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思考题

文物学思考题
文物学思考题

1、刘敞

在宋代金石学研究中有开创之功的,首推宋仁宗时的刘敞。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先秦古器图碑》(巳佚)。他还在书自序中,总结了自己研究古器的方法:对研究古器物的方法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是作古器物图录的第一人。

2、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3、应县木塔

4、《洛阳伽蓝记》

5、《说文解字》

6、《四库全书》9、华表12、唐代佛光寺大殿14、影壁

7、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从上可知,文化遗产大体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

8、地方志

地方志简称方志。它是以地域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方志种类大体是:①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②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③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

10、放射性碳素断代就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14C不断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14C,它们在有机体死亡以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只要测出有机物中14C放射性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知其死亡年代。但是,因为大气中14C浓度实际上是起伏不定的,所测定的年代会与真实年代有差距所以必须经过树轮年代对比校正后才可以使用。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同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

注意的问题:这种测定年代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年代误差。主要是:①14 C半衰期和14 C年代误差的统计性质。现在使用的半衰期值主要有5570+30和5730+40年两种。②标本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到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等。③实验室测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处理好原始的标本避免污染,减小误差。

1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也称安全保护区,是为保护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安全而划定的。

一般保护区:也称影响范围,大于重点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古遗址和古墓葬的一般遗存,保护古建筑、石窟寺、纪念建筑、民族风格建筑等环境风貌,以及重点保护区之外的文化史迹,以利于保护、研究、旅游或观赏。

13、《宣和画谱》

宋徽宗主持编撰收藏绘画目录《宣和画谱》,包括了230余位画家的6390余件作品,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10个门类,其中包括著名画家张萱、韩滉、王维、张询、韩干、黄荃、黄居寀、范宽等人的作品。《画谱》和《书谱》是研究绘画鉴赏史的重要著作

简答题:

1、简述文物管理的基本手段:

(1)法律法规手段

强制性,按照文物法律法规,法办破坏、损坏文物的单位或个人。

(2)行政手段

包括制定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组织制定文物保护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运用行政权力把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保护要求,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审批保护规划;采用行政制约的手段,审批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资格,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单位以及主持人资格,审批考古发掘计划及文物建筑维修设计方案等;资金支持,对重点发掘项目和重点文物建筑维修工程进行经费补助。

(3)经济手段

一是对重点发掘、重点维修项目、重点文物收购,捐赠文物的奖励;二是对破坏、损坏文物的单位个人予以经济制裁。

(4)技术手段

充分推广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严格控制使用违背保持文物原状的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国际间文物保护技术的交流合作等。

(5)教育手段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在职干部教育和对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2、简述文物的分类原则:1)文物具有复杂性和可划分性2)物以类聚3)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4)复合体文物的归类与约定俗成

3、简述文物调查的几种形式:

(1)日常调查:它是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的经常性调查,其目的是不断了解、认识本区域内文物状况及其分布,逐步积累系统的资料

(2)区域调查它是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计划的调查、了解和研究。

(3)专题调查:它是围绕学术研究课题或某一类文物进行的文物考古调查,一般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4)重点勘察:它是对文物调查中新发现的或已知的古遗址、古城址进行重点勘察,进一步了解其文化面貌和保存情况。

(5)配合工程调查:它是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机构会同建设部门,在建设工程范围内对文物进行的调查了解。

(6)文物复查:它是对已经调查登记的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进一步调查了解和研究,分定期复查和不定期复查。

(7)试掘:它是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古遗址文化内涵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初步确定该遗址的重要程度,为科学发掘和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8)文物普查:它是文物调查的一种形式,规模大,设计内容多。其目的是发现以前未知的文物,复查已经调查登记的文物,为科学保护、科学研究与发挥文物的作用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

4、简述文物鉴定的方法:

1、传统鉴定方法:比较、综合考察

2、现代科学技术鉴定:

机械,光学射线透照电磁,电子声,超声波热学化学分析成像

论述题:

