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_梁永红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_梁永红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_梁永红

·87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7): 874?878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

梁永红, 叶敏*, 张灵芝, 李卉芳, 韩健, 王宝荣, 果德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摘要: 为了研究骨碎补的化学成分,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2D 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2)、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4)、咖啡酸 [(E)-caffeic acid, 5]、ethyl trans-

3, 4-dihydroxycinnamate (6)、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对-香豆酸4-O- β-D-葡萄糖苷(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和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其中, 化合物1和9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骨碎补; 槲蕨; 酚酸;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 imino-di-benzoic acid

中图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7-0874-05

Two new phenolic acids from Drynariae Rhizoma

LIANG Yong-hong, YE Min*, ZHANG Ling-zhi, LI Hui-fang, HAN Jian, WANG Bao-rong, GUO De-a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and Biomimetic Drugs,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rynariae Rhizoma, nine phenolic acids were isolated from a 70% ethanol extract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includ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ODS, Sephadex LH-20, and semi-preparative HPLC.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ncluding 1H NMR, 13C NMR, 2D NMR, and HR-ESI-MS,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4, 4'- 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 protocatechuic acid (2), gallic acid (3), p-hydroxybenzoic acid (4),

(E)-caffeic acid (5), ethyl trans-3, 4-dihydroxycinnamate (6), 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

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and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 separately. Among them, 1 and 9 are new compounds, and 3, 4, and 6 were isolated from Drynaria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Drynariae Rhizoma; Drynaria fortunei; phenolic acids;23(S)-12-O-caffeoyl-12-hydroxyl 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 性温, 味苦, 入肾、肝二经, 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1]。用

收稿日期: 2010-01-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 (985-2-063-112); 北京大学医学部985项目 (985-2-119-121).

*通讯作者Tel / Fax: 86-10-82802700,

E-mail: yemin@https://www.360docs.net/doc/3a9505237.html, or gda@https://www.360docs.net/doc/3a9505237.html, 于治疗肾虚腰痛, 耳聋、耳鸣, 牙齿松动, 跌扑闪挫, 筋骨折伤; 外用治疗斑秃、白癫风。国内外文献报道槲蕨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2–6]、三萜类[7–9]及苯丙素类化合物[10], 也有学者利用GC-MS分析了其挥发油成分[11]。为了进一步寻找其生物活性成分, 作者对中药骨碎补的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

DOI:10.16438/j.0513-4870.2010.07.004

梁永红等: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875·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2)、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4)、咖啡酸[(E)- caffeic acid, 5]、ethyl trans-3, 4-dihydroxycinnamate (6)、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 glucopyranoside, 7)、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p- 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8)和23(S)-12- 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

化合物1无色片状结晶(甲醇),mp293~295℃。由HR-ESI-MS m/z: 312.0477 [M+Na]+给出分子式为

C14H11NO6, 不饱和度为10。红外光谱显示该化合物结构中含有仲胺基 (3 391 cm?1)、酚羟基(3 300 cm?1)、羧基 (1 685 cm?1) 和苯环 (1 601、1 537、1 422 cm?1); 紫外光谱在234 nm和298 nm处有最大吸收, 提示分子中有长共轭系统。1H NMR (600 MHz, CD3OD) (表1) 显示有3个芳香质子信号: δ 7.83 (1H, d, J = 1.8 Hz, Hx)、7.44 (1H, dd, J=1.8, 8.4 Hz, H B)和6.83 (1H, d, J = 8.4 Hz, H A), 组成一个ABX系统; 13C NMR (150 MHz, CD3OD) 数据(表1) 显示7个碳原子信号, 其中6个芳环碳原子(δ152.9、132.6、124.6、123.1、118.5、115.0)和1个羧基碳原子(δ170.4)。根据HSQC 谱, δ 7.83 (Hx)与δ 118.5、7.44 (H B)与δ124.6、6.83 (H A) 与115.0相关, 其他碳信号则为季碳。由高分辨质谱所确定的分子式及1H NMR、13C NMR数据推测该化合物为一对称结构分子, 对称单元含有3个取代基 (R1、R2和R3), 分别为一个羧基、一个羟基及一个含氮取代基(图1A)。在其HMBC谱中, 从δ 7.83 (Hx)出发的二键和三键氢碳相关有两种模式(图1A、图1B), 其中δ7.83 (Hx) 与取代基上的羧基相关, 这表明羧基取代基可能为R1或R3; 而从δ7.44 (H B) 出发的二键和三键氢碳相关只有一种模式(图1C), 其中δ 7.44 (H B) 也与取代基上的羧基相关; 以上相关数据表明, 取代基R3为羧基。同样, 从δ 7.83 (Hx) 出发的二键和三键相关中, δ 7.83 (Hx) 与连氧芳碳δ152.9相关; 而从δ7.44 (H B) 出发的二键和三键相

关中, δ7.44 (H B) 也与连氧芳碳δ152.9相关; 以上相

关数据表明, 取代基R2为羟基。根据以上数据推定

R1为含氮取代基, 从而最终推定化合物1的结构如

图1D所示, 为一个新的亚胺类化合物, 命名为4, 4'- 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Table 11H and 13C NMR spectral data for compound 1 (CD3OD,

J in Hz)

No. δHδC HMBC

1 ? 123.1

2 7.83

(1H,

d,

J = 1.8, H-2) 118.5 C-1, 3, 4, 6, 7

3 ? 132.6

4 ? 152.9

5 6.83

(1H,

d,

J = 8.4, H-5) 115.0 C-1, 3, 4, 6

6 7.44 (1H, dd, J = 1.8, 8.4, H-6) 124.6 C-1, 2, 4, 5, 7

7 ? 170.4

1' ? 123.1 2' 7.83

(1H,

d,

J = 1.8, H-2') 118.5 C-1', 3', 4', 6', 7' 3' ? 132.6 4' ? 152.9 5' 6.83

(1H,d,

J = 8.4, H-5') 115.0 C-1', 3', 4', 6' 6' 7.44 (1H, dd, J = 1.8, 8.4, H-6') 124.6 C-1', 2', 4', 5', 7'

7' ? 170.4 化合物9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 mp 102~

104 ℃。由HR-ESI-MS m/z: 475.229 2 [M+Na]+给出

分子式为C24H36O8, 不饱和度为7。红外光谱显示该

化合物结构中含有羟基(3 372 cm?1)、亚甲基 (2 924、

2 851 cm?1)、酯羰基 (1 709 cm?1)、烯基 (1 617 cm?1)

和苯环 (1 600、1 449 cm?1)。1H NMR (500 MHz, DMSO-d6) 数据(表2) 显示, 在低场区有3个芳氢信

号:δ7.04(1H,d,J=1.8 Hz)、6.99(1H,dd,J=1.8,8.0

Hz) 和6.75 (1H, d, J = 8.0 Hz) 组成一个ABX系统;

有两个烯氢信号: δ7.45 (1H, d, J = 16 Hz) 和6.24 (1H,

d, J = 16 Hz), 组成一个反式双键系统, 提示该化合物

可能含有反式咖啡酰基, 并通过HSQC和HMBC谱

得以证实。在δ 3.0~4.5之间有5组氢信号: 4.09 (2H,

t, J = 7.0 Hz)、4.03 (1H, dd, J = 4.5, 11.0 Hz)、3.89 (1H,

dd, J = 6.5, 11.0 Hz)、3.60~3.64 (1H, m) 和3.32~

Figure 1Structure and selected key HMBC of compound 1

·876·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7): 874?878

Table 21H and 13C NMR spectral data for compound 9 (DMSO-d6, J in Hz)

No. δCδH

1 125.4 ?

