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Journal of Software, V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pp.140?148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 by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Tel/Fax: +86-10-62562563

?

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张巍1+, 曾亮1, 张会2, 李思昆1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2(海军潜艇学院军事运筹教研室,山东青岛 266071)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n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s

ZHANG Wei1+, ZENG Liang1, ZHANG Hui2, LI Si-Kun1

1(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2(Section of Military Operations, Naval Submarine College, Qingdao 266071,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ade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Zhang W, Zeng L, Zhang H, Li SK.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n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s. Journal of Software, 2010,21(Suppl.):140?148.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1000-9825/10015.htm

Abstract: Most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ask planning in joint operation simulations are not based on a complete

formal theory, thus can only support the description of low-level interactions among entities, but can not support the

planning of multi-level organizational groups.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s a theory for describ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and collaborative behavior pla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named TPDLT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which provides a formal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planning in joint operation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and gives a definition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ask plans and a

decidable theorem of the completeness under joint strategies. At last, a deduction algorithm for task planning is

given. As illustrated by a case study, with the method TPDLT, the task interaction semantics in virtual groups can

be described succinctly and accurately, and powerful service for the accomplishment deduce of tasks is provided.

Key words: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 task planning;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 logic of task

摘 要: 现有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研究没有完整的形式化理论支撑,只能进行底层实体级别的交互,无

法支持多层组织群体规划.描述任务逻辑是一种用于描述组织结构和协同行为规划的理论,基于描述任务逻辑

理论提出了一种任务规划方法TPDLT(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该方法对联合作战想

定中的任务规划及其可完成性进行了形式化建模,然后提出了联合策略下的规划可完成性的判定理论,最后给

出了任务规划的推演算法.通过示例说明了TPDLT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虚拟群体组织指挥关系的任务交互语

义,支持组织任务规划可完成性的可判定的推理验证.

关键词: 联合作战;想定;任务规划;描述任务逻辑;任务逻辑

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是制定作战模拟想定的关键步骤,是作战方针和作战决心的具体体现,是用于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60873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G2009CB7238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ceived 2010-05-01; Accepted 2010-11-09

张巍等: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141

审核作战计划和进行军事训练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分析和训练的投入.

自从美军提出联合作战概念后,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联合作战的想定编辑和规划制定工具.文献[1]考察了美国、加拿大等北约国家的20多个军事规划相关的系统,并将它们分为4个大类:部署和战争行动系统、空运资源分配和运输系统、航线与路径规划系统、其他专用军事规划系统.从公开的文献中得不到这些系统的技术细节.相对而言,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有国防大学[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3,4]、海军潜艇学院[5]等单位在进行军事行动规划的生成和建模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建立了一些军事模型,并开发了多个作战模拟系统,但总体上说应用于系统中的军事任务行动规划的算法及方法还比较零乱,不成体系.

一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多是基于作战实体级别的规划,对群体规划,尤其是多层组织群体规划的描述支持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持一体化联合作战模拟仿真的需求.另一方面,联合作战理论尚在发展之中,联合作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联合作战想定的复杂性,想定的编写工作量往往多达数十、数百万字以及大量图表[6]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形式化理论体系来描述作战模拟想定中的任务规划.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了对联合作战想定中多层组织的任务规划进行描述.

要描述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重点就是要对组织群体的高层任务交互进行描述.现有的可用于描述交互的理论主要有计算逻辑、进程代数、线性逻辑和任务逻辑.计算逻辑[7]是交互计算理论,进程代数[8]是关于通信并发系统的代数理论,两者都不太适合描述虚拟实体之间的资源交互.为了使线性逻辑成为真正的资源逻辑,Japaridze[9]和Blass[10]将博弈语义引入线性逻辑系统中,然而,由于博弈语义不够自然,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还没出现这类系统的公理化体系.Japaridze[7]和Küngas[11]尝试了以线性逻辑为理论基础来研究交互关系的描述和针对交互关系的推理.但是线性逻辑是一种用于资源描述的计算逻辑,直接使用线性逻辑描述虚拟实体间的任务交互存在语义不够自然、推理过程比较麻烦和没有完备公理体系等问题.用描述任务逻辑[12]描述实体间的交互关系并进行有关推理则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我们引入描述任务逻辑作为任务规划的理论基础.描述任务逻辑把Agent完成某项任务作为其他Agent的资源,是一种真正的资源逻辑,它除了具有任务逻辑[13,14]的能表述高层交互、具有完备可靠的公理化体系等特点,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规划逻辑所面临的“框架问题”和“知识前提问题”[15]外,同时还克服了任务逻辑是不可判定的这一缺陷[16].文献[16]在对群体协同行为模型进行验证时初步提出了一些与任务规划有关的概念,但是想法不成熟,理论不够完整.

本文针对联合作战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简称TPDLT)方法,该方法支持对多层组织群体规划的描述,具有较完整的形式化理论体系.TPDLT 方法采用描述任务逻辑理论对联合作战中的任务及规划进行了完整的形式化建模、给出了任务规划可完成性的定义、联合策略下的可完成性的判定理论、以及规划的推演算法.实验证明,TPDLT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虚拟群体组织指挥关系的任务交互语义,能够描述不同规模不同分辨率的仿真中的任务规划,同时又能提供组织任务规划可完成性的可判定的推理验证服务.

本文主要创新如下: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理论给出了任务和任务规划的完整形式化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任务规划的可完成性判定理论,以及任务规划的推演算法.

本文第1节给出任务的形式化模型,并定义相应的逻辑系统.第2节给出任务规划的形式化模型.第3节基于该形式化模型提出任务规划的可完成性判定理论.第4节提出任务规划的推演算法.第5节通过实验对TPDLT方法进行说明.

