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尽管双方的争夺十分激烈和广泛,却出现了某种相对稳定。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45年。

关于冷战起源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从研究分析的层次来看,可分为国际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

一、从国际层次看,又可具体分为:

体制论:二战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也是唯一有能力施加影响和挑战对方全球霸权的国家,而且它们也是唯一能够威胁对方生存的国家。因而,它们注定是天然的对手。这种从体制层面的分析,符合现实主义的权力学说。即每个国家在本质上都要寻求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比苏联更强大,冷战仍然会发生。英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国际政治史中,充满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二战后,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存在,若他们的关系仅仅是友善的,反而是不正常的。两极为世界政治创立了零和观,每一超级大国均视对方所得为己方所失,反之亦然。由于任何一方均无法承受对方在两极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美苏之间的竞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格局论:冷战的爆发源于二战后出现的两极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了所谓的安全困境。这种困境反过来加剧了双方的竞争。例如,当美国1945年试验并使用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苏联也启动了它的核发展计划,并在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这又使得美国加速发展威力更大的核武器,类似的行为动机驱使两国不断卷入战略武器竞争之中。按照这种观点,没有一方应该被特别指责,在当时的环境中,两方必然卷入冲突之中,这是制度本身的原因。从冷战格局上看,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使战后世界明确地区分为两大阵营,也就是所谓后来的两极格局。这两大集团在力量上和政策上逐渐形成彼此对抗的模式,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实力的消长以对方为标准,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在较量中取胜,这就为冷战的对抗性注入了机制上的动因。“冷战世界的形成事实上是当时美苏所控制的国际性的政治军事集团对立的结果。这样的集团几乎没有自主性,联合国成为冷战的牺牲品。它仅仅是美苏分歧的表演场所。”①

误解论:每一方都误解了对方的意图。一方面,美国误解了在希特勒突然入侵和苏联遭受灾难性损失之后苏联保卫自身安全的愿望;另一方面,苏联也误解了美国的利益和担心,认为美国援助盟国的企图是试图包围和挑战苏联。每一方均视对手采取了最为敌对的作法,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动。这一过程导致了一系列全球冲突的事件。两极理论认为超级大国的竞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误解论认为,通过更好地交流和相互理解,它还是有可能避免的。冷战是在相互的误解不断加深的恶劣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一方理解了对方防务政策的基本实质,冷战将不会出现,或两大超级大国的竞争将会得到缓解。可是,由于每一方领导层用以决定政策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关于对手战略意图的信息,美苏两方领导者很难走出相互误解的怪圈。

二、从国家分析层次看,可分为苏联责任论和美国责任论

苏联责任论: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这种解释将苏联描述为“邪恶的帝国”,这个帝国还将可能影响拓展到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努力,苏联将可能利用西欧战后的困境实现其战略目标。它认为苏联注定是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按照这种解释,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斯大林被认为是独裁者,他的残忍的政策和偏执狂的个性招致了被包围,而他热衷于在任何力量衰落的地方进行

35

扩张。一些当代俄罗斯学者也认为,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政策挑起了对苏广泛的敌对,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按照这种说法,如果苏联没有在战后采取了侵略性的政策,并在东欧予以实施,冷战将不会形成,或至少不会如此激烈。

美国责任论:在战后,美国一直试图建立霸权主义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并在东欧拓展其海外出口市场,而没有理解苏联在战后面临的严峻的安全问题。苏联毕竟在二次大战中丧失了2000万人口,约相当于其人口总数的10%。因此,可以理解苏联通过控制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来保护其领土的作法,因为波兰是半个世纪内德国两次入侵苏联的必经之路。苏联有权希望在它的边境出现友好的邻国。美国将苏联合理的安全上的谨慎看作是侵略计划,因此挑起了冷战,苏联被迫作出了反应。美国在战争后期拥有了核武器也使苏联更加看重自己的安全。有人认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没有对战争产生决定作用,因为那场战争已近结束。美国使用原子弹只是为了警告苏联不要更多染指亚洲事务和展示美国新式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性。在苏联拥有核武器之前,美国加重了苏联对本国安全的担心。

