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原文:子产论为政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简介: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子太叔: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缓的政策是老百姓服从,一般人治民应该以严厉为主。孔子赞赏资产的观点,认为治民应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为政:执政,治理政事。

译文:

郑子产生病了,对子太叔说:“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治理政事的。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大、松缓来使百姓臣服,其他的人都不如用严厉的方法来治民。火猛烈,百姓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死在火里的;水柔弱,百姓轻视它玩弄它,很多人都死在水里,所以用宽大松缓治民是很难的。”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采用宽缓的政策治民。郑国的强盗很多,在萑苻泽劫取他人财物。子太叔很后悔,说:“如果我早听子产的话,就不会这样。”于是他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的强盗,把他们全部杀了,强盗才渐渐少了。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缓了百姓就会懈怠,百姓懈怠了就要用严厉去纠正。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损害,百姓受到损害了就要用宽缓的政策。用宽缓弥补严厉,用严厉弥补宽缓,政事因此而和谐适中。《诗经》中说:‘老百姓真是辛劳啊,希望能得少许安宁;京城之中施仁政,来安抚四方诸侯。’这是施政宽和。‘不要放纵欺诈者,来警戒不善之人;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怀柔安抚远人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宽和来安定国家。又说:‘不急躁不舒缓,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和,百种福禄全都聚集。’这是宽和达到了极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原文: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简介:

选自《左传·宣公四年》。郑灵公因为食鼋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阴谋弑君。公子家不能及时制止,仁而不武,最终背上弑君恶名。

译文: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癞头鼋。公子宋和子家将要朝见晋灵公。(去进见的途中),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他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开鼋,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等到郑灵公把癞头鼋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但却不给他吃。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公子宋和子家商议先下手。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不忍心杀它,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害怕就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武断,是不能实现仁爱的。”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如果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

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

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

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

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

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简介:

选自《左传成公三年》。鲁宣公十二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国战败,晋大夫知罃被俘。成公三年,双方交换战俘,楚王释放知罃,故意询问他对自己的态度,知罃不卑不亢,据理应对,赢得了楚王的尊重。知罃,是荀首的儿子。

译文:

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大概怨恨我吧”

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因此作了俘虏。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受死,这是君王的恩惠。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怨恨谁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设法)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痛苦,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用来达成友好关系。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

楚王说:“你回去,用什么来报答我”

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

知罃回答道:“凭借您的威信,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了也是忠于晋国的。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是忠于晋国的。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守卫疆界,那时即使遇到您,也不敢回,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您的。”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把他送回晋国。

原文: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一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简介:

选自《左传襄公三年》。晋国中军尉祁奚告老退职,晋悼公向他询问继任者。祁奚不避亲仇,唯贤是举,受到世人称赞。祁奚,就是祁黄羊,晋国大夫。

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还乡。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去征求意见,祁奚说:“(我的儿子)祁午也可以。”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晋悼公问道:“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晋悼公便让祁午做中军慰,羊舌赤佐助他。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偏袒,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大概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贤人。《诗经》上说:“只有自己有美德,因此才举荐和自己才能相似的人。”祁奚有这样的美德。

原文: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简介: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认为,“同”与“和”是不同的。执政更需要“和”。“同”是同一,没有差别;“和”是和羹,像和乐,是经过调剂以后形成的适中和平和。

译文: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音“团”)台随侍,梁丘据驾着车赶来了。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是菜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经》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完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当时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经》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于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简介: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得到一块宝玉,想献给子罕(宋国司城,掌管国家的工程)。子罕不要,认为对方以玉为宝,而他自己是以不贪为宝。可是宋人怕身藏宝玉被人抢劫,子罕就请人把他的宝玉加工成玉器,让他把玉器卖掉后返回乡里。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给雕玉的人看了,他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珍宝,你把玉当作珍宝。如果把玉给了我,那

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咱们都拥有着自己的珍宝。”献玉人叩头说:“小人带着宝玉,不能带着它穿越乡里,献出它是为了请求免于一死。”子罕把宝玉留在了乡里,让玉人给他雕刻加工,卖玉富有后再让他回老家去。