1 任务模型

我们将所研究的虚拟世界领域即联合作战仿真环境记为W,用描述逻辑语言作为W的本体描述语言.描述逻辑语言将知识分为两个部分:TBox和ABox.TBox是包容断言的有限集合,它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来引入概念的名称,二是声明概念间的包容关系.ABox是实例断言的有限集合,用于指明个体的属性或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它有两种形式的断言,一是指明个体与概念间的属于关系,二是指明两个个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

142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定义1.1(任务知识). 设T 为包容断言集,A 为实例断言集,二元对?T ,A ?称为任务断言知识,简称任务知识. 虚拟世界W 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实体,下面给出实体的定义.

定义1.2(虚拟实体). 在虚拟世界中由计算机生成和控制的、具有独立遂行任务能力的对象称为虚拟实体,简称实体.多个实体组成的集合称为虚拟群体,简称群体,记为G .群体的子集称为子群体.

定义1.3(任务公式). 任务公式归纳定义如下:

(1) 若A 是n 维原子任务名,t 1,t 2,…,t n 是项,则A (t 1,t 2,…,t n )是任务公式,称为原子任务公式,简称为原子公式;

(2) ⊥是任务公式(用⊥表示经典逻辑中任一矛盾式);

(3) 若α,β是任务公式,则α→β和αΠβ都是任务公式;

(4) 若α是任务公式,C 是概念,x 是变量,则?C (x ).α是任务公式;

(5) 若α是任务公式,C 是概念,x 是变量,则∏C (x ).α是任务公式.

任务公式也可以简称为任务或公式,记为Formula.“Π”和“∏”统称为附加算子.任务公式中所含附加算子的个数称为该公式的附加度.附加度为0的公式称为原始公式.若某公式的子公式不在附加算子的辖域中出现,则称该子公式在公式中表面出现.若α附加度大于0,把α中所有表面出现的附加公式代换为“(⊥→⊥)”所得到的公式称为α的原始化公式,记为α.

引入acq 链来说明子公式在公式中表面出现的位置,并称为子公式的出现说明,其中a 表示蕴含前件的位置,c 表示蕴含后件的位置,q 表示全称量化的位置,空串记为ε.对于给定的公式而言,并非所有的出现说明都是有效的.下面是有效出现说明的归纳定义.

定义1.4(出现说明的有效性). (1) ar 对α是有效的,当且仅当αβγ=→且r 对β有效,此时有()()ar r αβ= ; (2) cr 对α是有效的,当且仅当αβγ=→且r 对β有效,此时有()()cr r αγ= ; (3) qr 对α是有效的,当且仅当().C x αβ=?且r 对β有效,此时有()()qr r αβ= ;

(4) ε对α总是有效的,且()εαα=.

含偶数个a 的出现说明Γ称为正的,否则称为负的.

定义1.5(基本行动和基本反应). Γ是任务α的一个有效出现说明,/Γγ是α的一个变换.若Γ是负的(正的)且/Γ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则称/Γγ是α的一个基本行动(基本反应):

(1) 01()ΓαββΠ=且0γβ=或1γβ=,此时称/Γγ是α的一个基本Π-行动(反应);

(2) ()().C x Γαβ=Π且[/]x c γβ=,其中c 为使C (c )成立的常元,则称/Γγ是α的一个基本Π-行动(反应). 定义1.6(行动和反应). 设1,...,n X E E =??,其中E 1是0αα=的基本行动,E 2是101()E αα=的基本行动,…,则称X 为α的行动.若E 1,…,E n 均是基本反应,则称X 为α的反应.记行动的全体为A .

我们用1()(,...,)n X E E αα=??表示对α进行变换后的结果,即n α.若X =<>,则()X αα=;若X ≠<>,则称X 为α的真行动(真反应).由定义1.1.5容易得到下面的结论:

设X 是α的行动,Y 是α的反应,则X 也是()Y α的行动,Y 也是()X α的反应,且(())()(())()X Y Y X αα=,记为(,)X Y α.进一步,设(,)X Y βα=,称β为α的一个进展.若βα≠,则称β为α的一个真进展.

定义1.7(实现). 设01,,...,m R ααα=??(0)m ≥,其中(0)i i m ?<≤,i+1α是i α的一个真进展,则称R 为α的一个实现.原始公式α的唯一可能实现为.α??记实现的全体为R .

定义1.8(行动策略). 设f :R →A 是一个部分函数,它对它已定义的每个实现赋予该实现的最后一个公式一个行动,称f 是一个行动策略,简称策略.当f 对实现R 还未定义时,记f (R )=??.

定义1.9(策略下的实现). f 是一个行动策略,01,,...,m R ααα=??(0)m ≥为0α的一个实现.若()f R =<>,且对(0)i i m ?≤≤,当0(,...,)i X f αα=??时,1(,)i i X Y αα+=,其中Y 是i α的某个反应,则称R 为策略f 下0α的一个实现,简称0α的f -实现.

定义1.10(任务的断定可完成性). 设α为任务,若存在策略f ,α的任意实例在策略f 下的任意实现,在任务知识?T ,A ?的任意解释(,)I I I Δ=i 下都是成功的,则称任务α是基于任务知识?T ,A ?断定可完成的,简称为α

张巍 等: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143

是可完成的,记为╞α.

定义1.11(描述任务逻辑系统). 任务知识?T ,A ?对应的描述任务逻辑系统(,)L T A 的公理为所有基于?T ,A ?断定可完成的原始任务.(,)L T A 的推理规则有两条:

A -规则:πα

,其中π为α的基本行动; R -规则:12,,,...,e απππα

,其中1e ≥,12,,...,e πππ为α的所有基本反应. 如果任务公式序列121,,...,,n n αααα?是一个证明,并且n αα=,则称该序列为任务公式α的一个证明;当α存在一个证明,则称α为定理,记为├L (T ,A )α,简记为├α.

