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简爱_与_呼啸山庄_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_简爱_与_呼啸山庄_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_简爱_与_呼啸山庄_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2008年4月

第26卷 第2期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Ap r.,2008

Vol.26 NO.2

 

《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

田仙枝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430223)

摘 要:从分析《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著作写作形式入手,比较两部著作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人们更能看清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女权运动;《简爱》;《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8)02-0043-02

收稿日期:2007-11-21

作者简介:田仙枝(1976— ),女,湖北麻城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讲师。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期两部不朽之作。维多利亚时期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既传承了其不少优点也增加了不少独特之处。在这个时期,维多利亚作为唯一的统治者统治英国多达63年之久,正是因为她个人漫长的统治,英国的文学到这个时期难免会有“纯洁性”的特点,那就是,女性文学频繁出现,哥特式小说特点在作者大力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日见明显。《简爱》与《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个时期,英国国内的宪章运动促使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妇女的权利也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另外,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也向人们表明,挽救自己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它所提倡的“适者生存”理论也暗示妇女,应该利用身边或自身的条件拯救自己的命运。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简爱》中的简爱才不会与浪漫主义时期《傲慢与偏见》中的莉芝性格雷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因为爱慕虚荣才会落下那样的命运。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同点

1.作品中都渗透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

“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如:哥特式艺术)的贬义词。然而这个贬义词被18世纪哥特复兴的倡导者所接受,这些人就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先驱。在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主要通过赞美人类从极端情感中得到的乐趣及至高哲学来对抗理性及既定的逻辑方式[1]。这一点跟哥特式建筑具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哥特式建筑也是对作为理性时代代表的古典建筑的对抗。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哥特式小说均有挑战传统风格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其构成激发哥特式小说核心矛盾的关键也使其推动故事情节向离奇曲折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跌撞起伏的矛盾,没有矛盾,《简爱》与《呼啸山庄》也不可能那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两部小说的作者是亲姐妹,夏洛蒂.勃朗特和爱米丽.勃朗特生活在相同遭遇的家庭历经相似的磨难,饱视当时女性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平。尽管两部小说塑造的女性人物不太一样,两部小说展现的男性英雄也不尽相同,但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简爱》中的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也好,《呼啸山庄》恶棍形象希斯克力夫也罢,他们都是哥特式英雄的典型代表。两个典型的男性人物折射出哥特式英雄的全部特征:孤独、冷酷、傲慢、内心空虚等等。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也尽显哥特式女性的主要个性:追求真爱是女性致死不逾的目标,女性应该自立自强追求虚荣必然遭到报应。如果没有这么鲜明的人物塑造,没有如此独到的男女英雄人物的出现,作品必将索然无味,而这些成功之处的关键就是哥特式小说对作者的影响。除此之外,两部小说在环境设置方面也利用哥特式小说的“鬼怪、荒谬怪诞、幻觉”等特点构成故事发展的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小说才得以那么自然地一波推一波地前进。比如《简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夜半神秘的笑声和无名燃烧的火,《呼啸山庄》开头鬼魂的呼唤等等,正是这些哥特式环境的塑造才使得哥特式英雄个性毕显、锋芒毕露。

2.两部小说在描写男女主人公时着笔不同,性格各异,但反映的主题基本相同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作者是亲姐妹,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家庭影响是他们小说相似点的基础。《简爱》塑造了一个拜伦式英雄罗切斯特,他出身贵族家庭,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娶了一个有着精神病史家庭出身的女孩,这使得他孤独、苦恼甚至试图通过舞会与一些上层贵族女性寻欢作乐来抚慰内心的创伤,但是最终他发现他还是无法从郁闷的心境中走出来,最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简爱,这个有着和他类似心境却处在不同生活背景里的女孩。作为小说的主题,大家都认为,《简爱》体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对女权的追求(包括个人的幸福等);在此基础上《简爱》演绎着一个古老的“灰姑娘”的主题———女主人简爱并不美丽但凭借她的与众不同的“坚毅”,她打败了所有对手并得到了

