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区别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区别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区别

哥特式艺术

哥特(Gothic)艺术是指8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建筑、戏剧等。

哥特(Gothic)建筑,中世纪教堂的建筑形式,以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型的天花板为特色,饰以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和宗教壁画雕塑。是天主教神权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是其优秀代表。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是指文艺复兴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於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

*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 反对哥特式建筑

知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布拉芒特(Donato Bramante)、帕拉蒂奥(Palladio)等。

巴洛克艺术

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知名建筑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博罗米尼(Borromini)、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知名建筑:圣保罗大教堂、圣安德烈·阿尔·奎亚纳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无忧宫、凡尔赛宫等。

洛可可式

洛可可(Rococo)时期起源於18世纪的法国,一开始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 演变而来,原意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

洛可可式建筑是巴罗克末期建筑风格的代表。它的主要特徵是将贝类、树叶以极其丰富、半抽象的装饰形式表现出来,并充满了曲线花纹或漩涡花纹的装饰。洛可可式室内家具也出现了相当独特的宫廷式金编镶嵌的风格。

拜占庭式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如:哈尔滨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

————————————————————————————————作者: ————————————————————————————————日期:

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如: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 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

宗教文化与哥特式建筑设计之美

宗教文化与哥特式建筑设计之美 因为一直都是比较喜欢建筑,所以关注建筑的形态也比较多,说实话,哥特式的建筑是让我最着迷的一个样式。不管是从它的外形还是里面的装饰风格,你都会为之赞叹的,在经过我自己深刻的阅读了关于哥特式的书籍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着:为什么一种文化能对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有如此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一直就缠绕着我的思绪,要想知道这个答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但是如果用心的话,我想还是能找到的。 从中世纪开始,哥特式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带有宗教的风格,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哥特式文化,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法国巴黎圣母院 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充分的体现了当代的宗教意识,即通过它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象征性的表现了中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崇拜,对天国的向往,对人生的轻视,同时,这种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中世

界的超强技艺也创造精神。从这些哥特式建筑的形态,装饰,特点和寓意都是和宗教文化分不开的。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些哥特式建筑的设计之美与宗教文化的紧密连系。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形态与宗教文化一谈到哥特式建筑,我们最会想到的就是那些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而这些形态的的特征,你是否会想到宗教文化端庄的影响力呢?当宗教文化盛行之际,大量的宗教绘画也出现在了哥特式建筑的墙壁上,比如出自马萨乔之手的宗教绘画 这些都是让我们震惊的宗教文化带给我们的另一面财富和影响。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首先以它的形式使人获得美感。在这一点上,哥特式建筑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被后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罗马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 的特点

罗马式建筑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是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它一般是在门窗和拱廊上采用半圆形拱顶,并以一种拱状穹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的支撑.而这些拱顶强有力的外延感往往又被厚实的窗间壁和墙所抑制,厚实的石墙是当时严重的封建割据和频繁的内外战争的时代特点在建筑上的反映。 罗马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源于法国,也称法国式)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米兰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风格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

