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光学必备知识点

晶体光学必备知识点
晶体光学必备知识点

晶体光学-必备知识点

以上是吉林大学鸽子楼老师多年课件总结经典内容。

第一章晶体光学基础

晶体光学涉及某些重要的物理光学原理和结晶矿物学基础知识,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光的偏振现象、折射及折射率、光在晶体中的传播特性、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光率体和光性方位。其中重点是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和光率体的构成;难点是光性方位。

一、光的基本性质及有关术语

·光具有“波粒”两相性。晶体光学主要利用的是光的波动理论。

·光波是一种横波。光的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互相垂直。晶体中许多光学现象与此有关。

·可见光:电磁波谱中波长范围390—770nm的一个区段,由波长不同的七色光组成。

·自然光: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断面内,光波作任意方向的振动,且振幅相等。

·偏振光: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断面内,光波只在某一固定方向上振动。自然光转化为

偏振光的过程称偏振化。

(入射角)(折射角)(入射速度)(折射速度)=Na/ V= V·折射定律:Sin i / Sin ?a iiaN 为介质对介质的相对折射律。当介质为真空时,N 称介质的(绝对)折射??aaiiiia律,以N表示。N是介质微观特征的宏观反映,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因此它是鉴定矿物的重要光学常数之一。·全反射临界角和全反射:当光波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时,入射角i 总是小于折射

i> ?时,?称为全反射临界角。当入射角此时入射角当角a ,a = 90 °时,i = ?,

折射光波不再进入折射介质而全部返回到入射介质,这种能量的突变称为全反射。

二、光在晶体中的传播

根据光在物质中的传播特点,可以把自然界的物质分为光性均质体和光性非均质体。性均质体:指光学性质各方向相同的晶体。包括等轴晶系的矿物和非晶质物质。

·光波在均质体中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速度不因光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各向同性),联系折射定律可知,均质体的折射率只有一个。

·光性非均质体:光性非均质体的光学性质因方向不同而改变(各向异性)。包括中级晶族(一轴晶)和低级晶族(二轴晶)的矿物。

·光波在非均质体中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速度因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

改变。因而非均质体的折射率也因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

·有关术语介绍:双折射、双折射率、光轴、一轴晶矿物、二轴晶矿物。

(1)双折射:光波射入非均质体,除特殊方向外,将分解成振动方向互相垂直,传播速度

不同,折射率不等的两种偏光,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2)双折射率:两种偏光的折射率值之差称为双折射率。许多晶体光学现象与此有关。

(3)光轴:光波沿非均质体的特殊方向入射时,不发生双折射,这种特殊的方向称为光轴。

中级晶族具有一个这样的特殊方向,称为一轴晶矿物;低级晶族具有两个这样的特殊方向,称为二轴晶矿物。

三、光率体.

光率体是表示光波在晶体中传播时,折射率值随光波振动方向变化的一种立体几何图形或一种光性指示体。其作法是设想自晶体中心起,沿光波振动方向按比例截取相应的折射率值,再把各个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便构成了光率体。

·均质体光率体:其传播速度不因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即折射率值各方向相等。

因此均质体光率体是一个球体,球体的半径代表该晶体的折射率。

·一轴晶光率体:一轴晶光率体是一个以C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椭球体。

(1)有关术语解释:光学主轴(Ne轴、No轴);主折射率(Ne、No);折射率(Ne');正光

性(Ne>No);负光性(Ne

(2)主要切面类型:

1)垂直光轴切面:圆切面。半径为No,光波垂直该切面入射不发生双折射。

2)平行光轴切面:椭圆切面。长短半径分别为Ne或No,光波垂直该切面入射发生双折射,双折射率等于Ne与No的差的绝对值,为一轴晶晶体的最大双折射率。

3)斜交光轴切面:椭圆切面。长短半径分别为Ne'或No,双折射率等于Ne'与No的差的绝对值,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

·二轴晶光率体:二轴晶光率体是一个三轴不等的椭球体。

(1)有关术语解释:光学主轴(Ng、Nm、Np轴);主折射率(Ng、Nm、Np;且Ng>Nm>Np);主轴面;两根光轴(OA);光轴面(AP);光轴角(2V);锐角等分线(Bxa);钝角等分线(Bxo);正光性;负光性。

