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一、图像霸权概念及发展

“霸权”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用

简单的话来说明,霸权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或者支配权。图像霸

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图片和影像影响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接收信

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纵观人类文明的发

展史,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

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早期的语言传播是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心记脑存、口耳相传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受

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

和丢失。文字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文字不仅克服了声音语

言的转瞬即逝性,长久保存信息;还打破声音语言传播的距离限制,

使信息能传递到千里之外,扩展了人类交流及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

的发明使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再依赖那些经口耳相传且极易遭到扭曲、

变形的神话传说,有了可以考证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所以文字的发明

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

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而且在传播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拓展上完成了对语言传播的超越。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电机、电话、电灯的发明

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以及20世纪初电视的发明将人类的传播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人类获取信息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电视及电影中的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依靠网络获取

信息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而人们

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阅读文字之后进行思考理

解转变为现在更乐于观看图片和图像这样一种现状。图像在人类越来

越注重视觉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成为了图像的

附属,图像的霸主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文字在印刷时代的

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信息时代得到了改变。

二、图像在传播中的优越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正以一种强大的趋势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电影、电视和摄影中,图像不仅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而且改变着人

们的思维和大脑。整个人类的传播史离不开符号,与文字符号相比,

图像符号更加生动逼真。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有着形似的

对应关系,因此在追求“真”这一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图像符号即

狭义的视觉符号,其具象化来源于眼睛这一特殊的感官。视觉物不仅

是信息和大众文化的媒介,它有一种感官直接性,这是(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介望尘莫及的。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各种视觉形象符号与印

刷文本截然不同。这与简单性绝非一回事,相反它使人们第一眼看到

它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一点是印刷文本不可比拟的。

三、图像霸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电影和电视的快速发展使得影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发无可替代,

互联网的发展使影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变得更为快捷。随着中国网

民的持续增长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的持续提升,原来依靠国家引进国外

的电视剧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及网民的需要。网民对于国外影视的

需求使得他们开始自力更生,主动到互联网上搜寻喜爱的影视剧资源。电影和电视在传播中的巨大影响力使之成为了国家间进行文化输出的

重要工具,图像霸权背后隐藏着文化霸权的意图。

好莱坞电影以其大制作、逼真的特效、精彩的打斗场面迅速成为了全

球电影行业的主导,因而好莱坞电影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自不过

然地传播到观影地区的观众。从早期迪士尼公司对中国民间故事《花

木兰》的改编,到2014年上映的《冰雪奇缘》、《沉睡魔咒》中对于“真爱之吻”的另类解读,这些电影通过叙事的角度和对故事的新发

展将新的传播意图自然植入其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迪士尼公司对于木兰

的形象进行了“美国化”解释与重构。在中国的传统经典故事中,木

兰从军的原因是不忍看着年迈的父亲再上战场。《木兰诗》中“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描述表明,木兰家中没有其他的男子可以担

此重任,因此她才踏上了替父从军的道路,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是

中华文明中的孝道。而迪士尼动画公司对中国的《木兰诗》进行的改

编中,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育下,怀有异于其它女孩的活泼个性与远

大理想,希望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这里的花木兰不再是中国传统思

想下贤良淑德的女性典范,而是一个勇于选择人生道路、走出深闺与

男子平分秋色的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迪斯尼电影“异化”了花木兰

代父从军的传奇,侵蚀了“木兰从军”故事中原有的中国文化价值,

它弘扬的更多还是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和西方的价值理念,是美国文

化霸权的一种体现。美国电影凭借图像强大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推

行其文化霸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本国的民族文化。

除了电影,近年来美剧、韩剧的火热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轮新的追

剧热潮。《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的热播引发了国内

全民追剧的热潮,一时间“炸鸡啤酒”“长腿欧巴”“都教授”等成

为了网络传播中的热点,韩剧的火热引发了人们对于韩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韩剧、美剧的火热使国外的文化通过

剧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内的观众,但因为电视剧的虚构性,

使人们往往对于国外文化的理解囿于剧中的表现。国内众多学者对韩剧、美剧的影响可谓深有疑虑,但仔细思考图像在传播中的特点,这

些担忧也不无道理。

四、结语

在媒体持续发展的今天,视觉文化的传播成为了主流。在文化消费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总体形态的转型,必然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在网

