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

(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

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

(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

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规划2030年城市人口170万。

(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

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

(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

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

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

(一)中心城区范围

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

(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1、主城

(1)河西城区——枢纽拉动,产业转型

包括通榆河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95平方公里,以新洋港、世纪大道、青年路、西环路为界分为城中、城南、城北、城西、西南5个片区。

城中片区:指新洋港、通榆河、青年路、西环路围合地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强化建军路、解放路交汇处的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改造整治城中村,提升居住质量,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宜人的生活片区;完善支路系统,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城南片区:指青年路、通榆河、西环路、盐淮高速公路围合地区,以居住和行政、文化、商务、教育功能为主。城市继续向南发展,结合原伍佑镇区开发居住用地,完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吸引更多人口入住;完善行政文化中心,并依托高等教育设施建设商务金融中心,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岗位;保留悦达工业园工业用地,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城北片区:指新洋港以北地区,以物流和工业为主。依托北站货运枢纽与交通优势,整合发展,将新洋产业园打造为重要的物流基地。加强与北部新兴镇区的交通联系,为镇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城西片区:指新洋港、西环路、世纪大道、盐靖高速公路围合地区,以居住和商业、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同时结合世纪大道与盐靖高速公路出入口积极发展物流业。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对蟒蛇河取水口的保护。

西南片区:指世纪大道、西环路、盐淮高速公路、盐靖高速公路围合地区,兼顾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依托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交通优势和大学城的科研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盐都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同时配套发展物流、仓储、市场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开创路以东主要布局居住用地,完善社会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河东城区——完善配套,产居平衡

包括通榆河以东、新洋港以南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以迎宾大道、世纪大道为界分为北、中、南3个片区。

北部片区:指迎宾大道以北地区,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机场搬迁后用地可预留改造为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居住等功能。

中部片区:指世纪大道以北、迎宾大道以南地区,以居住和工业用地为主。青年路以北现状产业空间向东拓展,打造光伏产业园,与东侧的南洋镇南部产业空间连片发展;增加居住用地,实现河东城区的产居平衡。

南部片区:指世纪大道以南地区,以工业、商务功能为主。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进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转化,新都东路南侧工业用地向东、向南拓展,其中新都东路沿线企业进行转型,以科研中试为主;向东延续新都路公共服务设施轴,打造河东中心。预控该片区南部与步凤镇区的交通联系,协调远景功能布局。

2、特色产业园区

依托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强特色产业园区与主城的有机联系,促进现有优势资源的整合,统筹各主体的发展空间,形成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整体。

(1)环保产业园

范围:沿海高速公路以东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建设引导:以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为主,打造集研发设计、科技孵化、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集群。以331省道为轴发展产业用地并逐步向南、向东扩张,新洋港南侧布局物流市场用地。新民河西侧布局生活配套区,与盐东镇新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等功能相协调。

(2)高新产业园

范围:盐靖高速公路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建设引导:以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引领全市企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低能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企业转变,兼顾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创业、安居。依托凤凰南路布局产业用地,并向东逐步扩张;利用高速公路出入口发展物流业,规划市场、仓储用地,青年路西延段两侧布置生活性用地。产业园北侧的龙岗镇区主要发展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作为产业园的生活配套区。(三)中心体系结构

由解放路和新都路形成横“T”字公共设施轴串联城市中心,形成多中心体系结构。

1、一级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位于串场河、小洋河、黄海路围合的用地范围内,是现状的综合性城市中心,规划以商业金融、旅游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主,服务于全市域乃至更大区域,集中体现盐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新四军文化特色和滨水景观风貌。

行政文化中心——位于世纪大道、串场河、盐渎路、解放路围合的用地范围内,全市行政文化中心,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主。

商务金融中心——位于南纬路与解放路交汇处,以商务办公功能为主,服务于全市域。

河东中心——位于新都路和五台山路交汇地区,规划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同步完善配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综合性功能,服务于整个河东片区。