由描述任务逻辑理论[13]可得到以下一些有用的定理.

定理1.1. 任务的断定可完成性是可判定的.

定理1.2. 描述任务逻辑系统L (T ,A )是完备的和可靠的.

定理1.3. MP 规则在描述任务逻辑系统L (T ,A )中是成立的.

2 任务规划模型

在虚拟世界中,实体行为一般是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的、连续完整的独立过程,即任务.要使用描述任务逻辑对虚拟实体的协同行为进行建模,需将虚拟实体的目标抽象为任务,实体间的交互抽象为实体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可以要求别人完成的任务(作为自身完成任务的资源),即为任务交互关系.

定义2.1(任务交互关系). 设G 是一个群体,a ,b ∈G ,F 是任务公式,G 上的一个任务交互关系就是一个三元组?a ,b ,F ?,简称为交互.其中a 称为交互的发起者,b 称为交互的执行者,F 称为交互公式或交互任务.若F 为原始公式,则该任务交互关系称为原始交互.

特别地,若交互I =?a ,b ,F ?中有a =b ,则称I 为自交互.自交互的集合记为S .

任务规划是能够达到一定目标的分层有序的任务序列,而这些任务对应于具体的交互.因此,任务规划可定义为任务交互的序列.

定义2.2(任务规划). 若P 为群体G 上交互的集合,?和?均是P 上的二元拟序关系,则称P 为群体G 上的一个任务规划,简称规划.其中,?称为定序约束,αβ?表示α在β之前;?称为因果连接,αβ?表示α是β的因果前提.P 中所有交互公式的附加度之和称为P 的附加度.附加度为0的规划称为原始任务规划.

任务规划中的交互可以是本地的(自己产生、本地执行)、外部要求的或需要输出的(需要别人执行的).若对?x ∈P ,有x ∈S ,则称P 为个体规划,否则称P 为协同规划.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规划简写为交互公式的集合.为了使规划能直观可见,我们定义了规划图来表示.规划图是一个无环有向图,它以交互为节点,以二元拟序关系为边.

定义2.3(规划的基本行动和基本反应). 对于规划P ,若交互?a ,b ,F ?∈P ,则F 的一个基本行动(反应),也称为实体b 关于P 的一个基本行动(反应).类似任务公式,可以定义规划的行动、反应、进展.

为实现任务规划,每个实体可能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并获得不同的实现效果,下面给出对应的形式定义. 定义2.4(实体的行动策略). 实体b 关于规划P 的一个行动策略是一个部分函数,它为P 的每个实现的最后一个公式赋予一个行动.

定义2.5(策略下的实现). 设f 是实体b 关于规划P 的一个行动策略.f 下P 的一个实现R =?P 1,P 2,…,P n ?满足f (R )=??,且对于每个i (1≤i ≤n ),如果X =f (?P 1,P 2,…,P i ?),则有P i +1=P i ?X ,Y ?,其中Y 是b 关于P i 的某个反应.

规划P 经过若干个关于规划的基本反应和基本行动变换后,总可以变成原始任务规划.我们称所有可能得到的原始任务规划都是规划P 的最终实现,记为P .易证若有P ╞T ,则P ╞T ,此时称规划P 完成T .

在多分辨率建模仿真中,随着仿真分辨率的提高,规划中的交互任务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模型,即对交互任务的分解.

定义2.6(交互分解). 设G 是一个群体,I =?a ,b ,F ?是G 上的一个交互,集合{?a i ,b i ,F i ?|i ≤n ,且n 为自然数}称为

144 Journal of Software软件学报 V 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它的一个分解,当且仅当该集合是完成I的交互公式的一个规划,且b i∈b或b i?b.I的分解记为recipe(I).

Fig.1 Multi-Layer task planning

图1 多层任务规划示意图

通过对任务交互的逐层分解,可以实现多层次的任务规划.在多分辨率建模仿真中,这种层次任务规划可以自然地对应到不同分辨率的实体.图1所示是多层次任务规划的示意图,上层任务规划中的任务可以分解为下一层的任务规划,即为该任务的一个规划实现.

3 任务规划的可完成性判定理论

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是可判定的,下面首先给出相关形式定义:

定义3.1(交互的可完成性). 称一个交互I=?a,b,F?是可完成的,是指b可以完成F,或者I存在一个分解,且recipe(I)是可完成的,规划的可完成性见定义3.3.

定义3.2(简单规划的可完成性). 称一个简单规划对于某个实体b是可完成的,如果b可以完成其中执行者是b的交互任务.

定义3.3(规划的断定可完成性). 若规划P的所有可能的最终实现都是实体b可完成的,则称这个规划是b 断定可完成的.

定义3.4(规划是实体可实现的). 称规划P是实体b可实现的,如果存在实体b的一个策略,使得该策略下P 的每个实现的最后一个公式都是b断定可完成的.

定义3.5(联合策略). 设a1,a2,…,a m是规划P中所涉及的所有交互执行实体,f1,f2,…,f m分别是a1,a2,…,a m的策略,则f=f1∪f2…∪f m就称为实体a1,a2,…,a m的一个联合策略.联合策略是一个不确定函数.

定义3.6(联合策略下的实现). 设f是a1,a2,…,a m的一个联合策略.f下P的一个实现R=?P1,P2,…,P n?满足对任意的i(1≤i≤m),f i(R)=??,并且对于每个j(1≤j≤n),有P j+1=P j?X?,其中X满足对于某个i(1≤i≤m),有X=f i(?P1,P2,…,P i?).

