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百姓也不必要和在上的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一种联系,所以它叫做“太上,不知有之”。

那么次一等的政府、次一等的世代叫“亲而誉之”那就不是“不知有之”了,而是知道有而且还亲而誉之,和他靠得很近,亲切他而且赞誉他,“亲而誉之”。当然这个境界就不如太上那个境界了。那么还有第三类,第三类叫做畏之,第三类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对掌权的人感到很害怕,畏、畏惧。是不是?那么还有第四层的政府叫侮之,侮辱的侮,那么就是老百姓在下的人开始对政府表示不满、开始用话来侮辱他,表示上下的这种关系的一种矛盾的激化。那么老子这样一个说法说明什么问题呢?他认为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政府是“不知有之”,是不是?这个“不知有之”实际上我们讲的就是无论在上的还是在下的都是任其自然,任其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主张甚至反对权力或者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种人为的干扰甚至实施一种压迫暴政等等。那么如何来避免这个问题呢?老子认为一定要顺任自身情况的发展,要让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化育自己。所以就提出一个命题,我们刚才提到在《老子》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说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常无为而不为”的这样一个原则,那么万物将自化,万物就将自生、自长、自化,自我化育,不是通过政府、上层的干预而变化的,而是自然的、自我的一种成长、一种化育。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那么在上的,他所遵循的原则实际上就从道来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不是?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它本身就是无为的。所以人道效法天道,效法常道也要无为,所以侯王一定要持守这样一种无为,老子认为这样天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这也是把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到政治层面,构成老子的政治论,而且《老子》,这五千言我们说他的一个宗旨、他的宗旨在更高层次上,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无为。

老子的书,八十一章,五千言,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章节都涉及到无为的概念、无为的思想,所以无为的概念是仅次于道的概念。那么在老子的书里、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的概念和无为的概念实际上是一致的,道的本质就是无为,所以自然界无为,那么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社会政治也要无为,所以和无为相对的有为就变成了老子所反对的内容,和无为相对的那个有为,老子反对有为主张无为。那么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有为?现在提倡年轻人要有为、要大有作为,是不是?还不要一般的有为,要大有作为。那么老子为什么反对有为?这不是消极吗?这就是我们对《老子》的理解,有的时候不是很好的把它理解透。那么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管理者发的。那么在这里老子讲的无为应该说是指统治者的一种不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的去为,这就叫有为,就不按自然本来面目去做。有为这个词在老子的书里就变成了统治者的强制妄为、胡作非为,肆意声张自己的欲意、欲念、欲望,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下面的等这样一些作为。

特别要注意老子所反对的有为是这样的有为,甚至导致一种腐败、一种堕落。

那么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这种祸害,在老子的时代应该说已经很严重了,否则老子不会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无为的概念。所以他呼吁,在他的书里讲“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治国,正就是正奇,正和奇的关系。要用一个正规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个实际上有现在的规范的意思,用一种规范的正规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但是用兵打仗就是要用奇了,以奇来治兵,奇就是非正规的、出奇的方法来用兵打仗。那么如何治理天下呢?以无事取天下,“取”就是治理的意思,就是以无事的这样的态度,就是不搅扰人民这样一个方法来治理天下。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以无事取天下”不要那么多事,政府、管理者今天一个事明天一个事,那么造得老百姓无所措手足是不是?不要多事,要少事,不要扰民是不是?

老子又说:“我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他提出了一个根据: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的忌讳越多,这也忌讳那也忌讳,那么老百姓就越来越贫穷。忌讳越多老百姓越贫穷,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他还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大家知道利器就是锋利的武器,在这里利器是指统治者的治国的一些得力的武器,暗指像统治者的权谋、法术、人治、礼法,统治者都是拿这些东西作为国家的利器

来治理天下,那么老子认为利器越多,那么国家滋昏,“滋”就是增长的意思、滋长,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暗。忌讳越多老百姓越贫穷;权谋法术越多国家就越昏暗;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不仅是忌讳利器还有一个伎巧,这里我们所讲的人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那些邪恶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物就多起来了,法令滋彰,法令也森严。那么盗贼多有,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多,是不是?

