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本病传染性极强。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胸部CT。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 诊断典型麻疹可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如前驱期麻疹粘膜斑,出疹

期出疹时间、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分布,恢复期皮疹消退后脱屑及色素沉着等进行临床诊断。必要时辅以多核巨细胞、血清特异性IgM及病毒分离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鉴别诊断

表1-21 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

感染

发热与出疹关系发热3天

左右出疹,

出疹时体

温更高

发热1天

内出疹

发热3~4

天,热退疹

发热2~3

天出疹,出

疹时有发

初期症状及其他特点发热、眼

红、流涕、

多泪、干咳

发热及上

呼吸道症

状轻,有

耳、枕后淋

巴结肿大

发热高、但

全身症状

可有疱疹

性咽峡炎、

结合膜炎、

肌痛、病毒

性脑膜炎

口腔粘膜

有无无无

皮疹特点红色斑丘

疹,疹间有

正常皮肤,

先见耳后、

面、颈、渐

及全身,

3~5天出

齐。淡红色斑

丘疹,皮疹

较细小、稀

少,一日出

粉红色斑

丘疹,皮疹

细小,先见

于颈、躯

干,再见四

肢,一日出

大小不等

的斑丘疹,

水疱、瘀

点,皮疹形

态、数量及

分布变化

较大

脱屑

色素沉着糠皮样

较浅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重点观察并发症的发生与变化。

1.体温变化出疹期体温突然升高或持续高热,恢复期体温不降或上升,提示有并发症存在。麻疹后长期低热,伴精神、食欲不好,日渐消瘦应怀疑结核病恶化。

2.皮疹如皮疹隐而不发或骤退伴面色不好,四肢发冷者应检查脉搏、血压、心音、心律,注意循环衰竭发生。

3.并发肺炎者严密观察有无气急、鼻扇、紫绀及肺部啰音。尤其应注意在

肺炎基础上并发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气胸、脓胸等临床表现。随访胸部X线片,必要时胸部CT了解肺部病变及进展。

4. 并发喉炎者严密观察有无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三凹征等表现。

5.并发脑炎者严密观察有无嗜睡、昏迷、惊厥等表现。常规随访脑电图、脑脊液,必要时随访头颅MRI。

6.营养障碍者严密观察有无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如眼结合膜干燥,角膜浑浊、溃疡甚至失明)。

【治疗】

1.一般治疗单纯麻疹提倡家庭隔离。居室应保持新鲜空气和适当温、湿度,注意皮肤、粘膜清洁,供应充足水份及易消化、富营养食物。纠正“忌口、忌油、忌洗”陋习。

2.对症处理发热过高可用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剂;烦躁不安可选用适当镇静剂;咳嗽剧烈可服用祛痰、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根据各种并发症及时给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抗生素无预防并发症作用,故不宜滥用。

4.中医治疗中医认为麻疹属于温热病范畴。前驱期以辛凉透表法,促进皮疹透发;出疹期宜清热解毒,佐以透疹;恢复期宜养阴清理余热,调合脾胃。

【预防】

1.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延长至出疹后10天。集体儿童机构

中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检疫3~4周。

2.自动免疫对易感者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按照

我国政府规定的儿童

计划免疫程序,初种对象为8个月以上儿童,7岁时复种。禁忌症:高热,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免疫缺陷病及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3.被动免疫适用于2岁以下的年幼、体弱或患病的易感儿,接触后5天

内注射可暂免发病,接触后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方法:丙种球蛋白0.25ml/kg,肌肉注射。维持免疫时间为3~8周。

荨麻疹临床路径

荨麻疹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荨麻疹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荨麻疹(ICD-10:L50/L5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皮疹为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的风团,发生突然,消退迅速。单个损害存在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2.皮疹无固定好发部位,常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伴刺痛感。 3.少数可伴胸闷或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 4.病程长短不一,病期在6周以内的为急性型,超过6周的为慢性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1.组胺H1受体拮抗剂。

2.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3.糖皮质激素及其辅助用药。 4.外用止痒药。 5.白三烯受体抑制剂。 6.免疫抑制剂。 7.免疫球蛋白。 8.拟交感神经药。 9.伴发症状的治疗。 10.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的治疗。 11.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50/L56.3荨麻疹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门诊期间检查项目。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和隐血;

【临床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_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饭、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 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

