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该病是某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食物、药物、各种感染、内脏疾患、昆虫叮咬等很多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清渗出而形成局部水肿(即风团)。

【病因】

1、食物:鱼虾,蟹,贝壳类,蛋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奶类食物腐败食品添加剂。

2、药物:青霉素,磺胺,呋喃唑酮,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咖啡,可待因,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幽门螺旋杆菌。

4、吸入物。花粉,动物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发生风团有免疫和非免疫介导两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多数荨麻

疹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荨麻疹。

【分类】

1、特发性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2、物理性:分为冷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

4、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

皮疹主要表现是风团,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隆起损害。

风团全身均可发生,有的局限于某些部位,如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水或冷风接触而致,好发于面颈或四肢,压力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受压部位。

常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病程6周以上称慢性荨麻疹。

自觉剧痒,少数有疼痛和触痛。

少数可累及黏膜出现腹痛、腹泻或胸闷、气紧。若喉头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病因治疗:消除刺激因素或可疑因素在荨麻疹治疗中最为重要。因为消除刺激因素或可疑因素后荨麻疹可能自然消退;反之,重新暴露相关因素后荨麻疹复发,可为确定致病原因提供证据。

(1)详细询问病史是为患者发现刺激因素和可疑病因的最重要的方法。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临床筛选变应原的方法,特异性IgE的检测只适用于少数IgE介导的荨麻疹患者。

(3)对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减轻其物理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例如对压力性荨麻疹进行减压。

(4)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有关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5)对寄生虫病和癌症或者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虫、去除肿瘤病灶、避免食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或者至少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6)鼓励患者记日记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

(7)如果荨麻疹的诊断过程中发现有可疑药物,应该完全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必要时用另一种药物代替。

(8)建议对物理性荨麻疹的治疗避免接触相应的物理刺激。然而,对许多患者而言,因其刺激阈很低,事实上完全避免发作是较困难的。

(9)清除FceR I 自身抗体。

(10)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要尽可能避免特异的食物过敏原。应注意到,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假过敏反应)。

2、抗组胺治疗:

(1)针对组胺及H1受体的治疗: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作用。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仍可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种选择。如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等。第二代非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对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有较大的提高,分子量增大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可减少每天的用药次数,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如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曲普利嗪、非索非那定等应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设计完好的用来比较以上不同非镇静抗组胺药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但应注意到,不同个体对非镇静抗组胺药的反应不同。

对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其中的1~2种。如发病急、皮疹广,有呼吸困难倾向者,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0.5ml.然后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等内服或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症状.用量相当于泼尼松0.5~2.0 mg·kg-1·d-1.可与抗组胺药物同时应用。

对于慢性荨麻疹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来决定给药时间。如晨起风团较多,则临睡前给予较大剂量;临睡时风团多.则晚饭后给予较大剂量。风团控制后,可持续服药月余,然后逐渐减量。一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同时给2种药。对顽固性荨麻疹可试用H1受体拈抗剂与H2受体拮抗剂.如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联合应用。有研究表明,大剂量(2~4倍剂量)的抗组胺药对部分患者有益,但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因此,如临床上需用药物剂量超过生产商的推荐剂量时,需要患者知情同意。

(2)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研究发现,新一代的非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如咪唑斯

汀等)还具有抗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抗炎作用,例如抑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白三烯B4,但需有此方面循证医学的证据。

3、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是荨麻疹发病中的重要环节,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在治疗荨麻疹中有重要的地位,但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释放

介质的有效药物很少。虽然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抑制肥大细胞介质的作用,但必须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因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酮替芬是较强的肥大细胞稳定剂.因其镇静作用而限制临床的应用。体外实验证明曲尼司特、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也有一定的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的作用,临床上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环孢素对抑制肥大细胞介质的释放也具有直接的作用。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证明环孢素联合使用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对治疗荨麻疹有效,但因为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不推荐作为标准治疗措施。

PUVA和NB—UVB减少真皮上层肥大细胞的数量,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肥大细胞增生症的治疗中.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治疗有帮助。也可以试用UVA或UVB与上述有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作用的抗组胺药联合治疗。

【临床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_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饭、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 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

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荨麻疹临床路径

荨麻疹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荨麻疹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荨麻疹(ICD-10:L50/L5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皮疹为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的风团,发生突然,消退迅速。单个损害存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2.皮疹无固定好发部位,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伴刺痛感。 3.少数可伴胸闷或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 4.病程长短不一,病期在6周以内的为急性型,超过6周的为慢性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组胺H1受体拮抗剂。

