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并发症

猩红热的并发症
猩红热的并发症

猩红热可并发肾炎和心肌炎,这不是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心肌炎和肾炎,而是毒素引起的。所以,可以称为中毒性心肌炎和中毒性肾炎。一般体温可正常,也可无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急性期发生。中毒性肾炎较轻,血压不增高,浮肿不明显,常在检尿时发现,多为蛋白尿及镜下血和血尿消失,多不会引起慢性肾炎。心肌炎也较轻,心脏可轻度增大,主要是心电图有明显异常,常见者为心率失常。一般不引起心功能不全,所以如不做x线及心电图检查,常不易发现。在猩红热时,无论有无肾炎和心肌炎表现,均应常规查尿,做心电图检查。

猩红热时,还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确切地说,应该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病变。在猩红热的恢复期,约在病后3周左右尚可引起肾炎和心肌炎。与链球菌有关,但不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而是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疾病。学龄前儿童常见的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就是这种变态反应引起的。此外,类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还有风湿热,也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病,当然现在典型的风湿热已少见。风湿热有多方面的表现,最常见的有关节炎和心脏病。而儿童风湿热则以心脏病为常见,可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但是以心肌炎多见,其次是可同时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的心脏病。偶尔尚有同时存在心包炎的全心炎。

孩子是怎么得猩红热的

猩红热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a组b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是个大家族,有不少个组,好多个型。引起猩红热的是a组(甲组)b(乙型)溶血性链菌。在a组中只有b型链球菌可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其原因是该链球菌排出溶血素;还可排出外毒素红斑毒素,皮疹就是红斑毒素引起的。

溶血性链球菌在年长儿可引起猩红热,在年幼儿则可以引起咽炎、扁桃体炎、皮肤化脓病灶,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有皮疹的猩红热。病菌存在于病孩或带菌者的咽喉部,是通过带有病菌的唾液飞沫传播的。此外,也可以通过病孩接触过的用具间接传递给其他孩子。少数情况,病菌尚可通过皮肤伤口而进入体内,引起外科性猩红热。所以,虽然没有与病孩直接接触,似乎没有明确的传染源,也不可能排除猩红热。病菌进入人体后,病菌和毒素均起着治病作用。

有一点必须说情楚。有不少传染病一生中只得一次,因体内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可以部发生第二次。但猩红热得过一次后,还可以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原因之一是得病后体内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消失后还可以得第二次。另外,溶血性链球菌型较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性,因感染了某一型得病后,对其他型毫无预防作用,另外的型还可照常让孩子得病。还有一种原因是用药过早,病菌被控制,反而影响免疫力的水平。因免疫力水平低而不持久,因而可再次得猩红热。

医学微生物学病案分析

微生物各论(病案分析) 病案一: 女性,10岁,咽痛、咳嗽、发热后15天出现全身水肿,尿量减少,血压157/98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5.7*109/L, 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个/HP,管型0个/HP. 问题:1)此病人最有可能患何种疾病?2)由何种病原体感染所致?3)应如何做进一步的微生物学检查来确诊?4)如何有效预防此疾病? 分析: 1)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咽痛、咳嗽、发热后15D,出现全身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符合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规律。 2)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由A群链球菌引起 3)链球菌所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取患者血清作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测定,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一般超过400U。 4)对患者的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临床上最好作药物敏感试验。 病案二: 男性,7岁。畏寒、发热1天就诊。查体:T 390C,P 95次/分,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分泌物,全身皮肤充血潮红,可见有与毛囊分布一致的栗粒疹。疑为猩红热。 问题:1)此病如何引起的?2)如何预防此病的流行?