意识形态论:这种看法认为美国和苏联政治体制代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是这些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每一方而言,一方构成了巨大的结构上的威胁,每一方均认为对方是扩张主义,并试图以自己崇尚的意识形态来改变世界。冷战因而被描绘为意识形态和政权形式的冲突。

具体而言,这种解释认为冲突是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建立于市场、竞争、和个人选择基础之上的体系。在国际交往中它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其实质是生产方式的私有制和最大限度的夺取利润。西方的民主强调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认为共产主义是独裁、反民主和极权的。共产主义体制反对私有财产,需要对生产力和资产分配的集权制管理,对宗教自由、集会和言论等个人权利严加限制。

苏联的世界政治观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认为资本主义是战争和冲突的根源,和平只有在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推翻之后才能到来。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的演讲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没有过时,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并进而“打起仗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战争就不可避免。②除非铲除资本主义,否则资本主义的封锁将威胁着十月革命以来的成果,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只是权宜之计。

三、从个人层次分析看,可分为:

杜鲁门责任论:这种解释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因素上,认为外交政策最终是领导者的责任。例如,在美国,总统在外交事务中拥有比国内政治中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他的个人素质、信仰和思想能够对对外政策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实质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一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知道如何与斯大林打交道,凭借他的个人魅力将能够说服斯大林放弃武装,成为他的永久的朋友。罗斯福打算向苏联显示美国是可以依赖的,它将信守诺言。杜鲁门1945年4月继任总统之后,因缺乏国际斗争经验,更多依据的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策略,对苏联持更多的怀疑态度。他主要依靠对苏联强硬派助手的观点。这导致了使美苏关系紧张的不必要的强硬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把苏联逼上与美国对抗之路。

斯大林责任论:西方认为斯大林的“残忍统治”,使他在国内外的极权和残酷加深了西方国家的恐惧。这些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恐惧的世界大战,这场大战的爆发部分原因就是未能及时对险恶的独裁统治及时

36

作出反应。由于斯大林本身的原因,使得他对个人权利和苏联安全的关心扩展为西方对苏威胁的观念,西方国家的反应强化了他的偏执。

四、西方学者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从冷战起源的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将以上几种不同的观点又综合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和“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本质的反应”,③这一观点始于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相关的。到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

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派还对美国战后经济扩张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经济的图谋,压制了苏联对国家安全的必要的努力。美国谋求经济霸权和世界帝国的政策使战时合作不再具有任何回旋余地,冷战对峙的格局终于形成。修正派出现于6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反战运动蓬勃兴起,使得一些学者有可能利用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再思考,从而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正统学派的观点。

7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密,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对冷战起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所谓后修正派。总体而言,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遏制政策出笼过晚,苏联获得了有利的扩张和发展的时机,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针对美国经济扩张引发冷战的观点,后修正派依据最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经济安全仅仅是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个部分,美国在战后初期考虑更多的仍然是传统的势力均衡问题。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二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英国不仅对美国政策的转变施加了影响,还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行动,从动机上而言,英国对苏联的恐惧,使得英国决心借助美国并推动美国抵制和遏制苏联。

五、笔者认为,尽管对于冷战起源的解释充满争议,但如果我们确认了冷战的性质和冷战爆发的标志之后,仍然能够很容易地判别谁是冷战起源的第一责任者。

首先,从行为上看美国是发动者,是主动一方,尽管杜鲁门推出对苏强硬政策之前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苏联是被动一方,在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之前,苏联尚未有明确的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二战后的苏联对外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47年,目标是维持战后大国合作,巩固和强化苏联西部的安全屏障,为了这个目标,苏联在对美政策上作出了许多让步④;第二阶段,苏联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这是针对美政策的改变而提出的。因此,苏联对外政策是回应式的,无论其最终目标是什么,但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苏联的政策是防守性的。

从实力上也可以证实这一点,美国的实

37

力达到了世界巅峰,并在1949年之前垄断核武器,而苏联的实力因二战大受损失,在实力决定对外政策这一根本前提下,苏联在局部地区可能采取进攻性的策略,却不可能挑起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冷战。

