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对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住院治疗的87例四肢骨折患者,运用锁定加压钢板对所有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一般来看,骨折患者的恢复期需要5~7个月,本院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骨不连或者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出现钢板及螺丝松动现象的只有2例,占总比重的2.30%。采用Johner-Wruhs 功能评价标准对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5.30%。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的采用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具有适用范围广、创伤小、愈合效果佳等优势,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 limb fractures.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6,87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imbs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limbs were treated by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Results In general,patients need recovery period of 5~7 months fracture,all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have no nonunion or plate fract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plate and screw loosening phenomenon appeared only in 2 cases,accounting for 2.30% of the total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8022433.html,ing Johner-Wruhs evaluation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treatment,excellent rate was 95.30%.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limbs fracture treatment when the lock is more stable with compression plate treatment,has wide application range,small trauma,healing effect and other advantages,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background,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imb fractures;Fixed therapy

由于我國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也正是因为行业发展才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坠落与交通的事故直接导致了四肢骨折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恢复骨连接,通常会采用一些保守的治疗方法,如牵引固定和石膏固定等,传统方法较为保守,恢复期较长,在功能上也不是很符合人意,而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很容易伤害到骨头和软组织。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骨折患者的数量在不断上升,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新的进展[1]。锁定加压钢板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螺钉较少、钢板较长、拥有独特的设计,在固定上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再生长。在临床中该方法对四肢骨折治疗具有更强大的治疗优势。本文研究了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我院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患者87例,分析该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2012年1月 镜,常规白带检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窥器暴露宫颈,拭净宫颈表面分泌物,作初步观察,继以3%冰醋酸小棉球抹宫颈,仔 细观察鳞状上皮、 柱状上皮及转化区,特别是转化区的颜色、形态、血管变化,寻找异常阴道镜图像,最后以棉球蘸卢戈碘液抹 宫颈,于不同图像区取1~4块组织, 福尔马林液固定送病理科检查。 1.2.3CIN 分级和诊断按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将CIN 分为Ⅰ、Ⅱ、 Ⅲ级[1] 。2结果 2.1CIN 的检出率:我院三年来阴道镜检422例,发现CIN54例,占12.8%;同期妇科门诊由于同样指征接受肉眼活检270例,发现CIN13例,占4.8%,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x 2=2 3.15,p <0.01),提示阴道镜下活检更易命中病变组织而提高CIN 的诊断率。2.2CIN 的阴道镜图像:CIN Ⅰ—Ⅲ中腺口白环或白色腺体分别在30.2%,25%及1 4.3%。血管异常分别在39.6%、75%及8 5.7%,提示 阴道镜诊断CIN 时不可忽视阴道镜图像, 见下表:3讨论 3.1阴道镜对CIN 的检出率:黎欣等[2]报道阴道镜下常规活检2468例,CIN 的检出率为 4.5%。赵润华报道阴道镜检3027例,阴 道镜下选择宫颈上皮及血管异常作活检335例,CIN 检出率为 16.4%。本文阴道镜下活检422例,CIN 检出率为12.8%。阴道镜常规活检比肉眼活检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阴道镜下活检CIN 的检出率为12.8%,而肉眼活检CIN 的检出率仅为4.8%。3.2CIN 的阴道镜图像特征:CIN 的阴道镜图像各家报道不一,主要图像为血管异常,包括点状血管、镶嵌及异型血管,占48~77%; 白色上皮和白斑占14~38%[2,3] 。本文血管异常占48.1%,腺口白环、白腺占27.8%,白色上皮和白斑占11.1%,正常转化区占11.1%。广东省人民医院利用阴道镜观察诊断CIN406例,病理学 结果对照发现醋酸白色上皮对CIN 诊断敏感性高, 对CIN Ⅰ、Ⅱ、Ⅲ的敏感性分别是86.84%、95.41%和95.88%,阴性预测值同样分别高达91.23%、96.84%和97.53%,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不高。当醋酸白色上皮与点状区和镶嵌同时出现时,特异性就升高至99.70%、99.02%和97.07%。