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91—92页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教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山东省中小学学生近视情况数据。)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预设:小学生近视人数较多,学生近视人数逐年增多等。

教师:德州市对学生视力情况也非常关注。我们对小学六年级视力情况进行了调查,这是三所学校六年级视力情况调查表,(出示信

息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信息,思考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

预设:天华小学、希望小学、无法比较等。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说的有道理?

学生讨论并设计方案并汇报。

预设:还需要知道六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课件出示信息六年级总人数。

教师:哪所学校的视力情况好一些?需要求什么?

预设: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怎样求长河小学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向阳小学呢?天华小学呢?

预设:96÷240= 114÷300= 120÷320=

教师:这样能比较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吗?怎么办?

预设:通分。

教师:试一试。(教师巡视)

教师:三个数的通分有点麻烦,老师帮助大家。请大家看通分后的结果,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

预设:天华小学。

教师:如果想知道六所学校的视情况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还需要算一算各个学校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汇报。

教师:这样能够比较出来吗?

预设:不能。

教师:怎么办?

预设:通分。

教师:这是通分后的结果。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

预设:天华小学视力情况好一些。

教师:九所学校呢,还要怎么办?

预设:通分。

教师:德城区一共40多所小学,德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各所学校,还需要通分吗?

预设:不需要通分。

教师:为什么?

预设:太麻烦了。

教师:太麻烦了,需要想个好的办法。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人员通常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像上面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借助丰富的素材,提炼百分数产生的意义

1.读百分数

教师:你们会读百分数吗?

试着读一读。

2.写百分数

教师:同学们会写百分数吗?请你在学习单上写两个百分数。

(找一个孩子到黑板前写一写,教师巡视。)

教师:写百分数的时候注意先写数字,再写这个%,%先写左上角小圆圈,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右下角小圆圈。请大家再写一写。

师:大家会读写百分数了,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以40%、38%、37.5%为例,大家仔细思考这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同学互相说说)

预设: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40份;

教师:你是从分数的角度理解40%。

预设: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40%.

教师:40%表示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40%,理解不错。

38%、37.5%呢?

预设:38%表示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38%,37.5%表示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37.5%。

教师:也就是说这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了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这些百分数和以前的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预设:便于比较。(板书:便于比较)

3.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百分数吗?课前老师已让大家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同学们,你们收集到了生活中的百分数吗?

生:收集到了。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百分数是在哪收集的吗?说一说。

生1:在食品标签上

生2:衣服的标签上

生3:……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百分数”。(课件出示)

出示:剩余电量70%

师:70%是谁和谁比,表示什么意义呢?

预设:70%表示剩余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之七十。

教师:看到70%你还能想到哪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预设:30%

教师:从一个问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很不错的思考方法。

出示:阳光体育节达标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05%

师:105%是谁和谁比,表示什么意义呢?

预设: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达标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05%。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停下来,常回头看看。百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表示什么意义?

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教师:这些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不是长度,不是价钱,不是重量,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完善板书]

三、综合运用,丰富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生活中还有很多百分数的例子!请看一组练习题。

(1)安装一款电脑软件,已安装()。

预设:1%、10%、30%、50%、88%等等。

(2)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

预设:80%、100%、120%等等。

教师:回头看看我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第一个题不能超过100%,第二个题可以超过100%呢?蕴含着那些数学知识?

预设:因为第一个题总数只能是100份,第二个题甲车速度可以和乙车速度相等,也可以比乙车速度慢,也可以超过乙车速度。

教师: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最多到100%,当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超过100%。

四、沟通联系,深入理解百分数。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关系的呢?

预设:倍、比、分数。

教师:倍、比、分数也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倍、比、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出示一组练习题,独立练习。)

(1)今年苹果的产量是桃子的2倍。

今年苹果的产量是桃子的()。

(2)青少年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比是70:100。

青少年人体内水分占体重的()。

(3)目前,近视小学生人数是全国小学生人数的3/100,正确

的握笔姿势为手指距笔尖3/100米左右的距离。目前,近视小学生人数是全国小学生人数的(),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手指距笔尖()米左右的距离。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

教师:分数与百分数意义不一样,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的关系。后面没有单位名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拓展应用: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97%、45.9%、52%、3%

地球上水资源,海水约占(),淡水约占()

教师:老师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在全部水资源中,在淡水资源中,冰川水约占77.2%,深层地下水及土壤水约占22.4%,供我们使用的仅占0.4%。在0.4%的淡水中,有67.8%被污染了。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保护水资源,爱护水资源。

五、回顾梳理、自助评价

教师:课马上结束了,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这节课的表现吗?