从政策上,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苏联可能形成的制度上和战略上的长远威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在二战后政策的全球性也必然把苏联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和阻力。另外,美国提出的政策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遏制,即通过除直接对抗之外的一切手段抑制苏联的对外扩张和威胁。这正是冷战所以成为冷战而不是热战的政策原因之一。美国无论是经济援助计划还是军事联盟计划都没有超越这一界限,都不是为直接的军事冲突服务,而是作为遏制苏联政策的整体计划的组成部分。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在明确了第一责任者之后,还必须指出,导致冷战局面出现并持续多年的状态是由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归因于任何一方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研究冷战起源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对冷战思维的认识,事实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冷战思维与冷战密不可分,对冷战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冷战思维能够超越冷战存在于冷战之后就更加令人关注。

何为冷战思维?尽管报章杂志和媒体频繁使用这一词汇,实际上却缺乏一个共同接受的明确的定义,有些人士将其简单地与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加以等同,是不准确的。冷战思维西方有,东方也有,它贯穿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决策者的思维之中,是一种思维定势。依笔者之见,冷战思维是在长达40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下人们形成的对国际事务和相关国家对外政策的认识框架。冷战思维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对立双方出现了没有任何利益交汇点的全面对抗,这一对抗以全球为争夺范围。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两大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根本分歧的势力集团,在世界事务中相互视对方所得为己方所失,将某一局部利益上的争夺置于全球争夺的框架之下,并以此为基础作出反应,世界处于所谓安全困境之中。冷战思维过分强调国家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将其提升到在社会制度上互不相溶的较量;在冷战思维的视角中,非敌即友,非彼即此,界限分明,彼此以对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威胁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依据;经济利益为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利益服务,国家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让位于军事政治安全对抗的基本目标。应该指出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冷战思维并未完全反映对外政策的基本思路,但在这一认识模式之内,原有的真实思维可能被扭曲、夸大或误解了,因此,冷战思维带有明显的推测、假想的成份,潜在的可能威胁被视为现实威胁,甚至某些不成其为威胁或完全可能避免的冲突被明确为不可调和的危险因素,用来作为制定政策确定敌手的当然依据。

西方认为,冷战带来的一个教训在于,对于可能的潜在的制度上的本质威胁必须尽早地加以预防性的限制,必须尽早地确定对手,哪怕这个对手还远远构成不了威胁。正是在此基础上,冷战思维有了新的适用借口,遏制与反遏制继续成为一些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意识形态因素仍然是制定对外战略的外在的或潜在的动因。以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和维护西方价值观念为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便是冷战思维在冷战后时期新的翻版。无论是北约东扩还是科索沃事件,无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中国威胁论”,其冷战思维的烙印仍不难辩析。

注 释

① [美]理查德·N.哈期著:《规制主义》,新华出版

38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中国对外关系

中国近代第一个驻外使节郭嵩焘

胡代聪

(外交学院教授,邮编:100037)

摘 要: 郭嵩焘是近代第一个驻外使节。本文记述了他出使的背景、经历,剖析了他的思想、主张。通过这些论述展现了与之相关联的当时历史环境和内外矛盾的一个侧面,并从百多年来时代变化和对比中寻求启迪。对郭嵩焘毁誉纷纭的不同评价也提出了争鸣意见。

关键词: 郭嵩焘;晚清第一个驻外使节;背景与经历;开放思想;妥协主张;不同评价

一、来龙去脉话遣使

1876年郭嵩焘被中国清朝政府任命为出使英国大臣(1877年到任)。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常驻外国的使节。

为什么在外国派遣驻华使节十多年之后,清政府才决定开始派遣常驻外国的使节呢?这就必须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从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来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间互派常驻对方的使节本来是正常的、对等的。但西方国家开始向清政府派遣常驻使节的过程却并不是由正常平等交往而导致的互换使节。西方国家的公使常驻北京,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接受的。1858年6月,在英、法侵略军的炮舰威逼下签订了《天津条约》,首先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了清政府和英国可“交派秉权大臣,分诣大清、大英京师”。1859年战火重开,英法联军扩大侵略,于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大肆掠夺,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在这种形势下,英、法公使才得以征服者的狂傲姿态,大摇大摆地进了北京开设使馆。

