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一二三四

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一二三四
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一二三四

新学期,自该有新任务。研一学生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基础课的学习转移到科研素质的培养上,其面临的选择是:是否在学有余力时,申请加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小组?

既然号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那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而科研往往以课题为载体,因此,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迈入科学殿堂的捷径。根据导师培养方式的不同,研究生介入课题研究的时点各异。有学生从大学本科时一直跟随导师,有学生从研一就开始,有迟到研二才有机会者,也有人直到毕业也未曾触碰到课题组的大门。因此,要不要进课题组以及什么时候进课题组,成为研究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过早介入,正常的基础课学习会被干扰;太晚进入,特别是对学制仅两年或两年半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及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都会大受影响。

撇开导师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已有明确安排的情形,那些无此条件的研一学生,会更加纠结。若确实希望摸索科研的门道,想向导师提出申请进入课题组并获批准,且位列其中后能有甘之如饴的畅快,学生需要想清楚:一个目标,两项遵守,三种转变,四个收获。

“一个目标”是指“愿意以配得上科研工作者身份的学术成果完成研究生学业”。依循常理,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故“科研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研是万万不能的。”倘若只以学位获取为导向,蒙混过关为目的,那就没必要在课题组中承担研究工作,更不用提研究二字。只为求得在导师处赚取工分,实无必要。贸贸然进入课题组而引发整体绩效下降而自身却少有长进,此等害人害己之事,少做为好。学位可以借助蒙混,而学问只能凭借钻研。

“两项遵守”,一指遵守课题组的管理制度,一指遵守研究人员自行许下的承诺。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用自律来监督自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一个卓越的课题研究小组,必然配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科研管理,源自于完善的制度和人性化的执行。完善的制度强调“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而人性化的执行更看重研究人员基于科研道德的自律。科研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需要研究人员去遵循,若一味胡乱行事、肆意妄为,小则阻挠课题进展,大则伤及课题组声誉,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进入课题组,不是为了沦落成别人眼中弄坏一锅汤的耗子屎,应当努力升华成给课题组添砖加瓦的好帮手。在向导师申请时,千万不要为求导师同意而随便应承或承诺。一句承诺就是一种责任。一诺值千金,必须时刻谨记并信守诺言。连五岁小孩尚知“苟轻诺,进退错”,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研究生,恐怕表现不能比未来的花朵还差吧?

“三种转变”是指: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从工作到事业的转变、从被动推拉到自动自发的转变。研究生学习看似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高端延伸,但其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本科阶段可以把自己当做学生,而研究生阶段只能将自己看作职场人士,最起码要具备“社会人”的心态。想想你那些正在就业的大学同学,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可没有你在学校这么舒服,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还能为失恋

的伤痛和网络游戏未能通关而伤心哭泣。他们可没有这样风花雪月。他们要面对的是领导的诘难和同事的嘲讽,要承受不管刮风下雨都必须准时打卡的压力,更要咀嚼工资涨幅永远赶不上房价飞升的心酸。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区分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分水岭。散漫不是个性的彰显,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才是真正的个性。哪怕是再有革命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从遵从社会游戏法则开始,逐步开创为世人所接受的新准则。如果持续停留在学生心态,对课题组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放在眼里,同时又缺乏高度自律,要想实现后两种转变,无异于空口说白话。课题组分派给你的任务,你把它当作是工作还是事业,所要付出的辛苦和煎熬,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在用心程度上就存在极大不同:用工作的心态去完成,往往是尽力而为;用事业的心境去对待,就能做到全力以赴。其间的差距在于能否做到全情投入。一个人在克服困难时,只有全身心付出,才能激发潜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等、靠、要”。长期习惯于被人推、拉方有所行动者,缺少了成长成才的自觉意识,在工作态度上根本不可能上升到自动自发的较高层级。