若存在一个联合策略f,使得P在该联合策略下的每个实现的最后一个公式对于任意一个a i(1≤i≤m)都是断定可完成的,则称P是可完成的.

基于上述定义,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3.1(联合策略定理). 设a1,a2,…,a n是规划P中所涉及的所有交互执行Agent,若P对于每个a i都是可完成的.设f i为a i的策略,令f=f1∪f2…∪f m,则P在策略f下一定是可完成的.

证明:设R=?P1,P2,…,P n?是策略f下的任意一个实现,根据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任意i(1≤i≤m),如果将R中不是由f i中元素产生的进展去除掉,得到的一定是在f i下的一个实现,所以它一定是a i可实现的,从而P在策略f 下是可完成的.证毕. □联合策略定理说明了若规划P对每个涉及的智能体都是可完成的,则一定存在一个联合策略f,使得P在f 下是可完成的.

张巍 等: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145

4 任务规划的推演算法

为了确保作战计划的可靠性,通常要基于作战预案进行任务推演,即是对任务规划进行推演,以便于发现预案中的薄弱环节,同时预测作战计划的效果,启发新的作战思想.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不同于人工智能中的在线规划,是一种静态的规划方案.

对任务规划的推演过程,就是对多层次任务规划图的遍历.仿真过程中,遍历执行作战任务规划的基本方法是,从顶层任务开始,找到所有没有输入边的节点,判断交互任务的执行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则放入OPEN 表,并执行,完成后删除该交互任务以及从它发出的所有的边.即:

1. 设置当前级别cur_level =1,生成初始值为空的3个列表OPEN 1,OPEN 2和CLOSED ;

2. 从cur_level 中选择所有无输入边,且父节点在OPEN 2表中(或无父节点)的任务节点,即为集合{α|P α∈,(()(()()))P βββαβα??∈∧∨??,且(())(()(2))recipe P OPEN αβββ∈∧∈→∈},将这些节点放入OPEN 1表中,并在图中删除这些节点,及从这些节点发出的边;

3. 若OPEN 1表为空,令cur_level =cur_level ?1,若有cur_level =0,则规划图遍历完毕,算法结束,否则转步 骤2;

4. 将OPEN 1表中所有无分解的节点移动到CLOSED 中,并执行这些节点.若OPEN 1非空,将OPEN 1中所有元素移到OPEN 2中,且令cur_level =cur_level +1;

5. 转步骤2.

算法具体描述如下(其中P [i ]表示规划第i 层,InEdge (n ),OutEdge (n )和Parent (n )分别表示节点n 的输入边、输出边和父节点):

算法DTP(DEDUCE-OF-TASK-PLANNING).

Input :任务规划P .

Output :任务执行序列O =?F 1,F 2,…,F n ?.

1 cur_level ←1, OPEN1←NIL , OPEN 2←NIL , CLOSED ←NIL ,

2

while not cur_level =0 do 3 for each n in P [cur_level ] do

4 if InEdge (n )=NIL and

5 (Parent (n )=NIL or Parent (n ) in OPEN 2) then

6 insert n into OPEN 1, del n , del OutEdge (n )

7 if OPEN 1=NIL then

8 cur_level ←cur_level ?1

9 else

10 for each n 2 in OPEN 1 do

11 if recipe (n 2)=NIL then

12 insert n 2 into CLOSED , del n 2,

13 if not OPEN 1=NIL then

14 for each n 3 in OPEN 1 do

15 insert n 3 into OPEN 2, del n 3

16 cur_level ←cur_level +1

17 O ←CLOSED

任务规划的推演过程就是按照作战计划的步骤执行任务的过程,是对作战计划的演练,也是对描述任务逻辑的形式化推理的一个印证.

146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5 实例分析

5.1 基本想定

在联合战役中,作战的层次高,作战的宏观指导性强,作战计划通常按作战阶段,通过主战军种的协同计划来体现.例如一个大规模联合登陆作战,可分为先期作战阶段、集结上船阶段、海上航渡阶段、突击上陆阶段和建立登陆场阶段等,各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更多更小的阶段.下面我们以联合登陆作战的红方突击上陆阶段作为基本想定进行实例分析.

例如,在一次大规模联合登陆作战中,红方以陆战旅和空降师为主,其他各战役集团协同,在联合指挥部的指挥下通过抢滩登陆和空降,实现上陆的目的,并进一步夺占战役目标城市D ,作战区域及部署如图2所示.登陆、空降完成后的战场情况如图3所示

.

Fig.2 Initial deployment of combat

图2 战场初始部署

Fig.3 Landing, airborne completed 图3 登陆、空降完成

5.2 任务规划描述 作战计划在联合指挥部hq 的指挥下组织实施,分为3个阶段:火力准备(T a )、登陆作战(T b )和岛上进攻(T c ).

第1阶段,区域A ,舰艇编队s 直前扫雷破障(T 1),区域E ,佯动部队f 进行佯攻(T 2);第2阶段,区域B ,s 舰炮火力支援(T 3),飞行编队p 1空中掩护(T 4),陆战旅m 抢滩登陆(T 5),区域C ,飞行编队p 2空中掩护(T 6),空降师a 实施空降(T 7);第3阶段,m 和a 分别从区域B 和区域C 向区域D 突击(T 8,T 9).

联合指挥部hq 的作战计划对应于描述任务逻辑系统中的协同规划,其形式化描述为:{I a ,I b ,I c |I a ?I b ?I c },其中I a =?hq ,{s ,f },T a ?,I b =?hq ,{s ,p 1,m ,p 2,a },T b ?,I c =?hq ,{m ,a },T c ?.