“王子”罗切斯特的爱;最后《简爱》通过对简爱、伯莎及罗切斯特三人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当时“男权”盛行的弊端及女性的反抗(主要是从疯妻子伯莎半夜几次点燃的“复仇之火”及简爱发现自己感情受伤后离开等情节体现的。)《呼啸山庄》向我们展示,男主人公希斯克力夫是个恶棍,他从懂事开始就处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复仇心理阴影中。有人说,他是为了爱情才变得疯狂,其实不然,他和辛德里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可是,他后来不仅夺得了山庄而且使辛德里同样受到心灵里的煎熬。女主人凯瑟琳为了所谓的“荣华”生活而放弃爱情,但她最终因自己喜欢的人娶了自己老公的妹妹郁闷而死。这个简单的过程其实也在说明《简爱》中暗示的主题,那就是,女性只有追求真爱才能幸福,追求虚荣只会使自己走向灭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两部小说中所塑造的爱情模式都有些“三角恋”的模式:《简爱》中简爱———罗切斯特———伯莎;《呼啸山庄》中林顿———凯瑟琳———希斯克力夫。中间那个人物就是爱情故事的争端核心。两部小说中也体现相同的主题:只追求真爱,灰姑娘的爱情终会实现,否则,女人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甚至生命),只是前者从正面着笔,后者从反面入手而已。

3.两部作品结尾看似不同,但从灵魂的归依来看基本一致

对于读者来讲,《简爱》演绎着一部女性为追求自己的真爱最终顺利实现自己爱情梦想的喜剧;而《呼啸山庄》则在男主人公希斯克力夫疯狂地报复下以女主人凯瑟琳死亡而宣告爱情故事基本告终,就主要爱情结果来讲,它是一部悲剧。然而,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结尾看似不同,其实结局基本一样,那就是,相爱的人最终在灵魂上走向了归依。《简爱》中的简爱感觉到自己心爱的人在呼唤自己,其实它也是一种灵魂的呼喊,这种呼喊使得简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义无返顾地追寻到自己的爱人并最终和他生活在一起。《呼啸山庄》结尾时,希斯克力夫听到自己心爱的人———凯瑟琳的灵魂在呼唤自己最终冲向雪地寻找他爱了一辈子的灵魂,人们发现,在雪地里有两个鬼魂越走越远。这是哥特式小说气氛影响的结果,但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意图也是为了实现男女主人生前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那就是,相爱的人无论如何是会走到一起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人没能如愿以偿,所以作者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两人内心的情感。这其实也是对当时世俗社会的一种批判。

读者从两作者故事的结尾都可以想象到的一个事实是,相爱的人最终确实能走到一起,即使生前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死后的灵魂还是能够在一起安息。从这一点来讲,两部作品的结尾所带来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

二、《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异点

1.小说在体现女性主题的同时,各自侧重点相异

受哥特式小说和拜伦小说的影响,Charl otte B r ontё主要侧重于女性为实现强烈的爱情愿望而进行的斗争,作者通过披露上层社会的虚伪、不平等以及残忍邪恶事实的描写来表达出对穷人的同情和厚爱,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披露了宗教伪善行为,在她的笔下,笔者可以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E m ily B r ontё则主要通过对反抗、复仇、爱与恨、扭曲的人性、爱过头与不爱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出作者的爱情观和写作观。笔者前文已提到,在最终结局时,两个作者均体现了男女主人在灵魂上的归依,而这种归依却是建立在两作者不同侧重点的基础上的。在哥特式小说特点的运用方面,前者侧重在通过哥特式气氛的营造引出两主人公爱情的障碍———泊莎;后者则通过哥特式气氛的渲染来强调两相爱人间的爱情归依。

