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去北海公园划船的情景,通过所见的美景表达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

2.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分别指的是什么。

4.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感悟诗歌的表达形式。

【重点】

1.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分别指的是什么。

3.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难点】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感悟诗歌的表达形式。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分为三个小节,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白塔、绿树、红墙,后写水中的鱼儿。在写鱼儿的时候,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最后一节是写小伙伴的质疑“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可以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中得出答案。歌词中有两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一次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朗读的情感也应该不

一样。第一次是被美丽的风景陶醉,可以读得轻柔一些;第二次是面对活泼的小鱼,可以读得轻快一些;最后一次出现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快乐之中,声音可以适当地提高,读出愉悦、欢快的感受。

【教师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2.和本文有关的阅读文章。

3.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到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预习基础知识。

2课时

第课时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词。

2.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重点】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词。

【难点】

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方法一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下面老师就把这首歌放给你们听,说说感受。

(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自由说感受)是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美妙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今天我们就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背景,让我们划动想象和联想这两只桨,领略人生无限壮美的风光!

[设计意图]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一读为快的迫切愿望,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方法二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美妙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媒体播放歌曲)

2.介绍北海:(出示北海公园图片)它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意图] 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感悟,朗读时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学生练说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以及课外活动经历等资源,鼓励他们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3.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生字。

(2)把生字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印象。

(3)注意形近字的辨析:“洒和酒”、“愉和偷”、“浆和桨”。

(4)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洒”、“愉”的写法;(“洒”右边是“西”,不要多写笔画;“愉”是竖心旁,不要写成单人旁。)“荡、桨、墙”要写得紧凑。

2.认读词语。

PPT出示:

双桨白塔四周红墙环绕

轻轻洒在悄悄愉快安排

(1)读准字音,“洒”是平舌音,“绕”是翘舌音。

(2)注意叠词“轻轻”“悄悄”的读法。

3.进行朗读课文接力赛,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一读,赛一赛。

4.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读这首诗歌,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就让

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走进那美丽的北海公园。

二、精读感悟,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PPT出示: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细读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首先请学生阅读词组,通过词组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后让学生朗读。

PPT出示:

双桨白塔四周

环绕红墙轻轻

[设计意图] 生字多集中在课文的第1小节。以词组形式出示生字,有利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文研读分析打下基础。

(2)小船是怎样“推开”波浪的?

师:在河流、湖泊、大海边,同学们看到过波浪吗?看到过波浪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会举手或者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波浪)

师:小船是怎样“推开”波浪的呢?是“轻轻地”还是“重重地”呢?

生1:我觉得是“重重地”,孩子们在北海上使劲地划船。

生2:我觉得是“轻轻地”,因为是小小的船,波浪是很小的。

生3:我觉得还是“轻轻地”,因为孩子们是在游玩,不是参加比赛。

师:是啊,游玩时心情是放松的,那就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海面上,轻轻地划船,尽情地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3)研读“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师:海面为什么能倒映白塔?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生1:因为海面平静,水比较清。

生2: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海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师:是啊,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景物,颜色又这么艳丽,才感觉公园美。

(4)“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

生1:“四周”是海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海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生2:对照图画,我们来理解“四周”和“环绕”。

师:同学们看到了景物的美丽,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体会“环绕”一词所体现绿树之茂密、红墙之绵长。

2.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儿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指名提问,用手势演示)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读这一小节诗,感受景色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荡舟北海,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那么同学们在游玩时又做了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3.组词。

【参考答案】

3.飘荡鸡汤豆浆船桨推开一堆波浪狼狗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整体教学设计精选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燕子》,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 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略读《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 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3.品读《荷花》,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 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4.略读《珍珠泉》,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 泉的美丽和可爱。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出示“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这单元的主题)。 二、课例展示: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有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学习中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二)、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色? 2、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的认真,也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物。 (三)认读课文生字词 1、认读课文1-4课生字,并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加一加,减一减……),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说说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文1-4课生词,学生认读,相机引入“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解决单元的反义词) 第二课时品读《燕子》和《古诗两首》 一、品读《燕子》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授课计划(2006.1) 一、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装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术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完整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

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六册授课计划 一、学习目的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装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术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的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的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识字是下限,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要继续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装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一节课写的字不要太多,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全册共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七单元《集市和超市》为开放单元。这些主题有表现自然世界风貌的,如“色彩”“声音”“塞北江南”“鸟儿”和“奇妙的海底世界”;有反映儿童成长过程的,如“我们和我”“成长的经历”和“幻想和想像”;也有折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类文化的,如“心中有祖国”“集市和超市”“通讯”和“过年”。全册共33篇主体课文,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描绘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赞美了人类美好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目的和要求: 1、通过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喜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畅所欲言”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 4.通过“笔下生花”习作栏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5.通过“初显身手”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生活,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

