端干骺端或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

肱骨远端干骺端或骨干骨折

4.5/

5.0锁定加压钢板(重建型)耻骨联合骨折

4.5/

5.0锁定加压钢板(T型或L型钢板)胫骨近端骨骺端骨折

股骨远端单髁骨折

3.5锁定加压钢板前臂骨干和干骺端骨折

肱骨远端或近端故后端骨折

骨盆后环骨折块(经前后入路均可)

3.5锁定加压钢板(骨干型)肱骨远端、桡骨远端、尺骨鹰嘴骨骺端骨折

3.5锁定加压钢板(重建型)肱骨远端骨骺端骨折

耻骨联合,髋臼骨折

螺钉类型的选择

LCP有四种不同的螺钉:标准松质骨螺钉,标准皮质骨螺钉,自钻螺钉和自锁螺钉。

两种标准螺钉遵循LC-DCP和DCP应用原则已经举世皆知。推荐在需要调整螺钉角度以避免进入关节腔或使用偏心螺钉使骨折端获得加压时使用标准螺钉。

对骨骼质量优异的长骨干骨折块使用自钻螺钉作为单皮质螺钉。当骨髓腔细小时应避免螺钉尖端损伤近端皮质的骨螺纹,因其很容易穿入对侧骨皮质。当打入单皮质自攻螺钉,螺钉帽锁定于钢板上时,如果螺钉尖端接触骨皮质,即使是最短的螺钉也会毁坏骨螺纹。如果发生类似情况,应更换为双皮质自攻螺钉至少在对侧骨皮质获得把持力。

图1:a:打入单皮质骨自攻螺钉的危险:在直径较小的骨骼中,螺钉头锁入钢板孔前螺钉尖端接触对侧骨皮质。这导致近端骨皮质骨螺纹的毁坏,螺钉把持

完全丧失。b:该种情况通过打入双皮质自攻螺钉解决,在对侧骨皮质获得螺钉的把持力。

当计划使用双皮质骨螺钉,自攻螺钉可以应用于骨骺端、干骺端和骨干骨折。由于没有切割头,自攻螺钉的穿出对侧骨皮质的长度要短于自钻螺钉(图2)。为了在双侧骨皮质获得良好的螺钉把持力,即使是自攻螺钉也应该轻度的穿过对侧骨皮质。

骨质疏松时,骨皮质通常很薄。此时单皮质骨螺钉工作长度减少,因此即使是锁定螺钉所提供的把持力也是不够的(图3)。该问题可能导致螺钉把持力的完全丧失从而引起内固定的不稳定。该问题主要发生在骨折承受扭曲应力时(如肱骨)。对于所有合并骨质疏松的骨折,推荐在骨折块间使用双层骨皮质自攻螺钉以提高螺钉效用长度,避免骨与螺钉界面的潜在问题(图4)。

图2:不同螺钉不同的穿出长度a:双层骨皮质自钻螺钉穿出长度;b:双层骨皮质自攻螺钉穿出长度。必须了解对侧骨皮质临近区域血管神经情况

图3:单皮质骨螺钉工作长度的重要性。

单皮质骨螺钉的工作长度取决于骨皮质的厚度。a正常骨中其工作长度足够。b骨质疏松骨中,骨皮质经常很薄,单皮质骨螺钉的工作长度可能不足。

骨质疏松骨骼承受扭转应力(如肱骨)时不同的工作长度的重要性。c正常骨中螺钉螺纹的把持力长度足够承受旋转移位。d骨质疏松时,薄的骨皮质中工作长度很短,在扭转应力下骨螺纹的力矩很快磨损而继发移位和不稳定。

图4 工作长度的改进骨质疏松骨骼中推荐常规使用双皮质骨螺钉,其更长的工作长度可以耐受更大的扭转应力。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螺钉头已经进入圆锥形螺纹钢板孔,在螺钉打入和拧紧时手术医生完全失去了对骨骼质量的感觉。当长骨轴线与钢板对线不良时,在钢板远端末节经皮向骨干打入短的单皮质骨螺钉常发生这种危险情况。尽管医生感觉固定良好,但短螺钉并没有获得把持力(图5)。要技术上解决这个难题,要么打入长自攻螺钉,要么改变角度打入标准螺钉(图6)。可以在手术的早期阶段发现该问题,通过使用带钻头的中置螺钉以及在打入单皮质自钻螺钉前感觉到骨皮质。

图5 钢板与骨骼长轴对线不良a钢板与骨骼长轴对线不良导致钢板偏心放置。B这种情况下钢板末端的单皮质骨螺钉未固定于骨骼中。

图6:偏心钢板中打螺钉的选择。为了解决钢板偏心放置时单皮质自钻螺钉把持力不足的问题,推荐a使用长的双皮质骨自攻螺钉b在钢板孔内改变角度打入标准螺钉

内植物的位置

标准的LC-DCP放置原则同样适用于LCP,带锁定螺钉的内固定物的功能不会更改我们的标准操作。

LCP的长度

选择适宜长度的LCP是钢板内固定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其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所使用内固定的力学原理。

在髓内针系统中,髓内钉的长度很少有争议。髓内针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整个骨从一个骨骺到另一个骨骺的长度。与髓内针相反,接骨术中钢板长度的争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一般选择短钢板(甚至过短)以避免切割过多的皮肤和软组织。因此,由于没有或很少的额外的生物学损伤,可以只根据骨折稳定所需的力学要求来选择钢板长度。从力学方面考虑,我们应尽可能的降低钢板和螺钉的负荷以避免其因循环负荷导致疲劳骨折。

应区分钢板的三个部分:最紧靠骨折端的两颗螺钉间的中间部分,获得植入物把持力的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钢板的长度和螺钉的位置影响钢板和螺钉本身所受的应力。跨越骨折的中间部分的局部力学环境决定骨折生物学反应(间接愈合、直接愈合、不愈合)。