清政府虽然在1861年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但对派出常驻外国使节这件事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直到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被扑灭之后,清政府才开始对这个问题有所考虑,而对清政府的考虑起了推动作用的却是两个外国人:一个是清政府任命为“总税务司”而实际上是外国侵华势力代理

社,1999年,第4页。

② [美]沃尔特·拉弗贝著:《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4页。

③ 罗伯特·马多克斯:《冷战修正主义的兴起和衰落》,载于卡尔顿、莱克合编《冷战辨论》,纽约,1988年版,第96页。

④ 张小明著:《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12-13页。

39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冷战起源

浅析冷战起源 摘要: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苏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外构想英国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前后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苏联、东欧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其结果之一是最后导致了东西方冷战退出历史舞台。东西方冷战是战后近半个世纪里国际关系的主流,其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了解冷战起源是分析冷战的性质、冷战的发展及其终结的前提,也是探究冷战对当今国际关系影响的前提。冷战起源是一个多因素产物,其中有深层次的原因,也包含美苏两国战略构想的冲突,因此,要对冷战起源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冷战之所以爆发,源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以18 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原则为立国的思想原则;苏联则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苏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二战中双方由于遭到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暂时捐弃前嫌,结成了联盟, 但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溃败, 双方结盟的基础逐渐消失, 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抗又重新浮现。1 9 4 5 年 4 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说: “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1)这表明斯大林有乘胜利之机扩张社会主义的意图。二战末期, 在苏联帮助下, 一大批东欧国家获得解放, 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苏两国根据大战的进展和战后的局势,都努力扩大自己意识形态信仰的影响范围,在力所能及的地区建立和维护与自己类似的制度。 对于冷战的意识形态性质, 西方政治家和学者从不讳言, 并着意渲染。如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2)布什在冷战结束后坦率地承认: “40多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及其对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的威胁进行了斗争” ,并欢呼“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 ……这是民主和自由的胜利。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念道义力量的胜利”。(3)西方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正统派们也认为冷战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侵略勇敢的根本的回应”。(4)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着意把冷战描绘成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是为了给他们所从事的冷战戴上一个神圣的光环。但不可否认, 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抗争是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冷战起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在乘胜前进的同时,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苏联这样做虽然含有乘胜扩张共产主义的意图,但主要还是从保障自身安全考虑的。 苏德战争虽然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使苏联遭受空前的浩劫。战争给苏联造成了2 000多万人的死亡, 1 710 座城镇、7 万多个村庄和3万多家工矿企业被毁,直接经济损失估计高达25 600亿卢布(5)。这样,如何有效地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国家安全,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外战略构想的中心课题。斯大林希望战后继续维持苏、美、英三大国合作,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持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同时,鉴于苏联历史上所遭受的几次大规模入侵来自西部,斯大林力图通过把苏联西部向外推进,并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联友好的国家,把昔日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此外,削弱德日等昔日仇敌,在中近东和远东尽可能谋取一些权益。罗斯福的亲信,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关于冷战起源研究概述 葛兆富 摘 要: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 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0、/苏联 扩张论0、/美苏共振论0、/英国主动论0、/综合作用论0,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 出一个头绪。 关键词:冷战起源;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 合因素论 /冷战0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四十多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冷战的影响,至今余波犹存。本文将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情况加以概述,以使史学/鉴往知来0之功能得以发挥。 关于冷战史研究,重中之重是起源问题。中外学者、政客围绕着在冷战起源中各大国应负何种责任,起了何种作用;谁是主动挑起者,谁是被动应战者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美国霸权论0。持此观点者多为苏、中学者,也有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一手导演了冷战(1)。中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 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竺培芬认为,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是二战后期两国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战后美国实力雄厚,处处盛气凌人,成为冷战的发起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2)。 张宏毅、董宝才指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并指出,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0和/划分势力范围0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0(3)。 美国修正学派史学家认为美国应对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负主要责任,阿尔佩罗维茨、霍罗维茨、威廉斯和费波等为其代表。阿尔佩罗维茨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并不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而是要向苏联炫耀实力,希图以此使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有所收敛(4)。霍罗维茨认为,杜鲁门上台伊始就改变了罗斯福 的对苏怀柔政策,是美国分裂了战时同盟,发动了冷战(5)。威廉斯等人认为,二战后美国所推行的是一种 对外经济扩张的政策,目的是占领海外市场,建立世界霸权,于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6)。60年代末,美国新左派史学家也同样强调,/至少是美国决定了冷战的发展进程0,因为/它比苏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去影响冷战的发展0(7)。 其二、/苏联扩张论0。此观点流行于西方政界与学界,特别为美英史学家与政客所乐道。西方政客的/铁幕演说0、/八千字电报0、/多米诺骨牌理论0、/烂苹果理论0、/杜鲁门主义0等等,全都渗透着对苏联扩张的忧虑和恐惧,认为必须对苏联进行遏制。西方学界则配合政客的需要,大力抨击苏联,把冷战的责任第18卷第2期2001年6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Vol.18No.2 June 2001

