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悲剧之台前幕后0

案例正文:

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悲剧之台前幕后1

摘要:作为吉林省标志性国有企业之一的通钢股份,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亦于2005年走上了民营化之路。勿庸置疑,通钢股份民营化提出之后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闺嫁何处”。几经甄选之后,在吉林省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建龙集团最终成为了通钢股份的婆家。然而,建龙集团入股通钢股份虽然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但是,从最初成为通钢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再到最后“陈国君被殴致死”的悲剧收场,显示出了此次民营化中存在着过多的不和谐。本案例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悲剧的台前幕后的描述,展示了通钢股份民营化过程中政府、经营者、员工以及民营企业家等利益相关者行为,进而引发对“这场由民营化引发的血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国有企业和谐民营化”等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通钢股份;国企民营化;建龙集团;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2009年7月24日,由建龙集团派遣到通钢股份任总经理的陈国君(时年41岁)死在了自己员工雨点般的拳头下。这也标志着轰动一时的通钢股份与建龙集团的“联姻”终以悲剧收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没有哪个公司的总经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在长达数小时的逃跑、藏匿、被殴的过程中,陈国君一定非常的困惑和委屈——这些和他隔着好几个层级,他从来也没有真正接触过的员工为什么会要置他于死地?他们的拳头到底发泄的是对谁的不满?是对什么事情的愤怒?从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整个过程来看,事件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的故事。

1 通钢股份联姻建龙集团的前因

通钢股份是由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通钢有限”)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吉林新华能源有限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五矿贸易公司、

1. 本案例由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王世权和李宁清共同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

改编权。

2. 本案例授权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使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享有复制权、修改权、发表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3. 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名称、数据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

4. 本案例只供课堂讨论之用,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管理行为是否有效。

深圳石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利民金属有限公司于1999年设立。其中,通钢有限持有98.03%的股份,其余1.07%的股份被其他几家公司持有。通钢股份成立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总资产为427822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7.48%,2004年,钢铁产量突破4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15亿元,总资产达到77495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5.96%。

2002年8月,通钢股份进行了成立后的第一次股权变更,即由通钢有限增资扩股,在其他几家放弃同比例增资权利后,最终将股权增至99.66%。2003年3月,深圳石化退出,将股权转让给广州南贸公司。2004年5月,哈尔滨利民也退出,将股权转让给自然人股东吴迎希。2004年11月,经吉林省国资委批准,吉林省冶金国有控股公司将其所持有的通钢有限股权,变更至吉林省国资委持有。同时,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债转股协议,向吉林省国资委转让部分股权。变更后,吉林省国资委拥有通钢有限82.84%股权,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17.16%。

2005年是通钢股份的转折年。同年1月,中共苏州原市委书记王珉调任吉林省省长,不久他提出,希望国有股比例在竞争性行业中降到20%。苏州“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国有集体资本退出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到位一基本”的改制经验成为这次吉林省国企改制的基本思路。此后,吉林省掀起一股国企改制浪潮。2005年初,816户吉林省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被要求在年内完成改制,通钢股份也名列其中。当时,吉林省给通钢股份的定位是“国有绝对控股”。

2005年7月27日,吉林省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对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重组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称通钢集团的整体重组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1000万吨产能的总体目标要求,并提到安排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集团进入了吉林省国资委的视野。

建龙集团属于股份制民营企业,是中国钢铁行业近年崛起的新军。因为对明钢的重组颇有成效,建龙在吉林省的民企中小有名气。当时,通钢本身的生产能力只有500万吨,加上吉林建龙的300万吨,正好与吉林省政府所提出的拥有千万吨钢厂的目标比较接近。于是吉林省国资委希望将建龙引入冶金行业的重组整合。对建龙而言,这是民营企业参与中国钢铁业整合的不多的机会之一。有鉴于此,2005年10月,经吉林省政府相关人员引荐,建龙集团正式介入通钢重组,自此拉开了通钢股份与建龙集团“联姻”的序幕。

2 建龙参股通钢

建龙集团介入通钢重组之初,就想控股,但吉林省政府认为通钢盘子太大,担心转弯太急,定的原则是首先参股。参股阶段始于2005年11月,建龙集团用其持有的吉林建龙钢铁公司整体作价14.05亿元入股,成为通钢有限的第二大股东,

吉林省国资委在扣除改制成本后,以18.10亿元出资,保持控股地位。同年12月,重组后的通钢有限在长春挂牌运营。2006年6月,为了谋求整体上市,通钢股份吸收合并通钢有限,在合并完成后,通钢有限的法人资格注销,公司更名为“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通钢集团”)。

建龙集团参股后,通钢股份仍然为通钢有限的全资子公司。其中,通钢有限的第一大股东为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第二大股东为浙江建龙公司,持有36.19%的股权,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14.6%的股权,经营者持有2.57%的股权。通钢股份形成了国有、民营、金融机构、经营者共同出资的多元化产权

每年50%以上的盈利增长,2006年净利润达到3.65亿元,2007年盈利为12.6亿元。

2007年在第二大股东建龙集团的主导下,通钢股份引进了台湾中钢经验,实行三级主管制,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伴随着操作工月收入的减少等问题。甚至在2008年冬,一直以来为员工供暖的机组也停止了运转,暖气停了两个多月等问题。而民营化之前,家属区的水和煤气、暖气都是由通钢股份免费供应。由此直接引致了一线员工对建龙

