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试行)

一、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性精神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原发性癫痫的证据,精神障

碍的发生及其病程与癫痫有关;

、病程分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前者有突然性、短暂性及反复发作

的特点,后者为迁延性病程;

、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排除感染或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排除分离(转换)性障碍、睡行

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精神病学》(第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制

定治疗策略。

、抗癫痫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跑、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化疗法(小剂量氟哌啶

醇短期肌内);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内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

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

4.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必要时合并MECT

(四)标准住院日为42-49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癫痫性精神病(ICD-10: F06.8)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

(4)神经心理测评:韦氏智力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 等;

(5)人格状况评估:MMPI/EPQ/16P等。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脏B 超、腹部B 超、眼动监测、脑诱发电位、血药浓度测定、抗链“ O'、抗核抗体,尿妊娠试验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选择用药

1. 选择原则:(1)抗癫痫药物

①根据发作的类型选药;②根据癫痫综合征选药;③根据特殊的病因进行治疗。(2)抗精神病药物对癫痫伴发偏执状态及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患者,在应用抗

癫痫药治疗的同时,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合并使用对惊厥阈影响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2. 药物种类(1)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妥吡酯等;

(2)抗精神病药: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奋乃静也可作为一线用药。

3.药物剂量调节

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治疗开始后的一至二周内,将所选用的药物剂量增至有效治疗量。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剂量,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量,以求进一步的疗效,避免症状复燃或病情反复。病情稳定后,确定最佳有效剂量。(八)出院标准

1.简明精神疾病量表(BPRS t表)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暴力冲动等危险行为明显减少;

3.对医疗护理合作;

4.能主动或被动依从服药。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住院期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住院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二、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癫痫性精神病(:)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 门诊号: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 (试行) 一、癫痫性精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碍的发生及其病程与癫痫有关; 的特点,后者为迁延性病程; 睡行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定治疗策略。 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

: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化疗法(小剂量氟哌啶醇短期肌内);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内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 4.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必要时合并MECT。 (四)标准住院日为42-4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癫痫性精神病(ICD-10:F06.8)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 (4)神经心理测评:韦氏智力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 (5)人格状况评估:MMPI/EPQ/16PF等。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脏B超、腹部B超、眼动监测、脑诱发电位、血药浓度测定、抗链“O”、抗核抗体,尿妊娠试验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1)抗癫痫药物 ①根据发作的类型选药;②根据癫痫综合征选药;③根据特殊的病因进行治疗。 (2)抗精神病药物 对癫痫伴发偏执状态及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患者,在应用抗癫痫药治疗的同时,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合并使用对惊厥阈影响较小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2.药物种类 (1)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妥吡酯等; (2)抗精神病药: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奋乃静也可作为一线用药。 3.药物剂量调节 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治疗开始后的一至二周内,将所选用的药物剂量增至有效治疗量。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剂量,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量,以求进一步的疗效,避免症状复燃或病情反复。病情稳定后,确定最佳有效剂量。 (八)出院标准 1.简明精神疾病量表(BPRS量表)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暴力冲动等危险行为明显减少; 3.对医疗护理合作;

临床路径考核题

临床路径考核 一 填空(每空 3 分,共 33 分) 1、我科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是 ( ( )。 2、临床路径管理表单包括( ) ( )。 3、我院要求的临床路径变异率( 入组率( )。 二、 1临床路径定义( 20 分) 2 临床路径变异定义及分类( 20 分) 3 临床路径退出标准( 15 分) 4临床路径管理中医生与护士的职责 (医护分别答各自职责)(12 分))、( )、( )、 )( ) )、退出率( )、

