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解析版)

2019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历史最后一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

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传布()

A. 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 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C. 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2.“物勒工名”制度是指在手工业产品上刻记制造者、制造机构等。西汉时勒名内容详尽而丰富,东汉

中期后关于“工宫”的内容日益简化,刻铭中常带有吉祥语和价钱语,而以“某氏”为标记的私工作坊器物大增。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 官营手工业衰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抑商政策的强化

D. 经济政策的调整

3.《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要者,又加一等”,

对男女双方的婚前欺骗行为,男子处罚要比女子罪加一等。这反映出当时()

A. 法律彰显男女平等

B. 女性法律地位显著提高

C. 婚烟自由成为风尚

D. 妇女权益受到一定重视

4.明初废中书省启,皇帝直辖六部,尚书、郎中权重,侍郎、员外郎权轻,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

称为堂官,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这变化反映了()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B. 君主专刺统治逐渐加强

C. 内阁议政功能已被剥夺

D. 六部成为行政权力中枢

5.1864-1867年间,清廷下令在长江中下游六省开展清赋,在“清户口”清地籍“清地亩”的

基础上重新编制册籍。这一举措意在()

A. 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B.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 保障财政赋税征收

D. 清除太平军的影响

6.1912年10月民国政府颁布《服制》,确定西装和百褶裙分别为男女制

式礼服,所用材料须为本国丝或毛织品;1929年再次颁布《民国服制

条例》,规定男女式礼服如图1、图2所示。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民众传统受到政府认同

B. 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7.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表所示。

表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A. 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 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C.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 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8.右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増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

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9.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公元前4世纪后期,因输入粮食或增加城邦收入而获得本应由雅典公民独享的土

地“购置权”及公民概的外邦商人和放贷者的人数呈上升之势。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 民主基础扩大

B. 统治危机加深

C. 对外贸易繁荣

D. 殖民扩张加速

10.17-18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普遍认为不守时是贫穷的祸根,许多学校都将“准时”与“作息规律”写入

了办学宗旨当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 技术进步推动思想发展

C. 社会观念适应经济需要

D. 政治体制影响教育理念

11.在19世纪前期美国州宪法改革的大辩论中,改革派宣称“选举权是一种自然权利”,呼吁用“贡献(纳

税)”取代(土地)作为选举权的资格,但却反复强调男性与女性在性格、能力、责任、权利方面的差异。这表明美国()

A. 实现了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

B. .削弱了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

C. .天赋人权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12.如表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比重(单位:%)

上表中数据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的形成

B.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C. 国际资本在欧洲内部的流动

D.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提供了市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

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被此丰足,皆有便宜”。

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 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0年代。中共开始参与创设司法制度。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农村地区建立了审判反革命分子的特别法庭、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1931 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了革命法庭、裁判部、军事裁判所筹审判机关,肃反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局也有部分审判权力,基本统一了苏区的司法制度。苏维埃政权还经常组织公审和巡回法庭等,在群众面前揭破反革命的各种阴谋。延安时期中共强调党对司法的领导和行政机关领导司法,可法成为行政的一个工作部门,依靠工农干部进行司法,鼓励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抗战时期,中共着手建设相对完备统一的法规体系、提高司法人员遵守法律程序、保障人民权利的意识以及提高司法效率等。1946 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明确规定: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

--摘编自唐仕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司法建设的探索》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早期司法建设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早期司法建设的作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安全观发生了重大变化。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应努力争取战争“推迟得越久越好”,1982年9月,党的十ニ大指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护的”。

其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2年12月,五属人大五次会议指出“中国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战略关系”,“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在开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在党际关系方面,也应着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此同时,1980年起,中国积极实施联合国的戴军计划,开始参与军谈判会议的各项工作,中国国家安全观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摘编自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时代背景。

17.材料清代以达官而从祀文庙者仅三人,张伯行是其一。他出身于礼乐之家,自幼受到儒学影响,考取

进士后,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康熙三十八年,因率众果断处理黄河决堤有功被举荐。次年,张伯行赴河工之任,悉心河务,苦干三年,劳绩显著。在福建巡抚任上,勤于政事,为地方兴利除弊:广

设仓储,积贮粮食,严防盗粮,禁止粮食出洋贸易或走私。康熙中期,吏治逐渐腐败,张伯行坚决抵制贪贿之风,严禁徇私舞弊,不得上下互相馈送。后因江南科举舞弊案,督、抚互参,张伯行被撤职,福建、江苏百姓听闻消息后纷纷罢市歇业,力主为其申诉。雍正三年,张伯行留下遗疏,吁请雍正帝崇尚“正学”(理学),奖擢正直大臣。光绪四年,准张伯行从祀文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伯行从祀文庙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尊崇张伯行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以看出《诗经》的传布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

