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第13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第13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第十三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复习要求】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及判定;

【复习重点】

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理解与应用;

3. 掌握判断命题推出关系的方法。

【复习难点】

1. 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 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证明;

3. 确定参数范围和判断推出关系。

【知识梳理】

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命题与推出的关系,命题的四种形式,等价命题,你能分别概括出它们的内容和性质吗?

如: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2

2

x a b >+,则2x ab >, (2)若0ab =,则0a =. 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讨论:对于命题“若p ,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我们将由此推出关系,引入新的概念:

给出定义:命题“若p ,则q ” 为真命题,是指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

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 ,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p ?q . 1、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1)充分条件:若αβ?,则α是β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βα?,则α是β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既有αβ?,又有βα?,则α是β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β也是α的充要条件。

2、推出关系具有传递性:若αβ?,βγ?,则αγ?,若αβ?,βα?,则αβ?,称α与β等价。

3、充要条件的证明:

证明过程必须是“双向”的,即:既要由条件推出结论(充分性),又要由结论推出条件(必要性)。

4、四种命题形式

如果原命题或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则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如果原命题的否命题或逆命题成立,则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四种命题形式都成立,那么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若四种命题形式都不成立,那么原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子集与推出关系 思考:

问题1:用“?”,“?”,“?”,“?”填空:

A ={x ︱1x >};

B ={x ︱3x >} 命题α:1x >;命题β:3x >

A ?

B ;命题α ? 命题β

提问:通过以上例题,对集合间关系和推出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

命题α: 2

1x =是命题β:(1)(1)(2)0x x x -+-=的 充分不必要 条件 命题α: 2

1x =是命题β: 1x =-的 必要不充分 条件 问题3:请写出:3x β>的一个充分条件α:

请写出:3x β>的一个必要条件γ:

提问:你是如何找到这个条件的?

(学生容易得出“小范围的能推出大范围的”这一直观朴素的结论,这种口语化的表述还需进一步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引导学生用集合间的 “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来刻画“范围”的大小关系)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5x α>是:3x β>的充分条件,即αβ?,如果将满足5x >的元素组成集合A ,即{5}A x x =>,将满足3x >的元素组成集合B ,即{3}B x x =>,可以得到:

如果A B ?,那么αβ?,反之亦然。所以子集和推出关系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本节课研究的子集与推出关系。 4、子集与推出关系:

设{}{}|,|A a a B b b αβ==具有性质具有性质,则 A B ? 与 αβ? 等价。 5、子集与推出关系的各种表述形式:

已知集合{}{}|,|A a a B b b αβ==具有性质具有性质 ①若,B A ?则α是β的充分条件; ②若,A B ü则α是β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若,B A ?则α是β的必要条件; ④若,A B Y则α是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⑤若A B =,则α是β的充要条件;

⑥若A B B A ??,则α是β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推出关系具有传递性:若αβ?,βγ?,则αγ?,若αβ?,βα?,则αβ?,称α与β等价。

设{}|A a a α=具有性质,{}

|B b b β=具有性质,则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与α、β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例1、若命题p 的否命题是q ,命题q 的逆命题是r ,则r 是p 的逆命题的( D )

A 原命题

B 逆否命题

C 逆命题

D 否命题

例2、已知p :12,x x 是方程2560x x +-=的两根,q :125x x +=-,则p 是q 的( A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判断下列各命题中p 是q 成立的什么条件:

(1)p :2>x ;q :2≥x ; (2)p :2

1x =;q :1x = (3):1p x ≠或2y ≠;:3q x y +≠;

(4)设{2},{6}A x x B x x =>=<,p :x A x B ∈∈或 ,q :x A B ∈? (5)已知{1,2,3,4,5,6}A =,:p x A ∈;:6q x A -∈。

(6)已知,x y R ∈,2

2

:(1)(2)0p x y -+-=,:(1)(2)0q x y --=

解:(1)设{}2>=x x A ,{}

2≥=x x B , ∵ A ?B, ∴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设{}

12

==x x A ,{}

1==x x B ,∵{

}1,1-=A ,{}1=B ,A ?B, ∴ p 是q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必要非充分条件; (4)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5)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因为{(1,2)}P =,{(,)|1Q x y x ==或2}y =,P Q ≠

?,

所以,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例4、已知p 、q 都是r 的必要条件,s 是r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充分条件,那么s ,r ,p 分别是q 的什么条件?

分析 画出关系图1-21,观察求解. 解 s 是q 的充要条件;(s r q ,q s)

r 是q 的充要条件;(r q ,q s

r)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s

r

p)

例5、求证:关于x 的方程2

0ax bx c ++=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0a b c ++= 证明略

例6、设:13,:124,x m x m m R αβ≤≤+≤≤+∈,α是β的充分条件,求m 的范围。 解:设{}|13A x x =≤≤,{}|124B x m x m =+≤≤+ 因为α是β的充分条件,即αβ?,所以A B ? 由右图可得11324

m m +≤??