2.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3.糖皮质激素及其辅助用药。 4.外用止痒药。 5.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6.免疫抑制剂。 7.免疫球蛋白。 8.拟交感神经药。 9.伴发症状的治疗。 10.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的治疗。 11.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50/L56.3荨麻疹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和隐血;

王玉玺教授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环球中医药2016年9月第9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6,Vol.9,No.9 1087  四名医心鉴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ZHY10?W40) 作者单位:150040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杨素清二安月鹏),彩超室(石光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赵海艳(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杨素清(1964-),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疑难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三E?mail:ysq _6410@https://www.360docs.net/doc/3b14088627.html, 王玉玺教授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杨素清 赵海艳 安月鹏 石光煜 【摘要】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辨证治疗方面较为复杂,变化多端三经方是中医学的精髓,对于经方的深入剖析及病因病机学的深刻体会,无论内科疾患亦或是外科顽疾均可达到异病同治之目的三本文为王玉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三个病案分别从六淫二脏腑二气血三个方面结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表述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真武汤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荨麻疹上的具体应用,方证相应,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三 【关键词】 王玉玺; 经方; 荨麻疹; 经验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9.016 荨麻疹,中医又名 瘾疹” 风疹块”等,传统的中医外科学将此病分型为风寒束表二风热犯表二肠胃湿热二气血不足二 冲任失调等,在治疗上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选方用药三但在临床上,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多样的,王玉玺教授在总结传统医学及前人选方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运用经方在荨麻疹的治疗上更加独树一帜,效果显著[1],现将王老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三1 病案 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患者,女,34岁三2014年5月14日初诊三病史:患者数日前外出时受风,周身皮肤出现犹如蚊虫叮咬的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可自行消退,眼睑及口周轻度浮肿三刻诊:周身散见风团,以四肢为重,时隐时现,瘙痒剧烈,伴见因搔抓而现之抓痕二血痂,无汗,不惧热,心烦,口干口黏不欲饮,饮食正常,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三治法:疏风止痒,清利湿热三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二连翘20g二赤小豆30g二杏仁10g二桑白皮15g二白鲜皮15g二地肤子30g二当归12g二生地黄15g二川芎10g二牡丹皮10g二荆芥10g二防风10g二蝉蜕15g二甘草10g二生姜6片二大枣6枚, 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三 二诊:2014年5月21日三患者服用后丘疹未发,眼睑及 口周浮肿明显减轻,偶有瘙痒,伴口黏,大便不爽三继服前方加茯苓20g二苍术15g二徐长卿 后下 15g三服7剂三 三诊:2014年5月28日三症状基本消失,瘙痒大减,二便正常三继服前方7剂,巩固疗效三 按 该例从病因角度出发,定性为湿热内蕴二外感风寒,结合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即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湿热内蕴,或平素湿热体质,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三众所周知,本方是‘伤寒论“中外解表邪二内清湿热的代表方剂,以无汗方可用之三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可治疗内郁湿热二外有表邪的荨麻疹[2],疗效显著三王玉玺教授认为,外感是荨麻疹的常见病因,而夹湿或化湿正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辨证要点三 本案诊为荨麻疹,外感风寒, 风邪侵袭,上先受之”,故眼睑及口周浮肿,治宜疏风止痒,选用麻黄类方加减同时辅以白鲜皮二地肤子清热燥湿止痒;湿热内盛,蕴结肌肤,不得透达疏泄,营卫失和而致,故以生地黄二当归二川芎二牡丹皮配伍意在清热凉血活血,亦含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荆芥二蝉蜕祛风止痒三诸药同用,既发散风寒之邪而止瘙痒,又清解内源湿热而凉营血,如此内外同治,而一举见效三 从此病例可以看出,王老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时刻强调辨证之法,由症至证,无不细致入微,将传统中医经典之法运用到皮肤病的治疗中来,但其前提在于对病二证二法二方二药的深刻领会,方可信手拈来,而达效宏之势三1.2 真武汤案 患者,女,50岁三2013年4月1日初诊三病史:风团2年多,时隐时现,剧烈瘙痒,每遇冷水即发三刻诊:首次发病为游泳之后,出现周身苍白色水肿性风团,剧烈瘙痒,口服抗过敏药物后无明显效果,但风团可自行消退三之后每遇冷水即发,而遇冷风及热水未见发病三患者平素体型稍胖,怕冷,偶见头晕二胸闷二心悸,大便溏,小便短少,饮食欠佳,舌淡胖有齿痕,脉沉滑三治法:温肾运脾,运化水邪三方药:真武汤加味,附子先煎15g二茯苓30g二白芍15g二白术15g二白鲜皮15g二土茯苓15g二地肤子15g二生姜15g二车前子包煎15g二通草15g,14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饭后30分钟温服三