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为主要症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潜伏期:自6-18日不等,多在3周之内。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是最显著的症状,可达39℃-40℃,伴见眼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音哑,自第2~3日始,颊黏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约0.5-lmm,可有红晕环绕,迅速弥漫整个颊黏膜。 3.出疹期:约2~5日。一般于发热的第4日开始,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至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达四肢,手足心及鼻尖见疹为出齐。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发作时其他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也达极点。重症麻疹可见出血性皮疹;血液循环衰竭时,皮疹疏淡而不能透发;有重度佝偻病或营养不良的患儿,皮疹往往于显现后隐退或减弱,或完全消失。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疹退时,原出疹处可见麦麸状细微脱屑,存留棕色色素沉着,经1--2个星期才完全消

失。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仍持续高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诊断] 1.前驱期注意患儿年龄、发病季节、接触史及是否未曾接受麻疹疫苗接种等流行病学情况。 2.见到麻疹黏膜斑和典型皮疹,即可诊断。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有合并症时白细胞数可升 高。鼻咽拭物涂片检查到多核巨细胞,可帮助早期诊断。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对症处理 ①降温: ②止咳:伴咳嗽者可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每次lml,每日3次),美可糖浆(复方右美沙芬糖)0.5-7.5ml/次,每日3次(每日量~lml/kg)。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无环 鸟苷15~20m~ks,日,分2~3次静滴。 (3)并发肺炎、喉炎者选用抗生素,分别参见“肺炎”,“喉炎”节。 2.中医药治疗 [预防与调养]

荨麻疹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皮肤反应性疾病,有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在特应性体质的患者中发病更为常见。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 荨麻疹是由数种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可以为下列四种发病机制之一:免疫调节性的;补体调节性的;非免疫调节性的;自身免疫调节性的[1]。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引起的。见于药物疹、食物过敏等;补体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补体蛋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引起的,最常见的补体蛋白过敏毒素为C3a、C4a和C5a。见于血清病或输血反应;非免疫调节性荨麻疹是由于非IgE机制直接激活肥大细胞而引起的。见于机械刺激,酒精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由于循环的自身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变化所形成,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特殊类型。 二、临床病情评估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

定。持续时间:急性(几天-几周)、慢性(>6周)。具备“发病频率高、病情来去迅速和发病部位不固定”三大特点。该病反复发作,甚至于一日数次;儿童荨麻疹,通常发病和恢复都很迅速,且不会在体表留下疤痕;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众多,对于全科医生来说,评估与处理荨麻疹患者是有挑战性的。除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几乎没有其他方法让全科医生去发现荨麻疹的病因。这就给临床处理荨麻疹增加了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1994年用于临床研究以来,被世界各国的皮肤科医生所采用,可供临床参考: UAS包括计算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根据风团数量计分1-3分: 0 –小于10 个小风团(直径< 3 cm); 1 –10 - 50个小风团或少于10个大风团(直径> 3 cm); 2 –多于50个小风团或10- 50个大风团;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本病传染性极强。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该病是某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食物、药物、各种感染、内脏疾患、昆虫叮咬等很多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清渗出而形成局部水肿(即风团)。 【病因】 1、食物:鱼虾,蟹,贝壳类,蛋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奶类食物腐败食品添加剂。 2、药物:青霉素,磺胺,呋喃唑酮,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咖啡,可待因,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幽门螺旋杆菌。 4、吸入物。花粉,动物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皮肤发生风团有免疫和非免疫介导两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多数荨麻

疹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荨麻疹。 【分类】 1、特发性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2、物理性:分为冷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 4、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 皮疹主要表现是风团,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隆起损害。 风团全身均可发生,有的局限于某些部位,如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水或冷风接触而致,好发于面颈或四肢,压力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受压部位。 常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病程6周以上称慢性荨麻疹。 自觉剧痒,少数有疼痛和触痛。 少数可累及黏膜出现腹痛、腹泻或胸闷、气紧。若喉头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有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与进展-087-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 疗方案与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证体会 1、慢性荨麻疹肝经郁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 D、疏肝清热[正确答案] E、解表散邪 2、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正确答案]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 D、疏肝清热 E、养血祛风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证 A、肝经郁热证 B、血虚风恋证 C、营卫不和证 D、肝旺风动证[正确答案] E、风湿热证 4、根据《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风团反复发生,至少每周发作2次,持续≥()周者,即可称为慢性荨麻疹 A、6[正确答案] B、4 C、5 D、3