≤+?,解得1

02m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是1

02

m -≤≤。 变式练习:

设:23,:11,x x m x m m R αβ≤<≤->+∈或,α是β的充分条件,求m 的范围。 解:设{}|23A x x =≤<,{}|11,B x x m x m m R =≤->+∈或

α是β的充分条件,即αβ?,A B ∴?

画数轴分析可得13m -≥或12m +<,解得4m ≥或1m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是4m ≥或1m <。

例7、试用子集与推出关系判断α是β(甲是乙)的什么条件: (1)α:2>x ;β:2≥x (2)α:2

1x =;β:1x =

(3)甲:2

2

0x y +=,乙:0,0x y ==

11324m m x ++

(4)设{2},{6}A x x B x x =>=<,甲:x A x B ∈∈或 ,乙:x A B ∈? 解:(1)设{}2>=x x A ,{}

2≥=x x B , ∵ A ?B, ∴ α是β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 设{}12==x x A ,{}

1==x x B ,

∵{

}1,1-=A ,{}1=B ,A ?B, ∴ α是β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4)甲是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例8、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的等价性,写出下列语句的相关条件。 写出31x -<<的充分条件 写出31x -<<的必要条件 写出31x -<<的充要条件 解:答案不唯一

例9、判断集合{}

*,5N k k n n A ∈==,{}

5,n Z B n n =∈的个位数是之间的关系。 解:设*

,5:N k k n ∈=α,: 5 n β是个位数是的整数,

αβ?Θ,∴B A ?。

例10、设集合{03},{02}M x x N x x =<≤=<≤ ,那么“a M ∈”是“a N ∈”的( B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1、“22x -<<”是“2

60x x --<”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2、若命题α是命题β的充要条件,命题β是命题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则命题γ是命题α的______ 条件。

解:设命题α对应的集合为A ,命题β对应的集合为B ,命题γ对应的集合为C

α是β的充要条件,A B ∴=

又β是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C B ∴?

C A ∴?,γα?,所以γ是α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A=B C

例13、设A 、B 、C 三个集合,A B 是A

(B ∪C)的[ A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可以结合图形分析.请同学们自己画图.

∴A

(B ∪C).

但是,当B =N ,C =R ,A =Z 时, 显然A

(B ∪C),但A

B 不成立, 综上所述:“A B”“A (B ∪C)”,而

“A (B ∪C)”“A

B”.

即“A

B”是“A

(B ∪C)”的充分条件(不必要).

【课后作业】充分与必要条件

A 组

1.1"=x 或"2=x 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是( B )

(A )1-=x (B )1=x (C )12

=x (D )()()021=--x x

2.若条件p:53x -≤≤,条件2

:56q x x <-,则q 是p 的 ( A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3.设则或或,12:,11:>-<>-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若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 是A 成立的( B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 试说明α是β的什么条件。

(1):1x α=且2y = ; :3x y β+= (2):0a b α+> ;

:0,0a b β>>

(3):0xy α> ;

:x y x y β+=+

解:(1)充分非必要条件;(2)必要非充分条件;(3)充分非必要条件

6. 设:14x α≤<,:x m β<,α是β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4m ≥

7.(1)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 (2)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

解:欲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则只要{|}{|12

m

x x x x <-

?<-或3}x >,则只要12

m

-≤-即2m ≥, 故存在实数2m ≥时,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

(2)欲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则只要{|}{|12

m

x x x x <-

?<-或3}x >,则这是不可能的,故不存在实数m 时,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

8. 已知0,ab ≠求证:3322

1

0a b a b ab a b +=++--=的充要条件是 必要性:1,1a b b a +==-Q 即,3322

a b ab a b ∴++-- =3

3

2

2

(1)(1)(1)a a a a a a +-+----

323222

133120a a a a a a a a a =+-+-+---+-=

充分性:3322

0a b ab a b ++--=Q ,即()

2222()()0a b a ab b a ab b +-+--+=

2

2

(1)()0a b a ab b ∴+--+=得10a b +-=或22

a a

b b -+=0

0,0,0ab a b ≠≠≠Q 即 2

22

2

3024b b a ab b a ?

?∴-+=-+≠ ??

?

只有10a b +-=,既有1a b +=

综上所述 3322

1

0a b a b ab a b +=++--=的充要条件是 9. 已知命题α:24x << 命题β:31m x m -≤≤-,且α是β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 3m-1≤2 -m>4 3m-1<-m

m ≤1 m<-4 m<12

综上所述:m ≤-4 10. 求证:x y >,0xy >是

11

x y

<的什么条件? 解:1)将充要条件和不等式同解变形相联系2)可用分类讨论求解,注意不重不漏。 可得为充分条件,证明略

11. 设m >0,且为常数,已知条件p :22m x m -+<<+,条件q :3<x <5或-5<x <-3,若q 是p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设集合A ={x |2-m <x <2+m },B ={x |3<x <5或-5<x <-3}. 由题设有p ?q 且q 不能推出p ,所以A ?B . 因为m >0,所以(2-m ,2+m )?(3,5),

故由2+m ≤5且2-m ≥3?0<m ≤5-2,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0,5-2].