景公所爱马暴死

原文: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春秋》,战国末年齐人搜集晏婴轶事及民间传说,托名晏婴之作。分内、外编,公八卷215章,每章均由短小故事构成。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人,与管仲齐名的名相。

本篇记载了景公喜爱的马死了,景公要肢解养马人,晏子委婉劝谏,使养马人得以活命。在保全养马人的性命的同时,也保全了景公的“仁”。

译文:

齐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命人拿刀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婴在旁边侍立。手下的人拿了刀上前,晏婴叫住了他们,问景公说:“尧舜帝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景公脸色惊恐,四处张望说:“尧舜帝不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的。”于是就不肢解养马人。景公说:“把他关进监狱。”晏婴说:“这么做的话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就死了,我来替您列举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的罪,然后再把他关到监狱去。”景公说:“可以。”晏婴就列数他的罪状:“你有三大罪状:景公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判你死的第一条罪状。你又养死了景公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第二条。你让景公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说了,一定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你养死了景公的马,却使得老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兵力被邻国削弱,这是叛你死的第三条罪状。现在把你关进监狱。”景公感慨地叹道:“您放了他吧,您放了他吧!不要损害我的仁爱之心啊。”

景公出猎

原文: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

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出猎,遇到蛇虎,怀疑不吉祥。晏子告诉他,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不知、不用、不任贤人才是三不祥。

译文:

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时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回去后,叫来晏子问他道:“今天我出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大概就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祥(的情况),这些不在其中。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是一不祥;知道(贤能)但是不任用,是二不祥;任用了但是不信任,是三不祥。所谓不祥,就是像这种情况。今天您上山看见老虎,(那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地看见蛇,(那沼泽)是蛇的巢穴。到了老虎的家,到了蛇的巢穴,看见它们,为什么不祥呢”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

原文: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 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景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yǔ),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强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强,而贵强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两次治理东阿,方法不同,景公听到的毁誉也不同。晏子向景公说明了毁誉变化的原因,得到了景公的信任,请他主持齐国政事。

译文:

齐景公派晏子担任东阿的地方长官,三年后,晏子的恶名传扬于国都。景公不高兴了,把他召回来要免他的职。晏子谢罪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请您允许我再治理东阿三年,我一定让好名声传扬于国都。”景公不忍心撤了他,又让他治理东阿三年,(果真)晏子的好名声传扬于国都。景公很高兴,就召见晏子并且奖赏他。景公问晏子(声誉变化的)缘故,晏子回答说:“从前我治理东阿,堵塞小路,严格把守城门,邪恶之民就讨厌这种做法;任用那些节俭、身体力行、孝顺长辈和尊重兄长的人,惩罚苟且懒惰之民,懒人就讨厌了;断官司不躲避地方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讨厌了;君王您身边的人所求之事,合法就办,不合法就不办,您身边的人就讨厌了;对待朝中的显贵,体制不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们就讨厌了。因此淫民、惰民、贵强这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坏我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坏我名声,治理三年,坏名声就被您听到了。

现在我改变我的做法,不堵塞小路,而放松城门守卫,邪恶之民就高兴了;不称举节俭、身体力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人,不惩罚苟且懒惰之人,惰民就高兴了;断官司迎合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高兴了;您身边的人要我办事我都答应,您身边的人就高兴了;侍奉朝中的显贵,体制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就高兴了。这样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传扬我的好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传扬我的好名声,我治理东阿三年,好名声就被您听到了。

从前我受罚,其实应该奖赏,现在我得到奖赏,其实应该受罚,因此我不敢接受。”景公知道晏子贤能,就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三年之后齐国国力大增。

晏子为齐相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御者因为替相国驾车而洋洋自得,他的妻子因为他的浅薄而要求离去。御者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态度后,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译文:

晏子做了齐相,一次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环抱着大的车盖,扬鞭赶着驷马,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其中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和思想是那么深沉,常常表现出谦下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却替别人驾车,但是你的神情却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从那以后,她丈夫就变得克制、谦虚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原文: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 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屦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景公想要更换晏子的狭窄、低湿、环境脏乱的住宅,而晏子以“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为由推辞了,并趁机讽喻景公减轻刑罚。

译文:

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你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替您换一所地势高而干燥、明亮高爽的房子。”晏子辞谢说:“您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人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方便呢。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景公笑着说:“你靠近市场,知道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私下里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当时,齐景公滥用酷刑,有人出售假脚。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脚贵,鞋子贱。”

齐景公听了露出忧惧的样子,脸色都变了。景公因此而减少了刑罚。

君子说:“仁义之人的话,它的利益博大啊!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少了刑罚。《诗经小雅巧言》说:‘君子如行福佑,祸乱差不多就可以很快停止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类事情吧!”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题解:

本篇选自《庄子逍遥游》。通过对大鹏与蜩及学鸠的描绘和对比,说明客观事物的相对性及各适其性的生存状态。由于它们都有所待,因此都不是逍遥游。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才能实现真正的、绝对的自由,即“逍遥游”。北冥:北方的大海。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很大,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鼓起翅膀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

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天野外林泽中的雾气,飞扬的尘土,都是大自然里各种有生命的物质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湛蓝湛蓝的,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就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飞过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如果飞不到,就会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近郊去,一天时间就可以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头天晚上就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凭借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被授予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12500家为一乡)的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神态轻松地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我与外物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妙,十五天后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顺应“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他还依凭什么呢!因此说,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至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超乎自然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通达事理的“圣人”不会追求名誉和地位。

秋水时至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题解:本篇选自《庄子秋水》。雨季到来,黄河水暴涨,河伯觉得这是天下最壮观的景色。他来到海边,看到了海的壮阔,才意识到个人渺小,宇宙无穷。题中的“时”,名词作状语,按照季节。

译文:秋天的雨水按照季节落了下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巨大,两边的河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就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

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懂得哲理、有道德修养的人所嘲笑。”

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 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二)

2020年10月自考专升本:古代汉语听课笔记(二)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 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资料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 凤 D.符定一 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A.项 B.狄 C. 娶 D.考 3.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A.宀 B.厂 C. 示 D.邑 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 A.奚何来 B.戒尖舟 C.出走 见 D.即休飞 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ān yú;Kě hàn B.Chán yú;Kě hàn C.Chán yú;Kè hán D.Dān yú;Kè hán 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A.森相肉 B.屋前臣 C.向陟 门 D.美家库 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A.垂陲 B.难谁 C.齐 剂 D.赴讣 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其是之谓乎? B.是皆秦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 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A.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古代汉语1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 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

大学语文文言文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分析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分析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 凤 D.符定一 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A.项 B.狄 C. 娶 D.考 3.下面几个部首,能够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A.宀 B.厂 C. 示 D.邑 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 A.奚何来 B.戒尖舟 C.出走 见 D.即休飞 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ān yú;Kě hàn B.Chán yú;Kě hàn C.Chán yú;Kè hán D.Dān yú;Kè hán 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A.森相肉 B.屋前臣 C.向陟 门 D.美家库 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A.垂陲 B.难谁 C.齐 剂 D.赴讣