理想的内植物长度取决于2个因素:钢板跨越比和钢板螺钉密度。钢板跨越比是钢板长度与骨折长度的比值。从经验上我们认为钢板跨度比在粉碎性骨折中应大于2-3,对于简单骨折应大于8-9。钢板螺钉密度是打入钢板的螺钉数于螺钉孔的比值。从经验上我们推荐该值小于0.5-0.4,即少于一半的螺钉孔打入螺钉(图7)。

图7:桥接钢板技术中钢板跨度比和钢板螺钉密度比的重要性。该简图示意下肢粉碎性骨干骨折合理力学固定模式。钢板长度与骨折长度的比值称为钢板跨越比。该病例中该比值达到3,已经足够大,提示钢板长度3倍与整个骨折区长度。另一方面,钢板螺钉密度在三个骨折端显示:近端骨折端螺钉密度为0.5,(3个螺钉占据6个螺钉孔),骨折端螺钉密度为0(4个螺钉孔全部未打螺钉),远端骨折区螺钉密度为0.75(3个螺钉占据4个螺钉孔)。骨折远端区域较高的螺钉密度是由于解剖学因素,该区无法减少螺钉。该病例中整个钢板螺钉密度为0.43(14孔钢板打入6颗螺钉)。

螺钉数

以前AO指导原则中各个骨折所需的螺钉数量或骨皮质层数不再是在钢板在骨折区获得牢固固定的把持力的唯一信息。如前所述,减少打入螺钉的数量更为重要,但需要增加钢板长度来减少螺钉所承受的应力。

单纯从力学观点考虑,两个骨折端各2颗单皮质骨螺钉是保证系统稳定的最低要求(图8a-c)。当一颗螺钉由于过载而断裂或骨皮质与螺钉螺纹界面出现骨吸收和松动(拔出螺钉)时,该系统则会失败。就螺钉疲劳断裂来考虑,各个骨折端使用2颗双皮质骨螺钉也不能改善这种情况,但对于不稳定的螺纹-骨界面其确实改善了系统的安全性。因此,该种系统仅能用于骨质良好,手术医生确信所有螺钉都正确打入的情况。对于大部分骨折和从安全角度考虑,推荐最少使用3颗螺钉。

图8 牢固固定的最低要求。17岁患者使用3.5mmLCP治疗前臂双骨折。A为术前片,b为术后片,c为术后15月X片。按稳定固定的最低要求,每个骨折端2颗单皮质骨螺钉治疗后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和后期移位。不管怎样,该种固定仅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我们推荐骨干骨折内固定时每个骨折端使用2颗以上螺钉以求安全。

当固定骨骺端或干骺端骨折时,无法仅从力学要求来选择钢板的长度和螺钉的数量,因为局部的解剖情况和骨骺端骨折块大小会影响钢板的位置和长度。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使用干骺端钢板以在骨折两端获得理想的把持力的平衡固定。

联合技术中打入螺钉的顺序

当作为加压钢板使用时,应首先在钢板中段将标准螺钉置于偏心位以获得骨折端的加压。作为改进,可以再骨折的一端打入1到2颗锁定螺钉,再在骨折另一端打入一颗偏心位螺钉以获得加压,或者使用张力带原则。如此用锁定螺钉完整接骨术。

力学和生物学背景知识

钢板长度对螺钉应力的作用

改变钢板长度和螺钉位置影响螺钉的应力。夹板越长,由于螺钉作用的杠杆力臂的延长,作用于螺钉的拔出应力越小(图

9a-d)。因此,从力学观点考虑应使用尽量长的钢板。使用间接复位技术,微创插入固定LCP,该种长内植物未发现其生物学缺陷。使用带锁定螺钉的LCP作为内固定物,螺钉主要承受弯曲应力而非拔出应力。所有螺钉同时受力,螺纹-骨界面失败率会较低。尽管如此,内固定物的工作杠杆力臂应该保持较长较宽。

图9:标准螺钉的拔出应力和钢板的工作杠杆力臂

使用较短的钢板时,由于螺钉在各个方向和弯曲运动中较短的工作杠杆力臂,螺钉承受的应力相对较高(a,c)。使用较长的钢板增加每个螺钉的工作杠杆力臂。因此,在给定的弯曲运动下,螺钉的拔出应力也有所减少。

PE:使钢板弯曲的外应力;LE:外力的力臂;FS:螺钉的拔出应力;LS:螺钉的力臂。

钢板长度和螺钉位置对钢板应力的影响

在一短小的骨折块上钢板受到弯曲应力将增加内植物的局部应变。而在一块较长骨折块上钢板受到弯曲应力局部应变将会降低,从而对内植物的疲劳失效产生保护作用(图10a-d)。加压钢板由骨和钢板来分担应力,中间的两颗螺钉应在尽可能靠近骨折线位置打入,且周边螺钉打入钢板末端。对于骨干粉碎性骨折以非滑动夹板技术给予内固定,骨折线两端的两个螺钉应保持较长的距离以使钢板和骨折间软组织获得较长的长度和较低的弹性变形。

图10:三点弯曲试验中钢板应变。弯曲应力的力矩取决去内植物可恢复的形变程度(如可恢复的角度形变)当弯曲的骨折块短小时(图a、b),相对应的形变(应变)则较高,内植物就很容易疲劳失败。当钢板跨越较长的粉碎骨折区是(图c、d),同样的三点弯曲应力导致钢板相同的形变(角度)。但该形变分散到较长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内植物的应变,提高了耐受疲劳失败的能力。

钢板长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弹性固定允许承受应力时骨折块之间相互移位,外部应力仅导致夹板的可恢复性形变。祛除盈利后,骨折块恢复至先前的相对位置。当应力导致夹板不可恢复性形变时,骨折块会持久移位。内植物的弹性形变处于该种情况下称为不稳定性固定。