“四个收获”是指:学术精进、情感升华、意志磨砺、生活历练。参与课题组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收获长足进步,在导师的指导下让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技巧,训练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练就了“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技能,则学术之精进,必能得以实现。但是,要求一个对科研圣殿还懵懂无知的学生,凭借一己之力穿越重重障碍,虽不说完全不现实,至少其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是事倍功半的。为此,必须发挥学术团队的作用,利用好学术互助组“促、帮、带”的功能。科学研究可不是菜市场买小菜,只要看中了付钱即可,科研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推“陈”出“新”,总之创新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创新点从何而来,不仅依靠个人的灵光一闪,更得凭借集体智慧的头脑风暴。特别是课题遭遇研究瓶颈时,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不放弃的勇气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创新大厦。当一群科研工作者拥有共同使命并在追逐使命的过程中相扶相携,在“革命”的欲火中铸就真挚的情感,那才是难能可贵和弥足珍贵的。而科研带给每一位研究者的,不仅仅是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增强了他们适应未来紧张、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课题如何分工、沟通怎么有效、困难何以克服,解决好这些摆在课题组面前的棘手难题,本身就是传递给研究者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技巧和生命的记忆。与课题研究深入同步增进的知识、技能及思想,必将伴随潜心研究者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惧风雨,不畏艰难,能在凄风苦雨中昂首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只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才能从中辨析出科学研究塑造的真正的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激励在学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强化研究生的职责义务意识,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奖助学金管理指导意见》〔院发学字(2010)95号〕的文件精神并结合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第二章奖助学金发放对象 第二条凡学籍关系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为过程所的研究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献身科学事业,立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业成绩优异或在科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绩效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精神者,均可享受奖助学金。 第三条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章奖助学金结构及发放标准 第四条奖助学金分为普通博士生、硕博连读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三个层次设立。 第五条奖助学金包括发放项目和抵扣项目。 发放项目由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三助奖酬金(即“助研/助教/助管”酬金)、补贴四个部分构成,其发放标准详见“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

表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览表(单位:元/月) 2

注:1. 专业学位硕士生和普通博士生三年级以上(不含三年级)研究所不再负责提供奖助学金 2. 研究所已提供的研究生住宿、医疗等补贴,均由“暗补”变成“明补” 3. 硕博生自入学开始为博士预科阶段,享受博士预科待遇;硕博生通过中期考核后正 式转入博士阶段,享受博士待遇。硕博生未能通过中期考核的转为硕士培养,学习年限为四年,且应返还为其多支付的相关费用(与同级硕士研究生相比) 4. 生均:代表课题组的所有研究生平均值。应发合计按研究生工作情况可上调和下调。 应发合计包含伙食补贴。 抵扣项目包括住宿费、伙食补贴、医疗保险等。 第四章等级奖学金和助研奖酬金的发放 第六条等级奖学金的发放与研究生考核相挂钩。经课题组考核被评选为优秀或合格研究生者享受等级奖学金。对于学习工作不努力且屡教不改、考核成绩为不合格、或有违规违法行为的研究生,等级奖学金予以核减或停发。 第七条助研奖酬金面向担任助研岗位并做出工作贡献的研究生设立。 第八条课题组应将助研岗位及相应职责要求在内部予以公开,研究生须经导师同意后申请助研岗位,并与课题组负责人、教育办签署岗位任务书。如有调整,于每月的20日前报教育办。 第九条受聘助研岗位的研究生,须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课题组考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减发或停发助研奖酬金: 1.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工作考核不合格者; 2.不能按计划完成开题报告或论文进度者; 3.不遵守所内规章制度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者; 4.无故不参加研究所组织的重要活动者;

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武汉大学的思考与探索

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武汉大学的思考与探索 周叶中胡甲刚*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不仅符合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拔 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并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武汉大学通 过组建跨学科机构、选拔跨学科生源、修订培养方案、设置跨学科专业和举办跨 学科论坛等多种方式,着力推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今后,武汉大学还将进一步 转变观念、加强建设、理顺机制、完善制度,使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成为鲜明特色。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 一、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原动力,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单一专业化培养的藩篱,打破学科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人才。 (一)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在进一步分化的同时,也走上了高度综合的道路,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系统综合期。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渗透,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犬牙交错、互融互通,编织成愈来愈密集而复杂的网状结构,而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则往往产生于这些网格的结点。如DNA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半导体电子技术等无不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取得的。据统计,从1901年到1990年间颁发的82次诺贝尔化学奖中,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三门学科得奖共计71次,跨学科的比例占87%,它们都是化学、生物学、数学、统计学、量子力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所取得的成果。正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所言:“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去寻找新大陆,而是采 *周叶中,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甲刚,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办公室副主任,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方案.doc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类别:学术型硕士 专业名称:文艺学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2017.6