阴道镜诊断的准确率高达79.67%,漏 诊率仅为3.11%[4] 。总之,CIN 并无高度特异性图像,重视腺口白环及血管异常区。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六版.2005:286.[2]黎欣,陈涤瑕,徐碧泉.2468例阴道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5,4(3):220. [3]赵润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阴道镜诊断及追踪探讨[J].吉林医 学, 1995,16(4):232.[4]钱德英.阴道镜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3:137. CIN 分级例数白环白腺点状出血异常血管镶嵌正常转化区醋白上皮白斑碘阴性区 例%例%例%例%例%例%例%例%Ⅰ431330.2818.6511.549.3 614 511.6 1 2.3 1 2.3 Ⅱ4125.0250.0125Ⅲ 7 114.3 228.6 342.8 114.3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3月利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复杂骨折56例,其中股骨14例,肱骨16例,胫腓骨21例,尺桡骨5例。结果:56例患者随访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无折断。结论:锁定加压钢板(LCP )治疗四肢复杂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功能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固定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2-0103-02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鲁小康*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外一科(563000) 2011年11月21日收稿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水平的迅速发展,工伤和交通事故逐渐 增多,高动力性损伤明显增加,损伤程度较重,四肢骨折也较以往 复杂的多。 以往常规的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对该类型骨折的处理就有点困难,锁定加压钢板(LCP )因其独特的设计解决了一部分难题。我院近几年临床工作中用锁定加压钢板 (LCP )治疗四肢复杂骨折取得不错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当中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18~63岁,平均49.5岁。股骨14例,肱骨16例,胫腓骨21例,尺桡骨5例。损伤原因:车祸伤42例,跌落伤14例。其中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48例,按AO 分类;B 型35例,C 型21例,无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1.2术前处理:闭合性骨折入院时给简单的手法复位,只要临时纠正较大的成角畸形,避免对血管、皮肤、神经的压迫即可,不必过分强调1期的复位效果。上肢给石膏托固定,下肢给跟骨、胫骨结 节牵引,抬高患肢消肿。 开放性骨折1期清创缝合关闭伤口,给抗生素预防感染。10天左右待肿胀减轻,皮肤出现皱褶后手术。1.3手术方法:①胫骨pilon 骨折:取前方正中切口,切开皮肤后尽量保护好骨膜,C 臂透视下复位,复位重点是内踝,前外侧骨块, 及后侧骨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尤为重要, 别的骨折可以有轻微的错位。②胫骨中上段粉碎骨折;取前方正中偏外切口,近端复位重点还是关节面的平整,远段骨折透视下复位后沿皮下将钢板置 入,透视下观察骨折位置满意,钢板位置正确后拧入锁定螺钉。 ③股骨远端骨折:取大腿外侧切口,从股外侧肌肉与股直肌间隙进 入,暴露股骨外髁,关节面一定要充分显示清楚。④股骨近端骨折:取髋关节外侧切口向下延伸,骨膜不用剥离。直视下先将小粗隆复位后螺钉固定,然后C 臂透视下牵引复位并先用克氏针临时 将钢板与骨折固定。骨折远近端各上一锁定螺钉, 逐渐拔出克氏针用合适的螺钉固定。 ⑤肱骨粉碎骨折:根据骨折的不同位置采用常规的手术入路,因肱骨形状的特异性,粉碎性骨折合并长段骨折,钢板的放置较别的骨折难,一般帖服都不会满意。⑥桡骨远端骨折:根据骨折情况采用掌侧或桡背侧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的关节 面,复位时务必让关节面平整,用T 型锁定加压钢板 (LCP )固定。1.4疗效评价标准: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为:上肢水平持重1kg ,下肢无痛性完全行走,X 线片显示有连续的骨痂。对术后膝关节功能, 使用HSS 评分系统[1] 进行评价: 优>85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60分。踝关节功能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 )制订 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2] :满分100分,其中疼痛占40分,功能 占50分, 力线占10分。肩关节功能使用Neer 评分标准[3] 评价: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2结果 本组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为18~48月,平均24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6月;无内固定松动折断、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情况发生。42例车祸伤患者中有40例已行内固定物取出至少4月,无去除固定后再骨折情况发生。3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LCP )由于独特的结合孔设计,能同时使用标准螺钉和自攻锁定螺钉,既能单纯运用AO 标准的钢板和螺钉技 103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优良率为95.35%,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优良率为69.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7709,P=0.0018)。结论:在临床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更好,是临床治疗四肢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标签: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治疗四肢骨折通用的方法是通过牵引固定或石膏固定,依靠骨骼的自主连接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周期长,而且总体功能恢复较差[1]。在此背景下,骨科医生们尝试逐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针对移位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是一种新型内固定器材,对比常规钢板有很多优势。