1)人类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起,该毒素具有损害细胞或组织、使病人产生红疹并具有内毒素样致热作用。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细菌经飞沫传播,粘附于咽部粘膜,产生致热外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故病人有畏寒、发热、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II度肿大、全身皮肤充血潮红,栗粒疹。 2)预防此病的流行:应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时治疗;对空气、器械和敷料等消毒;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须治疗彻底,以减少传染源。 病案三: 男性患者,20岁。1周前外出遇雨,不久“感冒”,随后畏寒、发热、咳嗽、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查体:体温 39.70C,右肺呼吸音稍低。血白细胞17.7*109/L,中性粒细胞89%,胸片见左上肺大片致密影。 问题:1)患者最可能患的疾病是什么?该病原体形态有何特征?2)检查该病原体菌落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特异性预防? 分析: 1)患者最有可能患的疾病史大叶性肺炎。该病原体形态上的特征:G+,菌体成矛头或瓜子仁状,常以钝端相对、尖端向外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上有较厚的荚膜。 2)检查该病原体菌落时应注意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肺炎链球菌胆汁溶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均为阳性。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对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较好效果。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 二、患猩红热时有些什么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 2~ 4d, 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 , 猩红热皮疹。 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 1、前驱期:由于病原体已经在咽峡、扁桃体开始大量繁殖和毒素入血, 因而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咽喉痛。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痛, 甚至腹泻。此时患儿咽、扁桃体充血水肿, 甚至脓性渗出。舌苔增厚、舌乳突增生隆起(呈白杨梅舌) 。前驱期短,通常只有 1~ 2d,很快进入出疹期。 2、出疹期,:除前驱期症状和咽、扁桃体、舌面的体征更加突出严重外, 由于大量红疹毒素入血, 导致皮肤毛细血管中毒扩张,致使皮肤真皮层广泛充血发红, 患儿皮肤表现为: 广泛的弥漫性充血性斑疹, 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不高出皮面。发生皮疹的同时出现猩红热的典型体征: 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红斑疹同时, 由于有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沿毛囊周围堆积, 高出皮面、红色、坚实像粟粒子样散布于充血性皮肤上称之为粟粒疹。猩红热皮疹出现后患儿感到皮肤剧烈瘙痒。 3、恢复期:经 3~ 5d 出疹期后, 咽部感染逐渐控制, 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 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先出疹的地方,先退疹。病情越

重, 皮疹越重,最后的脱皮亦越重。由于躯干、四肢皮疹相对较多、较重, 这些部位又容易角化, 因此其脱皮较其他部位重。严重病例呈大块脱皮, 甚至出现手套样、袜套样脱皮。恢复期大约 1 周左右, 但脱皮或脱屑过程可持续 2~ 4 周。 三、孩子患病期间注意事项 1、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 不可抓挠; 疹退后, 皮肤脱屑, 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 不可强行撕剥, 以免引起感染。同时注意口腔的清洁, 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口唇干裂者可涂些甘油。 2、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稀饭、少油食物如粥、蛋汤、牛奶、碎菜等。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孩子多饮水, 以加速毒素的排出, 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3、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小孩的尿量, 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孩子有无浮肿, 血尿,关节肿痛等。患儿在家休息 ,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 ,不少于7 天。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 ,应隔至炎症痊愈。 4、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每天不少于 3 次 ,每次 1 5 分钟。患儿的痰、弃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日常用具可以暴晒 ,至少 3 0 分钟。食具煮沸消毒。患儿痊愈后 ,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消毒水擦洗一通 ,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 1 小时 ~ 2 小时。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儿科简答和病例分析题

儿科简答和病例分析题

————————————————————————————————作者:————————————————————————————————日期:

保健喂养 简答题 1.新生儿有那些遗传代谢缺陷病应早期筛查并及时处理? 答: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G-6-PD缺乏症。 2.牛奶有何缺点? 答:含酪蛋白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少,乳糖少,易受细菌污染。 3.什么叫初乳、过渡乳、成熟乳? 答:产后4-5天以内乳汁为初乳,5-14天为过渡乳,14天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 4.哪些情况乳母应禁忌给婴儿哺乳? 答:母亲感染HIV、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心功能不全等应停止哺乳,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禁忌症,肺结核无临床症状可哺乳。 5.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粘膜上皮细胞完整性、形成视网膜内视紫质及视紫蓝质、适应暗视力、促进免疫功能。 川崎病、紫癜 简答题 1、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 答:患儿出生时都正常,通常在3-6个月时始初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一)神经系统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可有行为异常、多动甚