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第一单元:色彩 以“色彩”为主题,反映出大自然的丰富色彩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世界的多彩。 2、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3、围绕关于颜色的习作,学习如何扩展写作题材。 第二单元:声音 本单元意在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培养倾听的意识和习惯,从中体会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音,感受生活的美好,从寓言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结合金钥匙指导朗读时根据内容把握声音和语气。 2、联系用联想和想象学习词语。积累象声词及有关声音的词语。 3、学句子,抄句子,仿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扩展习作思路,练习说什么写什么。 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 本单元的课文,表现了热爱祖国的主题,教育学生把祖国放在心中。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爱国情感。 2、学习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爱国名言及古诗。 3、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培养检索、搜集资料的习惯。 4、学、抄句子,学习如何落笔。 第四单元:塞北江南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1、课题: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3、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5、课时安排:两课时 6、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7、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8、课堂作业设计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 希望——倾听——爱惜—— 欢喜——明亮——翠绿——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1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9、板书设计: 雏菊开放的声音, 叶出绿苞,溪水唱歌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的足迹 10、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课题: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3、教学重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具准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张晨旭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拿来与接纳”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提出中国要实行“拿来主义”和批判“送来主义”、“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本文的特点是议论文体;论点鲜明,提出中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点;论据充足,正面论据和侧面论据相结合;论证形象,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清晰流畅,又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习的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述。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基础: 在认知上,对议论文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能体验和感受对崇洋媚外的行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 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2)能说出本文论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概括分析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究法。 (2)能在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送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和对“拿来主义”的肯定; (2)能体会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接触“拿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个词看上去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如果用一句几乎每人都知道的话代替这个词,这个词又变得离我们很近,这句话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样又太过抽象了,形象一点来说,“拿来主义”就相当于摘水果,对于那些成熟的,自然是要放进篮子里;对于腐烂的,就要丢在地上;没成熟的,就让它继续挂在树上。然而,这又远远比不上鲁

【K12学习】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

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3—14课时。 燕子 教学目标: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 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 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三语言基础复习资料 一、字音、字形 沼泽zhǎo 冰雹báo 烧灼zhu?盎然ànɡ堆垛du?徜徉chánɡyánɡ铿锵kēnɡqiānɡ青葱cōnɡ轻俏qiào 荒冢zhǒnɡ遐思xiá汲满jí双颊jiá斑斓lán 摇曳ya 涟漪lián yī踮脚diǎn 树梢shāo 蹒跚pán shān 颓然tuí林阴道yīn 大堤dī 翱翔áo xiánɡ萦回yínɡ咆哮páo xiào 鹰隼sǔn 嵯峨cu??丘壑ha迸发banɡ瞭望liào 瑰丽ɡuī轮廓ku?启碇dìnɡ夔州kuí滟澦yàn yù澎湃p?nɡpài 旋涡xuán 婀娜ēnu?对峙zhì万仞ran 草坂bǎn 莽莽苍苍mǎnɡ崆岭滩kōnɡ秭归zǐ汨罗江mì抛锚máo 跋涉bá马厩jiù灰烬jìn 掳掠lǔ庇护bì厄运a夙愿sù通衢qú陶冶yě缱绻qiǎn quǎn 瞻仰zhān yǎnɡ绚丽xuàn 馨香xīn 窒息zhì寥寥无几liáo 魅力mai 狐裘qiú婆娑suō剔透tī雪橇qiāo 排筏fá罡风ɡānɡ擎qínɡ颓垣tuíyuán 车辙zh?倾泻xia笳笛jiā骸骨hái 淳朴chún 疲惫bai 熏黑xūn 隧洞suì蜗行wō稻穗suì胚芽pēi 绯红fēi 蹂躏r?u lìn 砂砾lì齑粉jī缙绅jìn shēn 荟萃cuì纾祸shū翌日yì觇视chān 羁縻jīmí诟骂ɡ?u 天高地迥jiǒnɡ巡徼jiào 邂逅xiah?u 僇人lù愧怍zu?蓼洲liǎo 阉党yān 湮没yān 赀财zī抶扑chì溷藩hùn fān 缇骑tí傫然lěi 詈骂lì 蹈死dǎo 矫诏jiǎo 逡巡qūn 猝发cù投缳huán 赠谥褒美shìbāo 户牖yǒu 社稷jì褐色ha羞怯qia簇新cù鬈曲quán 赊账shē趿拉tā?lɑ脚趾zhǐ 蹙眉cù怜悯mǐn 褶皱zhě窥视kuī荒僻pì塌败tā取缔dì伛偻yǔlǚ 阴翳yì骷髅kūl?u 攥住zuàn 滞笨zhì后裔yì肇始zhào 扈从hù潜藏qián 搴阰qiān pí骐骥qíjì枷锁jiā铸造zhù媲美pì酿出niànɡ威慑sha 筛选shāi 攻讦ji?钳制qián 刮垢ɡ?u 蜕除tuì逞能chěnɡ无稽jī热忱ch?n 悖逆bai 霹雳pīlì铅砣tu?骈文pián 仰韶sháo 沉溺nì匮乏kuì崛起ju?冠冕miǎn 吝啬lìn 脑髓suǐ譬如pì孱头càn 蹩进bi?国粹cuì脂肪zhīfánɡ烹饪pēnɡran 笤帚tiáo zhou 时髦máo 鄙远bǐ缒绳zhuì阙秦ju?疏浚jùn 壅蔽yōnɡ黜恶chù睥睨pìnì汤镬hu?渑池miǎn 驽马nú袒露tǎn 飨xiǎnɡ鲰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导读: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下面一起来学习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