B 组

1. 设原命题“若p 则q ”真而逆命题假,则p 是q 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 “,,0a b c 三个数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的否定是( D ) A. ,,0a b c 三个数全为 B. ,,0a b c 三个数中有两个为

C. ,,0a b c 三个数没有一个为

D. ,,00a b c 三个数至少有两个为,或没有一个为 3. 命题P“如果1,1x x ≥>那么”的否命题是( C ) A. 1,1x x >≥如果那么 B. 1,1x x ≤<如果那么 C. 1,1x x <≤如果那么 D. 1,1x x ≥≤如果那么 4. 下列各组的两个命题互为等价命题的是( A )

A. A B A B B ??=与

B. a A a A B ∈∈?与

C. a A B a B ∈?∈与

D. a A B a A B ∈?∈?与 5. 设,A B 是两个集合,下列四个命题:

①B ,A x A x B ?∈?不包含于对任意有 ②B A A B ??=?不包含于 ③B A A ?不包含于不包含B ④B ,A x A x B ?∈?不包含于存在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 ③④ 解:①反例:{}{}1,2,3,2,3,4A B ==

6. 条件甲:()2

00ax bx c a ++=≠的两根,10x >,20x >,条件乙:0b a -

> 且0c

a

>,

则甲是乙的( A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0x ≥是2x x ≤的___必要不充分________条件.

8. 已知:210p x -≤≤,()2

2

:2100q x x m m -+->≤,若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22210x x m -+-≤得()110m x m m -+>≤≤. 由210x -≤≤,

由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知

01203110.m m m m >??

--?

≥≤≤,,

故m 的取值范围为03m <≤.

9. 设{}2A x x a =∈-R ≤≤,{}

23B y y x x A ==+∈,,

{}

2C z z x x A ==∈,,求使C B ?的充要条件.

答案:

1

32

a ≤≤. 10. 求方程2210ax x -+=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答案:1a ≤.

11.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2

2

(1)440,(2)44450mx x x mx m m -+=-+--= 求方程(1)和(2)都有整数解的充要条件。(m Z ∈) 解:(1)有解,则1m ≤,(2)有解,则5

4

m ≥-,又m Z ∈,1,0,1m =- 检验后:1m =

12、已知p :-2≤x ≤10,q :1-m ≤x ≤1+m ,若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9m ≥

【课后作业】子集推出关系

A 组

1.若非空集合M N ?,则“a M ∈或a N ∈”是“a M N ∈?”的 条件. 必要非充分

2. 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2,是这个数能被2整除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如果,,a b c 都是实数,那么p :0ac < ,是q :关于x 的方程2

0ax bx c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 C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 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C )

A .p :1a > ,q :二元一次方程组1

1x y ax y +=??+=?

有唯一解

B. p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q :四边形是正方形 C .p :325x +> ,q :325x --<-

D. p :两个三角形相似 ,q :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的高之比

5. 若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 是A 成立的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通过B 、C 作为桥梁联系A 、D .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由①③得A

C ④ 由②④得A

D .

∴D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选B .

6. 命题“22530x x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B ) A.1

32

x -<< B.142x -

<< C.1

32

x -<< D.12x -<<

7. (1)“()2

00ax bx c a ++=≠有实根”是“0ac <”的_____________;