似乎某些弹性固定最重要的机理是触发和诱导骨痂,持续的低组织应变使肉芽组织安全的分化为骨痂,此时稳定性为骨折愈合的第二要素。适度愈合的最关键前提条件是保证受损组织的活力。骨折端若无血运将阻止骨痂桥接骨折间隙。

内固定原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内固定器下方会残留一段距离,因此即使是骨骼直接接触内植物,骨骼周边间隙也会形成骨痂。骨痂形成起始于未受损伤的有活力的骨折和骨膜中直接的骨膜下骨骨沉积。这与标准的钢板技术恰恰相反,后者通过摩擦作用传导应力,由于内植物引起骨折块无血运,钢板下骨骼愈合能力较差以及骨皮质长期萎缩。当内植物移移除,应力提高时,该效应带来潜在的再骨折风险。因此,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如果技术上可行锁定钢板原理更为优越(图11a-c)。

图11:内固定下方骨痂愈合。19岁患者使用4.5/5.0LCP治疗下肢骨折。术后前后位X片显示钢板与骨无接触(a)。4月后在骨折区该间隙扩大,提示钢板下骨痂形成(b),2年后内植物移除(c)时证明内植物下有活力的骨和骨膜。

复位技术

新型内固定器的主要原则仍未改变,如对于关节面骨折需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重建骨折的轴线、旋转力线和骨骼的长度。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复位达到这些目的。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只要技术可行应行间接复位。

对于干骺端骨折,股骨骨折为肌肉下放置钢板技术,胫骨骨折为皮下放置钢板技术,恢复长度主要靠牵引(人工牵引,骨折床,牵开器)。轴线对位需要通过两个平面的术中照片或影像增强器来控制,旋转对位主要通过临床经验控制。间接复位的优势在于术中最小的软组织损伤和几乎不会使骨折块失血运。这就使骨折愈合接近自然过程,有活力的骨折块整合入骨痂中支撑钢板下的骨折区,从而预防内植物的疲劳失败。

间接复位和闭合内固定技术上要求高于切开手术,因此需要准确的术前计划来选择合适的内植物大小和长度,钢板的形状和螺钉孔,螺钉的位置和打入顺序(标准或锁定螺钉)。

LCP的塑形

传统的钢板要求内植物与骨面确切的贴附以保持精确的复位,螺钉在钢板-骨界面提供加压前负荷。骨折块被拉向内植物,因此当把LCP做传统LC-DC钢板使用时,应确切塑形。应力通过摩擦作用从一个主骨折块传到另一个骨折块。大部分钢板介导的骨损伤都处于钢板与骨的直接接触区域,主要与骨膜处血供破坏有关。

当将LCP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无需钢板与骨表面的精确对应。应力通过锁定螺钉传导。一旦骨折块对线正确,在圆锥形螺纹孔中拧紧螺钉不会导致骨折的继发移位和钢板-骨界面中软组织的加压。

直的和弯曲的内固定器

为稳定骨干的直的骨折块应使用直的内固定器,这种情况下所有处于同一方向,螺钉应力相同。在骨质疏松的骨骼这样固定会导致危险。与PHILOS钢板类似,为避免所有的螺钉处于同一方向,让内固定器轻微的弯曲(前后方向多个波度)使螺钉在各个方向集中和分散,从而增强了螺钉的抗拔出应力。这种轻度塑形可以在被称为“鸡蛋壳”的严重骨质疏松病

例中应用(图12a、b)。对于如鹰嘴骨折的其他骨折,需要起始端向前方的弯曲钢板,钢板的塑形将避免螺钉相互平行。

图12:弯曲内固定器避免螺钉平行打入。骨质疏松骨中平行打入所有锁定螺钉可能带来不利结果(a)。将钢板适度前后弯曲能够分散和集中锁定螺钉的方向以增强螺钉孔的抗拔出力。(b)

钢板上复位——利用钢板复位

较短小的干骺端骨折块紧靠关节线处打入第一颗螺钉(锁定或标准螺钉),然后在钢板的另一端末端打入螺钉,术中照片或用影像增强器从两个平面检查复位情况。如果是屈伸范围对线不良,用点状复位钳小切口经皮复位。如果为额状面对线不良,临近骨折使用标准螺钉将骨折块复位至钢板上,根据骨骼质量选择锁定或标准螺钉完成固定(图13a、b)。钢板中段使用锁定螺钉会维持不良复位。

图13:钢板上复位。插入内固定器、主骨折块远近端打入一颗螺钉(1, 2)后仍存在额状面对线不良(a)。在钢板中段打入

标准螺钉使骨折块贴附与正确塑形的钢板(b)。通过另外2颗锁定螺钉完成接骨术(4)。在钢板中段随意打入螺钉会维持骨折块复位不良的情况

钢板上错位

不正确的使用标准或锁定螺钉会使先前努力获得的正确对线前功尽弃。因此,仔细检查先前放射学中残留的对线不良能发现使用何种螺钉在钢板的哪个位置打入来纠正先前的钢板上错位。

图14:钢板上错位。术中照片检查显示骨折对线好,螺钉位置(1, 2)和内固定器形状正确(a)。进一步打入锁定螺钉克维持获得的复位(b),而钢板中段不正确的打入螺钉会将骨折拉向钢板而导致钢板上错误,残留对线不良。

结论

过去的几年里,关于使用钢板手术治疗骨折的新理念开始流行。新的内植物,如锁定钢板,通过适当的复位和固定综合了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骨折的优势:受伤骨的正确对线,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术后功能锻炼和不干扰骨折的自然愈合进程。