中国传媒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 年版): 专业名称:文艺学 ( 专业代码: 050101) 一、培养目标 文艺学专业是人文学科之重要学科,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事实及相关艺术、文化活动,能够为 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总起来说是让在校期间的硕士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且具有应用于文艺实践的能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能够对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重要的文论家的文论思想、 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古为今用。马列文论与文艺学基本理论方向要求能够在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关注文艺实践,对文艺学与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提升。西方文艺理论方向则要求能够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较为熟悉,能够较系统地分析西方文艺理论家的思想,评价其地位与影响。 审美文化方向则需了解审美文化之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既可开展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探索,也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文艺批评方向要求能够对中外文艺作品、作家进行科学的批评,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针对性,对于文艺创作与批评有建设意义。 二、培养要求 通过对文艺学学科及其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 创新意识并能满足社会尤其是影视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政府机关、文艺社会团体及院校需要的文艺 学方面高层次专门实践人才。使硕士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熟练地运 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工具,在文艺学领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或从事实践工作。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方向应与招生目录相符) 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 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 3西方文艺理论 4审美文化学 5文艺批评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要求与培养环节: 本专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制为 3 年,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三个环节。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三年制专业所有课程要求在第一、二、三学期修完。 2、学分要求与学分分配: 环节总学分≥ 37 分项说明 课程学习≥31 学学位课≥ 21 学公共必修课≥7 学分 环节分分专业必修课≥14 学分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名称、代码 学科名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学科代码:082303 二、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规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交通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客货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目的。 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我校主干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原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和“企业管理”专业一并招生,2006年,学校层面上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批准为博士点授权一级学科,2016年院系调整,本学科调整至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9 人,其中正教授6 人,副教授7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具备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办学行业特色最明显、师资力量强的专业之一。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和横向课题10余项。拥有“轨道交通实验中心”和“交通运输与经济研究所”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和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以及江西省交通运输部门、轨道交通集团、公交总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学科是我校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学科、特殊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的二级学科,也是江西省地方交通和铁路行业发展的重要智库之一。 三、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与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明礼诚信,身心健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教学、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熟练地掌握现代系统优化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理论,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拥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综合素质强,为以后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生产组织、运营管理、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研究生科研津贴管理办法(草案)

研究生科研津贴管理办法(草案) 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研究生的聪明才智和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多出成果,多为课题组的正常运行出力,体现报酬与贡献挂钩,津贴执行不搞一刀切,特制订本办法。 1、研究生科研津贴由指导老师根据学校的规定,从课题项目中拨付,其总额放入“课题组 研究生津贴”池,每月的总量保持不变。 2、为了体现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工作量,研究生津贴由两部分组成,课题津贴占80%, 日常工作表现占20%。 3、课题津贴根据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量来发放,由实验次数、课题进展、完成课题 指标情况、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等内容组成,得分由课题组其他研究生打分生成,其中实验次数占比20%,课题进展占比30%,完成课题指标情况占比30%,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占比20%。 4、日常工作表现的发放根据研究生为课题组正常运行的工作量来发放,由完成课题组日常 工作的次数来评定,半小时内完成算1次,4小时内完成算2次,一天内完成算3次,超过二天完成算4次,根据每位研究生实际完成的次数占全体研究生完成的次数比例发放日常工作表现津贴。由于项目经费中劳务费只占很小的比例,研究生有义务为自身津贴的发放尽一分力,因此当月累计提供通信费、交通费等相关票据,100-500元的算完成任务2次,超过500-1000元的算完成任务4次,1000元至2000元的算完成任务6次。 5、为了兼顾上课研究生和全时科研研究生侧重面的不同,上课研究生的实验次数、课题进 展和完成课题指标情况以实际工作数乘以3倍,全时研究生日常工作表现则为实际工作数乘以2倍。 6、如研究生当月未在学校上课或开展实验工作,或当月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纪律及 产生重大事故的研究生,则取消当月津贴发放。组会考勤如缺勤一次,则从日常工作表现完成任务次数中减少2次。如无特殊情况缺勤,则由研究生全体决定其发放。 7、研究生工作量由全体研究生计算产生,研究生津贴由指导老师发放。 8、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最终解释权归指导老师。 2013-12-12

