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规范

煤层气规范
煤层气规范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目次

前言 69

1 范围 7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0

3 总则 70

4 定义 70

4.1 煤层气 70

4.2 煤层气资源 70

4.3 煤层气勘查 71

4.4 煤层气开发 71

5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71

5.1 分类分级原则 71

5.2 分类 72

5.3 分级 72

5.4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 72

6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72

6.1 储量起算条件和计算单元 72

6.2 储量计算方法 75

7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 77 7.1 体积法参数确定 77

7.2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 79

7.3 储量计算参数取值 79

8 煤层气储量评价 79

8.1 地质综合评价 79

8.2 经济评价 81

8.3 储量报告 81

附录A(规范性附录)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 82

附录B(规范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 8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85

C.1 报告正文 85

C.2 报告附图表 85

C.3 报告附件 85 国土资源部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前言

煤层气是重要的洁净新能源,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油气)准则相衔接的煤层气储量计算、评价和管理规范,可以促进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目前没有通用的储量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为规范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和计算,并促进国际交流,根据GBn/T270-88《天然气储量规范》、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并参考了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和世界石油大会(WPC)、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等颁布的有关储量分类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凡报批的煤层气储量报告,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陆武、冯三利、胡爱梅、李明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及定义、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评价标准和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钻井开发时的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适用于煤层气的资源勘查、储量计算、开发设计及报告编写;可以作为煤层气矿业权转让、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公益性和商业性矿业活动中储量评估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2—9l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n/T 270—88 天然气储量规范

GB/T 13610—92 气体组分分析方法

储发[1986]147号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MT/T 77—94 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

3 总则

3.1 煤层气田(藏)储层具有不均质性,其含气性和产能等也是有差别的,宜实行滚动勘探开发,应进行动态储量评估,从发现直到废弃的各个勘探开发阶段,其经营者应根据地质、工程资料的变化以及技术和经济或相关政策条件的变化,分阶段进行储量计算、复算、核算和结算。

3.2 煤层是赋存煤层气的储层,煤田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既是煤层气勘查部署的重要基础,也

是煤层气资源/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4 定义

4.1 煤层气

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4.2 煤层气资源

4.2.1 定义

是指以地下煤层为储集层且具有经济意义的煤层气富集体。其数量表述分为资源量和储量。

4.2.2 煤层气资源量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是指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当前可开采或未来可能开采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4.2.3 煤层气地质储量

4.2.3.1 定义

是指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

4.2.3.2 原始可采储量(简称可采储量)

是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4.2.3.3 经济可采储量

原始可采储量中经济的部分。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以采出,并经过经济评价认为开采和销售活动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煤层气储量。经济可采储量是累计产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和。

4.2.3.4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从指定的时间算起,预期

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以采出,并经过经济评价认为开采和销售活动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煤层气数量。

4.3 煤层气勘查

4.3.1 定义

是指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地震、遥感以及生产试验等手段,调查地下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包括选区、勘探。

4.3.2 选区

主要根据煤田(或其他矿产资源)勘查(或预测)和类比、野外地质调查、小煤矿揭露以及煤矿生产所获得的煤资源和气资源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确定煤层气勘查目标为目的的资源评价阶段。根据选区评价的结果可以估算煤层气推测资源量。

4.3.3 勘探

在评价选区范围内实施了煤层气勘查工程,通过参数井或物探工程获得了区内关于含煤性和含气性的认识,通过单井和/或小型井网开发试验获得了开发技术条件下的煤层气井产能情况和井网优化参数的煤层气勘查实际实施阶段。根据勘探结果可以计算煤层气储量。

4.4 煤层气开发

指在勘探区按照一定的开发方案部署了一定井距的开发井网后进行的煤层气资源的正式开采活动。煤层气通常适合进行滚动勘探开发。

5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5.1 分类分级原则

煤层气储量的分类以在特定的政策、法律、时间以及环境条件下生产和销售能否获得经济效益为原则,在不同的勘查阶段通过技术经济评价,根据经济可行性将其分为经济的、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3大类。分级以煤层气资源的地质认识程度的高低作为基本原则,根据勘查开发工程和地质认识程度的不同,将煤层气资源量分为待发现的和已发现的两级。已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又称煤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层气地质储量,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的、控制的和探明的3级。可采储量可根据所在的地质储量确定相应的级别。

5.2 分类

5.2.1 经济的

在当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煤层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地质上可靠并且整个经营活动能够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5.2.2 次经济的

在当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煤层气活动暂时没有经济效益,是不经济的,但在经济环境改变或政府给予扶持政策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经济的。

5.2.3 内蕴经济的

在当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确定因素多,尚无法判断生产和销售煤层气是经济的还是不经济的,也包括当前尚无法判定经济属性的部分。

5.3 分级

5.3.1 预测的

初步认识了煤层气资源的分布规律,获得了煤层气藏中典型构造环境下的储层参数。因没有进行排采试验,仅有一些含煤性、含气性参数井工程,大部分储层参数条件是推测得到的,煤层气资源的可靠程度很低,储量的可信系数为0.1~0.2。

5.3.2 控制的

基本查明了煤层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及其含气性的展布规律,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得到了控制,并通过单井试验和储层数值模拟了解了典型地质背景下煤层气地面钻井的单井产能情况。但由于参数井和生产试验井数量有限,不足以完全了解整个气藏计算范围内的气体赋存条件和产气潜能,因此煤层气资源可靠程度不高,储量的可信系数为0.5左右。

5.3.3 探明的

查明了煤层气藏的地质特征、储层及其含气性的展布规律和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储层物性、压力系统和气体流动能力等);通过实施小井网和/或单井煤层气试验或开发井网证实了勘探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及可采性。煤层气资源的可靠程度很高,储量的可信系数为0.7~0.9。

