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硚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印

二〇一一年元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5)

(一)发展新机遇 (6)

(二)面临新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9)

第三章优化产业结构 (12)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2)

二、转型发展都市产业 (14)

三、集约发展房地产业 (15)

第四章完善功能分区 (16)

一、全力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 (17)

二、全面优化宝丰商务区 (19)

三、大力提升汉西中央采购区 (20)

四、精心打造古田生态新区 (21)

五、深度开发汉江生态商务带 (23)

第五章提升城市功能 (24)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24)

(一)道路系统 (24)

(二)水务设施 (26)

(三)园林绿化 (26)

(四)环卫设施 (27)

(五)输电系统 (27)

(六)信息网络 (27)

(七)燃气设施 (28)

(八)人防工程 (28)

二、优化城市综合管理 (28)

三、改善生态环境 (29)

四、加快城区改造步伐 (30)

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 (30)

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31)

(一)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31)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1)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2)

(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33)

(五)统筹做好人口工作 (33)

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34)

三、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35)

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

第七章深化体制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 (37)

一、深化两型配套改革 (37)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8)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9)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0)

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 (41)

一、加强规划协调 (41)

二、强化项目支撑 (41)

三、扩大公众参与 (42)

四、严格评估考核 (42)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创造更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武汉市硚口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壮大“三大产业”,加速推进“四大改造”,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4.3亿元,年均增长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25%,均较“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544亿元,是“十五”时

期的9倍;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累计分别达到4.94亿美元、4.46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和4.3倍。

以转变方式为主攻方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和建成,老工业基地、传统市场、旧城区、“城中村”四大改造取得明显突破。加快提档升级步伐,汉正街和西汉正街两大传统市场群综合改造成效显著,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69%提高到75%。在全市率先启动都市工业区“二次改造”,工业企业总部不断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化工企业搬迁有序推进,传统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房地产业发展稳健,预计“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拆迁改造400余万平方米,实现开发投资276.6亿元,创造综合税收33.5亿元,综合开发效益不断显现。

以环境创优为重要保障,城区功能明显提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道路建设总投资超过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新改扩建南泥湾大道、中环线北段、汉

西二路等主次干道21条,翻修改造背街小巷破损路面44余万平方米,“八纵八横”的路网框架初步形成。新建排水管网95.4公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新增绿地面积126.31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99%,绿化覆盖率达到38.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9平方米。以“四城同创”工作为抓手,城市管理长效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汉江北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占滩民垸实现顺利搬迁。启动竹叶海、张毕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率先在中心城区实现“禁养”,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以和谐发展为首要责任,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加大公共投入,全面实施“和谐硚口建设五大行动”,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教育资源配臵更加均衡,“六大教育组团”建设有序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市运会实现“六连冠”。公共卫生防控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大医院托管、家庭医生服务、艾滋病防治等工作创出硚口特色,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加强社保扩面、低保救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住房保障等工作,预计2010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老旧社区物业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努力构筑公共安全体系,应急管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治安防控等工作得到加强,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五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区称号。“十一五”时期,我区先后获得或保持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社区教育示范区、科技进步先进区、文化先进区等4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以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区域活力不断增强。“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市首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共建共享模式,我区被确定为省、市土地集约利用改革试点区,“禁塑”、“绿色出行”、废旧利用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首创城区政府绩效管理电子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政务服务中心效能显著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果丰硕。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审计监督不断强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推行。民主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是硚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我区未来发展来看,传统市场将全面转型、传统工业将加速退出、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也将被逐步打破,全区必将经历一些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处于这样一个承前启后,为长远发展确定方向、立定框架、奠定基础的历史关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新挑战。

(一)发展新机遇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增长正进入新一轮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时期。就我国而言,继续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总体形势不会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迸发巨大活力的潜在趋势也不会改变,这些都将为硚口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扩大内需战略方针深入实施,国内市场更加广阔,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有利于我们发挥商贸大区和内生型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拓展辐射空间,加快吸引国内外投资,将现有基础优势转化为未来发展优势,加快争先进位和振兴硚口的步伐。