每种内植物一方面有确定的力学效用,另一方面会带来相关的生物学干扰,如局部组织失活。特定的内植物在稳定性上的优势必须大于其伴随的组织失活的不利因素。

从力学上分析,带锁定螺钉的内固定器越来越多的取代传统的钢板系统。间接复位和微创钢板插入以及固定最小化了骨组织的术中去血管化和钢板介导的血管损伤。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优良率为95.35%,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优良率为69.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7709,P=0.0018)。结论:在临床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更好,是临床治疗四肢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标签: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治疗四肢骨折通用的方法是通过牵引固定或石膏固定,依靠骨骼的自主连接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周期长,而且总体功能恢复较差[1]。在此背景下,骨科医生们尝试逐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针对移位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是一种新型内固定器材,对比常规钢板有很多优势。锁定加压钢板具有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在加快骨骼愈合速度的同时,减少对组织的创伤,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尤其在因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在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比较显著,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38.45±8.45)岁;受伤时间4~14 h,平均(7.74±1.24)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术前采取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稳定骨折,防止邻近组织损伤加重。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于近端或远端作一个2~3 cm的切口,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同时保持骨折端的闭合。根据患者分组情况于骨表面置入不同钢板,在X线透视下调整钢板至合适位置后,将近端及远端分别置入1枚螺钉,利用C型臂X 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成功复位后,可于近端及远端各置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对皮肤切口逐层进行缝合。术后均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锻炼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付乐良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付乐良 发表时间:2016-09-01T10:47:24.5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付乐良 [导读] 探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650204 【摘要】目的:探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到2012年间收治的55例四肢骨折的患者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0天,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的相关评分标准给予患者评分,评分为优的患者有43例,评分结果为良的患者有11例。优良率高达98.1%。结论:锁定加压型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这种方法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一个理想办法。 【关键词】加压;锁定型钢板;四肢骨折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四肢骨折地发病率逐年递增;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普遍人群对于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部分患者为了可以减少卧床休养治疗的时间,导致很多人选择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这种治疗方法[1]。现结合我院从2010年至2012年间采用锁定型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5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体会,疗效较满意,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从2010年到2012年间收治的55例四肢骨折的患者实施定加压钢板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本组的55例患者种,包括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段为36~83岁,平均年龄67岁,年龄最小者36岁,年龄最大者83岁;患者的骨折按照EVANS分型:为I 型的患者44例,为Ⅱ型的患者11例,患者在受伤之后人院后对他们进行常规化的检查,医师选择能够耐受手术患者对他们进行手术,手术的时间为患者受伤之后一周内进行;受伤原因:车祸伤13例,摔伤24例,砸伤13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生命体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在手术床上,给予患者的患髋垫高与床面夹角呈20。角,医师在C型臂的透视下进行牵引复位,当相关的复位满意之后,医师在患者的骨间傲向下进行切口,切开患者的表层皮肤约8cm长,在骨折部暴露后,去除骨折端内血肿块或初期形成的骨痂[2]。对于简单的关节内骨折,先将关节面部骨折准确复位,以松质骨或皮质骨螺丝钉使内外髁部骨折块间加压固定,然后将关节面部骨折与干骺端部复位,以两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用两块3.5毫米重建钢板按照肱骨远端的外形预弯进行固定,两钢板之间大致呈90°。对于低位的骨折,采用3.5毫米重建钢板,根据内侧柱的外形预弯,骨折的远端采用两枚螺丝钉固定[3]。同时要注意钢板塑形应尽量与骨骼贴合,双侧钢板应尽量垂直放置。复位的方法为,首先医师应测定出钢板长度和位置,而后安装好远端2枚螺钉和近端2枚螺钉,在c型臂的透视下进行髋关节近远端正位和轴位,确定好螺钉的位置和长度以及颈干角后,将患者骨折远近端的螺钉依次固定,医师再次透视患者骨折复位情况,仔细检查满意之后进行相关的冲洗和止血,最后依次闭患者的合各层组织,放置引流之后手术结束[4]。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61min,患者的出血量在l00~300ml之间。 1. 3术后处理 在手术完成之后,无需采取外固定方法,在手术完成当日便可开展关节功能的恢复性锻炼,但无需予以负重训练,在患者康复7周左右即开展X线检查,依据患者骨痂的愈合程度,可予以适当的负重锻炼,在术后的4个月、7个月以及10个月进行拍片复查。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董纪元等人提出的相关疗效标准,患者中受伤为El都在I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病例。随访的时间为1年,患者的骨折区愈合3~7个月之间,随访中出现l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第4个月时有钢板螺钉松动现象,经过医师采用支具固定制后,患者休养3个月伤口愈合,还有l例患者因为是脑卒中患者,所以卧床时间长,出先了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轻微的褥疮,经过相关的治疗之后治愈,因为在手术之后在常规无凝血四项的异常情况下,医师使用了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给予患者肌内注射3天,在回访过程中所有的患者中没有一例发生静脉血栓,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的相关评分标准给予患者评分,评分为优的患者有43例,评分结果为良的患者有11例。优良率高达98.1%。 3. 讨论 因出现高空坠落、以及大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是意外交通事故等因素所导致的四肢骨折情况,往往会使得患者骨折一端位置的骨质受到明显的损坏情况,同时骨折位置附近的软组织和血运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引发多类并发症状,例如较常发生的皮肤坏死、感染以及关节功能受到限制等情况,这些大量的术后并发症状往往还会伴有感染和关节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出现,针对此种情况,可实施以关节面解剖复位、内固定以及早期的关节功能训练等,可以显著的降低由于手术治疗所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以往的临床应用过程当中,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当中往往会对患者的骨折位置附近的软组织和骨质产生损伤,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功能的恢复。一般的钢板与螺钉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把持力方面表现较为不足,较易导致手术失败情况的发生。 锁定加压钢板是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器械,它可以保证螺钉和钢板通过锁定螺纹孔成为一体,达到角稳定作用。普通钢板在生物学上的缺陷是它对骨膜加压,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较易发生下列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而锁定钢板遵循生物学原则,不需要依赖钢板与骨骼之间的摩檫力。解剖钢板在抗前后应力强度上,优于单块钢板,同双钢板无明显区别,在抗扭转强度上,优于单块钢板和双钢板。同时又可保证肘关节活动时不受碰撞,且双叉对称分布,抗旋转能力强。四肢骨折是在骨科常见骨折之一,常常发生于上老年人身上,而且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该病约占骨科骨折患者中的36.7%,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研究的对象符合这一个统计结果。如果不采用手术治疗,相关的治疗就要要求患者长时间的卧床治疗,这样会使得患者无法长期接受,并且容易发生并发