2 114.7 7.04

(1H,

d,

J = 1.8)

3 145.6 ?

4 148.

5 ?

5 115.7 6.75

(1H,

d,

J = 8.0)

6 121.3 6.99

(1H,

dd,

J = 1.8, 8.0)

7 145.0 7.45

(1H,

d,

J = 16)

8 113.9 6.24

(1H,

d,

J = 16)

9 166.6 ?

10 63.7 4.09

(2H,

t,

J = 7.0)

11 28.2 1.58?1.62 (2H, m)

12 25.4 1.28?1.32 (2H, m)

13 28.6 1.25 (br s, overlap)

14 28.7 1.25

(br s, overlap)

15 28.9 1.25 (br s, overlap)

16 28.9 1.25 (br s, overlap)

17 28.8 1.25 (br s, overlap)

18 28.4 1.25 (br s, overlap)

19 24.4 1.40?1.50 (2H, m)

20 33.5 2.28

(2H,

t,

J = 7.0)

21 172.9 ?

22 65.4 4.03

(1H,

dd,

J = 4.5, 11.0)

3.89

(1H,

dd,

J = 6.5, 11.0)

23 69.3 3.60?3.64 (1H, m)

24 62.6 3.32?3.35 (2H, m)

3.35 (2H, m) 都为连氧碳上的氢。在δ1.28~2.3之间

有4组氢信号: 2.28 (2H, t, J = 7.0 Hz)、1.58~1.62 (2H, m)、1.40~1.50 (2H, m) 和1.28~1.32 (2H, m)。此外,

在δ 1.25 (14H, br s) 有强吸收峰提示该化合物中有

一化学位移一致的6碳脂肪链[12]。该化合物的1H-1H COSY谱中,δ 4.03 (1H, dd, J = 4.5, 11.0 Hz, H a-22)、3.89 (1H, dd, J = 6.5, 11.0 Hz, H b-22)、3.60~3.64 (1H, m, H-23) 和3.32~3.35 (2H, m, H-24) 组成一个偶合

系统, 结合HSQC谱可知其为-OCH2CHOH-CH2OH

片断, 如图2中黑色粗线所示; 同样, δ 2.28 (2H, t, J = 7.0 Hz, H-20), 1.40~1.50 (2H, m, H-19) 和1.25 (H-18) 组成一个偶合系统, 结合HSQC谱可知其为

-CH2-CH2-CH2-片断, 如图2中黑色粗线所示; δ 4.09 (2H, t, J = 7.0 Hz, H-10), 1.58~1.62 (2H, m, H-11), 1.28~1.32 (2H, m, H-12) 和1.25 (H-13) 组成另一个

偶合系统, 结合HSQC谱可知其为-OCH2CH2CH2-片断, 如图2中黑色粗线所示。在HMBC谱中, 反式烯

氢δ 7.45 (1H, d, J = 16 Hz, H-7) 与δ 166.6 (C-9)、121.3 (C-6) 及114.7 (C-2) 相关, 而δ 4.09 (2H, t, J = 7.0 Hz, H-10)与δ 166.6 (C-9)相关, 表明-OCH2CH2CH2-与咖啡酰基以酯键相连; δ 2.28 (2H, t, J = 7.0 Hz, H-20) 和1.40~1.50 (2H, m, H-19) 都与δ 172.9 (C-21) 相关, 而δ 4.03 (1H, dd, J = 4.5, 11.0 Hz, H a-22) 和3.89 (1H, dd, J = 6.5, 11.0 Hz, H b-22) 都与δ 172.9 (C-21) 相关, 则这两个片断可连接成-CH2-CH2- CH2COOCH2CHOH-CH2OH。于是剩下的包含于δ 1.25中的亚甲基信号连于这两个片断之间。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该化合物的平面结构鉴定为12-O-咖啡酰基-12-羟基十二烷酸甘油酯 (12-O-caffeoyl-12-hydroxyl- 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化合物9只有C-23一个手性中心且旋光值为[α]25

D

–4.0 (c 0.2,M e O H),而其类似化合物

L-glyceraldehyde (S) 的旋光值为[α]25

D

–9.2 (c 0.2, H2O)[13], 因此推断化合物9的23位碳也为S构型, 从而将化合物9最终鉴定为23(S)-12-O-caffeoyl-12- 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Figure 2The key correlations in HMBC and 1H-1H COSY of compound 9

实验部分

1 药材、试剂与仪器

熔点测定采用VEB Wagetechnik Rapido PHMK

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 红外光谱采用KBr

压片法在Nicolet NEXUS-470红外光谱仪上测定; 核

磁共振谱测定采用Bruker Avance III 400、INOV A-500

及Varian VNS 6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 (TMS作内标);

高分辨质谱由Bruker APEX IV 7.0T型质谱仪测定;

旋光值用Perkin-Elmer 243B polarimeter旋光仪测定;

半制备型HPLC用Alltech公司Alltech 426 HPLC

Pump, LINEAR UVis 200 Dectector和Zorbax SB-C18 (9.4mm × 25 cm) 柱。柱色谱用硅胶 (100~200目, 200~300目)及薄层用硅胶(GF254)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ODS (40~75 μm)为YMC产品; Sephadex LH- 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 大孔树脂 (HP-20) 购自北京慧德易科技有限公司。常规试剂均为分析纯。

骨碎补购自中国药材集团公司, 产地为广东, 由北京大学药学院果德安教授鉴定为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

