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唇部问题及解决措施

常见的唇部问题及解决措施
常见的唇部问题及解决措施

常见的唇部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嘴唇皮肤比较纤薄幼细,嘴唇很容易被紫外线灼伤而引起脱皮。

解决方法:随身携带优质的润唇膏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含有维他命E等滋润成分的

润唇膏最为理想,能随时滋润唇部以防止双唇干燥脱皮。秋天最好还是使用滋润型唇膏,

虽然滋润型唇膏要比持久型唇膏容易脱色,但对嘴唇伤害要小得多。口红中的石蜡、色素

都具有带走水分的作用,长期化妆者容易出现脱皮现象,所以一个星期最好有两天不化妆,只抹润唇膏。秋风寒小心唇遇非礼

原因:双唇在经过漫长夏季的暴晒,容易导致唇色黯淡无光,经常化妆的女士更要注意,因为御妆不彻底,会导致唇色暗沉和干燥,严重的还可能染上“口红病”。

解决方法:注意选用具有隔离与防晒功能的唇膏,同时要多喝水,食用含有丰富维他

命的蔬菜和水果,还可适量服用含有维他命A、B、C药片,这些都可改善唇色沉暗。唇部

护理必须使用优质护唇油,然后再使用口红,最好是无色的。

原因:缺水是导致唇纹涌现与嘴唇干裂的主谋。

解决方法:当唇部出现干裂时,可先用热毛巾敷唇3—5分钟,再用柔软的刷子轻轻

刷掉唇上的死皮,然后抹上润唇霜,注意不要立即抹口红,这样会伤害唇部柔嫩的皮肤。

养护肌肤顺利渡秋天

如果唇部皮肤干裂严重,则要进行唇部的特别护理。通常可以选择睡觉前,在双唇上

涂抹含有金盏草及甘菊精华成分的润唇膏,这两种成分能舒缓干裂的双唇。

因为舔嘴唇不仅不会湿润嘴唇,反而会加速唇部的水分蒸发,使双唇更加干涩。舔嘴

唇对皮肤有害

这是很危险的习惯,用手撕,容易引起嘴唇流血,甚至让细菌入侵导致发炎。若遇上

此情形,记得涂抹具深层滋润的护唇用品,情况严重的话,便需要看医生。

长久涂口红,会令唇部肌肤过干,一星期最好有两天不化妆,让嘴唇肌肤休息,但还

是要抹无色的润唇膏。

1、多喝水

唇部肌肤是反映一个人身体是否缺水的关键部位,如果美眉们身体缺水,那么,嘴唇

就会有明显的干涩和起皮,因此,多喝水是护理唇部肌肤最滋润的方式,越是多喝水,嘴

唇就越不那么容易干裂。因此,美眉们每日要多喝水,让身体和肌肤都不缺水。同时,美

眉们还要改掉撕扯揉搓嘴唇的坏习惯,忍不住撕扯或者是舔嘴唇,都会令嘴唇越来越干燥,而且很容易引起其他的细菌感染,因此,美眉们在护理唇部肌肤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多喝

水之外,还尽量不要用手撕扯嘴皮和不停地舔嘴皮。

2、使用油性润唇膏

在寒冷干燥的冬季,美眉们若想双唇柔软细嫩,就一定要使用润唇膏,然而,使用哪

种类型的润唇膏就非常需要注意和考究。有些润唇膏属于比较偏干型的,而有些润唇膏含

有很多容易使嘴唇水分流失的化学成分,这样的润唇膏涂抹在双唇上更容易令双唇干燥和

起皮,因此,美眉们一定要在润唇膏的选择上面格外注意。

选择润唇膏需要关注哪些呢?美眉们可以选择富含滋润成分的润唇膏,例如含有果油、甘油、椰子油、蜂蜡等等成分的润唇膏就非常滋润,且能够给双唇供给丰富的营养和水分,富含维生素C与维生素E成分的润唇膏也是美眉们滋润护理双唇的好选择。

3、简易唇膜用起来

滋润细嫩的双唇离不开唇膜的护理,唇部肌肤非常的脆弱和敏感,美眉们可以采用相

对纯天然无刺激性的滋润产品来作为唇膜使用。例如,美眉们可以直接将蜂蜜涂抹在双唇上,并盖上一小块保鲜膜,敷上五分钟,然后用清水将蜂蜜清洗干净,几分钟的时间,就

可以令双唇吸收蜂蜜中的营养和水分,非常滋润唇部肌肤。同样的方式,美眉们还可以选

择牛奶、鸡蛋、柠檬汁等等来作为唇膜使用,滋润双唇肌肤、淡化唇部黑色素都非常有帮

助哦!