锁定钢板

适应症 大多数手术治疗的骨折并不需要行锁定钢板固定。只要遵循骨科手术原则,大多数骨折都能够通过传统钢板或髓内钉的手段获得愈合。但的确有些特殊类型骨折易于发生复位丢失、钢板或螺钉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骨不愈合。这些类型常被称为“未被解决”或“问题”骨折,包括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块骨折以及骨质疏松骨折。此类骨折都是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但决定使用锁定钢板之前必须仔细考虑手术是否符合锁定钢板所意味的确切原则(你的手术计划是什么?)。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四类不同的经典原则:(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2)中和原则,也是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器原则),用于粉碎的骨干或关节外干骺端骨折;(4)结合原则(混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的关节内干骺端骨折。使用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的医师必须了解其确切适应症,分辨角度稳定植入物所利用的是四种不同的原则中的哪种。例如,非粉碎的骨质疏松骨干骨折需要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而锁定钢板的锁定头螺钉与传统螺钉比较,具有抗拔出力更大的优势。所以对此类骨折,锁定钢板的使用是根据加压原则,具体是通过向心放置螺钉于动态加压孔中或是先在骨折一段拧入锁定头螺钉后再利用加压装置来进行加压。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锁定钢板也可根据中和原则来保护骨质疏松骨中的拉力螺钉,因为锁定头的螺钉抗拔出力大大增加。但关键点是明白:锁定头螺钉不能提供折块间加压。只有使用加压装置或者在混合锁定板上的“混合孔”上向心打入普通螺钉才能获得加压(先打拉力螺钉,然后打锁定钉)。 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的经典和理想的适应症是桥接原则和联合原则。两种原则都适用于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年轻患者的高能量骨折或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骨折。桥接原则的典型方式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又被称为MIPO或MIPPO技术),这时角度稳定钢板被用作内夹板来桥接负荷跨过骨折端。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通过间接复位技术纠正肢体对线、短缩、旋转畸形,而非直接暴露或复位骨折端。与加压和中和原则的提供绝对牢固固定以使骨折直接愈合比较,桥接概念提供的是相对牢固的弹性固定,其产生的骨折愈合是通过骨痂形成而产生的间接愈合。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4个螺钉孔(后文中还有具体讨论)。联合原则指在一块钢板上联合使用加压和桥接两个生物力学原则。尽管最初的锁定钢板,例如点接触钢板(PC-Fix)和微创固定系统(LISS)都是角度稳定装置(只有锁定孔,具有特有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性),术者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同一钢板上同时体现锁定和加压两种固定理念。在21世纪早期首次出现了锁定加压钢板(LCP),是由瑞士的Robert Frigg在奥地利的Michael Wagner的理念基础上设计而成。 联合技术适用于在骨折的一个节段是简单骨折,而在另一节段是粉碎骨折(例如干骺端、骨干粉碎骨折)。在上述情况下,钢板通过动力加压技术或通过动力加压孔打入拉力螺钉的方式对简单骨折进行加压,而同时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通过桥接方式使关节内骨折块与骨干对线。只有允许同时放置锁定头螺钉以及普通螺钉的钢板才能应用联合原则。禁忌症 尽管锁定钢板已经被广泛使用,其适应症也较宽,但我们必须认识并避免锁定钢板的几项禁忌症。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锁定钢板,特别是违反上述几条基本原则时,就可能发生固定失败以及骨折不愈合。锁定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使用时一项典型禁忌症是需要折块间加压的简单骨折。例如使用锁定内固定技术治疗简单的前臂骨干骨折易于发生骨折不愈合。与此类似,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经皮放置锁定钢板治疗简单骨折也是禁忌症之一。这些固定方式违反了骨折间隙加压的原则,因而导致不愈合(这一原理在Stephan Perren 的综述中有具体论述)。最后,间接复位和锁定钢板固定也不适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因为此类骨折需要开放解剖复位及折块间加压、牢固固定。 由于价格昂贵,锁定钢板一项相对禁忌症是传统钢板就能进行满意固定的骨折。例如前臂骨干骨折使用传统钢板治疗的愈合率超过90%。虽然有人宣称使用单皮质螺钉理论上减少了软组织剥离因而增加骨折愈合率,但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项对照试验证实上述观点。在某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滥用锁定钢板可能对整个医疗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样消耗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许这些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效益可能更明显。

