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思考与青年问题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的思考与青年问题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的思考与青年问题发展的思考

青年是时代的敏感者,他们是被时代冲撞和牵掣的前沿主体。作为天然推动社会发展和促使社会变革的力量,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有赖于社会正确的思想文化潮流的牵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必然极大地影响,甚至催生各种新的青年发展社会思想条件,造成有利于或者不利于青年发展的多种社会机制,引发青年发展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社会思潮引发的青年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影响青年发展的表现、途径,并尝试提出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的对策。

一、当代青年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社会思潮动因

概括地说,青年发展主要包括二层含义:一是青年自身的自在性发展,即青年在生理心智发育、价值观形成、个体性格成长等所有涉及青年自身主体各个方面的变化倾向及过程;二是青年与其身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融合过程。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即青年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青年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应该说,无论是青年自身主体的发展过程,还是青年社会化过程,社会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对这些过程都会产生极大地影响作用。

相应的,“青年发展问题”可以这样概括:指由社会环境、条件、制度等因素所形成的那些影响青年正常社会化发展的社会外在规定性。这种外在规定性又必然表现为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应该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事实上已经出现青年发展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构现象”。即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从年龄、数量等统计指标看,就明显表现为青年发展问题,如青年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个性心理等隐形问题,以及青年教育、就业、婚恋等显性问题。但是,贯穿青年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主要是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问题,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主题。

1价值观现代嬗变:当代青年发展的主要问题

青年价值观的现代嬗变是当代青年发展问题的主要问题。这种价值观现代嬗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青年价值观多元分化与趋同回归的交织,另一方面是青年自我主体价值的张扬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矛盾。

当代青年价值观呈现多元分化与趋同回归的交织态势。首先,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存在多元分化的图景。现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着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多元分化。青年人表达生活、演绎生命都按照自我的价值逻辑去理解,甚至夸张的追求。其次,当代青年价值观又存在趋同回归的态势。一方面,在同质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制度框架下,青年需要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接受基本相同的社会主导价值的约束。另一方面,社会各项规范的价值选择趋于成熟而一致。另外,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全球气候、世界经济危机等问题,将导致全球青年发展面临更多的同质性问题,尽管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青年群体。

价值观现代嬗变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当代青年主体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之间的张力显现。现代社会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处于心智迅速发展的青年群体,自我实现需求下的主体价值迅速张扬。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自由行动的乐趣。许多学者曾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理想信念迷惘、责任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多元、崇尚自由自我等,并且强调这是典型的当代中国青年问题。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种归纳,尽管其确实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的部分景象。应该说,积极健康、开拓进取、责任担当还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流。同时,国家和社会的主导价值又在不断地加强。作为主导价值必然要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教化其社会成员,保持社会认同,统一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目的就是要在尊重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领并整合社会多元价值,特别是力求对代表国家未来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起到引领与主导作

用。而问题在于,这种社会整体的价值主导愿景与青年主体价值的自由表达需求之间必然存在张力。如何化解这种张力并使之和谐发展,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2社会思潮涌动:影响青年发展的主要动因

如果说青年价值观的现代嬗变是当代青年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引起这种嬗变的主要动因,最重要的是当代社会思潮的翻腾涌动。而这又表现为西方社会思潮的聚势涌入及本土社会思潮的迎合吸纳,由此形成交锋又耦合的状态,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国际上各种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性质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和本土的各种思想理论进行着激励的交锋或融合,从思想和行动上极大地影响着正处于思想活跃、求新纳异阶段的青年群体。由此,青年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最为多元,他们享受着父辈们所不屑的西方式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技术文化。自由、消费意识已成为这代人的自觉意识。开放、张扬已成为他们的当然追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青年一代身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倾向有所体现,甚至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正在侵蚀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而同时,国内的种种思潮也此起彼伏,不断生长发酵,和西方思潮既交锋又耦合,形成各种新新思潮,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既有偏执的民粹主义,又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普世价值”思潮异常活跃,搅动着我国思想文化界。这些社会思潮无不是国际与国内社会思潮相互耦合的中国时空表达。而正是这样一种交锋与耦合,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未能稳固地建立一个精神中心,其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出现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可以说,当代西方世界社会思潮的大举聚势涌入并与本土思潮的交锋耦合,无疑是中国青年发展主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表现

