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

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

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

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

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板块。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

学习新知的兴趣。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

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

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

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不管采用何种方

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

究和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学生

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

实际的“胡思乱想”。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制定计划、指导方法

有了对问题的假设、有了探究的兴趣,又有教师引导和充分的观察实验材料。学生急于要想知道自己的假设结果正确与否的迫切心情油然而升。在这里教师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制定观察实验计划,指导观察实验方法。

4、创设氛围、亲历探究

条件是科学探究重要因素,所以,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前教师必须创设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然后,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维。最后,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得出结论。

5、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在交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群体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机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论证假设的正确与否。错的,错在那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确实不容易、科学家真的了不起,从挫折、错误、弯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激励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成功。同时对成功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胜利快乐。

6、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并尝试发明创新,是学生思维的升华阶段。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探究大自然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应用科学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或搞一些“小观察”、“小实验”、“小发明”、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既是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宗旨,又是科学教学的目的。

(二)观察实验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选择观察实验材料,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校条件等因素,因时因地制宜。通常依照简而易行(易于收集,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真实、生动)、便于观察(能见度大,安全可靠,干扰少)的原则选择。材料要充足,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观察需要,其次要准备好观察用的器具。

2、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3、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4、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实验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5、任何观察实验都要求学生做好数据统计,充分交流和证实。

逻辑推理课教学模式:

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头脑中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把感知的丰富材料,加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最后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这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和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逻辑推理课操作程序可大体概括如下:

1、导入

逻辑推理课的导入重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出示图片、故事导入等。比如《火山》一课,可播放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导入新课。

2、事实

客观事实是分析、推理、判断的前提和基础,除教材提供的事实资料外,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获取更多的事实依据,启迪学生根据这些事实进行推理。

3、推理

即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事实展开逻辑推理,提出假设性的结论,这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可分为四步进行:

(1)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一是来自学生,这类问题凡是学生能思考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解决;二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恰当,有顺序性,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思考时才会有逻辑性。

(2)学生思考。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对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用恰当的模拟演示来帮助学生思考。

(3)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判断结论的正确性、思维方法的逻辑性,对推理做出假设性结论。

(4)交流结果。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恰当用词,前后连贯,符合逻辑;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发展和联系中去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求异思维,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并对别人的结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以便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和结论。

4、验证

即指导学生通过占有资料或进行模拟实验来分析说明和验证前后推理结论。方法有三:(1)指导学生按教师设计的实验来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推理结论相对照,确证推理结论。

(2)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再思考、讨论,与推理结论相比较,修正结论。

(3)阅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从理论上对结论进行确证。

5、总结

教师在全班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引导学生分析逻辑推理过程中的科学与失误之处,并结合推理过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理方法。

(二)逻辑推理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

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提供事实材料要准备充足。逻辑推理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事实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逻辑推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3、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动手制作课教学模式:

小学动手操作课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活动来探究的课型。通过此类课型的学习,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课操作程序可概括如下:

(一)模式操作

1、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课重在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出示或玩一玩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来导入新课。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可以先出示一个陀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指导方法

指导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制作动手操作的正确方法。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教师出示制作方法,让学生现场制作一个陀螺。

3、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现场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比如《飞旋的陀螺》一课,让学生玩一玩自己制作的陀螺,把发现记录下来。

(4)汇报展评

即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组的发现并展评作品。

(5)拓展延伸

即让学生继续制作好课内外探究。

(二)动手制作课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注意及时进行成果展评及合理评价。

设计示例:《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毕作光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怎样听到声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3课。本课学习是在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的媒介和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人耳朵的内部构造结构,让学生认识耳朵听到声音的生理机

能。通过经历提出问题——假设(猜测)——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各种各样的声音》、《噪音的危害与防治》等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及日常的生活知识储备,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其外部特征以及耳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及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大部分学生还不够清楚。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对耳朵的内部构造的探究的兴趣提出假设性解释,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资料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知道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脚到了借助模具、资料认识耳朵的内部构造,通过活动探究揭示不同部位的作用及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而把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及推理、观察、实验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采用适当游戏、学生体验活动,能让孩子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小游戏:由学生到台前体验,蒙住眼睛也能判断出是那名同学及这名同学的方位,学生体验到了耳朵的作用,对耳朵的研究有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学生的摸一摸自己的耳朵的体验环节,使孩子们在平静心情的同时中,梳理对耳的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谈话,你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对耳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教师摘录板书。在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