它们对应的分解如下:

recipe (I a )={?hq ,s ,T 1?,?hq ,f ,T 1?};

recipe (I b )={?hq ,s ,T 3?,?hq ,p 1,T 4?,?hq ,m ,T 5?,?hq ,p 2,T 6?,?hq ,a ,T 7?|T 3?T 5,T 4?T 5,T 6?T 7};

recipe (I c )={?hq ,m ,T 8?,?hq ,a ,T 9?};

如果仿真需要,可以对任务T i (i =1,2,…,9)进行进一步分解,以实现更多层次的规划.

这样,使用描述任务逻辑可以很容易很直观地描述联合战役的各个阶段各个部队的作战计划,并自然地支持多分辨率的建模.已有的方法要描述这种多层组织结构的多层任务规划则非常困难.例如Küngas 使用一种类似STRIPS 算子的规划算子├?x .(D S A )来表示规划中的动作,这种算子无法自然表示行动的分支和分解.

5.3 任务规划推理

作战实体需要在作战计划的框架内执行行动任务,它既要知道联合计划,又要知道其在联合计划中需要完成的行动任务.

以第2阶段区域B 的战斗为例,定义如下概念:S (x )表示目标x 可被舰炮压制,A (x )表示目标x 可被空中压制,C (x )表示目标x 可登陆,P 1(x )表示对目标x 实施舰炮火力压制,P 2(x )表示对目标x 实施空中火力压制,L (x )表示登陆x .有T 3=∏S (x ).P 1(x ),T 4=∏A (x ).P 2(x ),T 5=∏C (x ).(P 1(x )ΠP 2(x )→L (x )).则子规划{?hq ,s ,T 3?,?hq ,p 1,T 4?,?hq ,m ,T 5?}的一个最终实现为{?hq ,s ,P 1(B )?,?hq ,p 1,P 2(B )?,?hq ,m ,P 1(B )ΠP 2(B )→L (B )?}.又有P 1(B ),P 2(B ),P 1(B )ΠP 2(B )→L (B )├

张巍等: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147

L(B),也就是该规划的最终实现可以实现目标L(B).该实现的反应为?ε/P1(x)[x/B],ε/P2(x)[x/B],ε/(P1(x)ΠP2(x)→L(x))[x/B]?,意即hq要求s压制B,要求p1压制B,要求m登陆B,也就是实现目标L(B)的要求.从而通过对规划的推理可以得出任务的可完成性,以及指挥者要求各个执行者完成的具体任务,反映了虚拟群体组织指挥关系的任务交互语义.

6 结束语

任务规划是联合作战想定建模中的关键步骤,对战法研究和军事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采用描述任务逻辑进行了完整的形式化描述,实验证明此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虚拟群体的任务交互语义,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分辨率的仿真,同时还能提供组织任务规划可完成性的可判定的推理验证服务.

致谢在此,我们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尤其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思昆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张英,徐华勋,徐婉莹对文章写作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

References:

[1] Boukhtouta A, Bedrouni A, Berger J, Bouak F, Guitouni A. A survey of military planning systems. In: Proc. of the 9th Int’l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ymp. 2004.

[2] Yin J, Si GY, Hu XF. Framework of scenario generation system for military strategic simulation.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3,15(12):1672?167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Wang JS, Zeng L, Zhang H.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layer plan for joint warfare tasks.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45(Suppl.):456?46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Peng XH, Yang DS, Liu Z, Huang JC. Effect based action strategy of joint operation. Fire Control and Command Control, 2007,

32(5):12?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Xiao B, Sun YZ, Heng J. Research of formalization representation method for operation scenario.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8,20(11):2978?298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 Yang NZ. Wargame, War Game, Simulation. Beijing: PLA Publisher, 2007. 90?94 (in Chinese).

[7] Japaridze G. Introduction to computability logic.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S0168-0072), 2003,123:1?99. [doi:

10.1016/S0168-0072(03)00023-X]

[8] Baeten JCM, Weijland WP. Process Algebra. Amsterd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doi: 10.2277/0521400430]

[9] Japaridze G. A constructive game semantics for the language of linear logic.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S0168-0072),

1997,85(2):87?156. [doi: 10.1016/S0168-0072(97)00046-8]

[10] Blass A. A game semantics for linear logic.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S0168-0072), 1992,56(1-3):182?220. [doi:

10.1016/0168-0072(92)90073-9]

[11] Küngas P. Analysing AI planning problems in linear logic?A partial deduction approach.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BIA 2004 (S0302-9743), 2004,3171:252?270. [doi: 10.1007/978-3-540-28645-5_6]

[12] Zhang H, Li SK.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6,29(3):488?49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 Japaridze G. The logic of tasks.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2002,117:261?293. [doi: 10.1016/S0168-0072(01)00123-3]

[14] Xu WY. The logic of tasks [MS. Thesis].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0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Russel S, Norvin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 2nd ed., Prentice Hall, 2003. 330?334.

[16] Zhang H.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e behaviors modeling of virtual entity group [Ph.D. Thesis].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0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附中文参考文献:

[2] 殷军,司光亚,胡晓峰.战略模拟想定生成系统框架.系统仿真学报,2003,15(12):1672?1674.

[3] 王金树,曾亮,张会.多层次联合作战任务规划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5(Suppl.):456?460.

148 Journal of Software软件学报 V 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4] 彭小宏,阳东升,刘忠,黄金才.基于效果的联合作战行动规划研究.火力与指挥控制,2007,32(5):12?15.

[5] 肖滨,孙永忠,衡军.作战想定的形式化表述方法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1):2978?2981

[6] 杨南征.虚拟演兵:兵棋、作战模拟与仿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90?94.