(2)主要切面类型:1)垂直一根光轴切面(OA):圆切面。半径为Nm,光波垂直该切面入射不发生双折射。

2)平行光轴面切面(AP):椭圆切面。长半径为Ng,短半径为Np,光波垂直该切面入

3)垂直Bxa切面:椭圆切面。对于正光性,长半径为Nm,短半径为Np,双折射率等于Nm-Np;对于负光性,长半径为Ng,短半径为Nm,双折射率等于Ng-Nm。

4)垂直Bxo切面:椭圆切面。正光性和负光性的长短半径的特点与垂直Bxa切面相反。

5)斜交切面:椭圆切面。长短半径分别为Ng'和Np'(Ng'大小介于Ng与Nm之间;Np'大小介于Nm与Np之间),双折射率等于Ng'- Np'。

四、光性方位

指光率体在晶体中的位置,即光率体主轴(No、Ne轴或Ng、Nm、Np轴)与结晶轴(a、b、c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低级晶族(二轴晶)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高级晶族:可不考虑其光性方位问题。

·中级晶族(一轴晶):结晶轴C轴与光轴Ne轴一致。

·低级晶族(二轴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斜方晶系:三个主轴分别平行结晶轴。

(2)单斜晶系:晶体的b轴与三个主轴之一平行。

(3)三斜晶系:三个主轴与三个结晶轴均斜交。

第二章偏光显微镜

(透射)偏光显微镜是岩矿综合鉴定的精密光学仪器,与一般生物显微镜的主要区别在于安装有两个偏光镜。本章教学目的是结合实物使学生了解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构成、必备附件、使用方法及养护规则。.

一、偏光显微镜的构成

·机械系统主要部件

(1)镜座与镜臂:支撑显微镜及连接光源、物台、镜筒。

(2)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的部件.

(3)物镜转换器:用于安装、选择不同倍数的物镜。

0转动的圆形平台放置薄片用的可360(4)载物台:(5)焦准设备(升降系统):分粗调和微调,作用是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

(6)聚光镜架:连接聚光镜、下偏光镜、上锁光圈等的部件。

(7)上、下锁光圈:控制光的通过量。

·光学系统主要部件

(1)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目前多数显微镜采用人工光源。

(2)下偏光镜:在聚光镜架底部,作用是把自然光转变为偏光。其振动方向一般为东西向。(3)聚光镜:在聚光镜架上部,作用是把偏光转变为锥光,使显微镜处于偏光系统。

(4)物镜:由多组透镜组成,连接在物镜转换器上,是决定放大倍数及成像质量的重要部件。按放大倍数分为三类:

高倍镜(40倍和100倍)中倍镜(10倍和20倍)、低倍镜(2.5′和4四倍)。

(5)目镜:由眼透镜和场透镜组成。目镜中附有十字丝,倍数有10倍和8倍两种。

(6)上偏光镜:位于目镜和物镜间,振动方向与下偏光振动方向垂直,可自由推入或拉出。(7)勃氏镜:位于目镜和上偏光镜间,可自由的推入或拉出,与聚光镜和高倍镜配合使用。二、偏光显微镜的调节与校正

·选择并装配物镜和目镜:按需要选择物镜和目镜,在安装目镜时注意其内十字丝的方向。·调节照明:打开光源灯,调节变压器旋扭,直到亮度适度为止。

·焦准:将薄片置于物台上,在教师指导下,用粗调或微调调焦至物象清晰。在此过程中,千万注意,物镜前透镜不要与薄片接触,以免打碎薄片或损坏镜头。

·物镜中心的校正:物台旋转轴、物镜中轴、镜筒中轴、目镜中轴必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偏光显微镜才能正常使用,目前有关物镜中心的校正将由指导教师来完成。

·下偏光镜的检查:下偏光镜的振动为东西向。当黑云母的解理平行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时颜色最深,据此可以检查、调节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

·上偏光镜的检查:移去薄片,视域黑暗,说明上偏光振动方向与下偏光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否则,需要进行调节,调节工作由指导教师来完成。