适时师生确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板书板书课题。

(二) 认识耳朵的构造,提出听觉产生过程的假设。

通过谈话“要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家觉得我们先解决哪些问题比较合适呢?”讨论确定“我们按什么顺序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呢?”对学生探究思路进行引领。

按照学生确定的探究思路,首先研究耳朵怎样听到声音要先了解耳的构造。

学生通过分组查资料、观察耳的剖面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从时间、空间上充分的对耳的构造及作用展开学习整理,从观察自己的耳朵、同位或小组内同学的耳朵、到借助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耳朵的剖面模型再到教师为他们筛选出的科普视频资料,并通过小游戏对耳朵的构造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三)推想、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在学生对耳朵的构造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之后适时,提醒他们根据掌握的这些知识进行,展开想象去推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课堂上我预留的较长的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去推测,在思维深度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对耳怎样听到声音的思维初步成型后,教师此时加以引导“这是同学们的想象和推想,如果再加上你的根据那就了不起了,这就成立推理了,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的方法。你有没有好办法,为你的推想加上依据,你想通过什么形式展现给同学们。”

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案的确定及实验验证及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幸福。

(四)应用所学,指导学生做好耳朵的卫生保健

课件播放优美景片伴音乐。与学生交流,这么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听着,简直是一种享受呀,但是如果耳朵的某一部分受到伤害,都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失聪,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听力不受伤害呢。

学生此时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与学生达成共识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

(五)交流收获,将探究延伸到课后。

在探究学习接近尾声时,留给学生一小段总结课堂、进行自我评价的时间。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之一,是学生对自己探究活动参与度的自我审视,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微妙的作用,时间隧道,但意义深远。

课堂结束时,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我们还应用了查资料、实验、推理等学习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请同学观察不同动物的耳廓,这对它们自身有又什么意义呢,在课后对耳朵的奥秘继续进行研究。

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探究方法的运用延续到课后,方向的确定更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究与学习。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科学习题课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以讲解练习题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巩固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基本规律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飞跃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模式:

模式说明:习题课不要以会做习题为目的,要通过习题巩固知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习题的分类与归纳,完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通过习题的变式与变形,引伸拓展知识,达到知识、方法的升华。

三、模式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前提诊断,明确习题内容:

教师要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教学情况精心编写练习题。题型可包括填空、判断、选择、知识链接、实验设计、解释应用。通过学生做习题,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二)复习相关知识

在做习题时前,教师要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或领着学生复习。比如在做实验方面的题时,老师可以领着学生把相关试验边做边说,或同桌互说等形式复习。

(三)完成习题,组内互助交流

根据教学内容优选一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组内互助交流,每组必须确定出需要交流的内容。如在上有关浮沉现象方面的习题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做老师精选的相关题目;其次要求他们找出这些题目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题目,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有生长点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组内交流是发言者通过语言尽量把个人观点清晰的呈现给组内的成员,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进一步深化或修正,经过讨论双方或多方的辩解,最终求同存异,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个人观点的得出和群体共识的达成,这两者都必须经过严谨和周密的思维,这样才能保障课堂讨论顺利而有效的进行,使得所有参与讨论的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尤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有些问题能独立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可以两人解决的就两人解决,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不在班上解决。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筛选出本组要在全班交流展示的问题,即本小组成员认为最有价值和全班同学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a)、本组已胸有成竹的题目,如:他们对某题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全面,能够做到一题多解或变式练习,他们就可以以摆擂台的形式展示此题,让其他组以攻擂的形式解题,作出最佳答案;b)、本组仍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c)、本组认为的重点题型等等,都可以作为展示的题目。

(四)全班交流,反馈补偿

学生做完诊测练习后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通过习题教学和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可以随时得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

以小组为单位,将需要展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一个思考的过程。然后要求每一个小组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选出除本组题目外,你认为最好的一个题进行展示,并由其他组包括出本题的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或点评。此时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去做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一要求现在做起来还比较难,但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尝试,相信在不断的锻炼和积累之后,一定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五)、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习题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新知识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技巧的运用或是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四、引发的思考:

当前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言堂”或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按习题序号一讲到底,忽略了“习题课主题仍然是学生”把科学习题课上成教师讲题课或是学生做题课,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精疲力竭,学生觉的头昏眼花,效果不佳,师生都产生埋怨。