锁骨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骨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分析 目的观察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2~46岁,平均39.2岁;右侧11例,左侧7例。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20 w,平均11 w。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失效、断裂、移位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100分,平均94分。结论采用锁骨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固定牢固可靠、肩关节功能恢复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locking anatomical plate combined with suture anch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clavicular NeerⅡB fracture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18 patients with Neer ⅡB type clavicular dist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locking anatomical plate joint suture anesthesia,including 10 males and 8 females,aged 32 to 46 years,mean 39.2 years old;right 11 cases,left 7 cases. Results All the 1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9 to 18 months,mean 12 months;the X-ray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s were healed.The healing time was 6~20 w,with an average of 11 w.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fracture,displacement occurred.At the last follow-up,the Constant shoulder function score was 88 to 100 points with an average of 94 points.Conclusion The use of clavicular locking anatomical plate combined with suture anchor treatment of the distal clavicle Neer ⅡB fractures,fixed firm and reliable,shoulder function is good. Key words:Neer ⅡB type clavicle fracture;Locking anatomical plate;Suture anchor 鎖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是一种由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不稳定骨折,对于该类型骨折治疗,手术治疗已为大多数医生所认同,但临床上手术方法众多,以往常用内固定物有肩锁钩钢板、经肩峰克氏针及钢丝张力带固定,喙锁螺钉固定,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等,近年来锁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缝合锚在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笔者回顾总结2012~2014年采用锁骨外侧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B型骨折1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锁定解剖钢板联合缝合锚治疗18例锁骨远端骨折的完整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32~46岁,平均39.2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对四肢骨折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临床疗法。结果本组105例患者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0.7±5.8)min;术后随访3~8个月,5~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平均完全愈合时间(5.6±0.7)个月,愈合率100%。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不愈合等情况。通过Johner-wruh功能测评,优47例(44.8%),良54例(51.4%),中4例(3.8%),差0例,优良率为96.2%(101/1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固定性佳,创伤小,效果确切,预后良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固定术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创伤,以往的牵引或石膏固定等传统疗法需较长时间固定患肢,易造成患侧关节僵硬,不利于血运,会影响到骨愈合速度[1-5]。近年来,锁定加压钢板作为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方法,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开来,该方法不会和骨膜向接触,可最大化减小对骨折部位血供影响,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鉴于此,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骨外科诊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通过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63例,女42例;24~65岁,平均年龄(4 2.8± 3.1)岁;骨折部位:锁骨22例,胫腓骨25例,股骨27例,肱骨26例,前臂尺桡骨5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48 h内入院诊治。 1. 2 方法术前对骨折位进行CT、X线等常规检查。同时,按常规方法语言牵引稳定,以免加重软组织损伤。对骨折时间较短,骨折部位肿胀不严重的行急诊术,对局部肿胀严重、复合创伤的进行针对性治疗,等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后择日手术。本组患者均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具体操作:行仰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全麻),对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在骨折部位近端或者远端做一2~4 cm长度切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然后对对周围软组织妥善剥离,注意保护骨膜,以免损伤。先把骨折部位的骨块复位,满意后用多枚克氏针暂时固定,再将备好合适的加压钢板进行锁定,为确保和患肢最大限度的匹配,事先要对钢板进行适当塑形处理,以保证固定效果,减少钢板对周边组织的影响。锁定加压钢板沿着患肢骨膜间隙到肌肉下妥善置入,置于骨骼表面,然后在X线透视下对钢板位置进行调整,在满意后把钢板紧紧贴住骨干,然后用2~3枚螺钉进行内固定,如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则选用双皮质螺钉固定。在术中可用C臂X线机监测和掌握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情况。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34例患者,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9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术后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骨折愈合的时间为术后1.5~6个月,平均2.5个月。按照Neer’s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达88.2%。结论通过解剖型锁定钢板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较小,固定强度能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是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标签:解剖型锁定钢板;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常见的近关节处骨折,在中老年人群中好发,与患者骨钙流失而引起的骨质疏松有关。部分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但手术也是必要的手段。而普通的内固定,常因螺丝钉的松动、脱出和螺钉对肱骨头骨质的切割而固定失败;骨折固定欠牢固使患肢无法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因而不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我院自2008年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4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的患者,共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53.0±11.1)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17例,跌伤7例以及高处坠落伤10例。根据Neer分类法对研究对象的骨折进行分类[1],其中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9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患者三角肌及胸大肌,牵开保护头静脉,显露并清理骨折端,无需剥离患者骨膜。复位骨折后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X线透视证实骨折复位,骨质缺损的根据情况植骨。可以在四部分骨折的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部穿引缝线,预先将其穿过钢板近端的缝合孔,钢板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微创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微创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进行微创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患者30例,均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微创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其中有1例骨折延迟愈合,手术后29例愈合时间为11~25周,且伤口愈合情况比较良好,生钢板外漏、腓深神经损伤、皮瓣坏死、足背动脉损伤、内固定松动及相关并发症现象均未发生。结论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对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过程比较安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骨折愈合程度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胫骨远端骨折;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疗效 一般情况下发生胫骨远端骨折主要是由于车祸伤或者是坠落傷等引起的,人体的胫骨远端是由一种特殊的软组织将其包裹,因此血运情况有点差[1]。大多数患者在骨折后,经治疗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有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难度,本次研究特选取我院3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型)微创内固定术实施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8±15.3)岁;双侧骨折5例,左侧骨折11例,右侧骨折14例;根据AO分型:A型6例,B型12例,C型12例。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对其实施硬膜外麻醉术,在患者腓骨后外侧选择手术切口,对其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内固定采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直行板,完成后对固定效果采用C臂透视进行观察,然后采用牵引法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提高患者的复位效果。然后在踝关节前方再次选择切口的位置,其切口长度为大约为3~4 cm,不断牵拉颈前肌腱直到内侧位置,牵拉余肌腱至外侧位置,这样踝关节上方的骨折部位就会全部裸露,让医护人员可直视复位的踝关节面,一旦关节面出现压缩塌陷现象,应对患者进行植骨,对骨折复位的具体情况应该实施C臂透视,这样可以掌握详细的状况,使复位结果直至满意为止。