从社会思潮发生作用的功能看,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理论,影响并塑造人们价值文化、思想心理及行为方式是社会思潮作用其对象的本质表现。社会思潮的这种功能作用与处于思想活跃、求新纳异期的青年相结合,往往将青年推向社会思潮的浪尖顶端,牵引青年价值取向,重塑青年思想文化体系,甚至催生社会青年运动,极大地影响青年自身思想的发展,产生青年发展问题。1社会思潮牵引青年价值取向

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牵引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对我国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牵引着部分青年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甚至向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转化。而这些价值取向一旦在青年人头脑中沉淀下来,化为内心信念,必将贻误青年一生,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由于社会思潮本身良莠并存,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的社会思潮毫无例外地呈现在青年面前,而青年一代往往缺乏明晰的甄别力。所以,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时,往往会迷失方向、丧失自我,从而理想信念迷惘、责任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多元以及道德失范、反传统等问题纷至沓来,甚至产生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影响青年自身发展。当然,如果先进的、正确的、积极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往往能够牵引青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社会思潮重塑青年文化体系

根据戴维·波普诺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

价值观和规范及其物质形式。那么青年文化就是青年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形成的代表青年发展方向所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及其物质形式。青年文化体系就是这种符号、价值、规范等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青年理想、信念、准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态度和精神追求等。

社会思潮在牵引青年价值取向的同时,又解构与重塑着包括青年价值观在内的整个青年文化体系。消极社会思潮正是通过对青年精神世界的构筑和统领,通过对青年行为世界的标榜与示范,消减青年主流文化,催生青年亚文化、反文化,激发青年对传统社会文化秩序、道德观念的反叛和挑战。如,20世纪80年代,以北岛、顾城、舒婷等“文学青年”为代表的“朦胧诗”、“伤痕文学”热潮,青年人热捧《精神分析引论》、《萨特研究》,熟读《存在与虚无》,经常悲天悯人在感叹着:“你们这些看不透人生无聊本质的俗人啊!”;上世纪90年代,高校中“六十分万岁”,“读书无用论”流行校园,蔓延社会;21世纪,网络时代到来,青年中流行着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文化,拼凑化、平面化、碎片化及无深度、时尚调侃、肆意恶搞等成了青年流行文化,廉价网络文化大行其道,非理性和后现代、反传统和怀疑主义是其文化内涵。这些消极的青年文化现象都是社会思潮功能作用的现实表现,解构着青年精神文化中心,重塑青年文化体系。

3社会思潮催生青年社会运动

社会思潮往往是青年现实行动选择的指南,而青年又经常是现实社会重大变革的催生者、受益或受害者。1995年12月联合国大会以决议形式通过并发布了《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该纲领在开篇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恰当指明了“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即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当某种社会思潮开始盛行,青年总是首当其冲地受之影响。首先,社会思潮促使青年思想觉醒与焕发青年巨大参与热情;其次,社会思潮往往容易成为青年现实行动选择的指南,从而成为青年社会运动发生的思想及理论条件。从兴起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的欧洲青年社会运动,到我国20世纪初的五·四爱国青年运动;从二战后兴起的美国青年黑人民权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学生掀起的“五月风暴”等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运动,都活跃着各种社会思潮的身影,并起着巨大地指引作用。社会思潮是青年社会运动的主要催生者,而青年又往往成为这种自身参与的社会运动的受害者或受益者。

三、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主要途径

牵引青年价值取向、重塑青年文化体系、催生青年社会运动分析的是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外在表现。而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必然有其内在的实现途径。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主要途径。概括地讲,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主要通过利益代言与思想解惑、精英文化与话语主导、大众传播与网络渗透三个途径展开。

1利益代言与思想解惑途径

社会思潮往往以青年利益“代言人”、青年思想“解惑人”的面目出现,善于抓住青年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表见解,并对青年的思想困惑、事业人生,甚至婚姻爱情、个人前途等给出看似合理的解答,容易满足一些普通青年人的心理需求,赢得青年人的认同和信赖,从而牵引青年思想、价值、文化的发展。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当下,一些落后的、消极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其“代言对象”已发生转移,以往主要关注的对象局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及青年研究人员。而当前,这些社会思潮所关注的对象已不限于他们,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以及青年工人,甚至新生代青年农民工都成

为关注和代言的对象。而且基于现代科技条件,这些对象的参与的程度、广度也日益加深与扩大,从而在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一切先进的、积极的、正确的社会思潮不主动地去做青年利益的“代言人”、青年思想的“解惑人”,那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青年思想工作阵地,让位于那些落后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社会思潮。这一点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2糖英文化与话语主导途径

