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主要症状为以外阴瘙痒,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外阴疾病,以往称之为增生性营养不良。此外,任何原因不明的外阴瘙痒,在长期抓和摩擦后,亦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临床上又称之为慢性单纯性苔藓或神经性炎。虽然其他疾病如念珠菌阴道外阴炎等可使外阴继发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改变,但因其病因明确,在针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后,均能迅速治愈,故不属于本病范畴。

1、病因

目前,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外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和阴道排出物的刺激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此外,有报道bcl–2基因蛋白在本病、不典型增生及外阴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提高。

2、病理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末端钝圆或较尖,上皮脚愈长则尖端愈细。上皮脚之间的真皮层乳头明显,并有轻度水肿及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极性保持,细胞的大小和核形态染色均正常。

1、症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其瘙痒程度远较硬化性苔藓严重,患有此病的妈妈多难忍受而搔抓。由于搔抓局部时刺激较大的神经纤维,可抑制神经纤维反射,妈妈瘙痒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搔抓又可加重皮损,使瘙痒更剧,结果愈抓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

2、体征:病损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及阴唇后联合等处。病变可呈孤立、局灶性或多发、对称性。病变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呈白色。病变晚期则皮肤增厚,色素增加,皮肤纹理明显,出现苔藓样变。本病可与外阴浸润癌并存。

1、病史

有性情抑郁,或居住潮湿,或带下量多史,或各种阴道炎症等病史。患有产后抑郁的新妈妈要多加注意。

2、症状与体征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前的中年妇女,亦可发生在老年期。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患者多难耐受而反复搔抓,搔抓又进一步导致皮肤损伤而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病变早期皮肤呈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则呈白色;晚期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皮肤纹理增粗,明显突出,呈苔藓样变。

3、病理活检

病理活组织检查是惟一确诊手段。一般应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选择有糜烂、溃疡、硬结、隆起等不同病变部位进行多点活检。活检应在皲裂、溃疡、硬结或粗糙处进行,注意多点取材。

1、一般治疗:同外阴硬化性苔藓。

2、局部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瘙痒。一般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

3、手术治疗:因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恶变率仅2%-5%左右,且手术后有远期复发的可能,故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长期药物治疗无效、已有恶变或可疑恶变者。

4、激光治疗:采用CO2激光或氦氖激光治疗。

5、其他治疗:冷冻、电灼、中医中药、高能超声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1、肝郁气滞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冲任被阻,阴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病。患此病后由于难言之苦及夫妻生活等因素又会加重肝郁,使病情反复难愈。有产后抑郁症状的妈妈,家人要多陪伴和关心。

2、湿热下注

阴部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或久居湿地,或感受外湿,湿蕴化热;或由脾虚生湿,遏久化热;或由肝郁化火,木胜侮土,脾运失职,水湿内停,湿热相合,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浸渍外阴。湿热蕴结,阻滞冲任,使阴部脉络瘀阻,气血失和而致阴痒、红肿等。若瘀阻日久,甚至瘀滞不通则出现皮肤增厚、疼痛。阴部因血运不畅,进而失养而致色白。

3、肾虚肝郁

素体肾阴不足,七情内伤,肝郁气滞。或肝郁日久;暗耗肝阴,或肝郁化火,灼伤阴血,使肝血日虚,日久及肾,致肾虚肝郁。阴部失荣则出现色白、皲裂等。

1、病因可能是局部刺激、挠抓、阴道炎等刺激引起的。所以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不要用手去搔抓外阴痒的位置。