2.两部作品男主人公均包涵难以释怀的贵族情结,但后者更强调“精神隔离”的生存状态

读者在阅读两部小说时均能感觉到,两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沉默、孤独、崇高等贵族情结,他们“统治”着属于自己的“城堡”但似乎又对前途感觉渺茫,他们有着贵族的荣耀但似乎隐藏着某种“心灵的恐慌”。有人认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英国工业革命将中产阶级推到了本属于贵族阶级的社会主导地位。以暴发户身份出现的中产阶级没有古老的家谱和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们对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思考和对自身历史来源的理解,使其对贵族传统形成的中世纪既向往又恐惧,更加渴望拥有世袭等级制度所认可的光荣历史与显赫身世。然而,在相同的贵族情结的背景下,《呼啸山庄》更强调“精神隔离”的生存状态。恶棍希斯克力夫之所以成为“恶棍”不是他天生就是那样,而是整个社会对其影响的结果。在他暴富之后,他就开始了报复的历程。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工业革命给中产阶级带来的最大影响。工业化进步速度的加快是以丧失道德关怀、审美情趣和天伦之乐为代价。中产阶级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不得不承受文化心态上的失衡和失去信仰后的孤独。对中产阶级而言,未来总是一种幻想和不可言谈之境,因而追求者必然感到孤独和优伤。恶性的报复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即使到最后,希斯克力夫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快要死掉了,他还是坚持说:“宽恕是很难的,就算看看你那双眼睛,摸摸你那双消瘦的手也是很难的。”这句话足以证明,他之前“精神隔离”状态之严重。正是这种深厚的“精神隔离”状态,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比罗切斯特个性更鲜明的男人。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对《呼啸山庄》给与了更高的评价。

《简爱》与《呼啸山庄》出自两亲姊妹之手,受相同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的影响,它们具有相似点,但绝不相同。两部小说是英国现实主义女性文学的典范,它们间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很多,但我们只是通过了解它们主要的相似点和相异点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个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特点。这些总结和对比将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英国文学的总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6.

[2]陈薇.恶之花———论哥特式小说中的恶棍形象[J].浙

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88-91.

[3]染莺,王玉珍.感伤与恐怖: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试析哥特式小说的情感内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90-91.

[4]吴伟仁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88.

[5]张定铨,吴刚编.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丁鹏]

44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4月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例文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例文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 Survey of Gothic 1.1 Definition of Gothic 1.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简爱与呼啸山庄论文

欧美文学经典学期论文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姓名:童方园 学号:2010950031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2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5月27日

题目:简爱和希斯克历夫 目录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二、《简爱》的内容简介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四、《呼啸山庄》的内容简介 五、《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形象分析 六、《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内容及作者,然后是对简爱和希斯克历夫的分析,文章最后的对两篇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简爱希斯克历夫平等自由爱情复仇 引言 我很喜欢这两部作品,简爱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为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不屈不挠的奋斗。我要像简学习,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有尊严的生活。希斯克历夫在爱恨情仇中不停的挣扎,但最终他放下仇恨,平静的走向死亡。他复杂的情感世界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1847年夏洛蒂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简·爱》。《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至今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与奋斗。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二、《简爱》内容简介 简爱父母早亡,幼小的她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来舅母将她送到孤儿院,接受6年的教育。简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简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性格忧郁,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人,经过几次接触,简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的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简不愿做他的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乡村教师职业。在牧师向简提出结婚时,她想起来罗切斯特先生,拒绝了牧师,决定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当简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盲。简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三、简爱的人生追求 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但她有着不平凡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 她自尊自立、叛逆反抗。 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她和罗切斯特的结婚计划被破坏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同时它也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但简爱却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她坦坦荡荡地去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追求的是精神平等。 简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用九型人格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故事梗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三十多年间恩萧和林淳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萧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刺克厉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辛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 辛德雷为报复把希刺克厉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刺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希刺克厉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家财。辛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 希刺克厉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蒂,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淳。埃德加和小林淳都死了,希刺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苦恋中解脱出来,最终绝食而死。小凯蒂和哈里顿两人相爱,继承了所有的产业,去画眉田庄安了家。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反压迫.求自由求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充满了错综复杂和惊心动魄的氛围。 二、九型人格理论与《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 九型人格(Enneagram ),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美国亚力山大·汤马斯医生和史黛拉·翟斯医生在他们1977年出版 《气质和发展》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在出生后第二至第三个月的婴儿身上辨认出九种不同的气质,它们是: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 范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 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 第一型:完美型完美主义者 主要特征:原则性、不易妥协、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 忍耐、有毅力、守承诺、贯彻始终、爱家顾家、守法、有影响力,喜欢控制、光明磊落。 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是埃德加。 儿时的埃德加是羞涩的,优柔的。这点也被希刺克厉夫瞧不起。 在他和凯瑟琳第一次进入画眉田庄时,看到埃德加和妹妹为了一只小狗而争执,他说“呆子!这就是他们的乐趣!争执着谁该抱那堆暖和的软毛,然后两个都开始哭了……就是再让我活一千次,我也不要拿我在这儿的地位和埃德加在画 眉田庄的地位交换” ① 不能否认,埃德加是文弱的。第二次见面,希刺克厉夫把他当作情敌,抓起苹果酱泼向埃德加,弄得埃德加哭喊起来,此时他仍然压抑自己的怒气和傲慢,没有直接和希刺克厉夫打架,一方面是由于懦弱,另一方面是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傲慢有些过头,有在反省自己的过错,而且看到希刺克厉夫受到了辛德雷的惩罚,也不再纠结这件事,这点也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他不愿意破坏自己形象的追求完美的心理。长大之后, 连凯瑟琳都向耐莉承认,自己是爱埃德加的,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爱慕她,富有,可以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 “凯瑟琳选择林淳也并非一时冲动的结果,世俗用九型人格解读《呼啸山庄》中的人物 洪秀芸 (福建工程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描写一个成长与背叛,爱情与复仇的故事。本文采用九型人格来解读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揭示其鲜活和复杂性。 关键词:呼啸山庄;九型人格;人物性格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42-05 142--

