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________,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________,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________,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因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

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④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旗媒舟灯

B.灯媒旗舟

C.媒旗舟灯

D.舟旗灯媒

(2)解释第?段中划线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文过饰非:________。

②吹毛求疵:________。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3)D

(4)B

(5)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

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分析】(1)从第四段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和”。第一处,后面说“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接驳”是说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而“和”是这种交流的凭借物,所以这里应填“媒介”,“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第二处,后面说“儒家主张平等……”,“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此处填写“旗”。第三处,后面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应填写“舟”。第四处,后面说“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引渡”“夜航”的是“灯”,应填“灯”。故选C。

(2)第一个“文过饰非”,“文”“饰”都是动词,意思是“掩饰”,“过”和“非”都是指错误和过失,该词是说“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接着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从上文“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可知,这“过”“非”是指儒学的不足,而“文”和“饰”是说对儒学的这些“过”和“非”进行掩饰,即全盘肯定儒学。第二个“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疵”是指“缺点”“不足”;从文中来看,是说故意指摘儒学的问题,对儒学全盘否定。

(3)A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项,文中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项,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要,故正确。故选D。

(4)B项,“‘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错误,从文中来看,“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B。

(5)第一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这段文字的主干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叩教”的内容是如何“协和万邦”,如何“和而不同”;作者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使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数学术语进行说明,以“最大公约数”来说“协和万邦”,可见这应是世界的共同愿望,用“最小公倍数”来说“和而不同”,可见各国都有不同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让这两者共存,就需要向孔子“叩教”。第二句“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他”是指“孔子”,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

把“孔子”比作“新月”“烛光”,“孤独地发着清辉”“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说孔子的影响在当时就向烛火一样只能照亮周围,以此说明影响不大。

(6)从文中来看,文章前三段说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并在第三段指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接着第四段分析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第五段“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是分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第六、七两段联系当今现实,以此引出思考“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第八段“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独立成段,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世界”到下文的“中国”,九到十四节分析孔子思想,指出其思想并非完美无瑕,并指出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吹毛求疵”,指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故答案为:⑴C;

⑵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

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⑶D;⑷B;

⑸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

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⑹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设题段落的内容,根据语境前后的意思进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解释第⒂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先分析词语的字典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意。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筛选概括,又考查论据、论点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

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1)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①第④节画线内容 ________

②第⑤节画线内容 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答案】(1)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2)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4)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③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④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解析】【分析】(1)本段从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属于回忆和动作描写。“细碎步声”“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背角”“一掩再掩”是回忆“姥姥”的动作,“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是回忆“姥姥”的絮语。动作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传神,这些动作和絮语都体现了“姥姥”对“我们”晚辈的呵护。所以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回忆‘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构上,本段处于开头部分,与标题中的“端午”呼应,同时又以棕香为触发点引起下位对“姥姥”一生的回忆。所以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呼应标题,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

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

(2)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缓身”“白头”都体现出“姥姥”已经老了,为晚辈操劳了一生。“回望”“笑”则是因晚辈得到了自己的照顾,能很好地成长而高兴,体现了“姥姥”的慈爱和善良。以上是句中人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便是感恩、心疼。所以综合起来第④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感恩,对姥姥日渐老去的心疼。第⑤节画线内容中有“呆坐”一词,那么她为什么“呆坐”呢?结合前文“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可知是对安逸清闲、又拥挤的城市生活不习惯。结合后文“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可知是对乡间朴素生活,宽敞、清净环境的怀念。所以第⑤节画线内容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3)第二段中“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是动作描写,流露着“姥姥”对晚辈的爱。第三段中“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是动作和语言描写,说明“姥姥”烧了一夜的灶火,辛苦地为我们准备着美食。第四段中“回望”“笑”是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看到晚辈在自己的照顾中很好地成长,脸上露出了满足与欣慰的笑容,表现了“姥姥”的慈爱。第五段中“呆坐”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姥姥”对安闲、拥挤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和对乡村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姥姥”的质朴与勤劳。第六段“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是对“姥姥”语言的回忆,表现了“姥姥”对晚辈的关心。第九段“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眉清目秀”“一身素衣”隔“柔骨而就、甜而不腻”是肖像描写,写出了“姥姥”年轻时的美丽。第八段写“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通过我们侧面衬托“姥姥”的心灵手巧。最后将分析内容合并整理,分条作答。