4、别让口红代替润唇膏

有些美眉习惯了每天化妆才出门,而渐渐地,就把口红当成了润唇膏来使用,殊不知,长时间如此,唇部肌肤会变得越来越干燥,以至于无法挽救。因此,经常使用口红的美眉

们要注意了,在涂抹口红之外,一定要先涂抹上润唇膏,进行隔离,保护双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

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

最新正确处理情理法关系

依法行政要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我们无论是行使公权还是私权都要充分考虑“情、理、法”的因素,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同样也要正确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情”处在第一位,凡事必须要从“情”入手,做到以“情”感人;“理”居其中,是依法行政的根本精神,凡事必须寻求合理,做到以“理”服人;“法”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法”的基础,就无情理可言,故必须要把“法”牢记于心中。充分尊重他人,给对方足够面子,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时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是合理行政的保证,只有合理的行政,才能保证行政行为从“管人”、“理人”到“安人”,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西方人眼里,“合理”与“合法”是等同的。“合理”就是“合法”,“合法”必然“合理”。但在中国,“合法”的并不一定必然“合理”,“合理”的也不一定必然“合法”。“理”与“法”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有时还相互冲突。比如,“城管大家都熟悉”,有一个社会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旦城管和商贩爆发冲突马上就会形成舆论焦点、社会热点,而且往往会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声势,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难道二者天敌?难道城管多此一举?难道城管活该遭到唾骂?从城管的管理行为而言,它是一种代表政府的管理行为,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更是相关法律法规授权一种执法行为,有法律依据,有政府授权,是一种必须作为的行政行为,那么为什么得不到社会的共同认可,甚至成为大部分人痛恨的行政行

为?因为它尽管合法但不尽合情合理,情和理往往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和左右公众舆论的“超法律”标准,无论行使公权,还是行使私权都要讲究情理法,这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国情。(还有合理不合法的情形:殴打小偷) 情理法的差异和矛盾是一直以来固有的吗?答案并非 如此,在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社会)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包括族规),这个家规很重要,它的基础就是封建礼教,讲究的是君臣父子长幼尊卑这种等级的观念,它也是规制个人行为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重要遵循,是基于情、理和风俗习惯的一种强制约束。此时的国法也是基于礼教基础之上的,是对家规、族规的一种深化和保障,所以家规、国法是一致的。在清末民初,欧陆法律引进之后,这种情理法一致的局面被打破了,国法与家规、族规的一致性渐渐消失,差异性抬头,在处理矛盾和争议上由原来的颇具感情色彩的私了、调解为主,过渡到后来以冷冰冰的法律公裁、公断为主的阶段,这也是中西不同法律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讲究的是“情、理、法”。“情”排在第一位,情的内涵就是人性化,他体现的是“天时”,这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理”排在第二位,理的内涵是“合理化”,“理”体现的是人和;“法”排在最后,“法”的内涵是制度化和规范化,他体现的是地利。只有天时、地利,才会有人和。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依法行政的时候,首先要由情入理,只有在情、理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依法处理。 我们不能把“情、理、法”分开,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最为重要,情理法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完整系统,不容许分割,也不应该分开来看。

2021年论解决部门冲突的策略毕业

课程论文(设计) 欧阳光明(2021.03.07) 论文题目:论解决部门冲突的策略 学生姓名石亚洲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大专 批次 学号w130704171045 2013年11月 摘要 组织冲突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能够观察和感知的矛盾的表现。本文通过对组织冲突含义和特点的分析,总结出组织冲突的价值,通过运用竞争、合作、回避、妥协、授权的方法来化解冲突。 关键词:组织冲突含义价值化解 目录 1.前言1 1.1组织冲突的含义1 1.2组织冲突的价值1