2、二级中心

城西片区中心——位于青年路与镇西路交汇地带,提供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

生等综合性功能,服务于西环路以西、世纪大道以北区域。

西南片区中心——位于南纬路与开创路交汇地带,以科研办公为特色,包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综合性功能,主要服务于西南片区。

高新产业园中心——位于青年路和振兴路交汇地带,包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综合性功能,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园。

环保产业园中心——位于331省道和生态大道交汇地带,包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综合性功能,服务于环保产业园。

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

保留世纪大道以南、西环路以东以及人民南路以西地区的市政府。盐都区政府可考虑远景搬迁至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的集中办公场所,现状用地保留作为城南集中办公场所;保留亭湖区级行政办公机构。保留部分占地较大、建筑风貌较好的市级行政办公单位,逐步搬迁沿建军中路、毓龙路、人民路、开放大道、文港路等道路布局的部分占地较小、建筑风貌较差的行政办公机构,向市行政中心集中布局。规划结合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环保产业园、盐都经济开发区设置集中行政办公场所。

2、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文化设施分为市、片区、居住社区三个等级。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68.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1%。

保留市行政文化中心南侧的市级文化设施,包括市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海盐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市文化馆。对现状市级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结合河西商务金融中心及河东商业中心,规划于盐渎路、解放南路交汇地带设置会议、博览中心,于新都东路与峨眉山路交汇地带布置青、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大型文化设施。

保留亭湖区文化中心等片区级文化单位。规划同时结合高新片区、城西片区、西南片区、城南片区、河东中部片区、河东南部片区、环保片区等片区中心设置图书馆、文化馆、青老年活动中心等片区级文化设施。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小于20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不小于0.2公顷。

规划结合居住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建设居住社区级文化设施,包括文化站、小型图书室、影视厅、棋类活动室艺术训练班及青少年和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等。

3、教育科研用地

(1)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保留城中片区的盐城师范学校,城南片区结合现有的盐城机电高等技术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校、盐城交通技师学校以及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多所学校,加速培育城南盐渎路以南、西环路以东地区的高职园区。保留位于通榆河以东的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城经济开发区内的盐城工学院和盐城师范学校的新校区,促进教育设施共建共享,合并成立江苏海洋大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成为盐城高科技人才培训中心。

(2)科研设计用地

在盐城经济开发区北部和高职园区西侧区域规划集中的科研设计用地,建设具有盐城特色、复合发展的科研设计园区。

(3)中小学用地

高中:按25人/千人的标准配置,按50人/班、不低于60班/校的原则建设,每校服务人口10~15万人。

初中:按35人/千人的标准配置,按50人/班、不低于36班/校的原则建设,旧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新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每校服务人口5~7万人。

小学:按70人/千人的标准配置,按45人/班、不低于36班/校的原则建设,旧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新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每校服务人口2~3万人。

规划期末盐城中心城区保留现状21所小学、16所中学,新建61所小学、20所初中、14所高中。

4、体育用地

规划设置3个市级体育中心,保留南纬路与解放南路交汇地带的市级体育中心及解放路与大庆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全民健身中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结合河东商业金融中心,于新都路北侧、东环路东侧区域布置一处市级体育场馆设施。

规划城西片区、城南片区、城西片区、高新片区设置片区级体育场馆,布置篮球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地等小型活动场馆。

居住社区级体育设施结合社区中心或公共绿地集中设置,用地标准按每千人200~300平方米配置。

5、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设置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保留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中医院及妇幼保健院3个三级甲等医院,规划于城南片区南纬路南侧、人民路东侧区域以及河东片区东环路以东、世纪大道以南各建设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满足城南片区及河东片区医疗卫生设施需求。保留扩建并升级第二人民医院、协和康复医院、东仁医院、盐阜医院等综合医院及部分专科医院,对年门诊人数少于1万人次的小型普通医院改造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规划城西片区、西南片区及城南片区原伍佑镇区设置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每3~5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地按照3000~5000平方米控制,可结合社区中心设置。