借助精英文化的强势,形成话语主导,是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的又一途径。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角色和功能的群体,发挥着思想文化创造、传播和社会引导作用。他们致力于对现存社会进行深度理性反思和透彻的理论批判,力图为政治上层和社会大众提供精神享受、伦理规范或理想制度设计,创造强势精英文化,形成话语主导。而精英文化的大部分创造者和传播者本身就是青年知识分子。这种精英文化的广泛传播,往往会对现存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和震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理等,正是借助精英文化这种强势主导话语力量,广泛传播,形成各种社会思潮,牵引青年价值取向、重塑青年文化体系,影响青年思想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西方社会思潮或者说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的渗透和传播,就是通过国际间学术会议、学术基金赞助、教育交流等各种青年精英文化途径来实现。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学术界很有市场,很多带有西方色彩的文化规则、标准及学术话语颇为盛行,特别是在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中容易引起共鸣,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精英文化主导的结果。而当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精英文化代表,依然是创造和传播社会思潮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3大众渗透与网络传播途径

通过大众化渗透,搭载网络媒介,覆盖和影响最广泛的人群,是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发展最有效、阻力最小、成本最低的理想途径。社会思潮的大众化渗透与网络化传播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优势。第一,直接面对广大青年群体。中国近3亿网民中,青年人占70%以上。而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往往会采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处理手法,摒弃了精英文化那种教化性、规范性特征,成为通俗性、趣味性、快餐式网络文化,从而最容易被最广泛青年群体所接受。第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大众化的网络文化表面上是纯粹娱乐消遣性文化,但其意识形态内涵往往内化在其中而具有隐蔽性。因而,广大的青年群体在享受这种消遣性网络快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社会思潮的渗透,并主动、自愿传播。第三,强大的渗透性。社会思潮的大众化网络传播以其容量的巨大性对青年群体构成了强大的包围、强制和操纵性渗透力量,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已经无法躲避其影响与控制。正是青年这种思想敏捷、求知欲旺盛的特性及其处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利地位与便利条件,他们总是以极大的容纳度来接受各种社会思潮。而一旦他们接受或认同了某种社会思潮的观点理念,必定会在同辈群体中广泛传播,从而将社会思潮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四、文化价值与生活利益: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

社会思潮对青年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影响过程、途径又异常复杂,这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如何创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如何促进青年和谐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1确立青年发展优先的理念

确立青年发展优先的理念是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的前提。当代社会,青年发展问题日趋成为一个影响全局的社会发展问题。“青年作为一种承前启后、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其发展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们破解青年发展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完善和健全国家、社会现有的涉及青年发展的政策,着力消解不利于青年和谐全面发展的各种人为因素,废除种种不合理的,甚至歧视性的条件与制度,为青年发展提供信任、关爱、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机制,从而体现国家和社会对青年的关心与爱护,从感情上增强他们对社会与国家的认同。如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等。当然,现在国家也正在努力改善和制定各种政策与制度促进青年正常发展成长。但最主要的是,国家应当尽快专门制定有关青年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从制度与法律层面确定青年发展的优先地位,以实现青年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用马克思主义把握意识形态的主流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之所以会被西方的一些社会发展理论所迷惑,很大原因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够,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看待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只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青年们就能用批判和建构的眼光来评析各种社会思潮,就能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并在比较与认同中坚信马克思主义,促进青年自身和谐发展。当前,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潮流的走向,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引领高校青年思想和谐发展。

3注重利益导向并衔接社会生活

注重利益导向是解决青年发展问题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必然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充分把握利益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因此,利益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先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思潮始终抓住青年群体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确的、错误的利益需求加以牵引,而青年参与者的利益动机也不断增强。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和需求,人们接受某一思潮不再只是出于纯粹的思想与价值的认同,而是掺杂了更多的现实或长远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而以往单一的、纯粹的价值观教育必然逐渐失效。因此,在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利益观“双重导向”促进当代青年和谐全面发展。

衔接社会生活是促进青年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哲学的生活基础是人的实践性存在及其方式。而作为哲学的价值观,也有其生活基础。任何价值观的教育传递,必须有相应的生活或物质为承载,才能显现其有效性和长远性。因此,价值导向教育应当以社会生活实际为基础。社会全面转型期的价值观教育,如果还是沿着原来的老路,即“重理想与精神,轻现实与物质”,并完全忽视青年主体需求的生活多样性和层次性及变化性,那么,结果必然出现价值教育的“悬空性效应”。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当下,广大大学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就业等生活现实问题突出,我们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青年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化解现实矛盾和困难,才能有效的进行价值与理想信念教育。当然,在强调价值教育和社会生活接轨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还要努力改造社会生活本身,并克服成人价值系统出现的知行不