2.组织冲突的化解方法3 2.1运用竞争3 2.2运用合作4 2.3运用回避4 2.4运用妥协6 2.5运用授权6 参考文献7

1.前言 企业组织中的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出现争论、对抗,导致彼此间关系紧张,这种状态就称为冲突。 冲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上的冲突,一种是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例如在工作上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由于分工不同,会经常产生冲突。销售人员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夸大一些事实;服务部门在跟进的售后服务中,部分服务人员为了省事,或为了掩盖自身对技术掌握的不足,将出现问题的责任推给销售部门。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工作上的冲突。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更多,比如评选年终先进,由于名额的限制,最后要从两个都十分优秀的员工中选一个人当先进,此时这两个优秀员工之间的冲突,或者他们与部门经理之间的冲突就很可能出现了。 作为部门经理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任何时候只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放在一起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 1.1组织冲突的含义 由于对冲突的研究角度和追求目标的不同,组织行为学家对冲突有着不同的定义。斯蒂芬·罗宾斯指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1]。在刘易斯·科塞看来:“冲突就是为了价值和对一定地位、权力、资源的争夺以及对立双方为使对方受损或被消灭的斗争”[2]。而彼得·康代夫却认为冲突是“一种彼此相关或互动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要么作为个体,要么作为群体)处于某种被觉察到的对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目标威胁之下。这些目标通常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3]。因此,根据以上观点,本人认为组织冲突可以定义为: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由于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是一个从知觉到情绪,再到行为的心理演变过程。可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在追求目标上,冲突的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在表现形式上,出现直接交锋且比较激烈,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带有明显的破坏性。冲突是组织的一种普遍现象,组织的任何一项制度、管理方法和措施都可能引发冲突。冲突无处不在,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冲突,而是如何处理冲突。冲突过多会浪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冲突过少不利于激发潜能。 1.2组织冲突的价值 组织冲突的存在对部门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一些具有明显的破坏性,而有一些则是积极的。现在组织学认为,组织冲突是在部门组织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行为。一直以来,人们都片面地认为:冲突是完全有害于组织发展的,必须设法避免。事实上,组织冲突犹如一把双刃剑,对组织及其组织内部人员既有消极作用(干扰性和破坏性冲突)又有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组织行为学》试题

1、有效的管理者就是成功的管理者?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答:1、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 来界定; 成功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 2、管理者把时间花费在四种活动上: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政治和社会交往。两者所关注的工作重点大相径庭。 有效的管理者:沟通所占比例最大,政治和社交时间占比例最小。 成功的管理者:政治和社交时间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所占比例最小。 (启示:政治和社会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2、如果你知道一名员工有如下特点:外向型、低马基雅维利主义、低自尊、A型人格,你对他在工作中得行为预测是怎么样的? 答:1、外控型:认为自己是被外界力量所左右的,外界的力量如运气和机会控制着自己的命运。如果这名员工的外控得分比较高,那么他对工作不满意,缺勤率高,对工作环境更疏远,工作投入度低,不会改变自己迎合组织。 2、低马基雅维里主义:说明这名员工行为更愿意被别人操纵,赢得利益很少,容易被别人说服。 3、低自尊:(1)员工选择工作时更倾向于传统性工作;

(2)更容易受外界影响;(3)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评估;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尊敬人的信念和行为从事;(4)更注重取悦他人,该员工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立场上。 4、A型人格:(1)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2)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的要求很高,力争尽快做完;(3)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4)无法处理休闲时光;(5)专注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 3、请谈谈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怎样合理运用知觉理论对组织中的员工进行认识和评价? 一,管理者在对员工评价时要从全面、客观、变化的发展中考察员工,最终获得正确的人际知觉。管理者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应该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物,把对候选人的每一次感知,都当做自己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二,员工某方面的优缺点常常因为晕轮效应形成光环扩张到其他方面。作为管理者,在了解和评价某个员工,不能仅凭感情用事和自己的主观印象就简单下结论,而应该冷静分析,多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管理者对员工要不论性别、相貌、个性、籍贯、家庭背景、能力高低要一视同仁,尽量消除定型效应的干扰,对员工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管理者需克服投射效应,认清他人与自己的差异,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别人和自己。