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福利设施用地

为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需求,建立市、社区二级养老服务体系。保留并扩建海龙路北侧的原亭湖区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建设市级社会福利院,搬迁市福利院至盐渎路以南、解放路以东并扩建,原市福利院用地合并给市儿童福利院,配置相应的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等机构,提供助餐服务、休息保健、阅览、娱乐等设施。规划盐渎路以南、五台山路以西增设市级老年福利设施用地,完善河东城区市级福利设施配套。保留并扩建青年路与解放南路交叉口附近的儿童福利院及盐马路与大庆中路交叉口附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的建设。

7、文物古迹用地

根据《文物保护法》对城区内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5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20

处区(县)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

8、宗教用地

六、工业用地

形成4个主要工业集中区与1个主要工业调整区:

1、东部工业区

迎宾大道、新洋港以南,亭湖大道、331省道以北,五台山路以东,226省道以西的区域。以现状盐城市环保产业园、亭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LED产业园等工业用地为基础,利用邻近沈海高速公路、新洋港的交通区位,集中布局工业用地。其中,沈海高速公路以西工业集中区域,主要以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工业用地提升挖潜与增量扩展并重,重点提升现状工业用地地均产出效益;沈海高速公路以东工业集中区域,主要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本区域主要以土地增量扩展为主,增量用地主要位于亭湖大道以南区域。

2、东南工业区

新都路、盐渎路以南,伍佑港、南环路以北,开放大道以东,沈海高速公路以西的区域。其中,通榆运河以西区域,以原盐城经济开发区五星创业园工业用地为基础,重点提升优化原有主导产业,逐步外迁耗能、耗水的污染企业,提升该区域企业的科技水平,逐步加大投资强度、提高能耗与水耗标准,该区域主要以工业用地的存量挖潜与置换提升为主;通榆运河以西区域,以现状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为基础,结合已发展成型的主导产业,积极向两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工业用地存量挖潜和增量扩展并举。存量土地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地块容积率,拓展企业的研究、开发、决策、管理、融资、财务、营销等战略性功能;增量土地主要位于东环路以及南环路以外区域,新增项目应注重对工业类型的选择,注重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和产业链的构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光源以及机械制造等产业,同时提高投资强度与开发强度等准入门槛。

3、西部工业区

八河路、东进路以南,盐渎路以北,开创路以西,凤凰南路以东的区域。以盐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潘黄工业园以及盐都区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为基础,利用邻近盐靖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204国道、

新洋港航道的交通条件,集中布局以新能源、新医药、电子器材等为主的工业门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增加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决策、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其中,盐靖高速公路以西区域,工业用地以增量扩展为主、改造升级为辅,重点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同时改造升级原潘黄工业园内部分低端中小企业;盐靖高速公路以东区域,为现状盐都经济开发区范围,开创路以东工业用地主要以“退二进三”的合理置换,逐步改造、搬迁现状对环境质量有严重影响的工业企业,开创路以西工业用地主要以增量扩展为主,重点吸引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努力降低单位工业以及万元GDP 的能耗与水耗,逐步提高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该区域为盐城未来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通过园区共同建设与改造,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平台。

4、北部工业区

新洋港以北,新龙路以南,204国道以东,范公路以西区域。以新洋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为基础,利用邻近新长铁路货运站场、204国道、盐靖高速公路北段、通榆运河及新洋港航道的交通条件,重点发展以电子、机械等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工业区工业产品的配件加工与制造。以用地存量挖潜为主,重点对串场河沿线化工、建材以及热电厂等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进行改造与治理,特别是对串场河与新洋港河口处的热电厂与化工厂进行搬迁,若近期内难度较大,需对污染物排放以及能耗、水耗提出严格控制要求;对于其他污染企业争取进行进行改造与污染治理,对于混杂在工业用地中的居民点,原则上应逐步迁移出本区域。

5、城中工业调整区

新洋港以南,南环路以北,开创路以东,范公路以西区域。为了达到优化老城区用地结构,提高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目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布局原则,逐步拆迁置换城中区域其他零散工业用地,有序提升周边环境品质改善。其中,重点调整新洋港两侧零散工业用地以及青年路南侧工业用地,使各类企业逐步向各个工业园区内集中发展。