简爱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夏洛特?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该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当中主人公简爱的故事被认为是作者诗意的生平写照。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简爱出身便成为孤儿,在凶狠的舅母家寄居十年,而后进入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学习了六年,当了两年教师。她聪明、果敢决绝、独立、善良的家庭教师形象让她的主人罗彻斯特先生为之倾倒。在当时,贫富差距束缚着社会婚姻恋爱自由,人们一味追求着如何能博得自身最大的利益,男主人公罗彻斯特先生便是被捆绑其中的受害者。他的癫疯的妻子缠绕了他多年,令他痛苦不堪。虽然罗彻斯特憎恨这个惹事的女人,但在大火中依旧挺身而出去救她,自己却落得残疾。昔日高大挺拔的身影变为痛苦残喘的可怜人,简爱深受感动,走到了他身边,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满着阅读的趣味与思考的深度。简爱在那样的年代以及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依旧能够保持着如此多的高贵品质实属难得。而这部小说虽已历经这么多年,但它身上的价值确是我们永远都值得借鉴学习的。 简爱她独立。她始终有着自己清晰的判断去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人,她都会通过睿智的眼睛去观察他们的面貌与言行。尽管她自己并不漂亮,但她拥有着丰富的内心与机智的头脑,与他人交流时,

始终能够用直截了当的语言直击对方的内心。她如此决绝,在知道罗彻斯特先生拥有一位妻子后,她拒绝他悲痛的哀求毅然离开。她知道罗彻斯特先生的困境与痛苦,她也知道她对这位男士深深的爱和不舍,但是她的理智让她保持清醒:他的前妻——那个疯癫的女人会是他们之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后来,约翰——一位虔诚的传教士极力劝说简和他一起前往印度去实现为主尽职的道路,并希望能结为夫妻。约翰认为只有简与自己结婚,他们才会最虔诚且心无旁骛地为上帝奉献。而简认为她可以忍受传教道路对她身心的伤害,她也可以尽心尽力地和他一起实现伟大理想,但他们不可能结为夫妻,因为她在约翰身上感受到只是崇拜与敬仰,并非夫妻之情。简最终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没有前往印度,这位女性一直用冷静的思考去辨别左右为难的选择,坚持自己主见的同时也坚守住了可贵的幸福。 她敢于反抗。童年面对里德太太一家的欺凌与虐待,这位小简爱并没有忍气吞声。她蔑视里德太太,与她顶嘴反抗,她觉得宁肯在洛伍德学校忍饥挨饿,也不愿在这里吃饱穿暖却遭受辱骂与鄙视。后来,在罗彻斯特家中看到绅士贵妇的傲慢狭隘时,她虽然表面平静镇定,内心却充满了嘲讽与鄙夷;在与罗彻斯特先生的婚姻中,她一无所有,却没有接受家财万贯的罗彻斯特先生任何的贵重礼品;在以为罗彻斯特先生即将娶一个贵妇人为妻时,她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不是就因为我贫穷、低微、其貌不扬、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像你一样健全,我的心灵像你一样丰富!