三、偏光显微镜的养护

偏光显微镜价格昂贵并且是我们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必备的光学仪器。要想保证偏光显微镜的良好使用状态,延长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寿命,就必须精心养护,有关偏光显微镜的使用规定及养护原则请参见实验室管理规定及教科书第49页。

第三章单偏光系统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单偏光系统是指在只使用下偏光镜(起偏镜)的情况下,观察和测定矿物光学性质的系统。在单偏光系统下,自光源发出的光波通过下偏光镜后变成振动方向平行下偏光镜振动方向的偏光,然后通过薄片到达目镜,将产生一系列光学现象。矿物的外表特征(形态、解理、与矿物折射率有关的光学)颜色、多色性、吸收性等(、与矿物吸收性有关的光学性质等).

性质(突起、闪突起、糙面、边缘、贝克线、色散线等)。其中难点是突起及其判断标志。一、矿物的形态

(1)控制因素:矿物成分、内部结构、物化条件、晶出顺序。

(2)观察内容:矿物自形程度、矿物单体形态、矿物集合体形态。

·矿物自形程度: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

·矿物单体形态:粒状、针状、板(条)状、柱状、片状。

·矿物集合体形态:纤维状、放射状、球粒状、网状、交生状、雏晶状。

(3)观察方法:同一矿物不同切面特点不同(图3-1),因此需要综合不同切面的特征,才

能正确判断出矿物的单体形态。

3-1同一单体不同切面形态示意图图二、解理及解理夹角。缝中(1)解理的表现形式:在薄片中,解理表现为沿一定方向平行排列的细缝(解理缝) 为树胶所充填,因矿物的折射率与树胶不同而使解理缝得以显现。解理缝薄片中的解理按其完善程度可以分为三级。(2)解理等级的划分:·极完全解理:很细、很密集、很清楚,且贯穿整个晶体,例如黑云母的解理。·完全解理:解理缝清楚,疏密中等,不完全贯穿晶体,例如角闪石的解理。·不完全解理:解理缝宽而稀疏,不清楚,断续通过晶体,例如橄榄石的解理。(3)影响解理缝清晰程度的因素:主要应考虑以下三方面。解理缝清晰程度解理的完善程度成正向关系。·矿物解理的完善程度:切片的法线方向与解里面平行时解理最清楚。随着两者夹角增大,解理缝·切片的方向:变得不清楚。增大到一定角度时,解理缝就看不见了,这个角度称解理可见临界角。决定着解理缝的可见临界角。·矿物折射率:矿物折射率与加拿大树胶折射率的差值. )。综合观察多种切片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图(4)解理等级和组数的判定:3-2A )解理缝与裂纹的区别:解理缝较细密、平直,且缝的间距大致相等,以此区别于裂纹。(5 )解理夹角的测定:(6,特征是两组解理缝最细最清A·切片方向的选择选择同时垂直两组解理面的切片(图)楚,当解理缝平行目镜十字丝时,微微升降镜筒,两组解理缝不左右移动。使一组解理缝平行目镜·解理夹角的测定步骤:将选择好的切片置于视域心。转动物台,;再转动物台,使另一组解理缝)a(图B十字丝纵丝,读取此时物台刻度盘上的度数的差就是所测b)平行目镜十字丝纵丝,读取此时物台刻度盘上的度数b(图C,a与解理夹角。

A

D B

C

E H

F

G

K

C

A

B B

图3-2切片的选择及解理夹角的测定步骤示意图

三、与矿物吸收性有关的光学性质(颜色、多色性、吸收性)

(1)颜色:指在单偏光镜下,白光透过晶体后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它是矿物对不同色光选

择性吸收的结果。注意,薄片中的颜色不同于手标本的颜色。

(2)多色性和吸收性:在单偏光镜下,某些非均质体矿物的颜色随物台转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多色性,颜色深浅的变化成为吸收性。

·成因:非均质体矿物非垂直光轴切片,各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对光波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总强度也随方向而变化,只是多数非均质体矿物这种变化不明显而已。

·表达方式:多色性公式和吸收性公式

多色性公式:Ne= 浅紫色 No=深蓝色; Ng= Nm= Np=

吸收性公式:Ne > No(正吸收)或 Ng > Nm > Np(反吸收)等.