08组织行为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7年课程考试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1月13日) 题目: 一、根据个性差异原理,论述企业如何科学地用人。 写作提示: 1. 个性差异的概念; 2. 个性差异的内容; 3. 个体差异的职业适应性; 4. 个性差异的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胡爱本.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二、论解决部门冲突的策略。 写作提示: 1. 组织冲突的含义; 2. 组织冲突的价值; 3. 组织冲突的化解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刘明霞.组织行为学简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戴维·布坎南等.组织行为学(第五版)[M].李丽等译.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11 三、比较三种主要领导行为理论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写作提示: 可通过查阅资料任意选择三个领导行为理论进行评述,比较其理论前提和该 理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四、调查报告:××单位职工对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写作提示:

1.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通过 职工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哪些因素使职工满意,哪些因素使职工 不满意。 2. 根据双因素理论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管理改革的建 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五、论工作压力的预防与疏导。 写作提示: 1. 工作压力的概念; 2. 工作压力的预防措施; 3. 工作压力的疏导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斯蒂芬·P.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 [3] 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第九章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第九章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开篇案例:玉柴机器:国际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挑战 思考几个问题: 1.玉柴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哪些跨文化挑战? 2.玉柴应该如何应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挑战? 3.玉柴应该如何加强跨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处理模式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 (一)文化与跨文化的概念 1.文化及其内涵 辞海: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 价值观是基本假设和信念的表现形式 英文: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 美国传统词典: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 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总和 文化:人群为了生存而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做和不做,看别人 做,为别人而活) –基本特征:象征性/载体 (长城大熊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口可乐,微软与美国文化) –基本标志:生活状况/风俗/教育/妇女地位 (对品质的要求,需求的多样化等,年月日和日月年) –基本表现:思维方式

(国企与原谅自己,苦劳和功劳,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 2.跨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民族、政体、国体)的群体之间交互作用和影响。 (二)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并且因此导致了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决策方式上的不同。 2.传统文化的差异:历史悠久的国家,人们思想会比较保守、行动上比较怕冒险,寻求稳定;历史短暂的国家,人们富有冒险精神,有强烈创业致富的要求。 3.宗教信仰差异: 东盟各国的宗教信仰及其对人们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介绍。 4.种族优越感 东盟各国的不同种族的优越感白人的优越感黑人的社会地位 5.语言和沟通障碍 不同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沟通的障碍 国际性语言 东盟各国在语言上的相通性 讨论:粤语地区、英语地区、华语地区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的三个层次 1.文化背景差异宏观层面 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文化的差异 东盟各国的华商文化背景 2.企业文化差异中观层面 总部文化和海外子公司文化 案例:东盟各国企业文化比较 3.个体文化差异微观层面 由于年龄、性别、工作态度、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工作方法、技巧和经验的不同,导致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二.文化差异的分维诊断