梁永红等: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877·

样品标本保存于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生物技术研究室。

2 提取与分离

骨碎补药材粗粉12 kg, 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 每次2 h, 减压回收溶剂得浸膏2 980 g。所得浸膏用去离子水进行分散,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将得到的乙酸乙酯提取物121 g 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 以不同体积比例的氯仿-甲醇梯度洗脱, 再反复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 得到化合物1 (30.2 mg)、2 (38.8 mg)、3 (36.9 mg)、4 (100 mg)、5 (258 mg)、6 (8 mg) 和9 (14.1 mg); 将正丁醇部分224 g进行大孔树脂柱色谱分离,采用乙醇(0%, 10%, 30%, 50%, 70%, 95%) 梯度洗脱, 再反复运用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 得到化合物7 (15 mg) 和8 (15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无色片状结晶(甲醇);mp293~295℃; UV (MeOH) λmax (log ε): 234 (3.54), 248 (3.48), 254 (3.35),298 (3.28) nm; IR (KBr)νmax:3391,3300,1685, 1 601, 1 537, 1 422 cm?1; HR-ESI-MS m/z: 312.047 7 [M+Na]+(calcd.for C14H11NO6Na,312.0479)。1H NMR、13C NMR数据见表1。

化合物2 无色针状结晶(甲醇), 1H NMR (600 MHz, DMSO-d6) δ: 12.32 (1H, br s, -COOH), 9.54 (1H, br s, 4-OH), 9.49 (1H, br s, 3-OH), 7.37 (1H, s, H-2), 7.29 (1H, dd, J = 1.8, 8.4 Hz, H-6), 6.78 (1H, d, J = 8.4 Hz, H-5)。13C NMR (150 MHz, DMSO-d6) δ: 121.7 (C-1), 115.2 (C-2), 144.9 (C-3), 150.0 (C-4), 116.6 (C-5), 121.9 (C-6), 167.3(C-7)。以上数据与文献[14, 15]报道的原儿茶酸的波谱数据相一致, 故鉴定其为原儿茶酸。

化合物3 灰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 1H NMR (600 MHz, CD3OD) δ: 6.99 (2H, s, H-2,6)。13C NMR (150 MHz, CD3OD) δ: 122.0 (C-1), 110.3 (C-2, 6), 146.4 (C-3, 5), 139.6 (C-4), 170.4 (C-7)。以上数据与文献[16]报道相一致, 鉴定其为没食子酸。

化合物 4 浅棕色方晶(甲醇), 1H NMR (600 MHz, DMSO-d6) δ: 12.42 (1H, br s, 7-COOH), 10.22 (1H, br s, 4-OH), 7.80 (2H, d, J = 9.0 Hz, H-3,5), 6.82 (2H,d,J=9.0Hz,H-2,6)。13C NMR(150MHz,DMSO- d6) δ: 121.4 (C-1), 131.5 (C-2, 6), 115.1 (C-3, 5), 161.6 (C-4), 167.2 (C-7)。以上数据与文献[17]报道基本一致, 鉴定其为对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 5 黄白色砂晶(甲醇)。1H NMR (600 MHz, CD3OD) δ: 7.47 (1H, d, J = 15.6 Hz, H-7), 6.98 (1H, d, J = 1.8 Hz, H-2), 6.87 (1H, dd, J = 1.8, 8.4 Hz, H-6), 6.72 (1H, d, J = 8.4 Hz, H-5), 6.16 (1H, d, J = 15.6 Hz, H-8)。13C NMR (150 MHz, CD3OD) δ: 127.1 (C-1), 115.5 (C-2), 146.8 (C-3), 149.5 (C-4), 116.5 (C-5), 122.9 (C-6), 147.1 (C-7), 115.1 (C-8), 171.0 (C-9)。以上数据与文献[14, 18]报道基本一致, 鉴定其为

反式咖啡酸。

化合物6 灰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1H NMR (600 MHz, CD3OD) δ: 7.53 (1H, d, J = 16.2 Hz, H-7), 7.04 (1H, d, J = 1.8 Hz, H-2), 6.93 (1H, dd, J = 1.8, 8.4 Hz, H-6), 6.77 (1H, d, J = 8.4 Hz, H-5), 6.24 (1H, d, J = 16.2 Hz, H-8), 4.21 (2H, q, J = 7.2 Hz, H-1'), 1.30 (1H, t, J = 7.2 Hz, H-2')。13C NMR (150 MHz, CD3OD) δ: 127.7 (C-1), 115.3 (C-2), 146.8 (C-3), 149.6 (C-4), 116.5 (C-5), 122.9 (C-6), 144.5 (C-7), 115.1 (C-8), 169.3 (C-9), 61.4 (C-1'), 14.6 (C-2')。以上数据与文献[19]报道相一致, 鉴定其为反式咖啡酸乙酯。

化合物7灰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 Molish反应呈阳性。1H NMR (400 MHz, CD3OD) δ:7.54 (1H, d, J = 16.0 Hz, H-7), 7.19 (1H, d, J = 8.4 Hz, H-5), 7.09 (1H, d, J = 2.0 Hz, H-2), 7.03 (1H, dd, J = 2.0, 8.4 Hz, H-6), 6.30 (1H, d, J = 16.0 Hz, H-8), 4.84 (1H, d, J = 7.2 Hz, H-1'), 3.90 (1H, dd, J = 1.6, 12.0 Hz, H a-6'), 3.71 (1H, dd, J = 5.2, 12.0 Hz, H b-6'), 3.40~3.55 (4H, overlap, H-2', H-3', H-4', H-5')。13C NMR (100 MHz, CD3OD) δ: 131.2 (C-1), 115.9 (C-2), 148.5 (C-3), 148.8 (C-4), 118.1 (C-5), 122.1 (C-6), 146.2 (C-7), 117.7 (C-8),170.6(C-9),103.5(C-1'),74.8(C-2'),77.5(C-3'), 71.3(C-4'),78.4(C-5'),62.4(C-6')。以上数据与文献[10]报道相一致, 鉴定其为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8 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 Molish反应呈阳性。1H NMR (400 MHz, DMSO-d6) δ: 7.64 (2H, d, J = 8.8 Hz, H-2,6), 7.55 (1H, d, J = 16.0 Hz, H-7), 7.04 (2H, d, J = 8.8 Hz, H-3,5), 6.40 (1H, d, J = 16.0 Hz, H-8), 4.93 (1H, d, J = 7.6 Hz, H-1'), 3.44~3.70 (2H, m, H-6'), 3.13~3.35 (4H, overlap, H-2', H-3', H-4', H-5')。13C NMR (100 MHz, DMSO-d

6

) δ: 128.0 (C-1), 129.8 (C-2, 6), 116.4 (C-3, 5), 158.9 (C-4), 143.5 (C-7), 117.2 (C-8), 167.9 (C-9), 100.0 (C-1'), 73.2 (C-2'), 76.6 (C-3'), 69.6 (C-4'), 77.1 (C-5'), 60.6 (C-6')。以上数据与文献[10]报道相一致, 鉴定其为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9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 mp 102~

104 ℃; [α]25

D

–4.0 (c 0.2, MeOH); UV (MeOH) λmax

·878·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7): 874?878

(log ε): 218 (3.85), 244 (3.69), 295 (3.75), 329 (3.91) nm; IR (KBr) νmax: 3 372, 2 924, 2 851, 1 709, 1 617, 1 600, 1 449 cm?1; HR-ESI-MS m/z: 475.229 2 [M+Na]+ (calcd. for C24H36O8Na, 475.230 2)。1H NMR、13C NMR

数据见表2。

References

[1]China Pharmacopoeia Committe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V ol

I. 2005 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179.

[2]Chang EJ, Lee WJ, Cho SH, et al. 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flavan-3-ols and propelargonidins from rhizomes of Drynaria

fortunei on MCF-7 and osteoblastic cells [J]. Arch Pharm

Res, 2003, 26: 620?630.