2、洗澡等不要用肥皂及其他刺激物清洗外阴。

3、内裤尽量用棉的,并忌食辛辣刺激及易致敏食物。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第20卷第5期 2012年5月 Vol.20 No.5 May,2012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88 ? ?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农瑞珍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 532800) 关键词: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聚焦超声治疗;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 711.72 文献标识码:B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1]。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39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仪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39例,年龄22~65岁,病程3~12年,均经外阴病变部位组织活检符合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临床诊断标准。按1987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新分类法,其中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型25例,硬化性苔癣型14例;病变范围局限在外阴的23例,累及外阴及肛周16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用1%利多卡因加等量0.9%氯化钠溶液加盐酸肾上腺素4滴,用4号半针头进行局部麻醉,采用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CZF型超声波治疗仪,频率8.80MHz,功率为3.5-4.5W、脉冲为100HZ,治疗头涂“冷却”专用耦合剂后紧贴病变皮肤,以5-10mm/s匀速进行连续线形扫描,逐步覆盖病变区域及超出病变边缘约5mm,直至治疗区皮肤黏膜充血、水肿、潮红及发热为止,时间约10-30min,病变区域较大者可分次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外阴瘙痒症状消失,皮肤弹性和色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外阴瘙痒症状基本缓解,外阴皮肤弹性和色泽恢复1/3~1/2,随访半年无复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疗效 治疗后3个月内每月1次,以后半年和一年各1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治愈36例,占92.31%;有效:2例,占5.13%;无效:1例,占2.56%。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病程长,经多次求医症状未缓解,产生悲观、失望心理;而聚焦超声治疗是一个新的方法,患者对其治疗方法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讲解超声聚焦治疗的方法、介绍成功病例,图片观察效果、同类患者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自愿签署手术治疗同意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1.2 做好肝肾功能、凝血机制、血尿及白带常规、血糖及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全身状况,排除急性炎症或有关合并症。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3个月内做其他物理治疗者暂缓治疗。 3.1.3 皮肤护理剃除会阴部毛发,清洁脐孔,沐浴更衣。3.1.4 询问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药物过敏试验,必要时术前使用抗生素。 3.2 术中护理提供安全及有利于保护隐私的环境,让患者放心接受手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保持体位不动便于操作。操作时治疗头紧贴局部皮肤,但注意不能紧压,保持充分的耦合水,保证无空气间隙。 3.3 术后护理 3.3.1聚焦超声治疗后即刻,外阴出现充血水肿,24h后达高峰,3d后,水肿逐渐减轻,一周左右消失。 治疗后即刻用碘伏涂抹外阴,用消毒紫草油纱布外敷治疗区,然后用冰袋局部间歇性冰敷/冷敷(冰敷3-5min,间隔5min),以降低组织水肿,如此循环24h,冰敷时应防止皮肤冻伤,随时观察皮肤颜色,发现皮肤明显苍白立即停止。24小时后停止冰敷,继续用消毒紫草油纱布外敷治疗区并用50%硫酸镁湿热敷,两者交替,1天2次,至局部水肿消退为止。 3.3.2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三天内每天用1:40的络合碘为患者擦洗会阴2次,两周内每天用1:5000高锰酸甲溶液坐浴2次,每次15-20min;注意个人卫生,勤换透气棉质内裤,每次便后擦洗,严禁搔抓、揉搓治疗区皮肤。 3.3.3 局部皮肤有水沟者,局部皮肤有水泡者,给予湿润烧伤膏涂擦后用无菌紫草油纱布覆盖,严防水泡破损,张力较大时可在无菌条件下用空针抽吸后用紫草油纱布换药。3.3.4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水肿完全消退后可给予相应的药物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减少复发。 3.3.5合理营养,忌吃过敏和辛辣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4.1 超声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定位性,能将其能量透过表层组织,直接聚焦于特定深度的靶区组织,从里到外的治疗病变;超声治疗的剂量容易掌握,安全性高,无创,治疗后仅一过性充血水肿,表层保持完好,无激光、微波治疗后的结痂、脱落和皮肤修复等类似过程,术后恢复快;一般只需一次即能达到治疗目的,有效率高;复发率极低。4.2 麻醉药中加入盐酸肾上腺素,能起到收缩皮肤黏膜血管,减少出血的作用。