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课题:自然灾害

第四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一、课标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预设

运用资料,说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习新】

〖知识点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频发地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5.地震的避防

政府和社会层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预警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个人层面:①在室内迅速关闭电源、煤气,选择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远离窗户、镜子,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被子、枕头、坐垫等保护头部。②在室外徒步选择空旷地带避难,远离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大型广告牌。③在野外远离山崖、陡坡和高压线。④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冷静,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叫、敲击物体等。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4.我国的多发地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5.滑坡与泥石流的避防

政府和社会层面:滑坡: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泥石流: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个人层面:1.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倾听远处山谷是否传来雷鸣般的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地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滑坡或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滑坡或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研讨·拓展】

〖合作探究一〗地震灾害

材料一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答案 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 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 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4.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归纳总结一〗

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 较高 台湾四个多发区 地震灾情最严重

〖合作探究二〗滑坡和泥石流

材料2016年5月8日凌晨,福建泰宁县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5月14日,已造成35人遇难,仍有1人失联。

1.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什么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答案我国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66%,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到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

2.我国哪些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答案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3.我国滑坡的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答案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是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归纳总结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拓展提升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反馈·纠正】

日本地震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 )下列能正确反映日本多地震的示意图是

2.( )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

B.火山喷发、台风

C.洪涝、海啸

D.泥石流、火灾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回答3~4题。

3.( )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都不位于震中D.X、Y两地的地震均属于破坏性地震

4.( )Y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离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右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

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5~

6题。

5.右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

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右图所示地区夏季经常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地区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高山冰雪大量融化

B.人类在沟谷堆积碎石

C.地形起伏大,降水变率大,多暴雨

D.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8.关于图示地区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地处板块内部,地质灾害较少

B .受地形影响,西北部高原上滑坡、泥石流较少

C.西部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

D.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东南部地质灾害少

9.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 .预警、预报 B.抢修道路 C.植树造林 D.修护坡工程

10.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读右图回答17~18题。

11.若图中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

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的是

A.A地B.B地 C.C地 D.D地

12.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

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

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乙中的

A.①B.② C.③ D.④

25.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

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髙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崩塌、、

、等自然灾害。当你在山谷中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

(1)断层坡度(2)泥石流滑坡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思维导图】

反思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当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人们时,我为之流泪,心痛和惋惜。于是,结合人教版选修5地震知识的内容设计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地震的原因并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②运用地图,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③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 ④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从图片、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活动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我国地震灾害的视频: 5.12四川汶川地震。 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是啊,多么可怕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那么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是谁“惹的祸”?在全球范围之内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灾害都是板块“惹得祸”)教师:那么最主要的两大的地震带知道在哪里吗?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五、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一、单选题 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2.由于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 B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3.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 C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年唐山发生级地震,使整个城市的建(构)筑物破坏,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这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唐山地区的建设( A )。 A.没有考虑抗震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摩洛哥艾加迪尔的一个旅馆,在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它( B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多栋建筑倾倒、下陷,其原因是它(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在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400公里的海域连续发生了级和级强

烈地震,给远离震中的墨西哥城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经济损失,其原因是墨西哥城(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建于软弱地基上 8.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 C ) A.越大 B.一样大 C.越小 9.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A )相结合”。 A.救助 B.抗震建设 C.预报 年4月22日,江苏省溧阳县发生级地震,全县倒塌和毁坏房屋万间。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不少房屋重建或修复时,未考虑( B )。5年后的1979年7月9日,在原地又发生一次6级地震,使34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毁坏,特别是上次地震破坏的房屋,原样修复,这次又遭破坏。 A.设计翻新 B.抗震设防 C.重新装修 11.我国地震专家认为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是:震时( B )。 A.迅速逃离 B.就近躲避 C.就地不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 A )、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A.地震应急 B.地震预报研究 C.防震减灾宣传 13.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C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个月年年 14.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A )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讲解

中国地震烈度表 32

前言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32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最新)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以来的防震减灾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管理和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防震减灾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管理进一步规范。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X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在建X 地震台,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8级。 3.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发改、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疏散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得到提升。 同时,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地震监测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不高,全市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不强,没有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还是空白。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增强。城镇老旧建筑、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差,部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等有待提升。 4.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合力不强。部分县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目标任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也面临潜在风险。 1.面临潜在地震危险。我市位于X,境内发育有多条地质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且远震、大震也可能对我市造成影响或破坏。此外,市内X等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各矿山的开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 A.海啸 B.滑坡 C.火山 D.台风 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 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 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 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 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二、综合题 8.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ab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__________。 (3)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____________,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是c点的___________比f点小。 (4)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地面上的三角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______________。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会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参考答案】 一、 1.AC 2.AB 3.AD 4.D 5.BC 6.CD 7.B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一、判断题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对)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对) 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错) 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对) 6巨灾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 7亚洲的巨灾以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海啸、山体崩滑为多。(对) 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对)

9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 1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自然灾害现象也并非惟害而无利。(对) 11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对) 12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13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链。(对) 14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对) 15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 16《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朝廷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这是我国最早对报灾提出的要求。(错) 17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对)

18“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对) 19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对) 20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均因灾平均死亡数万人,到目前年均仅死亡2000余人,这是党和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用于减灾工程建设和重视非工程建设的结果。(对) 21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对) 22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对) 24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一发布灾情。(对) 25因灾死亡30人以上,可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的4级响应。(对)