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二、作者介绍: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 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包含《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给 人带来新鲜感,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略读把握大意、运用拟人化 的表达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 句子。 本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篇章页”,故在开启本单元学习之前,应先引导学生对篇章页进行读读、议 议、说说,明确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形成对本单元学习的整 体认识。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大青树 下的小 学2 本篇课文通过对一所边疆 小学的描写,反映了边疆孩 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 1.认识25个生字和“假、背、 圈”3个多音字,会写26个 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

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 等成语的特点,并积累这样的 成语。 3.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准确 地读出句子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 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 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 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重点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难点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默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默写 1、熟读《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追购又急,,。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死生,_______________。死而死矣,,层见错出,。 ,! 《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五人墓碑记》五、六两段。 嗟乎!大阉之乱,,四海之大,?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视五人之死,?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人皆得以隶使之,,扼腕墓道,?故余与同社诸君子,,而为之记,, 。 3、摘录并背诵《谏太宗十思疏》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积其德义。……不念居安思危,,,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君人者,,;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 ;忧懈怠,;虑壅蔽,;想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总此十思,,简能而任之,,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功成而德衰,,。?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既得志,。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4、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 廉颇曰:“我为赵将,,,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顾吾念之,,。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鸿门宴》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之。 樊哙曰:“,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 吾入关,____________ ,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成语:秋毫无犯) __________,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成语:劳苦功高) 6、《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夫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将焉取之?,唯君图之。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不武。。”亦去之。 7、《伶官传序》 书曰:“满招损,。” 忧劳可以兴国,。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8、《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9、《庖丁解牛》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成语:目无全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折也。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成语:游刃有余)提刀而立,,,善刀而藏之(成语:踌躇满志)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语文A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语文A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9 清明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读课文时,注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昏、臣、邦、熄、葬、袖、坟、鞭;要求会写的字有:族、昏、臣、偷、割、狼、咽、治、邦、君、派、荒、熄、坟;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头昏眼花、随臣、偷偷的、割下、狼吞虎咽、治国安邦、国君、荒山野岭、熄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相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古诗,导入新课。 、提问:有一首诗寄托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哀思,谁能朗诵给大家听一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

2、揭示课题:那么清明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明节的由来》 教师板书:清明节的由来 3、谁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和体育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和体育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将其读熟。 2、标清自然段,读通读顺读熟每一句话,了解课文大意。 3、用波浪线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弄懂其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借助屏幕出示没有拼音的字,指名读。 2、借助卡片认读生字、生词。 3、开火车读每一自然段。 4、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此段内容浅显,学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伯说,与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王特以诈详为予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王(同“缶”) 距关,毋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罪) 哙拜,起,立而饮之(感) 乃令良留(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案设计

2017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课文的内容充满了童真、童趣。 《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金色的草地》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感受大自然。 《爬天都峰》记述了儿童攀登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槐乡的孩子》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从课内道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展示台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单元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独立识字,认识12 个生字,会写37 个生字和46 个词语。学会正确的用钢笔写字,把字写准确写美观。 2、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 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 是快乐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单元学习重点】 1、学会本组49个生字。其中37 个生字要用钢笔正确书写。并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一、二年级习得的识字方法自行学习生字,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3. 积累语言。将四篇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突破重点策略】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 【单元学习难点】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2、习作。运用课文中习得的词句、情感和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3、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5、课时安排:两课时 6、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 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 “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7、课堂作业设计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

希望——倾听——爱惜—— 欢喜——明亮——翠绿——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8、板书设计: 雏菊开放的声音. 叶出绿苞.溪水唱歌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的足迹 1、课题:春的消息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3、教学重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6、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会读、会写、会释义。 二、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引导感悟第一节。 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2、自读自悟第二节。 你喜欢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合作学习第三至六节。 ⑴、这四节诗中.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勾画出来.议一议。体会春景给“我”带来的快乐。 ⑵、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4、朗诵诗歌.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和赞美春天。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看谁还能捕捉到更多更新春的消息。 四、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 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讲课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学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一面,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文的门径。 2.教课时注意体现以新知带旧知,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理解的特点,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讲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3.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先着眼于把握整体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的练习扩展知识面。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预习全文,理清全文结构,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讲析第一部分。 第二教时:讲析第二、三部分,总结,练习。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1)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丈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划线部分板书) 吕叔湘(1904—),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2.指导预习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组说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如本文和下一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国古代的车马》。作为说明文,它们都有些共同点,现在我们把学过的说明文知识理一理。 提问:(1)什么是说明文? (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