荨麻疹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皮肤反应性疾病,有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在特应性体质的患者中发病更为常见。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荨麻疹是由数种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可以为下列四种发病机制之一:免疫调节性的;补体调节性的;非免疫调节性的;自身免疫调节性的[1]。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引起的。见于药物疹、食物过敏等;补体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补体蛋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引起的,最常见的补体蛋白过敏毒素为C3a、C4a和C5a。见于血清病或输血反应;非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非IgE机制直接激活肥大细胞而引起的。见于机械刺激,酒精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由于循环的自身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所形成,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 二、临床病情评估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

定。持续时间:急性(几天-几周)、慢性(>6周)。具备“发病频率高、病情来去迅速和发病部位不固定”三大特点。该病反复发作,甚至于一日数次;儿童荨麻疹,通常发病和恢复都很迅速,且不会在体表留下疤痕;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众多,对于全科医生来说,评估与处理荨麻疹患者是有挑战性的。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几乎没有其他方法让全科医生去发现荨麻疹的病因。这就给临床处理荨麻疹增加了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1994年用于临床研究以来,被世界各国的皮肤科医生所采用,可供临床参考: UAS包括计算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根据风团数量计分1-3分: 0 –小于10 个小风团(直径< 3 cm); 1 –10 - 50个小风团或少于10个大风团(直径> 3 cm); 2 –多于50个小风团或10- 50个大风团;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荨麻疹, 经方, 寒冷, 验案1、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李某,男,35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 自述1月前冒风淋雨后全身出现风疹团,奇痒难受,用热水擦洗、更衣后慢慢消失。之后每遇冷风则全身风疹团复发。经其他治疗仅获一时之效,再遇冷风仍复发。就诊时正逢天阴风冷,头面、四肢、胸背满布风疹团,色淡红,畏寒肤冷,口不渴,舌苔白,脉缓。辨证属风寒久郁肌表之寒冷性荨麻疹。治以温散表寒,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15g,麻黄10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栆15g,防风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3剂。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首次服药后卧床覆被出微汗。 二诊:服上药1剂后风团完全消失,3剂尽,虽再遇冷风也未见不适。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乃用桂枝汤合玉屏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起于冒风淋雨,之后每遇冷风即发,兼见畏寒、脉缓,为风寒之邪久郁肌表,营卫失和,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伤寒论》23条在论述太阳病表郁不解证的第三种转归时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以解除久郁之风寒,加土茯苓、白鲜皮、防风抗敏祛风止痒,邪去正安则愈。 2、当归四逆汤案 马某,男,32岁,1992年11月15日就诊。自述近3年来每到寒冷季节遇冷风、冷空气、冷水刺激时,四肢及头面等皮肤祼露部位随即起瘾疹团,瘙痒难忍,遇热可缓解,冬季早晚外出虽戴手套、围巾、口罩,也仍发病。经多方治疗无效。就诊时仅见颜面、指掌皮肤颜色略黯,触之冰凉(询知平素也如此),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诊为寒冷性荨麻疹,属寒凝厥逆之证。治以温经通脉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通草8g,辽细辛5g,附子15g(先煎1h),炙甘草10g,大枣30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全蝎6g。3剂。水煎,每日1剂,温分3次服。 二诊: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嘱服10剂,并在早晚洗手脸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擦洗,冷水不要太冷,逐步降低水温,以提高皮肤适应性而达到脱敏之目的。 三诊:10剂尽,上症已完全消失,虽接触冷水或冷风也未再发生痒疹,但手脚仍发凉,继用当归四逆汤原方送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荨麻疹以寒冷刺激为诱因,发病部位仅限于四肢、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有高血压、肺心病史。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带状疱疹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本病传染性极强。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病名为“风隐疹”。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始觉瘙痒,迅即出现扁平隆起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肤色潮红、瓷白或无变化;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搔抓后随即起条索状疹块,消退不留痕迹。甚则剧痒。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咽喉不利,甚至胸闷气憋,腹痛,等全身症状。 运用经方桂枝汤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颇佳,处方为: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 6g,大枣15g。剧痒难忍者加枳壳10g,风团暗红加当归10g。桂枝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的药理作用,白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相得宜彰。 总之,《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为治疗太阳之主方。“中风”具有广泛之意,荨麻诊病因在“风”,风善行数变。荨麻疹是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致。临床中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因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所致的皮肤病,均可用桂枝汤治疗。本方能治疗多种皮肤病,足见仲景组方用药之妙。 荨麻疹的中成药 本病可分风热、风寒和血虚3型辨治。 1.荨麻疹的中成药风热型发病急骤,风团泛发一身,颜色鲜红,自觉灼热,剧烈搔痒,或伴发热、畏寒,咽喉肿痛,或腹痛,吐泻,遇热皮疹加重、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可选: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浮萍丸等。 2荨麻疹的中成药。风寒型皮疹苍白荨麻疹的中成药,通风冷加重,口不渴,小便清,舌淡苔白见润,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可选用:秦九丸、通宣理肺丸等。 3荨麻疹中成药,血虚型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心烦易怒,口舌干燥,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治宜:养血疏风可选:秦九丸与二至丸或龟苓膏同服二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用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①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用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②息斯敏:每次1片,每日1次。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每次2片,每日3次。④强的松:每次1—2片,每日3次。病情严重时用,或在医师指导下用。病情缓解后须逐渐停药。 荨麻疹常为皮肤风团样隆起的损害,可伴瘙痒,呈骤发性,迅速消失。以风热型最常见,夏季多发,系风热侵入肌肤所致,以下“防风通圣凡”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 防风通圣丸 本剂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芒硝、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炒白术所制成。其功能为清热解毒、解表通里、泻火通便。 主要适用范围:荨麻疹、接触性皮炎、风热感冒以及局部潮红、渗出、发痒的湿疹。 注意要点: 1.孕妇慎用。