1、文物具有哪些价值,并举例说明。

历史价值:文物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等。这些则是构成文物时代特点的主要内容。这种时代特点,亦即历史性,是文物的最重要的特点。

比如①史前文物在恢复史前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工具在研究技术中的作用;神像、

神徽在研究史前宗教中的作用;墓葬、聚落在研究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动植物遗存在研究古代农业及畜牧业中的作用等等。)

②利簋在西周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铭文、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等等)

艺术价值: 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

审美价值,主要是从美学的深层次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欣赏价值,主要是从观赏角度给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价值,主要是给人以娱乐、消遣。借鉴作用,主要是从中吸取精华,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学习借鉴以创新。至于美术史史料价值,很清楚,是研究美术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一类是实用的遗迹和遗物,当时建造、制做的目的是为人们实用。如商周青铜器、唐宋以后的陶瓷用品等等。

第二类,作为美术品、工艺品等创作的艺术品,也就是专门创作的艺术品。如书画、雕塑等等。

第三类,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明器中的一些器物,如人、家畜、鸟兽形象的器物,以及车船、建筑物等模型,还有仿礼器、生活器皿的器物。

第四类:各种祭祀用的礼器、法器以及为供奉对象创作的宗教雕塑艺术作品。文物的科学价值:陶寺遗址的观星台(古代天文技术)、青铜冶铸技术(块范法、失蜡法、镀铬技术)

纪念价值: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都具有明显的纪念价值。

2、举例说明文物保护技术及原则(应该在博物馆概论中可以找到)

3、试述文物定名的方法和原则

A.方法1)依自名定名2)沿用大家认可的著录有之的器名定名。3)根据器物造型特点结合用途定名4)参考民族学材料进行定名5)采用约定俗成的方法定名。B:原则:1)有自名的器物要依自名定名。也就是说有铭文的器物中,如果铭文中有自命名的铭文,就得依自命名来定名。2)根据约定俗成定名,某器物在史籍著录中定过名,一般不再取新名,以免与旧称混淆。3)对史籍著录所定器名,需对历代著录是否沿用,并结合实物做一番考证,纠正谬误,予以重新定名。4)对没有自名也没有史籍著录的,根据造型、用途予以定名。5)器物定名须经专家共同研究。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指导思想: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文物管理的内容

(1)法规管理2)计划管理(3)技术管理4)专项管理5)人才管理

文物调查的基本要求

(1)实地调查(2)征集文物和采集文物、标本(3)调查资料的整理

文物调查对象

?按照《文物保护法》有:(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

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1、作伪使文物真假难辨

2、判明年代与揭示价值之必须

3、文物鉴定与文物定级和保管

二、文物鉴定的对象

1、不可移动文物

2、可移动文物

三、文物鉴定的内容

1、质地属性

2、辨伪

3、断代

4、评定价值

5、评定文物等级

合作考古的原则(联合考古队,中方专家主持全面工作;共同整理资料,共同署名,中方有权优先发表;一切原始资料归中方所有;遵守中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文物的价值是凝结在历史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它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

文物价值的判断方法(复制品或仿制品的价值判断)

(1899年),甲骨文首先被王懿荣认识并搜购。(1)早期:以罗振玉、刘鹗、孙诒让、王国维等为主要代表

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甲骨的专著:孙诒让《契文举例》甲骨地点的考订和文字的释读:罗振玉——确定安阳小屯为殷墟,卜辞为殷商遗物。著作:《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段虚书契考释》(1915)、《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段虚书契续编》(1933)等。

甲骨文考释:王襄《簠室殷契类纂》。

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

(2)科学发掘时期的研究

1928年,第一次对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董作宾。

先后主持发掘的有李济、郭宝钧、梁思永等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1928)、《卜辞通纂》、《考释》、《索引》(1933)

(1)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简牍是我国古代用木、竹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

重要发现: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甘肃敦煌、内蒙古居延烽燧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