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法治政府离不开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情、理、法所重在理。在中国,“情”处在第一位,故凡事必须要从“情”入手,做到以“情”感人;“理”居中,是依法行政的根本精神,故凡事必须寻求合理,做到以“理”服人;“法”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法”的基础,即无情理可言,故必须要把“法”牢记于心中。充分尊重他人,给对方足够面子,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时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是合理行政的保证,只有合理的行政,才能保证行政行为从“管人”、“理人”到“安人”,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依法行政必须要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只有让行政相对人自觉接受行政行为,自觉消除违法行为,才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个人行动层次以迄国家法律制度层次的法律实际运作过程,都深受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尽管多元,法律的承担者(由家长以迄州县官)尽管多元,但却有很强的一致性。无论朝野的法律工作者,无论国法与民间的活生生的法律(living law),都深受儒家伦理影响,后者贯穿大传统与小传统,不但士大夫主观观念上视「礼先法后」、「德主刑辅」等的想法为当然,而且风行草雇,这种想法深入民间,礼教与风俗习惯合流,民间的法律承担者,民间的社会中人,也把法律当成是能免则免的最后手段,这种对法律观念的一致性,保障了朝野法律工作者的合作与协调,「情、理、法」,法居最末,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种一致性在清末民初开展的继受(reception)西法的行动后,很快地被打破了。新兴的「法律人」阶层与民间宗族族长、乡里耆老的「法律观」不再如此具有同构型。深植人心的礼教观念与日用平常的活生生的法律,开始与国家制定法产生巨大的鸿沟,后者放弃了两二千年来的中华法系,代之以源自另一种法律文化的欧陆法律,由上而下的继受革命行动,自清末、民国迄今末绝。同样的,国法与活生生的法律也有了明显的差距。继受所带来的法律观与民间继续存在的法律观相互竞争,「法、理、情」对「情、理、法」,展现了另一种新形式的法律多元主义,国法与民间法律的一致性渐渐消失,差异性抬头,对抗、颉颃的情况油然而生。从法律运作的连续体来看,由前面「私了」、「调解」等的阶段讲求的仍是「情、理、法」的「礼先法后」的法律观,后面「公断」等的阶段,讲求的却是力求区分法律与伦理道德的西方法律观,法律位阶提升(「法先礼后」,「法、理、情」),力求其在社会规范功能上的正当性。「情、理、法」对「法、理、情」,这种新形式的法律多元主义,对抗、颉顽无可或免。在步入廿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中西不同法律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形还在中华文化圈里实际发生着。 在西方人眼里,“合理”与“合法”是等同的。“合理”就是“合法”,“合法”必然“合理”。但在中国,“合法”的并不一定必然“合理”,“合理”的也不一定必然“合法”。“理”与“法”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往往相互冲突。假如“合理”与“合法”相冲突,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就要追求公平的合理。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合理的社会。所以中国这个社会是在“两难、兼顾、公平”中发展的。

三大途径解决部门冲突做好内部沟通

三大途径解决部门冲突做好内部沟通 方敏是一名新上任的店经理,掌管着由200多名店员组成的大团队。该门店人员众多,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职责明晰,方敏原以为管理起来应该可以得心应手。上任没多久,他就发现,部门经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管理冲突:这天上午,采购部经理找到方敏,说药店亟需增加新药品种,但财务经理不能提供进货资金。对此,财务经理的回答是:“之所以不能提供资金,是因为这段时间门店销量不好,而且药店的一些外欠款没有及时回款。”方敏又叫来了销售经理,销售经理说:“因为采购部门采购失误,造成部分产品滞销,因此门店业绩出现大幅下降!” 兜了一个圈儿,问题又回到了采购部。此外,药店的部门经理之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相互指责和埋怨。方敏很困惑,究竟该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沟通的管理呢? 一、了解部门冲突的类型 “部门冲突”或者说是“中层冲突”,存在于任何一个门店的管理中,是门店经理无法回避的。通常情况下,门店规模越大,组织机构越完善,管理冲突就越频繁。曾任国际冲突管理协会主席的乔斯?沃德认为:“冲突是指个体或组织由于互不相容的目标认知或情感而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紧张状态。” 部门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所谓“建设性冲突”,是指发生冲突的双方会因为争执而“出真知”,是一种良性互动。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说:“建设性冲突能够让不同观点交锋,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有利于管理者顺势推动改革与创新。”因而,在通用电气时,韦尔奇经常与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辩论,诱发同成员的冲突,从而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企业的管理。 有些门店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会例行中层会议,要求部门经理提出个人见解。这种见解不会是“一边倒”,只有一种声音,而是会有异议和碰撞,最后在碰撞中达成共识,最终使决策获得通过。 所谓“破坏性冲突”,是指内耗性互动或叫恶性互动,组织界限会因为这种冲突越来越模糊,组织目标就会越来越丧失,管理就会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出现低效甚至负效。 在案例中,方敏所面对的就是部门经理之间的破坏性冲突,由于各自逃避责任,而出现了内耗,部门之间相互指责,而不是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因此,管理者必须通过对部门冲突的引导和排除,避免内耗,使恶性冲突转化为良性冲突。 二、分析部门冲突的原因 1.利益冲突。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门店各部门的利益不同,立场不同,会对同一问题产生异议和冲突。比如对“本月销量有所突破”这一事件,卖场经理会将其归功于本部门员工的努力销售,而采购经理则会归功于本部门对产品的遴选和采购价格的控制。利益冲突由此而发。