[12] 张会,李思昆.描述任务逻辑及其应用.计算机学报,2006,29(3):488?494.

[14] 许文艳.任务逻辑[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16] 张会.虚拟群体组织协同行为建模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张巍(1982-),男,湖北公安人,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兵力生成,虚拟现实.

张会(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辅助决策,计算机仿真技术

.

曾亮(1970-),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

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

李思昆(194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可视化.

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Journal of Software, Vol.21, Supplement, December 2010, pp.140?148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 by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Tel/Fax: +86-10-62562563 ? 联合作战想定中基于描述任务逻辑的任务规划 张巍1+, 曾亮1, 张会2, 李思昆1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2(海军潜艇学院军事运筹教研室,山东青岛 266071)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n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s ZHANG Wei1+, ZENG Liang1, ZHANG Hui2, LI Si-Kun1 1(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2(Section of Military Operations, Naval Submarine College, Qingdao 266071,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ade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 Zhang W, Zeng L, Zhang H, Li SK.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n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s. Journal of Software, 2010,21(Suppl.):140?148. https://www.360docs.net/doc/3b6936762.html,/1000-9825/10015.htm Abstract: Most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ask planning in joint operation simulations are not based on a complete formal theory, thus can only support the description of low-level interactions among entities, but can not support the planning of multi-level organizational groups.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is a theory for describ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and collaborative behavior pla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named TPDLT (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which provides a formal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planning in joint operation simulation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 and gives a definition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ask plans and a decidable theorem of the completeness under joint strategies. At last, a deduction algorithm for task planning is given. As illustrated by a case study, with the method TPDLT, the task interaction semantics in virtual groups can be described succinctly and accurately, and powerful service for the accomplishment deduce of tasks is provided. Key words: joint operation; scenario; task planning;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 logic of task 摘 要: 现有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研究没有完整的形式化理论支撑,只能进行底层实体级别的交互,无 法支持多层组织群体规划.描述任务逻辑是一种用于描述组织结构和协同行为规划的理论,基于描述任务逻辑 理论提出了一种任务规划方法TPDLT(task planning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logic of tasks).该方法对联合作战想 定中的任务规划及其可完成性进行了形式化建模,然后提出了联合策略下的规划可完成性的判定理论,最后给 出了任务规划的推演算法.通过示例说明了TPDLT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虚拟群体组织指挥关系的任务交互语 义,支持组织任务规划可完成性的可判定的推理验证. 关键词: 联合作战;想定;任务规划;描述任务逻辑;任务逻辑 联合作战想定中的任务规划是制定作战模拟想定的关键步骤,是作战方针和作战决心的具体体现,是用于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60873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G2009CB7238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Received 2010-05-01; Accepted 2010-11-09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任务规划系统的发展

任务规划系统的发展 摘 要 概述了任务规划系统的概念、作用和系统组成,并以美国飞机的任务支援系统 (M SS)为重点,详细阐述了国外80年代以来的飞行器实用的任务规划系统的的发展状况。 主题词 任务规划 数字地图 软件包 1 任务规划系统的出现 任务规划系统(missio n planning sy stem:M PS)在海湾战争中首次广泛使用,为多国部队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要出色完成作战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诸如目标的正确位置和特征;敌方的防空阵地,该地的灰度和气象条件、区域特征;武器的性能等等。以往都是由人利用纸、笔和尺等工具,花费很多时间来制定作战计划的。现代新颖M PS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集战争需要的各种情报,进行大规模分析、制作各种数据库并将其存储在磁盘组件内,供任务规划时调用。利用M PS,可在基层单位用计算机终端制定作战战术和攻击计划,飞机起飞后确认需修正的各种数据,瞬间就可以得到更正。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在报告中指出,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由于使用了M SSⅡ任务支援系统,使精确制导武器在首战中的命中率倍增。美国海军利用任务规划系统,制定了战斧巡航导弹与有人驾驶飞机协同作战的精确作战计划,致使沙漠风暴实施的空地一体战获得巨大成功。 任务规划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软件系统,第二是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又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主要有输入输出、数据库、人机交换界面、规划结果检验等组成。硬件配置主要有工作站、高档微机、输入输出设备、任务演示系统等组成。 任务规划系统的组成因其种类不同而不同,总的说来并无明确的界限。例如,利用数字存储装置传输任务规划数据的机载电子设备,稍加改装就可以作指挥控制装置用。大体上讲,任务规划是由从战区司令部到飞机驾驶员等各种级别的人来进行的。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是统一用空中任务分配指令(ATO)进行协同作战的。以此指令为基础,各飞行团队又可以利用各自的计算机终端,制作自己具体的任务规划。 M PS的种类很多,可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图1示出美国研制的各种M PS及其研制过程。 美国研制的M PS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老式M PS,是以前为特定的战斗机作战研制的,例如用于F-16C/D战斗机的磁带输入/输出程序。80年代后开始研制并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是第二代产品,90年代以后开发(含计划开发)的为第三代产品。随着计算机计算速度的提高以及性能价格比的改进,使制作任务规划的成本得到降低且性能日趋完善。例如,自从装备了图像处理装置后,就可以用来处理从卫星和侦察机送来的数据,将它们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高程数据综合后,可随意拼合成各种三维图像,有利于选择飞行航线。目前,M PS不仅在航空领域广泛使用,并逐渐扩展到海面和陆上。下面以美国和西欧研制的各种M PS为例,阐述M PS的组成及其功能。

