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斯基与鲁利亚、列昂节夫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于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其中,由维果斯基最先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后继研究者尤其是达维多夫等人的努力之下,该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关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改革。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

(2)儿童是在于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可以说,如果希望深入的了解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正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上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的理论得以独树一帜。

二、“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容

1.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分析为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对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探索则直接导致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的诞生。

在维果茨基之前,关于涉及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1)教学、发展无关论。认为教学不参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纯粹外部过程。

(2)教学、发展同一论。认为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对二者不加区分,把发展归结为“各种习惯的积累”。

(3)折中论,认为教学、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教学可形成儿童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推动发展,而发展(成熟)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维果茨基批判了前两种观点,指出前者否定教学对发展的影响,从而否定了发展教学的存在;后者赋予任何教学以发展功能,抹杀了发展的特殊性。对于第三种观点的弱点评价,则可以看出维果斯基理论的突破点所在。他指出,“折中论”假定儿童在掌握某种操作时,也掌握了应用范围大得多的普遍“结构原则”,从而能够让儿童可以向更大范围的其他任务迁移。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在与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而完全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归于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来看,我们就必须注意到人的心理受到历史的制约。他指出,“儿童发展中的每一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出台—头一次作为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出现;第二次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和内在思维方式出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人的外部,即人所处之社会环境探寻“行为的历史演进”——即儿童发展的的直接源泉。正如维果斯基所言:

“根据这些观点,教学不是发展,而正确地加以组织的教学可以引起儿童的智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在教学之外根本无法形成的过程”,“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

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

“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茨基认为: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由教学所动态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出发,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又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的期限,虽然教学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但是,对于最近发展理论而言,更佳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识别出儿童的某一技能的学习的最佳期限,在儿童开始形成的时侯,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而不能错过儿童的最佳学习期限,如此一来,教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了。

2.最近发展区概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由于维果斯基英年早逝,所以并没有具体地就自己的思想如何实现展开论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抽象,因此他的学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主持开展“以儿童一般发展为目标的小学教学论体系”的实验研究,试图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使教学达到学生发展上的理想效果这一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因此,赞科夫在进行了大型试验之后,提出了新的教学论原则,即5条相互联系的教学法则:

在高难度上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高速度学习教材;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系统地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根据新教学原则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学大纲。然而,他也引起了众多不同意见。批评者认为赞科夫的实验研究实际上对最近发展区概念重视不够。他虽然认识到“最近发展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未能在其教学论体系中反映这种联系。在他的实验中,作为创造“最近发展区”重要手段的组织教学交际与合作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维果斯基学派的另一位重要学者达维多夫则认为,我们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发展性教学,也不可能同时探讨它的各个侧面,因为任何合理地加以组织的教学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发展。因此,只能结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年龄阶段研究这个问题。达维多夫本人选取的切入点是现代小学低年级学生,重点研究其理论思维的发展。他认为,传统的小学教学不能真正的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这种教学着眼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忽视了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为此,达维多夫主张开设活动教学,认为应该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的叙述逻辑重建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活动结构,从而使教学有效

地作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即心理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出发,达维多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原则:

(1)掌握一般与抽象性质的知识应先于了解比较局部与具体的知识;

(2)知识不能作为现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3)应善于揭示教材中最初发生的普遍关系;

(4)善于凭借物质形式再现普遍关系,以便于研究;

(5)善于将普遍关系具体化;

(6)善于完成智力动作与外部动作之间的相互转化。

西方学者则在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时候,提出教师应该完成的三项任务:1)评估;2)学习活动的选择;3)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生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举例来说,找两个儿童并且判定他们两人的智龄都是七岁,这就是说这两个儿童都能独立地不靠他人帮助能够解答相当于七岁儿童的测验题,即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是同样的。但是我们把这两个孩子在解答测验题上往前再推进一步,都给予启发性的问题、例题、示范,其中一个便很容易地把距离现有发展水平两年(九岁)的测验题解答出来,而另一个则只能解答出超过他们半岁(七岁半)的测验题。从这个实验说明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对儿童进行动态性的评估,这是教师应该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则应该是选择恰当的活动目标,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此外,除了选择任务外,教师还应该决定如何呈现任务。在这个试验中,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所选择的目标明显不符合其中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项任务则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在本次实验中,我们的教师根据反馈,给孩子启发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执行者最后一阶段的任务。