一的现象”。因为改造社会本身,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点。

4构筑现代青年文化新体系

青年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年协调、和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构筑现代青年文化新体系是抵御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青年文化具有价值的牵引性、情操的熏陶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以及行为的从众效仿性等特征。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面对多元文化发展、多样社会思潮的现代社会,青年和谐全面发展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需要构建现代青年文化新体系。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青年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土壤。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等广大文化产业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高尚、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对各种落后、庸俗文化及错误思潮不能提供讲台和阵地,而要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从而为广大青年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着力构筑当代中国青年文化新体系。当前,要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把握青年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青年精神文化为核心,以青年物质、行为文化为载体,辅之以青年制度文化、创新文化,整合青年亚文化、反文化,充实优化青年主流文化,构成多维立体化现代青年文化新体系,使其具有科学价值取向、高尚情操熏陶、先进思想感染、正确思潮引导以及优雅行为效仿等功能和作用,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映衬、相互推进,共同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促进青年和谐全面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以,青年发展问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从血缘关系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地缘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08政一陈万祥 摘要:从改革开放看中国流动人口及其新变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社会变迁 正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特有的城乡户籍政策为前提,其就业、生活或学习与其户籍所在地处于分离状态的人口,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户籍居民离开本乡本地,进城或对外务工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显明的中国时代特色。 第一:中国现在阶段的人口流动是以农民工------农村户籍人口外出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为主体。并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及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 第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带有明显的传统户籍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并使流动人口处于不利地位的痕迹。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中国人口分为

城市人与农村人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人却在事实上享有远多于农村人口的各种权益,因为他们可以依赖于各种完善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远远优越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这两种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冲动的结果使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分歧与冲突,并使农民工等劳动力人口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同时也体现出了人口流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或者付出相应代价的特征。 第三:容易受到当地户籍及地域的排斥,流动人口大都从事于当地人口不乐意干的工作,甚至遭到当地人的排斥 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当然这得益于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4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劳动力在1.2亿以上,而且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扩大,估计有2000到3000万人,全国有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处在流动状态 二: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过去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

当代大学生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2012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班陈敏超 20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为明朝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形态结构的剧烈变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无情,唯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和拼搏下,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意识缺乏,个人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了重个人轻社会,重索取轻奉献,重功利轻道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

(完整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发作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相互制约,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政权--精神产品生产--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同多颁布,指定,分配,规定,任命聘用等,实现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直接或间接手段--决定或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因素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民主程度--整体--人民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公民意识--民主价值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当代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变迁 —南京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概况及历史进程 建国60年,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突飞猛进,南京社会变迁个案是当代中国大城市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城市经济体制、居民生活、社会保障、城市建设、都市文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六大跨越,具体验证了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城市文明自身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突出标志。毫无疑问,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仍将延续20世纪后半叶的汹涌潮势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潮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数以千计的城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建国之初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到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城市,促进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转型,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江苏省会中心城市的南京,在建国60年大庆之际连续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称号,是中国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杰出代表。60年来的南京变迁,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都市的壮丽华章,勾勒出跨越一个甲子中逐渐突显的中国城市发展之路。 二南京城市化及南京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南京城市化现状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从而带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向规律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的两个过程:量变一般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城市化区域扩展,而质变则有更深层的内涵,表现为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核心在于伴随着城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 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2012工作: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