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

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 摘要:我国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对思想品德重视不够、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管理团队协作能力差、导师指导作用偏离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并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把导师指导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把发挥团队精神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把加强管理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问题与思考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成果,就要特别重视对研究生的教育,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新世纪的研究生应具有怎样的素质是我国研究生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核心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与教育界同人共同探讨。 一、我国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现有的研究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 新时期的研究生,年龄多在20~35岁之间。由于自身因素的局限和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只重业务知识积累而忽视思想道德修養。尽管当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有政治理论,研究生的教学也开设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仍存在重智轻德的误区,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只重效益和实惠,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如何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2.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 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然而,在目前研究生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研究生仍然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缺乏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提出问题,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课程类型的设置比例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滞后,研究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课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动手机会少,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黑体小二) 一、学科专业简介(黑体小四) (宋体五号) 简单介绍专业的发展状况、学术地位、主要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实验条件、主要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学科优势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黑体小四) (宋体五号) 根据教育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定,在我校培养目标基本要求(附后)的基础上,结合各学位点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一方面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本学位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特色。(300字以内) 我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努力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 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科技论文,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黑体小四) 1、(宋体五号) 2、 3、 四、学习年限(黑体小四)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得超过5年。(宋体五号) 五、培养方式(黑体小四)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本院各学科的整体优势。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及身体健康,通过言传身教,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同步提高。

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一二三四

新学期,自该有新任务。研一学生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基础课的学习转移到科研素质的培养上,其面临的选择是:是否在学有余力时,申请加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小组? 既然号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那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而科研往往以课题为载体,因此,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迈入科学殿堂的捷径。根据导师培养方式的不同,研究生介入课题研究的时点各异。有学生从大学本科时一直跟随导师,有学生从研一就开始,有迟到研二才有机会者,也有人直到毕业也未曾触碰到课题组的大门。因此,要不要进课题组以及什么时候进课题组,成为研究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过早介入,正常的基础课学习会被干扰;太晚进入,特别是对学制仅两年或两年半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及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都会大受影响。 撇开导师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已有明确安排的情形,那些无此条件的研一学生,会更加纠结。若确实希望摸索科研的门道,想向导师提出申请进入课题组并获批准,且位列其中后能有甘之如饴的畅快,学生需要想清楚:一个目标,两项遵守,三种转变,四个收获。 “一个目标”是指“愿意以配得上科研工作者身份的学术成果完成研究生学业”。依循常理,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故“科研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研是万万不能的。”倘若只以学位获取为导向,蒙混过关为目的,那就没必要在课题组中承担研究工作,更不用提研究二字。只为求得在导师处赚取工分,实无必要。贸贸然进入课题组而引发整体绩效下降而自身却少有长进,此等害人害己之事,少做为好。学位可以借助蒙混,而学问只能凭借钻研。 “两项遵守”,一指遵守课题组的管理制度,一指遵守研究人员自行许下的承诺。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用自律来监督自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一个卓越的课题研究小组,必然配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科研管理,源自于完善的制度和人性化的执行。完善的制度强调“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而人性化的执行更看重研究人员基于科研道德的自律。科研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需要研究人员去遵循,若一味胡乱行事、肆意妄为,小则阻挠课题进展,大则伤及课题组声誉,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进入课题组,不是为了沦落成别人眼中弄坏一锅汤的耗子屎,应当努力升华成给课题组添砖加瓦的好帮手。在向导师申请时,千万不要为求导师同意而随便应承或承诺。一句承诺就是一种责任。一诺值千金,必须时刻谨记并信守诺言。连五岁小孩尚知“苟轻诺,进退错”,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研究生,恐怕表现不能比未来的花朵还差吧? “三种转变”是指: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从工作到事业的转变、从被动推拉到自动自发的转变。研究生学习看似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高端延伸,但其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本科阶段可以把自己当做学生,而研究生阶段只能将自己看作职场人士,最起码要具备“社会人”的心态。想想你那些正在就业的大学同学,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可没有你在学校这么舒服,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还能为失恋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讲解学习

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高虹孙忻刘颖陈皓明 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对激励和规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可能做法进行了探讨。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甚至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不断给我们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涌现出众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并使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使得在学科交叉领域做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国家经济、科技、国防需求,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 一、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和来自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和综合的特色。这种特点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模式,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来保证。然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 1.学科专业设置上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学科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系,这些专业设置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出现,一些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虽然经过学位授权点的大调整以及一级学科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科专业培养口径得到扩大,但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一些学科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仍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窄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学科还沿用按原有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加上多年来专业限制形成的教师研究方向偏窄的现象,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专深协调统一”的要求。因此,研