2、教学中教师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学生不能深入思维,教师承包多,学生的有效参与少,加重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3、就题论题。教师只讲正确的解题方法或只对答案或只分析答案的正确性,方法知道少,忽略了引导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缺乏基础知识或思维方法的拓展、归纳和延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4、只“纠错”而不“究错”,及教师只讲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从师生双方面挖掘产生错误的原因,对学情了解不够,薄弱环节不能深入讲解,缺乏针对性。

5、教师对自身的反思不够。

五、习题课应注意的问题:

1、应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习题课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心理的“正迁移”规律。“迁移”是以原有知识、技能作前提,跟随以下三个要素而产生的:一是不同情境下的共同因素;二是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三是对事物、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觉察。所以在例、习题课教学时,对不同情境下的数学问题,要紧紧抓住“共同因素”进行分析,促进“正迁移”,使学生觉得“不外如此”,达到化难为易。要抓住同类问题解题要点的概括,寻求解题规律和思路特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正迁移的教学效果。要抓住例习题之间的变化层次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要引发解答问题时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

2、习题课应突出“精讲多练”。“精讲”不等于讲得越少越好;“多练”不等于盲目地练习得越多越好。教师的讲要讲到点子上,要充分展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要解惑、释疑,疏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碰到的疑难,要讲清解题的规范要求。习题课一定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只有经过“练”才知道学生是否真懂;只有经过“练”学生才能达到真正掌握。必须认真设计练习内容,注意练习效度。

3、习题课的教学,应让师生共同交流解题思维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解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优化解题思路,改进解题策略,从而寻求最优的解题方法。

4、习题要精选。在习题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造成盲目性、机械性重复,加重课业负担,导致事半功倍。可能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复习课应有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基本模式

该模式大体有六个环节:

三、模式操作程序

(一)导入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复习课的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问题导入、直接导入都可。直接导入简洁明了,节省时间。而创设问题导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问题导入中,学生面临着新的未知的知识情境,从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在头脑中产生问题,使科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复习课中可以设置的导入问题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变化,也可以从一些趣味实验入手,还可以组织大家共同讨论社会上的科学问题等。问题导入的设置时,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并能从中抽取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引导回忆。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几组任务,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溶于其中,复习课以任务为骨架,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回忆、分析、讨论和解答。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章知识,还要求学生能从题目中敏捷地分析信息,以及选择、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旧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强化,从而综合地运用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知识建构,形成网络体系。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在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概念图(如提纲引领、表格对比、知识树等),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掌握有关规律,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这样复习才有好的效果。各小组梳理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全班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知识网络,把复习知识深化。

(四)整合沟通,培养能力。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就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而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教师在引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好的,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展示整理的结果和思维过程。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规范的解答问题,灵活的应用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课堂训练,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教师及时巡视,把握学生的训练状况,并适时评析,对重点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四、引发的思考:

1、依“标”据“本”,明确知识掌握的层次,做到复习心中有数。

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检测,其立足点依然是最基础的科学知识乃至科学常识。所以,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夯实基础。课标是复习过程中参照的根本依据。在复习时,要做到依“标”据“本”。“标”即《科学课程标准》,“本”就是手中的课本。对《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我们应该对照课本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但复习时要注意区分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不要花精力去理解,只要求理解的也不要尝试去运用。这样复习时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同时也利于科学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易于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夯实基础知识。

首先要做到“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书。具体的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课,课与课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从局部入手”就是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个知识点。具体办法师生在复习时整理出本单元每一课的知识。复习时详读知识汇总。要注意每课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课中还有哪些图片、文字资料、课外师生共同搜集的课外拓展资料。此外,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加强识记训练,要做到“放大”,有针对性地记忆。“抓小”就是要记住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要牢记有明显特征的小知识点;“放大”就是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去死记课本上大段的一些简答题的内容,但要记住大段内容的标题,检测时遇到类似的题目知道到何处去找就行了。

3、注意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提高效益。

当前,在开放式检测的形式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重要知识点,逐步加深对探究的问题的认识,对每课内容和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

4、要精选巧练,培养学生做题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精选一些资料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但要做到不能埋头背题,要学会灵活组合。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能找到做题的金钥匙。平时训练时,要从严掌握掌握时间,经过有目的、有序列的训练,复习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

六、设计示例:

复习课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机械》

凤凰城街道中心学校王汝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演示实验,来证实滑轮的作用。

2、通过观看视频和数据分析,来证实斜面、杠杆和齿轮的作用。

3、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2、意识到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形成仔细倾听和积极交流的意识。

科学知识:

回顾认识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都是机械,并且掌握斜面、杠杆、滑轮、齿轮在使用时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等方法,来证实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作用;能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演示实验材料:

(研究滑轮作用):铁架台,滑轮(2个),回形针,棉线,钩码,弹簧测力计、复习记录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教师:阿基米德的这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可能实现,其实他讲的是一种简单机械,你知道他讲的是哪种简单机械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掌握知识真的很多,除了上面的简单机械类型外,我们还学习了那些简单机械?生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

二、任务驱动,引导回忆。

任务一:在这一单元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把你们的收获简要的写在复习记录单上,时间五分钟。师生共同交流

任务二: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师生交流

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

车把手轮轴车上的螺丝钉斜面

刹车杠杆车轮和车轴轮轴

大齿轮和小齿轮 轮轴 后架上的弹簧夹 杠杆

车铃的按钮 杠杆 脚蹬 轮轴

三、知识建构,形成网络体系。

展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师生共同小结完善知识体系。(要求:积极交流,仔细倾听),板书本单元知识框图。 斜面:什么是斜面、斜面的作用(实验)、生活中的斜面 杠杆:什么是杠杆(力点、支点、重点)、杠

杆的作用(实验)、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单机械 滑轮:什么是滑轮、滑轮的作用(实验)、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齿轮:什么是齿轮、齿轮的作用(实验)、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行车里的科学

未来的交通工具

四、整合沟通,培养能力。

回顾学生实验操作探究过程,深化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1、 幻灯片出示

判断它们分别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为什么?

先小组交流,汇报,师总结。

2、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来验证滑轮的作用,师生共同小结。

(1)定滑轮的研究:

①、将定滑轮挂在铁架台上,高度适当,并将细线绕在定滑轮上。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定滑轮,看看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

力的方向。

(2)动滑轮的研究:

①将动滑轮安装,绕线,用细线一端挂在回形针上,另一端用测力计拉住。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动滑轮,看看动滑轮有什么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提起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力的方向。

(3)滑轮组的研究:

①组装好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师:请两位同上正确组装滑轮组,看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提起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也主要研究用力大小情况和用力的方向。

4、学生分析坡度不同的斜面的省力情况,师生共同小结,纠正部分学生错误的想法。

师:下面是老师测量出不同斜面拉同一个物体时所用力的大小记录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这种说法对吗?总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又省力作用。

5、学生观看齿轮的作用探究视频,教师进行讲解,师生共同小结。

要求: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齿轮有什么作用?

师: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齿轮有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简单机械会给人们带来省力或方便。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简单机械的作用是省力或方便。小组修改自己的复习记录单。(板书:省力或方便)

(五)典例评析、深化提高。

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题。

1.使用杠杆时,力点距离支点越近,就越()。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也不费力 D无法确定是省力还是费力

2.“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A轮轴 B斜面 C杠杆 D滑轮

3我们利用斜面是为了()A省力B省距离C没有任何效果

4.下面物体没有利用斜面原理的是()

A斧头 B螺丝刀 C台阶 D撬棍

5.修房子时,要把很多瓦从地面运到房顶,应该使用哪一种简单的机械()

A杠杆 B斜面 C滑轮 D轮轴

6.将一个重为10牛顿的物体从水平面上提高到一米的高度,甲同学垂直直接提起,乙同学用了2米的斜面;丙同学用了3米的斜面;丁同学用了4米的斜面。这四名同学中用力最小的是()

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

7.有关交通工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一时期交通工具的发展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B人类的生活与交通工具无关

C从原始的人力车到现在的高速列车,交通工具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D交通工具具有利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8.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晚的是()

A四轮马车B独木舟C轮船D磁悬浮列车

9.齿轮甲有72个齿,齿轮甲和乙组合在一起转动时,甲齿轮转动一圈,乙齿轮就转动2圈,则乙齿轮有多少个齿()

A24个 B36个 C144个 D216个

10.有关齿轮说法错误的是()

A单个齿轮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B齿轮可以传递动力

C多个齿轮组合在一起时,每个齿轮的转动方向总是不同

D用大的齿轮带动小的齿轮转动比较容易些,用小的齿轮带动大的齿轮转动就要费力一些

学生完成后讨论交流,对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好的,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六)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下面的四个题:

1、骑自行车上陡坡时,会感到走S形(或“之”字形)路线省力,为什么?

2、人的许多活动也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查阅资料,找一找人身体中的杠杆。

3、下面这些是斜面吗?