圣卡罗教堂正面 圣彼得大广场

巴洛克建筑内部装修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1)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 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7)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 得微不足道。 (8)八优雅与浪漫。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巴洛克时期 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下半身出现裙裤。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这个时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一)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1、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2、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3、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4、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这些特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二)结构特征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对建筑概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由于我在xxx大学选择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所以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建筑概论与赏析,它与我的专业是有很大联系的。 关于建筑,我们知道:建筑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如今社会呢,各种因素都与人类的建筑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在发展,建筑也在发展和进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都有他各自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体味的。对于一个建筑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结构,材料和建筑过程,我们还应该感性地去看待它,去了解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针对这门课,我想论述一下“哥特式大教堂”——西方的一种很伟大也很普遍的建筑风格。 1、哥特式教堂的起源 先说一下它的起源吧。西方文化幸运的在各个时代都能开创出政治、经济、哲学及艺术上辉煌的高潮就如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推进,17世纪音乐及艺术的发展以及15世纪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12世纪时的法国就曾完美地聚合创造出哥特式大教堂,可以说是建筑领域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开始仅是对罗马式建筑进行适度但实际的改进,而这些早期哥特时期的教堂成功地演变为13世纪哥特式盛期的结构以及其后15世纪“辐射式”及16世纪“火焰式”等充满激情的教堂。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样式像哥特式建筑那样快速又广泛地扩展。 2、哥特式教堂的文化、政治意义 当然,就哥特式教堂会在那个时候在法国兴起,也有它一定的文化、政治等上的意义。当时经过阿拉伯人转译后的希腊哲理最终传入西方文化的中心,一种全新的氛围——探究真理的自由风气,在卓越的宗教思想和重视实效的对人类及自然的探究之间的平衡——导致哥特式教堂出现了。身为那个新时代的一份子,会以一种值得探究的态度审视其自身以及周围世界,同时又不失去对宗教的深刻笃信,而对于周遭可见世界的理解则成为理解伟大上帝更好的途径。这些教堂也反映了这种新精神。另一方面,哥特式教堂庄严巨大的结构象征了新的幸福生活,并反映出世俗的财务充分满足宗教目的的繁荣景象。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浅析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姓名:王玮 报考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日期:2010年10月11日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王玮 【摘要】:在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环境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到了中世纪,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所以中世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赋有浓郁精神内涵。 【关键字】:宗教中世纪教堂 建筑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空间,满足了宗教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是,宗教建筑已经成为宗教观念的反映。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他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神,是人成为神的仆奴。而宗教建筑正是这种颠倒的时间观在物质领域里的体现。 一、中世纪宗教建筑的产生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在这一时期,教皇拥有巨大的权利和影响,他能与以任一形式存在的执政员匹敌,有时甚至能控制他。无论在何地,教皇都是很权威的,这一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同样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十字军东征以及西方基督教徒和东方穆斯林教徒间的长期战争,也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民用建筑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变化无常、不稳定的特征。封建贵族和爵士觉得筑有厚厚围墙的城堡才是他们唯一的安身之处。这些城堡美丽而具有雄伟气势,但是按照现代标准,却又是冰冷而让人感到不舒适的。生活在贵族庄园里的奴隶,他们的小屋常常是用稻草和细枝混合着的黏土建造的。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西罗马灭亡后的400年邹游在西欧是所谓黑暗年代,经济文化衰落,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呢到宗教中寻求慰藉,允诺来使的基督教被广泛的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其后,随着相对稳定的封建秩序的建立,中世纪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在13世纪到14世纪这百年间的变化很大。当作为中世纪的荣耀——哥特式风格刚开始发展时,修道院和封建城堡仍然是学术和权力的重要中心。 二、宗教建筑的特点 圣索菲亚教堂532年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营造出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帆拱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巴洛克、洛可可对比

巴洛克艺术风格服饰(Baroque art)可以参考电影《莎翁情史》 巴洛克时期服装风格可分为两个时期—荷兰式服装(1620- 1 650A.D.)和法国式服装(1650- 1 730A.D.),荷兰式服装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 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因为那是荷兰盛行的(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也可以看到,那种花边一般都称为荷兰花边,因为荷兰的针织花边是最有名的)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rabat),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下面是长袜。 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 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 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记得一本书上这样形容巴洛克服饰: 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 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时兴马甲,很短很小,有点像西装背心(不过到了罗克克时期才能和现代的男装相类似),突出的就是内衣。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的内衣。 一个男人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

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比较好看。 这个时候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鞋上常常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鞋扣代替装饰。 巴洛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把靴子上部翻过来,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领子披下去,头发于是慢慢变长。后来发展成带假发。 男帽一般是宽边,帽檐微微上翘,有大量羽毛,后来又流行“三角帽”,也就是把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成为主流。帽子一般是黑色的,镶着大量的花边。因为带假发,所以一般都是把帽子折一下夹在肋下,后来成为一种礼仪。还有便帽,是在家脱掉假发以后戴的,和我们现在的运动帽子差不多。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 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无数的花饰。 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 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不过不是用支架撑起来而是用多穿裙子的方法。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起来。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和里面的衬裙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照,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的。 有时甚至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外裙一般颜色比衬裙深,衬裙有大量刺绣图案。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是最为华丽的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 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 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 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 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 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 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 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 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 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 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 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 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