·影响因素:矿物本身性质,切片方向,薄片厚度。

四、与矿物折射率有关的光学性质(边缘、贝克线、糙面、突起、闪突起)

(1)突起:在薄片中观察,不同矿物的表面有高低不平的感觉,这种现象称突起。·原因:不同矿物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的差值不同,像点的位置就会高低不一样。·分类:矿物的折射率大于树胶的折射率时,称正突起,矿物的折射率小于树胶的折射率时,称负突起。具体划分为六个等级(表3-1)

表3-1 突起等级分类及各级突起主要特征

突起等级糙面及边缘特征实例负高突< 1.4糙面及边缘显著,提升镜筒,贝克线移向树胶

负低突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提升镜,贝克线移向树胶

正低突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提升镜筒,贝克线移向矿物

正中突表面略显粗边缘清楚显著

正高突糙面显著,边缘宽而明显

极高突糙面极其显著,边缘很宽> 1.7

(2)闪突起:在单偏光镜下,旋转物台,双折射率很大的矿片,突起高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称闪突起。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的闪突起是其重要的鉴定特征。

(3)贝克线和边缘折射率不同的矿物接触时,由于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使其接触处的

光线聚散不一。光线集中的一侧产生一条亮线,称贝克线(光带);光线缺少的一侧产生一

条黑暗的轮廓,称边缘。它们可以用来判断相邻两矿物折射率相对大小(突起高低)。

(4)糙面:矿物表面的光滑程度不同,有些矿物的表面显得较为粗糙,这种现象称糙面。

正交偏光系统下晶体的光学性质第四章.

正交偏光系统指在同时使用上、下两个偏光镜的情况下,观察和测定矿物光学性质的系统。在正交偏光系统下,通过下偏光镜的偏光,进入薄片,通过上偏光镜后到达目镜,将产生一系列光学现象。内容包括消光现象及消光位、干涉现象及干涉色、补色法则和补色器及正交偏光间主要光学性质的观测和测定。注意,在不放任何矿片时,通过下偏光镜的光波其振动方向与上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光波不能通过,视域黑暗,以此可以检查上、下两个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是否互相垂直。一、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消光现象及消光位

·消光现象:矿片在正交偏光镜间呈现黑暗的现象。按其特点分为全消光和四次消光。

·全消光:旋转物台一周,均质体或非均质体垂直光轴切片的消光现象(黑暗)不改变。

·四次消光:旋转物台一周,非均质体晶体非垂直光轴切片的光率体椭圆半径有四次与下偏光镜平行的机会,故出现四次黑暗(消光)现象。

·消光位:非均质体非垂直光轴切片在正交偏光镜间处于消光现象时的位置。注意,矿片处于消光位时矿片光率体椭圆半径分别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平行。二、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干涉现象

(1)干涉作用:非均质体晶体非垂直光轴的矿片,其光率体椭圆半径与上、下偏光镜振动

方向斜交(即矿片不在消光)时,透过晶体分解的两束光波,频率相等,具有固定的光程

差且在同一平面内振动(上偏光镜振动面),因此必然发生干涉作用。

(2)控制因素:光程差(R)。如果光源为单色光,当光程差等于该单色光半波长的偶数倍

时干涉的结果是互相抵消而变黑暗;当光程差等于单色光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干涉的结果

是互相迭加使亮度增强;如果光程差介于二者之间,干涉的结果介于黑暗与最亮之间。

·光程差R = d·△。其中,d为矿片厚度;△为矿物的双折射率。·45 位置:矿片的光率0角(矿片最明亮)时的位置。(3)干涉色及其成因45体椭圆半径与上、下偏光镜成

·如果光源为单色光,随着光程差的逐渐增大,将依次出现明亮相间的干涉条带。改变光

程差的方法是利用石英楔。

·如果光源为白光,干涉结果就是一系列复杂彩色条带的组合。即干涉色。

(4)干涉色级序及各级序特征

用白光做光源,在正交偏光镜间缓慢推入石英楔,随着石英楔的慢慢推入,光程差连续地增大,视域内出现的干涉色由低到高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叫做干涉色色序。通常可以划分为四-五个级序(干涉色色谱表)。当光程差非常大时,将出现一种与珍珠表面类似的亮白色,称高