读《简爱》与《红楼梦》析简爱和林黛玉性格成因

比较家庭教育对简爱和林黛玉性格的影响 简爱和林黛玉分别是《简爱》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他两敢于反抗的性格真实、深刻地反映出了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与彼此共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相关。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二者去探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性格成因,去了解中西方教育、观念的不同,最终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首先是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性格形成的影响。 简·爱的叛逆与她早期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她父母早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外加童年所经历的痛苦经验给她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成为她人格性格形成的原始基因。其母亲为爱不顾一切的叛逆,一方面对她的爱情观有一定影响;另一面,对她叛逆性格提供了基因。于是,当面对专横、自私的舅母及表兄妹们的种种虐待和欺辱时,简·爱坚持反抗到底,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最终,她坚持反抗路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加速了获得自由的速度以及心灵的喜悦,同时也促使叛逆性格的发展。 而林黛玉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在父亲及家庭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因此,在她初到贾府时的言谈举止就显得过于谨小慎微,她的叛逆和反抗精神表现得不够明显与彻底等,都是她生活的家庭背景及所受的教育影响的。庆幸的是,初到贾府的黛玉有贾母的疼爱,和身边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表兄宝玉朝夕相伴,有姐妹的嬉戏,她并未感到离家的孤独与寂寞,此时她流露得更多的是冷傲与娇气。又因她父亲尚在,其自认为身份与地位是与贾家的小姐相平等的。所以当周瑞家的送宫花来给她时,她表现得很冷淡,甚至说气话刺激人,从中也表现了她要求人格平等不容歧视的自尊自强的性格。 然而当他成了无父无母的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孤女时,她的心灵失去了平衡,她的自尊心失去了安放的地方。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感触着丫头、婆子的冷漠与不善,感慨自己的命运;于是她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对不平等待遇的不满造就了她敏感、多愁、多疑、压抑的个性。 纵观二者,都因父母双亡而寄人篱下,而性格成因截然不同。简爱的反抗是源于自身所经历的痛苦经验,是直接的、具体的;而黛玉所表现的叛逆和独立精神是由于自身身世而发自内心孤苦境遇的感叹与伤感,是精神层面的,抽象的。 其次是社会环境对女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影响。 对于简·爱的叛逆和独立精神,早在劳渥德学校学习时有了更充分的表现。她亲眼目睹着学校里一些不公平的行为,尤其是校长的自私、贪婪、虚伪让简爱对他充满了极端的鄙视与仇恨。渐渐的她更加成熟坚强了,在她看来,做人要有尊严、有独立精神,当自己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也应该狠狠回击。当简·爱在遭受不幸时,她可以读书成才,工作自立养活自己,虽然在当时家庭女教师的地位低微,受人歧视,但毕竟还是一条生计之路,也是她独立、坚强的表现。 对于黛玉,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贾府里,正面的冲突只会令自己无立足之地。因此,面对人们的虚情假意、冷嘲热讽,她只能用尖刻的语言或用“小心眼”的形式来发泄愤怒与不满从而维护人格的尊严与平等。幸运的是,在大观园那样较少男性和外部社会强权干预的特定环境里,黛玉的个性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发展,她具有的厌憎现实反叛传统追求爱情和在与环境对抗中保持人格自洁的倾向也才能得以发展。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黛玉却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饱读诗书的她深受孔孟庄等思想家学说和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她全面地吸收了古代和当时的丰富思想文化。因此,她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情操。纵观林黛玉的种种人生慨叹皆是对封建黑暗势力的严重压抑和摧残的揭露和控诉。 此外,在当时尊卑等级严格的社会环境中,出身于世禄之家的林黛玉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看不起“下人”,相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权威资料]

