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水平运动

高空风 近地面的风

季风移动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成因

垂直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圈环流 地转偏向力

地面冷热不均

最终结果

热力环流 季风环流

局部环流 能量来源

地面状况

大气环流 太阳辐射 相互联系的水体

现象

反气旋

气旋 因素

因素 现象

天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

的大气运动

常见天气系统 气候

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

策略

影响

气候分布 规律

成因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 自然因素

锋的形成

锋面系统

锋的分类

高低气压系统 气流环流

气压状况

水循环

天体系统

大气运动

太阳

地球

太阳辐射

自转

公转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自转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公转

五带

四季

意义

意义

周期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

太阳活动现象

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及动力

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其它天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震波

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大气的垂直分层 底层大气组成成分 能量来源

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

差异性 四季更替

回归年 恒星日 太阳日

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更替 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各要素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海洋与陆地

水平分异

垂直分异

赤道到两极

沿海到内陆

山地

意义

类型 环节

地标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山地 河流地貌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种类 种类 结果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堆积 侵蚀

风化

搬运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对聚落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

火山

断块山 褶皱山 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冲(洪)积平原

河漫滩 三角洲

河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循环的过程

动力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调节全球热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世界表面洋流的分布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 知识结构图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11级师范三班第二学习小组制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 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也是大分子化合物。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和核糖核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功能:细胞内携带的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组成单位: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五碳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核糖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脱氧核苷酸(四种) DNA (一般为双链结构) 核糖核苷酸(四种) RNA (一般为单 链结构) 核苷酸结构简式 第一章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 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 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 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大量元素);Fe 、Mn 、Cu 、Mo 、Zn 、B 等(微量元素);基本元素C ; 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O 、C 、H 、N(C 、O 、N 、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无机盐;有机物—蛋白质(干细胞中含量最多 )、核酸、糖类和脂质 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反应;斐林试剂+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砖红色沉淀 苏丹III 染液+脂肪→橘黄色;苏丹IV 染液+脂肪→红色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 、Fe 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 结构通式: 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的依据是R 基(侧链基团)。 形成过程:(1)脱水缩合: (2)肽链:两(三)个氨基酸缩合的化合物叫二(三)肽,含有一(二)个肽键,脱掉 一(二)个水分子,多个氨基酸缩合而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若n 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则可形成n-1个肽键,失去n-1个水分子;若n 个氨基酸形成m 条肽链,则形成n-m 个肽键,失去n-m 个水分子,则由这m 条 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 ×a-(n-m)×18 (a 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为水分子量)。 (3)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链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 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 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H R COOH NH 2 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H R 1 COOH NH 2 C H R 2 COOH H 2N C + H 2O H R 1 CO NH 2 C H R 2 COOH HN C 肽键 二肽 细胞中的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组成元素:C 、H 、O 功能: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种类: 单糖:核糖和脱氧核糖;葡萄糖 (前三种存在所有细胞中)和果糖(植物细胞中) 二糖:蔗糖(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和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 (植物细胞)和乳糖(动物细胞,半乳糖和葡萄糖)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存在植物细胞中)和糖原(动物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这三种多糖均由葡萄糖组成> 细胞中的脂质 组成元素:C 、H 、O ,有些还有N 、P 等 脂肪:只有C 、H 、O ,细胞中储存能量(储存能量最多)的主要物质,对动物和人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组成生物膜成分,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性激素 -促进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自由水(含量97%)-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生物化学反应顺利的进行和结合水(3%)-结构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保持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其浓度与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浓度相当,故称生理盐水。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 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种类: (C 6H 12 O 6) (C 12H 22O 11) (C 6H 12O 5)n 以上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的,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如单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连接而成多聚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框架图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非金属元素的主角――硅

二、富集海水中的元素-氯 1.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可溶于水(溶解度1:2) ①2Na+Cl22NaCl (白烟) A. 与金属反应②Cu+Cl2CuCl2 (棕黄色烟,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常温下不与干燥氯气反应) ①H2+Cl22HCl 白雾,发生爆炸 H2+Cl22HCl(苍白色火焰,HCl工业制法) 1.氯气的 B.与非金属反应:②2P+3Cl22PCl3 (白烟) 白色烟雾 化学性质2P+5Cl22PCl5(白雾) C.与水反应:Cl2+H2O HCl+HClO 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 4. 化学性质:①Cl2+2NaOH = NaCl+NaClO+H2O (制漂白液,制氯气尾气处理) D.与碱反应②2Cl2+2Ca(OH)2 =Ca(ClO)2+CaCl2+2H2O(工业制漂白粉制法) ①2FeCl2+Cl2 = 2FeCl3(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②2KI+Cl2 = 2KCl + I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用于氯气的检验 E.氧化性:③SO2+Cl2+2H2O = 2HCl + H2SO4 (除废水中的氯) ①反应原理: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注意:MnO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2,稀盐酸不与MnO2反应。 5.氯气的 A.实验室制法:②装置组成: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制法:③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④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⑤检验方法: 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置于瓶瓶口观察是否变蓝。 ⑥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 ⑦尾气处理:用碱液(NaOH)吸收 B. 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6.用途: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血液:组织][皮肤:器官][植物没有系统结构] [组织——①人:结缔、肌肉、神经、保护②植物:保护、疏导、营养、分生] 3.细胞是除病毒外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还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4.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代谢: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增殖、分化:生长发育;基因的传递和变化:遗传和变异] 5.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显微镜 1.高倍镜:“不要动粗” 2.高倍镜视野暗,低倍镜视野亮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①一行细胞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答:20×?=5) ②圆形视野范围细胞的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2=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还含有核糖体]