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该病是某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食物、药物、各种感染、内脏疾患、昆虫叮咬等很多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清渗出而形成局部水肿(即风团)。 【病因】 1、食物:鱼虾,蟹,贝壳类,蛋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奶类食物腐败食品添加剂。 2、药物:青霉素,磺胺,呋喃唑酮,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咖啡,可待因,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幽门螺旋杆菌。 4、吸入物。花粉,动物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发生风团有免疫和非免疫介导两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多数荨麻

疹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荨麻疹。 【分类】 1、特发性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2、物理性:分为冷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 4、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 皮疹主要表现是风团,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隆起损害。 风团全身均可发生,有的局限于某些部位,如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水或冷风接触而致,好发于面颈或四肢,压力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受压部位。 常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病程6周以上称慢性荨麻疹。 自觉剧痒,少数有疼痛和触痛。 少数可累及黏膜出现腹痛、腹泻或胸闷、气紧。若喉头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有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08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 疗方案与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证体会 1、慢性荨麻疹肝经郁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 D、疏肝清热[正确答案] E、解表散邪 2、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正确答案]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 D、疏肝清热 E、养血祛风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证 A、肝经郁热证 B、血虚风恋证 C、营卫不和证 D、肝旺风动证[正确答案] E、风湿热证 4、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风团反复发生,至少每周发作2次,持续≥()周者,即可称为慢性荨麻疹 A、6[正确答案] B、4 C、5 D、3

E、2 5、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大便干结者,加() A、制附子 B、炒山药 C、生地 D、生大黄[正确答案] E、生牡蛎 6、慢性荨麻疹外风侵入常见()表现 A、恶寒、发热[正确答案] B、肢体震颤 C、偏瘫不遂 D、头目摇动 E、肢体瞤动 7、中医认为,内风的产生多与()有关 A、肝[正确答案] B、脾 C、肾 D、心 E、胆 8、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正确答案] C、养血祛风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9、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易感冒,畏寒肢冷者,加() A、蝉蜕、浮萍 B、当归 C、生牡蛎 D、生黄芪、桂枝、制附子[正确答案]