对骨折部位的临时复位应采用克氏针进行,采用胫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L型)插入对患者实施固定术,对骨折端的固定采用3枚锁定螺钉进行,通过皮植入对近端锁定螺钉进行固定,治疗结束后应该对患者实施消肿治疗,并在术后2天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患肢足踝趾的屈伸锻炼。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刘喜娇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刘喜娇 发表时间:2017-04-14T13:24:50.59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作者:刘喜娇 [导读] 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四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复位内固定手术,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2.38%,远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普遍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微创;钢板内固定;疗效;并发症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且多发的骨折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创伤造成四肢骨折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1],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当前,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固定、外固定等,但疗效不一,提示临床上不断探讨出四肢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案尤为重要。为观察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两种方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8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骨折患者,均经X线检查,由我院骨科专家确诊。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微创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19-64岁,平均(43.68±5.31)岁,骨折部位:胫腓骨处19例,肱骨12例,股骨9例,尺桡骨2例;骨折病因:交通事故26例,高空坠落11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4.07±5.26)岁,骨折部位:胫腓骨处18例,肱骨13例,股骨10例,尺桡骨1例;骨折病因:交通事故27例,高空坠落13例,其他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病因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选患者术前行均全身麻醉,待麻醉稳定后,取骨折手术准确体位,将手术部位充分暴露。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采用克氏针将手术部位固定,插入所选锁定加压钢板,并采用螺钉和克氏针于接骨板近远端固定,保证骨折近端贴附于接骨板,经C臂X线机透视骨折近端,待骨折端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位置准确后,于适宜处拧入锁定螺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人工骨填塞缺损处,经透视确认骨折复位且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准确后,闭合切口,并放置相对应引流操作。 对照组采用常规复位内固定手术,对骨折处进行常规复位操作,剥离局部骨膜,将骨折固定器套在骨折处后方,并将钢板置入骨面,钻孔后拧紧螺钉,缝合切口,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为计量资料,用()描述,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n,%]描述,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情况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微创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未出现关节僵硬和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率2.38%(1/42),对照组中出现切口感染5例,关节僵硬3例,骨不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21.43%(9/42)。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5.562,P=0.018)。 3 讨论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主要指发生在胫腓骨、肱骨、股骨、尺桡骨等处的骨折,此类骨折多是由于车轮碾压等直接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间接暴力造成机体四肢某些部位骨折。若四肢骨折患者在临床上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很可能影响其以后的生活质量。常规复位固定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四肢骨折手术,具有一定成效,但临床效果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且术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关节僵硬、骨不连等并发症[2],影响术后效果,提示临床上不断探讨出有效且安全的四肢骨折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内固定手术,作为较新的一种四肢骨折治疗方案,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在应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需先做一个小切口,建立皮下隧道,采用复位技术在骨折复位后加压钢板内固定骨折处,并采用微创经皮加压钢板以利于血运畅通,保留骨折端的软组织及骨膜。锁定加压钢板的钉板由螺纹锁定,板钉成角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保证骨折端稳定,有效避免骨折面与钢板摩擦,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3-5],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且患者的术后效果好,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_0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优良率为92.5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优良为75.00%,同时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是(6.09±1.13)个月,并发症发生例数是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是(9.14±2.55)个月,并发症发生例数是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方式对于促进四肢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有着显著作用,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临床应用 临床上四肢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骨折疾病,患者在受到外物撞擊、摔倒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四肢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方式,是临床中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手术成功率非常高,有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的骨折处早日愈合,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别进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式和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效果对比,现资料统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 2.53±14.40)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2.65±14.50)岁。其中35例患者是属于交通事故,12例患者是高空坠落,18例患者是外物挤压受伤,10例患者是摔倒骨折受伤,5例患者是其他原因导致四肢骨折。肱骨骨折患者45例,股骨骨折患者3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5例[2]。两组患者中都排除了神经受损、开放性骨折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在手术过程中选择仰卧位,从患者的骨折处取前外侧为手术切口,将患者的骨折处充分的暴露在视野范围内,然后将断端组织进行清除干净,之后进行解剖复位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软组织隧道,在复位以后,患者的骨折外侧选择大小适合的钢板,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放置在骨折表面处,将钢板位置进行调整后,利用肌肉将钢板覆盖,在远端和近端位置分别植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丝钉进行固定处理,缝合伤口[3]。 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方式治疗,主要是利用可吸收螺钉,从患者的不同骨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应用指南 摘要 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了LISS和PHILOS的优点,是一种需要适宜的手术技术和对传统内固定钢板概念重新思考的新型钢板。对于对这种新型内植物概念尚不清楚的外科医生们,需要遵循下列原则以避免手术失败和可能的并发症。为保证骨的活力不被干扰,需强调复位技术和微创钢板的插入和固定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内固定力学背景,选择合适的钢板长度、螺钉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合理的固定方式——较高的钢板跨越比和较低的钢板螺钉密度。高钢板跨越比可减少钢板载荷,钢板工作长度较长能够依次减少螺钉的载荷,从而仅需要拧入较少的螺钉,保证了较低的钢板螺钉密度。理解螺钉的工作长度有助于正确选择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根据骨骼质量来选择螺钉类型,尤为重要的是避免骨与螺纹界面有潜在的拔出应力而导致螺钉的移位。本章最后将讲述固定的关键性原则。 关键词:内固定,接骨板,锁定加压钢板,桥接钢板,微创内固定钢板。 简介 基于对骨的生理学、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骨折愈合理解的进步和对先前失败的总结,近来骨折复位内固定发生了革命性进展。内植物设计的改进在避免潜在并发症,获得骨折手术治疗最初目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全面恢复受伤肢体的功能,恢复骨组织的生物学和力学完整性,将软组织的活力和结构以及损伤骨的刚度和强度恢复至骨折前水平。不可能将新型植入物独立于手术之外,新的微创技术已经将该种植入物的潜能最优化,能够满足骨折的力学要求和保留受损组织的生物学完整性。这些改进影响了我们对目前仍广泛应用的内植物的理解。该过程需要对外科手术的每个步骤仔细的分析,很多先前认为正确的手术技术和理念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废除。锁定加压钢板正是内固定钢板中革命性进展中的一种新型植入物。本文的任务是对该种钢板相关技术的目前状况给出一些指导,同时我们也充分的认识到,很快这些建议会受到批判,然后重新审定,再度校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规章知道我们安全的应用各种器械,避免因错误使用而导致的潜在并发症和危险。下面章节将描述使用内固定器的技术细节,其力学和生物学背景信息将帮助提供正确的力学和生物学体系以获得骨折愈合。虽然在力学上两者意义不同,但本文中“钢板”和“螺钉”对应为“内固定器”和“锚”的同义词。 固定的概念一般说来,骨折内固定有两个基本原则。对于骨创伤医生来说,两者都十分有用且占有相应的地位。 对于简单骨折的各个骨折块,加压是一种安全、高稳定性的固定方法。夹板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固定方法,但主要应用于长骨骨干和干骺端复杂或粉碎性骨折。由于钢板孔道的设计,锁定加压钢板可以作为标准钢板使用标准螺钉,也可以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锁定螺钉。两种理念的同时应用称为联合固定。内固定支架的力学原理基本等同于外固定支架的力学原理。锁定加压钢板可以按不同力学原理作为不同的的内固定器械使用(表一)。