E、2 5、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大便干结者,加() A、制附子 B、炒山药 C、生地 D、生大黄[正确答案] E、生牡蛎 6、慢性荨麻疹外风侵入常见()表现 A、恶寒、发热[正确答案] B、肢体震颤 C、偏瘫不遂 D、头目摇动 E、肢体瞤动 7、中医认为,内风的产生多与()有关 A、肝[正确答案] B、脾 C、肾 D、心 E、胆 8、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正确答案] C、养血祛风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9、慢性荨麻疹风湿热证易感冒,畏寒肢冷者,加() A、蝉蜕、浮萍 B、当归 C、生牡蛎 D、生黄芪、桂枝、制附子[正确答案]

E、黄芩 10、慢性荨麻疹肝旺风动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疏肝平肝,祛风止痒[正确答案] D、疏肝清热 E、解表散邪 11、慢性荨麻疹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剂是() A、荆防四物汤 B、桂枝汤[正确答案] C、散风除湿汤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2、慢性荨麻疹血虚风恋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 B、散风清热除湿 C、养血祛风[正确答案] D、解表散邪 E、疏肝清热 (二)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技巧 1、荨麻疹疹及全身,日久难愈者选()治疗 A、半夏厚朴汤 B、过敏煎 C、玉屏风桂枝龙骨牡蛎汤 D、消风散[正确答案] E、茯苓杏仁甘草汤 2、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荨麻疹卫表不固型的临床表现() A、裸出部位易发风团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该指南以2014 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三、发病机制 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免疫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IgE依赖的Ⅰ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活化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肥大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2、3、5、13以及白三烯C4、D4和E4等的产生,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使荨麻疹的炎症反应更加复杂,而组胺非依赖炎症反应是抗组胺药治疗抵抗的基础。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也被认为参与荨麻疹发病。少数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并不清楚,甚至其发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概述】 麻疹 (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 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 样脱屑。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本病传染性极强。好 发年龄为 6 个月至 5 岁,近年来 6 月龄以下和15 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终年均有散 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 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 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 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 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 (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 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 (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

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 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 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 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 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 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 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 物中分离病毒。 2) 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 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 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 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X线摄片或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组 本指南在2007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反复讨论和修改而成,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修定的人员有(排名不分先后):张建中、赵辩、毕志刚、陆前进、郝飞、顾恒、郭在培、刘彦群、肖汀、徐金华、姚志荣、马琳、邱湘宁、邓丹琪、杜娟、李惠、李巍、刘玲玲、陆庆东、潘萌、涂彩霞、谢志强、李邻峰、金江、吕新翔、夏济平、张小鸣、张理涛、王培光、林有坤、赵明、姚旭、杨慧敏、卢彬、冯爱平、杨玲、朱莲花、农祥、张峻岭、宋志强、朱武。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 多数急件荨麻疹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索、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态反应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 类别类型定义 自发性急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6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6周 诱导性 1.物理性人工荨麻疹机械性切力1-5分钟内形成条索状风团 (皮肤划痕症) 冷接触性荨麻疹遇到冷的物体、风、液体、空气等在接触部位形成风团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垂直受压后30分钟至24h局部形成红斑深在性水肿,可持续数天 热接触性荨麻疹局部皮肤受热后形成风团

荨麻疹治疗指南

荨麻疹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边缘清楚的、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高低取决于病因。人群发病率为1-30%,中国研究患病率为23%。 发病机制 过敏、自身免疫、药物、饮食、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虫叮咬等原因引起肥大细胞依赖性和非肥大细胞依赖性导致的炎症介质(组胺、5-羟色胺、激肽及慢反应性物质等)的释放,造成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一、皮疹为发作性的皮肤黏膜潮红或风团,风团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单个风团常持续不超过24~36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 二、自觉瘙痒剧烈,少数伴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憋、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三、主要类型的临床特点 (一)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经治疗或脱离诱因多于数日内痊愈。详细询问病史后,多数患者能找到病因,如食物、药物等。病程小于6周。 (二)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等于6周,风团反复发作。80%~90%以上的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难。 (三)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往往先有皮肤瘙痒或灼热,搔抓或轻划后局部皮肤出现线状风团,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四)寒冷性荨麻疹主要分为两型: 1.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于任何年龄突然发病。皮肤在暴露于冷风、冷水等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可持续30~60分钟,保暖后缓解。贴冰试验阳性。