在这段话里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民和人两个称谓。所以这里讲的人不是讲的老百姓,很多人读《老子》的时候容易在这个地方有问题:“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讲的都是统治者。下层的人都叫做民,就是天下多忌讳而民迷贫,所以读《老子》大家特别要注意《老子》里的人和民是有区别,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对一般人讲的,主要对的是统治者讲的,是他的政治论。

当然我们说这样一种无为的理论再延伸再把它扩充那就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应该有这样的无为思想,那只是一个延伸。那么在《老子》的原本里面讲的人、讲的无为,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所以说完这些话以后他就引圣人的话说“故圣人曰”这是道家眼目中的圣人了,而不是儒家讲的圣人。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能做到无为那么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我地化育;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喜好安静那么老百姓也就自然地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我不是那么多事那么老百姓就自然地富裕;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过多的那些欲望,那么老百姓就自然地走向一种朴实的、朴素的这样一种生活。所以这句话里面讲四个“我”,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这四个无这四个我相对应的下面都是民: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是不是?很显然老子的政治智慧当中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指在上的要无为,要无为。这个无为相对于老子所批评的有为。那么他的有为就是多利器、多伎巧、多忌讳、法令滋彰这都是属于老子所批评的那个有为的范畴。所以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什么叫有为?我们现在说我们青年人要大有作为、要有为,不是这个有为。我们不要读错了《老子》,老子不是反对有为,他反对的是不按照道的这种自然去为。那么不按照道的这种自然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你的为就变成了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社会规律而出现的一种胡作非为和胡作妄为。

那么这样的妄为、这样的胡作非为给人民带来的当然就是一种祸害。而在老子的眼里统治者恰恰就是在很多问题上都是这样有为的。那么他越有为在下面的那就越糟糕、越遭殃。是不是?所以,老子讲:比如说老百姓饥饿,“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为什么饥饿?就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食税之多,食就是饮食的食,有吞噬的意思。在上的统治者吞吃老百姓的税赋,是不是?不是把税赋拿来用在老百姓身上,那么这些重税、这些赋敛收来以后供给统治者

享用,造成民间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叫“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因此产生饥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说老百姓所以很难于治理,非常的困难,不是出这事就是出那事,民之难治,原因是什么?以其上之有为,这是因为统治者太有为了,我刚才已经讲了什么叫有为,太有为了、太贪婪了、太腐败了,甚至吞吃诸税,就造成社会的难以治理。所以它叫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难治。不仅难治民之轻死。这老百姓甚至都轻死,不那么看重死亡了。有的人就可以滋事了,闹事了,不怕法律制裁了。这叫民之轻死,怎么造成的?以其上求生之厚。这是因为统治者在上的,是他们的上面求生之厚。什么叫求生之厚?追求这种奉养太多、奢侈、奢厚、奢华。“厚”就是多,求生的那个欲望、求生那些东西太厚了、太多了。是以轻死,所以老百姓才不看重生命。

所以我们说老子对老百姓的、对民间下层的这些苦难是了解得很清楚,原因找得也很清楚。这个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有为。在上的禁忌太多、忌讳太多,百姓手足无措,法令森严,把老百姓捆得动弹不得,严刑峻法、暴虐的政治再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民之轻死。

老子的书里面还有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都是用的民不是用人。民之轻死。那么用死亡来威吓他就威吓不住他了,他根本不在乎了。是不是?所以,应该说整个道家受老

子的影响,道家不是避世也不是逃世。道家是非常关心政治,他和儒家关心的角度不同,我们说儒家很多都站在当权者的立场来考虑,那么道家是站在一个在野的这样一个立场来考虑,所以他更多地可以看到下层百姓的民间的疾苦。

比如《老子》在第五十三章讲到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家看又用人而不是用民。说大道非常的平坦,但是统治者却好走小路,好径,“径”就是小路。大道甚夷,大道非常的平坦结果不走,专门走那个小路,而好径,“径”就是走捷径。是吧?那么这个里面引申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径”不是正路叫径,邪路,有光明大道不走,专门走歪门邪道,甚至他讲“朝甚除,田甚芜”,“朝甚除”就是朝廷、宫殿搞得非常干净,但是田园却非常的荒芜,农业、田园老百姓的庄稼都非常的荒芜,这是一个对比,统治者住的和老百姓田园的这样一个对比。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田园荒芜当然就打不下粮食,那么就造成仓库特别的空虚。仓甚虚,仓禀空虚。那么“朝甚除”它引申为朝政的腐败。政治的腐败弄得农田荒芜国库空虚,但是那些统治者仍然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那些统治者佩戴着锋利的宝剑,穿着带色彩的衣服,服文采、带利剑,吃够了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都感到厌烦了,厌饮食、财货有余,他们占据了很多的社会资源财富,都很多有余啊。所以老子给他一个结论这些人都是什么人?都是盗竽,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第三节道家主张的“无为”