E、黄芩 10、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正确答案] D、疏肝清热 E、解表散邪 11、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剂是() A、荆防四物汤 B、桂枝汤[正确答案] C、散风除湿汤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2、慢性荨麻疹血虚风恋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正确答案]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二)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技巧 1、荨麻疹疹及全身,日久难愈者选()治疗 A、半夏厚朴汤 B、过敏煎 C、玉屏风桂枝龙骨牡蛎汤 D、消风散[正确答案] E、茯苓杏仁甘草汤 2、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表现() A、裸出部位易发风团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该指南以2014 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三、发病机制 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免疫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IgE依赖的Ⅰ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活化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肥大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2、3、5、13以及白三烯C4、D4和E4等的产生,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使荨麻疹的炎症反应更加复杂,而组胺非依赖炎症反应是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的基础。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也被认为参与荨麻疹发病。少数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并不清楚,甚至其发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能够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录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中间"黄"即黄疸,言主症,"瘀热"言病机,意即本方原为黄疸而设,本方在《普济方》就主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中医内合理将本方利用于湿热黄疸及肾炎"水肿"湿毒侵淫证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觉,本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小儿鱼鳞病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疗效明显,反复率极高,能够说本方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古方。 《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录极端简约精练,给后世正确领会该方证重点指征及推行利用带来了必定的难度。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说,"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纳,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这里所注确为临床极有见解之舆论。由此可见,瘙痒、发热、喘咳、肿满、

反鼻为本方证辨认之重点。 此外,麻黄为方中君药,能够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吉益东洞《药征》),以药测证,该药证或许见有咳喘,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肺气郁而不宣的指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传授在《药证与经方》中直接指出"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连翘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分散风热,以药测证,该药证也许见有皮肤疮疡腐烂,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等。赤小豆能够利水消肿,以药测证,该药证或许见有头面全身浮肿,皮肤腐烂流水等指征。生梓白皮不易寻找,刘渡舟、岳美中等老中医多以桑白皮代之,笔者平常去而不必,或治疗皮肤病时见患者瘙痒较重则以白鲜皮代之。生姜、大枣、甘草三药药证不再赘述。 合算留神的是,平常觉得麻黄为发汗峻药,辛热开泄,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因而临床多不必或许少用,畏麻黄"不啻猛虎"(章次公),但笔者以为方中麻黄尤为皮肤病治疗重点,因为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类疾病病机多有风邪客于腠理不散,使用麻黄发汗正可宣泄郁热,透散邪毒,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认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何绍奇先生临床也常将麻黄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的治疗,以为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组 本指南在2007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反复讨论和修改而成,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修定的人员有(排名不分先后):张建中、赵辩、毕志刚、陆前进、郝飞、顾恒、郭在培、刘彦群、肖汀、徐金华、姚志荣、马琳、邱湘宁、邓丹琪、杜娟、李惠、李巍、刘玲玲、陆庆东、潘萌、涂彩霞、谢志强、李邻峰、金江、吕新翔、夏济平、张小鸣、张理涛、王培光、林有坤、赵明、姚旭、杨慧敏、卢彬、冯爱平、杨玲、朱莲花、农祥、张峻岭、宋志强、朱武。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多数急件荨麻疹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索、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态反应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类别类型定义 自发性急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6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6周 诱导性 1.物理性人工荨麻疹机械性切力1-5分钟内形成条索状风团 (皮肤划痕症) 冷接触性荨麻疹遇到冷的物体、风、液体、空气等在接触部位形成风团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垂直受压后30分钟至24h局部形成红斑深在性水肿,可持续数天 热接触性荨麻疹局部皮肤受热后形成风团

荨麻疹治疗指南

荨麻疹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边缘清楚的、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高低取决于病因。人群发病率为1-30%,中国研究患病率为23%。 发病机制 过敏、自身免疫、药物、饮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肥大细胞依赖性和非肥大细胞依赖性导致的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及慢反应性物质等)的释放,造成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一、皮疹为发作性的皮肤黏膜潮红或风团,风团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单个风团常持续不超过24~36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二、自觉瘙痒剧烈,少数伴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三、主要类型的临床特点 (一)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经治疗或脱离诱因多于数日内痊愈。详细询问病史后,多数患者能找到病因,如食物、药物等。病程小于6周。 (二)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等于6周,风团反复发作。80%~90%以上的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难。 (三)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往往先有皮肤瘙痒或灼热,搔抓或轻划后局部皮肤出现线状风团,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四)寒冷性荨麻疹主要分为两型: 1.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于任何年龄突然发病。皮肤在暴露于冷风、冷水等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可持续30~60分钟,保暖后缓解。贴冰试验阳性。