美苏文化差距对冷战发源影响

美苏文化差距对冷战发源影响 美苏文化差距对冷战发源影响预读: 摘要:相关文章:美苏文化差距对冷战科学解释以及历史解浅谈希腊理性思维文明发源阶段性理论深究工业化以及英国古代罗马与中国的交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小议日本隋唐史研究探索现代中美史研究博洛尼亚历史保护的剖析全球化时期的红剖析近代早期英国国美苏文化差距对冷战发源影响范文一、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包括政治上的对抗、经济上的封锁、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等等,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冷战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冷战的研究也成为了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也从多个角度讨论冷战的起源.本文则从众多因素中择取一支即从美苏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价值观分析文化冲突对冷战起源的影响. 二、美苏文化的差异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哲学卷对文化下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1、美国的文化 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文化却源远流长.美国最初是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是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最初的移民肩负着上帝所赋予的一种特殊使命,来到这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要建立一座“山巅之城”,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的使命观,而且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这种使命观对美国处理与外部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自诩为拯救其他黑暗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它要把圣光投向其他地区,使命观这种文化价值观就成了美国推行他的文化霸权以及政策的最好借口.正如美国

著名政治家威廉?富布莱特指出:“我们绝大多数人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并笃信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当你查看一下外交政策就会发现政治领袖们的慷慨陈词,坦诚地谈论理想,却很少描述他们的真实政策.” 此外,美国是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为立国之本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完美最合理的制度,正如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说“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国家将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它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始终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再加上美国人认为美国有责任让其他国家接受这种世界上最好的政体.作为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政府决策人物很难摆脱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他们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他们受到了使命观和自由民主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作出了甚至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决策.如杜鲁门总统认为“世界各地自由民族均期望吾人之支持,以维持彼等之自由”.美国决策者们认为美国优越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注定要领导世界.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并将其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推行全世界,而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意识又成了获得了美国人民广泛支持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基础. 因此,美国要求领导世界,要拯救和统治落后民族向其他国家输出 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排斥异己价值观,而这便与另外一个欲实现全球扩张的国家即苏联产生了矛盾. 2、苏联的文化 由于东正教的信仰,俄罗斯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大国使命感”.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思想“我们出生在西方死亡的时刻”俄罗斯民族认为,只有东正教代表了基督精神,西方的新教对基督教精神的歪曲.因此,俄国而且只有俄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负有继承和捍卫基督教的历史使命.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大国、强国、肩负起他的特殊历史使命,占据它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决定世界的政治命运,这已经

试论冷战的起源

试论国家利益与冷战的起源 2012级历史本科班魏小栋 内容提要:二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昔日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新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和二战后崛起的苏联在战后战略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成为冷战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国际新环境美国苏联英国战后战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外交政策 史学界开始对冷战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与冷战的爆发同时开始的。美苏两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开始的都较早,但是俄国的史学家们一直到苏联解体以后利用大量新解密的有关冷战的档案文献,对冷战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新的观点:美苏两国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那林斯基《苏联对外政策和冷战的起源》,这一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冷战由美国挑起,它应负全责”的观点——几乎在冷战时期占据着苏联史学界冷战史的统治地位。 西方对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美英两国为代表。史学界根据时间和观点的不同将冷战研究学派划为四个派别,即正统派,修正派,