在第三阶段,研究人员往往使用“脚手架”这一用语,来表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阶段的时候,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当学生快达到另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的发展水平然而事实上还没有达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正处于最近发展区。这时候,一方面,我们教师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另一方面也不能对

学生困难置之不理,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发挥一种脚手架的作用。在教育中“脚手架”是指一种辅助物,学生凭借这种辅助物可能完成其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脚手架可以有不同的种类:1)教师模拟:

教师可通过演示如何解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工作的具体实例;2)出声的思维:

有能力的教师在模拟解题过程时,还可以出声的思维。这一技术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绞尽脑汁思考问题时,直接读取教师的思维方法;3)问题:

当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并提供新的思路。以上是互动性的脚手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改编教材向学生提供脚手架,改变任务的要求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教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教材提问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根据一个个句子提问,然后根据完整的一节提问。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来提供脚手架。重要的是,当学生已经内化了这些过程时,脚手架就应该及时拆除,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目的也无从谈起。

我国对于维果斯基理论研究较多与深入的学者高文还认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实质是说明了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因此,“……在儿童那里发展来自于合作……发展来自于教学——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教学对于发展的全部意义正是以此为基础的,而且,这一点实际上又构成了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内容”。因此,他特别指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与合作教学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实践的影响。

三、对“最近发展区”的简要评价

目前,“最近发展区”及有关理论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利用,并日益产生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它对于当代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新型的、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观。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传统教学是以学生应试为目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升学”,教学的实质是传授知识。然而,根据维果茨基

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维果茨基的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当前相当热门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如前文所述的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赋予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新的内涵。2500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创因材施教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说,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一般看法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在维果茨基看来,我们不能够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我们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时候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的学习观,让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掘。从“最近发展区”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还提出了“问题本位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模式相对立的学习与教学观。他们倡导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在杰斯帕系列的教学研究中为数学教学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

这些课程被认为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典范。研究表明:

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不同类型学习的迁移,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在小组中工作的技巧,提高了社交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提出之后,伴随前苏联对儿童学的批判而被尘封多年,尽管如此,维果斯基的学生以及战友仍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它,如达维多夫以及赞可夫的工作。自从七八十年代维果斯基的著

作的英文版之后,维果斯基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日益巨大,世界各地维果斯基学会纷纷成立,我国也于1998年成立全国维果斯基研究学会,并且相继召开了两届大会,以至于部分学者将其称之为“维果斯基热”,对于这个早逝的心理学天才,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发掘,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对于我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最近发展区”在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自从维果斯基的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受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山西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的杨蓉副教授以“最近发展区”概念为依据,结合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取得了很好效果。同时,李慰宜等人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前者偏向于理论探讨,后者则偏向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从中大家也可以看到理论的多样性以及将与实践结合的具体做法的艰难。

(一)最近发展区概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实际上我们学生的学生写作能力滞后,且远远跟不上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许多学生经历了多年英语学习,然而写作英语文章依然比较困难。当我国加入WTO之后,对于英语写作能力要求更是增强。因此,杨教授运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讨,获得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1."如何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斯基的思想,反思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写作教学既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也没有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英语写作课与其他笔头练习,如造句、填充、选择、改错、翻译等,有根本区别。写作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熟悉语法项目和词汇,而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况且,大学生经过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英语学

习,已经积累起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规则,加之,通过十几年的汉语学习,都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具备了起码的写作知识。

教师在教授英文写作时再花大量时间重复讲解这些内容,必然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杨教授建议,英语写作课开设在第二学期较为适宜。此时,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已掌握了基本语法,并初步会使用3000个左右最常见的词汇。有了这个基础,便可以开始系统的写作训练。

2.在最近发展区时如何教学

在确实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下,英语写作教学才能真正进入“最近发展区”。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写作意图与对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段落的过渡与扩展,句型的写作与运用,词汇的分析与比较,语言的逻辑与表达,文体的风格与语气,修辞与典故等等,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因此,写作课应连续设置5—6个学期。课堂工作主要有两项:

一是讲解教材,做练习;二是进行学生作文讲评。

讲解教材要删繁就简,做练习要贴近生活,易于模仿。通过大量的段落、文章阅读,让学生临摹,不断积累、归纳、记忆、自检,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范例讲评,重点放在文章要恰当表达思想,而不是从表面上看句子结构或用词是否正确。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句子,本身并没有错,但表达思想不准确、不生动或没有突出重点,或上下句联系不紧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比简单地指出语法、用词错误更有启发性,更能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3.注意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维果斯基的最重要的思想,可以说就是因材施教,因此,在将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杨教授也认为,教师应该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制定其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最近发展区概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以下介绍的是我国教师如何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与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案例。中班美术活动《冬娃娃》是一个很传统的教学活动。但是,在这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国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师运用维果斯基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以下为李慰宜等同志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时候的体会:

1.确立幼儿的大纲。维果斯基曾经指出:

“3岁以后的儿童是按照成人的大纲同时也是自己的大纲的程度学习的……,因此,教师的大纲同时也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大纲。”

《冬娃娃》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画出冬季人物服装的主要特征。这是教师从幼儿原有水平出发提出的教学自标,是一个教的大纲。本次活动中,教师在引导讨论范例人物小弟弟时,将该目标变得非常具体又非常有弹性:

小弟弟要出门怎样才能保暖呢?你们戴过什么样的帽子呢?在分辨人物服饰颜色的时候,老师还请幼儿从桌上的蜡笔中任选两枝,比较哪一枝颜色深,哪一枝颜包浅呢。这里,范例并没有成为统一的图像标准,而是从这一具体图像中引发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因此,当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的大纲时,就成了穿得暖烘烘,别冻着就好,穿戴什么、穿什么式样、花纹、颜色都行。这个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给了幼儿创造自己图式最大的安全感。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以后,幼儿就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表现他们自己对冬季的感受中去了。

2.将技能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幼儿对任何一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认识和学习,都与他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当一种技能技巧脱离了幼儿的经验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因不理解,没兴趣而变得被动,有时他们还会拒绝学习。《冬娃娃》中,教师示范蜡笔涂色,其实是提高控制手部肌肉动作的能力和协调性的技能演示。但教师没有把这个涂色技能抽象地告诉幼儿.说:

“要用力地涂得均匀,涂得浓”,而是把它与穿上厚厚的衣服,衣服上不要有小孔,别让北风吹进来等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当幼儿涂色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涂满、均匀,而是给冬娃娃穿上暖暖的衣服,把涂色练习变成了幼儿关心冬娃娃的行为,提高了幼儿练习涂色的积极性。

3.在激发创造中指向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出,好的教学不仅能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且能激发和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就是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怎样才能找到最近发展区呢?那就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上,必须鼓励幼儿的创活性表现。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两次对幼儿直接提出表扬。一次是当一名幼儿说出蓝色和米色配合时,教师立刻表示惊讶地说:

“啊!你连米色都知道,这可是许多大人也说不出的呀!” 又一次是教师为手套划分色块时少划了一块,她没有立刻补上,而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幼儿。她用一种犹豫的口吻说:

“呀!少了一块,两块米色要连在一起了!”一位幼儿立刻说:

“中间再挤过去—块!”老师说:

“真的,你可救了我了!”这两个并不明显的细节,都被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变成了鼓励幼儿努力超越的契机。教师还向幼儿提出为冬娃娃找一个动物朋友一起上学的极具挑战性的建议。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幼儿创造的那些她从未演示过的图像,并把这些图像及时介绍给大家,如狐狸、野牛、松鼠……,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又进一步观察思考:

冬娃娃穿得暖和不暖和,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能不能跟着冬娃娃一起上学。从而引出了更多的话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教师对幼儿认识米色有点小题大做,幼儿画的那些动物远比教师画得差,甚至让幼儿帮助教师填色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可正是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幼儿不是跟着教师重复已经获得的经验,而是在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甚至超越老师,从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我们看到幼儿非但没有看不起老师,相反,他们与教师更亲密了。这一切使教师从幼儿的真实表现中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教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体会的时候,李慰宜等同志也得出一些富有价值的结论,他们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常常不能达到维果斯基所提出的那种好的教学境界,其主要原因不是教材不够新,也不是教学形式不够别致,而是教师和幼儿是处于完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教师并不能真正地完地了解教育对象。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发展过程常常不能一致。怎样找到通向理想教学境界的思路呢?维果斯基曾指出,幼儿园编制的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上跨出一定的步伐……大纲实施的次序又应符合儿童感情丰富的兴趣的和与一般要领相联系的思维特点。

教师应如何发现和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呢?我尝试了以下途径:

?关注幼儿原有的经验。

?反思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解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

以上是我对寻找孩子最近发展区的一些想法!