(2)“ABC A B C '''△≌△”是“ABC A B C '''△∽△”的_____________. 答案:(1)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8. 已知A 是B 的充分条件,B 是C 的充要条件,A ?是E 的充分条件,D 是C 是必要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测试题(含答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测试题(含答案)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2x =”是“(1)(2)0x x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2.在ABC ?中,:,:p a b q BAC ABC >∠>∠,则p 是q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3.“p 或q 是假命题”是“非p 为真命题”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非空集合M N ≠ ?,则“a M ∈或a N ∈”是“a M N ∈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 提示:“a M ∈或a N ∈”不一定有“a M N ∈ ”。 5.对任意的实数,,a b c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 (A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B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C )“a c b c <”是“a b >”的充分条件 (D )“a c b c =”是“a b =”的必要条件 6.若条件:14p x +≤,条件:23q x <<,则q ?是p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7.若非空集合,,A B C 满足A B C = ,且B 不是A 的子集,则 ( ) A. “x C ∈”是“x A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x C ∈”是“x A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x C ∈”是“x A ∈”的充要条件 D. “x C ∈”既不是“x A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x A ∈”必要条件 8.对于实数,x y ,满足:3,:2p x y q x +≠≠或1y ≠,则p 是q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 1.概述 充分条件一定能保证结果的出现。 2.定义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简单地说,满足A,必然B;不满足A,不必然B,则A是B的充分条件。例如: 1. A下雨;B地湿。 2. A烧柴;B会产生二氧化碳。 3. A再过一百年;B在座的各位都不在人间了。 例子中A都是B的充分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其二,A不是B发生必需的。在例子中,往地上泼水地就湿了;燃烧石油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扔一颗炸弹进去,各位就不在了,这说明A 不是B发生必需的。 3.生活中的充分条件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1. 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2. 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3. 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不过生活中使用这些关联词语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必要性。也就是说,满足A,必然B成立时,我们就说,如果A,那么B,或者说只要A,就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充分性,至于条件A是不是结果B必需的我们没有考虑。例如:只要活着,我就要写作。 从客观上看,不满足“活着”,必然“不能写作”。所以“活着”是“我要写作”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满足“我活着”时必然“我要写作”。至于“不活着就不能写作”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高中数学上册 1.6《子集与推出关系》教案(1) 沪教版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本教材新增内容,探讨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在第一章中,继集合的有关内容、四种命题形式、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后进行学习,将集合与命题加以沟通,融为一体,是对本章知识的一个完善,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统一性,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有关概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领会集合与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集合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命题与推出关系。 2、思考: 集合与命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从本章的课题“集合与命题”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建立联系 (1)集合与命题 集合的要素是它所含的元素,集合可以用它所含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反过来,给定一个明确的性质,则符合这一性质的对象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在这里,描述元素特征性质的语句可以看作是命题。因此,集合与表述事物性质的命题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具体例子见下表)。

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 (2)子集与推出关系 因为“5>x ”可推出“3>x ”,所以,若A x ∈,则B x ∈,即B A ?。 反之,如果B A ?,即若A x ∈,则B x ∈,那么可由“5>x ”推出“3>x ”。 因此,“B A ?”与“35>?>x x ”等价。(填入上表) “B A ?”与“βα?”等价。(证明略) 再把包含关系与推出关系进行联系,得出结论并证明,然后,把这个结论一般化,提出本课主题,请学生自主论证。 2.例题分析 例1:判断命题1:=x α,1:2 =x β之间的推出关系。 解:设{} 1==x x A ,{} 12 ==x x B ,{}1=A ,{}1,1-=B ,A B ≠ ∴? 因此βα?。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例题解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例题解析 能力素质 例1 已知p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q :x 1+x 2=-5,则p 是q 的 [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 ∵x 1,x 2是方程x 2+5x -6=0的两根, ∴x 1,x 2的值分别为1,-6, ∴x 1+x 2=1-6=-5. 因此选A .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 是q 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 .p :3x +2>5,q :-2x -3>-5 B .p :a >2,b <2,q :a >b C .p :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 :四边形是正方形 D .p :a ≠0,q :关于x 的方程ax =1有惟一解 分析 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 对A .p :x >1,q :x <1,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 .p q 但q p ,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 .p q 且q p ,p 是q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D p q q p p q p q D ??? 说明:当a =0时,ax =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 是A 成立的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通过B 、C 作为桥梁联系A 、D .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逻辑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答案)

高二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在这4句诗中,哪句可作为命题( ) A.红豆生南国 B.春来发几枝 C.愿君多采撷 D.此物最相思[来 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3b13539999.html,][ ] 解析:因为命题是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它必须是陈述句,所以首先我们要凭借语文知识判断这4句诗哪句是陈述句,然后再看能否判定其真假. “红豆生南国”是陈述,意思是“红豆生长在中国南方”,这在唐代是事实,故本语句是命题; “春来发几枝”中的“几”是概数,无法判断其真假,故不是命题; “愿君多采撷”是祈使句,所以不是命题; “此物最相思”是感叹句,故不是命题. 答案:A 2.“|x-1|<2成立”是“x(x-3)<0成立”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件 解析:由|x-1|<2得-1

