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内容提要】

清人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自开辟以来,天地万物,“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又曰:“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今以此论衡之义山诗,诚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盖义山诗正是以其“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特点,而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功,并拥有千古永恒之魅力的。

一义山诗之情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义山可算得是极为多情重情钟情的一位诗人,乃至有人称其人为“情禅义山”(吴言生《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誉其诗为“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诗概》)。盖义山之多情善感自有缘由,首先,“沦贱艰虞多”(《安平公诗》)的孤苦家世,父祖辈一再年寿不永的遗传,衰微动荡的时代,这一切都无不在青少年时的诗人心头蒙上层层阴影,而“内无强劲,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也使身处中晚唐那个讲究勋阀门第社会环境中的义山对自己的前途难以乐观自信。源于此,义山从很年轻时就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就懂得感伤身世,十六岁时便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美质难遇之慨,十八岁时便有了“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的不祥预感。以后也不断感叹“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这种被王蒙先生称之为“先期愁人”、“先期悲叹”的“夭折意识”(《对李商隐诗作的一些理解》,《双飞翼》,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8页),确实是诗人多愁善感性格的深层因素。以后应博学宏辞科考的落选,授馆职未移时因人作梗外调为尉,县小官微处处遭受摧抑的屈辱生活,“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的党争夹缝中的尴尬,羁泊天涯依人作幕的孤凄境况,再加上爱情生活的屡遭间阻,“厄塞当途,沉沦记室”(朱鹤龄《笺注李商隐诗集序》,见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3页)的落拓困穷,种种经历使本来就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更加形成了一种如同潜意识的解不开的情结,一种无法排遣的思维意绪。正是这种情结意绪具有“惝恍以为情”的特点,一方面是若有所失,另一方面又是若有所望。于是诗中既多迷茫失落之情,又多缠绵执着之情,既多无端兴起、虚括难明之情,又多寄慨万千、沉博绝丽之情。

比如,《锦瑟》诗中,一方面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另一方面又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晓梦迷蝴蝶”,尽管往事如蝴蝶翩飞般的美丽动人,风情万种,但此时回首,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却只有一片迷惘、失落,乃至如梦如幻般的感觉。“春心托杜鹃”,尽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其二),但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甚至魂化杜鹃,那炽烈而又沉挚的情思,也要通过声声泣血哀啼倾诉出来。这是何等的精诚,何等的缱绻执着,真真是哀感顽艳至极!又如《赠柳》诗:“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柳的掩映章台,参差郢路,如碧玉之妆成,如丝绦之垂拂,是何等的风流袅娜,秀媚纤柔,因此诗人禁不住要“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了,这既是写柳对人的依依不舍,也是写人对柳的情牵意迷。堤再悠远再漫长,路再回环再曲折,也挡不住多情诗人的追寻求索,那一番芳菲悱恻之情,甚至可以相随相伴到天之尽头。然而,尾联“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写美好的事物终归幻灭,柳也不能例外,一旦化为漫天纷飞的杨花,落在青楼中,沾在酒旗上,就将“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了。在一片杨花如雪的迷漫怅惘之中,诗人结束了他的诗,然而其情就此终结了么?非也,“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诗人之情思,还在始终萦绕着柳那昔日摇曳春风的无限袅娜风情,“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尽管当时就已惘然所失,但直至生命尽头还要反复追忆。尽管造物者是那样的何其“忍”哉,但我们的诗人却是何等的多情不忍,在这样的迷茫失落的悲剧之中,却蕴含着多么缠绵多么执着的情思情愫,这难道不是极其感人的吗?