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其是之谓乎? B.是皆秦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 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古代汉语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倒着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姜氏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到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果您要其他地方,我唯命是听。”姜氏就请求京地,庄公便让段住到那里,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人合乎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承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能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设法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分属二主的情形,您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假如不想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太叔又收两属之地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了廪延一带。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会得到广大的人民。”庄公答道:“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人民就不会亲近他,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修葺城墙,聚集民众,整治铠甲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姜氏也将为太叔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就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统率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也背叛太叔段,段就逃到鄢邑,庄公又在鄢邑讨伐段。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亡到了共国。 鞍之战 癸酉这天,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给齐侯驾车,逢丑父做车右。晋军解张给郤克驾车,郑丘缓做车右。齐侯说:“我们姑且剪除消灭晋军之后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攻。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没有停止击鼓。说:“我伤得很重!”张侯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穿进我的手和肘;我折断箭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染成深红色。怎么敢说伤得很重呢?您还是忍住它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有难走的路,我必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然而您却说伤得很重。”张侯说:“军队的注意力在于我们的旗帜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这辆战车只要有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使大事成功。怎么能因为受伤而坏了君王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重还没有死,您还是努力坚持吧!”解张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拽过鼓槌来击鼓,战马狂奔不能停止,军队跟随主帅的车向前冲。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追赶不止)。 韩厥做梦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早晨要避开兵车左右两侧。”因此他代替御者,立在车中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君子。”齐侯说:“称他君子而又射他,不符合礼。”于是射他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坠落到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右边的人仆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兵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车。”綦毋张站在韩厥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自己的身后。韩厥低下身把他右边被射倒的人放稳当。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 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

自考古代汉语难易解析

自考古代汉语难易解析 在中文专科课程里,古代汉语是公认比较难的一门。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古代汉语比较生疏的缘故,首先是满纸的繁体字,令人气闷;其次,即便字字都认识,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现现代汉语也很不一样,理解起来同样有困难。随便说说我对古代汉语的看法: 绪论很重要。绪论里说明了,课程的目标是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来学。学习古代汉语,不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文选(文选的学习,有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古代汉语。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能否读懂浅显的古代汉语。 试题中的标点题、翻译题,都是用来检验是否真的掌握了古代汉语。很多人害怕这类题型,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掌握的缘故。真正掌握了古代汉语,断句、通读,都不应该成问题。 找些旧版的线装书来读读,可能是个不错的方法。 古代汉语多单音节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到字,尤其是作为实词的字,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在句子中的充当什么成分? 繁体字难不难?如果了解很少,相当于面对一种新的语言,当然是很难的。要克服这一点,好象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一个的去认识。这一关一定要过,没有办法的事情。当你认识的繁体字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能逐渐领悟到繁体字作为一个系统的内在规律(未必十分严格),也就是说,简体字转为繁体时,是可以类推的——重要的说明:由于汉字简化过程中,有一些失误,这种繁简对应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说“鸡”、“汉”里面都有字符“又”,但它们所对应的繁体字符是不同的;另外,同一个简体字字形,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繁体字(也就是说,由不原本不同的繁体字简化而来),如“复”字在不同的意义上对应着两个繁体字“復”和“複”。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好办法,理解加硬记。 好在教材里涉及到的这类繁简转化问题并不多。 古汉语里的通假字让很多人头疼。其实有一个诀窍,同音通假特别多。要记住一点: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有很多字(或者说音)是没有汉字形式的,所以只能用同音字来表示。然后再由于古音语音的变化,有一些同音通假后来也不同音了(如“凭”和“冯”。它们的繁体字形是相似的),对于这类,还是要花一些工夫去记忆。 “六书”里面,转注可以不谈,假借也已经单列出来,真正容易弄混淆的是会意和指示。区别它们,只需要注意一个区别: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本身都是形符或字符;指示字的组成部分里面,起指示作用的只是抽象符号(笔划)。 把“字”这个字单列出来谈一下。“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宀”是象形的,象子宫之形,下面的“子”也是象形的,象婴儿之形。所以两部分组合起来之后,就表示孳乳、养育之义。“字”这个字很有意思。“子”在其中既表示部分意义,也表声。由养育之义,又引申到字符的“字”,因为字也是可以相互孳乳,越来越多的。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不同,所以很多内容很难精准的翻译出来。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找译文。读古代汉语,其中的意思要慢慢体会,不要去读译文。否则你学到的还 是现代汉语,不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a9486372.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自考大学语文(本)文言文泛读九篇(附注解)

第一篇《赵威后问齐使》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 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二篇《答李翊书》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期是期望,期许。几是接近。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是流传;法,效法。 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第二个于当在讲。

6.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 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皇东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者“不”的意思。 第四篇《答司马谏议书》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相与之意,又“皆”义。非特:不仅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