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研究及发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研究及发展 作者:胡中华, 赵敏, Hu Zhonghua, Zhao Min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刊名: 航天电子对抗 英文刊名: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年,卷(期):2009,25(4)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3条) 1.朱剑佑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期刊论文]-无线电工程 2007(12) 2.董世友.龙国庆网络环境下的基于Agent的多架无人机的任务规划系统[期刊论文]-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5(02) 3.Secrest BR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for surveillance mission using partieel swarm optimization 2003 4.O'Rourke KP.Bailey TG.Hill R Dynamic routing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sing reactive tabu search 2001(06) 5.Alighanbari M Task assignment algorithms for teams of UAV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2004 6.叶媛媛.闵春平.朱华勇基于整数规划的多UCAV任务分配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信息与控制 2005(05) 7.霍霄华.陈岩.朱华勇多UCAV协同控制中的任务分配模型及算法[期刊论文]-国防科技学 2006(03) 8.李湘清.孙秀霞.王栋基于遗传算法的UCAV动态任务分配模型及研究[期刊论文]-系统仿真学报 2008(16) 9.张安.史志富.刘海燕基于贝叶斯优化算法的UCAV编队对地攻击协同任务分配[期刊论文]-电先与控制 2009(01) 10.Mac Kenzie DC Collaborative tasking of tightly constrained multi-robot missions 2003 11.Atkinson ML Contract nets for control of distributed agents in unmanned air vehicles[AIAA-2003-6532] 2003 12.苏菲.陈岩.沈林成基于蚁群算法的无人机协同多任务分配 2008 13.龙涛.沈林成.朱华勇面向协同任务的多分布式任务分配与协调技术[期刊论文]-自动化学报 2007(07)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张昉无人机任务规划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09 2.朱剑佑.ZHU Jian-you无人机任务规划研究[期刊论文]-无线电工程2007,37(12) 3.唐金国美军任务规划系统的现状、发展和关键技术[期刊论文]-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3(3) 4.高雨青.王国宏.曾安里.戴伟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会议论文]-2008 5.董世友.龙国庆攻击型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浅析[期刊论文]-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4(6) 6.高晓静.智勇.陈晓峰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体系设计[期刊论文]-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8(10) 7.宋敏.魏瑞轩.李霞.SONG Min.WEI Rui-xuan.LI Xia多无人机任务推演系统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2009,35(24) 引证文献(3条) 1.李红亮.曹延杰.宋贵宝反舰导弹协同任务规划系统研究[期刊论文]-飞航导弹 2012(9) 2.姚新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舰船电子工程 2011(9) 3.戴定川.盛怀洁.赵域无人机任务规划系统需求分析[期刊论文]-飞航导弹 2011(3)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试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第3章 1.试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任务是: (1)制定MIS的发展战略。 ( 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MIS 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 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试述系统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 ( l )系统规划工作是面向长远的、来来的、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非结构化程度较高。 ( 2)其工作环境是组织管理环境,高层管理人员(包括高层信息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 ( 3)目前尚无可以指导系统规划全过程的适用方法,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 4)规划工作的结果是要明确回答规划工作内容中提出的问题,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进程,但宜粗不宜细。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对MIS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 1) )使信息系统规划与该组织的总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 2)设计组织信息系统的总框架是关键 ( 3)人、管理、技术应协调发展 3.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标和活动内容有哪些?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系统分析的目标:就是按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 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 者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即逻辑模型,为下一阶段进行物理方案(即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方案)设计、解决“怎么做”提供依据。

系统分析的主要活动: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 (l )系统分析工作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知识水平 (2)系统分析工作主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方式与手段主要是人际交往 (3)使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 (4)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成果(产品)是文档资料 (5)系统分析工作应确定系统边界,适可而止4.初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企业概况。企业的发展简史、目前规模、经营效果、业务范围、管理水平、企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强弱决定了新系统的成败。 (3)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调查企业的组织机构、领导关系、人员分工和配备情况,从中不但可以了解现有系统的构成、业务分工,还可以了解到人力资源,发现组织和人事制度的不合理成分。 (4)现行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现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的或人机的)运行状况。诸如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可靠性、问题等。 (5)新系统开发的条件。包括计算机设备情况,计算机应用人员情况;资金来源;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度;管理基础等。 (6)问题和薄弱环节。企业期待MIS 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重要性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5.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实现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的浪费。对新系统可行性的研究,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系统是否可行。 6.可行性研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考察?简述其内容 (l )技术可行性:对要求的功能、性能以及限制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这个系统。要考虑能否得到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能否组织一个熟练的开发队伍,现有的开发技术是否达到开发系统所要求的水平,以及开发风险有多大。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序号工作任务负责单位时间进度 一、优化布局结构,加快体系建设 1按照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高中阶 段教育招生。制定全省中职学校设置标准, 实行省级合格评估和限制注册制度。。 省教育厅牵头 2014年底前出 台设置标准, 2015年初开始评 估。 2通过撤销、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将全 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每个中心城市办 好若干所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办好1所 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长春、吉林两 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其它市 (州)至少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各级人民政府 2014年开始,持 续实施。 3开展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试点,示范引导。支 持20所左右普通本科高校整体和部分高校分 院(专业)转为应用技术型。建立全省高校 分类管理体系,形成分类设置、评价、指 导、拨款机制。 省教育厅、省 发改委、省财 政厅、省人社 厅 2014年部署转型 试点工作。待国 家2015年6 月出 台具体措施后全 面实施。 4打造20个国内一流品牌(特色)专业。依托 行业企业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实行多方参与 的省、市、校三级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以产 业结构匹配的专业体系。 省教育厅牵头 2015年6月前 制定专业建设标 准,开展评估。 持续实施。 5实施全民技能素质培训,面向全体劳动者开 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岗位提升、创业培 训。 人社厅牵头持续实施。 6行业部门和组织完善行业主要岗位技能人才 标准,组织本系统人员培训,开发职业培训 包,开展行业技能大赛。 各行业部门和 组织,省教育 厅、省人社厅 等 持续实施。 7 支持整合后的职业院校取得培训资质、在省人社厅、教2014年底出台 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育厅等具体措施。持续