(特别用心,特别谦虚,更高的要求。)

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数据分析、新旧知识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百分数的认识》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学知识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认识倍、比、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具备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意识也比较强,能在探究中较好的进行小组合作,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生可能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的表述不清晰。

2.由于学生对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的意义理解较深,有的学生可能会把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等同起来,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效果分析

一、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感悟,使思维逐渐深刻,概念逐渐丰满。

借助比较三所学校视力情况这一问题情境,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通过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从而能解决“哪所学校的视力情况好一些”的问题。接着,把学校数量增加到6所、9所、40多所,将比较范围从德城区扩展到德州市乃至山东省、全国的小学,大量的数据需要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给了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充分感知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也更好体现百分数统计意义。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培养“小先生”的话语系统:请大家听我说:我给大家讲的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旧知和新知有效融合,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百分数的相关资料,全班交流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动态呈现数学问题。第一题:安装一款电脑软件,已安装()。第二题:十月份水费支出是九月份的()。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开放,发挥信息技术(网络)的交互功能,向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

空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组练习题借助问题“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可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让学生借助现实的素材,通过比较明确百分数、倍、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可以将旧知和新知有效融合,避免了题量小和时间慢的缺点。这样设计有效沟通了知识网络,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学得“兴趣盎然”,下课“意犹未尽”。

学生是活泼、积极、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个性表现的乐园。课上学生们可以说是学得“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老师,我这节课的表现可以用百分数80%评价,”“老师,我的表现是90%,”“老师,我的表现是98%,”对老师这节课的表现用百分数是多少?孩子们纷纷举手,100%、120%、200%等等。

《百分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1—92页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分数读写的教学,唤醒了学生对百分数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了对百分数认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2. 数形结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小于或等于100%;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00%。通过对百分数意义的教学,借助几何直观,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3. 初步感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4.通过比较明确百分数、倍、比、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最大是100%;表示两个独立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超过100%。通过比较明确百分数、倍、比、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知识基础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认识倍、比、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具备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材的地位

《百分数的认识》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1—92页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传统意义上百分数教学都是在研究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来理解百分数。本节课在立足让学生体会部分占整体的关系时,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下足了工夫,进而体现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全面地感悟到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最多等于1;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另外,借助问题“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可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借助现实的素材,通过比较明确倍、比、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设计有效沟通了知识网络,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百分数的认识》评测练习

本节课设计专门的评测练习,如下: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今年苹果的产量是桃子的2倍。

今年苹果的产量是桃子的()。

(2)青少年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比是70:100。

青少年人体内水分占体重的()。

(3)目前,近视小学生人数是全国小学生人数的3/100,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手指距笔尖3/100米左右的距离。目前,近视小学生人数是全国小学生人数的(),正确的握笔姿势为手指距笔尖()米左右的距离。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安装一款电脑软件,已安装()。

预设:1%、10%、30%、50%、88%等等。

(2)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

(3)97%、45.9%、52%、3%

地球上水资源,海水约占(),淡水约占()。

《百分数的认识》课标分析

一、研究分析课标的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百分数的认识是六年级上册第91—92页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一下具体目标:知识技能: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百分数的实际含义。百分数又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与分数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思考:如何比较哪所学校近视情况好一些?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啥区别与联系?倍、比、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吗?……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如何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中?只有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面对如何“比较哪所学校近视情况好一些?”“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啥区别与联系?”“倍、比、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吗?”诸如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学生对于日常熟悉的百分数有了新的兴趣,,

在回顾百分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创新思维、合作学习改变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标“四基”中“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本节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最大是100%;表示两个独立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超过100%。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本节教学活动中,学生应用已有的活动经验“倍”、“比”,“分数”,借助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思考”和“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找到切入点,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不是“套模式,背公式”,变成“解题机器”。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为核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情境为基础,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有效的进行百分数的学习。

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本节课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在立足让学生体会部分占整体的关系时,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下足了工夫,进而体现出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全面地感悟到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最多等于1;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另外,借助问题“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可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借助现实的素材,通过比较明确百分数、倍、比、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设计有效沟通了知识网络,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感觉颇有匠心,很有成就感。