1900一l901年,斯坦因,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几乎在同一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率考察队挖掘新疆罗布泊附近的古楼兰遗址,米兰遗址。1900一1908年,斯坦因挖掘尼雅等遗址

敦煌汉简。1907年斯坦因

罗振玉和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1914)。它标志着我国近代学者研究简牍的开端

居延汉简。1930年,瑞典学者F.贝格曼

2)敦煌藏经洞文书经卷的发现与研究

1900年5月27日,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又称石室。当队道士王圆箓.敦煌学

英国的斯坦因。1907年和1914年两次。法国的伯希和,于1908年夏来到敦煌,

国近代学者罗振玉《鸣沙石室遗书》(1913),

5.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

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是在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早创办者是两广总督张之洞,1884年他在广州实学馆的基础上建立了博物馆,但不久即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我国第一个公共

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建的江苏南通博物苑。

重要的博物馆:历史博物馆(1926)、故宫博物院(1925)

欧洲文物学最晚至少在18世纪产生

文物的作用

一、文物的史学作用

1、文物的证史作用

“玉衣”,在文献中又称“玉匣”,是用金属丝连缀玉片做成的敛服,皇帝的玉衣用金丝,诸侯王、公主、用银丝;长公主(皇帝的的姐妹)用铜丝。黄肠题凑”,

2、文物的正史作用漆器的出现;农作物的出现等等)

3、文物的补史作用(先秦史;甲骨文;列国青铜铭文的发现;简牍帛书的发现

4、文物的史料作用农业史、纺织史、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雕塑史、医药史、交通史、天文史、音乐史等等。

二、文物的教育作用三、文物的借鉴作用1、借鉴与发展的见证2、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

展3、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物分类的方法

(1).时代分类法2).区域分类法3).存在形态分类法4).质地分类法5).功能分类法6).属性分类法7).来源分类法8).价值分类法

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一般社会科学方法

(1)调查法2)分析与综合法3)分类法4)区系划分法5)类比法6)历史法7)逻辑分析法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1)年代测定断代:

放射性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PM):在考古学上,古地磁法经常成为14 C 断代的补充。钾—氩法断代(K-Ar)黑曜岩水合法断代

裂变径迹法断代(Ft):铀系法热释光测年法(TL)树轮年代测年法2)、文物调查与研究:

金属探测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航空考古调查:计算机的运用:成分分析:微量元素示踪法:

不可移动文物的定名

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定名规则。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用原有名称(本名),或者约定俗成的名称。(2)用古文献沿用至今的名称。(3)用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的名称定名。(4)用大的历史事件名称命名。(5)用机构或者单位名称命名。(6)用姓氏人名定名

文物学的研究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

3、文化进化论

4、定位论

5、系统论

6、耗散结构理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内容和范围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同时还规定:“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到国家的保护。”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财产”一词系指每个国家,根据宗教的或世俗的理由,明确指定为具有重要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

文化财产大体是指可移动的文物。

文物的特性

(1)物质性(2)时代性(历史性(3)不可再生性(4)不可替代性(5)文物价值的客观性(6)文物作用的永久性

文物的时限

国际上:下限定在1830年;中国:下限曾定为清末,《文物法》延伸到当代

文物学的概念

文物学就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

文物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内容

1)文物的基本要素

文物的名称、年代、质地、制作工艺或者建造技术,性质或类型、功能或功用。(2)文物的分类(3)文物的鉴定(4)文物的价值和作用(5)文物的保护和管理(6)其它方面(收藏、旅游等)

对文物的发现、收藏和初步分类研究是文物学萌芽的标志。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西方则始于对文化艺术珍品的收藏。

“金石”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墨子》

“金”,即古铜器;“石”,即古碑刻一类。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零星出土的铜器、传世铜器、石刻等。研究的方向总的来说偏重于著录和考证,用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对器物的制作、形制、花纹等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基本上未研究断代问题,因此终未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1先秦文献中已经对古代文物进行了一些记述。孔子楚辞《世本》