2.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属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婴儿期发病,持续终生。于受冷后数小时出现泛发性风团,有烧灼感,不痒,可持续48小时。同时伴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白细胞增多等。贴冰试验阴性。 (五)蛋白胨性荨麻疹多在暴饮暴食(特别是海味、牛羊肉、猪肉),并有饮酒、情绪激动后,皮肤出现潮红、风团,伴头痛、乏力。病程短,仅持续1~2日。 (六)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青年期发病。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皮疹的特点为1~3mm大小的小风团,周围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伴瘙痒。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炎症,如腹痛、腹泻等。 (七)血管性水肿也叫巨大荨麻疹,主要分为两型。 1.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突然发生的大片暂时性水肿,边缘不清,肤色或稍带苍白及淡红色,不痒或轻度烧灼和不适感。数小时或24小时消失。好发于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和手足背部。发生在咽喉部者可出现喉头水肿。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常10岁前开始发病,有家族史。突然发生局限性水肿,非凹陷性,不痒,常单发,局限于面部或一个肢体,1~2天消退。有产生喉头水肿导致窒息的危险。化验血清C1酯酶抑制物、C4和C2补体值均减少,在发作时尤显著。 想了解更多关于荨麻疹的医学常识请点击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3b3289448.html,/xmz/2013/0425/129988.html 荨麻疹治疗流程 荨麻疹检查项目 疾病类型检查项目 风湿病引起荨麻疹检查血沉、抗核抗体等,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有补体活化参与所致荨麻疹的诊断有帮助。 寒冷性荨麻疹应检查梅毒血清试验,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抗核抗体等检查。 日光性荨麻疹应检查粪、尿卟啉等,应注意与SLE相区别 感染有关,或体检时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荨麻疹可行血常规、乙肝抗原、抗体检查、大便虫卵、真菌、病灶部位X线等检查 怀疑有甲状腺疾病荨麻疹应作抗微粒体甲状腺抗体相关检查 怀疑吸入或食入过敏者荨麻疹应行变应原检查,如为阳性可作脱敏治疗血清病性荨麻疹应检查血沉,如血沉正常有重要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可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自身血清皮肤试验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血虚风盛证:风疹块风团反复发作,色淡,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栀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芩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 治法: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蒺藜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三)针灸疗法 体针: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曲池、神阙、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神阙穴用闪罐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2.饮食调理: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3.情志调摄: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孟鲁司特用于皮肤病治疗观察

孟鲁司特用于皮肤病治疗观察 发表时间:2013-02-21T10:58:35.7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徐文渊 [导读]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徐文渊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皮肤病防治院 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小儿荨麻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荨麻疹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7例,观察组63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儿给予维生素C联合地氯雷他定口服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口服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复发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患儿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8.25%和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57.89%和84.21%的比例;观察组患儿复发率7.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54%的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孟鲁司特联合维生素C、地氯雷他定治疗小儿急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在其他过敏性皮肤病中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关键词】孟鲁司特皮肤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216-02 急性荨麻疹是常见于小儿的一种皮肤疾病,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抗过敏药物,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且容易复发。本研究通过对63例小儿急性荨麻疹患者采取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接诊的急性荨麻疹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1-14)岁,平均(8.62±3.38)岁。观察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1-14)岁,平均(8.91±3.4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荨麻疹诊断标准,病程≤6周[1];均未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就诊前2周之内无抗过敏药物应用史。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联合地氯雷他定口服治疗。(0-6)岁患儿给予50mg维生素C口服,一天三次;1.25mg/kg地氯雷他定口服,每天1次。(6-14)岁患儿维生素C及地氯雷他定单次用量分别为100mg和 2.5mg/kg,用法同(0-6)岁患儿。 1.2.2 观察组给予维生素、地氯雷他定联合孟鲁司特口服。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孟鲁司特口服。(0-6)岁患儿4mg,每晚一次;(6-14)岁患儿6mg,每晚一次。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无痒感和轻、中、重度瘙痒分别记为(0-3)分;以无风团、(1-6)个风团、(7-12)个风团以及>12个风团分别为(0-3)分;以风团直径≤5ram、(6-20)ram和>20ram分别为(1-3)分。以(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总评分×100%为下降指数[2]。以下降指数为100%为痊愈;以60≤下降指数<100%为显效;以20%≤下降之势<60%为好转;以下降指数<20%为无效。以停药后2周再次出现皮疹为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儿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复发率比较 组别 n 治疗效果复发率[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 57 33(57.89) 11(19.30) 4(7.02) 9(15.79) 48(84.21) 10(17.54) 观察组 63 43(68.25)* 14(22.22) 3(4.76) 3(4.76) 60(95.24)* 5(7.94)*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荨麻疹为多种疾病引起的皮肤疾病,以瘙痒、针刺感、灼热感等为主要症状,可见于身体多部位黏膜。炎症细胞表面IgE与抗原相结合可以刺激机体产生5-羟色胺、白三烯以及组胺等炎性机制,扩张毛细血管,并增加其通透性,嗜酸性粒细胞发生趋化性聚集,从而导致皮肤水肿,并以风疹的形式表现。过敏史荨麻疹最常见的病因,临床以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但是效果往往欠佳。激素治疗不仅不能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反而对其抵抗力是一种损伤,且用药时间过长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半胱氨酰白三烯是重要炎症反应介质,参与急、慢性变态反应,与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以与半胱氨酰白三烯竞争结合受体,从而抑制炎性反应。孟鲁司特就是这样的拮抗剂,对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具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3],可以有效降低荨麻疹速发相及迟发相的组胺和白三烯水平,抑制炎性细胞聚集浸润,减轻小血管的反应,从而改善其通透性,减轻黏膜水肿,缓解临床症状。其在过敏性紫癜、哮喘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广泛确认,且无困倦、口干以及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使用孟鲁司特联合维生素C、地氯雷他定治疗小儿急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在其他过敏性皮肤病中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591-593. [2] 任华丽,王学艳.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2009版)解读[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531-534. [3] l李建民.咪唑斯汀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19(11):704. [4] 胡叶养,林广裕.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2):189-192.