2.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属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婴儿期发病,持续终生。于受冷后数小时出现泛发性风团,有烧灼感,不痒,可持续48小时。同时伴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白细胞增多等。贴冰试验阴性。 (五)蛋白胨性荨麻疹多在暴饮暴食(特别是海味、牛羊肉、猪肉),并有饮酒、情绪激动后,皮肤出现潮红、风团,伴头痛、乏力。病程短,仅持续1~2日。 (六)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青年期发病。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皮疹的特点为1~3mm大小的小风团,周围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伴瘙痒。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炎症,如腹痛、腹泻等。 (七)血管性水肿也叫巨大荨麻疹,主要分为两型。 1.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突然发生的大片暂时性水肿,边缘不清,肤色或稍带苍白及淡红色,不痒或轻度烧灼和不适感。数小时或24小时消失。好发于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和手足背部。发生在咽喉部者可出现喉头水肿。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10岁前开始发病,有家族史。突然发生局限性水肿,非凹陷性,不痒,常单发,局限于面部或一个肢体,1~2天消退。有产生喉头水肿导致窒息的危险。化验血清C1酯酶抑制物、C4和C2补体值均减少,在发作时尤显著。 想了解更多关于荨麻疹的医学常识请点击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4088627.html,/xmz/2013/0425/129988.html 荨麻疹治疗流程 荨麻疹检查项目 疾病类型检查项目 风湿病引起荨麻疹检查血沉、抗核抗体等,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有补体活化参与所致荨麻疹的诊断有帮助。 寒冷性荨麻疹应检查梅毒血清试验,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抗核抗体等检查。 日光性荨麻疹应检查粪、尿卟啉等,应注意与SLE相区别 感染有关,或体检时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荨麻疹可行血常规、乙肝抗原、抗体检查、大便虫卵、真菌、病灶部位X线等检查 怀疑有甲状腺疾病荨麻疹应作抗微粒体甲状腺抗体相关检查 怀疑吸入或食入过敏者荨麻疹应行变应原检查,如为阳性可作脱敏治疗血清病性荨麻疹应检查血沉,如血沉正常有重要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可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自身血清皮肤试验

《伤寒论》中温散法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4088627.html, 《伤寒论》中温散法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学军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根据《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结合北方多寒冷气候特征,对荨麻疹这一临床 常见疾病采用温散法经方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本文分别阐述了从里论治、从表论治荨麻疹的表里双解治疗,且列举了六个病案,以期为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伤寒论》;温散法经方;荨麻疹;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专著,其主要阐述多种杂病、外感疾病,且讨论最多的为风寒之邪造成的疾病和证治方法,且与皮肤病中因多风寒邪气所致病机、病因吻合。因此本文特从桂枝汤及其类方、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人参汤、小青龙汤、真武汤加味,对《伤寒论》中温散法经方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综述如下。 1 桂枝汤及其类方 李某,男,27岁,病史:出汗受风后产生周身风团,遇热缓解,遇冷加重,平素较重自汗。患者初诊:周身存在淡红色风团,汗出恶风,时隐时现,二便尚可,项强,脉浮缓,苔白腻,舌质淡胖齿痕,无疲乏劳累。以太阳经气不舒兼太阳中风为证属。治疗原则升津舒经,解肌祛风。治疗处方为桂枝+葛根汤加味,组方为:茯苓20g,大枣15枚、生姜15g、葛根 30g、炙甘草15g、白芍20g、桂枝20g。共7剂,以桂枝法将息。药后诸症大减,巩固治疗20余剂则可痊愈【1】。 2 桂枝麻黄各半汤 赵某,女,36岁,自诉1w周身风团,初诊风团遇寒明显,呈红色,瘙痒,不能眠,入夜加重。二便调,饮食可,无汗,无恶寒,无发热,脉浮缓,舌苔薄白,舌质淡红。以营卫不和、风寒郁于肌表为证属。治疗原则为微发其汗,辛温解表。治疗处方为桂枝麻黄各半汤,组方为:麻黄10g、大枣4枚、生姜5片、炙甘草15g、杏仁10g、白芍15g、桂枝15g,用水煎服,共7剂,禁生冷,避风寒。服2剂,风团已少,但不出汗,瘙痒减少;服7剂浑身舒畅,遍身微微出汗,疾病痊愈【2】。 3 麻黄细辛附子汤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血虚风盛证:风疹块风团反复发作,色淡,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栀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芩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 治法: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蒺藜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三)针灸疗法 体针: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曲池、神阙、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神阙穴用闪罐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2.饮食调理: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3.情志调摄: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