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被确定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武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幅提升产业聚散功能和竞争能力。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实施,赋予我们更多的先行先试权,有利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加快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面临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我区发展既将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将受到长期积累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制约。

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源和市场争夺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复杂,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不断加大,将对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推进项目建设带来更多的挑战。

城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区自有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等问题相对突出,其他城区加速发展的势头强劲,将对我们招商引资、吸引高端产业形成更大的压力。

改善民生的任务相当艰巨,困难群体相对集中,部分突出民生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西部城市化水平较低,将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体上看,硚口正处在一个产业全面转型、功能加速提升、环境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随着众多发展机遇的聚焦和叠加,随着自身发展条件的积累和改善,硚口的商贸实力、区位交通、滨水景观等基础优势日益明显,发展空间、综合成本等后发优势不断显现,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加速释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高水平谋划区域发展,创造性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奋力争先、迎头赶超,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抓住“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继续推进老工业基地、传统市场、旧城区、“城中村”四大改造,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科技型都市产业和集约型房地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为把硚口建设成为兼具发展实力、创业活力与宜居魅力的生态新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总要求,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站在全局高度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发掘历史积淀,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突出基础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具有硚口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权,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倡导绿色消费,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体现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跨越发展。抓住当前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高端引领、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协调推进,全面加快布局重构、产业重组、功能重建、环境重塑,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实现硚口的全面振兴。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5年,“四大改造”基本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集约利用取得重大进展,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实现总体转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滨水特色日益凸显,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

主要指标是: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00亿元和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5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以上,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力争总部经济税收占全区重点企业税收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

——城市功能得到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人均占有道路面积达到6.35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绿地率超过22.21%,绿化覆盖率达到30.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四大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全面增强。

——环境保护得到新加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两湖”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完成,滨水生态

特色日益突出,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达到国内优良水平。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净增就业人数50000人,加快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居民“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明显缓解,居民幸福指数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注:1、[]内为五年累计数。2、表中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按建成区计算。3、表中总人口为常住人口,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以常住人口计算,其他涉及人均指标均以户籍人口计算。4、2010年基期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市统计部门核定数为准。

第三章优化产业结构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整合资源、差异发展,优化结构、提升能级”的思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都市产业、集约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增强区域主导产业、重点行业的融合、集聚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优势明显、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商贸优势区和都市产业创新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2015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78%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住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机遇,适应社会分工细化、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坚持专业化、特色化、效益化的发展导向,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和服务环节,不断提升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打造辐射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力争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商贸企业达到20个;新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集聚规模以上新兴服务企业300家,其中金融、文化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长30%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3家。重点抓好以下行业:

商贸服务业。引导新型商贸业态合理布局,兴建一批主题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专业交易场所等商贸载体,规范发展社区商网。不断增强区域集聚辐射功能,同步发展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着力培育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网络结算、电

子商务等核心环节。支持瑞典宜家、省石油、中百仓储、工贸家电等骨干商贸企业发展壮大,吸引知名商贸企业总部落户,培育异地商会总部和知名品牌总经销商、总代理商,壮大现代商贸业规模。

物流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仓储运输业,外迁二环线以内中小型物流托运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的网络物流营运商为大宗批发贸易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持国内外知名的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入驻,搭建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形成完善、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行业,全面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文化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传媒、动漫游戏等创意行业,着力发展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出版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等设计行业,充分发掘辖区文化品牌资源,促进高品位文化元素融入餐饮美食、娱乐休闲、茶艺收藏、养生保健、运动装备等消费性服务行业,积极开发城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