?整个活动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依据了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玩具搬家”游戏情景贯穿始终,孩子的兴趣也很高。

?从材料的投放上我也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把原先的6以内序数改为10以内的序数,将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并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让它更具有挑战性,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1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帮助下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间的互动,从而确立起现代发展式教学观。为了深入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论文探究“最近发展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实质的理论核心是什么,也分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延伸。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评价,并着重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上世纪30年代初,当维果斯基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国外心理学界存在着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认为教学只是纯粹的外部过程,去适应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并不依赖于教学。[1]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以詹姆士和桑代克为代表,把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等同,认为教学既是发展,混为一谈。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以考夫卡为代表,折中了以上两种观点,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的,理性的过程,它可以为发展提供包括教学直接结果的东西。因此,教学不仅可以跟随发展,与发展齐头并进,还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 维果斯基对上述三种观点做了分析,他指出,第一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学依赖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程序是可以的,但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主要的,是从属的。第二种观点虽与第一种观点有差异,但它同样认为教学无法改变发展的规律。第三种观点并未超越上述两种观点,但它毕竟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使它本质上有别于第一、二种的观点。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正式教学造成心理的发展并创造着完全特殊的心理发展形式。这个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有关心理发展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新观点。据此,维果斯基对心理生活各个不同阶段典型的教学与发展关系作了说明。由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要点 维果斯基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新的关系点出发,对传统儿童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测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黑体字表述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正确。请读者自己考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联校侯云成提供并对本次修改负责。)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 维果斯基 ?第一种观点 “无关论” ?第二种观点 “同一论” ?第三种观点 “折中论” ?作用 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目录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1 基本含义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 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 2 分歧意见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仅供借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正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的施加影响的发展区。而教学正是把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该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结构。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进自己思考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最近发展区”。[2]故此,课程也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最近发展区,创造可教学时刻 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保守的、落后的,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若超越了“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the area between the child’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as determined by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ing”and level of development that child could achieve “through adult guildance or in collaboration with more capable peers”. It describe the proper level children could achieve. Rather than see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as Piaget, Vygotsky believe taht the processes rely on each other. We must teach the child depend on his or her development level. S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now the children’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Thus,Vygotsk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From the definition, we know it is an dynamic (动态的) concept. That i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each child is different, and one child’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Vygotsky point out that education in some degree is development. What we must care is the forming development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finished development process. Only going ahead of development can education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I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for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he believe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take place in cultural settings and cannot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se settings. One of his key ideas was that our specific ment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can be traced to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nd cannot happen without others. All our ment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are co-constructed during shared activities with others, then the processes are internalized by the children and become part of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Differ from Piaget ,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ore capable people such as teachers and parents rather than peers. Apprenticeships is an old form of teaching,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a. 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work with classmates who are a little more capable is most helpful.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meaningful in educational area. As a teacher, we must be clear about children’s component, learning style and attitude, temperament and so on. This is the level the students already have, and we can foresee the children’s potential ability according to it. Then teacher can arrange proper tasks, neither too easy nor too difficult. Teachers give students the guidance to lead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After some exercise, teacher let students do it independently. During the process, students make progress. Besides, dur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tudents are most creativity and active, they feel confident and interested in. Vygotsky died when he was only 38 years old, and he had not have time to make detais of his theory. Many years later , with the lasting efforts of many psychologists ,his theory ha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oday’s education, and widely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斯基与鲁利亚、列昂节夫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于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其中,由维果斯基最先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后继研究者尤其是达维多夫等人的努力之下,该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关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改革。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 (2)儿童是在于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孟宪秀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

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学生们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而略微加深一些层次,细化一些语言语法技巧。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老师的我们随时要给孩子们创造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的机会。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概念是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且为教育界普遍认同。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最近什么? 最近发展区最近学生的原有基础。它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 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起点应该有新的内涵: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的,即不但有“知识与能力”的起点,还应该有“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起点。 从三维基础看,从不同的学科看,起点不一定在教学之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最近”学生的起点。而且,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的起点也不尽相同,公共教学应该关注大部分学生起点,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三、“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发展体系。 不仅在“最近”的起点上要考虑三维,而且在发展的区域上也应该考虑三维。这就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明确了方向。既然是“发展”,就必须认可“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三维发展体系。教学中,教师指导