《简·爱》与《呼啸山庄》的荒原意象 内容摘要: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从小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原上。其《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主题和风格上虽有区别,但在荒原意象运用上具有“近似性”:荒原给人以孤寒、狂野、神秘的形象,与人物情节相互映照,也是作品主题的隐喻与象征,从中传达出作者回归自然的宇宙观,使之具有“永不褪色”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作品思想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荒原《简?爱》《呼啸山庄》神秘象征自然观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1816-1855)、米莉(1818-1948)、安妮(1820-1849)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以其优秀的作品征服了各国的读者,她们创作的作品早已被世界读者所称赞。其中《简?爱》和《呼啸山庄》声誉最高。在英国北部哈沃斯荒原长大的三姐妹,有着自然荒原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品性,也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养料。“他们抓住的只是大地上某些跟她们亲身感受到或者转嫁在人物身上的东西非常近似的方面,因此,她们笔下的暴风雨、荒原、夏日的美好天气,都不是为了点缀一下枯燥的文字,或者显示作者的观察能力,而是用来贯通作者的情感,亮明书中的意图。”《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成为小说中最典型、最基本也最富象征意义的原始意象,尤其体现在《呼啸山庄》中,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营造了荒凉狂烈的氛围,呼喊出作家内心对自然和野性的回归之声,体现了两部作品在象征手法运用,宇宙观表达上的近似性,对于研究勃朗特姐妹创作上思想与艺术的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荒原生活积淀的荒原意象 勃朗特姐妹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个牧师家庭。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在《夏洛蒂传记》一书中如此描写约克郡:这里是深褐色或紫色的大荒原,地势缓慢而升,最高处竟超出低处的教堂尖顶。 偏僻荒凉的哈沃斯荒原,草木稀疏,沼泽遍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勃朗特姐妹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荒原,几乎与世隔绝,把这里当做“人间乐园”,自然环境熏陶了她们自由不羁、坚韧强烈的天性,同时唤起写作灵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书里的荒原更不能经久、比那 ‘久久哀号的狂风’更容易受到气流的支配而变幻不定了。同样,还有什么东西比这种兴奋状态更为短暂易逝呢?”《简?爱》中的荒原正是夏洛蒂生活的荒原,她将眼见之物放在小说中,感同身受: 只见远方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湿漉漉一块草地和受风雨袭击的灌木。一阵持久而凄厉的狂风,驱赶着如注的暴雨,横空归过。 作者缺乏细腻的文笔,而是“在一个野外的作坊里,用简陋的工具,对粗糙的材料进行加工凿成的”,荒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积累,也深刻影响了二人写作手法,显示出狂放自然,想象非凡的笔调,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人与自然无法分离,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将其生态美学融入作品中。 二.荒原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自然荒原与精神荒原 荒原就像一个难以捉摸的鬼魂或幽灵,散发着阴郁凄怆的气息,与附近的画眉田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希斯克利夫统治下的呼啸山庄成为荒原上最无情、严酷的地方。与外界的荒原相对的呼啸山庄,可以说是精神的荒原,充斥着人性的残酷、冷漠和变态。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American Country Music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简爱写作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介绍: 《简·爱》1847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在写作风格上,夏洛蒂也独树一帜。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 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小说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限她只活了39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林黛玉人物形象

读过<简爱>的人都知道,简其实是一个自卑感非常强的女子。她既无财又无色,从小还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孤独地长大。立身于那样势力的社会环境中,渺小如草芥。唯一属于简的是知识和独立的个性。但知识只不过为她换来糊口的面包,能让她最后摆脱心理困境的仍是她得到的那份遗产。当她终于用自已的倔强.骄傲和残忍把爱情逼入绝境,当罗彻斯特先生终于变得面目伤残,一贫如洗,她才能够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爱他。 林黛玉的个性跟简异曲同工。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色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凌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英语论文 呼啸山庄

毕业论文 题目:Return to Nature –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名杰出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部杰作--《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因其永久的魅力和广泛的畅销被列为世界名著。然而,这部小说的价值直到二十世纪才被人们重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小说越来越受到关注。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小说《呼啸山庄》分别从主题、主旨、写作技巧、语言风格、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自然和文明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斗争,但最终因为文明的侵犯和本性的扼杀造成了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同时折射出造成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和重回自然的思想。 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构建起分别象征着自然的呼啸山庄和文明的画眉山庄,把维多利亚时代的矛盾压缩进两个家庭的故事中。本文以凯瑟琳的命运为中心线索,分别论证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象征意义。凯瑟琳是文明和自然的交织点,通过论述凯瑟琳的异化,迷失和归复来说明文明压抑了人性,要求人顺应人性回归自然的思想。 关键词:自然;文明;凯瑟琳;西斯克里夫;象征主义