七、物流仓储用地

形成4片集中的物流仓储用地:

1、城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位于新龙路两侧区域,紧邻新洋经济开发区,依托新长铁路盐城货运北站,利用盐靖高速公路北段、沈海高速公路、新长铁路、连盐铁路、通榆运河航道等,建成以大宗生产资料集散为主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同时加强与东台通榆河物流中心、江苏里下河物流中心、阜宁内河港物流中心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大宗货物快速流通网络。

2、盐城经济开发区汽车物流园区

位于盐渎路北侧区域,紧邻盐城经济开发区悦达汽车公司,结合现状基础,利用紧邻东环路区位优势,园区重点以市内外物流集散功能为主要内容,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核心,建设集货运配载、仓储配送、公铁联运、信息服务、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汽车专业物流中心。同时结合海关监管点建设,发展保税物流。

3、盐都区生活消费品物流园区

位于204国道以及世纪大道两侧区域。紧邻盐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204国道与盐靖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便捷的陆路运输条件,以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主,打造长三角北翼的地区货物中转基地。重点发展烟草与医药配送,形成苏北地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医药与烟草物流园区。结合现有发展基础,加快形成覆盖苏北,辐射安徽、山东、河南等周边省份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

4、农副产品物流园区

位于沈海高速公路以东、迎宾大道北侧区域,紧邻环保产业园与南洋镇,利用沈海高速公路、226省道、新洋港等交通设施,形成以大宗农副产品交易、粮食仓储配送等为主的物流区。

八、绿地

采用由外围郊野公园和水绿廊道两个互生系统相互组合,建设大、中、小不同级别的城市绿地散布其中的绿地系统模式,构建“一环加十字轴”的特色绿地系统空间格局。

“一环”指以高速公路环为依托的生态绿环,串联中心城区外围多个郊野公园,成为彰显盐城“东方湿都、水绿盐城”的特征门户要素。

“十字轴”指通榆河与新洋港沿岸的生态绿地构建的中心城区绿地框架,是盐城“水绿城市”的支撑。(一)公园绿地

沿新洋港、串场河、新河两侧建设50米以上的绿化带,沿蟒蛇河两侧建设20米以上绿化带,沿小洋河两侧建设15米以上绿化带,沿其它河流两侧建设10米以上绿化带,构筑水绿伴行的生态框架,共同营造“水绿盐城”的城市特色。

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实行“见缝插绿”,在各级公共设施中心、交通枢纽、市场、体育中心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段,布置形式多样的绿化广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带形绿化在河道转变、桥头等位置,适当扩大,布置绿化节点,形成“点线相连”的绿化体系。

(二)防护绿地

沈海高速公路、盐靖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100米宽的防护绿带;204国道、331省道等主要公路两侧各控制50米宽的防护绿带;新长铁路、连盐铁路、沿海高速铁路两侧控制宽度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带;快速路两侧控制宽度不小于20米的防护绿带。

变电所周围保留30~50米防护绿带;污水处理厂、热电厂周围保留20~30米防护绿带;高压线沿线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要求控制相应宽度的高压走廊。

有污染的工厂周边,设立不小于50米宽的卫生隔离林带。工业用地与生活用之间,设立不小于30米宽的卫生隔离带。

(三)近郊公园

将新洋港与老新洋港围合成的区域建成大洋湾郊野公园;同时,在龙冈镇以西、岗沟河以西、新兴镇以东、步风镇以北等地区以及淮盐高速公路和西环路交叉口等中心城区外围地区,结合农业示范园如伍佑生态农业园等、水域和园地建设郊野公园,成为美化城市对外形象的载体。

九、对外交通

(一)公路

1、高速公路

在现状高速公路布局基础上,规划北延盐靖高速公路至阜宁、东延盐淮高速公路至大丰港区。新增一处互通(盐淮高速公路的东环路互通),中心城区对外共设置8处高速公路互通,在各个方向上均有2处。