职业教育面临六大难题

职业教育面临六大难题 来源:《市场报》( 发布时间:2006-5-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高相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仅中等职业学校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500多万人,但我国职业教育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职业学校生源发生变化,招生和在校生数量连年下滑。 近几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中等职教1999年比上一年还少招46万人,在校生数减少13万人;而到2000年比上一年少招数上升到61万人,在校生减少数增至110万人;与1996年比,中等职教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下降17.4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招生比较困难,新生报到率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70%。 ———行业和企业在举办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削弱。 《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我国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主要由行业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举办,但由于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多数行业部门不再具有举办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的职能,这些中职学校有的划转地方,有的改为培训中心或改做他用。而在学校划转和下放的过程中,有的省级财政为减轻负担,实行层层下放,导致教育资源流失。 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实现减员增效、减轻负担,相当一部分所办职业学校停办或减少招生规模。与此同时,非公有经济单位目前还没有举办、管理和分担职业教育的机制。 ———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困难较大。 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本来相当薄弱,如我国每万人口中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平均在校生,东部地区为115人,西部地区仅为58人;职业学校平均办学规模,东部地区为930人,西部地区为620余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不少家庭难以承担子女教育费用,加之农村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机会少,农村和西部地区生源对职教的需求明显降低,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难的矛盾更为突出。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数由29万人下降到21万人,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中农业学校的招生数由1996年的15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万人。 几年来,我们一直把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整个职业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新增长点的形成面临较大困难。 ———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实施。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复习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鲁峰 (襄樊市第八中学4410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能说出襄樊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2、培养学生合作调查环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调查,认识市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3、通过学习,认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主要活动方式 实地调查、拍摄照片、查阅资料、绘制图画、撰写报告、课堂汇报讨论。 2、活动后延伸 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从观念走向实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复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多媒体展现复习题)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不尽合理的。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沙漠化范围扩大) 2、为什么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 浪费水现象严重) 3、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造成什么恶果?(森林可调节温度、湿度、蒸 发、雨量,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使地球上大自然的调节器失去调节作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什么问题?(浪费矿产资源,破坏环境)

从以上问题,同学们不难看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行为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会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有必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 引入新课: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城市是人类进行创造的舞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城市规模的无限度扩大,工业进一步集中和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烟囱林立,排放着浓浓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烟雾,汽车拖着长长的“黑尾巴”行驶在光秃秃的公路上,河塘里泛着黑水,小区里、路边堆着各种垃圾,行人纷纷掩鼻而行)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遍地等)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我们襄樊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正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在上一周,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对全市特别是我们学校附近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各种污染的危害(选择常见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污染的知识,查询各种污染的危害,结合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每个小组有两个同学上讲台进行汇报,一个口头表达,另一个展示照片、图片)。 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将调查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水污染调查 我们小组进行的是水污染调查(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和照片)。 水是生命的源泉。树木花草、蔬菜瓜果,缺水就会干枯死亡,飞禽走兽、家禽牲畜,没有水就无法生存。人体重量的60%是水,鱼体内80%是水。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会终止。但是,人所需的淡水、净水正在不断减少,至今,世界上有70%的河流受到污染,很多的陆地淡水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都不能被人类所利用了。 水体污染对人类、生物会产生重大影响。请看这两幅漫画。这张讲的是由于水体污染,鱼类无法再在水中生存,它们要跑到钓鱼人的水桶中去换口气。这张画清楚地显示污染的水导致鱼儿也被污染,吃了鱼的人得病了……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襄樊水体污染的情况,我们小组在3月18日对樊城小清河进行了观察调查。一眼看去,这一段河流的河面上漂浮着粪便、腐烂菜叶、废弃塑料袋等垃圾,河水是暗黑色的,还闪闪发光,显然是有着油污。仔细寻找污染源,发现河流污染是由于船上渔民、河边居民、在菜场里卖