(4)题目中说“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很显然,内容方面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结构上,端午节包粽子是线索。再分析题目的关键词,除了“端午”“粽子”还有“一件事”,端午节为晚辈包粽子凸显姥姥的慈爱、善良、勤劳、心灵手巧等品质,而直选“一件事”是为了表达的集中。结构上,首先有照应标题,其次它是线索,一年又一年地过端午,一次又一次地包粽子,体现了“姥姥”对我们从未停止的爱。而在表达效果上,端午节包粽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事情,选用这样的事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端午节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作者这样写还会使文章充满中华民族的人文信息。

故答案为:⑴结构上: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内容上: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⑵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表达了我对奶奶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却日渐老去的感慨。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⑶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

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侧面描写,通过众人回忆姥姥,谈及姥姥时的神态举止以及由青粽忆及姥姥的裹粽手艺等内容,写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⑷①选择的材料紧扣题目,照应文题“姥姥的端午。”②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等性格得到了集中的展示。从而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③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④使得作品更具与中华民族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第②节结构上引发下文对的回忆,内容上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修辞,(2)抓关键词语理解,(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④段中的关键词为“操劳的枯手”“一笑白头”,从中可看出姥姥的慈爱、善良,以及满足。⑤用了排比修辞,四个“想念”写出了姥姥对“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的不习惯,对乡间生活的怀念。

⑶本题考查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人物的事迹、心理、语言、细节动作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分析文本,把握细节。本文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了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⑷本题考查探究选材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的选材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因此选材安排要与中心主旨有关。“端午”是中国人表达亲情的节日,以特定的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情感。从文中看,“姥姥的端午”出现了多次,从“童年”到“搬到城里”到“最后的端午”和“姥姥”离世后的次年端午,贯穿文章的始终;另外,每到端午,姥姥就不停地为端午忙碌,作者通过端午来表现姥姥对后代的辛勤付出、对子孙的爱,“端午”也是作者寄托对姥姥浓浓情感的载体。所以“姥姥的端午”凝聚着姥姥对子孙以及晚辈对姥姥的深厚情谊。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岁至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⑩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有删减)(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②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

B.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

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

D.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

(2)简析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3)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

【答案】(1)C

(2)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解析】【分析】(1)C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C错误。故选:C。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释“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3)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从文中来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

故答案为:⑴C;

⑵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⑶“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

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点评】⑴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第⑨段画线句子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的含义的基本能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此题注意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从精神人格方面、文化方面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湖

海粲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

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的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的优美意境上,而这带给了作者以深深的生命感悟。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因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2)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请简要赏析。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②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繁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解析】【分析】(1)“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中说“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天湖特别的美好的叙述,并非真的将两者进行比较,且无法得出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的结论。(2)解答本题,要注意解读语句的内容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蕴含着作者对天湖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关于“梦”,文章第二段中“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一句,把天湖比作梦,蕴含着对天湖的赞美之情,与这句话相呼应。这句话出现在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深化或升华主旨,可以结合本文主旨加以赏析。(3)解题时要注意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去找。散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修辞手法涉及范围较广,要注意结合文段文句理解和分析。解题步骤是,先找出描写天湖之美的段落,指出所用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文中第二,四两段直接描写天湖之美;第一,五两段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天湖之美,形象生动;第六,九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天湖之美。

故答案为:⑴D;

⑵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天湖会进入我的梦境,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⑶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②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繁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⑶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

巴金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甚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眼泪。

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最近我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1933年6月在广州

(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抒写朋友慷慨的爱,面对朋友的无私奉献,作者感到惭愧,却始终不知如何报答。

B.文章回忆以前朋友对他慷慨的关怀,写现在旅行受到的关爱,回忆与现实交织,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厚。

C.文章引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话,形象阐释了无私、慷慨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D.文章的语言质朴而生动,有时是简洁的陈述,有时是精妙的比喻,有时是激情的排比,有时又是睿智的警句。

(2)文中划线句子“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3)作者对“朋友”这个名词的了解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写出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3)①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②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解析】【分析】(1)A项,“面对朋友的无私奉献,作者感到惭愧,却始终不知如何报答”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可知,作者决心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故选A。

(2)本题中划线句子“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联系上文“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可知,我生命会开花,深层的含义应该指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后半句“难道”是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说明我的生命的内部不会干枯。因为我拥有这种慷慨的无私心,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3)根据文本“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可知,①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根据文本“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可知,②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故答案为:⑴A;