锁定加压钢板具有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在加快骨骼愈合速度的同时,减少对组织的创伤,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尤其在因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在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比较显著,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38.45±8.45)岁;受伤时间4~14 h,平均(7.74±1.24)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术前采取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稳定骨折,防止邻近组织损伤加重。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于近端或远端作一个2~3 cm的切口,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同时保持骨折端的闭合。根据患者分组情况于骨表面置入不同钢板,在X线透视下调整钢板至合适位置后,将近端及远端分别置入1枚螺钉,利用C型臂X 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成功复位后,可于近端及远端各置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对皮肤切口逐层进行缝合。术后均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锻炼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付乐良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付乐良 发表时间:2016-09-01T10:47:24.5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付乐良 [导读] 探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650204 【摘要】目的:探析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到2012年间收治的55例四肢骨折的患者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0天,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的相关评分标准给予患者评分,评分为优的患者有43例,评分结果为良的患者有11例。优良率高达98.1%。结论:锁定加压型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这种方法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一个理想办法。 【关键词】加压;锁定型钢板;四肢骨折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四肢骨折地发病率逐年递增;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使得普遍人群对于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部分患者为了可以减少卧床休养治疗的时间,导致很多人选择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这种治疗方法[1]。现结合我院从2010年至2012年间采用锁定型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5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体会,疗效较满意,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从2010年到2012年间收治的55例四肢骨折的患者实施定加压钢板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本组的55例患者种,包括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段为36~83岁,平均年龄67岁,年龄最小者36岁,年龄最大者83岁;患者的骨折按照EVANS分型:为I 型的患者44例,为Ⅱ型的患者11例,患者在受伤之后人院后对他们进行常规化的检查,医师选择能够耐受手术患者对他们进行手术,手术的时间为患者受伤之后一周内进行;受伤原因:车祸伤13例,摔伤24例,砸伤13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生命体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在手术床上,给予患者的患髋垫高与床面夹角呈20。角,医师在C型臂的透视下进行牵引复位,当相关的复位满意之后,医师在患者的骨间傲向下进行切口,切开患者的表层皮肤约8cm长,在骨折部暴露后,去除骨折端内血肿块或初期形成的骨痂[2]。对于简单的关节内骨折,先将关节面部骨折准确复位,以松质骨或皮质骨螺丝钉使内外髁部骨折块间加压固定,然后将关节面部骨折与干骺端部复位,以两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用两块3.5毫米重建钢板按照肱骨远端的外形预弯进行固定,两钢板之间大致呈90°。对于低位的骨折,采用3.5毫米重建钢板,根据内侧柱的外形预弯,骨折的远端采用两枚螺丝钉固定[3]。同时要注意钢板塑形应尽量与骨骼贴合,双侧钢板应尽量垂直放置。复位的方法为,首先医师应测定出钢板长度和位置,而后安装好远端2枚螺钉和近端2枚螺钉,在c型臂的透视下进行髋关节近远端正位和轴位,确定好螺钉的位置和长度以及颈干角后,将患者骨折远近端的螺钉依次固定,医师再次透视患者骨折复位情况,仔细检查满意之后进行相关的冲洗和止血,最后依次闭患者的合各层组织,放置引流之后手术结束[4]。术时间为50~100min,平均61min,患者的出血量在l00~300ml之间。 1. 3术后处理 在手术完成之后,无需采取外固定方法,在手术完成当日便可开展关节功能的恢复性锻炼,但无需予以负重训练,在患者康复7周左右即开展X线检查,依据患者骨痂的愈合程度,可予以适当的负重锻炼,在术后的4个月、7个月以及10个月进行拍片复查。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董纪元等人提出的相关疗效标准,患者中受伤为El都在I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病例。随访的时间为1年,患者的骨折区愈合3~7个月之间,随访中出现l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第4个月时有钢板螺钉松动现象,经过医师采用支具固定制后,患者休养3个月伤口愈合,还有l例患者因为是脑卒中患者,所以卧床时间长,出先了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轻微的褥疮,经过相关的治疗之后治愈,因为在手术之后在常规无凝血四项的异常情况下,医师使用了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给予患者肌内注射3天,在回访过程中所有的患者中没有一例发生静脉血栓,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的相关评分标准给予患者评分,评分为优的患者有43例,评分结果为良的患者有11例。