选用4号半针头进行穿刺麻醉,针眼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皮肤组织的损伤。治疗时用“冷却”的耦合剂,能使局部组织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有利于超声能量在组织内沉积,同时可减少皮肤表面组织的损伤。 4.3 术后立即冰敷,能迅速降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温度,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紫草油具有清热、凉血、止血、收敛、湿润、止痛的作用[3]。夜间暂停冰敷,采用紫草油涂抹,既能使局部得到持续的治疗,又能保证患者的休息。硫酸镁是钙离子拮抗剂,外敷可抑制神经介质传递和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过多的组织间液顺压力流回血管[4],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作用。冰敷间歇辅于硫酸镁湿热敷能有效的减轻水肿又能增加患者的耐受,防止冻伤。经研究表明[5],聚焦超声治疗不仅能有效治疗顽固性的外阴瘙痒,还能使病变部位的皮肤恢复正常弹性、形态、色泽,保持外阴皮肤的完整性。因此,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术后进行精心护理,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疗效显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12-04-03 临床研究? ?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主要症状为以外阴瘙痒,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外阴疾病,以往称之为增生性营养不良。此外,任何原因不明的外阴瘙痒,在长期抓和摩擦后,亦可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临床上又称之为慢性单纯性苔藓或神经性炎。虽然其他疾病如念珠菌阴道外阴炎等可使外阴继发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改变,但因其病因明确,在针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后,均能迅速治愈,故不属于本病范畴。 1、病因 目前,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外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和阴道排出物的刺激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此外,有报道bcl–2基因蛋白在本病、不典型增生及外阴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提高。 2、病理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末端钝圆或较尖,上皮脚愈长则尖端愈细。上皮脚之间的真皮层乳头明显,并有轻度水肿及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极性保持,细胞的大小和核形态染色均正常。 1、症状: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其瘙痒程度远较硬化性苔藓严重,患有此病的妈妈多难忍受而搔抓。由于搔抓局部时刺激较大的神经纤维,可抑制神经纤维反射,妈妈瘙痒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搔抓又可加重皮损,使瘙痒更剧,结果愈抓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 2、体征:病损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及阴唇后联合等处。病变可呈孤立、局灶性或多发、对称性。病变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呈白色。病变晚期则皮肤增厚,色素增加,皮肤纹理明显,出现苔藓样变。本病可与外阴浸润癌并存。 1、病史 有性情抑郁,或居住潮湿,或带下量多史,或各种阴道炎症等病史。患有产后抑郁的新妈妈要多加注意。 2、症状与体征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50岁以前的中年妇女,亦可发生在老年期。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患者多难耐受而反复搔抓,搔抓又进一步导致皮肤损伤而加重瘙痒,形成恶性循环。病变早期皮肤呈暗红或粉红色,角化过度部位则呈白色;晚期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皮肤纹理增粗,明显突出,呈苔藓样变。 3、病理活检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 2020年1月2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0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本文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1)手术方式中删除了“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这一名称,更改为“局部广泛切除术”“广泛半外阴切除术”及“广泛全外阴切除术”3种术式名称。(2)在病理部分强调了测量转移淋巴结大小的重要性,需以直径2mm及5mm为临界点报告阳性淋巴结大小。以2mm为界分流不同的治疗方式,以5mm为界确定分期。(3)修改病灶阴性手术切缘为至少超过1cm。(4)新增推荐:晚期转移癌如原发灶已控制,远处转移灶数目为1~5个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5)新增病理学评估原则(从2019年第2版开始)。 2 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3 初始治疗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病灶活检、病理诊断、肝肾功能检查,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直肠