⑵写出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达到一种只想付出、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无私的崇高

的思想境界,作者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自己想用自己的光与热回报社会、回报朋友的决心。

⑶①朋友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把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②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读此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并联系生活实际来概括组织答案。

6.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家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

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

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家”的真谛,传达出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家”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家”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答案】(1)C

(2)①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侧重分析家是一只船);②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侧重辨析河流与船、岁月与家的关系);③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侧重理解“亲爱”一词)

(3)①《家》通过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完成说理。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诗人、哲人的话及经典诗句,使文章典雅、含蓄;文章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船”“港湾”和“河岸”,揭示“家”的真谛;文章用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证明家的意义——是永远的岸。②《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文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同,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之后列举了大量家庭实例,论证家庭之爱“绝对的负责”“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两个特点。最后一段层层说理,提出论点“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解析】【分析】(1)A项,“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而不是总领全文。总领全文就是抓住全文要旨,开门见山,点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即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B项,“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错,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表达无论多美的事物,都比不过自己的结发妻子与家庭。C项,正确。D项,“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说法欠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

有较于两者不同的特点,文中认为“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但没有厚此薄彼。故选C。

(2)文章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其中,“家”是本体,“船”是喻体。结合原文第一层“家是一只船”的第三自然段“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可以概括出“如果把人生比作漫长的岁月河流,那么家就是河流上的船只”;依据“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可以概括出“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家这只船是牢固的,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风景”;依据“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可以概括出“人世无常,命运莫测,但如果有了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就是在人生漂流航程中有了亲爱的人与事”。(3)《家》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即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永远的岸”: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引用马致远的词曲“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家》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原文“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腾黄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不能没有家》通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完成说理。原文第一段“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运用的是“对比论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进行比较,引出对“家庭里的爱”的特点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是举例论证,说明“绝对的负责”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也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

最后一段通过“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一、爱,有时是一种错误(深圳市06年中考题) ⑴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⑵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⑶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⑷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⑸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 ⑹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 ⑺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满怀的期待里成长。 ⑻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转眼临近期末考,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遗忘了什么。 ⑼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⑽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度一个快乐的寒假,拉开窗帘的那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枯黄的枝条在花盆里盘旋,有的已经伸出盆外,唯一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⑾依旧是秋天,依旧是夕阳西下,那给我灿烂的太阳花,今日却分外凄凉.它安静地伏在窗台上,定格在枯萎的瞬间,世界从此与它不再相关。我有了很深重的负罪感,是因为我的爱,它才来到我家,而又是因为我的疏忽,它才过早地走了。这一切,都是我犯下的错误,不可挽回了。轻轻地把太阳花埋在地里,我走了。身后是去年同它一起开放的同伴,今天它们的绚丽,对我来讲,似乎是批判,我的爱,错了。 ⑿转身的瞬间,我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好些东西都像太阳花一样可惜,我爱它们,便固执地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空间,可到了最后,我总是不能很好地继续爱下去,以至于对我来说触手难及,而别人也无法得到. ⒀其实很多时候,爱,是一种错误. (选自《厦门文学》2006。1 有改动) 13.文章多处描写了太阳花,分别是草地上的太阳花;我照料下窗台上茂盛的太阳花;我疏忽后窗台上的太阳花,前后形成,突出了主题.(3分) 14.解释第⑷段加点词“灼灼”在文中的意思。(2分) 15.文中第⑺段画线句写得有情趣,请你展开想象再续写一个拟人句,要求与前面的句子保持连贯,情味和谐。(2分) 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 16.文章第⑵自然段语言很美,请选择一处加以品味。(3分) 17.将第⑺段“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改为“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每天每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8.第⑽段画线句是个病句,请修改后将改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唯一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母题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

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 (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 典例精析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 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重点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 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二)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三)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 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特点 1.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 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 3.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故选A。 (2)C项,“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理解错误,结尾这句话直抒胸臆,并非“委婉地表达情感”。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相关内容、主旨、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理解文意,把重点语句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与文章主旨,分析其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docx

学习资料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或( 1)写景散文( 2)状物散文 (3)叙事散文( 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 ① 了解主要内容; ② 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二理—理清思路: 1、抓抒情议论句; 2、抓过渡句; 3、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四述—整合答案: 1、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2、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形散~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选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主题)线索—人—事物—感情 明确集中开拓深化 景物—时间—地点语言(凝练优美) 方法: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借景抒情联想(丰富)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