优良率高达98.1%。 3. 讨论 因出现高空坠落、以及大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是意外交通事故等因素所导致的四肢骨折情况,往往会使得患者骨折一端位置的骨质受到明显的损坏情况,同时骨折位置附近的软组织和血运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及引发多类并发症状,例如较常发生的皮肤坏死、感染以及关节功能受到限制等情况,这些大量的术后并发症状往往还会伴有感染和关节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出现,针对此种情况,可实施以关节面解剖复位、内固定以及早期的关节功能训练等,可以显著的降低由于手术治疗所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以往的临床应用过程当中,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当中往往会对患者的骨折位置附近的软组织和骨质产生损伤,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功能的恢复。一般的钢板与螺钉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把持力方面表现较为不足,较易导致手术失败情况的发生。 锁定加压钢板是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器械,它可以保证螺钉和钢板通过锁定螺纹孔成为一体,达到角稳定作用。普通钢板在生物学上的缺陷是它对骨膜加压,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较易发生下列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而锁定钢板遵循生物学原则,不需要依赖钢板与骨骼之间的摩檫力。解剖钢板在抗前后应力强度上,优于单块钢板,同双钢板无明显区别,在抗扭转强度上,优于单块钢板和双钢板。同时又可保证肘关节活动时不受碰撞,且双叉对称分布,抗旋转能力强。四肢骨折是在骨科常见骨折之一,常常发生于上老年人身上,而且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该病约占骨科骨折患者中的36.7%,在笔者本次的研究中,研究的对象符合这一个统计结果。如果不采用手术治疗,相关的治疗就要要求患者长时间的卧床治疗,这样会使得患者无法长期接受,并且容易发生并发

锁定钢板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锁定钢板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锁定钢板(Locking Plates)是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器械,它可以保证螺钉和钢板通过锁定螺纹孔成为一体,达到角稳定作用。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相比,最主要的生物学差别在于后者须对骨骼上的钢板加压,依赖骨--钢板界面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普通钢板在生物学上的缺陷是它对骨膜加压,影响骨折断端的血运;较易发生下列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相比而言,锁定钢板遵循外固定的生物学原则,不依赖钢板与骨骼间的摩擦力。由于在螺钉和钢板间存在成角稳定界面,允许放置锁定钢板是完全不接触骨骼,因此是符合生物学观点的内固定器。从本质上讲,锁定钢板可以被看作皮下的外固定器。然而,如何有效、成功地使用锁定钢板和微创技术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外科医生在使用锁定钢板时必须清楚地知道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技巧、优点和局限性以及与这些新型植入物相关的典型缺陷和不良事件。 锁定钢板的主要的适应证包括四项不同的“经典”原则: (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 (2)中和原则,也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 (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原则),用于粉碎性骨干骨折或干骺端的关节外骨折; (4)结合原则(“结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性干骺端关节内骨折。 最典型的禁忌证是把锁定钢板用于简单类型的骨折,而且锁定钢板价格比普通钢板昂贵。 注意事项:桥接钢板必须较长,但使用较少的螺钉。对于治疗关节周围骨折而言,骨干应使用较少的螺钉固定,而靠近关节面的地方要使用较多的螺钉固定。一般桥接钢板的长度应该是骨折区域长度的二倍。螺钉要分布均匀,较为理想的安置方法是隔孔固定。当使用桥接原则时,在骨折段要留有3至4孔不要行螺钉固定,目的是为了增加工作长度(工作长度增加,局部负荷降低;工作长度减少,局部负荷增加,导致钢板断裂)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可能导致钢板断裂。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对四肢骨折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临床疗法。结果本组105例患者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0.7±5.8)min;术后随访3~8个月,5~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平均完全愈合时间(5.6±0.7)个月,愈合率100%。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不愈合等情况。通过Johner-wruh功能测评,优47例(44.8%),良54例(51.4%),中4例(3.8%),差0例,优良率为96.2%(101/1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固定性佳,创伤小,效果确切,预后良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固定术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创伤,以往的牵引或石膏固定等传统疗法需较长时间固定患肢,易造成患侧关节僵硬,不利于血运,会影响到骨愈合速度[1-5]。近年来,锁定加压钢板作为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方法,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开来,该方法不会和骨膜向接触,可最大化减小对骨折部位血供影响,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鉴于此,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骨外科诊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通过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63例,女42例;24~65岁,平均年龄(4 2.8± 3.1)岁;骨折部位:锁骨22例,胫腓骨25例,股骨27例,肱骨26例,前臂尺桡骨5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48 h内入院诊治。 1. 2 方法术前对骨折位进行CT、X线等常规检查。