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制定治疗方案,可行生殖道HPV检测及血清HIV检测。另外,建议患者戒烟及提供必要的咨询干预。 治疗前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早期肿瘤:即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无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2)局部晚期肿瘤:即大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和T3期(指肿瘤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3)晚期肿瘤:肿瘤转移超出盆腔,即任何期别的T、任何期别的N和超出盆腔的M1期病变。 早期肿瘤以手术为主,局部晚期肿瘤行手术结合放疗,晚期、转移肿瘤行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先行病灶活检。 3.1.1 病变浸润深度≤1mm 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resection)。术后病理证实病灶浸润深度≤1mm,随访。病灶浸润深度>1mm,需补充手术(见下文3.1.2部分)。 3.1.2 病灶浸润深度>1 mm或T2期病变根据病灶位置决定术式:(1)单侧病变(病灶距外阴中线≥2cm),行局部广泛切除术(radical local resection)+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2)中线部位病变(前部或后部),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

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增生症X(血液系统) 【概述】 儿童时期组织细胞增生症(chilchoodhistiocytosis)是一组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共同特点的疾病。由于此类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因而分类比较困难。近年来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istiocyteSociety)解决了分类和诊断问题,将此类疾病分为三大类(表41-1),即Ⅰ类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Ⅱ类家族性嗜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感染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Ⅲ类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对此类疾病不能仅靠临床症状和一般实验室检查,必须作病灶部位的活组织检查方可作出确切的诊断。 表41-1 儿童时期组织细胞增生症分类 分类ⅠⅡⅢ 细胞型郎格罕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的恶性细 胞 细胞功能抗原表达 具有抗原和吞噬细 胞 诊断特异性细胞镜下可见Birbeck颗粒,病灶部位细胞具有OKT6阳 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特点 组化染色非特异性 脂酶阳性 形态呈恶性组化染色非特 异脂酶阳性 病名LCH 家族性嗜血性网状 细胞增生症恶性网状细胞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一、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以前曾命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x,Hx)多认为是一组反应性增殖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超微结构技术的进展,已将本症的研究工作引向深入,逐渐在分型、诊断、治疗和对预后的评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对本症的认识逐渐提高,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1956~1982年26年中,共收治172例,1982~1991年仅9年中,收治本症178例。 本症是以Langerhans细胞(LC)异常增生为特点。既往根据临床症状将本症分为三种类型,即骨嗜酸肉芽肿,韩薛柯氏综合征和勒雪综合征。骨嗜酸肉芽肿在成人发病多侵犯长骨,而在儿童则多见于颅骨、脊柱、肋骨和骨盆骨,病灶可为单一性或多发性。韩薛柯综合征多见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膜性骨的溶骨性改变、突眼和尿崩为常见症状,一般无生命危险,但多呈慢性或病灶进展;勒雪氏病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病情重,以内脏和皮肤、肺和骨骼等多脏器浸润为主,病情进展,病死率较高。由于本症的临床形式表现复杂,预后差别很大,一些病理学家提出是否有一种以上的LCH存在和是否局限形式为"良性"而弥漫性形式为"恶性"等新的研究课题。 本症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据估算发生在一岁内的约为1/10万;15岁以下的约为0.2/10万。此估算一般未包括单一病灶的骨嗜酸肉芽肿和韩雪柯氏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多认为本症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自从Basset等首次在本症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发现Birbeck颗粒,并经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进一步证实了此种细胞的特异性非常接近正常的LC,由此确立了本症是由于LC异常增生的结果。LC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表皮树状突细胞,虽然它的吞噬功能较弱,但在免疫传入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它具有T细胞抗原表达和诱发延迟性超敏反应的作用,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IL-1)和PGE2等,促使破骨细胞功能亢进而发生溶骨现象,造成典型的骨损害症状。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1.癌前疾病与病变 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进一步发展即可能转变成癌。而癌前疾病是指一些独立性疾病,其中某些可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黏膜白斑病。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在糜烂愈合中,储备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可导致不完全鳞化和异型增生,少数演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3)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往往有家族史,可恶变为腺癌。 (5)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非典型增生 非典型增生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相多见,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如子宫颈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可分为:异型上皮细胞累及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Ⅰ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为中度(Ⅱ级);累及上皮全层的下2/3以上为重度(Ⅲ级)。 3.原位癌 癌变局限于原有腺体内及黏膜上皮层或皮肤表皮层内,尚未表现有浸润(未突破基底膜)的一种早期癌,因上皮内无血管或淋巴管,故原位癌不发生转移。 原位癌是癌的最早期,故又称为0期癌,此时如果手术切除即可完全治愈。原位癌常见于宫颈、皮肤、支气管、胃、前列腺和乳腺等部位。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单克隆恶性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的今年大量增殖侵犯骨髓与骨质产生溶骨性改变;并车祸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贫血与出血同时还产生大量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已经影响正常切除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加名气患者对细菌与病毒的易感性儿童由于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轻链)由尿中排出常导致肾功能损害 患者周六自然生存期为两年左右各种现代的上次治疗方法不仅明显医生改善其症状这样并使生存期有所延长但仍没钱不能根治不能1960年以来发病率明显临床增多各国均有报道美国黑人的发病率约为白人的两倍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0~70岁时达最高峰男性患病较女性略多中国的发病率与美国白人的发病率近似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因: 拒绝病因未明对实验动物进行电离辐射有时能提高浆细胞瘤的发病率小鼠生活加队于无菌环境中浆细胞瘤的自然发生率减少在纯种

小鼠腹腔人工内注射矿物油或种植固体塑料导致肉芽肿样炎性反应后多数动物发生能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一点腹腔内浆细胞瘤;但同样方法在非纯系小鼠则回事很难引起浆细胞瘤的发生因此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温暖慢性抗原刺激等均如些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 根据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或其碎片浆细胞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在内)可分为若干型由于高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又称M蛋白)种类的不同相应浆细胞肿瘤的发生率也略有差异 IgG型明年患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好久水平较高正常关心免疫球蛋白的生产遭受抑制水平评价明显救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但生长亲切速度慢高钙血症与淀粉样变性的程度轻IgA型的特点是高钙血症与淀粉样变性较多见并发感染较少IgD型常发生于较年轻的病人原来轻链蛋白尿高钙血症淀粉样变性肾功能衰竭与骨骼外肿瘤较多见 IgM型易发生高粘稠度综合征IgE型易出现浆细胞白血病

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第二节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包括外阴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外阴非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Paget’s病,未浸浸润的黑色素细胞瘤),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近年VIN 发生率有所增加。VIN很少发展为浸润癌,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病因] 不完全清楚。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 (16型)感染。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其它的危险因素有性病、肛门-生殖道瘤样病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 [临床表现] V1N的症状无特异性,与外阴营养不良一样,主要为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体征有时表现为丘疹或斑点,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红色;少数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着。 [诊断] 1.活组织病理检查对任何可疑病变应作多点活组织检查。为排除浸润癌,取材时需根据病灶情况决定取材深度,一般不需达皮下脂肪层。