情理法的冲突与协调

情理法的冲突与协调 摘要:在中国,情、理、法三者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通过对当代社会中遇到情理法三者冲突时的解决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通过提出一系列方法进一步协调情理法三者的关系、解决三者的冲突,促成法律的生活化、大众化,纠正法律条文的刻板性、教条性,使法律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情理法冲突协调 情理法是不同的社会规范,它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执法工作中注重情理法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论述了情理法关系相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执法工作如何协调情理法关系进行了探索。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达成这样的共识: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实务中不能机械执法;应当讲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等。说明在法治社会,执法者也需要对法外资源引起重视。 一、情理法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概述 情通常指人之常情即人性、人的本能等,民情即社会舆论、社会的基本现实状况、习惯风俗、天经地义的权利等,案件的情节或者情况,情面或者人情即感情和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理通常指天理即人与社会共同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律,公理即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包括习惯、传统、共同规则等,公共道德或者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法即国法,指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情与理有不少相通之处,通常说的“情理”指情与理的辩证统一。情理的最大价值对人的意义在于人文性,体现为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确认、保护和促进;对法的意义在于向善性,在制度上使道德成为法律上的责任,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义务优先;对社会的意义在于和谐性,追求整体利益与社会和谐。 情理法都有定纷止争、惩恶扬善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规范,在我国古代三位一体,近代开始分离出来,三者之间大体是统一的。但法与情理之间也经常会发生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等现象。从司法实践看,

经典管理如何处理团队冲突

第37讲如何处理团队冲突 【本讲重点】 对五种处理方式的分析 不同情况下采用的处理方式 【自检】 在实践中,你认为哪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效果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五种处理方式的分析 1.竞争 处理事情的办法就是要么你对我错,要么我对你错。 优点:快,能立即分出胜负来。 缺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全凭的是权力的压力。 2.回避 处理事情时不合作也不武断,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优点:不发生冲突,回避矛盾,个人得益。 缺点:公司受到损害,很多工作没有人去做,工作积压。 3.迁就 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要求。 优点:尽快地处理事情,可以私下解决,不用找上司,可以维护比较好的人际关系。缺点:本身并没有解决问题,岗位职责没有得到维护。 4.妥协 双方各让半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的一些要求。 优点:双方的利益都照顾到了,比较快或能够及时达成共识。 缺点:一些根源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5.合作 双方彼此尊重,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 优点:能够彻底地解决冲突双方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而且通过事先的约定,防止下一次类似问题的发生。 缺点:成本太高,双方需要来回地沟通。 不同的情况下采用的处理方式 这五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那么,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方式呢?这和《时间管理》中讲到的第二象限工作法有相通的地方。 图37-1 第二象限工作法 既紧急又重要的工作采取竞争的方式解决 一提起竞争,就让人想到两败俱伤的结局,就认为竞争是不好的,不可取的。其实并非如此,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采取竞争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某些情况下,采取竞争策略是行之有效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有些情况下必须使用竞争方式。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采取竞争的策略呢? (1)情景一:处于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果断地作出决策并要及时采取行动时; 例:“有一份重要合同明天就要与其他公司签约了,你们部门如果不管这件事,我们部门就要管了”。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策略就是竞争。 这时,假如双方都采取回避的策略,你们部门不管,我们部门也不管,势必会影响公司按时签约,从而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失。 这时,假如其中一个部门想与另一个部门进行合作,但首先需要两个部门进行沟通,而沟通本身要花费时间。在明天就要签合同的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等两个部门沟通好了再来合作。 (2)情景二:你想要实施一项不受团队成员欢迎的重大措施时; 例:财务部决定缩减公司开支,严格公司报销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必须采取竞争策略。 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没有哪一个员工不希望公司的规章制度松一些,但公司要缩减开支就必须这样做。 这时假如财务部采取迁就或妥协的策略来对待公司的财务制度,就是对公司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公司制度的混乱,甚至给公司带来财务危机。 (3)情景三:在你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情况下,并且问题的解决有益于团队,需要对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