IT运维管理系统规划

IT运维管理系统规划 MIS网络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规划 (征求意见稿) 作者:张鹏 二〇一〇年一月 前言 托电信息化发展历经八年,从只有一个OA办公系统、数十台终端到如今拥有包括小型机在内的服务器五十余台、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百余台、终端上千台。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经从信息系统建设向运维管理和系统应用的深度整合等转移。 目前,信息中心每天的工作量,多数都属于运维管理的范畴。信息中心从机组四期工程结束后就着手开始运维管理方面的建设工作,几年间相继上了蓝带思科桌面管理系统、东华的IT 运维系统、青鸟桌面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情况都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维管理的理念形成需要逐步成熟的过程。 2.受到与运维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制约。 3.现有运维相关的产品有各自的侧重或局限性。 信息中心正在实施的两个项目NETIQ和机房环境监测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建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这个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一、运维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信息中心运维工作主要来自网络设备、系统应用、机房设备、终端。NETIQ服务器监控系统可以对服务器、数据库进行集中监控管理。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机房温湿度、空调、UPS等指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终端管理方面,可以考虑购置更好的产品加上二次开发或者

在现有桌面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相对于以上,网络设备的管理使用SNMP基本可以满足运维需求,NETIQ可以实现,也可以在运维管理中心开发相应的管理模块。这些系统的建设,本身就是具有针对性的综合管理系统,而且可以为运维管理中心系统提供运维信息的采集平台,是运维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 二、运维管理系统的构想 运维管理系统由外围管理系统群和运维管理中心两部分组成。外围管理系统群包括网络设备管理模块、NETIQ系统、机房环境监测系统、终端管理系统,外围系统群为运维管理中心提供运维信息采集平台。运维信息采集包括网络设备运维信息采集、服务器组运维信息采集、机房环境运维信息采集、终端运维信息采集。 运维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运维任务的生成、运维任务的处理、完成确认、知识库、运维统计分析、运维报告、绩效评价、违规处理、维护商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权限等。 ㈠生成运维任务 运维任务的生成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信息采集获得,另外可以手动生成。运维任务分为运行管理任务和维护管理任务两类,运行任务管理是指系统、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监控管理或操作,主要包括定期巡检任务、正常的配置操作、补丁管理、用户管理、升级操作等,巡检任务由系统按规定自动生成,包括信息中心人员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商的定期巡检。维护管理任务是指当设备、系统出现异常或故障时的处理过程。运维任务的生成包括的信息有:设备或系统名称、IP地址、报警信息、时间、运维编码等等,由终端直接发起的运维信息应该包含联系人的电话等,以便于运维人员接手任务后与发起人主动取得联系。生成的运维任务包括网络设备、应用系统、机房操作、终端运维等几种任务。运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㈡运维任务的处理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敏捷卫星任务规划系统

SpaceOps 2006 - Conference th The mission planning system for AGILE mission G. Del Bello1, A. Michetti1, F. D’Amico2 (*) 1Telespazio S.p.A., a Finmeccanica/Alcatel company, Fucino Space Center, 67050 Ortucchio (AQ), Italy 2Telespazio S.p.A., a Finmeccanica/Alcatel company, Headquarter, 00156 Rome, Italy 1 Why the Agile Mission Control Centre (MCC) When Telespazio started the analysis of the Agile mission, due to the mission profile, the necessity of a system devoted to the on board activities planning has immediately been pointed out. Then, during the system design phase, while executing the “make or buy” analysis, some major considerations like the costs for proprietary system customization, and the proprietar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the system reusability and the system configurability lead the decision of an internal mission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Analysis on commercial tools has highlighted how proprietary systems generally provides good technologies and a good technical support, but unfortunately they always introduced a set of drawbacks too. Each system supplier, for instance, defined their own proprietary standards, and proprietary file formats, so that the costs for adaptation becomes often prohibitive for small missions like Agile is. MCC heritage is based on mission planning solutions used in Telespazio to manage other missions ( e.g.: Artemis, from ESA, or Sicral, from Italian MoD). Each mission implements a dedicated mission specific solution. Unfortunately the costs of developing these systems often ran around the 100k’s of Euros : so, for the Agile mission, but having in mind further application in similar missions, Telespazio decided : I. to invest time and effort in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ric mission planning solution II. to use open source/freeware product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lower the costs of such a generic mission planning solution to a level which could support the small and cheaper concept satellites as such Agile. Telespazio developed MCC based on its experience on mission planning solution and satellite operations conduction, covering all functionalities required by the Agile mission, but easily expandable by simply customizing the application database or by adding mission specific functionality. 2 MCC Role in S/C Operations Execution The purpose of MCC is to ensure the overall consistency of the Payload operational requests, expressed in an activity plan issued by the Agile payload users, against the operational constraints, prior to convert the obtained combined operations plan into telecommand sequences for the satellite control center (SCC). The detailed objectives for MCC are: ? Checks of the operation requests (Payload, Flight Dynamics and Spacecraft) against the rules and constraints. ? Automatic translation of all the payload activities in telecommand sequences suitable for SCOS 2000 Control Centre; ? Automatic translation of the S/C platform activities in telecommand sequences ( e.g.: S/C repointing manoeuvres) suitable for SCOS 2000 Control Centre; ? Automatic send of telecommand sequences to the SCC; ? Automatic management of the file exchange with the ASDC; ? Automatic management of the routine flight operations; ? Replanning management (including on board queue cleaning of previous plan); SpaceOps 2006 Conference AIAA 2006-5722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