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为更好地贯彻《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号)、《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学科的培养要求,要确保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主编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研究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学习年限 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年,具体学制由各学科确定。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年,学位论文形成时间一般不少于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年(从入学至毕业),在校攻读时间最短不得少于年。 三、学科和研究方向 学科名称及代码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年)》为准。研究方向的设置本着科学、规、宽窄适度的原则,既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把握学科自身涵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体现我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以学科梳理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为准,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涵盖其下属的我校现有各二级学科。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 .课程设置 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类)、专业基础学位课(类)、专业学位课(类)、专业选修课(类)、公共选修课(类)五类和补修课程(类)。 学位课是必选课(明确可选除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数学基础课(或其他核心课程)、专业基础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按一级学科修订的培养方案,应在一级学科围设置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可以按研究方向分组设置。 选修课是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等,由导师与硕士生共同商定选课(明确必选除外)。硕士生可跨学科选修不超过门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实践课程,各学科可自行确定学术型硕士生必修前沿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学分。 公共选修课注重提升研究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科学研究方法、学术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开设“自然辩证法”(理工科必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必选)、“文献检索”、“知识产权”、“第二外国语”、“学术与职业素养”等课程。 补修课程是跨学科录取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的硕士生需补修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修门 (不计学分),随本科课程插班进行,没有相应本科专业的,可辅导自学。 .学分要求 在校期间应修满学分(除文学类,文学类应修满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学分,必修环节学分。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学时由学校统一确定,其他课程一般每学分学时,每门选修课学时数不得超过学时(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文献阅读四方面容。

关于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的规定

关于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的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科研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数据的真实性,制定加强研究生科研过程管理规定如下: 1、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性,研究生带教导师要认真督导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实施及学术论文撰写等科研过程。强化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科研道德素质培养。 2、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前检查、毕业论文答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考核等关键环节管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原始数据记录及实践能力考核记录等。 3、研究生应认真填写《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原始数据记录本》,所有科研数据均应及时、真实地记录。 4、严格研究生课题汇报制度,研究生每月至少向导师或课题组汇报课题进度一次,并在汇报后,形成阶段性科研进度记录,由导师签字确认,存入《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作为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前资格审核的主要参考资料。 5、加强在读研究生科研档案管理,对在读研究生建立个人培养管理档案,对研究生课题、考核、科研进度、发表论文、奖励、参加学术会议等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并将科研过程的各项审查、检查结果记录备案,研究生毕业后其档案移交医院档案室管理。 6、对研究生进入临床科研学习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备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应进行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规范、抗生素应用、临床路径等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

7、坚决杜绝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核时,将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文字复制比小于30%的学位论文,视为检测合格;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不超过60%的学位论文,必须进行重大修改,再次检测合格者方能参加答辩;文字复制比大于60%的学位论文,视为严重抄袭行为。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及科研过程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一经发现,将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浅谈研究生的思维方法