王蒙曾以“混沌诗”说义山,认为义山诗具有通情通境的特点,他以《锦瑟》为例,指出义山不少抒情诗中的情思其实都是非常朦胧的。“它不是因一人一事一地一时一景一物而发,不是专指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时一地。”(《再谈〈锦瑟〉》,《双飞翼》第16页)并认为义山诗具有一种“无端”的特点。“无端”,乃是义山诗经常出现的虚词,如“秋蝶无端丽”(《属疾》)、“今古无端入望中”(《潭州》)、“无端嫁得金龟婿”(《为有》)等,这无端兴起的情感思绪,似乎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没来由,但却正显示了诗人伤感情怀的极为敏感与普泛。从敏感来说,他触处无不生情,无不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平居无事,他不是感到“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就是感到“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春雨》);宴饮欢会,品尝嫩笋,诗人却突然会有一种“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的肺腑之痛与不祥预感;梅本是文人骚客爱赏之物,可诗人竟会对其生起无端恨恼,一再发出:“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忆梅》)、“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扶风界见梅花》)的悲慨;而当林花开放,正当其盛时,却又仍旧还是免不了“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日》),谓花之未落犹愁思之未能释放也。春风秋月,鸟语花香,蝴蝶翩跹,本都是人间难得之良辰美景,可义山却会感叹:“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属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会痛心“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他分明会担忧:“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月》)!那一树亭亭、青枝碧叶、翠盖蓊翳的绿树,在诗人看来,却只是“一树碧无情”(《蝉》),艳则艳矣,美则美矣,然又何其冰冷彻骨、惨淡无情。如此种种,都岂不是有点太不可思议,亦即太无端了吗?诗人的痛点是那样的多,他的无端之愁情也就如此之多。正如王蒙所说:“爱和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当然,深到一定的程度,爱和恨又都不是一缘一故那样有端的了。”(《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双飞翼》第73页)而从情思的普泛而言,正因为诗人心头缠结的情思太多太深太复杂,所以往往由此情及彼情,情情相通,物物相感。即如历来争论得最多的《无题》诗,究竟是写爱情,还是感叹身世,亦或是对令狐等人的陈情或怨嗟,古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对此类似乎人人能作郑笺而又人人无法实证的诗作,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说:“可能由某一具体情事触发,然当其融合其他情事,形成有典型性之艺术境界时,意义自不限于某一具体事件。若必探求义山何以有此类作品,则其一生政治与爱情方面之追求与失望,皆为其生活基础,其给予读者之实际感受,亦即前述如怨如慕、执着追求而又不胜怅惘之情绪。”(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97页)我们认为,这种无端而虚浑的情思,带有极大的概括性与普泛性,如《锦瑟》之内涵弘博深广,就显然已经不是对爱情之追忆或对亡妻之悼伤等具体情事所能包容的了。又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所寄寓也未必就仅仅是爱情间阻之慨,诗人若不是在人生道路上一再遭受多方挫败阻隔,又焉能发出如此沉重乃至绝望的叹息?又如“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诗人怜惜同情的恐怕也不止是这位独处无郎的深闺“神女”,这其中难道就没有融合他自己屡遭朋党摧抑,而又始终未遇有力援助,乃至独抱美质而孤弱无依的诸多人生体验吗?刘学锴先生在分析义山以写爱情为主的《无题》诗时说:“尽管诗人主观上未必有意识地要另有寓托,但郁积于胸的涵容深广的普泛性人生体验,却使他在抒写爱情体验时也不由自主地触类旁通,将广泛的人生体验渗透融合在上述诗句中。”(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第41页)由此看来,诗人之所以要将这类诗冠之以《无题》,其中虽然有难以明言的隐衷,但恐怕也是因为其创作缘由的无端与所包蕴情感的极为丰富复杂乃至难于概括吧。

义山诗中之情这种既无端虚浑而又寄慨深远的现象,也早已为许多前辈诗家意识到,如杨亿谓其“包蕴密致”(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引),钱谦益说其“沉博绝丽”,叶燮则认为义

山诗“寄托深而措辞婉”。明人钟惺、谭元春编选《唐诗归》,对义山诗更是多以一“情”字予以评价赞赏,如谓其“情寓纤冷”、“苦情幽艳”、“深情苦语”、“无谓而有至情”,不一而足。今观其诗,确如所论。如“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落花》),“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这是义山惜物之多情;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正月崇让宅》),这是义山怜人之深情;如“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崄巇”(《荆门西下》),这是义山伤春伤别之重情;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二首》其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这是义山无怨无悔之痴情;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这是义山对弱质芳姿的情有独钟;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这是义山对情的无比执着与自信;如“天荒地老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过楚宫》),“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更是义山的自恋自伤自困于情。不必说“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房中曲》),“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哭刘》)那些对亲人对友人之无限深情,即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汉宫词》),“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复何如”(《筹笔驿》),“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宋玉》),“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唯事楚襄王”(《席上作》),“任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读任彦升碑》)。诸多伤今悼古的“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之情也极为普泛地充溢弥漫于诗中。诗人说:“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正是对自己性格秉赋最清楚的认识。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说“三李”诗,谓太白是才气,长吉是才思,义山是才情(《三李诗鉴赏辞典·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诚为的评。要之,缠绵的情,执着的情,无端的情,普泛的情,哀怨的情,迷茫的情,凄怆的情,失落、虚无乃至幻灭的情,自我封闭的情,可望而不可及的情,都融铸在义山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无比爱恋与无比伤感之中,既惝恍迷离,又深挚痴顽。正是这种种来自对人世、人生无比执着眷恋之情,使他既伤感又爱赏,在这样“精致的忧伤”、“曲奥的内心”以及近乎“一种疾患,一种纠缠,一种自我封闭乃至自我噬啮”(《雨在义山》,《双飞翼》第50页)心态中,诗人该如何尊重情,尊重自我,乃至珍惜人生,珍惜人世?就义山而言,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诗心对诗境的熔铸与构筑来寓托种种迷离惝恍之情,使自己的这种缘于对人世的爱恋与伤感的情怀成为一种艺术品,而自己那充满忧患苦难的人生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可能得以超越,得以实现。换言之,只有以义山之才驱遣义山之情,以义山之情葆育义山之才,才能将现实世界中的无限深情化作一种美丽的诗意栖居。