后修正派和非极化派。1总的来看,他们的观点与苏联冷战史学派的观点相较,即有着相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起初:美苏都将冷战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对方。后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美苏对冷战的爆发都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西方在整个冷战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发展性,即: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归咎于己——双方都负有责任——第三方对冷战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仅体现了研究的深入性,同时也为其他各国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着兼容并包的特点。 本文作者将综合各方面的主要观点对冷战起源进行探讨。 一战后世界的新局面 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欧洲人民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她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难以恢复的损失。 英国作为欧洲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反法西斯斗争坚持到底。同时,战争也给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战争中,近三十万英军战死,六万平民丧生,英国的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的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毁,三万五千名海员被打死。2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战时的年费开支多达二百五十亿英镑,美元与黄金储备已消耗殆尽。为了进口武器,英国出卖了四十二亿英镑的海外资

冷战的起源浅析

冷战的起源浅析 论文导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和领域。在东欧建立“安全带”和确保东欧势力范围。关键词:战后的世界,意识形态,安全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持续了接近半个世纪,对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论文发表。“冷战”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194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后来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引用。“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一言以蔽之,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和竞争状态,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和领域,是一种暗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同时又是以和平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战争状态。 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起源莫衷一是。美国学者就此问题的看法可以分为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三个学派。概括讲,“正统派”在四五十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冷战不可避免,是因为苏联队外扩张政策和集权的政治制度。“修正派”在60年代末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冷战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苏联主要是自卫的,如果美国不疏远苏联,冷战或许可以避免。美国向苏联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的政策和行为方式,迫使斯大林与西方敌对。“后修

正学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国和苏联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一系列的决策错误和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在冷战中的作用。苏联学者对于冷战的看法,基本上是苏联政府的观点,即美国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和“实力政策”等是冷战的起源。 那么,又是什么愿因使得美苏两大战时盟友走向冷战的呢?从历史的长镜头中考察冷战的起源,不仅要考察冷战爆发的国际背景,还要考察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建构等方面。 一、战后的世界 (一)战后美苏两个力量中心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战争波及到的世界诸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美国在这次战争中一跃而成为全方位的世界性大国。从1939年到194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1.2倍,出口增长了1. 8倍。战后初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化黄金储备的2/3,工业生产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由于军火订单的刺激和政府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还垄断着原子武器的技术,拥有庞大的、先进的空中力量,是世界上最大海军强国,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是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物质基础。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受了严重的损失,丧失了15%的人口和50%的基础设施。40%以上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被洗劫,农业总产

欧洲冷战的起源

欧洲冷战的起源——对战后苏联外交战略的思考摘要:冷战,20世界国际政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把世界格局划分成两个阵营,苏联和美国在其中充当着领头羊的作用。作为一个建立仅仅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苏联在冷战拉开序幕后需要做出很多重大的调整,其中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调整显得尤为突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是苏联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1,冷战内涵 判断冷战内涵有三点:1、是否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2、是否形成了两大集团、不同阵营的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3、冷战而非热战,并非是直接战争冲突。从这三个标准判断可知斯大林、丘吉尔的演说和伊朗危机都不是冷战的起源。沈教授本场报告重点根据对苏联档案的解读分析苏联战后对外关系的重新确定。沈教授指出,“凯南报告”认为苏联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要求扩张,在逻辑上说的通,但重要的是事实上斯大林是否要搞世界革命? 一从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提出“一国社会主义论”的背景,这一论说的提出标志着苏联在理论上放弃了世界革命。在现实上苏联又利用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和手段,成立共产国际,但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逐渐承认,斯大林不再以革命领袖出现而是以大国领导人出现,共产国际成为苏联外交工具。1943年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是为了取得英国等西方信任。共产国际的解散也标志着苏联战后外交是与西方合作而非对抗。 二从苏联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用事实证明了这一观点。二战末期苏联处于极度匮乏、贫困的状态,苏联的出路在于和美国等西方合作。苏联通过工业化、集体化实现发展军工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已经形成了制度,是这种军事制度,无法在常态下延续,是二战挽救了斯大林模式。所以苏联战后必须和美国合作,与之决裂对抗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苏联在战后初期促成周边国家都搞联合政府,一方面维护自身安全,又让西方放心,实现和解。从伊朗危机、土耳其希腊危机等单个事件看都是斯大林机会主义的产物。同时美国杜鲁门宣言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苏联看法的转变,但这不是冷战的爆发。冷战是双方都采取政策,形成对抗的。苏联冷战政策的起点是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首先是1947年5月在法国政府危机,接着在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共产党被排挤出政府;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又让苏联感到美国在挖自己在东欧的墙角;苏联召集共产党成立“情报局”,这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浅析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 【摘要】:冷战是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对抗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美苏两国政策直接碰撞的侧面反映,也是英国推波助澜的历史产物。 【关键字】:冷战起源;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美苏政策;英国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它始于战后初期,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持续进半个世纪。本文主要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战后两国政策及英国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是做探讨。 一、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立 美苏两国意思形态及社会制度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是直接对立的,冷战之所以爆发,其理论渊源正是源于两国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冲突。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亨廷顿认为,意识形态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基础性资源①;而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正如罗斯福的亲密助手霍普金斯所说:“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励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外交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和权利。我们坚信,我们具有生命力的民主 政体是全世界上最好的”②。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基地与壁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最终目标正如斯大林所说:“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比它更稳固,更优越。”“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含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因此,它的发展并不是平稳地