2.病理学诊断与分级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分3级。VIN I:即轻度不典型增生。VIN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VIN 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2)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主要指外阴Paget’s 病,其病理特征为基底层可见大而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浆空而透亮,核大小、形态、染色不一(即所谓的Paget’s细胞),表皮基底膜完整。 [治疗]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 (1)VIN I:可用:①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5-FU)软膏,外阴病灶涂抹,每日一次。②激光治疗,此法治疗后能保留外阴外观,疗效较好。 1%.占女性生殖道癌肿的3%~5%,常见于60岁以上妇女。以外阴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其它有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前庭大腺癌等。绝大多数肿瘤生长在外阴皮肤表面,容易被发现,但仍有很多患者未能获早期诊断和治疗。其原因或是患者不重视外阴部症状,如瘙痒、结节状小赘生物等,或是医师不认识外阴症状的重要性,常没有先作病变部位活组织检查,确诊后再治疗,而是先盲目给予不适当治疗延误病情。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什么是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 产后妈妈会感到外阴瘙痒,并且偶然能发现有外阴结节,可能患外阴鳞状上皮內瘤样病变。那么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怎么回事呢?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外阴皮肤或粘膜鳞形上皮内不典型增生由基底层开始,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时向上扩展,占的层次增加,另外,还根据细胞排列的异常情况,通过病理细胞学所发现细胞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所占的范围,又将其分成I、Ⅱ、Ⅲ级(即轻、中、重度)。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病因 1、病因 不完全清楚。DNA检测发现VIN病变细胞DNA多为单倍体;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作多发性病灶DN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灶起源于不同的干细胞;大的融合病灶可起源于单一的干细胞或是不同散在病灶的融合。普通型VIN常与HPV感染有关,尤其与HPV16感染关系密切。p53基因异常可促进分化型VIN向鳞癌发展。其他危险因素有性传播疾病、肛门—生殖道瘤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等。 2、病理 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16型)感染。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症状 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皮肤破损及溃疡,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2、病变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会阴、阴蒂周围及小阴唇,可累及肛周、尿道周围。 3、病变可表现为表皮隆起的丘疹、斑点、斑块或乳头状赘疣,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呈灰白、粉红色、黑色素沉着,或者红白相间的片状,严重者可呈弥漫状覆盖整个会阴。通常,多中心病灶更常见于较年轻妇女(《40岁者);绝经后妇女多为单发病灶。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怎么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病毒、化疗、免疫治疗药物外阴病灶涂抹。 (1)1%西多福韦:广谱抗DNA病毒药物; (2)5%咪喹莫特; (3)5%5—氟尿嘧啶软膏;

外阴癌

外阴癌 1.1 分期 1.1.1 解剖 原发癌灶位于外阴部位者为外阴癌。必须排除来于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外的外阴部继发肿瘤。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应按照皮肤黑色素瘤分期系统分开描述。外阴癌扩展到阴道者仍应视为外阴癌。诊断必须有肿瘤的组织学证据。 1.1.1.1 淋巴位置 腹股沟淋巴结和股淋巴结是区域扩散的原始位点。 1.1.1.2 转移部位 累及盆腔淋巴结(髂外、闭孔、髂总淋巴结)应视为远处转移。 1.1.2 手术分期 1988年起外阴癌采用手术分期。最后诊断要靠手术标本(外阴和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1994年对I期再分亚期。 1.1. 2.1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N2——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1.1. 2.2 远处转移(M)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1.1. 2.3 组织病理学类型 鳞状细胞癌是外阴癌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需分开报告)。其它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如下: 以外阴派杰氏病为基础的腺癌,疣状癌,巴氏腺癌,非特异性腺癌(NOS),基底细胞癌。

1.1. 2.4 组织学分级(G) Gx——分级无法评估;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或未分化。 表1 外阴癌分期 FIG O 分期 TNM 分 期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X 无原发肿瘤证据T0 0原位癌(浸润前癌)Tis I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T 1 IA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间质浸润≤ 1.0mm * T1a IB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间质浸润 >1.0mm * T1b II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最大径线 >2cm T2 III肿瘤侵犯下列任何部位:下尿道、阴道、肛门和 / 或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T3 IV T4

1.宫颈癌

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1)宫颈不典型增生: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镜下见:①细胞核大、深染,大小形态不 ②染色质增多、增粗;③核浆比例增大;④核分裂增多;细胞极性紊乱至消失。 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及上皮累及范围分为轻、中、重三度(三级)。CIN I级:轻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异型性轻,异型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l/3;CINⅡ级:中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异型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1/3~2/3;CINⅢ级:细胞异型性显著,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层的2/3以上或达全层。 (2)宫颈原位癌: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又称上皮内癌。镜下特点为:①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②细胞核大,核浆比例增大;③核异型性大,染色深浅不一;④异常核分裂相多见,在上皮内各层均可发现。 2.宫颈浸润癌(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 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0%,腺癌约占10%,腺鳞癌和小细胞癌则较罕见。也偶见宫颈原发肉瘤和恶性淋巴瘤。鳞癌预后较好,低分化腺癌和腺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宫颈浸润癌的大体病理可分为:①外生型或莱花型,肿瘤向外生长状如菜花;②内生型:肿瘤向宫颈深部组织浸润,宫颈表面光滑或仅有轻度糜烂,宫颈膨大;③溃疡型: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或空洞;④颈管型:肿瘤生长在宫颈管内(图18-2)。 [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最常见。癌灶向下蔓延至阴道,向上可累及宫体,向两侧蔓延至宫旁组织、主韧带、阴道旁组织甚至达骨盆壁,癌灶向前后蔓延侵犯膀胱或直肠。 2.淋巴转移是浸润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癌瘤可经淋巴管转移到闭孔,髂内、外淋巴结,称一级组淋巴结转移;进而达髂总,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称二级组淋巴结转移。 3.血行转移很少见。晚期可经血行转移至肺、肝、肾和脑。 [临床表现] 1.症状 (1)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或仅有少量接触 性出血,与慢性宫颈炎无明显区别。 (2)阴道流血:表现为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 的接触性出血以及阴道不规则流血。病灶较大 侵蚀较大血管时,可出现致命性大出血。年老 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一般外生型癌 出血较早,血量也多;内生型癌出血较晚。 (3)阴道排液:阴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 稀薄如水样或米泔样,有腥臭。 (4)晚期癌的症状:根据病灶侵犯的范围而出现继发性症状。病灶波及盆腔结缔组织、骨盆壁、压迫输尿管或直肠、坐骨神经等时,患者 诉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 下肢肿痛等。到了疾病末期,患者表现消瘦、发 热、全身衰竭等。 2.体征CIN和镜下早期浸润癌宫颈光滑 或仅有宫颈糜烂的表现,外生型宫颈癌见宫颈 有息肉状、乳头状、菜花状赘生物,质脆,触之易 出血,可合并感染;内生型见宫颈肥大、质硬,宫