关于剩余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分类、分级参照天然气储量规范,本规范暂不对其进行命名。剩余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可以根据开发状态分为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两类:

a) 已开发的,是指从探明面积内的现有井中预期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b) 待开发的,是指从探明面积内的未钻井区或现有井加深到另一储层中预期可以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5.4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

根据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及其与勘探控制工程的对应关系,建立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和分级体系(表1)。

6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6.1 储量起算条件和计算单元

6.1.1 储量起算条件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表1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与分级体系

煤层气储量计算以单井产量下限为起算标准,即只有在煤层气井产气量达到产量下限的地区才可以计算探明储量。根据国内平均条件,所确定的单井平均产量下限值见表2。表3中所给出的各级储量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是储量计算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6.1.2 储量计算单元

储量计算单元一般是煤层气藏,即是各种地质因素控制的含气的煤储集体,当没有明确的煤层气藏地质边界时按煤层气藏计算边界计算。计算单元在平面上一般称区块,面积很大的区块可细分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表3 各级煤层气储量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要求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井块(或井区),同一区块应基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构造条件、储气条件等;纵向上一般以单一煤层为计算单元,煤层相对集中的煤层组可合并计算单元,煤层风化带以浅的煤储层中不计算储量,关于风化带的各项指标参照《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6.1.3 储量计算边界

储量计算单元的边界,最好由查明的煤层气藏的各类地质边界,如断层、地层变化(变薄、尖灭、剥蚀、变质等)、含气量下限、煤层净厚下限(0.5m~0.8m)等边界确定(对煤层组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条件做适当调整);若未查明地质边界,主要由达到产量下限值的煤层气井圈定,由于各种原因也可由矿权区边界、自然地理边界或人为储量计算线等圈定。煤层含气量下限值如表4,表4

也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调整,如煤层厚度不同时应适当调整。

6.2 储量计算方法

6.2.1 地质储量计算

6.2.1.1 类比法

类比法主要利用与已开发煤层气田(或相似储层)的相关关系计算储量。计算时要绘制出已开发区关于生产特性和储量相关关系的典型曲线,求得计算区可类比的储量参数再配合其他方法进行储量计算。类比法可用于预测地质储量的计算。

6.2.1.2 体积法

体积法是煤层气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各个级别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算,其精度取决于对气藏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认识,也取决于有关参数的精度和数量。

体积法的计算公式为:

Gi=0.01 AhDCad

或 Gi=0.01 AhDdafCdaf

式中:

Cad=100C daf(100-Mad-Ad )

Gi ——煤层气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A ——煤层含气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

h ——煤层净厚度,单位为米(m);

D ——煤的空气干燥基质量密度(煤的容重),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 3);

Cad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Ddaf ——煤的干燥无灰基质量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 3);

Cdaf ——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 /t);

Mad ——煤中原煤基水分( wB),为百分数(%);

Ad ——煤中灰分( wB),为百分数(%)。

6.2.2 可采储量计算

6.2.2.1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煤层气可采储量计算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中利用专用软件(称为数值模拟器)对已获得的储层参数和早期的生产数据(或试采数据)进行拟合匹配,最后获取气井的预计生产曲线和可采储量。

a) 数据模拟器选择:选用的数值模拟器必须能够模拟煤储层的独特双孔隙特征和气、水两相流体的3种流动方式(解吸、扩散和渗流)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煤体岩石力学性质和力学表现等。

b) 储层描述:是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是对煤层气藏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描述应该包括基础地质、储层物性、储层流体及生产动态等4个方面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描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于产能预测。

c) 历史拟合与产能预测:利用储层模拟工具对所获得的储层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计算,将计算所得气、水产量及压力值与气井实际产量值和实测压力值进行历史拟合。当模拟的气、水产量动态与气井实际生产动态相匹配时,即可建立气藏模型获得产气量曲线,预测未来的气体产量并获得最终的煤层气累计总产量,即煤层气可采储量。

根据资料的掌握程度和计算精度,储层模拟法的计算结果可作为控制可采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

6.2.2.2 产量递减法

产量递减法是通过研究煤层气井的产气规律、分析气井的生产特性和历史资料来预测储量,一般是在煤层气井经历了产气高峰并开始稳产或出现递减后,利用产量递减曲线的斜率对未来产量进行计算。产量递减法实际上是煤层气井生产特性外推法,运用产量递减法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a) 有理由相信所选用的生产曲线具有气藏产气潜能的典型代表意义;

b) 可以明确界定气井的产气面积;

c) 产量—时间曲线上在产气高峰后至少有半年以上稳定的气产量递减曲线斜率值;

d) 必须有效排除由于市场减缩、修井或地表水处理等非地质原因造成的产量变化对递减曲线斜率值判定的影响。

产量递减法可以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计算,特别是在气井投入生产开发阶段,产量递减法可以配合体积法和储层模拟法一起提高储量计算精度。

6.2.2.3 采收率计算法

可采储量也可以通过计算气藏采收率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Gr=Gi Rf

式中: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Gr——煤层气可采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Gi——煤层气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Rf——采收率,为百分数(%)。

煤层气采收率(Rf)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计算:

a) 类比法:根据与已开发气田或邻近气田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类比得出,只能用于预测可采储量计算。

b) 储层模拟法:在储层模拟产能曲线上直接计算,可用于控制可采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的计算。

Rf=GPL /Giw

式中:

GPL——气井累计气体产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Giw——井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c) 等温吸附曲线法:在等温吸附曲线上通过废弃压力计算,只能用于预测可采储量的计算,也可以作为控制可采储量计算的参考。

Rf=(C gi一Cga)/Cgi

式中:

Cgi——原始储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Cga——废弃压力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d) 产量递减法::在已获得稳定递减斜率的产量递减曲线上直接计算,可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计算。

Rf=GPL /Giw

式中:

GPL——气井累计气体产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Giw——井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 8m3)。

7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

7.1 体积法参数确定

7.1.1 煤层含气面积(简称含气面积)

含气面积是指单井煤层气产量达到产量下限值的煤层分布面积。应充分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和煤样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煤层分布的地质规律和几何形态,在钻井控制和地震解释综合编制的煤层顶、底板构造图上圈定,储层的井(孔)控程度应达到附录B和表3所规定的井距要求。含气面积边界圈定原则如下:

a) 钻井和地震综合确定的煤层气藏边界,即断层、尖灭、剥蚀等地质边界;达不到产量下限的煤层净厚度下限边界;含气量下限边界和瓦斯风化带边界。

b) 煤层气藏边界未查明或煤层气井离边界太远时,主要以煤层气井外推圈定。探明面积边界外推距离不大于附录B规定井距的0.5一1.0倍,可分以下几种情况(假定附录B规定距离为1个井距):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1) 仅有1口井达到产气下限值时,以此井为中心外推1/2井距;

2) 在有多口相邻井达到产气下限值时,若其中有两口相邻井井间距离超过3个井距,可分别

以这两口井为中心外推l/2井距;

3) 在有多口相邻井达到产气下限值时,若其中有两口相邻井井间距离超过两个井距,但小于3个井距时,井间所有面积都计为探明面积,同时可以这两口井为中心外推1个井距作为探明面积边界;

4) 在有多口相邻井达到产气下限值,且井间距离都不超过两个井距时,探明面积边界可以边缘井为中心外推1个井距。

c) 由于各种原因也可由矿权区边界、自然地理边界或人为储量计算线等圈定。作为探明面积边界距离煤层气井不大于附录B规定井距的0.5~1.0倍。

7.1.2 煤层有效(净)厚度(简称有效厚度或净厚度)

煤层有效厚度是指扣除夹矸层的煤层厚度,又称为净厚度。探明有效厚度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a) 应是经过煤层气井试采证实已达到储量起算标准,未进行试采的煤层应与邻井达到起算标准的煤层是连续和相似的;

b) 井(孔)控程度应达到附录B井距要求,一般采用面积权衡法取值;

c) 有效厚度应主要根据钻井取心或测井划定,井斜过大时应进行井位和厚度校正;

d) 单井有效厚度下限值为0.5m~0.8m(视含气量大小可作调整),夹矸层起扣厚度为0.05m ~

0.10m。

7.1.3 煤质量密度

煤质量密度分为纯煤质量密度和视煤质量密度,在储量计算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含气量基准。测定方法见GB 212—9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7.1 4 煤含气量

可采用干燥无灰基(dry,ash-free basis)或空气干燥基(air-dry basis)两种基准含气量近似计算煤层气储量,其换算关系可根据下式计算:

Cad=100C daf(100-Mad-Ad )

式中:

Cad——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Cdaf——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Mad——煤中原煤基水分( wB),为百分数(%);

Ad——煤中灰分( wB),为百分数(%)。

但是,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好采用原煤基(in-situ basis)含气量计算煤层气储量。原煤基含气量需要在空气干燥基含气量的基础上进行平衡水分和平均灰分校正,校正公式为:

Cc=Cad -b [(Ad—Aav)+( Mad—Meq)]

式中:

Cc——煤的原煤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Cad——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 3/t);

Aav——煤的平均灰分( wB),为百分数(%);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Meq——煤的平衡水分( wB),为百分数(%);

b——空气干燥基含气量与(灰分+水分)相关关系曲线斜率。

各种基准煤层气含量及平衡水分测定参照美国矿务局USBM煤层气含量测定和ASTM平衡水分测定方法。

煤层气含量确定原则如下:

a) 计算探明地质储量时,应采用现场煤心直接解吸法(美国矿业局USBM法)的实测含气量,煤田勘查煤心分析法(煤炭行业标准MT/T 77—94)测定的含气量也可参考应用,但宜进行必要的校正。采样间隔:煤层厚度10m以内,每0.5m~1.0m1个样;煤层厚度10m以上,均匀分布10 个样以上(可每2 m或更大间隔1个样)。井(孔)控程度达到附录B规定井距的1.5~2.0倍,一般采用面积权衡法取值,用校正井圈出的大于邻近煤层气井的等值线,所高于的含气量值不参与权衡。

b) 计算未探明地质储量时,可采用现场煤心直接解吸法和煤田勘查煤心分析法(MT/T 77—94煤层气测定方法)测定的含气量。与邻近的、地质条件和煤层煤质相似的地区类比求得的含气量,可用于预测地质储量计算。必要时也可根据煤质和埋深估算含气量,估算的含气量可用于预测地质储量的计算。

c)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在综合分析煤层、顶底板和邻近层以及采空区的有关地质环境和构造条件后可作为计算推测资源量时含气量的参考值。用于瓦斯突出防治的等温吸附曲线虽然也能提供煤层气容量值,但在参考引用时必须进行水分和温度等方面的校正,校正后可用于推测资源量计算。

d) 煤层气成分测定参见GB/T13610—92气体组分分析方法。煤层气储量应根据气体成分的不同分类计算。一般情况下,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气含量测定值中应剔除浓度超过10%的非烃气体成分。

7.2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如气水性质、煤质与组分、储层物性、等温吸附特征、温度、