“竽”就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笙一样吹竽,道竽,竽,古代乐章奏起的时候往往是吹竽的先吹起竽来带领这个乐章进行。所以盗竽就是强盗头子。他们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那实际上是聚敛、腐败、贪污。最后他们实际上成为掠夺百姓财富的强盗的头子。非道也哉,老子讲这些人非道,非道就是无道,无道就是没有老子这个道。我们讲无道昏君,什么叫无道?就是没有老子这样一个道。非道,我们说这些东西都构成《老子》政治论里面的对社会的一种批判。所以受老子的影响整个道家是对社会保持了一种批判的态度。所以在中国文化发展当中儒道两家一正一反相互地补充,我们把它叫儒道互补。儒家讲有为,儒家讲的有为不是老子批判的有为,当然后来道家批判儒家的时候把儒家的一些作为也当作有为来批判,也是有合理的地方的。因为儒家讲的有为有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为。但是我们说儒道两家一个最大的区别、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所以我们青年人年轻的时候多学点儒家有好处,要有为。由于我们对《老子》、对道家无为理解得不是太到位,所以包括社会上对道家的无为好像青年人不要学道家,一学道家就无为了。无为是什么?不干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道家的无为就是不要过多的干预、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老百姓的生活的这些常规去搅扰老百姓、去干扰老百姓。任何相反的作

为都是老子反对的有为。那么这里面包括统治者的享乐、求生之厚。有为、不好径、多事、多欲、这都是有为的范围。多事、多欲,事太多。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实际都有这个现象,没事找事是不是?这就叫有为。

所以在老子书里对统治者的批评,比如《老子》讲说统治者这些人太贪图享受了,甚至五色、五音、五味都刺伤了他们的感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看各种各样的颜色、美色,搞得他们都盲了,五色令人目盲。还是人,他没有说:“五色令民目盲”是不是?五音,各种各样的音乐、好听的音乐,他们也都听够了,所以五音使他们的耳朵听觉都产生了问题。整天钟鼓馔磬是不是?那么整天地吃喝玩乐叫五味使人口爽。各种各样的宴会吃腻了,他们口都吃不出味道来了,“口爽”就是口伤。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有的就是走马游玩、打猎、畋猎、驰骋,在猎场上驰骋畋猎,使他的心都发狂了。

那么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欲望造成的。不是我无欲而民自朴,而是我多欲,多欲怎么办?多欲就造成在下的老百姓失去这种朴素、朴实的这样一种常态,而同样去追求耳目感官的快乐。所以老子反对单纯为了耳目感官的快乐而破坏了这样一种无为的这样一种秩序。所以他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据此取彼”就在这一章,12章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那么道家所主张的圣人吃饱了肚皮就应该满足,为腹,不要为你那个目,也就是去掉你的欲望。这不是有些人讲的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吃饱肚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人过去就这么批评过老子,老子在这里讲的是人、统治者去贪图享乐,是对统治者的一个批判,不是在那里愚民。老百姓还没有这种条件能做到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是不是?所以这样看来我们说老子讲的无为都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枉自作为,结果给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所以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面表彰老子,我们上一节谈到了,他讲:老子讲的道成为中国哲学之祖,那么老子讲无为他也有一个议论,胡适说《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是对当时政府不配有为却偏要有为,根本就不配干涉却偏要干涉,所以弄得老百姓叫民弥贫,是在这个情况下老子提出无为的、呼吁无为的。

那么做到了无为实际上就是做到社会之间上下的这种和谐,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治理一个大国就要像烹小鱼那样无为。他在六十章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煎小鱼一样,不要颠来倒去地煎,要无为。所以“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如果“以道来莅天下”,莅是莅临的莅,把道,天下人能够走这个道,那么其鬼不神,那么那些鬼都没有神灵。