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细胞的自然衰老死亡、炎症或其他原因等因素均可造成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但与恶性肿瘤细胞不同,因此称良性上皮细胞变化。包括退化变性和炎性变化等。 (一)退化变性 主要是细胞自然衰老死亡的过程,可表现为固缩性退变和肿胀性退变两种类型。 l.固缩性退变常见于复层鳞状上皮的表层细胞,表现为胞质的角化,HE染色为深红或鲜红色,巴氏染色为红色,最后呈橘黄*色。细胞核由大变小,染色质由疏松网状到密集深染,最后消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亦可发生固缩性退变,细胞核可固缩深染,但不消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肿胀性退变常见于间皮细胞、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表现为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的为泡沫状,胞质淡染,细胞体积随退变加重而逐渐增大,最后胞膜胀破,留下一个细胞核,因无胞质包裹故称裸核。肿胀退变时,细胞核也肿胀变大,核膜不清,染色质颗粒逐渐模糊不清,谈蓝色云雾状,最后核膜溶解,整个细胞完全消失。固定不及时的HE或巴氏染色涂片中,涂膜较薄部分的细胞甚至所有细胞的胞质、胞核均肿胀变大,核染色质结构消失、溶成一片。此种人为造成的肿胀性退变严重影响诊断,应尽可能避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炎性变化 炎症改变的上皮细胞主要表现在细胞核的改变,有时细胞形态亦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1.鳞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表现为核肥大、核异型、核固缩、核碎裂。 (1)核肥大:是细胞增生活跃的表现,由于细胞核增大,细胞体积不变,所以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核质比例失常。 (2)核异型:细胞核可比正常略小或略大,轻度不规则形,核膜皱褶,染色质颗粒增粗,染色加深。 (3)核固缩:是细胞衰老的表现,核明显缩小,染色质凝集深染。 (4)核碎裂:是细胞死亡的表现,细胞核碎裂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2.柱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核固缩。细胞缩小成小锥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也明显缩小,但有时核也可增大,着色深并有轻度畸形。当有双核或多核重叠时,低倍镜下表现为深染畸形,易误认为癌细胞,应注意在高倍镜下鉴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修复细胞是因局部组织的损伤坏死,由周围细胞进行再生修复,这些再生的细胞称为修复细胞。多见于重度宫颈炎、宫颈活检或电烙后等宫颈涂片。修复细胞的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是怎么回事 外阴肿瘤是指女性阴阜、阴唇、阴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阴道口和处女膜)等处的皮肤、粘膜、腺体和结缔组织发生的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较少见。外阴恶性肿瘤,包括外阴鳞状细胞癌(至少占外阴癌的85%)、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约占5%)、巴氏腺癌、外阴肉瘤和未分化的外阴恶性肿瘤等。 外阴肿瘤的原因 外阴肿瘤的发生,可由局部或全身因素引起,十大常见原因有: 外阴肿瘤的病因有以下几点: (1)外阴感染如性传播疾病,病毒、细菌、滴虫、真菌等。 (2)外伤后血肿也可引起较严重的肿痛。 (3)外阴恶性肿瘤外阴癌、阴道癌等。 (4)阴道内异物长期安放子宫托、异物残留阴道而感染刺激外阴,发生肿痛。 (5)尿液与粪便的刺激尿疾、糖尿病人的糖尿刺激。 (6)机械刺激如不良卫生习惯、外阴污垢、内裤太紧、汗渍刺激等。 (7)全身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丘疹性银屑病等。 (8)过敏性外阴炎由洗涤剂、化妆品、阴茎套和药具等引起的过敏皮炎。 外阴肿瘤的症状 外阴肿瘤发生在产后妈妈身上可能性较大,因为产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感染。那么,产后外阴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信号 (1)白斑:外阴部有微小、光润的白色斑点或条纹,后相互融合成肥厚而有光泽的乳白色斑,触摸时有硬结、粗糙之感。 (2)结节:外阴部有黄豆大小的结节或乳头样肿物,同时其周围伴有瘙痒。 (3)溃疡:若女性外阴部出现久治不愈的凹陷硬底溃疡,且伴有疼痛、出血,多为女性外阴癌信号。 (4)瘙痒:在排除念珠菌感染、阴虱、疥疮、阴道滴虫病等引起的女性外阴瘙痒症后,