同时,按常规方法语言牵引稳定,以免加重软组织损伤。对骨折时间较短,骨折部位肿胀不严重的行急诊术,对局部肿胀严重、复合创伤的进行针对性治疗,等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后择日手术。本组患者均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具体操作:行仰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全麻),对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在骨折部位近端或者远端做一2~4 cm长度切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然后对对周围软组织妥善剥离,注意保护骨膜,以免损伤。先把骨折部位的骨块复位,满意后用多枚克氏针暂时固定,再将备好合适的加压钢板进行锁定,为确保和患肢最大限度的匹配,事先要对钢板进行适当塑形处理,以保证固定效果,减少钢板对周边组织的影响。锁定加压钢板沿着患肢骨膜间隙到肌肉下妥善置入,置于骨骼表面,然后在X线透视下对钢板位置进行调整,在满意后把钢板紧紧贴住骨干,然后用2~3枚螺钉进行内固定,如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则选用双皮质螺钉固定。在术中可用C臂X线机监测和掌握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情况。

四肢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分析

四肢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29T15:16:01.287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徐奎黄铭图朱洪赵权[导读]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手术伤害少,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好,疗效显著.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临床上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器松动、脱出或者断裂等现象;观察组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手术伤害少,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 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和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现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0.3±3.8)岁;骨折部位:12例胫骨,8例腓骨,10例尺桡骨,4例肱骨,6例股骨,均为闭合性骨折。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3.5±5.4)岁;骨折部位:14例胫骨,5例腓骨,12例尺桡骨,5例肱骨,4例股骨,均为闭合性骨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按照四肢不同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逐层分离,不剥离骨膜,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必要时钢板可做塑形,复位骨折并维持患肢力线及长度,将钢板置于肌层下,骨膜外,使用C型臂X线机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及钢板放置位置,然后进行远端及近端的螺钉锁定,再次透视确认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及后期负重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骨折进行复位,并进行钢板固定,术前术后治疗观察组。 1.3手术要点及术后处理 骨折复位时,复位情况好则可以使用克氏针将骨折部位暂时固定,并根据骨折的部位与程度来选择合适的锁定加压钢板,根据具体情况再行适当塑形,以保证钢板与骨干的贴合紧密,使固定稳固。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钢板内固定情况。术后1周简单的四肢主被动训练,术后6-8周可根据X线结果逐步进行负重锻炼。并定期随访6-12个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感染病例,骨折愈合时间(26.7±2.8)周,期间无内固定器脱落、松动、断裂,无骨折术后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等。对照组有2例手术切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32.6±1.7)周,期间内固定器松动3例,骨折畸形愈合4例。 2.2临床疗效比较根据Jonerwruhs分级法[1]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优25例,良12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达92.5%。对照组:优14例,良13例,中13例,差0例;优良率为67.5%。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普通钢板是经由螺钉紧压于骨表面之上,凭借钢板和骨之间的摩擦力,最终实现牢固的目的[2],但临床发现普通钢板螺钉易松动,且因钢板的压迫还易引发骨段端血液循环障碍或者骨膜受损。锁定钢板是一种带有锁定螺纹孔的骨折固定板,在钉尾端带有锁定螺纹,可以和钢板锁定,从而稳定和固定钢板,且抗扭转及抗弯能力更强。同时锁定加压钢板具备微创内固定的特点,可以在肌层下、骨膜外进行钢板的植入,不仅能降低组织损害,而且能减小钢板对骨膜的压迫及对周围血运的影响。另外,锁定螺钉孔也无横向加压作用,能保证螺钉与螺纹间的密合度,从而防止钢板移位[3]。 总体而言,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愈合时间短,对骨膜的损伤也不大,(2)稳定性高,且不需要对接骨板进行预折弯,(3)内固定折弯、松动、断裂的几率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其在保留断骨生物学完整性的同时,还创造了对骨折愈合更加有利的生物学环境[4]。 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低,随访期间无发现内固定器松动、脱出、断裂等现象。因此,锁定加压钢板应用于四肢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情况好,四肢功能恢复情况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查天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111-112. [2]李金戈,徐圆圆.锁定钢板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5,10(8):92-93. [3]袁文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3083-30. [4]袁长军,薛瑛,张薇薇.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5):43-44