集团的敌视。

然而,虽然员工的薪酬待遇未得到提升,但经营者与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在此间却得以大幅提高,并且在董事会中保持了人员的相对稳定。首届通钢集团董事会包括安凤成、张志祥、赵春辉、孙玉斌、崔杰、陈国君、常镇有。其中,安凤成任董事长,张志祥任副董事长,陈国君为常务副总经理。在通钢股份,董事会成员则包括孙玉斌、安凤成、陈国君、刘万宇、鞠忠、孙利军,董事长、总经理均由孙玉斌担任,建龙集团代表只有陈国君一人,担任副总经理。与此同时,安凤成不仅是通钢的董事长,还是战略和薪酬委员会的主席,无论是在战略决策还是涉及到人事问题,都不可能绕过他本人以及其身后的通钢董事会。

3 建龙控股通钢

建龙集团与通钢股份虽然如愿联姻,但在合作过程中并非完璧一块,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断。建龙下属十多个子公司,每个月固定时间进行成本分析,开执行会,采用网络视频,但通钢股份根本不在这套体系中。建龙的原材料购买统一招标,在通钢股份也行不通。建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志祥感觉到,非控股情况下,与通钢股份合资根本无法实现建龙较早提出的“让通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的区域性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近两年内将形成1000万吨钢产能,建成精品钢和特种铁合金两个基地,形成特有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建龙所提出的系列改革意见,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人的任命与罢免上,但是,在新通钢,任何一个中层干部,都必须有安凤成的签字才能罢免或者晋升。建龙在新通钢掌握不了控制权,这是双方最大的分歧所在。

2008年的经济危机给通钢集团和建龙集团都带来了致命打击,双方的关系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冰点。2009年1月建龙集团提出要么退出、要么控股的要求,并在3月份做了撤资准备。由于此前建龙是以资产入股,双方很容易就达成了“分手协议”:建龙撤出吉林建龙钢厂,净资产增值部分由原属通钢集团的部分矿山资产抵偿。在建龙集团提出退出后,随着4万亿政策投资的拉动,钢铁行业逐渐走出了亏损的阴霾,加之员工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通钢股份的业绩出现了回升的局面,并在6月份首次扭亏实现盈利6000余万元。

然而,就在分立既成事实的背景下,2009年7月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吉林省国资委与建龙集团经过谈判,商定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集团旗下矿业公司股权出资控股通钢股份。但控股比例双方并未约定,仅承诺吉林省国资委的股权不低于34%的底线和不裁员。听闻此事,一名退休老员工愤愤不平:“啊,好的时候来了,不好的时候跑了,有转机了又来了,这是玩的哪一出啊?赚钱就干,赔钱就跑,这就是建龙集团资本运作的方式啊?” 。当然,更多的职工担心的是“如果被建龙集团收购,会大范围裁员。”

尽管员工反对声此起彼伏,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国资委依然宣布:建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志祥担任通钢集团董事长,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明东任通钢集团总经理,原经营者中仅崔杰暂时任通钢集团党委书记,李明东和崔杰两人共同主持全面工作,陈国君出任通钢股份总经理。方案宣布后,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丧失了一贯的冷静,摔了一个茶杯,称“我不给私人老板打工”。包括他在内,副总经理孙玉斌、胡品、鞠忠4人当场集体请辞。

23日傍晚,通钢办公楼前出现“建龙滚出通钢”的横幅和小字报。24日,由于职工不满建龙集团与通钢股份达成的重组方案,数千名通钢职工及家属向厂区聚集,打着口号,要求建龙撤出通钢,随后通化钢铁7个高炉停工。当日下午,各主体、辅助单位陆续停产。通化钢铁各车间职工停工后,也加入抗议队伍。此间,7月23日刚刚上任的通钢股份总经理陈国君在事件中遭多次群殴,并于当晚凌晨死亡,通钢于当天被迫全面停产。面对通钢集团职工及家属的强烈抵制,建龙集团提出立即由多方股东商议,并要求终止执行增资扩股方案。吉林省政府工作组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终止实施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方案,做出了“建龙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的承诺。一个看似诸事安排稳妥的交接,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4 尾声

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以悲剧的结局落幕了。2009年8月5日,吉林省委常委会决定,免去安凤成的通钢集团党委书记职务,任命崔杰为通钢集团党委书记。同时,建议免去安凤成的通钢集团董事长职务,提名巩爱平(通化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为通钢集团董事长人选。新领导班子上任并领导公司运行近一年后,2010年7月,几经磨难的通钢集团终于找到了新婆家——首钢。首钢方面出资25亿元人民币,收购吉林省国资委所持通钢集团股权,并增资扩股。在新通钢中,首钢实体持股77.6%,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吉林省国资委持股10%,其余股权归小股东。从相关媒体报道来看,首钢收购通钢得到了政府、经营者、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认为可以接受。首钢收购通钢后的明天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正在发生的其他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该如何实现和谐。

(案例正文字数:4,381)

Tragedy of Jianlong Group acquiring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Abstract: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which is a one of the landmark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Jinlin Province, has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privatization In the wav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2005, No doubt, a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is “Where the girl married” after the privatization proposed. After the selection, Jianlong Group finally became the husband's family of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under the Jilin government's matchmaking. The Government strongly supported that Jianlong Group shared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however, many events from Jianlong Group becoming the second largest shareholder of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to the tragedy of "Chen Guojun beaten to death" showed that many disharmonious things existed in the privatization. Regard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ragedy of jianlong group acquiring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this case shows stakeholder behavior such as the government, managers, employees and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the privatization process of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So we mus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eep-seated reasons of the bloodshed caused by the privatization” and “how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Key words: Tonghua Iron & Steel Co.,Ltd.;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ianlong group; stakehold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