二义山诗中之事

近人张采田在其《玉溪生年谱会笺》中曾以“潜气内转”说义山诗。潜气,当然是指诗人郁结着的情结;内转,就是转入内心。“转入内心,则是古今中外一大批作家特别是诗人的实际。特别是一些在‘外务’中屡受挫折的文人,作为一种补偿,一种‘移情’,转入内心,转入一种类似自恋自嚼自味只是无以自解的沉迷状态者,比比皆是。”(《混沌的心灵场》,《双飞翼》第107页)“如是诗人从心灵出发,以内转的潜气为依托为根据,精心搜索编织,铺陈营造,探寻寄寓,建成了他特有的城池叠嶂、路径曲幽、陈设缛丽、堂奥深遥的诗的宫殿,诗的风景。”(同上,第110页)也就是说,当义山心中之情充溢到不能自已时,便为自己找出一种最好最理智的发抒的方式,那就是将这种情感诗化,首先就是将情通过诗心的酿造转化为意象与意境,因此诗中之事乃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化形式。

比如在《蝉》这首唐人咏蝉之三绝唱之一的佳构中,诗人将自己虽有高洁志行却到处遭受困厄,虽然反复倾诉衷情却始终无人理解的一腔悲愤,融契入“高难饱”、“恨费声”之蝉的形象

与蝉的遭遇之中,终于幻化出“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样一种极为悲怆动人的凄美情境。钟惺之所以说它“冷极幻极”,正是看出了这幅画面中寄寓了作者既迷离惝恍而又无限悲凄的身世之感。又如《流莺》诗:“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这也是义山一首借物寓情之作,首先,流莺之“流”字,就融入了义山一生参差漂荡、辗转不定、无可自持、无法自主之人生感受。颔联中,诗人进一步借流莺之悲惨境遇写自己之苦闷情怀:“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这是多么深重的人生悲慨,然而又是多么诗意的形象展现。盖义山以一旷世难有其俦的才情富瞻之人,尽管其情思绵邈、文辞斑斓,一如流莺之歌喉曼妙宛啭,但其中本意又有几人能省察呢?虽前有崔戎、令狐楚、王茂元,后有郑亚、卢弘止、柳仲郢,也曾得到他们的器重与赏识,但皆有良辰而无佳期,机缘屡失,抚今追昔,面对如此人生遗憾,又焉能不痛彻心肺!在这里,诗情托于流莺,流莺承载诗情,真可谓是即心即物,即物即心,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在一种无比凄婉动人而又无比深入细致的审美体验中,莺之意象与人之情思已经完全浑融一体。冯班说:“颔联入神,通体凄婉,点点杜鹃血泪矣。”汪辟疆云:“三四句喻己屡启陈情与见之诗文者,自有肺腑之言,而他人未必能共谅,此良辰佳期之所以不至也。”(转引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92、893页)皆是知音人语。

关于山的诗句_诗词

《关于山的诗句》 1、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2、忆在山中时,丹桂花葳蕤。 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4、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有关山的诗句。 5、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6、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7、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 8、雾密前山桂。 9、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2、碧井床空天影在,小山人去桂丛疏。 1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14、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1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6、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1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8、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19、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 20、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21、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22、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2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4、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25、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 2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8、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29、山云漠漠桂花湿。 30、丹桂得已晚,故山归尚遥。 31、唐寝汉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 3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4、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35、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 36、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37、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有关山的诗句。 38、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39、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40、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