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分析

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行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方法疗效。方法选 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36例行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 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3个月内愈 合18例,3~6个月内愈合15例,6个月以上时间愈合3例。结论加压钢板固 定术骨折畸形愈合发生少、改善功能、可早期恢复工作,住院时间短,骨折短缩 畸形少,骨折愈合快。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固定术; 股骨干骨折包括粗隆下2~5cm及股骨髁上2~5cm的股骨骨折。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 至股骨髁上部之间的骨干段的骨折,发生率略低于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但也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选用加压钢板或足够长度的多孔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待骨折愈合后再手术取 出内置物[1]。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36例行加压钢板固定术 治疗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5±2.5岁,骨折至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8天,平均2±0.5天。所有患者闭合性骨折 27例,开放性骨折9例。入院至手术时间为2~10天。股骨干骨折部位:上1/3处骨折8例,中1/3骨折19例,下1/3骨折9例;按AO骨折分型:A型7例,B型22例,C型7例。 1.2 方法 硬脊膜外阻滞或全身麻醉。仰卧位,臀部及患肢垫高。大腿外侧以骨折端为中心纵行直 切口,全长按骨折局部情况及选定的钢板长度确定。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锐 性分离股外侧肌,直至股骨干骨折部,切开骨膜,进行骨膜下剥离,显露两骨折端及外侧放 置钢板处,尽量减少骨膜剥离范围。整复骨折,将钢板置于外侧,中央椭圆加压孔应靠近骨 折端,以便斜行通过骨折片,拧入拉力螺钉。取持骨器固定骨折端及钢板。检查螺钉孔位置,布局满意,即可用3.2钻头于拉力螺钉孔的另侧螺孔钻孔,以4.5丝锥攻丝,拧入一皮质 骨螺钉。取4.5钻头于另侧中央椭圆孔斜向骨折线钻透该骨折片外侧骨皮质,换3.2钻头 钻透骨折片内侧骨皮质,以直径4.5丝锥攻丝,拧直径4.5皮质骨螺丝钉一枚,使骨折断 面间嵌插加压[2]。随后拧满其余各钉。蝶形骨折选择钢板时,如骨折片位于外侧,中央两椭 圆加压孔则无特殊要求。骨折复位钢板放置后以持骨器固定。先用4.5钻头通过钢板侧中 央椭圆孔,方向与骨折线垂直,钻透钢板侧皮质骨,换3.2钻头钻透对侧皮质骨,取4.5 丝锥攻丝,拧入一枚拉力螺丝钉。继于远侧中央椭圆孔钻孔,拧入另枚拉力螺丝钉。再拧入 其余各钉。如骨片位于前方或后方,选择的钢板中央两椭圆孔应位于骨片外。先将骨片整复 于近位骨折端,拧拉力螺钉固定,再与远位骨折片整复对位,放置钢板,以持骨器固定,经 骨片向远位骨折端钻孔,拧拉力螺钉固定。再拧满钢板两侧各螺钉。 术后切口内放置橡皮管,接负压引流2~3天,若24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时可拔出。膝关节宜放置在屈曲约90°位。一般无需加用外固定。 1.3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其中优:切口甲级愈合,膝关节能完全伸直,活动正常,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屈120°无疼痛,短缩小于1cm。良:切口甲级愈合,术 后膝关节能完全伸直,屈90°,无或偶有疼痛或/和术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治愈,偶有轻痛,有轻微成角,缩短小于2cm。差:切口感染被迫取出内固定物,或内固定物折断,或内固定 失效,或骨折不愈合,疼痛明显且持久,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功能。 2 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地(46±4.5)天,骨性愈合时间(148±3.5)天。伤肢功能恢复时间,关节功能正常(48±2.5)天,恢复行走时间 (20±3.5)天。3个月内愈合18例,3~6个月内愈合15例,6个月以上时间愈合3例。疗效:优17例(47.22%),良15例(41.67%),差4例(11.11%),优良率88.89%。浅层感染2

锁定钢板

适应症 大多数手术治疗的骨折并不需要行锁定钢板固定。只要遵循骨科手术原则,大多数骨折都能够通过传统钢板或髓内钉的手段获得愈合。但的确有些特殊类型骨折易于发生复位丢失、钢板或螺钉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骨不愈合。这些类型常被称为“未被解决”或“问题”骨折,包括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块骨折以及骨质疏松骨折。此类骨折都是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但决定使用锁定钢板之前必须仔细考虑手术是否符合锁定钢板所意味的确切原则(你的手术计划是什么?)。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四类不同的经典原则:(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2)中和原则,也是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器原则),用于粉碎的骨干或关节外干骺端骨折;(4)结合原则(混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的关节内干骺端骨折。使用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的医师必须了解其确切适应症,分辨角度稳定植入物所利用的是四种不同的原则中的哪种。例如,非粉碎的骨质疏松骨干骨折需要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而锁定钢板的锁定头螺钉与传统螺钉比较,具有抗拔出力更大的优势。所以对此类骨折,锁定钢板的使用是根据加压原则,具体是通过向心放置螺钉于动态加压孔中或是先在骨折一段拧入锁定头螺钉后再利用加压装置来进行加压。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锁定钢板也可根据中和原则来保护骨质疏松骨中的拉力螺钉,因为锁定头的螺钉抗拔出力大大增加。但关键点是明白:锁定头螺钉不能提供折块间加压。只有使用加压装置或者在混合锁定板上的“混合孔”上向心打入普通螺钉才能获得加压(先打拉力螺钉,然后打锁定钉)。 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的经典和理想的适应症是桥接原则和联合原则。两种原则都适用于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年轻患者的高能量骨折或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骨折。