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第一章地震灾害处置 邢志祥 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而形成的地画断裂和变形.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社会财富损失的灾难。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 第一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它发自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见表8 -1-1),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3倍。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为大地震.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99%是人们感就不到的微弱地震.仅有1%是人们能感觉到的有感地震,而形成破坏性的地震每年仅有1 000次左右。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容易产生严皿的次生灾害,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等特点. 1.突发性强 地震属于一种猝发性灾害,震时擞有明显的人缚预兆,往往在瞬间突发剧变,使人们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和抗御,顷刻间便毁于一旦.目

前,人类对地震的测报工作还处在探研阶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问、地点和强度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如1960年2月29日E洛母的阿加迪尔地震,从大地晃动到全城化为废墟仅15秒.3 500栋房屋即刻成了瓦砾堆,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伤亡严重,死亡1. 6万人,占全城人口一半以上。 2.破坏性大 由于地震是一种地质剧变现象,瞬发时往往给地面上的人和物造成整体性破坏。大震级的地震还会给广大的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如图8-1-1所示。如1976年7月28口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使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片瓦砾,破坏范围超过3万km2.震感波及11个省(市),造成24. 24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如图8 -1-2所示。再如1990年6月21日伊朗北部地震,死亡5万人,受伤6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全部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 3.次生灾害多 地震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建筑物倒塌、设施毁坏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甚至小震造成大灾。如火灾、水灾、毒剂泄漏、细菌污染,以及滑坡、泥石流、海啸等,都有可能发生,从而使灾后雪上加霜。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136处起火,烧毁房屋近45万栋,有5.6万人被烧死。 4.引发社会性问题

地震知识竞赛题目

“7.28”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一、判断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2、城乡规划应当确定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4、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7、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8、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向社会公布,为社会提供服务。 9、震级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10、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地面水平摇晃及上下跳动,摇晃幅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1、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 12、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 13、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方针减灾法律。 14、历史上咸阳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15、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0级地震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之一。 16、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间、地点、震级。 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19、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牢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防灾减灾教案

防灾减灾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三年级三班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其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6、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为防止余震伤人,地震后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7、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避免行李掉下来伤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8、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自由畅谈对安全的认识。 四、结束语:同学们,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技能,是减轻地震灾害和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学会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防灾减灾知识点

填空 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 2.防灾减灾的含义: 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 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 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 选择 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 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 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 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 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 7. 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 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 6.灾害管理的阶段: 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 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 因果性3. 突发性4. 破坏性5. 偶然性、必然性6. 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 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 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 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 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 4.灾害群发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 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 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 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

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近些年来看,2010年的玉树7.1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大的08年汶川地震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等,其强大的破坏力和严重的次生灾害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仅汶川地震就造成了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过千亿美元。据统计,仅 2008 年我国境内共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99 次,其中 8.0 级以上地震 1 次,7.0~7.9 级地震 1 次,6.0~6.9 级地震 19次,5.0~5.9 级 地震 78 次,占当年全球大陆 5.0 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的一半。充分说明我国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同时调查和现有数据表明,建筑物遭遇强震袭击时的倒塌破坏及次生灾害一直是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的主要根源。惨烈的震害给社会经济及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注及现行抗震设计的反思。为了最大程度的防止和减少建筑物和构筑物由于地震造成的倒塌和破坏,研究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使其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保持其设计的性能,从而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就需要对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通常,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方式及设计地面运动参数的选择;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结构地震破坏评估;合理、方便的设计方法。 当今大部分国家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为实现三水准的设防准则(具体阐述二阶段:参考基于性能的钢框架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许多国家采用了大同小异的抗震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思想基本达成了共识:在罕遇地震下,容许结构出现一定的破坏,只要不倒塌,便可实现有效保护生命安全这一基本目标。现行的抗震设计在地震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但是基于“三水准两阶段”准则的抗震评估理念,不足以有效地控制结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损失,尤其是第三水准的“大震不倒”设防目标还仅仅停留在抗震构造措施和概念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理论依据和定量的判别指标,近几次的震害(Northridge 1994、Kobe1995)都暴露了基于这种抗震理念的薄弱环节。(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不能预测结构屈服后的变形能力及在大震时的实际行为,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我国《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1995[5]是建立在“89 抗震规范”基础上的,采用的 两级鉴定方法:一是对构造措施加以要求;二是基于构件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和薄弱环节的验算。这种基于“三水准两阶段”准则的抗震评估理念,不足以有效地控制结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损失,尤其是大震下缺乏定量的判别指标,近几次的震害(Northridge 1994、Kobe1995)暴露了基于这种抗震理念的薄弱环节[6]。基于Push-over 分析过程的能力谱法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结构大震下的抗震性能。但是由于能力谱法本身的局限性,如假定的分布荷载模式、高振型的影响、静力非线性过程等,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地震动的特性、结构的动态特性。另外,能力谱法得到的抗震性能只是给定性能水准下的抗震能力,而不能动态地反映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抗震能力。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AnalysisMethod),早在1977 年就由Bertero [6]、[7]提出,现已被美国联邦紧急管理 署(FEMA)归纳到设计/ 评估规程中,该方法可以用来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主要是通过分析不同强震记录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位移响应,来确定或检验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由于该分析过程是非线性动力过程,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未来可能遇到的不同强震作用下刚度、强度以及变形能力的变化全过程.---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及其在性能评估中的应用) (巨大的地震灾害损失使得从事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人员对已有的抗震设计方法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建荣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遭受到200多次6级以上地震袭击,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数百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三个基本概念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指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分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按震中距分类,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短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按震级大小分类,一般将8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8级以下、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地震频度 下表列出的是地球上不同里氏震级(M L)的年均发生次数。由表我们知道,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 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 2、防灾减灾的概述 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 (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 (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 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 第二章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 (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 (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 (3)多学科综合研究 (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 (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 第三章地质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