2、其它干线公路

形成“三横三纵”的对外干线公路网布局。

“三横”由北向南依次为:234省道(与北侧新龙路衔接)、331省道(与北环路衔接)以及三沙公路(与南环路衔接)。

“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233省道(与凤凰南路衔接)、204国道与226省道。

(二)区域轨道

沿海高速铁路沿通榆运河走廊布局,站点设置于现状盐城站。

连盐铁路由盐城编组站引出,穿过通榆运河至连云港,向南与新长铁路共用通道,站点设置于现状盐城站。

延伸泰锡宜城际轨道至盐城,由现状盐城铁路站引出,向南与新长铁路共用通道至便仓站,由便仓站向东南方向引出至泰州。

预控盐蚌铁路,以货运交通为主,由便仓站引出,向西接入安徽蚌埠铁路枢纽。

(三)航空

为减少机场限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规划远期将机场搬迁至市区东南侧、大丰城区北部新丰镇附近,带动盐城市区与大丰市的一体化发展。

(四)内河干线航道

包括通榆运河(三级航道)、新洋港(五级航道)。规划取消串场河城区段通航功能,作为城市景观河道。

规划沿通榆运河结合北侧铁路场站以及南侧工业用地建设两处公共码头。

十、城市道路

1、快速路

规划在现状“田字形”快速路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快速发展趋势,在中心城区东侧增加一条快速路(九华山路),形成构筑“三横四纵”的快速路系统,其中“三横”分别为北环路、世纪大道(西段)-青年路(东段)-亭湖大道以及南环路,“四纵”分别为九华山路(青墩接线南延)、东环路、范公路以及西环路。

2、主干路

主干路网呈“十三横十一纵”格局,其中“十三横”由北向南依次为黄海路、建军路-迎宾大道、八河路、大庆路、青年路(西段)、东进路、世纪大道(东段)、新都路、盐渎路、南纬路-赣江路、嘉陵江路、步湖路以及伍佑路,“十一纵”由西向东依次为凤凰南路、火炬路、吴抬路、镇西路-开创路、盐马路、解放路、人民路、开放大道、希望大道、五台山路、峨眉山路,间距800~2000米。

3、次干路

次干路以各片区为单元自成网络,对道路网络骨架起补充作用,直接服务于沿线建设用地。规划次干路间距300~600米。

4、支路

构建区域差别化的支路网系统,同时通过规划的弹性控制,协调支路网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各交通分区支路网差异化控制指标如下,需要在下位规划中予以落实

表9-7:中心城区支路网密度一览表

十一、公共交通

(一)轨道交通

规划预控3条轨道交通线路。

轨道1号线:依次经过先锋岛—建军路商业中心—铁路客运站—河东行政区—河东商业金融中心,串联城市主要商贸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线路长度约23公里;

轨道2号线:依次经过城北物流中心—建军路商业中心—市行政中心—城南商务中心—伍佑组团中心,线路长度约27公里;

轨道3号线:依次经过高新技术园区中心—城西中心—城南商务中心—铁路客运站—河东大洋湾—环保产业园区中心,串联主要商务中心以及景观节点,线路长度约34公里。在外围通过有轨电车方式向西可达大纵湖湿地区、向东可达丹顶鹤保护区。

(二)快速公交

现有解放路上的快速公交规划远期利用轨道交通替代(2号线),其余线路结合轨道线路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相应调整,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规划共设置5条主要线路走廊:镇西路—开创路;开放大道;五台山路;新都路;南纬路—赣江路。

(三)常规公交

在轨道交通线路和快速公交形成公交主骨架的基础上,对地面常规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建立干线和支线两个层次的常规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公交线网。干线是主骨架线路的补充和衔接;支线以接驳为主,车型以中巴为主,以片区为单位进行运行。

(四)公交场站

1、公交中途站

旧城区公交站距为400~600米,其他地区600~800米;城市外围地区800~1000米。

2、公交首末站

首末站规划于紧靠客流集散点、周围有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宽裕、人口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中心附近。