临床路径考核答案 一每空3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脑出血、急性脑梗死(首发) 2、知情同意书、临床路径管理表单、患者版临床路径表单、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3、<30 < 20 > 50 1、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5分),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5分),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5分),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5分) 2(1).变异的定义:变异是假设的标准临床路径与实际过程出现了偏离,与任何预期的决定相比有所变化的称为变异。(10分) (2).变异的分类:头施临床路径时有时会产生变异,即任何不同于临床路径的偏差。变 异有正负之分,负变异是指计划好的活动没有进行(或结果没有产生),或推迟完成,如延迟出院、CT检查延迟(5分);正变异是指计划好的活动或结果提前进行或完成, 如提前出院、CT检查提前等(5分)。 3 一、第一诊断修改,第二诊断严重影响临床路径第一诊断的实施(3分) 二、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必须更改诊疗方案的。(3分) 三、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路径不能执行。(3分) 四、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 间大幅延长或者必须实其他诊疗措施。(3分) 五、发生医疗纠纷,导致路径不能执行。(3分) 4医生职责1决定病人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3分)2执行临床路径表上的治疗项目; (3 | 分)3评估进度(3分)4分析变异(3分)。 | 护士职责:1病人入院后立即通知医生(3分);2执行临床路径表上的护理项目(3分);3有变异时及时与医生讨论(3分);4相应疾病健康宣教(3 分)。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和侧支循环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癫痫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 一、癫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部分性癫痫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上至少发作一次以上。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和动脉硬化等因素。 3.伴随社会和心理等方面问题。 4.脑电图和或影像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药物治疗。 2.药物控制不佳或其他特殊癫痫综合征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40癫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脑电图,心电图; 4.头颅MRI(包括Flair相)或CT; 5.有条件者可行相关血药浓度测定。 (七)药物选择。 1.常用口服抗癫痫药物: (1)一线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 (2)二线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依发作类型及以前用药及疗效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 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禁忌证、可能的副作用、特殊治疗人群(如育龄妇女、儿童、老人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1)局灶性发作: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全面性发作: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3)肝功能损害患者:慎用丙戊酸钠。 (4)肾功能损害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减少抗癫痫药物用量。 (5)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 (6)育龄期妇女患者:可酌情选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孕前3个月和孕初3个月每日加用叶酸5mg。 (7)老年患者:酌情减少抗癫痫药物用量。 (8)儿童患者:按公斤体重计算抗癫痫药物用量。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方案确定,可门诊随访。 2.有手术指征者转入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癫痫发作可能为非癫痫性发作,经住院检查和观察确认后,中止抗癫痫药物治疗并让患者出院。 2.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转入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一、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ICD-10:G40.3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修订版)和《国际最新癫痫持续状态指南》(2012年)。 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为癫痫发作超过5min以上或两次/两次以上发作,发作之间无意识恢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措施 (1)生命支持:首先评估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随即采取生命支持措施:如开放气道/氧治疗;开放静脉输液通路/生理盐水输注;维持内环境稳定,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和酸中毒等。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清肌酶、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头颅CT、心电图、胸片等。 (3)病因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相应临床检查,以寻找GCSE病因,并予以病因治疗。

2.终止GCSE措施 (1)一线药物:首选地西泮,首次负荷剂量10mg-20mg,静脉推注,推注速度2mg/min。发作未终止者,15-30min后重复注射一次,发作仍未终止者改为二线药物治疗。 (2)二线药物:选用丙戊酸钠,首次负荷剂量15mg/kg-30mg/kg,静脉推注,推注速度3mg/kg/min-6mg/kg/min;发作终止者可予维持剂量1mg/kg/h,24小时后口服丙戊酸钠替换;发作仍未终止者改为选用苯巴比妥,首次负荷剂量10mg/kg-20mg/kg,静脉推注,推注速度50mg/min,发作仍持续者可追加5mg/kg-10mg/kg,此时有条件可进入具有监测与救治条件的重症监护病房;发作终止者可予维持剂量2mg/kg/d-4mg/kg/d,24小时后口服苯巴比妥替换;发作仍未终止者改为三线药物治疗。 (3)三线药物:首选咪达唑仑。咪达唑仑首次负荷剂量0.2mg/kg,静脉推注;维持剂量0.05mg/kg/h-0.4mg/kg/h。24小时后改为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患者在三线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持续监测呼吸、心电,并在机械通气前提下开始用药,必要时请麻醉师协助。 3.后续治疗:根据患者具体请况选择合适的口服抗癫痫药物。 4.病因治疗:对病因明确的GCSE患者,积极予以病因