浅谈研究生的思维方法 赫英 研究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生论文能否成功以及论文的水平和层次、特别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常对自己的论文本身比较关注,而对自身思维方法的训练不太注意。笔者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深感将钱学森院士所倡导的思维科学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国内外一些资深学者在与笔者接触和言教过程中亦对此十分关注。虽然本文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写的,但希望研究生导师们也能对它感兴趣并不吝指教。 在我国,一个人从中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其思维方法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被灌输有关自然、社会、科学的传统的一般性基本知识,其思维主要是被动的记忆性思维;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是接受自然、社会、科学的某一领域的比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思维主要是继承性思维;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始接触研究工作,开始研究方法的训练,其思维主要是过渡性、反思性思维;而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要独立地做出创造性科学工作,其思维主要应是创造性思维。 国外,特别是西方,在学生受教育的早期阶段就比较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哪种培养方式更有利于出人才?由记忆性、继承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在那个时候开始更合适?目前还有争议,还不宜过早下结论,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不管怎样,学生在由一个受教育阶段进入下一个受教育阶段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学和中学相比,管理上更为宽松,个人也更为自由,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更大。如果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还停留在中学阶段,不善于约束自己,转变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荒废了时间,很可能由一个中学的优秀生变成大学的留级生甚至不能毕业。这样的例子,据我了解还是不少的。 硕士研究生阶段,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主要是以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和取得研究进展的训练为主,使其具备在他人领导或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能力。一个研究生在这个阶段应该及时注意思维方法的过渡,即由继承性、依赖性的思维向创造性、独立性思维的过渡,不要还用大学生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例如,有时听到某某研究生发牢骚,抱怨他(她)的导师不太管他(她)。如不领他(她)做实验,不带他(她)出野外,不帮他(她)作论文之类。一句话,不把着手教他(她)。我觉得这个研究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大学生阶段。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老师找学生是偶尔的,主要是检查性质的、指点性质的;而学生找老师应该是经常的、主动的、带着问题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讨论式而非命令式。只有这种在老师指点下摸索出来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生论文,会让你受益非浅。其实硕士研究生作论文不在其本身,而是其反映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和取得研究进展的训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当然,对不同的研究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和了解研究生在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和个性特别是其文献掌握和科学问题了解的程度、研究工作的进展、选题方向和意义的把握以及在论文的关键时刻给与指点等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也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文件 河海研〔2011〕41号——————————————————————关于印发《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 则》的通知 各学院(系): 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河海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校全日制研究生。 第二章学习时间 第三条研究生应按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教学与实践环节、论文工作。 第四条全日制脱产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时间分别为1年、2年和3年。 第五条直博生应分别完成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为2年;论文工作时间为3至4年。 第六条非脱产研究生可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合理安排个人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 第三章培养计划 第七条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硕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学院(系)审查备案,博士生的学习计划与学位论文计划上交研究生院审查备案。学习计划入学后一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按学位论文工作有关规定的时间提交。 第八条对缺少本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的学生,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完成本学科规定学分的同时,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学生补修前期的专业课程2-3门,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计入本学科必须的总学分。 第九条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学院(系)负责人审查批准后生效,培养计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条个人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仍须经指导教师、学院(系)负责人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后须立即录入“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系统”),由学院(系)确认。 第十二条经审批的纸质版个人培养计划于研究生学业完成后归入个人学习档案。 第四章开课与选课 第十三条开课学院(系)根据培养方案安排下学期课程,将预计能达到开课人数的课程排入课表。开课人数规定如下: 1、公共(政治、英语、数学类)课程:硕士生选课达30人、博士生选课达20人。

课题组岗位设置和管理(试用)

课题组岗位设置和管理办法 (试用) 一、总则 为充分调动课题组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多争取科研经费,形成高质量成果,按照绩效和薪酬挂钩的原则,对课题组人员实行岗位分类管理。 课题组人员要保证平均每周有效工作时间达到法定要求(返聘研究员可除外);对课题组人员实行定量和定性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岗位、薪酬、绩效奖励的依据。 二、研究员 研究员岗位包括:研究员、项目研究员和返聘研究员。 1、岗位职责 研究员(技术1-4级):把握课题组发展方向,保证课题组的日常运转所需的经费、实验条件和人员,策划、组织、争取各类科研课题和经费,帮助课题组人员争取课题经费,指导研究生。 项目研究员(技术5级):策划、组织、争取各类课题和经费,保证年均到位经费≥2倍基本人员费用(核算方法见附件1)。帮助课题组人员争取课题和经费,指导和协助指导研究生。提出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建议。 返聘研究员:策划、组织、争取各类课题和经费,帮助课题组人员争取课题和经费;协助研究生培养、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 2、岗位待遇 研究员:按所里规定享受相关薪酬待遇。 项目研究员:所里承担部分薪酬待遇按所里规定执行,其他部分薪酬待遇按课题组考核结果,并参照所内标准确定。完全独立核算时,对自主争取的经费有支配权。 返聘研究员:结合所里规定和课题组具体情况确定。 三、副研究员 副研究岗位包括副研1-3级(技术5-7级)人员。 1、岗位职责 积极策划、申请各种课题和经费,原则上应保证年均到位经费≥1.5倍基本人员费用(核算方法见附件1)。高质量完成课题组分配的各项任务。提出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建议,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 2、岗位待遇 完全独立核算时,对自主争取的经费有支配权。承担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分配的任务,参照研究所标准,结合课题组经费情况确定薪酬待遇。

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办法

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办法 为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界定 凡所外单位为主招收的,并由本所研究生导师或专家接收其来所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称为联合培养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生)。 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接收 接收学生的课题组必须属于本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并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接收学生的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且为副研究员及以上专业职务;接收学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必须符合本所的研究内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必须纳入本所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接收大量占用本所科研经费和实验室资源,以帮助对方单位和导师为主的联合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联合培养必须征得对方招生单位同意,本所导师可作为第一或第二导师(应与招生单位协商明确)参与学生的培养。本所每年接受学生总数应宏观控制,每位导师招收的学生不超过2~3人,学生来所工作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 1、学生必须遵守本所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工作协议”。学生的管理以导师为主,所行政办公室管理。工作结束后,应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送学生单位。 2、学生来所不转组织关系和户口迁移手续,招生单位的身份不变。学生可参加本所组织的各项活动。 3、所里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津贴,标准为600/人·月。本所根据住房情况和办公条件,安排学生住宿和办公场所,不收取任何费用。如学生所在项目需要,学生参加野外调查工作时,享受与本所职工相同的出差补助津贴。