悟道诗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

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谈谈古诗的理趣

谈谈古诗的理趣 内容摘要:“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其实,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 关键词:理趣;意象;意境;比兴;鉴赏 “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东晋与宋代的士人,集中、大量地进行了以理入诗的创作,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总论》),宋代的道学家以理语入诗,“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之压韵者耳。”(刘克庄《跋恕斋戒诗存稿》),徒具诗的形式而破坏了诗歌的审美艺蕴,都遭到诟病。理与诗,似乎如同水与火不能兼容。其实不然,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描写的对象虽然是个别的、具体的,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这样的诗,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比如陶渊明的诗,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典范。在诗人淡笔写就的寻常人事景物中,种豆,饮酒,读书,登高,鸡犬,榆柳,飞鸟,炊烟,生活的真意、生命的真谛悄然显现。以《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面讲了只要处心自然,不管处身何地都不会受俗世尘嚣的烦扰的道理,后面是“心远”之后,真朴自然的生活与人生真谛的发现。《古学千金谱》言,“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世说新语·文学》第七十六,“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郭璞的诗在对自然景象的白描中,寄寓了万物有变、世事无常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慨,景、情、理圆融无分,所以阮孚有“神超形越”之感。这样的诗,虽言理,但也注意到形象性,能充分体现诗歌的特点,充满了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在抒情写景中,以意境、象征或情思体验等方式而不是以理念的方式呈现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作过诠释,“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古代描写山的诗句_给你看不一样的山

古代描写山的诗句_给你看不一样的山 本文是关于古代描写山的诗句_给你看不一样的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代描写山的诗句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 6、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8、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0、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关于山描写山的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0、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1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12、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1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14、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关于山的描写的诗句 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8、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9、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10、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 1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5、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1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8、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十首最美鸿雁唐诗,句句皆传情

十首最美鸿雁唐诗,句句皆传情 《闺怨》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词君: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能够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能够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瑶瑟怨》 【唐代】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诗词君: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霜月》 【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词君: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

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诗词君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词君: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Word 是学生和职场人士最常用的一款办公软件之一,99.99%的人知道它,但其实,这个软件背后,还有一大批隐藏技能你不知道。掌握他们,你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Tab+Enter,在编过号以后,会自动编号段落 Ctrl + D调出字体栏,配合Tab+Enter全键盘操作吧 Ctrl + L 左对齐, Ctrl + R 右对齐, Ctrl + E 居中 Ctrl + F查找, Ctrl + H 替换。然后关于替换,里面又大有学问! 有时候Word文档中有许多多余的空行需要删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可以用“查找替换”来轻松解决。打开“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单击“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P^P”,然后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一个“^P”),再按下“全部替换”按钮。这样多余的空行就会被删除。 Ctrl + Z是撤销,那还原呢?就是Ctrl + Y,撤销上一步撤销! 比如我输入abc, 按一下F4, 就会自动再输入一遍abc