第13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第十三讲:充分、必要条件与子集推出关系 【复习要求】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及判定; 【复习重点】 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理解与应用; 3. 掌握判断命题推出关系的方法。 【复习难点】 1. 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 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证明; 3. 确定参数范围和判断推出关系。 【知识梳理】 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命题与推出的关系,命题的四种形式,等价命题,你能分别概括出它们的内容和性质吗? 如: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2 2 x a b >+,则2x ab >, (2)若0ab =,则0a =. 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讨论:对于命题“若p ,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我们将由此推出关系,引入新的概念: 给出定义:命题“若p ,则q ” 为真命题,是指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 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 ,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p ?q . 1、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1)充分条件:若αβ?,则α是β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βα?,则α是β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既有αβ?,又有βα?,则α是β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β也是α的充要条件。 2、推出关系具有传递性:若αβ?,βγ?,则αγ?,若αβ?,βα?,则αβ?,称α与β等价。 3、充要条件的证明: 证明过程必须是“双向”的,即:既要由条件推出结论(充分性),又要由结论推出条件(必要性)。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典型例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 p是q的 [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利用韦达定理转换. 解∵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 ∴x1,x2的值分别为1,-6, ∴x1+x2=1-6=-5. 因此选A. 说明:判断命题为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 例2 p是q的充要条件的是 [ ] A.p:3x+2>5,q:-2x-3>-5 B.p:a>2,b<2,q:a>b C.p: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q:四边形是正方形 D.p:a≠0,q:关于x的方程ax=1有惟一解 分析逐个验证命题是否等价. 解对A.p:x>1,q:x<1,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对B.p q但q p,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对C.p q且q p,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D p q q p p q p q D 对.且,即,是的充要条件.选. 说明:当a=0时,ax=0有无数个解. 例3 若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D是C成立的必要条件,C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则D是A成立的 [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通过B、C作为桥梁联系A、D.

解 ∵A 是B 的充分条件,∴A B ① ∵D 是C 成立的必要条件,∴C D ②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③C B C B ? 由①③得A C ④ 由②④得A D . ∴D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选B . 说明:要注意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 例4 设命题甲为:0<x <5,命题乙为|x -2|<3,那么甲是乙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先解不等式再判定. 解 解不等式|x -2|<3得-1<x <5. ∵0<x <5-1<x <5,但-1<x <50<x <5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 . 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条件甲为x ∈A ,条件乙为x ∈B .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充分条件; 当且仅当时,甲为乙的必要条件;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甲为乙的充要条件. 例5 设A 、B 、C 三个集合,为使A (B ∪C),条件A B 是 [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 可以结合图形分析.请同学们自己画图. ∴A (B ∪C). 但是,当B =N ,C =R ,A =Z 时, 显然A (B ∪C),但A B 不成立, 综上所述:“A B ”“A (B ∪C)”,而 “A (B ∪C)”“A B ”. 即“A B ”是“A (B ∪C)”的充分条件(不必要).选A . 说明:画图分析时要画一般形式的图,特殊形式的图会掩盖真实情况. 例6 给出下列各组条件: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知识点与题型归纳

实用标准 ●高考明方向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 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 ★备考知考情 常用逻辑用语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考查 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试题多为中低档题目,命题 的重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命题及其四种形式,主要考查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命 题的真假判断; 二是以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等为背景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这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命题的热点是利用关系或条件求解参数范围问题,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 . 一、知识梳理《名师一号》 P4 知识点一命题及四种命题 1、命题的概念 在数学中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注意: 命题必须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都不是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实用标准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无关. 注意:(补充) 1、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既是真命题又是假命题 2、常见词语的否定 原词语等于( =)大于( >)否定词语不等于(≠)不大于(≤)原词语都是至多有一个否定词语不都是至少有两个原词语至少有一个任意两个 否定词语一个也没有某两个小于( <)是 不小于(≥)不是至多有 n 个或 至少有 n+1 个且 所有的任意的某些某个 知识点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 1)充分条件: p q 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即只要有条件 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q 的成立,亦即要使 q 成立,有 p 成立就足够了,即有它即可。 ( 2)必要条件: p q 则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p q q p 即没有 q 则没有 p ,亦即 q 是 p 成立的必须要有的 条件,即无它不可。 ( 补充 ) ( 3)充要条件 p q且q p 即 p q 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既是充分又是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充要条件”也说成“ p 等价于 q ”、“ q 当且仅当 p ”等 ( 补充 ) 2、充要关系的类型 (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定义:若 p q ,但 q p ,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已知平面α,直线m ,n 满足m ?α,n ?α,则“m ∥n ”是“m ∥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因为,,m n m n αα??∥,所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m α∥. 由m α∥不能得出m 与α内任一直线平行,所以“m n ∥”是“m 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解题必备】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1)命题判断法:设“若p ,则q ”为原命题,那么 ①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集合判断法:从集合的观点看,建立命题p ,q 相应的集合,即p :A ={x |p (x )成立},q :B ={x |q (x )成立},那么 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A ≠ ?B 时,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B ≠ ?A 时,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A ?B 且B ?A ,即A =B 时,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3)等价转化法:利用p ?q 与非q ?非p ,q ?p 与非p ?非q ,p ?q 与非q ?非p 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1.“lg lg x y >”是“1010x y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学案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第六节:子集与推出关系 【知识讲解】 集合与命题 集合的要素是它所含的元素,集合可以用它所含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反过来,给定一个明确的性质,则符合这一性质的对象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在这里,描述元素特征性质的语句可以看作是命题。因此,集合与表述事物性质的命题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具体例子见下表)。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5|{>=x x A 5>x {}3>=x x B 3>x (2)子集与推出关系 因为“5>x ”可推出“3>x ”,所以,若A x ∈,则B x ∈,即B A ?。 反之,如果B A ?,即若A x ∈,则B x ∈,那么可由“5>x ”推出“3>x ”。 因此,“B A ?”与“35>?>x x ”等价。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5|{>=x x A 5>x {}3>=x x B 3>x B A ? 35>?>x x 把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性,设{}α具有性质a a A =,{} β具有性质b b B =,则“B A ?”与“βα?”等价。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 α具有性质a a A = α {}β具有性质b b B = β B A ? βα? B A ? βα? B A = βα?