级白干涉色。

补色法则和补色器:三、0 垂直光轴放置两个互相重迭的非均质体矿片补色法则:在正交偏光镜间的45(位置,(1),光通过这两个矿片后,它们总的光程差增减的法则。方向切片除外)视域内=R, ,干涉色级序升高。·异名半径平行干涉色级序降低。若R·同名半径平行,2,1(1-3/4)

和石英楔云母试板(?主要掌握石膏试板2)补色器:(?)、变黑暗,这种现象称消色.()的特点及应用。级锥光系统下晶体的光学性质第五章

不同切不同轴性、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锥光系统的构成及其产生的光学现象--干涉图;重点难点是波向图的构成及其对干涉图成因的解释;面类型干涉图的特点、成因及应用。是不同切面干涉

图的特点和应用。一、锥光系统的构成及特点换用高加入聚光镜并将其提升到最高位置,·锥光系统的构成:在正交偏光系统的基础上,倍物镜,推入勃氏镜或去掉目镜,便构成了锥光系统。其特点是除中央一条光波垂把透过下偏光镜的平行偏光转变成锥形偏光。·聚光镜的作用:直入射矿片外,其余光波均倾斜入射矿片,且愈向外倾角愈大,通过矿片的距离愈长。·勃氏镜的作能接纳较大范围的倾斜光波,使观察到的干涉图更完整。·高倍物镜的作用:勃氏镜与目镜联合组成一个宽角度望远镜式的放大系统,可看到放大的干涉图图象;用:去掉目镜,能直接观察镜筒内干涉图实象,其图形虽小,却很清晰。二、干涉图·均质体:光学性质各方向一致。任何方向的入射光都不发生双折射,不会产生干涉图。光学性质随方向而异。在锥光系统中,观察到的是锥形偏光束中各个不同方向·非均质体:它们构成一种的入射光波,通过晶体到达上偏光镜后产生的消光现象和干涉现象的总和,特殊的图形,称为干涉图。注意,干涉图并不是物体本身的映象。三、一轴晶干涉图主要类型(一)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No·垂直光轴切面干涉

图的特点

Ne'干涉图由一个黑十字和同心环状干 360涉色圈组成,旋转物台o,干)注意黑十字涉图不变化(图5-1 交点位于视域中心,是光轴的出露点,两条黑带分别平行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干涉色色圈从中心向(右)波向图(左)一轴晶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5-1图外越来越密且干涉色级序升高。·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干涉图的成因右)5-1一轴晶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的成因可用一轴晶垂直光轴切面波向图解释(图。·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的应用.

N插入石膏检:插入石膏检板一轴晶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光性符号测定示意图(二)小角)。根据干涉图的特点及波向图可以确定轴性、切片类型和光性符号(图5-2度斜交光轴切片的干涉图

四但仍在视域之内,由不完整的黑十字和干涉色色环组成。光轴出露点不在视域中心,左右黑臂

初中光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光学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可分为 (1)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如:蜡烛,电灯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直线传播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无影灯 ②小孔成像:倒立、实像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 (2)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二、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的表面被反射出去的现象 2、概念: (1)一点:入射点 (2)二角: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学分与法线的夹角 (3)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3、反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异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反射分类: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2)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

5、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等大,正立,虚像) 三、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介面上将发生光路改变的现象。常见现象:筷子变"弯"、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2、光的折射初步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反射角(2)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不变(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3、光路是可逆的 四、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混合后为白色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混合后为黑色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光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相关概念: ①主光轴 ②焦点(F) ③光心(O) ④焦距(f)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全面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版)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 1、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 ,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 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 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2)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完整版)初二光学知识点整理