[3]Wu XA, Zhao YM.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s from Drynaria fortunei [J]. China J Chin Mater

Med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443?444.

[4]Wang XL, Wang NL, Zhang Y, et al. Effects of eleven

flavonoids from the osteoprotective fraction of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on osteoblastic proliferation using an

osteoblast-like cell line [J]. Chem Pharm Bull, 2008, 56:

46?51.

[5]Li FM, Meng F, Xiong Z, et al. Stimulative activity of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extracts and two of its flavonoid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osteoblastic like cells [J].

Pharmazie, 2006, 61: 962?965.

[6]Gao Y, Wang XL, Wang NL,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Drynaria fortunei [J]. Chin J Med Chem (中国药物化

学杂志), 2008, 18: 284?287.

[7]Tanaka Y, Tohara K, Terasawa K, et al. 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n Ku-tsui-po. II. [J]. Shoyakugaku Zasshi, 1978, 32:

260?266.

[8]Zhou TS, Zhou RH. Liposoluble components from the

rhizomes of Fortune’s Drynaria (Drynaria fortunei) [J]. Chin

Tradit Herb Drugs (中草药), 1994, 25: 175?178.

[9]Liu ZL, Lu AP, Zhang QH, et al. Research on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of Rhizoma Drynariae fortunei [J]. China J Chin Mater Med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 222?223.

[10]Wang XL, Wang NL, Huang WX, et al. Phenylpropanoids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Drynaria fortunei and their

proliferation effects on UMR 106 cell [J]. J Shenyang Pharm

Univ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4?29.

[11]Liu ZL, Zhang L, Zhang QH, et al.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constituents from Drynaria fortunei [J]. J Chin Med Mater (中药材), 1998, 21: 135?136.

[12]Tringali C, Spatafora C, Longo OD.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the bark of Parkia biglobosa. [J]. Fitoterapia, 2000, 71: 118?125.

[13]Lamble HJ, Danson MJ, Hough DW, et al. Engineering

stereocontrol into an aldolase-catalyzed reaction [J]. Chem Commun, 2005, 1: 124?126

[14]Flamini G, Antognoli E, Morelli I. Two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Centaurea bracteata from Italy [J]. Phytochemistry, 2001, 57: 559?564.

[15]Ma HY, Yang L, Zhang M, et al. A new compound from

Senecio cannabifolius var integrilifolius [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08, 43: 626?629.

[16]Wei WX, Pan YJ, Chen YZ, et al. Carboxylic acid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J].Chem Nat Compd, 2005, 40: 17?

21.

[17]Zhang LX, Xue F, Tang MJ.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sponge Tedania sp. [J]. Chin

J Mar Drugs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2008, 27: 15?17.

[18]Wang LL, Kong WX, Yuan Z. A new 8-O-4′ neolignan from

Glehnia littoralis[J].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2008, 43: 1036?1039.

[19]Kisiel W, Zielinska K. Sesquiterpenoids and phenolics from

Lactuca perennis [J]. Fitoterapia, 2000, 71: 86?87.

骨碎补的功效与作用

骨碎补的功效与作用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或中华槲蕨的根茎。前者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后者主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全年均可采挖,以冬春两季为主。除去叶及鳞片,洗净,润透,切片,干燥。生用或砂烫用。 【药性】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1.跌打损伤或创伤,筋骨损伤,瘀滞肿痛。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以其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为伤科要药。治跌扑损伤,可单用本品浸酒服,并外敷,亦可水煎服;或配伍没药、自然铜等,如骨碎补散(《圣惠方》)。 2.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本品苦温入肾,能温补肾阳,强筋健骨,可治肾虚之证。治肾虚腰痛脚弱,配补骨脂、牛膝,如神效方(《圣惠方》);治肾虚耳鸣、耳聋、牙痛,配熟地、山茱萸等;治肾虚久泻,既可单用,如《本草纲目》以本品研末,入猪肾中煨熟食之;亦可配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等同用以加强温肾暖脾止泻之效。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斑秃、白癜风等病证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风燥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有柚皮苷、骨碎补双氢黄酮苷、骨碎补酸等。

2.药理作用:水煎醇沉液有预防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并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骨碎补多糖和骨碎补双氢黄酮苷够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骨碎补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改善软骨细胞,推迟骨细胞的退行性病变。此外,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 3.临床研究:报道用骨碎补治疗传染性软疣。以70%乙醇浸泡骨碎补,48小时后洗滤,涂于疣体上,每日2次,治疗27例软疣,16例治愈,8例好转,无效3例,总有效率88.9%(陕西中医,1986,7(10):460)。也有用骨碎补治疗链霉素副反应的报道:每日用骨碎补30g,菊花12g,钩藤12g,治疗53例,有效率98.1%(新中医,1986,(11):30)。 此外,骨碎补外用治疗寻常疣和鸡眼。 4.不良反应:大剂量煎服会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口干、多语、恐惧感、心悸胸闷,继则神志恍惚、胡言乱语、时而欣快,时而悲泣(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 【古籍摘要】 1.《药性论》:“主骨中疼痛,风血毒气,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悉能主之。” 2.《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3.《本草纲目》:“治耳鸣及肾虚久泻,牙痛。”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延缓肿瘤的发作,抑制肿瘤的形成,提高认知功能,抑制低度脂蛋白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人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对人的病理、衰老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物自由基ROO·和烷氧基自由基RO·等)在体内起着很不利的作用,与机体老化及许多疾病有关。ROS在体内主要氧化脂肪、蛋白、核酸等细胞组成成分,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脂质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介导的链反应,由高反应活性自由基如·OH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相邻的亚甲基吸收-活泼氢而引发(反应式1)。 脂肪酸烷基自由基R·很快与O2反应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O·(反应式2),ROO·可从脂肪酸继续吸收活泼氢,使脂质氧化反应继续进行(反应式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携带胆固醇的蛋白质,除富含胆固醇外,还含大量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极易被氧自由基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被氧化的LDL不能结合到LDL受体上,而是与巨噬细胞清除受体结合,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相对于脂质而言,蛋白质和核酸较不易受自由基的攻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对ROS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ROS对蛋白质的改性作用会影响其被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降解。ROS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可能是许多炎症反应的原因。 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核酸的改性则明显改变细胞功能,有潜在致癌性。ROS攻击DNA会引起广泛的DNA损伤,包括碱基的修饰,产生无碱基位点、碱基删除、移码、DNA解链、DNA-蛋白质交联及染色体重排等。大量的研究认为ROS在癌症的引发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机体有多种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而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的。α-育酚(TOH)是生物膜中维持稳定性不可缺少的抗氧化成分,以此为例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当TOH的酚基团遇到过氧自由基ROO·时,反应形成生育酚自由基TO·和氢过氧化物。 该反应速率常数k3为8×104mol/s。因为链传递反应速度常数k2约10~102mol/s,远低于k3,故TOH与ROO·自由基反应的速度比RH与ROO·反应速度快约104倍。因此仅需少量即可起到有效的终止自由基链反应作用。 酚类是极好的氢或电子供体,由于形成的酚类游离基中间体的共振非定域作用和没有适合分子氧进攻的位置,比较稳定,不会引发新的游离基或者由于链反应而被迅速氧化,所以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植物中存在的天然酚类化合物谷物种子大米是亚洲主要的谷物食品,水稻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强,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一种抗氧化成分异牡荆黄基类黄酮,具有独特的C -糖基结构,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相当。 黑米种子即使经过长时间储存仍维持发芽力,故推测其色素物质可能有抗氧化作用。经大规模分离纯化,分离出了抗氧化色素花青素-3-0-β-D-葡萄糖苷(C3G)及dele phinidin-3-0-β-D-葡萄糖苷及花葵素-3-0-β-D-葡萄糖苷,这三种花色素型抗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均呈强抗氧化活性,而C3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也有抗氧化性。在其