桥接原则的典型方式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又被称为MIPO或MIPPO技术),这时角度稳定钢板被用作内夹板来桥接负荷跨过骨折端。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通过间接复位技术纠正肢体对线、短缩、旋转畸形,而非直接暴露或复位骨折端。与加压和中和原则的提供绝对牢固固定以使骨折直接愈合比较,桥接概念提供的是相对牢固的弹性固定,其产生的骨折愈合是通过骨痂形成而产生的间接愈合。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4个螺钉孔(后文中还有具体讨论)。联合原则指在一块钢板上联合使用加压和桥接两个生物力学原则。尽管最初的锁定钢板,例如点接触钢板(PC-Fix)和微创固定系统(LISS)都是角度稳定装置(只有锁定孔,具有特有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性),术者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同一钢板上同时体现锁定和加压两种固定理念。在21世纪早期首次出现了锁定加压钢板(LCP),是由瑞士的Robert Frigg在奥地利的Michael Wagner的理念基础上设计而成。 联合技术适用于在骨折的一个节段是简单骨折,而在另一节段是粉碎骨折(例如干骺端、骨干粉碎骨折)。在上述情况下,钢板通过动力加压技术或通过动力加压孔打入拉力螺钉的方式对简单骨折进行加压,而同时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通过桥接方式使关节内骨折块与骨干对线。只有允许同时放置锁定头螺钉以及普通螺钉的钢板才能应用联合原则。禁忌症 尽管锁定钢板已经被广泛使用,其适应症也较宽,但我们必须认识并避免锁定钢板的几项禁忌症。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锁定钢板,特别是违反上述几条基本原则时,就可能发生固定失败以及骨折不愈合。锁定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使用时一项典型禁忌症是需要折块间加压的简单骨折。例如使用锁定内固定技术治疗简单的前臂骨干骨折易于发生骨折不愈合。与此类似,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经皮放置锁定钢板治疗简单骨折也是禁忌症之一。这些固定方式违反了骨折间隙加压的原则,因而导致不愈合(这一原理在Stephan Perren 的综述中有具体论述)。最后,间接复位和锁定钢板固定也不适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因为此类骨折需要开放解剖复位及折块间加压、牢固固定。 由于价格昂贵,锁定钢板一项相对禁忌症是传统钢板就能进行满意固定的骨折。例如前臂骨干骨折使用传统钢板治疗的愈合率超过90%。虽然有人宣称使用单皮质螺钉理论上减少了软组织剥离因而增加骨折愈合率,但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项对照试验证实上述观点。在某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滥用锁定钢板可能对整个医疗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样消耗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许这些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效益可能更明显。

锁定加压钢板原理及临床应用

SUMMARY 摘要 The principle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anchorage technologies and two opposed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in one implant it combines the principles of conventional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direct anatomical reduction with those of bridging plate osteosynthesis. Since the LCP can be used as a conventional plate using only dynamic compression, as a pure internal fixator using locking head screws,or as both combined, it provides the surgeon with multiple variations. Nevertheless, these new possibilities mean that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are essential if good clinical outcomes are to be achieved and maximum benefit is to be attained from the options offered by the LCP system. 锁定加压钢板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固定技术的结合,该内植物包含两种相反的接骨术原理,即以直接解剖复位为特点的传统钢板接骨术和桥接钢板接骨术。LCP既可仅当作动力加压钢板使用,亦可通过锁定螺钉而进作为内支架使用,或是上两种方式的联合,这为外科医师提供多种选择。然而,这些新的可能性亦即意味着,若要想获得LCP系统带来的最大价值及好的临床结果,则必须理解不同的生物力学接骨术原理及做好术前准备。 The current article provides biomechanical background to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LC plates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nd also report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ults obtained with LCP。 本文既提供骨折手术治疗时LCP使用的生物力学背景及指南,亦报告应用LCP获得的实验及临床结果。 INTRODUCTION 引言Since the first instance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 plate(carried out by Hansmann in Hamburg in 1886 (8) and the later integr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to operative fracture treatment as a result of Lambotte’s work, both the implants used and the related principles of fracture treatment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自第一例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1886年,Hansmann在Hamburg实施)及其后Lambotte将这些整理为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以来,内植物及骨折治疗的相关原则正持续发展。 