光学知识点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 3 2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光学设计考点总结

i p 一.球差 轴上物点发出的光束,经光学系统以后,与光轴夹不同角度的光线交光轴于不同位置,因此,在像面上形成一个圆形弥散斑,这就是球差。 二.色球差 F 光的球差和C 光的球差之差,称为色球差,该差值也等于边缘光和近轴光色差之差。 三.波像差 对于实际的光学系统,由于像差的存在,经光学系统形成的波面已不是球面,这种实际波面相对于理想球面波的偏离就是波像差。 四.点列图 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称为点列图。 五.单个折射球面的三个无球差点 单个折射球面的三对无球差点位置是(球心处、顶点处、齐明点处) 六.光学传递函数 将物的亮度分布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积分,将光学系统对各种频率的正弦光栅的传递和反应能力作为像质评价指标,称为光学传递函数。其曲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中心点亮度,还可以通过MTF 曲线下降速度的快慢来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下降越慢,成像质量越好。 七 子午平面:包含物点和光轴的平面 弧矢面:包含主光线并与子午平面垂直的面 八 7种像差哪些与孔径有关,哪些与视场有关,哪些与两者都有关?仅 与孔径有关的像差有:球差、位置色差; 仅与视场有关的像差有:像散、场曲、畸变、倍率色差; 与视场和孔径都有关系的有:彗差 九.二级光谱 消色差系统只能对二种色光校正位置色差,它们的公共焦点或像点相对于中间色光的焦点或像点仍有偏离,这种偏离称为二级光谱。 如果光学系统已对两种色光校正了位置色差,这两种色光的公共像点相对于第三种色光的像点位置仍有差异,该差异称为二级光谱。 十.解释五种赛德和数 第一塞得和数∑S ? 也称为初级球差系数,用来表征初级球差。 ∑S ? =∑luni (i -i ')(i '-u ) 第二塞得和数∑S п 也称为初级彗差系数,用来表征初级彗差。 ∑S ц=∑S 1 i 第三塞得和数∑S ш 也称为初级像散系数,用来表征初级像散。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纳复习整理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与波面对应的法线束就是光束。 波前:某一瞬间波动所到达的位置。 光线的四个传播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相关自然现象有: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2)独立传播定律:从不同的光源发出的互相独立的光线以不同方向相交于空间介质中的某点时彼此不影响,各光线独立传播。 3)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折射光线所在的介质与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n n I I ''sin sin 光路可逆:光沿着原来的反射(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媒质表面,必定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折射)出媒质的性质。 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S 和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 各向同性介质:光学介质的光学性质不随方向而改变。 各向异性介质:单晶体(双折射现象) 马吕斯定律:光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

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费马原理:光总是沿光程为极小,极大,或常量的路径传播。 全反射临界角:1 2arcsin n n C 全反射条件: 1)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共轴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元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物点/像点:物/像光束的交点。 实物/实像点:实际光线的汇聚点。 虚物/虚像点:由光线延长线构成的成像点。 共轭:物经过光学系统后与像的对应关系。(A ,A ’的对称性) 完善成像: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仍然聚交于同一点。每一个物点都对应唯一的像点。 理想成像条件:物点和像点之间所有光线为等光程。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武汉大学印刷应用光学复习重点总结(15-16年度)

第一章: 1、几何光学四项基本定律: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均匀介质中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不同光源(非相干光)不同方向的光束独立传播; 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符号正负 光路可逆定律: 2、全反射及其产生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入射到介质上的光会全部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而没有折射光产生,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现象。 入射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3、光程、共轭、完善像: 光程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路程 共轭:对某一光组组成的光学系统来说,物体的位置固定后,总可以在一个相应的位置上找到物体所成的像,这种物象之间的关系在光学上称为共轭。 完善像:理想光组能使物空间的同心光束转化为像空间的同心光束(球面波仍为球面波),也就是物空间一点经光组成的像仍是一点,即物空间与像空间是:点点对应;线线对应;面面对应而形成的像叫完善像 第二章: 1、单球面折射成像存在球差的原因: 轴上物点粗光束成像:r , n , n’给定,已知L 和U ,求解L’和U’,正弦定理,折射定律 2、焦距,近轴相似: 像方焦距:物点位于左方无限远处的光轴上,即l→∞,表示无穷远处物点对应的像点,称为