儿科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癫痫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痫病(癫痫)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痫病(TCD编码:BEZ1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编码:G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痫病》(1994年发布)。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第7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痫病(癫痫)临床常见证候: 风痫证 痰痫证 惊痫证 瘀血痫证 脾虚痰盛证 脾肾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痫病(癫痫)。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痫病(癫痫)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不能进入路径。 4.患儿及家长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常规脑电图; (3)头颅CT; (4)肝功能、肾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头颅MR、血电解质、血糖、血心肌酶、甲状腺功能、抗癫痫西药血药浓度、认知功能、血或尿代谢病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痫证:熄风止痉。 (2)痰痫证:豁痰开窍。 (3)惊痫证:镇惊安神。 (4)瘀血痫证:活血化瘀。 (5)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 (6)脾肾两虚证:补益脾肾。 2.针刺疗法。 3.内科基础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 发作频率减少≥5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患儿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针对性治疗并影响本路径的实施,或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痫病(癫痫)中医治疗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痫病(癫痫)(TCD编码:BEZ140、ICD-10 编码:G40)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1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TCD 编码:BNX020、ICD-10编码:120.805),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天) 年 月 日 (第2—3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诊断 □危险性评估 □拟定初步中医诊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开展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监护 □进行健康宣教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完善中医四诊信息 □完善中医证候诊断 □完善中医诊疗方案 □完成病程记录‘ □完善入院检查 □进行健康宣教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胸痹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按照西医指南进行) 临时医嘱 □必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心肌损伤标志物 □凝血检查 □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 □胸部X 线透视或胸部X 线片 □心脏超声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的项目 长期医嘱 口完善中医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或静 脉注射液 口完善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口完善入院检查 口据病情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口甲状腺功能 口B 型尿钠肽 口超敏CRP 口血尿酸 口同型半胱氨酸 口冠脉CTA 口冠脉造影 口腹部超声 口经颅多普勒超声 主 要 护 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分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 □范护理方案 □根据病情和危险性,实行分级护理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ICD10-Z47.003 ) 行内固定拆除术(ICD10-CM-78.6002)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 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 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 骨折内固定术后 (ICD10-Z47.003 ); 2.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 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 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 7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 )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 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 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癫痫临床路径表单

癫痫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部分性癫痫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查看既往辅助检查:影像学、脑电图 □初步诊断,初步明确发作形式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治疗目的 □开化验单及相关检查单 □确定抗癫痫药物治疗方案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明确癫痫诊断和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 综合征 □分析引起癫痫的病因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相关检查 □记录并分析发作形式和发作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既往辅助检查结果等确 认或修正治疗方案,交待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检验结果,做相应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记录并分析发作形式和发作频率 □必要时修正诊断和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决定 是否请神经外科会诊 □必要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及 相关检查结果 □根据检查结果,做相应治疗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普食 □吸氧 □口服抗癫痫药物(西药、中成药):丙戊 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等。 □静滴抗癫痫药物:地西泮注射液。 □根据病情予脱水、营养脑细胞治疗:甘 露醇,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肌酶、血脂、 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 梅毒、艾滋病等)。 □脑电图,心电图,胸片 □腹部和心脏彩超,头颅MRI或CT □根据病情需要明确血管病变检查:CTA 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普食 □吸氧 □抗癫痫药物(西药、中成药):丙戊酸 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奥 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 等。 □静滴抗癫痫药物:地西泮注射液。 □根据病情予脱水、营养脑细胞治疗:甘 露醇,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胞 磷胆碱钠。 临时医嘱: 长期医嘱: □神经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普食 □吸氧 □抗癫痫药物(西药、中成药):丙戊酸 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奥 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 等。 □静滴抗癫痫药物:地西泮注射液。 □根据病情予脱水、营养脑细胞治疗:甘 露醇,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胞 磷胆碱钠。 临时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评估及入院介绍 □观察并记录发作情况,给予相应护理 □落实预防跌倒、舌咬伤、误吸等意外措 施,进行安全护理 □告知视频脑电图、MRI、CTA等检查有 关注意事项,并做好检查前准备 □正确执行医嘱、健康教育 □采集血标本,完善各项检查 □观察并记录发作情况,预防意外损失, 进行安全护理 □观察抗癫痫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正确执行医嘱 □健康教育 □观察并记录发作情况,预防意外损失, 进行安全护理 □正确执行医嘱 □健康教育 疾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 医生 签名 □□□□□□□□□□□□□□□□□□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246-257 )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 24 h 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 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246-257 )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 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 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 ICD-10:I63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 X 线片、心电图;