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实验: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一、目的要求 1. 测定聚乙二醇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2. 掌握乌氏黏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 了解溶剂、温度、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黏度是指液体对流动所表现的助力,这种助力反抗液体相邻部分的相对移动,可看作由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内摩擦而产生。 相距为ds 的两液层以不同速度(v 和v dv +)移动时,产生的流速梯度为dv ds 。建立平稳流动时,维持一定流速所需要的力/ f 与液层的接触面积A 以及流速梯度dv ds 成正比: / dv f A ds η=?? 若以f 表示单位面积的阻力,则 上式称为牛顿黏度定律表示式,比例系数η称为黏度系数,简称黏度,单位:a p s ?。 溶液黏度的各种定义及表达式: 相对黏度:0 r η ηη= (0η为溶剂黏度) 特性黏度:[]0 0ln lim lim sp r C C C C ηηη→→==

[]η的数值与高聚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之间的半经验麦克非线性方程: 聚乙二醇水溶液在35℃时,316.610K L Kg -=??,0.82α= 在毛细管黏度计中,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符合泊肃叶定律: 488hgr t V m lV lt ηπρπ=- 对同一支黏度计而言,令 4 8hgr lV πα= ,8mV l βπ= , 则上式可改写为: t t ηβ αρ=- 式中1β,当100t s 时,等式右边第二项可省略,则 t η αρ =, 对于溶剂:000t ηαρ= 设溶液的密度ρ与溶剂的密度0ρ近似相等,由两式可得 这样,通过分别测定溶液和溶剂的流出时间t 和0t ,就可求出r η。进而分别求出 sp η、sp η、 ln r C η的值。配制不同浓度溶液分别进行测定,分别作 sp C C η和 ln r C C η两条直线, 用外推法得到[]η,然后代入[]K M α η=?,即可求出M 。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_梁永红

·87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7): 874?878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 梁永红, 叶敏*, 张灵芝, 李卉芳, 韩健, 王宝荣, 果德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摘要: 为了研究骨碎补的化学成分,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2D 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2)、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4)、咖啡酸 [(E)-caffeic acid, 5]、ethyl trans- 3, 4-dihydroxycinnamate (6)、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对-香豆酸4-O- β-D-葡萄糖苷(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和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其中, 化合物1和9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骨碎补; 槲蕨; 酚酸;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 imino-di-benzoic acid 中图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7-0874-05 Two new phenolic acids from Drynariae Rhizoma LIANG Yong-hong, YE Min*, ZHANG Ling-zhi, LI Hui-fang, HAN Jian, WANG Bao-rong, GUO De-a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and Biomimetic Drugs,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rynariae Rhizoma, nine phenolic acids were isolated from a 70% ethanol extract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includ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ODS, Sephadex LH-20, and semi-preparative HPLC.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ncluding 1H NMR, 13C NMR, 2D NMR, and HR-ESI-MS,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4, 4'- 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 protocatechuic acid (2), gallic acid (3), p-hydroxybenzoic acid (4), (E)-caffeic acid (5), ethyl trans-3, 4-dihydroxycinnamate (6), 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 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and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 separately. Among them, 1 and 9 are new compounds, and 3, 4, and 6 were isolated from Drynaria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Drynariae Rhizoma; Drynaria fortunei; phenolic acids;23(S)-12-O-caffeoyl-12-hydroxyl 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 性温, 味苦, 入肾、肝二经, 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1]。用 收稿日期: 2010-01-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 (985-2-063-112); 北京大学医学部985项目 (985-2-119-121). *通讯作者Tel / Fax: 86-10-82802700, E-mail: yemin@https://www.360docs.net/doc/3a9505237.html, or gda@https://www.360docs.net/doc/3a9505237.html, 于治疗肾虚腰痛, 耳聋、耳鸣, 牙齿松动, 跌扑闪挫, 筋骨折伤; 外用治疗斑秃、白癫风。国内外文献报道槲蕨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2–6]、三萜类[7–9]及苯丙素类化合物[10], 也有学者利用GC-MS分析了其挥发油成分[11]。为了进一步寻找其生物活性成分, 作者对中药骨碎补的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 DOI:10.16438/j.0513-4870.2010.07.004

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甘汉麟学号 028 专业化学(教育)年级、班级 2011 级 5 班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试验时间 2014 年 3 月 19 日实验指导老师肖信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多糖聚合物-右旋糖苷的平均分子量; 2.掌握用乌式黏度计测定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是表征聚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不同,高聚物的性能差异很大。所以不同材料,不同的用途对分子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生产和使用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实验采用的右旋糖苷分子是目前公认的优良血浆代用品之一,它是一种水溶性的多糖类聚合物,在中等分子量时,它能提高血浆渗透压,扩充血容量;在低分子量时,它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以及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在高分子量时,则会引起红细胞聚集,导致微循环障碍。可见,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对生产和使用高分子材料有重要意义。由于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故通常测定高聚物分子量都是利用统计的平均分子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粘度法、端基分析、沸点升高、冰点降低、等温蒸馏、超离心沉降及扩散法等,其中,用粘度法测定的分子量称“黏均分子量”,记作。 线型高分子可被溶剂分子分散,在具有足够的动能下相互移动,成为黏度态,η是可溶性的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是它在流动过程中所存在内摩擦的反映,这种摩擦主要有: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也就是纯溶剂的黏度,记作η0;高分子与高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以及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三者总和表现为高聚物溶液的黏度,记作η。 在同一温度下,高聚物的黏度一般都比纯溶剂的黏度大,即η>η0,这些黏度增加的分数,叫做增比黏度,记作ηsp,即