必修一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框架图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非金属元素的主角――硅 二、富集海水中的元素-氯 1.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可溶于水(溶解度1:2) ①2Na+Cl22NaCl (白烟) A. 与金属反应②Cu+Cl2CuCl2 (棕黄色烟,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 ③2Fe+3Cl22FeCl3(产生棕色的烟,常温下不与干燥氯气反应) ①H2+Cl22HCl 白雾,发生爆炸 H2+Cl22HCl(苍白色火焰,HCl工业制法) 1.氯气的 B.与非金属反应:②2P+3Cl22PCl3 (白烟) 白色烟雾 化学性质2P+5Cl22PCl5(白雾) C.与水反应:Cl2+H2O HCl+HClO 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 4. 化学性质:①Cl2+2NaOH = NaCl+NaClO+H2O (制漂白液,制氯气尾气处理) D.与碱反应②2Cl2+2Ca(OH)2 =Ca(ClO)2+CaCl2+2H2O(工业制漂白粉制法) ①2FeCl2+Cl2 = 2FeCl3(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②2KI+Cl2 = 2KCl + I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用于氯气的检验 E.氧化性:③SO2+Cl2+2H2O = 2HCl + H2SO4 (除废水中的氯) ①反应原理:MnO2 + 4HCl(浓) MnCl2 + 2H2O + Cl2↑ 注意:MnO2跟浓盐酸在共热的条件下才反应生成Cl2,稀盐酸不与MnO2反应。 5.氯气的 A.实验室制法:②装置组成: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吸收装置 制法:③实验步骤:检密—装药—固定—加热—收集 ④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⑤检验方法: 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置于瓶瓶口观察是否变蓝。 ⑥净化装置: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 ⑦尾气处理:用碱液(NaOH)吸收 B. 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6.用途: 1.氯水(氯气的水溶液)Cl2+H2O ====== HCl+HClO (可逆) 新制 A.分子:Cl2、H2O、HClO 2.氯水的成分: B.离子:H+、Cl-、ClO-(少量)、OH-(少量) 2HClO ======= 2HCl + O2 久置:久制的氯水主要成份为H2O、HCl。(较稀的盐酸) ①弱酸性;一元弱酸,比H2CO3弱 3.HClO基本性质②不稳定;2HClO = 2HCl + O2↑ ③强氧化性;杀菌能力,故氯水可用作自来水消毒。 ④漂白性;使色布、品红溶液等褪色。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框架

第一章..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点: (1)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5)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也是大分子化合物。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功能:细胞内携带的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组成单位:遗传信 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苷酸(A) (G) (C) (U) 第一章走进细胞 从生 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 开 细胞 次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 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 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细胞学说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C 、H 、O 、N 、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苏丹III 染液+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 、Fe 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结构通式: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2)个水分子;若(3)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 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R COOH NH 2 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细胞中的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种类: (二糖:蔗糖(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和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植物细胞)和乳糖(动物细胞,半乳糖和葡萄糖)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存在植物细胞中)和糖原(动物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这三种多糖均由葡萄糖组成> 细胞中的脂质 组成元素:C 、H 、O ,有些还有N 、P 等 脂肪:只有C 、H 、O ,细胞中储存能量(储存能量最多)的主要物质,对动物和人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组成生物膜成分,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自由水(含量97%)-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生物化学反应顺利的进行和结合水(3%)-结构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保持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因其浓度与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浓度相当,故称生理盐水。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 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 核糖体:游离或附着在内质网上,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种类: (C 6(C 12H 22O 11) (C 6H 12O 5)n 以上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的,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如单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连接而成多聚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 /h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 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完整版)生物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网络结构图.doc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 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游离态 分子分子晶体 单质 物质:元素 化合物原子原子晶体 化合态 离子离子晶 体 构成物质的微粒 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表示原子或元素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纯净物 氢化物:非金属氢化物、金属氢化物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分类 无机物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酸:无氧酸、含氧酸、强酸、弱酸 碱:强碱、弱碱 有机物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络盐 ※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 物理性质:色、态、熔点、密度、溶解性等 物质性质 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可燃性 物理变化 变化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电子转移:氧化还原、非氧化还原 离子参加: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物理变化 反应程度:可逆、不可逆 热效应:放热、吸热 ※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 计量分散系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N/n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M=m/n (mol) 气体摩尔体积:V =22.4 n ( 标准状况 ) 溶液的浓度: C=n/V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 -9-7 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10 ~10 m 基本概念(一)

色、态、味 溶解度、熔点、沸点 密度、硬度、导电性 导热性、塑性 游离态 物理性质 单质宏观 元素 金属性、非金属性 氧化性、还原性 酸性、碱性 稳定性、可燃性金属化学性质单质非金属纯净物稀有气体 化合物 化合态 化合物组大多数有机物 稀有气体分子晶体分 酸子 气态及挥发性物质 原子晶体 原 石墨(混合晶体) 子微观 金属晶体 大多数盐 强碱离子晶体 离 碱性氧化物 子 部分过氧化物性质 分类 无机物 物质 氢化物 氧化物 变化 酸 碱 盐 有机物 金属氢化物酸性 非金属氢化物碱性 成盐氧化物 两性 特殊 不成盐氧化物含 氧酸、无氧酸强 酸、弱酸 强碱、弱碱 可溶碱、难容碱 正盐 酸式盐 碱式盐 复盐;络盐 潮解、分馏混合物 升华、萃取 有机、无机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风化、干馏 氧化还原;非氧化还原 溶解、盐析 裂化、裂解 分子、离子基本概念(二)吸热、放热 可逆、不可逆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