关于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 摘要: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冷战的起源不能单一的归结为某一方的单一因素所造成的结果。更不能主观的解释这一问题。 关键词:冷战、起源、世界格局、意识冲突、国家利益、 在讨论冷战的起源问题时,大多人认为冷战起源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冷战不仅是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其中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冷战是二战引起的世界格局重新调整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

格局。 其次,冷战是在战后构建新的全球性的世界体系、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体系构想的冲突是冷战产生的根源。世界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全球化的过程,这使大国更多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看到,在粉碎法西斯之后,美苏作为最有能力决定战后世界安排的国家,他们对战后世界的构想是冲突的。 第三,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各项重要领域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第四,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国家利益的内涵与外延取决于一国的实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多种因素,因而并非固定不变,而且各国有别。战后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最基本内容是维护苏联安全,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为此,苏联在战时、战后着手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计划和措

冷战起源

冷战的起源 首先我解释一下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上提到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学术界的争论、第二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以及第三部分是中国学者的观点。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 这一部分我主要看的是刘金质的《冷战史》以及郭建平、岳占菊在东方论坛发表的《试论冷战起源的几个因素》还有美国雷蒙德。加特霍夫的《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英国约翰。W。梅森的《冷战1945-1991》,以及在知网上拉的一些文章。在讨论冷战的起源,西方学者分为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后修正学派。 传统派:对冷战的起源的解释一开始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完全吻合,故称为传统派。持传统立场和观点的许多人就是当时制定对苏政策的重要人物,如杜鲁门、赫尔、贝尔纳斯、凯南等等。传统学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个人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是追求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企图通过世界革命使苏联式的共产主义统治整个世界。苏联是冷战的发动者,美国仅仅是对苏联的扩张做出必要的反应,以防止极权主义的蔓延,保障自由世界的安全。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张主义传统,又有列宁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苏联号召和推动革命、摧毁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斯大林的专制制度强加于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它的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日益扩张的政治意志,毫无顾忌地扩张革命。因此,传统派认为美国对苏联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在美国,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50和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特别是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把这一主张发挥到极致。美国传统学派围绕具体问题又分成三个支派:一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者谴责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明确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并采取果断行动制止苏联的扩张,他们在共产主义威胁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没有有效的制止苏联的扩张。二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为美国冷战政策辩护、喝彩,他们否认罗斯福出卖美国的利益,歌颂杜鲁门主义是抑制苏联的扩张和最终战胜孤立主义的一个大胆的开端认为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采取的坚决而制定政策恰到好处,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三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者同样把冷战的根源归因于苏联的扩张,特别把斯大林在东欧违反雅尔塔协定的行为看作是冷战的重要起因。但传统派一致指责苏联开始了冷战。他们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所达成的一切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整个欧洲。他们断定,由于苏维埃制度和苏联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加上沙皇俄国的侵略传统,导致冷战的不可避免性。小施莱辛格认为,俄罗斯帝国主义。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驱使苏联谋求同西方的对抗和获取对世界的统治权。传统派认为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扩张和进攻性,破坏了战时协议。处理东欧问题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他们断定苏联在东欧的行动明显背弃了欧洲解放宣言对自由选举的承诺。因此美国需要作出必要的反应。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原苏联档案的解密,美国的许多报刊及学术刊物反复论证,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传统观点是正确的。传统观点死灰复燃。支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确信,苏联决策者不知道自我约束,无节制地进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需要不加考虑,他们是冷酷、野蛮与专制的。 修正派: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术界一些持修正主义观点的人对传统主义提出了挑战。修正学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传统学派的说法。修正派引入了经济压力和原子压力,认