Whi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lates various principles were pursued in paralle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dications for and technique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plates by the Swiss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SIF) wa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1950s that were later taken further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Matters Concer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O). The object of the technique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on internal fixation described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AO 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 was thus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giving the bone primary strength to allow ;early functional mobilization it was intended that this should be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rfragmentary compression with the object of absolute stability.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was developed to realize this objective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it allowed axial compression of the fracture zone by way of eccentric drilling for compression screws. In keeping with this principle, such an internal fixation operation led to primary bone-fracture consolidation without visible callus formation. Conventional plating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use of an adequate number of anchoring screws to press the plate against the bone with high compressive forces, creating a stable bone-implant connection. When this technique is used, biocortical screws yield the best possible anchoring force. Even tiny fragments were adapted

对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

对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组40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法,治疗组实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都要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法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具有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特点,十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四肢骨折;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四肢骨折患者呈現出了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是目前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当前,通常还是以采取传统治疗的方法较多,但是传统方法有诸多的弊端。本院近期选取了本院的80例患者进行了实验,一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法,一组患者实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法,该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组4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在16~68岁,平均年龄(35.4±0.24)岁,肱骨外科颈骨折24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胫骨近端骨折29例、Colles骨折15例。观察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法,治疗组实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2方法治疗组患者实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治疗内容:在治疗前,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然后对骨折类型进行分类确定,然后选择麻醉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身麻醉,另一种是腰硬联合麻醉,然后进行照片,测量和观察需要矫正的骨头的旋转角、长度等,然后进行矫正,最后实现复位,经皮临时用1~2 根克氏针固定,在骨折的周围,利用手术刀等工具,切开一个口子,然后利用剥离子在肌肉、骨膜等人体软组织潜行分离,进而形成一个组织隧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钢板,然后植入组织隧道中去,钢板的两端上一些螺丝钉进行固定,借助照片机,对钢板的放入情况进行观察,看是否到位。针对老年患者来说,骨质已经开始松散,尽量使用双皮质的螺丝钉进行固定。在钢板植入完成后,对伤口进行清洗,然后缝合好伤口。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的治疗方法。 1.3疗效判定标准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较好,骨折部位功能恢复理想,工作和生活逐步进入正轨视为显效。患者病情有明显豪装,患肢有明显改善,但尚未完全康复,生活和工作还有一定的影响,还不能从事较重的工作视为有效。患者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