或有肌痉挛或癫痫小发作,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BH4缺乏型PKU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和惊厥,智能落后明显;如不经治疗,常在幼儿期死亡。 (二)外貌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三)其他呕吐和皮肤湿疹常见;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 2、大剂量丙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作用机理是:答:封闭巨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集合,从而使血小板免于被巨噬细胞吞噬,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血小板抗体减少。 3.叙述伊文斯综合征 答:又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本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无明显诱因,继发性常激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药物等。 4、川崎病诊断要点是什么: 答:1、持续高热达5天以上。 2、双球结膜充血 3.口唇干裂潮红,可有杨梅舌。 4、手足硬肿,潮红,指端膜状脱屑,甲出现横沟。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并以2-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通常患者会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症状。该病具有传染性,因此除了积极治疗外,做好猩红热的预防不管对患者还是健康的人群都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中防治猩红热的有效措施 一、通风和消毒 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二、加强学校卫生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 三、治疗和隔离患者 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 四、及时就医 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预防具体的措施: 1、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2、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 3、被褥要干燥洁净。 4、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或贯众,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5、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6、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7、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湿度应在50%-60%之间。 8、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9、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 10、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11、病后还需隔离,至鼻咽部分泌物化验两次阴性,一般为6-7天。 12、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其他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13、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应加以消毒。 温馨提示:猩红热有很大的危害性,除了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猩红热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影响外,如果对猩红热患者的处理不当,乱就医、乱吃药,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猩红热的并发症,例如:化脓性并发症、中毒性并发症、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更大。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时还需选择正规的医院诊治。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c10119538.html,/xexhr/2014/0723/183301.html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

目录 01、基本检查法 (1) 02、一般检查 (3) 03、头颈部检查 (9) 04、胸部检查 (10) 05、心血管检查 (16) 06、腹部检查 (28) 07、脊柱与四肢 (33) 08、神经系统检查 (38) 09、心电图检查 (43) 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 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 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 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 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

01、基本检查法 第一节视诊 一、基本概念 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 一、浅部触诊法 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 深部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 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 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一个23岁男子因尿痛、尿频,尿道有黄绿色脓性排出物或分泌物而入院。脓性分泌物涂片镜检显示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其内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1.病人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脑膜炎球菌 B.杜克嗜血杆菌 C.溶脲脲原体 D.淋病奈瑟菌 E.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2.治疗首选药物是: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联用 C.强力霉素 D.磺胺增效剂-磺胺甲基异噁唑 E.万古霉素 3.该病原体在缺乏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具有抗吞噬作用,这主要是由哪种抗原所致: A.荚膜 B.菌毛 C.外膜蛋白 D.IgA蛋白酶 E.脂多糖 4.如果在患者脓性分泌物中查不到病原菌,你人认为尿道炎最常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A.溶脲脲原体 B.梅毒螺旋体 C.单纯疱疹病毒 D.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K E.沙眼衣原体血清型L1、L2或L3

一个1岁女孩因阵发性严重咳嗽而入院。发作时,连续咳嗽5~20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大量粘液性带泡分泌物。患者咳嗽终止前,随着空气最后涌入肺部,发出喘鸣音。其它临床症状有:鼻和眼结膜出血,眶膜水肿,淋巴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病人无发热,咽喉部无假膜。该女孩尚未接受常规计划免疫。 5.引起患者疾病的最可能的病原体是: A.百日咳杆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流感病毒 E.白喉杆菌 6.已与病孩密切接触的未受免疫儿童和成人,应采取哪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A.白喉抗毒素 B.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 C.红霉素 D.头孢曲松 D.金刚烷胺 7.病人发病过程中所见的过度分泌是由于: A.灭活延长因子2的毒素 B.激活膜结合Gi蛋白而提高胞内cAMP水平的毒素 C.降解SIgA抗体的IgA蛋白酶 D.切断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联结链的一种表面酶 E.病理免疫损伤 8.分离培养该病原体应采用: A.鲍-金培养基 B.巧克力培养基 C.鸡胚接种 D.吕氏血清培养基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扁桃体炎诊断标准