像方焦点或后焦点。此时像方截距称为像方焦距,或后焦距。 焦距:像方焦距的正负决定了球面其汇聚还是发散作用,故将像方焦距为焦距 近轴相似:将物方倾斜角U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人为选择靠近光轴的光线,只虑近轴光成像,这时可以认为可以成完善像 第三章: 1、理想光学系统、主平面; 理想光学系统:能够对足够大空间内的点以足够宽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通常把物象空间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关系的像称为“理想像”,把成像符合上述关系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中,每一个物点对应于唯一的一个像点,即“共轭” 理想中,物空间和像空间都是均匀透明介质,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由点对应唯一像点可推出直线成像为直线、平面成像为平面,即共线成像理论 主平面:不同位置的共轭面对应不同放大率。总有一对共轭面的垂轴放大率β=1,称其为主平面,物平面称为物方主平面,平面与光轴交点称为主点 2、求轴上某点的像(多种方法): 第四章: 1、一致像: 当物为左手坐标系,而像变为右手坐标系(或反之),这样的像称为“非一致像”,也叫做“镜像”;当物用左手坐标系,通过光学元件后所成的像仍为左手坐标系,则称这样的像为“一致

光学知识点+练习题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的传播 ①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②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轨迹和方 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光线实际上不存在的。 ③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形成的现象: a 激光准直 b 影子的形成(透明的物体不能形成影子) c 日食月食的形成 (发生日食时,月球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d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 在水中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为真空中的2/3。 1光年=9.46×1015m 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 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要说在前面)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分类: ⑴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平整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的反射。 镜面反 射的条件:反射面光滑平整。 ⑵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 。漫 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射的方法:站在不同的方位看物体,如亮度差不多,则是漫反射, 如明亮程度不同,则是镜面反射。 4、凹面镜和凸面镜 (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物和像大小相等②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物和像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有关,只要物体的大小不变,那么像的大小就不 会变)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发生的是光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初中光学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光学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光学的知识点总结 光学(optics)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与光学工程技术相关的学科。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光学的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

大学化学相关知识点整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 P 时的状态。 液体溶液中溶剂或溶质的标准状态—溶液中溶剂可近似看成纯物质的标准态。在溶液中,溶质的标准态是指压力θP P =,质量摩尔浓度θb b =,标准质量摩尔浓度11-?=kg mol b θ,并表现出无限稀释溶液特性时溶质的(假想)状态。标准质量摩尔浓度近似等于 标准物质的量浓度。即11-?=≈L mol c b θθ 5、 物质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θm f H ?(B,相态,T )是指在温度T 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物质B (1+=B ν)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6、 参考状态一般指每种物质在所讨论的温度T 和标准压力θP 时最稳定的状态。个别情况下参考状态单质并不是最稳定的,磷的参考状态是白磷4P (s,白),但白磷不及红磷和黑磷稳定。O 2(g)、H 2(g)、Br 2(l)、I 2(s)、Hg(l)和P 4(白磷)是T=298.15K ,θP 下相应元素的最稳定单质,即其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7、 在任何温度下,参考状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为零。 8、 物质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θ m c H ?(B ,相态,T )是指在温度T 下,物质B(1-=B ν)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下指定产物时的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第四节:Hess 定律 1、 Hess 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或分几步完成,其总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总是相等的。其实质是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2、 焓变基本特点: ⑴某反应的θm r H ?(正)与其逆反应的θm r H ?(逆)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二、学习要求 1、知道有关光的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知道牛顿代表的微粒、惠更斯的波动说一直到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人类认识光的本性的历程,懂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 2、知道光的干涉: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双缝干涉的装置、干涉原理及干涉条纹的宽度特征,会用肥皂膜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光的衍射:知道光的衍射现象及观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道单缝衍射的条纹与双缝干涉条纹之间的特征区别。 3、知道电磁场,电磁波:知道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与变化的磁场交替产生形成电磁场;知道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即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知道电磁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知道电磁波有时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电磁波的广泛应用认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是一个创新过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知道光的电磁说:知道光的电磁说及其建立过程,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4、知道电磁波波谱及其应用:知道电磁波波谱,知道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及γ射线的特征及其主要应用。 5、知道光电效应和光子说:知道光电效应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知道光子说,知道光子的能量与光学知识点其频率成正比;知道光电效应在技术中的一些应用 6、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知道大量光子容易表现出粒子性,而少量光子容易表现为粒子性。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3×108m/s ; 各种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