简论朱熹的刑罚观及其影响

简论朱熹的刑罚观及其影响 论文摘要朱熹的刑罚观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刑罚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刑罚合理性之论证;对“德”“刑”关系的新阐释;对重刑的推崇。朱熹的刑罚观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制指导原则与法律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刑罚合理性德刑关系重刑 朱熹的有关刑罚的观点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刑罚观与其它法律思想一样,都以其“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观为理论基础。笔者拟对朱熹有关刑罚的观点进行梳理,并对其刑罚观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朱熹的刑罚观点 (一)朱熹对刑罚的合理性之论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教化百姓的经典表述。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认为,统治者治国理政当然首先要用“德”与“礼”来教化人民,但对于不服从“教化”或不服从“礼”的约束的人,则应该放弃教化,使用刑罚,以达到制止犯罪,维护“三纲五常”的目的。(1)在“德”“刑”与“天理”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德”与“刑”都是“天理”的表现,在维护三纲五常上是本质相同的东西。把“刑”看作是与“德”在其“天理观”体系中本质相同的东西,就是赋予了“刑”的某种合理性。(2)在“德”与“刑”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对于维护封建纲常伦教都是不可偏废的。他说:“若夫道德性命与刑名度数,则其精粗本末虽若有间,然其相为表里,如影随形,则又不可得而分。”这样,朱熹在其“天理观”的指导下,在承认“教化”与“刑罚”具有本末之分的基础上,认为“教化”与“刑罚”具有相同的作用,二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同等重要。至此,通过(1)与(2),朱熹就在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中确认了刑罚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朱熹之所以要首先论证刑罚合理性的问题,是因为在宋代之前,儒家虽然是一种外儒内法,但在对外宣传上一直以一种重“德”卑“刑”的姿态出现,如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唐律疏议》更是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原则。既然以前是卑“刑”,“刑”仅仅是政之“末”,若要使“刑”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从理论的层面对“刑”做出肯定的回应;(2)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故解决刑罚合理性的问题既是为下面的“德”“刑”关系的阐释提供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提高刑罚的地位,突出刑罚的作用。 (二)朱熹对“德”“刑”关系的新阐释 朱熹在对刑罚进行了合理性论证之后,对“德”与“刑”的关系进行新的论述: 首先,朱熹突出了刑罚对教化的维护作用,驳斥了以往重视教化、轻视刑罚的论点。他说:“如何说圣人专意只在教化,刑非所急?圣人固以教化为急,若有犯者,须以此刑治之,岂得置而不用!”又说:“殊不知‘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虽尧舜亦不免。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人知所劝戒,所谓‘以辟止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并没有重教化、轻刑罚,圣人很重视刑罚对教化的维护作用。很明显,朱熹的这些言论,有点类似于法家的“以刑去刑”。朱熹提高刑罚的地位,突出刑罚的作用,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封建伦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其次,在适用教化与刑罚时,朱熹主张两者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是先“教”后“刑”,

描写山海关的诗句

描写山海关的诗句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出榆关》——戚继光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 《山海关》——黄洪宪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闻道辽陽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重登山海关城楼》——孙承宗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过。 《塞上曲送王元美》——李攀龙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 《宿山海关》——函可重关犹未度,破衲早生寒。大海依然险,危峦空白攒。乡书万里绝,鼓角五更寒。敢望能生入,回头仔细看。 《山海关》——闵的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长城远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山海关》——魏源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岛屿天风起,如闻鸭绿兵。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宁海城边衰草秋,残垒夕陽相向愁。国旗拔去张欧帜,夷歌互答声啾啾。哀哉庚子联军来,守将仓皇弃台走。列强占借驻海军,防敌反为敌人有。驱吾民众削台平,摧折危楼如拉朽。 山海关与老龙头戏水赏花寻海鸟,远听涛浪念曹操。登临龙首关城上,天下游人今似潮。 五律·山海关抒慨北钥幽燕锁,流云压莽阡。雄关傲边鄙,豪杰壮烽烟。血渍寒花艳,史彪忠将传。铜墙终可破,铁壁赖民坚。 七律·山海关怀古姿态巍峨第一关,称雄御敌国门前。倚山傍势鸟难越,卫国安家民畅眠。池阔城高虽可固,纲沦政弛也徒然。崇祯枉有榆关在,魂魄无归荡景巅。 七律·重游山海关依山面海一雄关,历躏沧桑六百年。浩气长存擎日月,威风仍旧逐云烟。兵家自古干戈地,雅客而今笔墨缘。故地重游曾感叹,燕山儿女筑新篇。 浪淘沙·山海关险隘锁幽燕,虎踞龙盘,登高尽览北风寒。山势巍巍成壁垒,天下雄关。喋血记当年,一怒红颜,风云际会起波澜。铁马金戈由此向,无限江山。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禅宗三关的几种说法