乳蛾(扁桃体发炎) 乳蛾,又称喉蛾,是因邪客喉核(扁桃体),核内血肉腐败所致咽部疾病。以咽痛,喉核红肿或化脓为特征的喉科常见多发病。因为喉核肿胀,形如乳头,状如吞蛾,故以乳蛾称之。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二季最为多见。本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生,但儿童、青壮年、妇女患者为多,特别是10~40岁之间易于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的不同,本病可以分为急性乳蛾、慢性乳蛾。也有讲义将本病分为风热乳蛾和虚火乳蛾。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 当代临床 1 诊断标准 1.1 以咽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急乳蛾有发热,慢乳蛾不发热或低热。 1.2 急乳蛾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则转化为慢乳蛾,病程较长。 1.3 咽部检查:急乳蛾:扁桃体充血呈鲜红或深红色,肿大,表面有脓点,严重者有小脓肿。慢乳蛾: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脓点,或挤压后有少许脓液溢出。 1.4 急乳蛾及部分慢乳蛾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应注意与烂喉痞(猩红热)、喉关痈相鉴别。 2 中心证候特证 急性乳蛾初起既蛾体红肿疼痛,状如圆柱,或如蚕蛾,或形如乳头。始多见于一侧,渐涉及对侧。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重,疼痛时常放射至头面部。吞咽困难,口臭流涎。继则蛾体红肿增大,甚则表现出现黄白色点状,或渐连成片而形成白膜。而白膜易于试去而不出血。或有分泌物渗出。咽部渐红。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常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烧不退,咳嗽痰黄而量多,头痛或胀痛并作,口渴,食欲不振,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全身证状。小儿患者还常伴有惊厥之证。脉浮数或弦数、滑数,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如病情加重,则可能伴有化脓现象,甚则扁桃腺周围脓肿(属喉痈之一种)。 慢性乳蛾:喉核微肿微痛,表面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且凹凸不平,或呈多叶状。微痛,吞咽时加重。或喉核坚韧而小,表面多呈瘫疤,但不会化脓,喉核和舌胯弓表面黏膜有明显的慢性充血现象,有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有的伴咽喉干燥,或仅觉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喉痒,咳嗽。有时可有轻微全身症状如口干舌燥、颜面灼、或潮热盗汗、腰酸软,或头晕目眩等。本病如急性发作,可出现发热38度以上,头痛,全身不适和吞咽疼痛较剧等。常常反复发作,甚至一年多次。 3 病因 3.1 外感风热邪毒:风热邪毒侵犯,首先犯肺。咽喉为肺胃所属,首当其冲,邪毒搏结于喉核,以致脉络受阻,喉核红肿胀痛而发为斯症。 3.2 饮食不节,过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吸烟饮酒过多,热积肺胃,或邪热传里,蕴积肺胃,均可导致热毒上蒸咽喉。临床所见,肺胃积热可直接致病,但因感受风热而诱发者为多。内外合邪,为病尤重。 3.3 情志抑郁,气痰交结。谋虑不遂,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之职,气机不畅郁结于咽喉;或肝郁日久不解,热、痰、瘀交结所发。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皮疹(手) 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

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猩红热及其防控知识

猩红热及其防控知识 基本知识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猩红热的病原为革兰染色阳性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在体外的生活力较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碘酊中15分钟可以灭活。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临床表现 猩红热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表现为轻症病人。典型病人临床症状有以下4期。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

咽部繁殖。 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年龄小的婴幼儿起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 恢复期发病的第1周末期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治疗和预防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特异性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1天后发热消退,皮疹很快消失。治疗需足量使用青霉素10天,也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氯霉素等。 根据近年来疫情的周期性特点,2011年猩红热疫情正处于高发年份,报告发病水平较高。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从而减少发病。 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

猩红热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引起猩红热的化脓链球菌产生的蛋白酶没有: A.链激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道酶 D.嘌呤裂解酶 E.血清混浊因子 2、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错误的是: A.人群普遍易感 B.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 C. 抗菌免疫主要来源于抗M蛋白抗体有型特异性 D. 抗红疹毒素免疫力持久 E.感染后本年不会再发病 3、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是指:( ) A.发热、中毒症状、第二日出现皮疹 B.发热、咽峡炎、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 C.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杨梅舌 D.发热、咽峡炎、口周苍白圈 E.发热、第二日出现猩红皮疹、口周苍白圈 4、猩红热潜伏期一般为:( ) A.1~2d B.2~3d C.3~4d D.7~9d E.7~14d 5、猩红热病原治疗首选:( ) A.红霉素 B.四环素 C.青霉素 D.头孢菌素 E.氯霉素 6、有关猩红热普通型临床表现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 有持续性发热 B.有多形性皮疹 C. 有明显咽峡炎 D.有口周苍白区和帕氏线 E.可见"草莓舌"或"杨梅舌" 7、确诊猩红热的检查是:( ) A.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B组溶血性链球菌 B.锡克试验阳性 C.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D.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 E.咽拭子或脓液中分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8、猩红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产道 D.皮肤伤口 E.血液 9、猩红热临床类型没有: A.普通型 B.脓毒型 C.中毒型 D.外科型 E.轻型 10、关于猩红热的皮疹错误的是:( ) A.发热后第二日出疹 B.皮肤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针尖大小丘疹 C.于耳后、颈及上胸开始出疹 D.皮疹于48h达高峰 E.脱痟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