[说明]引导学生先寻求具体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和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命题)间的推出关系, 再把包含关系与推出关系进行联系,得出结论并证明,然后,把这个结论一般化,提出本课主题,请学生自主论证。 例题分析 例1:判断命题1:=x α,1:2=x β之间的推出关系。 例2:判断集合{}*,5N k k n n A ∈==,{}Z n 5,∈=的个位数是n n B 之间的关系。 例3:设31:≤≤x α,R m m x m ∈+≤≤+,421:β,α是β的充分条件,求m 的取值 范围。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 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能正确判定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定.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判定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重: ①若 ,但 ,则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 ,但 ,则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 ,且 ,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 ,且 ,则是的充要条件; ⑤若 ,且 ,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若条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现,结论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定. ①若 ,则是的充分条件; 显然,要使元素 ,只需就够了.类似地还有: ②若 ,则是的必要条件; ③若 ,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 ,且 ,则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要证实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实原命题成立,又要证实它的逆命题成立.证实原命题即证实条件的充分性,证实逆命题即证实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当我们证实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实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 教法建议 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重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 , 与四种命题中的 , 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

全国百强校教师原创上海交大附中学高一上学期数学精品教学案 : 子集与推出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推出关系的等价性,初步掌握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推理的方法以及通过推出关系解决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相关问题; 2、初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及等价转化思想,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推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如果α?β,α叫做β的充要条件) 2.引例: 用“?”,“?”,“?”,“?”填空: (1){x x 是上海人}________{x x 是中国人}; 我是上海人 ________ 我是中国人 (2) {x|x>5} ________ {x|x>3} ; x>5 ________ x>3 (3) {x|x 2=1}_______ {x|x=1} ; x 2=1 _______ x=1 ( (1) ?;?(2)?;?(3)?;? ) 3.讨论 从上述引例中,子集与推出关系有怎样的联系? (我们可以发现,将符合具有性质α的元素的集合记为A ,将符合具有性质β元素的 集合记为B ,若A B ?,则αβ?;反之,若αβ?,则A B ?。) 2、 概念形成 1.定义:子集与推出关系是指集合的包含关系与集合性质的推出关系。 2.设{}α具有性质a a A =,{} β具有性质b b B =,则“B A ?”与“βα?”等价。 (证明略)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α具有性质a a A = α {}β具有性质b b B = β B A ? βα? B A ? βα? B A = βα? 【题目】:试用子集与推出关系来说明α是β的什么条件。 (1)1:=x α,1:2 =x β (2) :α正整数n 被5整除 , :β正整数n 的个位数是5 【解答】:(1)充分非必要条件;(2)必要非充分条件 说明:体会运用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来研究推出关系。 【属性】:高一(上),集合与命题,子集与推出关系,解答题,易,逻辑思维能力 【题目】:试用子集与推出关系来说明集合A 与B 的关系。 (1){} 12A x x =是的约数 ,{} 36B x x =是的约数 (2){} 1A x x => ,{} 3B x x => (3){} A x x =是矩形 ,{} B x x =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解答】:(1)A B ≠ ? (2)A B ≠ ? (3)A B =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 在选修1-1第一章中出现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这节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判定哪一个是哪一个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等等的判定,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思路完全是混乱的,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判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以及如何快速的判定各种条件。我们用如下的例题举例: {} q x x <<,问P是Q的什么条件? :16 <<,{} p x x :35 分析:根据定义,我们发现,当X满足了P,就一定会满足Q。也就是说P可以推出Q。反过来,当X满足了Q,它不一定会满足P,也就是说Q不能推出P。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充分条件,P不是Q的必要条件。 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但是这样去分析,每道题都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充分分析一遍,必要分析一遍,不好分析也就罢了,还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快速判定的方法。 我们如果将刚才的两个集合画在韦恩图中,我们会发现:P 所代表的范围包含在Q所包含的范围中,也就是说P是Q的子集。 我们发现,当在一个集合的子集中取一个值时,这个值一定是在原集合中的。也就是说,满足子集的数满足原集合,但是反过来,满足原集合的数就不一定会满足子集和。我们在

这里,将子集称作小集合,将原集合称作大集合。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句话: ①小集合是大集合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拿刚才的P和Q来说,P明显是Q的子集。也就是说,小集合是P,大集合是Q,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说: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另外同理我们可以推出来剩下的三个条件判定: ②大集合是小集合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两个相等的集合一个是一个的充要条件。 ④两个不存在子集关系的集合一个是一个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这样一总结,是不是就很好判定了呢?