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如清晰的演示功能,强大的交互功能等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通过关键步骤的对比、演示,图画的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新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百分数应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通过信息技术的动态呈现数学问题。第一题:安装一款电脑软件,已安装()。第二题:十月份水费支出是九月份的()。

课件的使用醒目、直观,能够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破教学难点,协助教学功不可没。

三、学习效果显著

1.“思考”成为整堂课的主旋律

“比较哪所学校近视情况好一些?”“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啥区别与联系?”“倍、比、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吗?”诸如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新课伊始到课堂结束,“思考”成为了整堂课的主旋律,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2.学得“兴趣盎然”,下课“意犹未尽”

学生是活泼、积极、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个性表现的乐园。课上学生们可以说是学得“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老师,我这节课的表现可以用百分数80%评价,”“老师,我的表现是90%,”“老师,我的表现是98%,”对老师这节课的表现用百分数是多少?孩子们纷纷举手,100%、120%、200%等等。

四、美中不足,有待改进

1.“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这一难点的突破过程,还需要关注学困生,学困生还没有完全理解。

2.教学、评价、引导语言还需精准,高年级的孩子评价需要深刻。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一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小学数学试卷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一) 数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得扎实,巩固得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定能在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在这份考卷中,就是几道稍稍灵活的考题使学生拉开了分距。 1、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还不够灵活。特别是填空题第5题和第9题,要求圆周率取3计算,学生由于过于熟练“圆周率通常取3.14”,所以没看完题目要求便直接计算,导致方法正确,答案错误。从这个现象中,不仅能看出学生做题时不够仔细,也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学生运用所学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中下生的能力明显还是不足。尤其表现在操作题的第2题,“已知一个底面直径5分米,高12分米的圆锥,请学生画一个与它体积一样的圆柱”。由于是底十二册的教学内容,教学中这样的习题练习得不多,学生掌握得还不透彻。这题的错误率也很高。 需改进的地方: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中继续贯彻课改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加强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2、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最薄弱的,也是最需要提高的。 3、从班内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确实存在差距,在数学的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估算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抓两头,促中间”,缩小差距,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成绩统计: 班级实有人数实考人数总分平均分优秀及格 30分以下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完整)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一、试卷命题特点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这次六年级数学考试的命题范围涉及的数学内容有: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圆的周长和面积,比及百分数知识等都在试题上有所反映。考题相互融合,灵活多变,知识的覆盖面广,题型偏难,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紧密结合,更趋向于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了“人人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整个试卷共6大题,30小题,总分100分。 第一题“填空(20分)”,包括10个小题,20处填空;第二题“判断正误(5分)”包括5个小题;第三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17分)”包括7个小题。这三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第四题“算一算(29分)”包括:1.直接写出得数(8分),2.“解方程(6分)”,3.“用最合理的方法计算(9分)”。4“列式计算”(6分)。这一部分主要检查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笔算能力和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从答卷来看,学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较差,计算过程书写不够规范等问题。 第五题“手脑并用,数形结合“(9分),侧重于检测学生对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图形缩放等知识的运用能力、观察能

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成绩不错。 第六题“解决问题(20分)”,共四个小题,体型广泛,失分较小。命题目的是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说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有待努力提高。 从数学试卷总体分析,基础题占76分,如果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强、能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成绩就可以合格。 二、教学质量分析 这次考试情况说明: 1,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整体状况不够理想,仍处在一个较低层次。学生呈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今后措施 1.在六大题型中,除了口算和计算外,其他题型的出现基本在平时的复习练习中很少见到,复习不到位。 2.学生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写丢答案,做错顺序,不认真检查,这类情况普遍存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3.应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今后要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37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五年级数学试卷共有五个大题,知识面覆盖广,操作性强。试卷突出特点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本次调研全乡五年级的学生全部参加了测试,参考率达100%。全乡总均分82.3分,及格率98.7%,下面就本次试卷做一具体分析: 本次考试共五个大题可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填空题。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主要存在问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估算,部分学生写成了实算。没按要求答题,因此而失分。第8小题有的学生不细心,计算错误。第10题部分学生搞不清楚单位“1”的量而出错误。 第二部分判断题:得满分的约70%,8分的约20%,6分以下的约10%。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概念比较清楚。失分原因及存在问题:少数学生对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错误。 第三部分是选择题,满分的为80%,10分的为10%,8 分以下的约为10%。失分原因:1、第6小题失分率较高,2、第8小题失分率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清。