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视觉文化传播中图像霸权对我

们的影响,韩剧现象的火热以及小说改编电视剧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持续提升对人们的思维及日常生活产生的影

响应该受到重视。图像霸权在文化、政治、新闻传播中的影响是有利

有弊的,如何运用图像的传播特点将其为我所用将是需要研究的重点。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方法

图像处理及识别技术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一种应用 摘要:目前,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环境感知与定位、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功能模块趋向于分布式的解决方案。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是智能机器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规划系统可以分为环境信息的感知与识别、路径规划以及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三部分,这三部分可以并行执行,提高机器人路径规划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在感知环节,视觉处理是关键。本文主要对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研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研究了图像处理及识别技术在路径规划中是如何应用的,机器人将采集到的环境地图信息发送给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与识别,将结果反馈给机器人,并给机器人发送任务信息,机器人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操作。 关键词:图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人;路径规划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ach module, such as environment sensing, direction deciding, route planning and movement controlling moduel in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robot, is resolved respectively. Robot path planning is an part of intelligent robot study. The path planning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path planning and motion controlling. The three parts can be executed in parallel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bot path planning system. As for environment sensing, vision Proeessing is key faetor. The robot path planning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mag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he image processing and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s studied in the path planning is how to apply, Robots will sent collected environment map information to the computer terminal, then computer analysis and recognize those image information. After that computer will feedback the result to the robot and send the task information. The robot will act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Keywords: image recognition,image processing, robot,path planning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2篇).doc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共2篇)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

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2)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 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1.引言 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是机器视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基于视差原理并利用成像设备从不同的位置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通过计算图像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融合两只眼睛获得的图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别,使我们可以获得明显的深度感,建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将同一空间物理点在不同图像中的映像点对应起来,这个差别,我们称作视差(Disparity)图。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具有效率高、精度合适、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制造现场的在线、非接触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对运动物体(包括动物和人体形体)测量中,由于图像获取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立体视觉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取空间三维场景的距离信息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 2.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立体视觉系统由左右两部摄像机组成。如图一所示,图中分别以下标L和r标注左、右摄像机的相应参数。世界空间中一点A(X,Y,Z)在左右摄像机的成像面C L和C R上的像点分别为al(ul,vl)和ar(ur,vr)。这两个像点是世界空间中同一个对象点A的像,称为“共轭点”。知道了这两个共轭像点,分别作它们与各自相机的光心Ol和Or的连线,即投影线alOl和arOr,它们的交点即为世界空间中的对象点A(X,Y,Z)。这就是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 图1:立体视觉系统 3.双目立体视觉相关基本理论说明 3.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是基于视差原理,图2所示为简单的平视双目立体成像原理图,两摄像机的投影中心的连线的距离,即基线距为b。摄像机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处,坐标系如图2所示。事实上摄像机的成像平面在镜头的光心后,图2中将左右成像平面绘制在镜头的光心前f处,这个虚拟的图像平面坐标系O1uv的u轴和v轴与和摄像机坐标系的x轴和y轴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左右图像坐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摘要:美术鉴赏使人们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明创造的智慧进一步认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懂得艺术的人都能够成为鉴赏家,因为鉴赏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是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美术鉴赏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么美术鉴赏教育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挑战,本人就视觉文化对高等美术鉴赏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视觉文化视野下高等美术鉴赏走出困境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对高等美术鉴赏感兴趣者的拜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美术教育借此机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了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美术鉴赏研究机构越累越多,那么美术鉴赏教育也就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