压力和气水产量等,参照GB212—9l、GB/T 13610—92及有关标准执行,或另行制定细则。

7.3 储量计算参数取值

a) 储量计算中的参数可由多种资料和多种方法获得,在选用时应详细比较它们的精度和代表性进行综合选值,并在储量报告中论述确定参数的依据;

b) 计算地质单元的参数平均值时,煤层厚度原则上应根据实际构造发育规律,采用等值线面积平衡法或井点控制面积权衡法,但在煤田勘查的详查区和精查区可直接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其他参数一般应采用煤层气参数试验井井点控制面积权衡法计算;

c) 各项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有效位数见附录B的规定,计算中一律采用四舍五人进位法;

d) 煤层气储量应以标准状态(温度20℃,压力0.101MPa)下的干燥体积单位表示。

8 煤层气储量评价

8.1 地质综合评价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8.1.1 储量规模

按储量规模大小,将煤层气田的地质储量分为4类,如表5。

表5 储量规模分类表

分类气田煤层气地质储量

108m3

特大型 >3 000

大型 30~3 000

中型 30~300

小型 <30

8.1.2 储量丰度

按煤层气田的储量丰度大小,将煤层气田的地质储量丰度分为4类,如表6。

表6 储量丰度分类表

分类地质储量丰度

108m3/km 2

高 >3.0

中 1.0~3.0

低 0.5~1.0

特低 <0.5

8.1.3 产能

按气井的稳定日产量,将气藏的产能分为4类,如表7。

表7 煤层气井产能分类表

分类稳定日产量

104m3/d

高 >1.0

中 0.3~1.0

低 0.1~0.3

特低 <0.1

8.1.4 埋深

按埋藏深度,将气藏分为3类,如表8。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表8 煤层气藏埋深分类表

分类产层中部埋深

m

深 >1 000

中 500~1 000

浅 <500

8.2 经济评价

a) 采用净现值分析法对煤层气勘查开发各阶段所提交的各级储量在未来开发时的费用和效益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其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优选勘探开发项目,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 储量经济评价应贯穿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对各级储量均应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价;

c) 所有申报的探明储量必须进行经济评价;

d) 经济评价中关于投资、成本和费用的估算应依据煤层气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同类已开发或邻近煤层气田当年的统计资料;

e) 对新气田煤层气井产能的预测,必须有开发部门编制的开发概念设计作为依据,平均单井稳定日产量可依据储层数值模拟做专门的论证。

8.3 储量报告

煤层气田或区块申报储量时应编写正式报告。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参照附录C。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

表A.1 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

参数单位取值位数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 -------------------------------------------------------------------------------- 煤层含气面积 A 平方千米 km 2 小数点后l位

煤中灰分(wB) Ad 无因次%小数点后2位

煤的平均灰分(wB) Aav 无因次%小数点后2位

煤的原煤基含气量 Cc 立方米每吨煤 m3/t 小数点后l位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C ad 立方米每吨煤 m3/t 小数点后1位

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 C daf 立方米每吨煤 m3/t 小数点后1位

废弃压力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 C ga 立方米每吨煤 m3/t 小数点后1位

原始储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 C gi 立方米每吨煤 m3/t 小数点后1位

煤的空气干燥基质量密度 D 吨每立方米 t/m 3 小数点后2位

煤的干燥无灰基密度 D daf 吨每立方米 t/m3 小数点后2位

煤层气地质储量 Gi 亿立方米 108m3 小数点后2位

煤层气井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 Giw 亿立方米 108m 3 小数点后2位

气井累计气体产量 GpL 亿立方米 108m3 小数点后2位

煤层气可采储量 Gr 亿立方米 108m3 小数点后2位

煤层净厚度 h 米 m 小数点后1位

煤层埋深 H 米 m 小数点后l位

渗透率 k 平方米 m2 小数点后2位

煤中原煤基水分(wB ) Mad 无因次%小数点后2位

煤的平衡水分(wB) Meq 无因次%小数点后2位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表A.1 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续表)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

表B.1 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

基本井距

km

第I类构造简单第Ⅱ类构造较复杂第Ⅲ类构造复杂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C.1 报告正文

C.1.1 前言

煤层气田名称、地理位置、登记区块名称和许可证号码、已有含气面积和储量、本次申报含气面积和储量申报单位等。

C.1.2 概况

勘查开发简史、煤田勘查背景,煤炭生产概况,煤层气勘查所实施的工作量、勘查单位、资料截止日期和取得资料情况等。

C.1.3 地质条件

区域构造位置、构造特征、地层及煤层发育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煤层气勘查工程的地质代表性、储层特征、含气性及其分布特征等。

C.1.4 排采试验与产能分析

单井排采或小井网开发试验的时间、生产工艺,单井和井网产能及开发生产动态特征等。

C.1.5 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方式与方法选择、储量级别和类别的确定、参数确定、计算结果、可采储量计算和采收率确定方法与依据,以及储量复算或核算前后储量参数变化的原因和依据。

C.1.6 储量评价

规模评价、地质综合评价、经济评价、可行性评价等

C.1.7 存在问题与建议

C.2 报告附图表

a) 附图:气田位置及登记区块位置图、含气面积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厚度等值线图、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图、主要气井气水产量曲线图、确定储量参数依据等的有关图件。

b) 附表:气田地质基础数据表、排采成果表、储层模拟成果表、储量参数原始数据表、主要气井或分单元储量参数和储量计算表、开发数据表、经济评价表。

C.3 报告附件1)

附件可包括:地质研究报告、煤储层描述研究报告、储量参数研究报告、关键井单井评价报告、试验生产报告等。

--------------------------------------------------------------------------------

1)非必须材料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排采技术规范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2008-08-18发布2008-08-18实施