如果“道”占统治地位,那么我们说的那个鬼、鬼怪就不起作用了,不神,神是动词,不神就是不起作用。以道莅天下鬼神都起不了作用。非奇鬼而不神,并不是鬼神不起作用而是说奇神不伤人。是说他起的作用他不能伤害人伤害不了人,还是说鬼神起不了作用。非奇神不伤人,不是鬼神不能害人而是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仅鬼神不伤害人那么连圣人也不伤害人。夫两不相伤,人鬼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所以道德的德,交归就是相互的,相安无事。反映了老子的一个理想,什么理想?人神相安无事。那么这里的鬼,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说的鬼,我们说是指那个鬼神的鬼吗?指的都是人间为非作歹的这些贪官污吏和这些有为的君主,他们不能把道不以道莅天下,那么他们的这种破坏的作用那就很大,那么以道莅天下,他们的破坏作用就起不了作用。就我们现在讲的社会正气压倒了邪气。那么即使鬼怪、贪官污吏也起不了作用。怕的就是在贪官污吏这种污染下整个的社会都在走向一种堕落和腐败。所以老子主张的是两不相伤。

所以提出来爱国治民要做到无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说治国治民能不能做到无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做到了无为,那么就无不治,无不治什么都能治理好。以无为为为,以无为的态度来为叫为无为,用无为的态度来做事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做不好的,这叫“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也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以前对这句话又有曲解,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无为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把无为解释成什么都干无所不为。那失去了老子

的本意了,在这里的无不为指的是只要你做到无为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它是一个正面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全称的所有的事,有人批评老子就是一个伪君子,讲无为,无为的目的什么都做,背地里什么都干,这完全离开老子的本意曲解了老子。所以他的无不为,我们说什么叫无不为?就是在无为指导下的为,就是前面讲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我们对《老子》,读《老子》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这样的一些话。比如还有一段话,也是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大家这句话好像都知道,“圣人之治”,圣人治理国家要怎么治理?要虚其心,要实其腹,要弱其志,要强其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不是这个意思?虚心,心要虚,肚子要吃饱。然后你的思想你的心志要弱,你的骨骼要强。大家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对老子的原意有违背的地方。应该怎么理解呢?“虚心弱志”,都是老子道家一贯强调的:一个人不要有那种诈伪的心志,“绝辩弃诈”,那种诈伪之心、算计之心、内在的盘算计较,老子把这种东西都叫做志。所以这个东西要少,要去掉那种诈伪的心志、争斗的欲念,这叫“虚其心、弱其志”。不是把好的志向弱掉,我有很好的志向道家还反对吗?我立志要得道,那道家能反对吗?所以“弱其志”这个“志”就是诈伪之心,那些巧智、小聪明,所以要使民无知无欲这个无知就是没有这种巧智、机巧之心,大家把它叫机心,机械的机,有机心者纯白不备。

有机械之心,这个机械之心就是诈伪之心,就是投机取巧之心。所以这里的无知是指这个东西。这个无知实际上就是没有那种智巧。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这个意思。老百姓没有这样一个心了,那么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就不敢为所欲为了。所以我们对这段话对这一章的理解非常的关键,不是老子这种愚民的政策,这是老子一贯的主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目的是为了“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所以我们对老子的,读《老子》读佛教都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不是老子主张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有人讲老子就是阴谋家。包括很著名的学者以前都是这么批判老子的,老子是典型的阴谋家,我们现在老板办班有的经常还讲点《鬼谷子》、讲点三十六计。所以我不太主张讲这些东西。这是道家所反对的,当然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去了解还是可以的。那是阴谋家,阴谋两个字不是我们现在的贬义,野心家、阴谋家,它的一个中性的,阴谋家就是背地里谋划的家,背地里,阴,这叫阴谋家,像张良、黄石公,古代兵家的一派有谋略的这样一个“阴术”在里头,那些东西和《孙子兵法》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东西。我们《孙子兵法》它是一个大战略思想,那是光明磊落的一个战略思想,谁都可以知道的。而《鬼谷子》、三十六计它出现的时代也很晚,那也不是姜太公的也不是周公的,那都是后来委托的,所以这涉及到我们对《老子》,整个对无为说的一个看法:无为它是一种处世的原则、处世的一种态度、

处世的一种方法,不是什么都不做,所以老子的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说对道家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对中国的政治影响也非常大。

