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

【答案】:对【解析】: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对

【答案】:对【解析】:

西方文化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历来是比较友好的对

【答案】:错【解析】: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

【答案】:对

【解析】:

5.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水俣病。经过近十年的分析,科学家才确认: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

【答案】:对

【解析】:

6.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任何国家和地区均可以独立完成。

【答案】:错

【解析】:

7.国土生态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8.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开端。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9.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农村生态安全问题比城市更加脆弱。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10.人口的生产是所有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人口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

【答案】:对

【解析】:

【题型】A1

11.早在一百多年前()特别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D.孙中山

【答案】:B

【解析】:

【题型】A1

12.“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A.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B.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C.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D.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答案】:B

【解析】:

【题型】A1

13.中国最大的生态安全问题是()

A.健康生态安全问题

B.城市生态安全问题

C.人口生态安全问题

D.中国国土生态安全

【答案】:D

【解析】:

【题型】A1

14.食品安全是直接关乎人体健康,中国从()起已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A.2002年6月1日

B.2009年6月1日

C.2012年6月1日

D.2015年6月1日

【答案】:B

【解析】:

【题型】X

15.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

A.“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

B.“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C.“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

D.“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中国跨越式发展付出沉重代价

A.资源代价:资源匮乏之重前所未有

B.环境代价:环境破坏之大前所未有

C.社会代价:家园毁坏之广前所未有

D.政治代价:制度威信受损前所未有

【答案】:ABC

【解析】:

【题型】X

17.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

A.资源约束加大

B.环境污染严重

C.生态系统退化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18.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包括( )

A.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全球臭氧空洞

B.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C.南北极及喜马拉雅山的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沙尘暴频发

D.核爆炸、核泄漏、化学泄漏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19.中国国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A.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效益低

B.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土壤流失严重、沙尘暴次数和强度愈演愈烈

C.水资源短缺、河流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现象频发

D.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20.危害人类健康的不安全因素有( )

A.室内装修的污染

B.汽车内的污染

C.饮用水的污染

D.食品的污染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21.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

A.中国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B.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C.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年轻

D.多子多福、重男轻女

【答案】:AB

【解析】:

【题型】X

22.非可控生物入侵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非可控生物包括()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病毒

D.有害物质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23.外来生态入侵包括()两大类

A.非生物因素

B.外来生物

C.疯牛病

D.水葫芦

【答案】:AB

【解析】:

1.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也是遭到自然对人类严厉报复的世纪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2.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任何国家和地区均不能置身度外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经济增长战略是“经济中心论”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错

【解析】:

【题型】A1

5.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是在那一年成立的()

A.1973年11月

B.1983年11月

C.1993年11月

D.2003年11月

【答案】:B

【解析】:

【题型】A1

6.(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书。

A.1972

B.1982

C.1992

D.2002

【答案】:C

【解析】:

【题型】A1

7.中国()年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1985

B.1995

C.2005

D.2015

【答案】:B

【解析】:

【题型】A1

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的()讲的。

A.恩格斯

B.

C.

D.

【答案】:D

【解析】:

【题型】A1

9.“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讲的。

A.恩格斯

B.

C.

D.

【答案】:D

【解析】:

【题型】A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A.1995年4月

B.2005年4月

C.2015年4月

D.2016年4月

【答案】:C

【解析】:

【题型】A1

12.党的(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答案】:D

【解析】:

【题型】X

13.传统经济增长战略“经济中心论”,虽然使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较快增长,但却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病和社会问题( )

A.失业率上升

B.“城市病”蔓延

C.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

D.贫富两极分化

【答案】:ABCD

【解析】:

【题型】X

1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盲目发展,使()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全局和后代带来灾难性危机。

A.人口

B.资源

C.环境

D.社会

【答案】:BC

【解析】: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错

【解析】:

2.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答案】:对

【解析】:

3.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对

【解析】:

4.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答案】:对

【解析】: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5.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6.人与自然(天然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7.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

【答案】:对

【解析】:

【题型】A1

8.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的关系

A.人与人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人工自然物

【答案】:C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外国语学院20103536 王姗姗 第九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 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 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 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 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 不登斧斤。”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 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 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 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 不登斧斤。”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2020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0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在持续深化,实践在持续深入;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 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赣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实施“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战略,全力推动新 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进程,走环境 友好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四个赣县”,全县生态环境意识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和谐 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持续推动赣县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实行了专项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五位 一体”总布局,并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 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世界生 态安全作出贡献。同时,赣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推动生态与经 济融合,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要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振 兴发展全过程,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促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县,大力推动“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森林城乡”工作,积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为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理论依据;二是环境支撑。县域内 拥有获省“先进湿地公园”称号的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马口森林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摘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人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现代文明已日渐发达,城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为了我们更高质量的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节约国家政策 一.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在现阶段的世界,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此外,森林面积也在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林都”伊春,林场可才成熟蓄积量下降了约98%。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大气污染严重,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许多生物也濒临灭绝,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 而且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报告预测,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至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纽约、孟买和上海都有可能被淹没。如果气温上升1.5摄氏度以上,全球20%至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如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至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难更频繁、更猛烈,未来水世界场景和干旱缺水的困局会同时出现。 看着这些沉痛的数字,我们不禁深思,环境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而这远远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只是一