煤层气企业标准 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排采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技术标准,包括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泵抽系统、排采设备及地面流程的安装、场地标准、下泵作业、洗井、探冲砂、资料录取、分析化验、总结报告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井的排采作业工程。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对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文。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井排采作业管理暂行办法 SY/T 5587.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起下油管作业规程 SY/T 5587.7-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洗井作业规程 SY/T 5587.16-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通井、刮削套管作业规程 SY/T 5587.5-93 油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探砂面、冲砂作业规程 SY/T5523-92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 SY/T6258-1996 有杆泵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3 排采总体方案的制定 3.1基本数据 3.1.1钻井基本数据 钻井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构造位置、井别、井型、施工单位、目的层、开钻日期、完钻日期、完井日期、钻井周期、完钻井深、完钻层位、最大井斜、井深、方位、人工井底、补芯高。 3.1.2完成套管程序 完成程序包括套管规范、下深、钢级、壁厚、水泥返高、固井质量、短套管、油补距。 3.1.3煤层深度、厚度及射孔井段 3.1.4解吸/吸附分析成果 包括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压力 3.1.5注入/压降测试及原地应力测试数据 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研究半径、煤层温度、闭合压力、闭合压力梯度、破裂压力等。 3.2 排采总体方案 3.2.1排采目的 3.2.2排采目的层及排采方式 3.2.3排采设备及工艺流程设计 3.2.4排采周期 3.3工艺技术要求 3.3.1动力系统 3.3.2抽油机 3.3.3泵挂组合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 问题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摘要文中对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 指出煤层气资源量中的甲烷量是我们计算储量的主要对象, 煤层围岩及不可采煤层中的气体应得到重视, 计算储量时可采用数值模拟法放入开发阶段的储量动态模拟之中。 关键词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1引言 煤层气资源量的大小、分布是煤层气地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也是煤层气开发前进行经济预算的主要依据。资源量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因此, 煤层气的资源量计算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 国内外普遍的作法是以煤样的含气量和煤炭储量的乘积得出, 含气量以混合气体形式计算, 煤炭储量以可采煤层计算, 而已有的实例证明, 这种计算方法往往与气井的实际产量相矛盾。所以有必要对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2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 2.1煤层气资源量中的甲烷量 众所周知, 煤层气是一种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体, 含有甲烷、二氧化碳、氮气、重烃气以及少量的氢气, 一氧化碳, 硫化氢及氩等稀有气体。煤层气的自然组分一般以甲烷为主, 多在80%以上, 二氧化碳含量大多在5%以下, 甲烷和氮气含量的关系互为消长, 随埋深增加, 甲烷含量增加, 氮气减少。只有甲烷带中的气体组分才是我们计算储量的主要对象。 目前所报道的煤层气储量是以混合气体形式计算的储量, 这其中的部分储量是非甲烷气体的储量, 因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计算的煤层气资源量并非都是可利用的甲烷量。特别是对那些非烃类气体含量高的煤层, 有必要对含气量的成分做进一步分析, 计算出混合气体中的甲烷量, 依此作为煤层气资源量评价和勘探开发的依据。例如我国辽宁抚顺老虎台矿, 解吸煤层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19.51%;安徽淮南谢一矿, 解吸煤层气中的氮气含量高达24.82%, 山东滕南矿区的一些矿井(如付村、田陈)在孔深达500m以下时, 氮气含量仍然高达80%以上。这种非正常组分的煤层气含量在作储量计算时必须引起注意, 必要时应计算出甲烷量。 2.2煤层围岩中的气体 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天然气。严格来讲, 仅指赋存于煤层中的气体, 不包括煤层围岩中的气体。当前国内外在计算煤

地球物理探测规范

规范: 1、城市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2、地面重力勘探技术规程SY-T5819-2002 3、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 4、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 5、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1-2011 6、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 7、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 8、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 9、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 10、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 11、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 12、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规程DZ/T0173-1997 13、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14、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 15、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6、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GB12950-1991 17、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NB/T10002-2014 18、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J370-2004 19、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JSGC-04 20、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 2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

22、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 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 24、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 25、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J340-2004 2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J341-2004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29、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3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1、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 5.2.1低(降)速带的测定 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 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 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 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 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 5.3.1.1激发条件:

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扫描频率试验前,应对试验的扫描频率一致性进行检查,扫描频率应大于或等于二个倍频程。 d)采用电火花震源时,应充电到额定电压;并应在有水的浅井或浅坑中激发,以消除声波干扰。 5.3.1.2检波器及检波器组合: a)应在分析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检波器自然频率和检波器类型。同一勘探项目不得使用不同型号和不同参数的检波器。 b)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和干扰波调查资料,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检波器的组合形式、联接方式、组内距及组合基距。 5.3.1.3观测系统: a)道距确定应符合空间采样定理,防止在频率—波数域处理中出现空间假频。 b)应视多次波发育情况合理地选择最大炮检距,并结合区内的特点保证浅、中、深目的层均能达到应有的叠加次数。 c)覆盖次数的选择,应保证满叠加后的信噪比不小于3。 d)应根据区内的构造特点,尽可能采用目的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接收的施工方法。 5.3.2野外施工的技术要求 5.3.2.1仪器站工作: a)按设计和试验结果,正确选择仪器因素。 b)前要录制合格的日检记录,合格日检,不得投入生产。 c)按SEG规定要求监视记录直达波初至下跳,记录磁带(经计算机)显示为一负数。 d)每炮都应回放全波监视记录,若必须滤波回放时,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且滤波通带应固定。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2010.4)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般应有: ·视电阻率(电阻率电位) ·自然伽玛 ·伽玛—伽玛(密度测井) ·自然电位 ·孔斜测量成果 ·地温 80年代开始数字测井,增加: ·声波测井---可计算岩层的波速 ·中子测井 ·可直接显示出煤层的碳、灰、水比例 ·可直接显示出岩层的砂、泥、水比例 ·计算岩石孔隙度和其它岩石力学指标 ·可测定或计算地层倾角 矿井资料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