穿山龙的功效与作用

穿山龙的功效与作用 【名称】: 穿山龙 【英文名】: 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 【拼音】: Chuān Shān Lónɡ 【别名】: 川龙薯蓣、穿山龙、穿地龙、野山药、地龙骨、鸡骨头、穿龙骨、川地龙、穿山龙、串地龙等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平;苦。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苦。 ②《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温。 【归经】: 肝;肺经。 【入药部分】: 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和柴黄姜的根茎 【产地和分布】: 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朝鲜、前 苏联、日本也有、四川盆地的丘陵山区也常见。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茎横走,圆柱形,黄褐色。茎左旋细长,近乎无毛。叶互 生,叶片卵形或广卵圆形,带5~7浅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花黄绿色,小,雌雄异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序复穗状,雌花序单一,下垂,绿黄色。蒴果卵形 或椭圆形,具3翅,成熟后黄褐色。种子上部具长方形膜质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6-9g,鲜品30-4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穿山龙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主风湿痹前;肢体麻木;胸痹心痛;慢性气管炎;跌 打损伤;虐疾;痈肿。用于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支气管炎。 ①《东北药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②《山东中药》:治风寒湿痹。 ③《陕西植药调查》:制疟,止疼,消肿。 ④《陕西中草药》:治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关节痛,消化不良,疟疾, 跌打损伤,痈肿恶疮。 【附方】: ①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鲜穿山龙根茎二两,水一壶,可煎用五,六次,加红糖 效力更佳。(《东北药植志》) ②治劳损:穿山龙五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 常用草药》) ③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穿山龙二两。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服一两,每天二 次。(《河北中药手册》) ④治闪腰岔气,扭伤作痛:穿山龙五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⑤治疟疾:火藤根三钱,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钱。发病前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⑥治痈肿恶疮:鲜火藤根、鲜薴麻根等量。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⑦治慢性气管炎:鲜穿山龙一两。削皮去根须,洗净切片加水,慢火煎二小时,共 煎二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十日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风湿性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穿山龙30g,骨碎补9g,淫羊藿9g,土茯苓9g。 水煎服。方中穿山龙祛除风湿,活血通络,为君药。(《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而复杂基因的化合物。从化学上讲,酚是苯环(又称芳香环)上联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多酚物质(polyphenols)是含有酚官能基团的物质,是构成植物固体部分的主要物质[5,6]。按分子质量可分为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3000)和非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或>3000)[3]。酚类物质是葡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葡萄的抗病性、采后生理、贮存、保鲜以及与葡萄汁(酒)的色泽、风味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德、法等国在探讨酚类物质与葡萄酒的品质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酚类物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8]。葡萄与葡萄酒中常见的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非类黄酮[1]。不同葡萄品种之间酚的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相同品种葡萄及其酿制的葡萄酒中酚的构成及含量也会受地域、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成熟度,酿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非类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 这类化合物具有一个苯核,多为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丙烯酸(肉桂酸)的衍生物[5,6]。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和香豆酸4种,此外还有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阿魏酸、绿原酸、芥子酸等。 葡萄浆果中20%~25%的酚酸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在葡萄酒中,酚酸可与花色素和酒石酸相结合[2,5,6]。这些物质结构较简单,主要贮存在葡萄细胞中的液泡中,破碎时容易被浸出。含量最高的是羟基肉桂酸的衍生物,一般与糖、有机酸以及各种醇以酯化形式存在[1]。葡萄品种成熟条件不同,葡萄浆果中酚酸的总量和游离态酚酸的比例也不相同。 2 类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的最大类别之一。而且大部分单宁也是由黄酮类化合物转变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总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它们排列成C6-C3-C6的构型。也就是说,两个芳香环由一个成环或不成环的C3单元联结起来。这三个环分别标为A、B、C。葡萄酒中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有黄酮醇,儿茶素,红葡萄酒中还有花色苷等[1,11]。类黄酮主要来自于葡萄皮,葡萄籽及果梗,在红葡萄酒中占多酚物质的85%以上,在白葡萄酒中含量一般不超过总酚的20%,因此类黄酮对红葡萄酒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白葡萄酒的作用[1]。 2.1 黄酮醇类化合物(flavonols) 槲皮酮(栎精)R:HR':H 莰非醇(山奈醇):R:OH R':H 杨梅黄酮:R:OH R:OH 图1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 分子结构中含有“黄烷构架”。主要有写槲皮酮(栎精,Quercetin)、莰非醇(山奈醇,Kaempferal)、和杨梅黄酮(Myricetin)(见图1)。

水溶性高分子简介

水溶性高分子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溶性高分子的分类,物理性能,制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二醇 引言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又称为水溶性树脂或水溶性聚合物。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够溶解或溶胀而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在水溶性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亲水基团通常可分为三类:①阳离子基团,如叔胺基、季胺基等;②阴离子基团,如羧酸基、磺酸基、磷酸基、硫酸基等;③极性非离子基团,如羟基、醚基、胺基、酰胺基等。这些集团不但使得高分子有亲水性,而且还带来很多宝贵的性能,如粘合性,成膜性,润滑性,分散性,减磨性等等。 1水溶性高分子的分类 1.1天然水溶性高分子。 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通过物理过程或者物理化学的方法提取而成。最常见的如淀粉类、纤维素、植物胶、动物胶等。天然高分子虽然受到合成高分子的不断冲击,产量逐渐下降,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市场被其牢牢统治着。 1.2改性天然高分子。 主要有改性纤维素和改性淀粉两大类。如羧甲基淀粉、醋酸淀粉、羟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这类高分子兼有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优点,拥有广泛的市场,因此产量很大。 1.3合成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材料分为聚合类和缩合类两类,如聚丙烯酰胺(PAM)、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按大分子链连接的水化基团分为: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按荷电性质分为: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高分子,其中后三类为聚电解质。按基团间是否存在较强的非共价键联结又分为缔合聚合物和非缔合聚合物。 2水溶性高分子的物理性能 2.1溶解性 溶解性是达到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每份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为了提高水溶性,一是在分子中引入足够的亲水基团到大分子上面变为水溶性高分子。二是降低聚合物的结晶度。三是利用聚电解质的反离子力作用促进溶解。