3、公交停保场

将公交停保场分为两类:综合型停车保养场:规模大,提供大型、高质量的综合保养、检查、维修服务;小型停车场:规模较小,提供日常停放、检修服务。

规划建设综合型停车保养场4~6个(3~5公顷),小型停车场12~16个(1~2公顷)。

十二、客运枢纽

结合城市对外交通布局,规划构建5个城市A类枢纽以及6个B类一级枢纽。

十三、公用设施

1、供水设施

盐城中心城区规划水厂共4座,供水总规模90万立方米/日。

水厂名称水源地现状规模(万m3/d)规划规模(万m3/d)备注

城西水厂盐龙湖水源地11.5 30.0 改造

城东水厂通榆运河盐城水源地1 20.0 30.0 扩建

河东水厂通榆运河盐城水源地2 / 20.0 新建

秦南水厂朱沥沟秦南水源地/ 10.0 新建

2、污水处理厂

规划新建、扩建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厂规模适度超前,并兼顾周边乡镇,总规模为51.8万立方米/日,具体见下表。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标准,现状为一级B标准的进行提标改造。

根据污水处理厂周边工业用地面积及回用潜力,制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生产规模。规划中心城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低于7.8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设置,应符合水源地保护要求,同时结合水环境容量来设置。再生水回用部分建筑冲厕、道路清扫、城市绿化、车辆冲洗等城市杂用水可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执行,河道景观用水可按《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标准执行。

3、供电设施

以盐城地区大电厂、华东地区500千伏电网和国家1000千伏电网为主供电源,同时积极发展沿海陆地、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提高新能源发电比例。规划新建500千伏榆河变、500千伏高荣变、500千伏双草变。500千伏变电站用地面积按11万平方米控制预留。中心城区形成以4座50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盐都变、榆河变、高荣变、双草变)为主干网架,为中心城区提供可靠电源。随着地区负荷的增长,规划对现状6座220千伏变电站进行增容,同时需新增220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的220千伏变电站均按3台主变设置,单台主变容量按180-240MVA考虑,每座220千伏变电站预留用地2公顷。

4、供气设施

规划近期(至2015年)以射阳天然气田、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为气源,形成民用为主、工业为辅、工民并进、储备项目、滚动发展、初成体系的格局。远期(至2020年)以射阳天然气田、西气东输管道天然气、滨海港LNG等多气源供气,初步形成天然气发电为主、天然气化工起步、民用天然气完善提高的格局。规划在盐城中心城区设立射阳天然气门站、西气东输门站,用于接收长输管道天然气。

5、供热设施

规划新建热源点1处,扩建热源点3处,总供汽能力为1400吨/时。

注:规划盐城热电厂为其新址。

6、通信设施

通信交换局所的安排以大容量少局所为原则,以光纤接入网为主。中心城区现有通信交换中心根据用户发展需要适时扩建增容,在城市新发展区规划增加4处通信设施综合用地,每处用地按1公顷控制。各家通信运营公司可结合规划预留的通信设施用地建设交换局所等通信基础设施,满足发展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

7、环卫设施

保留盐城大吉生活垃圾焚烧厂,规模为1450吨/日,考虑到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推广时间与效果的不确定性,规划预留焚烧发电650吨/日发展规模所需用地,主要处理中心城区、射阳、建湖、东台、大丰城区的生活垃圾。中心城区规划保留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采取卫生填埋处理方式,规模为450吨/日。

8、防洪排涝

城市防洪以提高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扩大防护范围为重点,完善通榆河以东新洋港以南、西潮河以北、仁智河以西第四防洪区防洪屏障、实施排涝工程建设;西扩第一、第二防洪区至冈沟河,新建通榆河以东、新洋港以北、潭洋河以南、六子河以西第五防洪区;新建通榆河以东、西潮河以南、斗龙港以北、仁智河以西第六防洪区,大马沟以西、冈沟河以东第七防洪区,冈沟河至东涡河之间第八防洪区,小新河通榆河西南侧的第九防洪区。中心城区防洪标准第三防洪区达到200年一遇,其它防洪区达到100年