荨麻疹诊疗指南

【诊疗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2015-08-26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定 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 6周者[2]。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病 因 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3]。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2-3]。 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

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3]。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2-4]。 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2]。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及体检:应详尽采集病史和全面体检,包括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病程,发作频率,皮损持续时间,昼夜发作规律,风团大小、数目,风团形状及分布,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内脏疾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及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 2.实验室检查:通常荨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急性患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等。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5]。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 3.分类诊断: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

丘疹性荨麻疹诊疗指南

丘疹性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本病多与跳蚤、螨、蚊叮咬或进食了某些食物如鱼虾、饮料以及消化障碍等有关。 【症状及诊断要点】 1、皮疹为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水肿性红色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心有丘疱疹或水疱,甚至大疱。数目多少不等,散在或群集。 2、儿童多见。好发于四肢、躯干。 3、常发于春、夏、秋季。 4、自觉剧痒,夜间为甚。 5、数天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常反复成批发生,约经数周逐渐痊愈。来年又可发疹。 6、无全身症状,少数可继发感染出现脓疱疮、毛囊炎、疖等而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 7、应与水痘、荨麻疹等鉴别。 【治疗方案】 1、抗组胺药1-2种口服。 2、对继发细菌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3、外用药:樟脑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霜外用。 【沟通内容】

1、寻找和去除诱因。 2、避免蚊虫叮咬,避免接触动物及花草。 第五节湿疹 【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机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了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临床表现】

麻疹的诊治指南

麻疹的诊治指南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 (1)临床经过 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疹期:3~5天,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恢复期:2~3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 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 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给少量镇静剂。 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 中医中药;初期,可用辛凉透表法,选用升麻葛根汤、银翘散加减;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虚肢冷宜用人参败毒汤;恢复期热退疹收,宜用养阴清热法,可用沙参麦冬汤等。 并发症的治疗 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 喉炎:蒸气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选用抗菌药物,喉梗阻严重者及早考虑气管切开。 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使用快速洋地黄药物,同时应用速尿等利尿剂。 脑炎:基本同乙型脑炎。 【疗效标准】 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症状消失可予出院,有并发症应待症状基本消失,方可出院。 【预防】 因高热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特别是成人高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背疼、肌痛、关节痛就诊者要做分泌物(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单间隔离观察3~5d,是否有皮疹出现,发现麻疹病人要执行呼吸道隔离,精心合理的护理是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措施,对症和防治并发症治疗,于6h内填卡上报,凡接触病人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接受过被动免疫者检疫28d。 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6日,伴有呼吸道并发症延长至出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