第四节“无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老子的无为说对我们企业家对我们管理者实际上都有启示的意义。那么一个启示就是说不要蛮干。所以后来的黄老学派对老子的无为说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明。大家所以引起误解因为在老子书里,《老子》只有五千个字,不是每条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所以给大家后来的人诠释的余地就很大了。那么历史上过了老子以后出现了黄老学派,对老子的无为论就做了一个发展,那么这个发展讲得非常好,什么叫无为?比如说《淮南子》,大家知道汉代出了一本《淮南子》,这本书是道家的著作,里面讲到所谓无为者,什么叫无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不先于物而为,我所谓无为是不先物为也,不先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还没展现出来就为了,你脑袋就要先入为主了,就出了主观成见了,这个不行。大家反对这个东西。

“所谓无不为者”,什么叫做无不为者?什么叫无不为?“因物之所为也”,因物,“因”就是根据因顺、凭借客观事物、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去做事就叫无不为,所以叫“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叫无治无不治。”无治并不是什么都不治,所谓无治者是什么?不易自然也。不易自然,不

改变自然的本来的面貌叫不易自然。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要根据事物的发展、根据事物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规律使它们相互地交流,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来相然,按照客观的规律来办,这就叫所谓无治无不治。那么把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说这是对老子无为说的一个最明显的一个认识,什么叫无为?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无为就是因物之所为,就是舍己而以物为法,舍掉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客观事物为法,这样才叫无为。

那么把“无为”再扩大一点,他说我所谓无为者,还有一句话,叫“私志不得入公道”,个人的那个志、个人那个私志、个人的想法不能入公道,不能干预大众的生活。嗜欲、个人的嗜欲不得“枉正术”,个人的那些嗜好、欲求不能干扰、歪曲正确的原则和政策。这就叫无为。无为者,我所谓的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由此我们说老子的道家的无为论,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就是一句话,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而不把自己的主观成见、主观的意见强加给客观的规律。我们1958年大跃进实际上就是没有做到无为,没有尊重客观的规律。老子的无为论表现在政治上实际上又回到他的哲学智慧是讲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讲就讲到这,谢谢。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道德经》的动机与目的

第五讲,讲讲老子的人生智慧。刚才我们讲了他的哲学智慧、政治智慧。老子的《道德经》这部著作最突出的应该说还有我们每一个人从老子书里面所要吸取的属于人生方面的这些智慧。刚才我谈到了说老子的《道德经》的写作的一个主要的动机和目的都反映了诸子想矫正时弊。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兼并战争、社会急剧变动的这样的社会里面,诸子百家都各自出自己的主意。叫做“救弊补偏、救弊扶偏”,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他的《道德经》五千言,虽然简练,但是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些原理、一些原则。

刚才我都谈到了当他对统治者讲话的时候,比如他讲无为,那么无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得非常的广,如果老子《道德经》这五千言概括来讲就是一个道、一个德,这个“德”实际就是无为的内容。《道德经》、道德、二论、道论德论,德实际上就落实到人了。那么无为,我们下面要讲的老子的人生的智慧,我们可以把他对在上的统治者、对帝王所希望的那些东西在道家的发展史上都变成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所不能缺的。比如说无为,在上的统治者当然要无为,那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也要有这种无为的态度呢?我已经讲到了什么叫无为。要有无为的态度去做任何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失败。就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做,就像《淮南子》黄老学派对道家老子无为的一个新的解释那样“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一

个从理论上讲,所谓无为,就是“舍己而以物为法”,舍掉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客观外物的、客观的规律为法、为原则、为依据。所以道家反对的是人的这种主观的意志,主观的。那么人如果忽视了客观世界,那么他的主观就要膨胀。主观意志一膨胀,那当然是作为管理者、在上的人他的危害是最大的。用儒家的话说:“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兴邦。”一句话就可以丧失国家,一句话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兴旺。所以对于国家的统治者、管理者,实际诸子百家他的目的都是想起这样一个作用。让国家治理得更好,出各种各样的主意。

第二节老子《道德经》里蕴含的命题

那我们把他的思想扩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那么从《道德经》里面、从老子的思想里面能得到什么样的智慧呢?这就是我们说老子的人生的智慧、他生活的智慧、他生存的智慧,都可以这样讲。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道家的这种一个行为的一个理想,一个理想的行为。或者是道家的这种道德行为。因为这个内容非常的广阔,我想就几个命题来谈谈老子的这种人生智慧,那么我想讲这么几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老子叫做“见素抱朴”也就是所谓的素朴。那么道家把人的这种素朴归结为人的自然之性,大家知道儒家把人性归结为善,孟子讲人性善,后来这种人性善的理论成为儒家的人性理论的一个主流。那么道家的人性理论,我们说主要是他的人性也是自然论,