高中历史: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

高中历史:史学界关于“冷战”的起源的争论 “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重要问题。 美国史学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政府对威胁人类自由的“共产主义侵略”所做出的“勇敢反应”,苏联是挑起“冷战”的罪魁祸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最先引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观点认为“冷战”是美苏两国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史学界: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对于苏联对外政策在“冷战”起源上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冷战”是战后美苏共同采取强硬政策的结果,认为苏联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还有的观点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材料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对……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示例一: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_省略_妮老师的_冷战的起源与反思_有感_黄牧航

【收稿日期】2012-09-02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主体观念,资源观念,生成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1-0014-03 总第658期Sum No.658 2012年第21期No .21,2012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角度去理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听邓晓妮老师的《冷战的起源与反思》有感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新课改推进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有点扑朔迷离。随着教师们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活跃,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尝试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对这些尝试的评价,又似乎越来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了。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很多,评价量规也不少,但我觉得,无论是哪种理论或者方法,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和评课者都绕不过去的。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平时听课,我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去进行观测、思考。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拷问一节40多分钟课的价值, 也可以拷问一名教师对整个中学历史教育的理解。一旦有了好的观察点,就容易抓住教师授课中的闪光点,又不容易被教师授课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迷惑。 在中国历史教育学会2012年会的珠海会议上,我认真聆听了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的邓晓妮老师讲授的《冷战的起源与反思》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从以上的三个角度去进行分析的。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教什么”根本就不成为问题,课程标准怎么写、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嘛。问题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完全有必要有理由继续追问下去。一般说来,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要求,我们没有太大的改变空间;而教科书仅仅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我们拥有较大的发挥创新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用”教科书,而不是 “教”教科书。用教科书又意味着我们需要以课程的观念来理解教学,而不是停留在把教科书当作是圣经的观念上。课程的观念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课程的主体观念———教师就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教师本身;二是资源的观念———最好的资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积累起来的,不能够指望某个团体或机构给你提供整套的符合你心意的教学资源;三是生成的观念———最好的课程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 反观邓老师的这节课,如果以上述的三个标准来衡量,我觉得她基本能够以历史课程的观念来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冷战的起源与反思》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要求的课,属于邓老师自己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的课。她觉得冷战起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思维训练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专门把它提取出来讲授。这意味着教师能够不唯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处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就是主体的观念。在资源呈现的环节上,邓老师所运用的基本是她所教学生的漫画作品,通过对6幅漫画的评论,建构起整节课的体例。漫画虽然是学生创作的,但当教师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时,就成为极具 教学设计 14

浅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浅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战后的美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战后的苏联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远不如美国,但其陆军数量具世界首位,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它通过帮助和支持当地共产党在东欧国家与亚洲某些国家建立的政权以及借助亚非拉地区反帝、反殖民力量等等,也成为世界上另一个力量中心。使世界形成两极格局。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下,双方相互敌视和斗争,矛盾日益加剧,最终走向了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所代表的两大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分野和对立,是冷战得以发生的另一个必要的基础。美国谋求建立政治上贯彻自决原则、经济上实行门户开放的自由国际主义战后秩序。苏联则确信,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大国是战争的根源,并认为他们总是企图扼杀共产主义苏联,因而不断的支持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企图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而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两国由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两国间很难形成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难以实现彼此间的合作,“安全困境”的在所难免。 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正是因为当时美苏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才促使冷战的出现在国防政治格局中,每个国家所追求的最高利益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安全当一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时,它对安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突破自身疆界的限制,进而把国际政治格局纳入其安全利益的范围之中美苏在制定各自的全球战略目标时,归根到底是依据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