若外阴瘙痒久治不愈而又查不出原因,呈顽固性奇痒者,应考虑到女性外阴癌。 2、良性肿瘤 外阴良性肿瘤较少见,主要有乳头瘤、纤维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1)乳头瘤:多发于大阴唇或阴阜的单个肿块,表面有细而密的乳头,质地略硬。恶变率高。 (2)纤维瘤:多发于大阴唇单发的硬性结节,并逐渐长大成为带蒂的实质性肿瘤。 (3)脂肪瘤:来自于阴阜及阴唇部的脂肪层,大小不等,生长缓慢,较柔软。一般无症状,恶变的可能性小。但可因其体积较大而有行动不便或性交困难等。 (4)汗腺瘤:来自于大阴唇及会阴部的大汗腺,一般为1~2cm大小。肿瘤生长慢,无症状。少数可有癌变。 3、恶性肿瘤 外阴鳞状上皮癌是最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多发于阴唇、阴蒂和会阴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与性病(如尖锐湿疣、淋病、梅毒和阴道滴虫病)共存率高;由病毒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发展为浸润癌;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损害有关,如肾移植后、红斑狼疮等;外阴营养不良和外阴湿疣均可发展为外阴鳞癌。 早期局部出现小而硬的结节、肿块或溃疡,常伴有疼痛或瘙痒;晚期为典型的糜烂,肿块或不规则的乳头状瘤,颜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着,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质硬而固定。当肿瘤破溃或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等。但多数患者病变前已有多年的外阴瘙痒史,晚间为重;外阴白色病变等。 外阴肿瘤的诊断 产后妈妈发现外阴处有白斑,怀疑自身得了外阴肿瘤,不要着急,还是要进行正规的检查来诊断是否得了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的诊断首要重视临床前驱症状和局部病变。对于外阴瘙痒、白斑、尖锐湿疣等经一般治疗无效,尤其是发生小结节、溃疡或乳头状赘生物等,应警惕有发展或已成为外阴肿瘤的可能。因此,必须及时行局部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是外阴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取材时务必得当,宜在可疑肿瘤组织的非坏死处活检,以免遗漏诊断。 对于活检结果可疑者,应再次取较深部组织检查。为了提高活检阳性率,晚近国内外采用1%甲苯胺蓝溶液涂抹外阴部,待2-3分钟干燥后再用1%醋酸脱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肿瘤或浸润癌,则甲苯胺蓝与活跃细胞核内DNA结合,而使病变区域呈紫蓝而不脱色。在不脱色区作活检可提高早期诊断及多发中心性肿瘤诊断的阳性率。但此种方法对良性溃疡可致假阳性;而对非典型病变区表面角化亢进者,经醋酸洗后可脱色而得假阴性结果。 外阴肿瘤怎么治疗

浆细胞

免疫分泌疾病 IMMUNOSECRETORY DISORDERS 免疫分泌疾病的共同特征为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分泌细胞增生。这些细胞为浆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单种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肤亚单位,而在血清和尿中作为单克隆蛋白(M蛋白)被发现。诊断需综合形态学、免疫学以及临床资料。表14为WHO修订的造血系统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有关免疫分泌疾病分类[109]。不同类型的免疫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或单克隆蛋白也不同。 表14免疫分泌疾病分类(临床和病理学亚型)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骨髓瘤亚型 浆细胞白血病 冒烟性骨髓瘤 惰性骨髓瘤 骨硬化性骨髓瘤(POEMS综合征) 可卜分泌性骨髓瘤 浆细胞瘤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骨髓外浆细胞瘤 Waldenstrom' s巨球蛋白血症(免疫细胞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重链病(HCD) γHCD μHCD αHCD 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系统性轻链病 POEMS: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病,M蛋白以及皮肤改 变等。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PLASMA CELL MYELOMA(Multiple Myeloma) 浆细胞骨髓瘤是最常见的免疫分泌疾病,是以肿瘤性浆细胞多处骨髓浸润,伴有血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白病为特征(338-344)。当怀疑骨髓瘤时应进行以下分析(339): 血清和尿蛋白电泳 蛋白免疫固定或免疫电泳 血清和尿蛋白定量 放射性骨扫描 骨髓检查 骨髓异常浆细胞增加,或浆细胞瘤伴有血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白病,和/或放射性骨扫描溶骨性病变等均是建立诊断的参数(339,341,345,346)。在不同诊断标准中,必需的浆细胞最低比率和单克隆蛋白的量有所不同[342,346]。 即使已有可靠的免疫学和放射性骨扫描的证据,也常采用骨髓检查来确定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许多病例甚至仅靠骨髓检查就可做出诊断。对于恰当的评估穿刺涂片和活检切片两者都是必须的,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能独立做出诊断,但有时仅其中之一有确切证据。