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服饰风格

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服饰 摘要:通过分别描写洛可可与巴洛克时期服装的特点,再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对时尚和历史重要的影响力 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但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却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 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洛克一词可能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意思是变异的珍珠,其实这也是对这种华丽风格的讽刺. 一般来说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歌剧诞生到1750年巴赫去世之间所经过的这150年.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分成早期的荷兰风格和晚期的法国风格.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那时荷兰盛行将拉巴领(rabat)披在肩上,这是一种带花边的方形领子.外套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到膝盖那么长,裤腿包裹着大腿,下面是长袜。女性从这时不用裙撑,但为了支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得臃肿。上衣分齐脖花边大领和坦露至胸口两大类。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起来,就像香肠一样。等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便成了主宰,这种风格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主要是使用大量的缎带,复杂的花边。我记得一本书上这样形容巴洛克服饰: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白衬衣的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很流行,还有羽毛三角帽和佩剑(电影<<铁面王子>>据说是法国巴洛克风的最好再现)。那时外套里都穿马甲,为的就是突出内衣.在那时,一名男子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这简直将奢华发挥到了极至,也难怪现在法国高级定制那么发达.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最初没有领子,大领是后来才出现的。长外套的纽扣装饰得极为华丽从上到下钉得密密麻麻。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尤其是屁股那),显出贵族特有的高傲气质.当时裤子流行灯笼裤,长及膝盖紧接着是紧身长袜,一般都是红白黑三色。鞋子是方头红跟鞋.鞋上装饰花朵或缎带,晚期时将繁复的装饰去掉,变为简洁的鞋扣。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靴袜的袜子,是穿在靴子和袜子之间的一种袜子,穿靴子的时候将靴子上部外翻,露出里面的衬子和靴袜的花边,将脚部修饰得更加奢华。再来说说领子,这领子对发型也是有影响的.文艺复兴的时候因为用西班牙硬领(看过堂吉珂德的应该都知道吧),所以男人的头发必须是短的,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让人不舒服的玩意摘掉了,男性于是开始蓄起了长发,后来由于君主的影响发展成带假发,假发上往往还扑上面粉来固定型。男帽一般为黑色,有大量色泽艳丽的羽毛和花边,由于帽檐从三面向上翘,所以又称“三角帽”.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法国时期领口更深了,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衬衫肥大,袖子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当女性外出时穿披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裙子嘛,因为在腰间打摺所以显得膨大,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叉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系起来,好像窗帘那样.而里面的衬裙往往用不同颜色和质料产生漂亮的对比,而且往往上面有大量刺绣图案。路易十四时期,也就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最流行大团花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时期是过度时期,图案较小。而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转到了洛可可时期,时兴的花纹都是小碎花。巴洛克时期女人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 巴洛克美术: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特点: 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绘画与代表艺术家: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 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巴洛克著名的代表画家是彼得·保罗·鲁本斯,他的代表作品有《亚马逊之战》、《帕里斯的评判》等,他的绘画代表了巴洛克绘画的顶峰,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他以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笔触、瑰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运动突破了学院派的法则,丰富了巴洛克的表现技巧。巴洛克著名的代表雕塑家和建筑家是乔万尼·洛伦索·贝尼尼(1598——1680),他的作品大都是结构严谨,颇有气派,他的教堂建筑以圣安德烈·阿里·克维利纳列小教堂为代表,建于约1653年到到1658年,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代表;他的雕塑代表作品有《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祭坛》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1.宗教建筑选址 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 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 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 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 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最高的美,则是上帝的美,是上帝所造物的美。美是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存在就是美。 寺院开拓的参悟环境,完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优美境界。佛者以解脱为目标,为其自身的修道悟佛提供了一种世间的净土和良好的修佛环境。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大美与精神领域中的万物和合之美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山川大地中体验到无限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了观照宇宙与考察内心的合一,极富有自由审美的意味。审美的境界趋同于禅的境界,在精神上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圆融自然即为佛教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