四肢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分析

四肢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29T15:16:01.287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徐奎黄铭图朱洪赵权[导读]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手术伤害少,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好,疗效显著.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临床上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器松动、脱出或者断裂等现象;观察组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手术伤害少,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 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和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现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0.3±3.8)岁;骨折部位:12例胫骨,8例腓骨,10例尺桡骨,4例肱骨,6例股骨,均为闭合性骨折。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3.5±5.4)岁;骨折部位:14例胫骨,5例腓骨,12例尺桡骨,5例肱骨,4例股骨,均为闭合性骨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按照四肢不同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逐层分离,不剥离骨膜,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必要时钢板可做塑形,复位骨折并维持患肢力线及长度,将钢板置于肌层下,骨膜外,使用C型臂X线机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及钢板放置位置,然后进行远端及近端的螺钉锁定,再次透视确认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后期负重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骨折进行复位,并进行钢板固定,术前术后治疗观察组。 1.3手术要点及术后处理 骨折复位时,复位情况好则可以使用克氏针将骨折部位暂时固定,并根据骨折的部位与程度来选择合适的锁定加压钢板,根据具体情况再行适当塑形,以保证钢板与骨干的贴合紧密,使固定稳固。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钢板内固定情况。术后1周简单的四肢主被动训练,术后6-8周可根据X线结果逐步进行负重锻炼。并定期随访6-12个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感染病例,骨折愈合时间(26.7±2.8)周,期间无内固定器脱落、松动、断裂,无骨折术后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等。对照组有2例手术切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32.6±1.7)周,期间内固定器松动3例,骨折畸形愈合4例。 2.2临床疗效比较根据Jonerwruhs分级法[1]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优25例,良12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达92.5%。对照组:优14例,良13例,中13例,差0例;优良率为67.5%。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普通钢板是经由螺钉紧压于骨表面之上,凭借钢板和骨之间的摩擦力,最终实现牢固的目的[2],但临床发现普通钢板螺钉易松动,且因钢板的压迫还易引发骨段端血液循环障碍或者骨膜受损。锁定钢板是一种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板,在钉尾端带有锁定螺纹,可以和钢板锁定,从而稳定和固定钢板,且抗扭转及抗弯能力更强。同时锁定加压钢板具备微创内固定的特点,可以在肌层下、骨膜外进行钢板的植入,不仅能降低组织损害,而且能减小钢板对骨膜的压迫及对周围血运的影响。另外,锁定螺钉孔也无横向加压作用,能保证螺钉与螺纹间的密合度,从而防止钢板移位[3]。 总体而言,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愈合时间短,对骨膜的损伤也不大,(2)稳定性高,且不需要对接骨板进行预折弯,(3)内固定折弯、松动、断裂的几率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其在保留断骨生物学完整性的同时,还创造了对骨折愈合更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4]。 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低,随访期间无发现内固定器松动、脱出、断裂等现象。因此,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四肢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情况好,四肢功能恢复情况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查天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111-112. [2]李金戈,徐圆圆.锁定钢板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5,10(8):92-93. [3]袁文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3083-30. [4]袁长军,薛瑛,张薇薇.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5):43-44

锁定加压钢板原理及临床应用

SUMMARY 摘要 The principle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anchorage technologies and two opposed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in one implant it combines the principles of conventional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direct anatomical reduction with those of bridging plate osteosynthesis. Since the LCP can be used as a conventional plate using only dynamic compression, as a pure internal fixator using locking head screws,or as both combined, it provides the surgeon with multiple variations. Nevertheless, these new possibilities mean that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are essential if good clinical outcomes are to be achieved and maximum benefit is to be attained from the options offered by the LCP system. 锁定加压钢板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固定技术的结合,该内植物包含两种相反的接骨术原理,即以直接解剖复位为特点的传统钢板接骨术和桥接钢板接骨术。LCP既可仅当作动力加压钢板使用,亦可通过锁定螺钉而进作为内支架使用,或是上两种方式的联合,这为外科医师提供多种选择。然而,这些新的可能性亦即意味着,若要想获得LCP系统带来的最大价值及好的临床结果,则必须理解不同的生物力学接骨术原理及做好术前准备。 The current article provides biomechanical background to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LC plates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nd also report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ults obtained with LCP。 本文既提供骨折手术治疗时LCP使用的生物力学背景及指南,亦报告应用LCP获得的实验及临床结果。 INTRODUCTION 引言Since the first instance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 plate(carried out by Hansmann in Hamburg in 1886 (8) and the later integr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to operative fracture treatment as a result of Lambotte’s work, both the implants used and the related principles of fracture treatment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自第一例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1886年,Hansmann在Hamburg实施)及其后Lambotte将这些整理为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以来,内植物及骨折治疗的相关原则正持续发展。 Whi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lates various principles were pursued in paralle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dications for and technique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plates by the Swiss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SIF) wa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1950s that were later taken further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Matters Concer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O). The object of the technique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on internal fixation described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AO 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 was thus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giving the bone primary strength to allow ;early functional mobilization it was intended that this should be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rfragmentary compression with the object of absolute stability.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was developed to realize this objective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it allowed axial compression of the fracture zone by way of eccentric drilling for compression screws. In keeping with this principle, such an internal fixation operation led to primary bone-fracture consolidation without visible callus formation. Conventional plating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use of an adequate number of anchoring screws to press the plate against the bone with high compressive forces, creating a stable bone-implant connection. When this technique is used, biocortical screws yield the best possible anchoring force. Even tiny fragments were adap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