4.节假日规定。学生享受同本单位职工相同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如工作需要,学生需在在节假日加班时,暂不享受加班津贴待遇。 4、知识产权规定。学生在本所从事研究工作所产生的实物、专利、研究论文等知识产权属于本所。学生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有一篇是以本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二完成单位为学生单位,必须以本所导师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所需的费用,由我所支付。学生毕业论文发表时需得到双方单位导师的审定和同意。

关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a7655404.html, 关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刘挺卞婷吴富英 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26期 摘要: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一直在探索高素质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江苏是造船大省,能动学院的研究生是船舶背景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希望。教师结合近年来学院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提出了思想教育结合学术交流活动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有能力、肯担当、不怕苦、敢作为的新一代船舶行业的高级技术骨干。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动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011-02 DOI:10.16657/https://www.360docs.net/doc/3a7655404.html,ki.issn1673-9132.2018.26.004 江苏科技大学以“国内一流造船大学”为目标,始终致力于为国内造船事业输送高级技术人员。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的动力工程系,它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自建院后经过多年的奋斗及几代人的努力,学院已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等典型症状,学院一直在寻找并尝试新型的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研究生,本应踏踏实实学习专业知识,静下心来钻研课题,深化总结科研基础理论。然而,很多研究生受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做事浮躁。目前,最直观的现状是部分研究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科研敷衍了事。由于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从查阅文献、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分析再到论文撰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审核过程比较漫长,所以一些研究生为满足毕业要求,选择拼凑出一篇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应付差事。同时,一些如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多发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各大高校都已意识到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沦为“大众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因为,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要求培养出有事业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卓越的创新素质和发现能力的研究生。只有满足以上要求的高级技术人才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一、能动学院关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做法 (一)研究生新生班会,加强思想教育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领域名称工程管理 领域代码125600 学院名称土木与交通学院 适用年级2014 填表日期2017年10月27日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公章): 工作小组签名: 组长: 成员: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领域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掌握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3 三、研究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 3、工程经济与工程造价管理 4、工程建造技术方向 5、其它建设管理 四、培养方式 在职攻读工程管理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2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6个月。工程学位论文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工程管理硕士应在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中“工程管理类课程”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项目计划与控制(时间成本资源)》《建设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建设管理案例研究》《风险管理》《工程项目融资》《组织行为学》《工程系列讲座》(管理部分)。“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大型复杂工程建造技术与安全技术》《建筑生态学》《工程系列讲座》(技术部分)。学位授予: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应取得一项学术成果,如论文、专利、鉴定、奖项、版权、新产品等。 二、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术成果要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授予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五、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9学分;校外实践教学3学分,于第四学期学生自行完成,并以报告形式上交学院审核,给予学分。 六、必修环节(专业实践) (一)专业实践(3学分)从第二学期末开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以报告形式上交学院审核,给予学分。(二)工程系列讲座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5次以上技术和工程管理报告会。每次应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技术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报告。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调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根据《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研字14号),特对学院硕士研究生日常管理和申请学位时需要满足的条件做出如下规定。 管理对象: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有在读硕士研究生。 第一条请假制度。硕士研究生上课期间请假须经导师和上课老师批准,并报院研究生秘书备案。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课程计零分并重修。 1、请假课时累计超过该门课程课时量1/3及其以上者; 2、无故旷课2次以上者; 3、本条考核结果与研究生奖学金挂钩。 第二条申请硕士学位时,须至少参加十五次“公共管理学术前沿讲座”。 第三条通过“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测试”,方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本条从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第四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课程作业、学位论文、从事科学研究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学术虚假现象、严禁篡改试验数据、捏造研究成果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五条科研成果的要求按《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的规定》执行。(见附件) 第六条附则 1、本管理办法未涉及到的内容,以西北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规定为准。 2、本管理办法从公布之日起实施。 3、本管理办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完善。 4、本管理办法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负责解释。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一三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1: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研字14号) 附件2: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2007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