9、消防站设置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作者:————————————————————————————————日期: 2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县城城关镇、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法规定。 第四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是郴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郴州市的规划工作,并对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进行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郴州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负责管理本辖区(含各类开发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置专职或兼职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搞好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

管理工作。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建制镇配置专职或兼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各区(镇)人民政府和国土、公安、环保、消防、水利、交通、房产、城管、工商、建工等有关部门应配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负责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实施管理,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三)参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参与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 (四)负责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负责颁发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负责建筑方案的审批,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的统一管理; (六)负责城市规划的报批和宣传工作; (七)依法受理因不服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包括所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与内容 (1) 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 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 (2)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5) 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 (7) 第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8) 第八章防灾规划 (9) 第九章城市设计指引 (10) 第十章建设开发控制 (11)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3) 第十二章奖励与处罚 (13) 第十三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郴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郴州武广站福城的开发建设,促进福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已经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编制《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武广站福城片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范围 武广站福城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含有万华岩镇、市郊乡各一部分。规划区西起增湖岭东山脚,东止107国道,北临郴桂高等级公路,南靠山体控制绿线,即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 2.《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初步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4年10月); 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4.《郴州市城市绿地绿线控制规划》; 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初步成果; 6.《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郴州市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等; 7. 已经编制完成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依法规划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3.遵循《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指导,注重保持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的延续性,强调整体格局的优化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相关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4.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5.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郴州市地方特色,增强福城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第五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等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和内容 第六条规划调整的原因 1.随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不断深入,郴州站片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村民安置用地的要求和范围不同、武广客运专线标高、站场及涵洞位置的确定与原规划不一致、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原规划开发强度偏低等,导致实施难度加大; 2.《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对规划片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原规划因位于95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外,依据明显不足; 3.《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原规划在编制内容与深度上尚有需要完善与深化的方面,如有约0.75平方公里的综合用地没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体系,无法指导土地出让;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概述 第一条、项目概况 第二条、郴州市城市照明基本现状 第三条、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第四条、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五条、城市夜景架构规划 一、近期夜景架构规划 二、远期夜景架构规划 第二部分近期夜景照明规划 第六条、以城市功能区域为主的照明格局 第七条、照明分级控制格局规划 第八条、建筑照明 一、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建筑照明设计 一)标志性建筑物的照明设计 二)行政办公建筑的照明设计 三)商务建筑的照明设计 四)传统建筑的照明设计

五)交通与通信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六)工业建筑的照明设计 七)宾馆酒店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八)民用住宅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第九条、道路照明 一、道路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道路分类照明及照明标准 三、道路交叉口照明 四、道路立交桥照明 五、一般道路照明设计灯具布置及选型要求 六、郴州市道路照明现状分析、规划 七、郴州重点道路照明规划 第十条、公园照明 一、公园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公园夜景照明主体 三、北湖公园、苏仙岭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一条、广场照明 一、广场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广场夜景照明的方式 三、五岭广场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二条、桥梁照明 一、桥梁夜景照明的基本原则

二、桥梁照明的基本要求 三、桥梁结构分类照明 第十三条城市水系郴江 第十四条、公共景观照明规划 第十五条、城市重点区域照明规划 一、城市节点与标志照明 二、城市交通枢纽夜景照明规划 三、城市主要出入口照明 四、城市照明观景点 五、街道整体亮化形式示例 第三部分夜景照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第十六条夜景照明建设的实施计划 一、近期实施计划 二、远期实施计划 第十七条规划实施的技术要求 一、灯具的技术要求 二、电气配置的技术要求 三、灯光控制技术 第十八条灯光实施、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照明建设的政策及措施 第二十条景观照明的质量评价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郴州市-刘运华-“两城”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报社版)

“两城”建设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郴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刘运华 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承担的功能相对一般城市要多、要广,任务繁重,必须结合郴州实际,加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两城”郴州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周边城市的挑战 1、郴州现有基础设施与“两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体量小,与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不相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功能定位、分区不明确;规划、建设水平较低。二是未形成现代人流、物流聚散的高效、快速交通网络;市内快速、便捷交通环线以及交通主干道不足,与周边次级城市、三级城市未形成快速交通联络干线。三是市政设施、市容环境面貌有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四是总体上缺乏作为湖南最开放城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磁力效应。 2、郴州建设“两城”面临着来自赣州、韶关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上下都在谋求新的发展。郴州周边