当今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科技发展的速度让人难以想象,物质的丰裕度得到很大提高,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似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两大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不至于脱离了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和一些裹着“糖衣炮弹”的事物中所迷失,我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适当定位。当今的社会环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言应树立理想,对人生有一个规划,其实对已一切青年来说都是如此,人生不能没有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为自己点亮前路的灯。 一、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乡村情结,父母的艰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母的大半辈子都在为我和哥哥辛劳奔波,因此我很小就在心里狠狠地发誓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让父母有个快乐安逸的晚年生活,父母是我此生的最爱。 我性格很好,很有耐心,很爱笑,感觉有点天生乐观派,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比较冷静,因为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定会云破天开,心态很重要。我喜欢看书,喜欢音乐,喜欢新奇的事物,我的好奇心是我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来自农村没有关系,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有着改变现状的勇气、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我也有很多的缺点。骨子了有惰性的我,必须不断地激励自己;我有点粗心,有时处理事情比较感性,这些都是我今后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专业是财务管理,我也很喜欢这个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在未来我应该会向会计与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两方面发展。围绕这两个方面,本人特对未来三十年作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如下: 1、2012-2013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虽然大家都很看重专业技能这些硬指标,但我在注重专业知识沉淀的同时,更加看重心态、就业观和个人品质的培养与历练。 2、2013-2016年,熟悉适应期: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我很坚定自己对本专业的热情,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从而对这一行业以及这方面相关工作的一定了解;多闯闯多看看多试试,找到属于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在这一阶段,通过努力拿下中级会计师的考试。 3、2016-2022年,事业发展期:经过上一阶段的过程,找到自己中意的公司和岗位,踏踏实实干工作,虚心向他人学习,多看多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 4、2022-2030年,职位晋升期:在这一阶段我有了新的职业目标,自己不仅仅安于当一名普通的员工,通过上一阶段的努力和沉淀,达到专业技能的过硬和初具一定的管理能力,在这一时期,积极配合组织的管理工作,从中多学经验,同时积极参加组织内部职位竞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位层次。 5、2030-2035年,事业上升期:在前面努力的基础上,再接再厉,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位的进一步提升。我一直比较关注投资方面的活动,在这一阶段找到一个自己比较中意的投资项目;同时学习一些关于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准备。在每个阶段都应注重身心的修养,也许我会更倾向于通过练习瑜伽来达到。 6、2035-2042年,事业有成期:在这一阶段,本职工作方面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因此,对于本职工作踏实干好。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孩,我此生的一个大愿望就是办一家具有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幼儿园,在这一阶段不论是资金还是经验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此阶段我会践行我这一直以来的想法,用心经营,一定会收获我想要的果实。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及原因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 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作者:————————————————————————————————日期: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 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 12月 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浅析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 三农现状发展 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在于研究“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 (一)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之前党和政府还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 2.经济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明确自己成才的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奋斗。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使命时代 一,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明确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单选和多选)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C)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D)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C)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8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9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正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使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首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幻灯片《妈妈的一天》,以一个虚拟的一年级小朋友“小明”的妈妈为例,将妈妈从早晨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上班、做午饭、做晚饭、为小明辅导作业、打扫卫生、洗衣服,直至晚上睡觉时给小明盖被子的场景做成一张张幻灯片,配合孩子们熟知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慢慢播放,将妈妈辛苦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展示,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为家庭付出了许多,教育孩子要爱妈妈,在家要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下课前的小结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很辛苦。这样就将教育生活化落到实处,让学生们不仅仅学到知识,还能够在思想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又如在教学“制作简单象形统计图”时,预备铃响后在全班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然后在制作前要求:⑴老师说,你们做记录。⑵根据记录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完成不同题数的人数,制作象形统计图。⑶再自己提几个问题。接着教师问道:“10道的举手,9道的举手……”这样,教学就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联系了起来,孩子们既乐于接受,又对每天的计算训练产生了兴趣。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书本上“死”的知识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小学生对于学习目的体会不深,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多媒体课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课中,我以孩子们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孙悟空为主人公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孙悟空提出问题,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然后在练习中设计“和孙悟空比赛”、“打擂台”、“摘桃子”等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充满情趣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孩子们整节课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没有时间走神儿,没有任何人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又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小白兔6只,小灰兔9只,小灰兔比小白兔多几只?”时,我先出示6只小白兔,9只小灰兔,再用虚线框将小灰兔与小白兔同样多的部分框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小灰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小白兔同样多”,另一部分是“小灰兔比小白兔多的只数”,接着让鼠标指向的部分闪烁,多选几个孩子说一说每一部分代表了什么,加深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从9只小灰兔中去掉与小白兔同样的个数6只,就可以得到小灰兔比小白兔多的只数。也就是要用减法计算,即9-6=3(只)。再次,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现如今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科书中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如果我们教师继续实施陈旧的“课本中有一就讲一”、“课本上没有的一概不讲”的做法,就会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以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我换牙了——统计》一课为例,在导入部分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互联网上的视频短片《换牙期的卫生与保健》,让他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如“儿童通常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可直接影响牙列不整齐美观,面部发育不对称,从而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