金融服务业。错位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高级别保险机构,支持具有独立核算资格的证券、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入驻,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会计审计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推动辖区金融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专业服务业。加快会议中心、写字楼、酒店等中高档商务载体建设,积极发展策划咨询、产权交易、经纪代理、评估仲裁、就业培训、广告宣传、法律代理、质量认证、专利申请等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中介服务品牌机构,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

中介服务体系。

二、转型发展都市产业

抓住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坚持科技型、环保型、质量型、服务型的发展导向,大力促进以都市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兼具第二、第三产业特征的中间产业转型,重点培育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符合产业升级导向、适应中心城区布局的发展格局。力争2015年集聚各类优质中小企业200家、生产性服务型企业180家,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性收入突破5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培育产业发展载体。按照开发主题化、营运专业化、管理社会化的要求,着力引导专门投资商高效利用、成片改造地块或发展备用地,量身打造适宜优质企业总部及各类中小企业入驻的工业地产、科技地产、创意地产、孵化地产等特色产业载体,促进产业分类集聚。改善骨干企业生产环境,提升现有厂房使用功能,优化园区创业氛围,为更多占地少、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留驻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突出产业发展导向。加紧完成化工企业搬迁,积极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和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环节外迁,制定政策留驻优质工业企业总部及其研发、设计、营销、售后等高附加值的非生产环节。继续支持印务、机电等优势行业做精做强,夯实现有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支持新材料、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技术企业和高性能产品,逐步构筑区域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优化产业发展配套。围绕各类入驻工业企业总部及其生产链核心环节,突出发展工业设计、中试检测、成本控制、集中结算、专业配送、广告创意、会展推介等与企业营运相关联的共性服务

业,同步发展成果孵化、专利申请、技术转让、创业投资、贷款融资、上市辅导等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业。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审批服务、科技服务、创业服务和资金扶持,支持和引导同业联盟、行业协会和企业家沙龙等组织,完善企业间的互助服务,为企业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集约发展房地产业

抓住全面加快“四大改造”步伐的契机,坚持“统一规划、优化布局、集约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立足高起点、着眼高水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复合开发导向,有序推动重点区域深度开发,着力营造良好的宜居宜商环境。力争2015年完成房地产综合投资200亿元,开发累计竣工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地产面积占比不低于30%。重点抓好如下方面:突出产业地产开发。依托滨水沿线、轻轨沿线、古田二路沿线和王家墩商务区沿线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投资强度和产业集中度,规划建设一批具备高端功能、集聚高端业态、服务高端人群的城市综合体和地标性楼宇,重点培育以古田、宗关、宝丰、武胜、汉正等为主要节点的现代服务业商圈。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为定向引进企业量身打造一批商务地产、金融地产、休闲地产等主题鲜明的产业地产,突出地产开发的差异化特色和个性化特征,切实增强区域产业发展的承载力。

优化住宅地产建设。积极推动高端规模住宅小区建设,促进节能环保、生态宜居等先进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使用低碳、绿色、健康、智能的建筑材料和家居产品,着力强化小区生活服务配套,大力提升住宅开发的建筑格调和舒适程度,打造一批符合“两型”要求、适应群众需求的示范居住区和现代生活社区。积极引导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开发,满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项

目拆迁安臵需要。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围绕优质储备地块,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策划商、开发商、建筑商和营运商,提高项目开发建设品质。整合拓展房地产业发展链条,以开发建设为平台,择优发展建材营销、家居采购、建筑施工、房屋装修等上下游产业,大力支持高资质的工程监理、物业管理、房产中介、营销租赁和资产评估等相关服务企业落户。规范房地产市场环境,加强交易秩序监管和企业诚信建设,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章完善功能分区

“十二五”期间,在区域空间上要按照“规划定位、产业错位、实力进位、配套补位”的思路,着力建设“四区一带”:即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宝丰商务区、汉西中央采购区、古田生态新区和汉江生态商务带,以区促带、以带强区,加速各功能区的产业集聚、特色凸显、功能提升和环境优化,形成协调互动、相得益彰的空间发展格局。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