的韶关、赣州等城市在新的形势下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确定发展目标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赣州特大型城市;韶关为广东省政府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之一,其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三城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比较,郴州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明显落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韶关、赣州发展势头和基础较好。具体情况为郴州总人口比赣州少,比韶关多,经济总量指标不如赣州,但人均指标占有优势;人均指标不如韶关,但总量指标占有优势;但近两年韶关、赣州在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大于郴州,而且郴州与这两城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也存在差距。这表明,赣州、韶关是郴州“两城建设”中的强劲对手,包括在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争夺,若不采取超常规的有效发展策略,郴州“两城”建设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二、建设“两城”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两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充分依靠人才和科技,在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统筹实施。 1、把握规划、建设原则。必须紧紧围绕“两城”发展目标定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郴州东城区的潜力

郴州东城区的潜力 2004年湖南省政府搬迁至长沙城南板块,政府入驻,三馆一中心开建,整体区位经济飞速发展,城南板块现已成为长沙最具活力的板块,今日的辉煌早已无需赘述。 对于现在的郴州楼市来说,郴州城东板块在郴州版图上的意义,尤如长沙城南板块对于长沙的意义。可以说未来城东新区的建设和高速发展与苏仙区政府东迁是密不可分的。从苏仙区政府新址东迁,城东板块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城东新区城市次中心的全面启动,更是掀起了城东新区的开发热潮。据了解,郴州市政府的第二办公大楼也即将搬迁至城东新区,随着郴州市“承接转移”和郴州城东建设的展开,郴州楼市原有的格局势必也将产生化学性裂变,2012年郴州新开发的楼盘总量一半以上都位于城东坂块。 郴州市城东新区,尤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于王仙岭脚下冉冉升起。

区政府东迁带动新区建设 近几年来,郴州提出了城市发展“南延东进,东进优先”的战略目标,其中城东新区是郴州市“两城”建设的重点,更是苏仙区投资的主战场。这给城东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机遇,苏仙区政府抓住城市东移和产业中心的定位,以百亿投资计划,以区行政中心搬迁为龙头,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把城东新区打造成可容纳20万人口,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的城市次中心。按照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的城区新规划,规划城东新区面积32.48平方公里(含出口加工区),以区行政中心搬迁为龙头,着重推进苏仙区白露塘镇辖区内的白水组团和板桥组团,力争今年内,完成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其中建设相山大道、香雪大道、云松路、相水路、学院路、观山大道等交通设施项目“三横七纵”10条路。

苏仙区政府的搬迁进驻以及配套落成的法院、检察院、医院、学校这些配套,规模上已经是一个“新城市”的体量。市体育中心、市会展中心这些亮点项目,对未来的经济、人文、商机和房价潜力都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郴州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已经成型,以及河西沙滩公园,长10公里的规划,用海沙做的沙滩排球场,政府所做的这些市民工程,这都说明了未来的政府中心偏移。 东城区依托已形成的湘南学院、高职院、有色科技工业园、出口加工区,郴资大道向南北纵深发展。该区以西河为界分为白水组团和东河组团,即以新型工业和综合服务、居住职能为主的东河组团;以高等教育、体育、居住为主的白水组团。两个组团形成两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区。东城区三纵七横的道路已基本形成,路电水煤气管道已经铺设到位,具备了住行娱多种功能于一体,功能配套日渐完善,未来就好像沙盘上的绿色一样,充满着勃勃生机,它将是郴州的一个精品亮点。 城东新区作为郴州“两城建设”、“三城创建”的桥头堡,它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辉煌,郴州市体育中心竣工,市会展中心落地,市人防指挥中心拔地而起,涵盖了苏仙区政府、苏仙区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医院等项目的苏仙区行政中心整体搬迁工程全面启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力量的汇聚,昭示着这里的无限前景和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