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

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

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

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

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

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

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

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 、“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

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NO:2 教学内容:前后 ( 第 2 页 )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NO:3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左

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NO:4 教学内容:位置(第5 页)

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

数学知识,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

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

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

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

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NO:1 教学内容:第10-----12 页的内容(十几减9 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 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 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 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通

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 的计算

NO:3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 15 页例 2)“小猫钓鱼”,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NO:6 教学内容:用数学(P19:例3)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

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

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

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

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

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

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

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NO:1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NO:2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NO:3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第四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难点:数100 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

该数几十比较困难。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

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 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

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 以内的数。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NO:1 教学内容: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 以内的物体个数。2、掌握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NO:2 教学内容: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 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 以内的各数

NO:3 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NO:4 教学内容: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

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NO:5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

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NO:6 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

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 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

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 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

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 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

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 1 元 =10 角、 1 角=10 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 =10 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 46 页的第例 1-------- 例 4(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 2 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 ( 例 5、 6、 7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 3、 4、7、8、 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 8)

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

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 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一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细化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第2-5页 教学目标: 1.从情景图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体会数的含义。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的规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第二课时:比多少 教学内容:第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热情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

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第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梳理学习数学的信心。 3.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第二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第10-13页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

【精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重难点归纳 一、认识图形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1)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分类计数的结果。 2、学会单一标准的分类和按不同标准的分类,特别是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 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 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 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 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 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 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 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 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1、1元=10角(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 1角=10分(1角可以换10个1分) 1元=100分(1元钱可以换10个10分,即100分) ★2、简单的计算: 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也就是元和元,角和角,分和分单位都相同的才能计算。课本51页。 ★3、小数表示法。

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总结(完整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 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 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完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的加减法,会口算千以的加减;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4、能结合具本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 性进行判断。(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注重让学生说明白算理)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转换、 兑换) 四、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实践活动 一、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 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 决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单元重难点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 习作教学目标: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建议: 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精读和品读的方法,或采取学生自读为主的学习方式来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词,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3、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坚持做摘录笔记和写阅读笔记,在摘录中注意词 句的积累和运用。

4、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写作意图,学习表达技巧,并联系生活实际陶冶美好情操。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能在朗读中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阅读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体育颂》中的部分段落,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了解中国女排积极奋进、刻苦训练、团结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3个,写字30个。理解“匀称、协调、刚毅、关键、搏击、深思熟虑、荣誉、清晰、启迪、较量、机敏、聪慧、幽默、化险为夷、弱不禁风、不解之缘、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忍辱负重、默契、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过关斩将、梦寐以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反复、比喻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4、学习记史类的说明文的写法。 5、开展综合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班歌班词、班徽说明书、运动员誓词、广播稿、解说词、挑战书等实用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100 以内的数,掌握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角, 1 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 2

全册教学重难点:1、能够熟练地数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角,1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2 / 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 重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认写100以内的数,掌握组成,顺序,会比较大小,会用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用100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 中的事物,会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和一位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初步感 知所学图形的关系。 5、知道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的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欣赏数学美的 意识。 【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 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和一位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 4、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 【三】德育目标: 1、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爱护人民币,珍惜时间。 3、形成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 4、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良好信心。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教学难点:元、角、分的认识及换算。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 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 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 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 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 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 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 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 、“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 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 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NO:2 教学内容:前后 ( 第 2 页 )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NO:3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左 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NO:4 教学内容:位置(第5 页) 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 数学知识,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 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 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 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 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NO:1 教学内容:第10-----12 页的内容(十几减9 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 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 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 的计算。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物理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上好一节课,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教师必须事先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这就同作战之前要制定作战计划一样重要。 长期以来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笼统抽象的。它不可能对每一教学内容(知识点)提出很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及其特点 (一)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可见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与学的双方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 (二)特点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原来常用的教学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存在很大差异。 教学目的是指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达成某一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它指明了学生应在物理知识、能力和物理素质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教学目的的确定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其着眼点是教师的教。因此它是一个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物理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制定物理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案设计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外,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教师教的同时,更着眼于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它更具体,深广度更明确,操作性更强。 可见,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比较起来具有:整体性——概括整个教材,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性——根据当地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水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分析

1.认识10以内的数。会数数、认数,会读会写,还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重点是理解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的概念,能正确、规范、工整地写数,会合理选择“>”“<”或“=”进行数的大小比较。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 复习指导: (1)结合实际生活数数、认数、读数,使小朋友充分感受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如:数数小区里有几幢房子,认认门牌号,背背家长的电话号码等。 (2)写一手漂亮、端正的阿拉伯数字。在小朋友学写数时,要严格参照日字格中数字的结构特点,一开始要把字写得大一些。 (3)熟练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会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10以内的数,能够熟练说出有序排列的数列。会正确书写“>”“<”和“=”,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学符号,尤其是选择“>”或“<”时,要特别注意“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及时进行检查。 (4)正确区分“几”和“第几”。“几”一般是指物体的总数量,“第几”一般是指从左数起或从右数起的其中一个物体。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经常会结合着“左”“右”的话题,如:第一排共

有6个小朋友,小红是从左数起的第4个小朋友,那她从右起应该是第()个。像这样的题目,借助画图能清晰分辨。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重点是掌握比较的方法,难点是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特别注意,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比较策略。 复习指导: (1)掌握比较方法。在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一般都要使它们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格子图,通过数一数来明确谁长谁短。在比轻重时,一般会借助简易天平,当天平平衡时,说明两端物体一样重;当天平不平衡时,沉下去的一端重,翘起来的一端轻。当有几个物体比较时,我们可以先比其中两个,再和第三个比。 (2)注重推理思想。在比较时,除了要仔细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比如:一个红萝卜和3个胡萝卜一样重,那就可以推想出一个红萝卜肯定比一个胡萝卜要重。发展小朋友的推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策略,能使比较更为快速、简便。 3.会按一定标准分类。重点是按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分类,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一年级下册数学总目标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总目标【一】、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发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形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初步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3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3课时 三、分类与整理………………………………………………………………3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五、认识人民币…………………………………………………5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7课时 七、找规律…………………………………………………4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汇总

【教学目标】 1.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及中性面的概念 4.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分析 2.难点是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静摩擦力》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 7.5 宇宙航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单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单摆振动的特点及它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2)掌握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 2.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周期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3.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先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由教师实验验证,使学生能更好的有目的去观察实验。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在于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2.本课难点在于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解决方案:对于重点内容通过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印象。本课难点在于力的分析上,由教师画好受力分析图,用彩粉笔标示,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这部分内容属于A类要求及了解内容,只要使大部分学生能明白基本过程即可,重在强调最后结论。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