A项过于表面,排除。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西周时期是官办教育,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诗经》。考查《诗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诗经》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私营作坊的生产器物较多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C选项排除。

材料与经济政策调整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和汉代商业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和汉代商业发展。

3.【答案】D

【解析】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法律彰显男女平等,排除A;

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益,但并不能说女性法律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故B排除,D正确;

材料并没有说明婚姻自由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婚姻习俗的变迁。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根据材料来正确认识唐代婚姻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

读能力。

4.【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明初统治者废除中书省,清代之后堂官意见不一致直接由皇帝裁决,结合所学,明

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B正确,排除A。

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并没有议政功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六部并没有成为行政权力中枢,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到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

都有直接上奏权,如若意见不一致由皇帝裁决。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

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六省开展清赋运动,在“清户口”清地籍“清地亩”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册籍,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财政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

ABD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晚清时期清赋运动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清赋运动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民间穿的服装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推行,反映出民众传统受到政府的认同。

B.材料看不出,中西服饰融合成为主流。

C.政府没有主导社会习俗变迁。

D.材料看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物质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征收公粮占收获百分比是增加了,说明试点区人民的负担加重了。B.从材料可以看出征收的粮食越来越多,是因为当时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地区人口越来越多,这是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C.材料措施没有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

D.从材料可以看出与实际需要还差很多,说明没有保障以后的粮食供应。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出男女平等观念,排除C;

通过材料“年轻姑娘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说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通过材料正确分析材料及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9.【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传统的公民只局限于本帮的“成年男性公民”;据此依据材料“因输入粮食或增加城邦收入而获得本应由雅典公民独享的土地‘购置权’及公民概的外邦商人和放贷者的人数呈上升之势”说明雅典传统的政治格局受到冲击,说明雅典统治危机加深,故B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关系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推动了社会时间观念的强化与重视,故C项正确。

A项,对时间观念的重视更多反映了生产需要,而非组织形式变化影响,排除。

B项,题干现象与技术进步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题干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对社会观念的影响,而非政治因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本题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呼吁用“贡献(纳税)”取代(土地)作为选举权的资格”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分享政权,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准确把握。

12.【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85--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对外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逐年提升,说明欧共体内部贸易往来频繁,这得益于欧共体内部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的形成,故A正确;

材料说的是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对外贸易,而非世界性的全球贸易,故B错误;

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欧洲一体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13.【答案】【小题1】(1)特点:根据材料“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外开放的影响需要从促进唐朝的繁荣、扩大唐朝的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思考。

(2)发展:根据材料“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体现为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

(3)途径:结合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祥;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大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商品生产呈现外面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

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2)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3)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因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小题2】

【小题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开放,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改革开放的准确把握。

14.【答案】本小问的解读,可根据材料任选两首国歌进行分析,如选择1926年,当时正在进行国民大革命,可从大革命的任务、背景等方面分析即可。如选择1935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可从民族危机严重及其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将其作为国歌的目的分析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土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综上所述,国歌的创作,尤其是歌词的内容,与宏观时代结合紧密,反映了时代特征、突出了时代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任务以及特点。需要掌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各个时期的国歌为内容考查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逐句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积累了执政司法经验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服务于革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由分散趋向集中;坚持党的领导;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2)作用: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积累了执政司法经验。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中共早期司法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

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共早期司法建设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

【小题1】(1)根据材料“世界和平是有可能护的”、“中国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战略关系”、“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在开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在党际关系方面,也应着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中国积极实施联合国的戴军计划”进行归纳即可。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时代背景需要从和平的建设环境、

时代主题、外交政策及国家利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世界和平是可维护的;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同西方国家存在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参

与裁军计划。

(2)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家环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外交政策的调整;国家利益观念的强化。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

17.【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果断处理黄河决堤有功被举荐”“严禁徇私舞弊,拨得上下互相馈送”“江苏百姓纷纷把制鞋业立足,为其申冤”“呼吁雍正帝崇尚正学”等概括回答即可。 (2)意义可以从第一问具体原因中逐条去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治河有功;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廉洁奉公;不畏权贵;躬身倡导,维护儒学正统。 (2)意义:有利于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弘扬了儒家思想和道德精神;顺从民意,有利于凝聚人心。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张伯行从祀文庙的原因,意义。

解答本题要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