子集与推出关系

课题:1.6-子集与推出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包含关系与推出关系的等价性,掌握运用该等价关系进行推理的方法。 2.了解集合思想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 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通过理解集合关系与推出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和谐统一之美。 教学重点: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子集与推出关系等价性的证明 教学过程: 引子:问题(1):已知命题α“x>4”与命题β“x>2”,请判断两者的推出关系。 学生很容易判断:命题α?命题β 问题(2):若集合A中的元素具有命题α的性质,即A={x︱x>4},集合B中的元素具有命题β的性质,即B={x︱x>4},请判断集合A、B之间的关系。 学生也很容易判断:A? B 问题(3):集合A、B之间的关系“A?B”与命题α、β之间的关系“α?β”有内在的联系吗? 可以再研究一个: (1)已知命题α“图形甲是正方形”与命题β“图形甲是菱形”,请判断两者的推出关系。 判断结果:命题α?命题β (2)若集合A中的元素具有命题α的性质,即A={x︱x是正方形},集合B中的元素具有命题β的性质,即B={x︱x是菱形},请判断集合A、B之间的关系。 判断结果:A?B 归纳猜测: 设A={a︱a具有性质α},B={b︱b具有性质β},若α?β则A?B。 思考:逆命题“若A?B则α?β”是否成立? 举例:A={x︱x>5},你能否找到一个满足“A?B”条件的集合B? 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的:如B={x︱x>3} 性质α:x>5;性质β:x>3 显然有:“x>5”?“x>3”即α?β 则A?B则α?β 思考:通过以上研究,对集合间关系和推出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猜测:子集与推出关系的等价性

子集与推出关系教案教案

子集与推出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本教材新增内容,探讨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在第一章中,继集合的有关内容、四种命题形式、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后进行学习,将集合与命题加以沟通,融为一体,是对本章知识的一个完善,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统一性,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有关概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领会集合与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集合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 法及包含关系 命题与推出关系 集合与命题 子集与推出关系 运用及深化理解

(2)命题与推出关系。 2、思考: 集合与命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从本章的课题“集合与命题”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建立联系 (1)集合与命题 集合的要素是它所含的元素,集合可以用它所含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反过来,给定一个明确的性质,则符合这一性质的对象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在这里,描述元素特征性质的语句可以看作是命题。因此,集合与表述事物性质的命题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具体例子见下表)。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5>=x x A 5>x {}3>=x x B 3>x [说明]进一步探讨集 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 (2)子集与推出关系 因为“5>x ”可推出“3>x ”,所以,若A x ∈,则B x ∈,即B A ?。 反之,如果B A ?,即若A x ∈,则B x ∈,那么可由“5>x ”推出“3>x ”。 因此,“B A ?”与“35>?>x x ”等价。(填入上表)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5>=x x A 5>x {}3>=x x B 3>x B A ? 35>?>x x 把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性,设{}α具有性质a a A =,{} β具有性质b b B =,则“B A ?”与“βα?”等价。(证明略) 集合 元素的性质(命题) {} α具有性质a a A = α

1.6 子集与推出关系(含答案)

【课堂例题】 例1.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 (1):0 :0p x q x >≥; (2):||1 :1p x q x <<; (3)2:1 :1p x q x ≠≠; (4):0p x =且220:0y q x y =+=. 例2.写出满足要求的一个条件: (1)1x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2x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1x =或2x =的充要条件; (4)1y x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例3.设:13,:124,x m x m m R αβ≤≤+≤≤+∈. α是β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求m 的取值范围. (选用)例4.利用自己与推出关系,回答: (1)“0,0x y xy +>>”为什么是“0,0x y >>”的充要条件? (2)“||2x y +<”是“||1,||1x y <<”的什么条件?