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这个发展区域的大小。教师对教学的最高追求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所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怎样取得“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新课程推进后,带来了课堂教学的蓬勃生机,如“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 然而,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学了许多“怎么教?”的方式,而忽略了究竟自己要“教什么?”的根本目的。 其实“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并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们只是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化而服务的,“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才是判断一堂好课、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的依据。 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大小的具体因素很多: 教学策略是“题海战术”还是“精讲精练”?是灌输还是启发? 教学方法读、议、练、讲等如何选择?问题如何设置? 教学手段是板书、投影还是录音、录像? 教学形式学生座位是“秧田”型还是“马蹄型”?是大班还是小班?是“长 课”还是“短课”? 另外,更重要的还有学科德育的达成。 教学一般分5个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检测)…… 要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必然是教学5个环节的整合。 四、“最近发展区”关注发展区域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发展区域的质量。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简称ZPD),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使用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度或在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可将之看做智力概念的一种不同说法。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学习者(成人/儿童、指导者/被指导者、样本/观察者、专家/新手、教师/学徒)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习者无法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行动的观点,即主张那些有更多知识和更熟练技能的人,与那些懂得的较少的人分享知识与技能,从而共同完成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就促成了认知的发展,当学习者将这种由文化作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认知的发展就产生了。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大量有人指导的参与活动;然而学生既不是从这种交互作用中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也不一定必须要自动化地或精确地进行反应。学习者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思想。根据格式塔的学说,学习常常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反映为一个知识逐渐增加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幼儿最近发展区是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础。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身水平,切记过高,幼儿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或设计过低,幼儿活动时失去挑战乐趣,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我们应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等,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目标,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例如: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小蚂蚁与西瓜船 【设计意图】吃西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经常体验的事情,但是吃剩的西瓜皮,能干些什么呢?鉴于小班幼儿的形象思维特点,以

小蚂蚁与西瓜皮为主线,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并让活动内容层层展开。幼儿在这一活动中,通过看看、说说、玩玩的多种感官体验,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西瓜皮展开想象,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及想象空间。 【活动准备】 课件:西瓜皮、西瓜皮当伞、西瓜皮当小船、西瓜皮当房子、西瓜皮当水缸 幼儿用材料:牙签、积木、橡皮泥、即时贴、瓶盖、毛线绳等、吃剩的西瓜皮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故事法导入(看课件)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草地上躺着一块西瓜皮。)这是什么?(西瓜皮)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半球形、绿色的) 二、(继续看课件)这个时候,谁来了?(小蚂蚁) 小蚂蚁高高兴兴地跳进西瓜皮里,大声叫起来:“哦,我可以用它干好多好多事情了!”谁能猜一猜,小蚂蚁可以用西瓜皮干什么呢?(互相说、个别说) 三、小蚂蚁是怎么做的呢?(看课件)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 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 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 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 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 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

最近发展区论文发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摘要:“最近发展区”也被称为“潜在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是整个高考卷中分值最高的部分,所以在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分和定位学生的当前实际水平进而通过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提高学生的潜能。关键词:最近发展区,高中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一、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题测试比重在高中阶段占了很大比重,当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和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能注意到学生们的答案而没有发现学生们为什么阅读水平上不去,即使学生们努力了成绩提高的也不会很明显。如果教师能把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俄罗斯心里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发现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仅仅通过测试就确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至少应该把儿童的发展确定为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就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就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儿童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第二个水平就是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教师或者父母或者同伴的引导和帮助儿童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就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的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事实上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可以通过教师,朋友的指导达到一个更高的潜在水平。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和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

最近发展区 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旨在阐述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深刻而内在的联系,揭示教学发挥此种积极作用的前提、途径与机制。幼儿教师应当十分警惕“有教学就有儿童发展”的错误观念,应把师幼互动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应充分发挥相比于儿童而言的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幼儿园教学 一、“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是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互动的过程如何帮助儿童内化高级心智功能。在教学情境下,这一问题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维果斯基想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解释为什么教学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在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这种“折中论”看起来十分的辩证统一,但由于它只是指出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由于缺乏联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维果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