作者简介:李志荣,196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现任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及综合管理工作。地址:(61021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华阳大道1段1号。电话:(028)85762286。E‐mail:lizhir_sc@cnpc.com.cn 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 李志荣 邓小江 杨晓 巫芙蓉 刘定锦 张红 谭荣彪 周跃宗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李志荣等.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天然气工业,2011,31(4):40‐43. 摘 要 我国目前对于页岩气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对页岩气进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在对四川盆地南部页岩层段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思路及技术流程,取得了页岩气地震勘探的新进展。采集方面,通过对激发接收参数的试验攻关,优选了技术性与经济性兼备的、合理的采集参数;处理方面,特别注重静校正、保真保幅及浅层信息保护等处理环节;解释方面,在分析页岩气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断层精细解释+埋深编制+优质页岩厚度预测等环节的工作,为该地区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开发目标区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 页岩气 地震勘探 技术 进展 采集处理解释 技术攻关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1.04.0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特别是低碳、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扩大,页岩气成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页岩气进行了很多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地质成果 [1] 。但在页岩气勘探开 发的工程技术方面,虽国外取得了成功[2‐4] ,而国内尚 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对页岩气进行研究,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与方法。笔者旨在通过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的勘探实践,对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地质特征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评价方法。 1 页岩层段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1.1 地质特征 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整体岩性表现为:下部是黑色页岩,上部深灰至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对于龙马溪组页岩层来说,具有勘探开发意义的优质页岩主要位于龙马溪组底部,厚度约40m。据王兰生、王世谦等人研究 [5‐8] ,四川盆地南部优质页岩的指标 为:TOC>2%,含气量高(大于1.5m3 /t),孔隙度大于2%,厚度大于30m。 1.2 测井响应特征 与相邻上覆、下伏地层相比,龙马溪组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低速度、高伽马值、低电阻率值,龙马溪组内部优质页岩层测井曲线特征表现为速度有高有低、高伽马值等特征。1.3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由于页岩层段为岩性较为均一的泥岩、碳质页岩,内部缺乏较为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图1),因此,龙马溪组整段表现为断续—弱振幅反射(图1 中黄色部分)。 图1 研究区内Nx井龙马溪组地震响应特征图

某煤矿初步设计

某煤矿初步设计

第一章序言 为了初步了解XX勘查区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地质构造情况,为后期资源评估开发提供依据,受宁夏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接了该区二维地震勘查工程。 2009年8月,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该区进行踏勘,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此后根据试验情况在认真分析甲方提供的该矿区文字说明和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二维地震工作经验,参照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编制了本次二维地震勘探设计。 第一节地质任务 参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及甲方要求,拟定本次二维地震勘查的地质任务如下: 1、控制测线上煤层隐伏露头,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2、控制测线上落差大于50m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3、控制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 4、初步控制边界断层的位置。

第二节 勘探区范围 根据矿方提供图纸,控制勘查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如下: 表1-2-1 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X Y 1 4120461.1060 36387186.3506 2 4120431.5646 36389406.0747 3 4121356.5306 36389418.2609 4 4121351.8895 36389788.1757 5 4122276.7127 36389800.3160 6 4122272.2349 36390170.1927 7 4123659.6079 36390188.3378 8 4123693.8564 36387599.6776 9 4123231.2941 36387593.4861 10 4123236.2533 36387223.6235 图1-2-1 勘探区范围示意图 N

煤层气规范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目次 前言 69 1 范围 7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0 3 总则 70 4 定义 70 4.1 煤层气 70 4.2 煤层气资源 70 4.3 煤层气勘查 71 4.4 煤层气开发 71 5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71 5.1 分类分级原则 71 5.2 分类 72 5.3 分级 72 5.4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 72 6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72 6.1 储量起算条件和计算单元 72 6.2 储量计算方法 75 7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 77 7.1 体积法参数确定 77 7.2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 79 7.3 储量计算参数取值 79 8 煤层气储量评价 79 8.1 地质综合评价 79

8.2 经济评价 81 8.3 储量报告 81 附录A(规范性附录)煤层气储量计算参数名称、符号、单位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 82 附录B(规范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关于储层的基本井(孔)控要求 8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85 C.1 报告正文 85 C.2 报告附图表 85 C.3 报告附件 85 国土资源部2002-12-17发布 2003-03-01实施 -------------------------------------------------------------------------------- --------------------------------------------------------------------------------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02) -------------------------------------------------------------------------------- 前言 煤层气是重要的洁净新能源,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油气)准则相衔接的煤层气储量计算、评价和管理规范,可以促进煤层气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目前没有通用的储量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为规范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和计算,并促进国际交流,根据GBn/T270-88《天然气储量规范》、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并参考了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和世界石油大会(WPC)、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等颁布的有关储量分类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凡报批的煤层气储量报告,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