禅宗有三关之说,大略说来三关分初关,重关,末后关。末后关又称末后一句,千圣不传。意即指自证圣智,不从外得。也可以理解为色身转化、心气自在的证果关。因为末学尚未证果,所以末后关略过不作妄论。 比较有争议的说法是初关与重关,实际修证则不必深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下面略说一二,一家之言,君自审思。 第一种说法: 初关即是《楞严经》所提及的“见性”不灭。 如法演禅师道:“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 这里的认得声便是识得“闻性”是恒常作用的。当然,这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确切亲身感受到是这样——不加思维辨识纯粹直观的听、看等等。 当修行人能纯粹直观的体会到觉性的作用——单纯的去听与看,那么离觉悟自性也就不远了。 重关即是打破‘认得声’中的闻性或见性(六种作用的任何一种),从而了悟六根作用的本体是空性,空性却不失朗然大觉。觉空一如。这或许要深入禅定才能做到,否则得依靠极强的慧力悟性才有可能达成。 第二种说法: 初关即于无念中窥见‘神灵’。如六祖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的没有分别念状态下,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也即南怀瑾先生所说三际托空一念不生时的那一段空灵。事实上只要一个普通人经过一两个月的实际打坐或观心修行,都可以做到所谓的‘无念’,但要在无念中一念回光见到这份‘空灵’则相当有难度。更妄论能肯定无疑。 唐代清凉国师曾对武则天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道理一样,于无念空中窥见‘明’,也即是密宗所说的明空无二。相当有意思的是武则天创造了一个字:曌。 无念的原理在于让修行人放下分别的妄念,因为没有分别,所以很接近‘道’,但却少了一份清醒的‘觉’。巧妙的方法是在行者无念之时,经由旁人或自己去唤醒这份‘觉性’,但无论多么高超的禅师,都需要适合根基的弟子才有用武之地。这个适合的基本前提是你要做到‘无念’。 而做到无念方法多不胜数:凝神入气穴、听息、观心甚至观香头、发呆都无不可。当我们把自己的意识专注于一点的时候,其他的想法、杂念就会被这专注的一念所替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拉锯战——你想专注听息或守丹田,但杂念总是不受控制的阻挠你,使你的思想飘得不知去处。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于目标。 重关大概就是南老所说的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身心销殒,物我一如。无论怎么描述,意思都一样,无法追求,也没必要追求,只要我们像惠明一样认识到无念时的那一份‘空灵’,依此实修,那么一切境界都不是问题。境界再高,高到出阳神,阳神再分身千百亿,千百亿再归一合道,依然不离这一份空灵觉性。 这是法身第一义。 注:古来禅宗流传的所谓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其实也只是一种境界,是气脉变化所导致,有境界便不离生灭,所以没必要刻意追求,也不能以此为界定是真悟假悟。需知,此色身本有知觉,气脉爆炸令心身销殒,呼吸停止妄想不起,因而容易见性,但并不是绝对,我个人的经历就曾发生这种情况,当时做不到回光返照,依然白白错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 ——《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 教学难点: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3.学情分析 《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需要注意的方面。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4.教学方法 朗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感知诗歌。 教学活动 一、导入 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多幸福和美满,但这多出现在外国文学中。在我们中国文学中多帝王和妃子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哀伤与警世。 烽火戏诸侯、霸王别姬、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多如是。更有说不尽的唐明皇,道不尽的杨贵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李杨二人的政治咏史诗——《马嵬(其二)》 二、文学常识 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 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 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 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内容属于哪种?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师:很好,大家能够对咏史诗的内容进行准确判断。这首《马嵬(其二)》涉及到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下? 生: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率领军队逃出长安,去蜀地避难。走到马嵬驿,军队停驻不前,要求杀了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 师:很好,大家对这段历史很熟悉。既然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那么我们学习这首诗需要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这是我们学这首诗的目标之一。(PPT展示)另一个目标是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我先给大家朗读一遍,大家注意下我朗读的节奏。 三、朗读 1.范读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朗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参考这个节奏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生:(自由读。)

朱熹的名言诗句_励志

朱熹的名言诗句 朱熹的名言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2、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问佢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8、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朱熹 9、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1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1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1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17、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1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朱熹 2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诗词中的理趣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作者于岁暮腊残,漂泊异乡,不得归家,在长江上孤舟扬帆,不觉已到深夜。这两句是写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时序交替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的妙处不在写景,而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一切新事物都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这两句是作者伤春感时之辞。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说“无可奈何”,但是春天的消逝,时光的流逝,其中也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在此栖息的一对吗?因此说“似曾相识”。作者在感慨之中似乎也告诉人们某种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过程中仍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道要走出“万山圈子”,下山之后仍要上山。此诗写“行人”“下山”时的心理生动有趣,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身处顺境时不要放松警惕,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你。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表达出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那样澄澈明净,就像镜子一样,把飘动的天光云影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原来是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生动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这两句本是写山西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山环水绕,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然而后人喜爱这两句,其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内容看,这两句本是刘禹锡慨叹身世的愤激之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被贬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但这两句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要好。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天地万物尽收眼底,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自己身在最高层,就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这两句是诗的精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趣蕴含其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王之涣的“欲穿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山的诗句150句_诗词