骨科临床路径表单汇总情况.docx

目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路径表单 (2)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临床路径表单 (7) 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表单 (14) 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表单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表单 (28)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表单 (35) 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路径表单 (42) 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表单 (48)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54) 肱骨髁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61) 尺骨鹰嘴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64) 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68) 股骨头坏死临床路径表单 (72)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79)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86) 股骨下端骨肉瘤临床路径建议表单 (93)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99)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106) 膝内翻胫骨高位截骨临床路径表单 (113)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表单 (119) 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表单 (125)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130)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137)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14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ICD-10 :M41.1 ) 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ICD-9-CM-3:81.05/81.08)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时间住院第 1天住院第 2天□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 主□ 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估 要□ 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等病历书□ 确定诊断和手术方案 诊写□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疗□ 开检查检验单□ 完善术前检查项目 工□ 收集检查检验结果并评估标准住院日≤20 天 住院第 3-5 天 (术前日) □上级医师查房,术前评估和决定手术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向患者及 / 或家属交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并签署手术知 情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委 托书、自费用品协议书 □麻醉医师查房,向患者及 / 或家属交待麻醉注意事项并签 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作病情 □请相关科室会诊

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ICD-10: G40.3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监护与治疗(成人)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 47:661-666)。 经典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为癫痫发作超过30min或两次/两次 以上间断发作,发作间期无意识恢复。但GCSE按实际操作 定义执行: 发作超过5min以上或两次/两次以上发作。 发作之间无意识恢复。 表现为持续的肢体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并伴有意识障 碍(包括意识模糊、嗜睡、昏睡、昏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监护与治疗(成人)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华神经科杂

志,2014;47:661-666)制定治疗方案。 1.一般措施 (1)生命支持:首先评估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随即采取生命支持措施:如开放气道/氧治疗;开放静脉输液通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温度控制、维持内环境稳定、生理盐水输注;/路 低血糖和酸中毒等; 2.终止GCSE; 3.病因治疗:寻找GCSE病因,并予以病因治疗; 4.药物治疗期间,建议脑电及呼吸、心电监测,保障呼吸功能,必要时在机械通气前提下开始用药,可请麻醉科医师协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40.309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疾病编码。 2.同时合并或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GCSE临床路径实施患者。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糖、肝肾功能、血清肌酶、电解质、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 编码:BGG000 骨折病;ICD-10 编码:S32·00 腰椎骨折;S22·001 胸椎骨折)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35 天实际住院日:天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慢性期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 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 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9-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年) 。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两周以内。 (2)慢性期:病情稳定,无急性发作表现。 3.疾病分类 (1)单纯性:无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2)复杂性:合并骨皮缺损或骨不连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 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热 毒蕴结证 正虚邪滞证 肾虚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 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3个) 2010-01-29 09:10:28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955次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适用对象: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

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 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8.癫痫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癫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癫痫(ICD–10:G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临床至少发作1次以上。 2.存在发作易感性:包括遗传、外伤、发热等因素。 3.伴随神经心理损害。 4.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和(或)影像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 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药物治疗。 2.药物控制不佳或其他特殊癫痫综合征者可请神经外科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40癫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乳酸、感染性疾病筛查; (3)脑电图; (4)头颅MRI或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电图、智力测定,有条件者可行相关血药浓度测定。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开始治疗的指征:一般在第二次无诱因发作之后才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特殊情况可以在首次发作后考虑开始治疗:例如癫痫持续状态。 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当依据发作类型选药。根据疗效和安全性,结合既往用药情况调整。 3.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肝肾功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来源和费用等。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方案确定,可门诊随访。 2.有手术指征者转入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癫痫发作可能为非癫痫性发作,经住院检查和观察确认后,中止抗癫痫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