美观和审美价值,。面对视觉文化冲击,美术鉴赏教学将如如何适应这个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一)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追随者对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的敬畏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多元化中受到的冲击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可以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理解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理解 摘要 精确的特征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的许多高层次的任务,如三维建模及运动分析奠定了基础。虽然有许多特征跟踪算法,他们大多对被跟踪的数据没有错误信息。但是,由于困难和空间局部性的问题,现有的方法会产生非常不正确的对应方式,造成剔除了基本的后处理步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通用框架,使用Unscented转换,以增加任意变换特征跟踪算法,并使用高斯随机变量来表示位置的不确定性。我们运用和验证了金出武雄,卢卡斯- Tomasi 的跟踪功能框架,并将其命名为Unscented康莱特(UKLT)。UKLT能跟踪并拒绝不正确的应对措施。并证明对真假序列的方法真确性,并演示UKLT能做出正确不误的判断出物体的位置。 1.简介 在计算机视觉,对问题反映的准确性取决于于图像的准确测定。特征跟踪会随时间变化对变化的图像进行处理,并更新每个功能的变化作为图像的位置判断。重要的是所选择图像的功能,有足够的信息来跟踪,而且不遭受光圈问题的影响。[1] 在金出武雄,卢卡斯- Tomasi(康莱特)是最知名的跟踪和研究方法之一。它采用一对匹配准则刚性平移模型,它是相当于窗口强度的平方差之和最小化的基础。特征点的正确选择,可大大提高算法的性能。[3] Shi与Tomasi 将初始算法考虑仿射模型,并提出了技术监测的功能对质量进行跟踪。如果第一场比赛中的图像区域之间和当前帧残留超过阈值时,该功能将被拒绝。在随后的工作中,对模型进行了扩展且考虑了光照和反射的变化。 不幸的是,这些算法没有考虑在跟踪的不确定性,和估计的可靠性。如果我们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将能从混乱的数据中提取出更准确的数据。在没有不确定性特设技术条件下,有些研究员试图从中提取有用的数据但是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但是理论上有声音的不确定性为特征跟踪,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功能类型的方法。 在一个闭塞,模糊,光照变化的环境中,即使是最复杂的特征跟踪算法一败涂地无法准确跟踪。这些问题导致错误的匹配,就是离群值。虽然有几种方法来减轻异常值的影响,但是其计算成本通常较高[7] [8]。[9]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10]的方法来消除图像序列异常值。Fusiello提出的康莱特,增加了一种自动拒绝规则功能,所谓的X84。虽然有许多离群排斥的方法,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算法,尽管该算法在所有情况下都表现良好。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范围扩大,运用高斯随机变量(GRVs)与Unscented变换(SUT 的),计算在一个非线性变换的分布传播,运用标准康莱特算法。采用随机变量来描述图像特征的位置和它们的不确定性既提高了精度又提高了鲁棒性的跟踪过程。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分布,被测系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保证,前两个时刻的估计是正确的。另外,使用异常检测被测样品确定性使我们没有增加任何额外费用。 2.不确定度表示 我们现在引入一个新的通用框架,增强了任意特征跟踪算法,以代表和跟踪高斯随机变量(GRVs)功能的位置。然后,我们说明它可以被应用到最常用的方法,康莱特之一[1]。 GRVs是一种用于图像的特征定位概率分布函数描述的不错选择。他们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数学公式(平均向量和协方差矩阵)和紧凑的计算实施。他们也有一个确切的封闭使用的线性代数运算的代数线性变换的制定,并以此作为其参数表示的两个分布的第一时刻。Haralick [13]虽然提出了在计算机视觉中使用协方差传递,但他只考虑一阶线性化。 易用性外,还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文献,它质疑从本地的图像灰度信息测量协方差是否可以代表的功能位置的不确定性[6]。

视觉文化

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讲解学习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1.引言 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是机器视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基于视差原理并利用成像设备从不同的位置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通过计算图像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融合两只眼睛获得的图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别,使我们可以获得明显的深度感,建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将同一空间物理点在不同图像中的映像点对应起来,这个差别,我们称作视差(Disparity)图。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具有效率高、精度合适、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制造现场的在线、非接触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对运动物体(包括动物和人体形体)测量中,由于图像获取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立体视觉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取空间三维场景的距离信息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2.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立体视觉系统由左右两部摄像机组成。如图一所示,图中分别以下标L和r标注左、右摄像机的相应参数。世界空间中一点A(X,Y,Z)在左右摄像机的成像面C L和C R上的像点分别为al(ul,vl)和ar(ur,vr)。这两个像点是世界空间中同一个对象点A的像,称为“共轭点”。知道了这两个共轭像点,分别作它们与各自相机的光心Ol和Or的连线,即投影线alOl和arOr,它们的交点即为世界空间中的对象点A(X,Y,Z)。这就是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