【知识再现】 设集合{|=A x x 具有性质}p ,集合{|=B x x 具有性质}.q 1.A B ?等价于 ,即如果A 包含于B ,那么p 是q 的 . 2.如果A B ü,那么p 是q 的 ; 如果A B Y,那么p 是q 的 ; 如果A B =,那么p 是q 的 . 【基础训练】 1.试用子集与推出关系来判断命题A 是命题B 的什么条件 (填写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1):A 该平面图形是四边形, :B 该平面图形是梯形. ; (2):1A x =,3 :1B x =. ; (3):2A a =,:B 2a ≤. ; (4):0A x =或0y =,:B 220x y +=. . 2.已知集合{|2},{|3}M x x N x x =>=<,则 (1)“x M ∈”是“x N ∈”的 条件; (2)“x M N ∈ ”是“x M N ∈ ”的 条件. (填写充分非必要、必要非充分、充要、非充分非必要) 3.:12p x ≤<,:q x a ≥,若p 是q 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4.(1)已知0a >,“{,}x a a ∈-”是“||x a =”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2)1a >-是关于x 的方程2 210x x a +++=有两个负根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5.(1)“||1x <”是“|1|2x +<”的 条件; (2)“||y x =”是“y x =”的 条件. (填写充分非必要、必要非充分、充要、非充分非必要) 6.已知{|A x x =具有性质}p ,{|B x x =具有性质}q ,{|C x x =具有性质}r , 集合,,A B C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注:每一个集合均是一个圆及其内部) (1)p 是q 的什么条件? (2)q 是r 的什么条件? (3)r 是p 的什么条件? C B A

知识讲解_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经典)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编稿:张希勇 审稿:李霞 【学习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定义; 2.会求某些简单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3.会应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表达 命题之间的关系. 4.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的概念 符号p q ?与p q ?/的含义 “若p ,则q ”为真命题,记作:p q ?; “若p ,则q ”为假命题,记作:p q ?/.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①若p q ?,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②如果既有p q ?,又有q p ?,就记作p q ?,这时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 要点诠释:对p q ?的理解:指当p 成立时,q 一定成立,即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到 q . ①“若p ,则q ”为真命题; ②p 是q 的充分条件; ③q 是p 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种形式均为“p q ?”这一逻辑关系的表达. 要点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从逻辑推理关系看 命题“若p ,则q ”,其条件p 与结论q 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若p q ?,但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②若p q ?/,但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若p q ?,且q p ?,即p q ?,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 ④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从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看 若p :x ∈A ,q :x ∈B , 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②若A 是B 的 真子集,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若A=B ,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含区分和例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含区分和例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解释: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简单地说,满足A,必然B;不满足A,必然不B,则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A可以推导出B,且B也可以推导出A) 例如: 1. A=“三角形等边”;B=“三角形等角”。 2. A=“某人触犯了刑律”;B=“应当依照刑法对他处以刑罚”。 3. A=“付了足够的钱”;B=“能买到商店里的东西”。例子中A 都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其二,A是B发生必需的。 区分: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 的充要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 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简单一点就是:由条件能推出结论,但由结论推不出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充分条件 如果能由结论推出条件,但由条件推不出结论。此条件为必要条件 如果既能由结论推出条件,又能有条件推出结论。此条件为充要条件 例子:1.充分条件:由条件a推出条件b,但是条件b并不一定能推出条件a, 天下雨了,地面一定湿,但是地面湿不一定是下雨造成的。 2.必要条件:由后一个条件推出前一个条件,但是前一个条件并一定能推出后一个条件。 我们把前面一个例子倒过来:地面湿了,天下雨了。

我这里在简单说下哲学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 充分条件是指根据提供的现有条件可以直接判断事物的运行发展结果。充分条件是事物运行发展的必然性条件,体现必然性的哲学内涵。如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属于亲情关系吗?答必然属于。 2. 必要性条件。事物的运行发展有其规律性,必要性条件是指一些外在或内在的条件符合该事物的运行规律的要求,但不能推动事物规律的最终运行。如亲情关系和父子关系,亲情关系符合父子关系的一种现象表达,但不能推倒出亲情关系属于父子关系。 集合表示:设A、B是两个集合, A是B的充分条件,即满足A的必然满足B,表示为A包含于B; A是B的必要条件,即满足B的必然满足A,表示为A包含B,或B包含于A; 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A是B的真子集,表示为A真包含于B;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完美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 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 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练习与思考 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2.给出定义 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必要条件. 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 x > a2 + b2 ?x > 2ab, 所以“x > a2 + b2 ”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的必要条件. 3.例题分析: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1)若x =1,则x2-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 (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 解略.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一课时)教案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一课时) 浙江省普陀中学数学组朱敏一、【教材分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和高考的热点。现行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了今后的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节概念课,是高中数学的重点课、难点课。 在现行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中的“命题及其关系”之后。编写者在数学概念的处理上,贯彻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观,对定义简洁精炼,而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题编排比较充分。实践证明现行教材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①有了“命题及其关系”这节内容的铺垫,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概念的学习理解;②教学时间的前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滚动的巩固训练,以便达到预期效果。③题量的增加,使知识在训练中得以巩固。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在学习本小节时由于是第一次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学生学习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还不够充分。所以,学生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比较困难(特别是必要条件 ....的理解),需要有足够的理解、消化、训练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要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行教材在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而不是一步到位达到高考要求——“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