秦皮的功效与作用

[标签:标题] 篇一: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 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此外,它还常与糖结合成苷。多数科学家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1]。1、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类(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s)、黄烷-3,4二醇类(flavan-3,4-diols)、双苯吡酮类(xanthones)、查尔酮(chalcones)和双黄酮类(biflavonoids)等十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其中包括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2、理化性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苷固体为无定形粉末,其余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

了更多色彩。这是由于其母核内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级性强的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因酚羟基数目、位置而异。3、显色:1.盐酸-镁粉(或锌粉) 反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反应机理现在认为是因为生成了阳碳离子缘故[1]。2.四氢硼钠(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产生红~紫色。而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3. 黄酮类化合分子中常含有下列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锶盐、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与1%三氯化铝 或硝酸铝溶液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4、黄酮对身体的好处黄酮广泛存在自然界的某些植物和浆果中,总数大约有4千 多种,其分子结构不尽相同,如芸香苷、橘皮苷、栎素、绿茶 多酚、花色糖苷、花色苷酸等都属黄酮。不同分子结构的黄酮可作用于身体不同的器官,如山楂--心血管系统,兰梅-- 眼睛,酸果--尿路系统,葡萄--淋巴、肝脏,接骨木果--免疫系统,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多食葡萄、洋葱、花椰莱、喝红酒、多饮绿茶等方式来获得黄酮,作为身体的一种补充。 黄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反应的研究 摘要:黄酮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化合物,多属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或以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但大多都是以苷类的形式存在,多数的黄酮苷属于O-苷,少部分属于C-苷,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天然黄酮糖苷化合物资源有限,故而使其化学合成成为当今糖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着手,研究其糖苷化反应的条件,并以实例比较同类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结构对糖苷化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黄酮黄酮苷糖苷化合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04 Abstract:Flavonoids are widely exists in the nature of a class of compounds,more belongs to the most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plant body combined with sugar into glycosides or exists in the form of carbon sugar base.But mostly in the form of glycosides,most of the flavonoid glycosides belong to O-glycosides,a few belong to C-glycosides,has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Natural flavonoid glycoside compounds with limited resources,and make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sugar today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一)主要化合物及其食物来源 酚类化合物包括了一类有益健康的化合物,其共同特性是分子中含有酚的基团,因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根据分子组成的不同,植物性食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分为简单酚、酚酸、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及类黄酮。常见的酚类化合物有: 1.简单酚又称一元苯酚,如水果中分离出的甲酚、芝麻酚、桔酸(gallicacid)。 2.酚酸主要有香豆酸(coumar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阿魏酸(ferulicacid) 和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等。 3.类黄酮(flavonoids),又称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槲皮素、黄酮醇、黄烷醇、黄烷酮等。 4.异黄酮异黄酮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黄豆中所含异黄酮有:染料木苷元(三羟基异黄酮,又称金雀异黄素)、大豆苷元(二羟基异黄酮)、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黄素苷以及上述三种苷的丙二酰化合物。 5.茶多酚主要由5种单体构成,分别是表没食子儿茶素一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一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A)和表儿茶素(EC)。其中,EGCG的含量最高,被认为是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来源。(二)生物学作用 酚类化合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槲皮素、大豆异黄酮、茶多酚的生物学作用方面。现将其主要的保健功能综述如下: 1.抗氧化作用植物中所含的多酚化合物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免受过氧化,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体内过氧化反应的致癌作用。 2.血脂调节功能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胆固醇,含这种成分的大豆蛋白可使动物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胆固醇降低30%~40%。茶多酚可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胆固醇,降低体脂和肝内脂肪聚积。 3.血管保护作用红葡萄酒中的多酚化合物可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并可使已形成的血栓血小板解聚;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产生舒血管因子,减轻栓塞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红葡萄酒所含这类化合物成分的摄入量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的制备及其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的制备及其应用 *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广州 510275 摘要:本实验采用溶液聚合法,以AIBN作为引发剂合成聚乙酸乙烯酯,然后用NaOH的甲醇溶液进行醇解,得到聚乙烯醇5.527 g,产率54.0%,之后利用红外对聚乙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进行表征。之后利用聚乙 烯醇的缩醛化反应制备胶水,利用聚乙烯醇的性质制备面膜。 关键词: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红外光谱法 1.引言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又称水溶性树脂或水溶性聚合物,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胀而形成溶液或分散液。1924年,德国化学家WO. Hermann和WW. Haehel首次将碱液加入到聚乙酸乙烯酯的甲醇溶液中,得到聚乙烯醇(PV A)。聚乙烯醇为白色絮状固体或片状固体,无毒无味,是使用最广泛的合成水溶性高分子,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可调节的表面活性。PV A具有多羟基强氢键,以及单一的-C-C-单键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但使PV A具有亲水性,还有黏合性、成膜性、分散性、润滑性、增稠性等良好性能。 PV A的制备首先由乙酸乙烯酯聚合成聚乙酸乙烯酯,然后将其醇解生成PV A,其反应式如下: PVA的结构可以看成是交替相隔的碳原子上带有羟基的多元醇,因此,其发生的反应为多元醇反应,如醚化、酯化、缩醛化。聚乙烯醇和羰基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缩醛化合物。本实验利用聚乙烯醇和甲醛反应,生产聚乙烯醇缩甲醛,作为胶水使用。 2.实验过程 2.1 实验仪器 三颈瓶,回流冷凝管,水浴锅,蒸汽蒸馏装置,滴液漏斗,pH试纸,培养皿,抽滤装置,滤纸,真空烘箱。2.2 实验试剂 偶氮二异丁腈(AIBN),甲醇,乙酸乙烯酯,NaOH,聚乙烯醇,甲酸,40%甲醛水溶液,盐酸,羧甲基纤维素,丙二醇,乙醇。 2.3 实验步骤

烫骨碎补的功效与作用

烫骨碎补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在看到骨碎补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东西,甚至很多人都每天听过骨碎补这个名字。骨碎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主要是用于治疗受伤之后对补骨碎有着是明显的效果而得来的名字。骨碎补我外形看起来和生姜有一些像,所以骨碎补还被称为猴姜、石毛姜和毛姜。 补肾强骨 本药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钙化和骨盐形成。骨碎补提取液对鸡胚骨原基的钙磷沉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组织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蛋白多糖的合成,抑制胶原合成。实验性骨性炎症大鼠用骨碎补水煎剂灌胃,连续3个月,可改善软骨红细胞的功能,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关节病病变率,对骨关节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抗药毒 本药补水煎剂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所致的毒副反应有明显的解毒功效,可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对药物的耳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保护肾脏,可减少卡那霉素对肾脏的损害。本药所含的双氢黄酮苷可明显抵消或减弱异巴比妥对小鼠的催眠作用。异巴比妥钠主要在肝中被肝药酶所代谢,双氢黄酮苷对肝药酶有诱导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肝药酶.分解了异巴比妥钠。因此骨碎补为一味保肝解毒药。 降血脂、抗血栓和强心