叫做人性自然论。这个自然就是不加人为的、不加人为修饰和雕琢的那样一个原初的朴素朴实的素朴的这样一个真性,最真实的性,就是自然的。老子把他叫见素抱朴,这句话出现在第十九章,实际上也是《老子》思想里面,特别是关于人生智慧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第十九章《老子》讲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讲了“三绝三弃”。他要弃绝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儒家所强调的圣人、圣智,就是后来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那么在老子看来儒家讲的东西是挺好,但是被有些人把他歪曲了,有圣智理法,有人就打着圣智理法的旗号搞出假的圣智理法。怎么办?要把这些假的仁义理法,要把他弃绝,叫绝圣弃智。绝圣弃智了老百姓才能有百倍的利益,民利百倍。绝仁弃义,那么老百姓才能真正地恢复到那种自然的父慈子孝,而不是虚伪的装出来的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把那些巧力、那些小聪明、那些小的技巧绝弃了,那么社会上的大盗、盗贼就会减少。在这里提倡“巧力”他在那儿提倡“巧力”,这创造一个宝物那创造一个宝玩,珍贵它,这样社会上就引起盗贼,老子认为消除盗贼的一个办法就从根本上不要去提倡巧力。我们现在社会比如说提倡一种歌星包装,那么下边就也包装,包装成风。那么最后就导致一种假的,把一个假的东西包成真的。所以老子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叫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此三者、这三个东西:“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把这三者作为一种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老子的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页脚内容1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漂亮话好听却没有用,珍惜那些能给你指出错误的朋友。 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页脚内容2

《道德经的智慧及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 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你会很震撼!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 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 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 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 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 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 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 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 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 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 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 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 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这几句,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逐渐地改变过来。这个不是洗脑,而是我们原来的心灵里面、脑海里边累积了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校正过来的话,就用这一种不以为然的、不知道是错误的价值观去运作,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你很爱你的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会被你爱得很痛苦。你很爱你的另一半,但是另一半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会,把我们的心胸肚量逐渐地扩大,这就是我们来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有益助、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净化跟提升、让我们能够开启高等的智慧,来利益更多众生。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先明明德,再来亲民,就是为百姓服务,进一步达到止于至善。 我们现在来进一步解析:什么叫做二元对立。在法界、大自然里面,这个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道”跟“名”,“无”跟“有”都是同样的。法界、大自然包含道、无极的这个虚空、本体,还有现象界显相出来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人、事、物。人、植物、动物都是属于所谓的显相。所以法界大自然是包括整体。

在大自然里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那些二元对立是人类把它虚构出来的。什么叫虚构出来? 二元对立比如说,大家看这张幻灯片。什么叫二元对立?我们这里有看到黑色和白色,对不对?一般人,比如说看到白天就很高兴、很喜悦、很安心,看到晚上就觉得很不好、很恐怖。你喜欢白天、讨厌晚上,这个叫做二元对立。白天跟晚上它是大自然本来、法尔如斯存在的现象。它是一方面让你白天可以动、可以工作;晚上可以休息、可以充电,都各有它神圣的功效。白天晚上有没有平等?实相上是平等,但是众生会贴上自己喜欢跟不喜欢的。 从这里你继续再去归类、归纳,一般人会把他所喜好的就归为白的,把他所不喜欢的就归为黑的。你喜欢的朋友就把他归纳为好人,你不喜欢的那些人就把他归纳为坏人,就这样。所以,在你的世界里面,那个二元对立随时都存在、处处都存在,只是你知不知道而已。 如果你没有上这个课程的话,你是很难对比出来的。这就是上这个课程、听这个课程的价值: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二元对立,自己有没有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怎么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挖到更多宝,好好珍惜!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道德经》十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道德经》十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与其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性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恼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赋予我们人生的智慧 在论述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在辨明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两者内在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 1.哲学和人生 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 [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 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二,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 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着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以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因为马克思哲学同时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此奉献社会,其实就是贡献我们自身。这才是人们一生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