《形势与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 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第二部分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建设与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复合概念,生态建设主要是针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而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并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最后还从笔者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什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7-019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该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章节详尽阐述,一语道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仅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还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载入新党章。可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现实表现,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经济、文化、环境等全面建设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中国化,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长期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主要内涵可解析为以下三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工业革命后社会高速发展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已使世界各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只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创造者,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和流动,进而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强国梦的道路上必然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可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重大挑战,正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审计监督在其间的作用不可或缺。国家审计应当在总结已有环境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多年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正视审计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在持续发展创新审计理念的基础上,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思路,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 进国家审计的自我完善、 国家审计应当以生态文明概念为基点,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通过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第一,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环境公平。从公共政策层面入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系统研究环境公平的内涵、哲学基础、功能与地位以及环境公平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为开展相关审计实践提供理论铺陈。 第二,准确定位政府环境责任边界,力促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关注环境公共政策与相关规划的制定程序与实施效果,检查、监督与评价环境公共政策制定的及时性与决策程序的科学性。评价环境保护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依法依纪反映各种不作为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推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政府支持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规范环保权力规范健康运行。审查环保权力现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客观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审查环保执法行为的规范性,重点围绕审批与核准、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权力,缩减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空间,推动权力规范行使。 第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战略部署落到实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并切实体现到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方案中。 第七,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适时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中审计发挥作用的节奏、重点与力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持续不断地进行监督。 第八,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与宏观性,促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在,而王居其一焉。意思就是说,空旷的宇宙之中有四个最为伟大的东西,而人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与道齐,人与地齐,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中独出其秀,超越万物,与大道与天地同列。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大道与天地等齐的地位?老子没有直接解释,但从她的一系列观点中可以瞧出,原因在于人有智慧。不过老子的这一瞧法有其特定的内涵,分解开来,大概包含着三个方面:其一就是人有智能。这就就是第一章中我们谈到的,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一点就是人外的万物难以企及的。其二就是人能体道。也就就是说,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与大道的法则,能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怕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大道的本性就是虚静,人也能虚静,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人也能自然,这就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就是人能弃智。人有智慧,而她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能体悟大道。大道虚静,大道自然,所谓全悟大道,说到根本上也就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虚静,使自己的行动自然。所以这种大智恰”硐治顺物自然,表现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显示自己的智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解析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 解析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推动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发展 会议强调,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构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度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就是要改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要素,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通盘考虑,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全面改革来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 三、全民公众参与建设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 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严惩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环境恶化、雾霾来袭,需要大家主动迎战。需要每个公民从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动聚合起来,就会减少污染。 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履行社会人应尽的环境责任。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敢于向违法排污和浪费资源说“不”。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全新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发展潮流,XX县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强县、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和中国竹文化强县,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近年来XX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成效 "十一五"以来,XX县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区位优势,积极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机

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全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一是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县以竹为主的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负氧粒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万个。拥有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佛来山等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景区,其中蜀南竹海是世界罕见、国内唯一以竹类资源为主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XX 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竹类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县是宜宾市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村33个,县级生态村99个,生态家园户500户,省级生态人居活动小区2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1个。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城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为Ⅱ级,地表水水质达Ⅲ类标准,城市噪声达Ⅰ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标准,水、气、声各项指标达标率均为100%。"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实施限期治理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淘汰关闭落后工艺和设备,实现coD削减量吨;So2削减量吨;NH3-N排放量控制在148吨以内。三是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XX年的::调整为XX年的::。生态工业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正式被写入,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一)生态以及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它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选:为什么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 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明确地说,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和生态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立志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处处体现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和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利益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利川地处全国的中西结合部,位于武陵山腹地,是长江一级支流清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为保护这一生态战略区域的环境安全,我市一直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时抓住机遇,实施了“生态立市”的战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市人大常委会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监督工作的一个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一、依法科学决策,全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利川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适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举措作出决议、决定,积极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十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职权,先后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三个决议决定:2004年,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贯彻实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护条例》的决议》。决议提出加大《清江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污

染的整治力度、职能部门的监管查处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和保护开发力度。要求政府实施好清江保护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分布实施、落实责任、政策保障、充分发动、强化管理,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达标建成。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绿地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等,并作出相关决定,要求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比较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和完善的生态社会支撑体系。2013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市树市花的决定,把杜鹃定为市花、把水杉定为市树。2014年,市政府把以市树市花为主绿化10万平方米作为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全市在城镇、道路、水系等绿化中,突出了市树市花的主体地位。这些决议、决定的作出,把上级党委和市委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转变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监督促落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在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监督工作,务求实效,不断改进监督手段促进法律法规的落实,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围绕重大环保问题开展监督工作。环保工作涉及面广,在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监督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及法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近年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