图1:立体视觉系统 3.双目立体视觉相关基本理论说明 3.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是基于视差原理,图2所示为简单的平视双目 立体成像原理图,两摄像机的投影中心的连线的距离,即基线距为b 。摄像机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处,坐标系如图2所示。事实上摄像机的成像平面在镜头的光心后,图2中将左右成像平面绘制在镜头的光心前f 处,这个虚拟的图像平面坐标系O1uv 的u 轴和v 轴与和摄像机坐标系的x 轴和y 轴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左右图像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光轴与平面的交点O1和O2。空间中某点P 在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相应的坐标分别为P1(u1,v1)和P2(u2,v2)。假定两摄像机的图像在同一个平面上,则点P 图像坐标的Y 坐标相同,即v1=v2。由三角几何关系得到: c c 1z x f u = c c 2z )b -x (f u = v 1 c c 21z y f v v ==

[现代视觉图像与设计文化研究]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现代视觉图像与设计文化研究]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所不追,笔故知止”。这些话语表明先人的智慧,他们早已意识到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和遮蔽性。对语言形态的不信任感肇始于道家圣人们早期的修道体悟经验。这一道哲清晰的意识也催生出古代文论中一些著名的高论,什么“述而不作”,“信书则不如无书”:什么“得意忘言”;什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直至今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好在人类的形象符号指意系统除了最常用的语言之外,还有古老的视觉符号系统。视觉符号在形象、意象等造型和象征性传达方面,恰好成为弥补“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文字形象符号不足的缺陷。当我们说“图像的蕴涵远远大于语言和文字”形似空间时,也就体现了对现代文化图像特有的视觉说服力。而当我们用视觉图像阅读当今世界,运用跨文化的图像资料作为人文学研究的证据时,那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从语言的贫乏和书写的局限所导致的视觉盲区,盲形的转向而 产生视觉图像的新形态,把这些新形态同造型、色彩和技术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设计的直观性是由它的可视形象所决定的,受众在设计作品面前体验着最大的自然情节之中的现实生活,成为在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图像研究在理论上生动的套餐文化。上述事实最有力地例证了依据理论的理论比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与非文字的“文化文本”(culture as text)的概念及其解读方式联系在一起。

而图像作为非文字文本所特有的视觉图像形态,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人所关注与重视。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文化的结晶、艺术设计的审美载体。在信息社会里“图形”与“图像”占据着视觉的主导地位。视觉图像不光有着承载文化与艺术的一般功能,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视觉图像文化。 视觉图像形成理论研究以法国科拉斯女神雕塑形象作为艺术史上最早的人像造型原型,所以很多同仁用了“千面多观”一词来暗示千变万化的变体形象背后三视文化的典型性史料的真实,以及那不变的母神原型与复古图像的研究。运用现代横纵学科意识、人文知识设计结构整合一系列复古图像解读的理论,表明了复古图像解读的理论是具有现代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的。周易太极图以解读东方文化为依据,结合图像时代的视觉转换,充斥于现实生活的图像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许多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正如著名文化学家詹明信指出的那样,通过商品形式的逻辑思维形式,人们生产出了极为丰富多样的设计文化产品。由此,他强调指出“设计文化正是消费自身的要素,没有任何社会像消费社会那样,有如此充足的图标与图像记摘”。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出自于引领培养商品消费的需要,商家们生产了无以数计的商业现代图像广告,它们铺天盖地的出现在街头、报纸、杂志、网络与电视中,使任何人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是出于扩大设计文化消费的理念需要,那些活跃在设计文化产业第一线的商人们还生产了大量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 (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又说:“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解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 美术已成为研究图像模式的重要学科!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作业 姓名: 学号: 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时间:2016年4月

作业一:图像增强 1、图像灰度变换。 对图像(见图1)进行对比度拉伸,通过直方图获取灰度分布的最小、最大值。 图1 灰度拉伸 算法描述: 直方图均衡化是灰度变换的一个重要应用,它广泛应用在图像增强处理中。可以产生一幅灰度级分布具有均匀概率密度的图像,扩展了像素取值的动态范围。由于许多图像的灰度值是非均匀分布的,而且灰度值集中在一个小区间内的图像也是很常见的。直方图均衡化就是一种通过重新均匀地分布各灰度值来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方法。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是以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 CDF )为基础的直方图修改法。直方图均衡化的目的是将原始图像的直方图变为均衡分布的形式,即将一已知灰度概率密度分布的图像,经过某种变换,变成一幅具有均匀灰度概率密度分布的新图像。 源程序: clear;clc;close; I=imread('E:\学习\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灰度变换.bmp');%读取图像 [m,n,o]=size(I); grayPic=rgb2gray(I); figure,imshow(I); figure,imshow(grayPic); gp=zeros(1,256); %计算各灰度出现的概率 for i=1:256 gp(i)=length(find(grayPic==(i-1)))/(m*n); end figure,bar(0:255,gp); title('原图像直方图'); xlabel('灰度值'); ylabel('出现概率'); newGp=zeros(1,256); %计算新的各灰度出现的概率 S1=zeros(1,256);