第四部分是计算题,满分的约为60%,9分的约为30%,8分的约为8%,7分以下的约为2%。失分原因:1、多数学生粗心大意。2、大部分学生解方程没有写“解”,说明学生对解方程的格没有理解清。 第五部分:综合应用知识。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分情况:得满分的约为60%。得33分的约为23%,得20分以下的约为17%。失分原因:1、第1题做的较好。但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导至出错误。2、第2题部分学生不认真,没有进行单位换算,以至于失分。 3、第三题部分学生弄不清平均数的含义,造成不会平均分布阶梯。 4、第四题学生生活经验少,没有审清题,评卷人员评卷不公平,同样的答案有的打对,有的打错,让其复查,置之不理,造成多数学生失分。 5、第五题让学生发现移动规律时,有的学生方向不清,多数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正确的,但评卷教师却以印象给分,造成多数学生得不了满分。 从本次试卷来看,我们平时教学中应注意:1、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教师须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技巧上下功夫;2、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辨析与数学教学的联系,3、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及整改措施

2018-2019学年下学期 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月考数学试卷立足课本,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题量适当,范围涉及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难度适宜,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平台。试题以课本内容为基本依据,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思考过程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共有口算、填空、选择、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查。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过程方法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分析处理数学信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学生答题总体情况 本次期未检测中,五年级四班共有47人参加,平均分58.74分, 80分以上7人,优秀率14.89%,及格25人,及格率53.19%,最高分88分;从数据上看,80分以上人数还是不多,培优和基础知识的巩固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从60—80分之间17人。最低分17分,50以下13人,不及格人数太多。 2、典型错误举例 第一,填空题的第3小题,很多同学根本没有搞清题意就去做题,如果本题学生能把题弄清楚,这道题的错误率就会降低很多,同时也说明,学生平时做题还是有点少。第5小题错误率也较高,对于这部分

练习的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知识的细节。 第二,选择题的第3题,本来是很简单的生活常识,但是学生的错误率依然很高,加强学生常识的学习有待进一提高。第7小题错误率较高,一看这样的题本来是可以做对,本来是一题四年级所学知识,但是学生对三视图依然没有掌握。第8小题是错误解率是最高的一道题,基本没有学生做对,这道题不但考查体积的相关计算,还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导致错误率最高。 第三,简便运算,依然是很多同学的一个重灾区,出现了大量的扣分,简便运算的练习,也成为必须成为日常教学的一个练习的重点,而不能忽略,本以为简便运算是四年级的一个重点,学生相对会好点,但从考试的情况来看,还需做一个重点来练习和讲解。跟分数相结合,很多学生少了化简,也是错误率较高的一个原因。 第四,实践就应用题是一个很简单的题,本班中等程度的同学都能做全对,但程度较好的同学反而做错了,由引可见,学生读题不是很到位。 第五,解决问题错误较严重。比如1题、第2题、第4题以及第3题的第3小问都是学生平时做过的题,并且做过很多次,但学生依然没有做对。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平时要让学生多读、认真读,指导学生会读题,有条理地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

小学数学试卷分析_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但是由于试卷印刷质量和排版的不当,给了学生误导,使学生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 二、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口算题,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只有个别同学出错,原因是平时练习较多,也注重强调了口算的方法,因此失分较少,个别同学还是粗心,方法没掌握,应着重对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2、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5、7、8小题,第5小题考查方位学生本来就掌握的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应用和试卷上的解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7小题是看着计算器的图来填数,很简单,但由于印刷数位错位,给学生误导,学生错的比较多。第8小题也是排版串行学生没有全面的观察造成错误。 3、圈一圈,主要考察分类与比较,第三小题对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学生区别比

较困难,失分较多。 4. 看图数一数有几个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圆柱,有几个球,学生数错长方体与正方体混淆的多,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培养。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包括看图列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图列式,这种题型平时练习较多,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个别同学马虎出错,老师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 解决问题,前两小题错误较少,第4题,个别同学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识字较少不理解题意所以出错较多。 三、改进措施: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我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