《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年10月1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 1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1)新增了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以讨论妇科癌症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及相关的医疗管理措施。(2)新增了以标志物为导向的二线全身治疗原则。 2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3初始治疗 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推荐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病灶活检、病理诊断、肝肾功能检查、麻醉下膀胱镜检查及直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制定治疗方案,可行子宫颈HPV、细

胞学检测及血清HIV检测。另外,建议患者戒烟及提供必要的咨询干预。治疗前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早期肿瘤:即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无侵犯尿道、阴道或肛门)。(2)局部晚期肿瘤:即大病灶的T2期(指肿瘤直径>4cm或肿瘤侵犯尿道下1/3、阴道下1/3、肛门)和T3期(指肿瘤侵犯上2/3尿道、上2/3阴道、膀胱黏膜、直肠黏膜或固定于盆骨)。(3)晚期肿瘤:肿瘤转移超出盆腔,即任何期别的T,任何期别的N和超出盆腔的M1期病变。早期肿瘤以手术为主,局部晚期肿瘤手术结合放疗,晚期、转移肿瘤采用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先行病灶活检。(1)病变浸润深度≤1mm,行单纯部分外阴切除术(simple partial vulvectomy)。术后病理证实病灶浸润深度≤1mm,随访。病灶浸润深度>1mm,需补充手术[见下文(2)]。(2)病灶浸润深度>1mm或T2期病变,根据病灶位置决定术式:①单侧病变(病灶距外阴中线≥2cm),行根治性部分外阴切除术(radical partial vulvectomy)+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单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②中线部位病变(前部或后部),行根治性部分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或双侧腹股沟/股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均根据原发灶及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决定辅助治疗。 3.2 早期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需根据原发灶及淋巴结状态而定。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 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二)HPV感染的组织学 1.挖空细胞形成(koilocytosis)及挖空细胞非典型性(koilocytoticatypia) 表层或中层鳞状细胞有轮廓清楚的核周空泡形成,核大、核膜起皱、呈葡萄干样、核深染、染色质缠结成窜,可见双核、多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与高危HPV感染有关。不要将糖原积聚的透亮胞浆鳞状上皮及绝经后出现的核周空晕鳞状上皮误认为挖空细胞。 2.有少部分HPV感染细胞唯一异常表现为核的增大。 3.糖原缺乏区鳞状上皮胞浆噬酸性,棘层肥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4.乳头状瘤样病变,见于尖锐湿疣。 (三)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病理诊断 1.挖空细胞在CIN-1中常见,在CIN-2及CIN-3中少见。 不要将挖空细胞的非典型性过诊断。 2.HPV感染并有CIN的特征为:基底细胞非典型性,成熟结构紊乱, 分裂象多见及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3.高危HPV与CIN及鳞癌的相关性已确认;在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及腺

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怎么回事 导语: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患有癌症引发去世这样的事情,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在加快,很多人不管是工作还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压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患有癌症引发去世这样的事情,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在加快,很多人不管是工作还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总是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想,近几年癌症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严重危及着生命的健康,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导致癌症的,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下面一起了解下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怎么回事。 一般认为,从正常细胞发展到肿瘤细胞,都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而非典型增生则是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重度不典型增生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非典型性增生多发生于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鳞状上皮的非典型性增生,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若这种改变累及上皮下部的l/3,为轻度非典型增生;如累及超过上皮下部1/3---2/3处,为重度非典型增生;若累及上皮全层,则已成为原位癌。轻、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则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上皮内瘤变包括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将轻、中、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Ⅱ、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入上皮内瘤变Ⅲ级。上述癌前疾病和病变多通过非典型增生而发生癌变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简介 英文缩写(Acronym): SqCa 英文全称(English): squamous carcinoma[1]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2症状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 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 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病变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固定。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肿瘤科、眼科、疾病描述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多发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粘膜移行处。 3诊断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 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 2.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 3.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 4.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影像学 放射X线检查: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段以下支气管肿瘤可扩散至局域淋巴结,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