双目立体视觉

双目立体视觉 双目立体视觉的研究一直是机器视觉中的热点和难点。使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可以确定任意物体的三维轮廓,并且可以得到轮廓上任意点的三维坐标。因此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现说明介绍如何基于HALCON实现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以及立体视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技术,为搭建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和提高算法效率。 双目立体视觉是机器视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基于视差原理并由多幅图像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一般由双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获得被测物的两幅数字图像,或由单摄像机在不同时刻从不同角度获得被测物的两幅数字图像,并基于视差原理恢复出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重建物体三维轮廓及位置。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在机器视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HALCON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机器视觉软件。它拥有满足您各类机器视觉应用需求的完善的开发库。HALCON也包含Blob分析、形态学、模式识别、测量、三维摄像机定标、双目立体视觉等杰出的高级算法。HALCON支持Linux和Windows,并且可以通过C、C++、C#、Visual Basic和Delphi 语言访问。另外HALCON与硬件无关,支持大多数图像采集卡及带有DirectShow和IEEE 1394驱动的采集设备,用户可以利用其开放式结构快速开发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应用软件。 一.双目立体视觉相关基本理论说明 1.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是基于视差原理,图1所示为简单的平视双目立体成像原理图,两摄像机的投影中心的连线的距离,即基线距为b。摄像机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处,坐标系如图1所示。事实上摄像机的成像平面在镜头的光心后,图1中将左右成像平面绘制在镜头的光心前f处,这个虚拟的图像平面坐标系O1uv的u轴和v轴与和摄像机坐标系的x轴和y轴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左右图像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光轴与平面的交点O1和O2。空间中某点P在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相应的坐标分别为P1(u1,v1)和P2(u2,v2)。假定两摄像机的图像在同一个平面上,则点P图像坐标的Y坐标相同,即v1=v2。由三角几何关系得到: 上式中(xc,yc,zc)为点P在左摄像机坐标系中的坐标,b为基线距,f为两个摄像机的焦距,(u1,v1)和(u2,v2)分别为点P在左图像和右图像中的坐标。 视差定义为某一点在两幅图像中相应点的位置差: 图1 双目立体成像原理图图3 一般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原理图

视觉文化下的高师小教本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视觉文化下的高师小教本美术教育模式探究[摘要]视觉文化下,作为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高师来说,在不断深化教 学改革的同时,还要主动适应时代对师资发展的新要求,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人才。因此,有必要将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作为在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这将是我们未来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视觉文化高师美术教育美术教学 21世纪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图像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下正日益成为社会表象的主流,而且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成为艺术教育中的新形式。如今,艺术教育要符合时代的潮流,那么检验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标准显然已不是技术上的翻新那么简单,而是要看其对当代所表现的时代精神是否有敏锐而又深刻的准确把握。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架构不应仅是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作支撑。 一、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传统美术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视觉文化和高师教育教学的结合看似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或添加,实际上却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将高师小教本的美术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作为在视觉文化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在全球化“视觉图像”浪潮影响下的今天,我们的高师美术教育和各国的美术教育一样,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性。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该怎样体现视觉文化时代下所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及教育观念变化,势必需要我们对其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做一研究。 从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来看,我们的美术学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培养目标的变化,尤其是课程的变化。以往美术教育课程的涵盖面比较狭窄,基本技能的训练较多,不考虑现实需要,内容大多沿袭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现如今在高师的美术教育中,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内容都有所减少,体现基础教育的课程力度在加强,内容也更贴近基础教育,尤其是实践内容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其次,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从过去关注幼儿园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扩展到关注更多和美术相关的内容、视觉文化内容上来。 二、视觉文化下的小教本美术教学模式 在我国,小教本的培养一般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在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