4、下图是自行车的齿轮,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5、用下面的材料怎样做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评价讲解。

高效和谐课堂

小学科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尤其是到了单元小结、期中期末复习阶段甚至变成了主要的课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基本模式

模式说明:

试卷讲评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及时查找学习中的不足缺失,对没有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复习,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深入研究,教师逐题讲解的试卷讲评方式已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学生会的要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还让学生感到厌倦

。学生不会的要讲,是多数学生不会,还是个别学生?是个别学生不会,能不能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是多数学生不会,能不能通过全班互动交流的方式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形成了一个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相适应的试卷讲评课模式。

三、模式操作程序

本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作如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明确目标

试卷情况分析包括:试题分析、成绩分布、表扬进步等;教师在阅卷后根据学生试卷上暴露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确定目标,并在学生自改试卷前明确指出,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学习更有方向性。

(二)学生自改试卷,找出得分失分原因

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改试卷,要求学生自改试卷过程中注意反思得分失分原因,是因为审题、计算、方法等导致的非知识性错误,还是由于知识没掌握而导致知识性错误,使学生意识到自改能改对的,应在考场上尽量避免,仍有疑问的做出标记。

(三)组内互改,解决个性问题

自改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帮助时,组内合作互助能使每个人的大部分疑问得到解决。仍有疑问的,在交流过程中,将题号写到黑板上。

(四)集体矫正,解决共性问题

集体讨论矫正的内容包括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和教师阅卷中发现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学生没提出的教师可以补充提出),根据各小组对题目掌握情况分配任务。展示讨论过程中一人讲解,多人补充质疑,化解共性问题。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把握、调控交流讨论的方向和深度,有的放矢,注意寻找新的生长点。

(五)教师点拨提升,平行性测试

将学生错例展示给学生,指出试卷上反映的共性问题。如书写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解题方法、规律的点拨提升等,提高学生答卷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出一份平行性测试题让学生做。

(六)回扣教学目标,完善落实改错过程

最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再整理落实,在课堂上或课下独立完成“反馈矫正”。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课下对照考试反思表认真填写好考试反思。

四、引发的思考:

1、试卷讲评不及时。如测试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急于知道自己得成绩,情绪比较高,而且对试题及自己的解题思路印象还比较深刻,此时讲评能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老师往往好长时间批不完卷,批完以后,统计分析工作又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情绪懈怠,讲评课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每次习题后,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批阅,迅速统计好数据,做好习题分析,摸准学生的心理,及时讲评,越快越好。

2、准备不足,评讲随意。有人认为试卷讲评课无关紧要,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拿起试卷就讲,无的放矢,信口开河,想到哪儿讲哪儿,讲到哪儿算哪儿,一节课下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更不用说学生了。

3、试卷讲评就题论题。一份试卷题目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教师要以点带面,多角度联系,带动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分析不透彻。教师要分析学生试卷答错原因,找出学生知识偏差漏洞和能力缺陷,如何预防低级错误,非能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达到诊断和预防的效果。

总之,试卷讲评课的准备工作,应在批阅时就应开始。要将学生答题情况作好记录,记清哪些习题答得好,哪些习题失分多;哪些是因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个别现象;等等。通过统计和分析,写好试卷讲评课教案,讲评时才能作到有备无患,切中要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到很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个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实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准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电): 1、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5、电荷流动起来就形成了(电流),电流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就是(电源),另一个是(电路)。 6、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7、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2个连接点)组成。 8、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 9、电池有(两)极,铜帽一端叫(正极),锌壳一端称为(负极)。 10、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才会发光。 1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寻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12、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13、大多数电器都有开关,有些开关是(接触式)的,如学校铃声的按键开关;有些开关是(非接触式)的,如遥控开关。 1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15、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①小灯泡坏了;②导线断了;③电池没电了;④灯座松了,没有连上。⑤开关坏了。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演示教学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 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

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科教版本小学科学小学四年级的下册的试卷习题包括答案三套.doc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三套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大家准备了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三套,希望对大 家有所协助!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一 四年级科学(考试时间4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填空题: (25%) 1、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2、像铜丝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体,称为,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 的物体称为。 3、电路连接有和两种基本的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 用方法连接的。 4、一朵油菜花由、、和组成。(原创) 5、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等。 6、青蛙、鸡、猫和兔这四种动物,胎生动物有,卵生动物有。(改编) 7、米饭主要含有,猪肉主要含有和。(原创) 8、我们能够从鱼肝油和黄绿色蔬菜中获取来预防干眼病。(原创) 9、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改编) 10、地质学家根据,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 岩属于。(改编) 二、判断题: (20%)