骨碎补多糖酸盐、甾体内酯和双氢黄酮苷均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尤以多糖酸盐的作用更为突出。对家兔实验性高胆固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在降脂的同时,不引起组织中胆固醇升高。并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电镜观察,多糖酸盐的降脂机制,是由于多糖酸盐具有保护肝和肾上腺细胞器的作用,改善了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过程。其另一活性成分——甾体内酯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对胆固醇无影响。 强心作用 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强心作用,能使兔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律规整,是直接作用于心肌,而非神经系统。 保肝解毒 骨碎补能激活肝药酶,减轻或解除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保肝解毒的作用。许多西药和免疫抑制药大多有肝毒性,长期使用能使转氨酶升高。临床可用骨碎补防治,并与保肝降酶中药女贞子、败酱草、柴胡等同用。长期服用中草药的病人,为了防止某些中草药的肝毒性,可在复方中加入本药。豚鼠实验提示,骨碎补煎剂与卡那霉素合用可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药后中毒性耳聋的发展。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第4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4章黄酮类化合物一、选择题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4.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5.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6.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7.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 A.(1)>(2)>(3) B.(2)>(3)>(1) 精品文档

C.(3)>(2)>(1) D.(2)>(1)>(3) E.(1)>(3)>(2) 8.色原酮环C2、C3间为单键,B环连接在C2位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醇 B.异黄酮 C.查耳酮 D.二氢黄酮 E.黄烷醇 9.银杏叶中含有的特征成分类型为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查耳酮 E.双黄酮 10.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色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具酚羟基 B.具交叉共轭体系 C.具羰基 D.具苯环 E.为离子型 11.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颜色多是 A.黄色 B.淡黄色 C.红色 D.紫色 E.无色 12.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苷元在水中溶解度稍大是因为 A.羟基多 B.有羧基 C.离子型 D.C环为平面型 E. C环为非平面型 13.黄酮苷和黄酮苷元一般均能溶解的溶剂为 A.乙醚 B.氯仿 C.乙醇 D.水 E.酸水 14.下列黄酮类酸性最强的是 A.7-OH黄酮 B.4′-OH黄酮 C.3′,4′-二OH黄酮 D.7,4′-二OH黄酮 E.6,8-二OH黄酮 精品文档

接骨膏的功效与作用

接骨膏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都知道接骨膏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那知不知道接骨膏的功效和作用呢?接骨膏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为大家解惑。 【处方】 五加皮30g,乳香15g,没药15g,土鳖15g,骨碎补15g,白及15g。 【制法】 上为细末,蜂蜜或白酒调成糊状。 【功能主治】 接骨、活血、止痛。主骨折损伤。 【用法用量】 外敷。 【摘录】 《中医外伤科学》 【处方】

猕猴项骨2两,水獭骨1两,猫儿项骨2两,龟壳2两。 【制法】 上为细末,入瓶子内,不得透气,入腽肭脐末半两。 【功能主治】 踠折伤筋损骨,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用2钱,以小黄米粥相和,摊在油单子上,裹伤折处,3日1易。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七 【处方】 续断1两,桂心1两(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及1两,白敛1两,当归1两(切、焙),桑根白皮1两(锉),独活1两(去芦头),黑狗脊背(烧灰用)1两,黄米(炒)3合。 【制法】 上为末,或打扑闪肭,及骨折碎,用药末3钱,酒半钱,白面、

生姜自然汁少许,同以慢火熬成膏。 【功能主治】 定疼痛。主一切打扑、驴伤、马坠脱臼折。 【用法用量】 摊帛上贴之,3日1换,用米沙木篦子、绵绳夹缚。夏月柳枝子5条夹缚,虽紧不妨。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引《圣惠》 【处方】 嫩细柳条(量所用长短截)数10条。 【功能主治】 手脚骨折。 【用法用量】 以线穿成帘,裹于损折处,缠一遭,就线头系定,又用好皮纸1长条,量柳帘高下裁剪,即于纸上摊溶黄蜡,匀掺肉桂末在蜡上,厚半米许,即于帘子上缠药纸3-4重,上用帛子、软物缠缚扎定。

其痛渐止,骨渐相接,即获平复。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处方】 绿豆粉。 【制法】 于新铁铫内炒令真紫色,漩汲井水调成稀膏。 【功能主治】 折足。 【用法用量】 厚敷损处,须教遍满,贴以白纸,将杉木缚定。 【摘录】 《医说》卷七 【处方】 官桂1两,没药1两,干姜1两,龙骨1两,白芷2钱,川山甲

涨知识——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检测方法

涨知识——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检测方法 我们通常采用色谱技术对植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此外,色谱技术也可用于研究酚酸类化合物与其他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植物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取决于检测前成分的化学性质、提取方法、粒径、储存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方法和干扰剂(如脂肪、萜烯和叶绿素)。通常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定量,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是最常用的。在HPLC 方法中,采用不同的色谱柱、流动相、柱温和流速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检测。水、甲醇和乙腈是流动相中最常见的成分。有时必须要加入改性剂,如甲酸、醋酸铵和醋酸,以防止色谱峰拖尾。就分析时间而言,它不是固定参数,因为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流速来延长或缩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器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如UV-Vis 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库仑阵列检测器和质谱(MS )检测器。此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也可以检测酚酸类化合物含量。 气相色谱法(GC ) 由于GC 需要高温处理,而样品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所以气相色谱不常用于酚酸类化合物检测。但GC 可以用于检测600D 以下的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气质联用(GC-MS )常用于植物样品中酚酸类化合物分析。与LC-MS 比较而言,GC-MS 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精密度及准确度,尤其在分析少量组分的时候。 毛细管电泳法(CE ) 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酚酸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E 技术可以分离并检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化合物,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CE 具有电解液体积小,分析时间短,分辨率高,样品量少等优点。为了得到更高的分辨率,需要优化缓冲液、pH 、浓度、毛细管类型、电泳温度、电压以及进样方式等参数。 LC-MS 和GC-MS 的比较(来源:迪信泰检测平台) 以上所有的检测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液相色谱配备DAD 和MS 检测器可以减少所需样品量,缩短分析时间。然而,GC 常与MS 联用,需要较高温度处理样品,可能会导致样品分解。此外,GC 只能用于分析小于600D 的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近年来,CE 技术也常用于酚参数 LC-MS GC-MS 样品前处理时间 20 min 180 min 分析时间 60 min 50 min 线性范围 窄 宽 选择性 好 高 检出限 5-15 ng/mL 10-18 ng/mL 鉴定 方程计算 具有许多化合物的质谱库; 碎裂片段可以推测分子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