Abstract Emily Bront? is a brilliant writer in Victorian Age. In her short life, she writes only one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whic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lassic for its enduring interest and wide popularity. However, the novel is ignored by the readers and critics of the Victorian Age. It is not until the 20th century that the true value of the novel is discovered. As time passes by, her novel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roughout the hundred years the scholars have at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rom diffident points of view, such as themes, narrative skills, writing style, language, feminism and ecocriticism.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symbolism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which are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viol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ath of natur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gedy of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The novel mirrors the root of tragedy of human and akes people to return to nature. In this novel Bront? builds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 which are the tokens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respectively. She condense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Victorian Age into the story of the two families. The paper is built around the fate of Catherine. It studie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 Catherine is the conjunction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flict of them is vividly shown in her. The alienation, loss and return of Catherine indicates that civilization represses the nature of human and man should return and comply to nature. Key words: nature; civilization; Catherine; Heathcliff; symbolism

呼啸山庄英文人物简介

Heathcliff is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the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 Owing to the novel's enduring fame and popularity, he is often regarded as an archetype of the tortured Romantic Byronic hero whose all-consuming passions destroy both himself and those around him. Heathcliff can also be viewed as a reflection and product of his psychological past: the abuse, neglect and scorn of those with whom he grows up render him abusive, neglectful and scornful. Legend has stereotyped him somewhat into a romantic hero, and he is generally known more for his love for Catherine Earnshaw than his final years of vengea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ovel, in which he grows into a bitter, haunted man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incidents in Heathcliff's early life that show that he was an angry and sometimes malicious individual from the beginning; again, these tend to be glossed over i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His complicated, mesmerising and altogether bizarre nature makes him a rare character, with components of both the hero and the anti-hero. Catherine Earnshaw, known as Catherine Linton after her marriage, is the main female protagonist of Emily Bront?'s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While residing in her ancestral home Wuthering Heights, she forms a deep romantic bond with foster brother Heathcliff, one that leads them both into misery, violence and despair. Edgar Linton is a character in Emily Bront?'s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His role in the story is that of Catherine Earnshaw's husband. He resides at Thrushcross Grange and falls prey to Heathcliff's schemes for revenge against his family. Edgar is the father of his and Catherine's daughter, Catherine Linton, and the brother of Isabella Linton. He is a complete foil of Heathcliff as a character, as shown by his tender, gentle, and weak personality as opposed to Heathcliff's savage, tyrannical nature. Isabella Linton is a female character in Emily Bront?'s only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She is the sister of Edgar Linton and the wife of Heathcliff. Hindley Earnshaw is a male character in Emily Bronte's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The brother of Catherine Earnshaw, father of Hareton Earnshaw, and sworn enemy of Heathcliff, he descends into a life of drunkenness, degradation, and misery after his wife Frances dies in childbirth, enabling

小说《简爱》研究的文献综述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 适用年级:2012级学年学期:2012-2013 -1 考生学号:M12130500011 考生姓名:高翔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浪漫主义”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成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通常包含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他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思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种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想。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笔者想通过对浪漫主义的分析与探讨,分析《简·爱》中的一些浪漫主义的因素。作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简·爱》和浪漫主义在同一个大环境中,彼此相互影响互相借鉴。《简·爱》中的很多场景描述,都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不仅仅是从文学手法上,甚至是在描述的场景的色调,背景,冷暖度,角度以及人物表情上等等视觉因素上,都深受当时浪漫主义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一)国内 国内对《简·爱》研究,以文学作品中文学分析研究居多。现在社会越来越在偏向视觉效果,对多种文学作品的视觉效果分析,能更好的使一个文学作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了解一个作品的时代,一个作品所属的时代风格,才能让读者以作者的视点去看一个作品,感同身受的去体会作品。 国内对《简·爱》相关研究的文献有:潘红的《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袁敏的《<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美学追求之比较》,李佳玉的《从<呼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