1、电线外面的塑料皮用时间长久会老化,可能发生漏电现象。 () 2、家里和学校里的电是220v,干电池一般是 1.5v ,电动车的电是12v。(原创)()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能够在大树下避雨。(改编)() 4、苍耳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原创)() 5、蜻蜓点水是因为蜻蜓在产卵。(原创)() 6、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但食用过多也会对人体有害。 () 7、食品的保质期越长,就说明这种食品越好。() 8、我们所吃的米饭主要含有糖类。(原创)() 9、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10、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它们是取之不尽的。(改编) () 三、选择题: (20%) 1、下列物体中不能够用来接通电路的是()。(改编) A、钥匙 B 、塑料尺 C、铅笔芯 2、我们说要安全用电,下列做法合适的是()。(原创) A、在户外活动时,不靠近高压线 B、遇到电器着火,要用手去拔插头 C、用湿布擦带电设备 3、两节 1.5v 的干电池串联,三个小灯泡并联,那么流过每个小灯泡 的电流是()。(原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我已经上了两年时间的科学课,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伤。如果说让我谈谈教学经验吗,我将肯定的回答:没有。只不过想让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教学中的苦与乐。我把“如何上好科学课”作为这次讨论的题目,为什么说是讨论,也就是你感到我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因为有的老师已具备上好课的素质;复杂:因为上好科学课的因素很复杂,就教师来说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水平、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工作态度(教育事业心、责任感、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教师的情绪,品德修养);就学生来说,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情绪等等;此外,还有班级风气等等。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科学课的认识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二〉、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基本特点分析 二、科学课一般的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科学课一般的教学流程

〈一〉、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四〉、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一、对科学课的认识: 上好科学课,必须明确以下问题:《科学》课到底是门什么性质的课程?科学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科学”与“自然”有什么区别?《科学》课又有什么基本特点?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小学“自然”改名为“科学”,不仅仅只是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将《科学》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于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科的教学目标已从“自然”课掌握“双基”,发展到“科学”课培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直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 《科学》课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程标准中两个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之一是:科学素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doc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彖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彖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彖、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 是观察记录天气现彖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

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彖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彖,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佩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彖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彖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彖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观察- --分析现象--- 归纳结论--- -实践应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材料、模型组装、变量调控、现象记录等)。 (2)给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 (3)提供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相结合。 (5)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毕节市大屯乡中心校周刚 [关键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学科体系中,科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其它姊妹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或其它学科教学,而从未从事过小学科学科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有少部分会认为:语文科太难了,知识面太宽了、学生不易掌握;数学科逻辑性强,学生难学;科学科操作性强,老师好教,学生也好学。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局限,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落到实处,都有一定难处。就拿科学科来说吧,需从多方面着手才能上好,笔者给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再也不能用老观点、老思想去干教育了,人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行新课改之前,我校老教师特别多,他们的思想未得到解放,观念未得到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较深,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满堂灌填压式教学,不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但自从国家倡导新课改的精神后,我校广大教师队伍通过看新课改教学光碟、相关书籍、资料等,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新课程理念真正得以体现。实践出真知:教师必须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教师的角色要定位。在国家倡导新课改之前,大多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

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新课程标准则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应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尊重,对学生给予宽容,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科学科教学中特别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的观念要开放。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求之欲。应充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环境和各种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到校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不要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而应把室外作为学生的世外桃园。 二、指导学生学习 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阅读加强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的听取、获取相关的知识。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理解,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石林 随着国家教育提出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科学教育新课标的编 制及修订,科学教育得了高度的重视,科学教育已经成为提高整个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如何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成为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面前的主要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科学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的话题。科学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通过一些有趣的现象亲近科学,通过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科学,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按照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有些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不及时,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经历、去运用了。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教师所关心的话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教学经验和粗浅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例如:在学习科教版五年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时,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观察不同的土壤,发现土壤中不仅有活着的动植物,还有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由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实实在在地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二、亲历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尺度。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机会;指导过晚,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这样就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磁铁》单元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铁,并让其自主观察和研究,课上让学生自由分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0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 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小组互评、教师点拨: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师板书)

导学过程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溶解了吗? 3、汇报点评: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 6、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7、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像()的现象叫溶解。 2、过滤时要做到()。 拓展延伸: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留心观察生活中水还能溶解哪些物质,作好记录在小组 中交流。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不见了容易溶解食盐在水中的现象看得见不容易溶解过滤沙子、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及食盐溶液、 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学习目标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