Q/JMJT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 Q/SXJMJT××××-2015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发布××××-××-××实施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Q/SXJMJT××××-2015 主编部门: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关于发布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的通知 为保证槽波探测施工质量,指导施工,由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通过公司组织专家会审,现批准为五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号为Q/SXJMJT××××-2015,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集团公司槽波探测工程中严格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集团公司2015年科技规划要求,在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下,会同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矿总工和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等,共同完成编制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总结了国内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通专家多次评审,反复修改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由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及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集团公司,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窦文武、焦阳等 主要审核人:付峻青,刘永胜、卫金善、杨新亮、李应平、牟义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3950957.html, 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潘鸣 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全球页岩气产业迅速升温,特别是北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能 源供应格局。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已经引起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页岩气储集层具有高自然伽马、低声波速度、低密度、高电阻率等地球物理特性,这些特性是页岩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识别与评价的依据。当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总体处在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和资源量评价,以及开展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本文通过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作为页岩气储层评价和增产改造的关键技术,应重点在建立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和标准、页岩气储层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处理和多波反演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加大页岩气勘探工作的投入,基础性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相结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自主创新研发相结合,部署开展基础性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地质特点的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评价技术体系。 关键词: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进入 20 世纪,成功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非常规能源包括: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等。在页岩气方面,美国首先突破了页岩气开采关键技术,已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带动了世界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油气消费国,开发非常规能源,尤其是页岩气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于页岩气勘探的方法有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井等,且呈现出以地球物理手段为主的多种综合方法应用的特点。从寻找页岩气开发核心区到钻完井设计,从测井识别页岩气层,到随钻测井,再到压裂裂缝监测,地球物理技术已经融入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1国内外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页岩气研究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页岩层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地质-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二是加强开发工程技术攻关,如新型钻井、完井、压裂技术和增产工艺的研发,使页岩气资源正式成为新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目标,推动了美国页岩气广泛商业性开采。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逐步构建了以岩心实验为基础、以测井定量解释为手段,以地震预报为方向、以储集层改造为重点和以经济评价为主导的勘探开发体系。美国非常规油气公司在注重页岩气开发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开始关注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以期增加高产井的数量。2009 ~ 2011 年,CGGVeritas 公司分别在Haynesville 地区和 Marcellus 地区完成 4700km2 和 8500km2 的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结合钻井成果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充分显示出地球物理技术已经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山西煤层气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山西煤层气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一煤层电性响应特征 煤层是一种特殊沉积岩,煤层在煤热演化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副产品是甲烷和少量水,而煤的颗粒细表面积大,每吨煤在0.929×108m2以上,因此煤层具有强吸附能力,所以煤层的甲烷气含量和含氢指数很高。由于煤层的上述特性,反映在电性曲线上的特征是“三高三低”。 三高是: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大、中子测井值高(图1)。 三低是:自然伽马低、体积密度低、光电有效截面低。 根据多井资料统计,煤层的双侧向电阻率变化一般100—7000Ω·m,变质程度差的煤层电阻率一般30—350Ω·m。 测井曲线反映煤层的声波时差一般370—410μs/m;中子值30%—55%;自然伽马一般20—80API;密度测井值1.28—1.7g/cm3;光电有效截面0.35—1.5b/e之间。 不同类型的煤,在电性上的响应有较大的变化。表1中列出了几种煤类与测井信息的响应值。 表1 不同煤类骨架测井响应值

图1 晋1-1井煤层电性典型曲线图

二煤层工业参数解释 煤的重要参数有:煤层有效厚度、镜质反射率、含气量、固定碳、水分、灰分、挥发分等,这些参数是研究煤层组分,评价煤层气的地质勘探、工业分析及经济效果的依据。上述参数一般由钻井取芯后对煤层岩心进行实验测定得出。 1、煤层厚度划分 煤层有效厚度根据电性曲线对煤层的响应特征,以自然伽马和密度或声波时差曲线的半幅度进行划分(见图1),起划厚度为0.6m。2、含气量计算 煤层含气量与煤层的厚度、煤的热演化程度、煤层深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煤的内表面积大,储气能力高,据国外资料统计,煤层比相同体积的常规砂岩多储1~2倍以上的天然气,相当于孔隙度为30%的砂岩含水饱和度为零时的储气能力。据此应用气体状态方程和煤层密度计算含气量: P1V1=RT1(1) P2V2=RT2 (2) 则V1=T1·P2·V2/ P1T2(3) 式中:P1——地面压力,0.1MPa; V1——地面气体体积,m3; T1——地面绝对温度,273.15℃+15℃;

三维地震监理工程合同书

编号^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三维地震监理工程合同书 方: 方: 期: i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丁?约定双方经过谈判 .协商而共冋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i i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H 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I I i时请详细阅读内容。1

三维地震监理工程合同书三维地震监理工程合同书甲方: 乙方: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签订日期: 、工程名称及工程内容: 、合同价款: 、甲方责任:1协助乙方与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单位建立联系。 2对乙方的监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乙方责任: 1、审查三维地震工程的〈〈勘探设计》,并出具书面意见。 2、随施工队伍进驻施工现场,对野外施工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理。施工期间不得出现现场无监理人员现象。 3、根据野外资料对进站上机进度安排,及时进驻计算站,对资料处理 与解释进行质量监理。 4、参加最终勘探报告的评审。 5、提出监理报告。

6、监理人员必须具备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和三项以上三维地震工程 项目的实践经验。 7、对实施监理过程中的白身安全负责。 &不得与施工单位发生影响监理工作公正性的不正当往来。 五、监理工期及监理时间 1、监理工期:监理工作的工期从审查〈〈勘探设计》起到施工单位〈〈勘探报告》通过评审,监理单位提出监理报告达到合同规定要求为±o 2、监理时间:时间约为年月至年月。 六、付款方式 1、合同签定并野外施工监理结束,提交野外施工监理报告后付乙方

合同价款的%(万元)。 2、合同全部履行并达到合同所规定条款后付给乙方余额,计万元。 七、工程质量及违约责任 1、工程质量:参与监理的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及勘探报告质量必须达 到〈〈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及合同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2、违约责任:乙方所监理三维地震施工达不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或勘 探报告不能通过评审时,乙方必须承担全部连带责任,赔偿甲方由此造 成的直接损失,并白费承担返工过程中的监理任务。 八、其它1、本合同履行地: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经协商后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 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份,甲方份,乙方份。 4、本合同白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注:无本企业合同管理部门的审批,财务部门不得作为下账依据,供应部门不得作为入库验收的依据。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内容): 文字说明包括:序言;概况;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野外施工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质成果;结论等七章。 附图包括:实际材料图;反射波T0等时线平面图;煤层底板等