《写山的诗句》 写山的诗句精选(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9、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 1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1、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推荐励志名言排行榜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故山下》 写山的诗句精选(二): 1、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望麻姑山》作者:鲍溶 2、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 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西山》作者:常建 3、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送僧入庐山》作者:曹松 4、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长嫌为客过州县,渐被时人识姓名。《春日南山行》作者:陈羽 5、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百年不肯疏 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怀紫阁山》作者:杜牧 6、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 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庐山石镜》作者:鲍溶 7、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 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山下晚晴》作者:崔曙 8、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过骊山》 作者:窦巩 9、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白 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云山》作者:杜甫 10、点空夸黛妒愁眉,何必浮来结梦思。惭愧二年青翠色,惹窗粘枕伴吟诗。《别君山》作者:崔橹 11、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巴山》作者:杜甫 12、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 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望九华山》作者:柴夔 13、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秋山》作者:白居易

禅诗200首暨赏析

禅诗200首暨赏析 天地悠悠,禅机无限 每天读几首,心湖从此波澜不惊! 1、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论义山诗之理事情(一) 【内容提要】 清人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自开辟以来,天地万物,“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又曰:“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今以此论衡之义山诗,诚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盖义山诗正是以其“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特点,而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功,并拥有千古永恒之魅力的。 一义山诗之情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义山可算得是极为多情重情钟情的一位诗人,乃至有人称其人为“情禅义山”(吴言生《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誉其诗为“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诗概》)。盖义山之多情善感自有缘由,首先,“沦贱艰虞多”(《安平公诗》)的孤苦家世,父祖辈一再年寿不永的遗传,衰微动荡的时代,这一切都无不在青少年时的诗人心头蒙上层层阴影,而“内无强劲,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也使身处中晚唐那个讲究勋阀门第社会环境中的义山对自己的前途难以乐观自信。源于此,义山从很年轻时就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就懂得感伤身世,十六岁时便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美质难遇之慨,十八岁时便有了“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的不祥预感。以后也不断感叹“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这种被王蒙先生称之为“先期愁人”、“先期悲叹”的“夭折意识”(《对李商隐诗作的一些理解》,《双飞翼》,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8页),确实是诗人多愁善感性格的深层因素。以后应博学宏辞科考的落选,授馆职未移时因人作梗外调为尉,县小官微处处遭受摧抑的屈辱生活,“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的党争夹缝中的尴尬,羁泊天涯依人作幕的孤凄境况,再加上爱情生活的屡遭间阻,“厄塞当途,沉沦记室”(朱鹤龄《笺注李商隐诗集序》,见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3页)的落拓困穷,种种经历使本来就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更加形成了一种如同潜意识的解不开的情结,一种无法排遣的思维意绪。正是这种情结意绪具有“惝恍以为情”的特点,一方面是若有所失,另一方面又是若有所望。于是诗中既多迷茫失落之情,又多缠绵执着之情,既多无端兴起、虚括难明之情,又多寄慨万千、沉博绝丽之情。 比如,《锦瑟》诗中,一方面是“庄生晓梦迷蝴蝶”,另一方面又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晓梦迷蝴蝶”,尽管往事如蝴蝶翩飞般的美丽动人,风情万种,但此时回首,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却只有一片迷惘、失落,乃至如梦如幻般的感觉。“春心托杜鹃”,尽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其二),但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甚至魂化杜鹃,那炽烈而又沉挚的情思,也要通过声声泣血哀啼倾诉出来。这是何等的精诚,何等的缱绻执着,真真是哀感顽艳至极!又如《赠柳》诗:“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柳的掩映章台,参差郢路,如碧玉之妆成,如丝绦之垂拂,是何等的风流袅娜,秀媚纤柔,因此诗人禁不住要“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了,这既是写柳对人的依依不舍,也是写人对柳的情牵意迷。堤再悠远再漫长,路再回环再曲折,也挡不住多情诗人的追寻求索,那一番芳菲悱恻之情,甚至可以相随相伴到天之尽头。然而,尾联“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写美好的事物终归幻灭,柳也不能例外,一旦化为漫天纷飞的杨花,落在青楼中,沾在酒旗上,就将“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了。在一片杨花如雪的迷漫怅惘之中,诗人结束了他的诗,然而其情就此终结了么?非也,“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诗人之情思,还在始终萦绕着柳那昔日摇曳春风的无限袅娜风情,“此情可待成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