高线图;地震地质剖面图;地震时间剖面图等。 附表包括:测量成果表;工程量统计表;断层控制表等。 1.以往地质资料(包括矿井地质资料)收集、分析 目的:了解地层、地质构造特征;以往地质工作质量; 地震地质条件。作为物探工作设计、资料解释的依据。 存在问题:——收集不足(范围、内容) ——分析、利用不够,如测井资料 ——对以往地质资料中差错甄别不够 应收集的资料 ·最近(新)的井田勘探报告或矿井地质报告 ·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 ·综合柱状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层基础资料表 ·钻孔坐标 ·主要剖面图 ·煤、岩层对比图 ·全部有关钻孔的钻孔综合柱状图(含测井曲线)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应用领域 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 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 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 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 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 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 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 h)地质填图; 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 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 c)判定砂土液化势; 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 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 b)铀矿床勘查; c)地热资源勘查; 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 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 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 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 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在地质构造复杂、弹性波激发接收条件差、振

页岩气国内外发展现状

页岩气发展现状

指导老师:潘江茹 姓名:孙涛 学号:2012220051 日期:2013.12.20 目录 第一部分:国外页岩气发展 (3) 1.国外页岩气开发现状 (3) 2.国外页岩气开采技术 (4) 2.1地震勘探技术 (4) 2.2钻井技术 (4) 2.3测井技术 (5) 2.4页岩含气量录井和现场测试技术 (5) 2.5固井技术 (5) 2.6完井技术 (6) 2.7储层改造技术 (6)

2.7.1多级压裂 (6) 2.7.2清水压裂 (6) 2.7.3同步压裂 (6) 2.7.4水力喷射压裂 (7) 2.7.5重复压裂 (7) 第二部分: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7) 2.1页岩气研究与开发情况 (7) 2.2页岩气开发存在的问题 (8) 2.3我国页岩气开发适应技术分析 (9) 2.3.1国内外页岩储层特性对比 (9) 2.3.2国内页岩气开发技术适应性分析 (9) 第三部分:对我国页岩气开发建议 (10)

第一部分:国外页岩气发展 1.国外页岩气开发现状 目前全球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并不普遍,但美国和加拿大做了大量工作,欧洲许多国家开始着手页岩气的研究,俄罗斯仅有局部少量开采。美国页岩气资源总量超过28×1012 ,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达到3.6×1024,近30年来页岩气 m3 开发的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页岩气开始规模化发展,70年代末期页岩气年产量约19.6×108 ;2000年5个页岩气产气盆地的生产井约28000口, m3 年产量约122×108 ,2007年页岩气产气盆地有20余个,生产井增加到近42000 m3 口,页岩气年产量为450×108 ,约占美国天然气年产量的8%,成为重要的天 m3 然气资源之一。2009年美国页岩气生产井约98950口,页岩气年产量接近1000×1088 ,超过我国常规天然气的年产量。2012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为1378×108 m3 。加拿大页岩气资源分布广、层位多,预测页岩气资源量超过42.5×1012  m3 。目前,已有多家油气生产商在加拿大西部地区进行页岩气开发试验,2007年m3 该地区页岩气产量约8.5×108 。欧洲受美国启发,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着手 m3 页岩气的研究。2009年初,“欧洲页岩项目”在德国国家地学实验室启动,此项跨学科工程由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工作目标是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黑色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页岩进行对比,分析盆地、有机质类型、岩石矿物学成分等,以寻找页岩气。目前,为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的有Mararhon、Statoior、埃克森美孚、Gare France Suez、德国地学实验室等13家公司和机构。研究人员认为,仅西欧潜在的页岩气资源量将有14.4×1012m3。 m3 欧洲的沉积盆地主要发育热成因类型的页岩气,如北欧的寒武―奥陶系Alum页岩、德国的石炭系海相页岩。近年来,多个跨国公司开始在欧洲地区展开行动。2007年10月,波兰能源公司被授权勘查波兰的志留系黑色页岩,壳牌公司声称对瑞典的Skane地区感兴趣。埃克森美孚公司已在匈牙利Mkan地区部署了第一口页岩气探井,并计划在德国Lower Saxoy盆地完成10口页岩气探井。Devon能源公司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获得在法国钻探的许可。康菲石油公司最近

煤层气检测相关标准信息

煤层气检测相关标准信息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15.02.09)(001)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1]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主要成分为甲烷。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2]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到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检测项目: 1.煤层气含气量测定、煤的吸附等温线测定、煤瓦斯放散初速度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煤层气组份、煤的有机组分反射率,煤岩组份、密度、孔隙度、渗透率、比表面等专项分析。 2.煤层气资源评价。 科标能源实验室针对煤层气检测分析,取样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绳索取心获得的煤心样; 一种是在钻进时从循环钻井液中获得的煤屑样。 煤心样品在岩心管中基本保持煤层的原始状态,提上地面后按自然顺序装罐密封。煤屑样品多为毫米级粉粒样,循环到振动筛后冲洗干净无序状装罐密封。 自然解吸过程中,煤心样品随解吸时间加长,累计解吸量明显增加,解吸持续时间长,总解吸量大,吸附时间(定义为总气量的63.2%处的时间)长;煤屑样品在解吸初期解吸量大,以后很快趋于平缓,解吸持续时间短,总解吸量小,吸附时间短。 检测标准: AQ1081-2010煤层气地面开采防火防爆安全规程 AQ1082-2010煤层气集输安全规程 AQ4213-2011煤层气开采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DB14/738-2013煤层气制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 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 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 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 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