2在汉代主要限于对金石的时代鉴定、文字考释、文字互证和存录

史记许慎《说文解字》郑玄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3从魏至唐代,对金石的研究主要是订史正俗,撰述引用,著录石经等

汲冢竹书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在《水经注》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阚骃《十三州志》拓墨术发明(极大促进金石学的发展)。

李泰主编《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玄装《大唐西域记》

4宋代——金石学的兴盛时期

在宋代金石学研究中有开创之功的,首推宋仁宗时的刘敞。《先秦古器图碑》

现存时代最早,较有系统的古器物著录有吕大临撰的《考古图》

还盛行金石文字目录。比如欧阳修《集古录》和《六一题跋》。赵明诚《金石录》5元明时期——金石学研究处于低谷阶段

元朱德润撰《古玉图》,仿《考古图》体例,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鉴赏古物(文物)的论著。

6金石学在乾隆以后,发展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

著名的收藏家。清前期有孔尚任、高士奇等。咸丰时代最大的收藏家是吴式芬,同治、光绪时代的收藏家当推陈介褀毛公鼎最有价值

、潘祖荫盂鼎、克鼎、齐侯镈为重宝

、吴大瀓、王懿荣、端方以宝鸡斗鸡台出土的铜禁及酒器十二件最有价值

、罗振玉

7清末至民国——金石学研究走向衰落

此时有人提出古器物学,进一步扩大它的研究范围。

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传世古写本、古印本的精华(即善本),出土的甲骨文、简牍、帛书,统称古文献。西汉五武帝时期鲁恭王坏孔子故居墙体,发现大量古文写成的书。(古文经)

晋武帝咸宁五年汲冢魏国国王墓出入竹简,简称汲冢竹书。

唐代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永乐大典》

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

古迹的调查研究

东汉袁康《越绝书》对吴国的都城、宫室、冢墓以及城镇的遗址、春申君城、楚王陵等的记载北魏郦道元在注《水经》过程中,对河流附近的古迹作了考察。元代葛逻禄乃贤,撰写了《河朔访古记》。他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宋代以来金石学家专门考订铭刻文字的学风为后代的文物考古调查开了先河。

古物和古迹的保护

清代为保护洋洋大观《四库全书》,专门修建了“内廷四阁”(文渊、文溯、文源、文津)和“江南三阁”(文汇、文淙、文澜)

对古迹的保护措施:

①对古迹的维修。清代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②对古迹增建保护性设施。③集中保护碑刻。西安碑林。

④对古迹划定范围、立界石,设专人保管。”

AMS——加速器质谱技术,解决样品少的问题直接测量样品中的14 C的原子数而不必等待其发生衰变。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注: 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348-《文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文博综合》(代码348)是2011年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文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文博事业建设培养具有现代文博事业理念和工作能力,能胜任较高水平文博业务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由于这四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培养能力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例如:只有考古学人才培养能力的单位可偏重在《考古学概论》方面出题,余类推)。 三、考试内容 (一)文物学概论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文物学教学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文物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文物领域的各类问题,以指导文物研究、 文物工作和文物事业地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二、考查内容 1、文物学概述 1)文物学的对象和任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产生于对文物的研究,反之,文物学科的建立又促进了文物研究的提高和发展。文物学的任务是揭示文物研究的规律,探讨文物的价值和艺术,指导文物的实践工作。 2)文物学的重点和聚集 主要关注和了解文物学的萌芽、文物学的发展、文物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流派、代表性专家、主要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系统理论。2、文物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研究文物的价值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可以补史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反映了这些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产生的社会效果。 2)研究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物的史料作用和教育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证史作用 正史作用 补史作用 史料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主要探讨以下内容: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教育的场所 文物教育的形式 文物的教育功能 3)研究文物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对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此外还包括4)研究器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鉴定、6)研究文物保护、7)研究文物管理、8)研究队伍建设、9)研究文物收藏、10)研究文物旅游等内容。文物分类有利于文物保管,有利于文物的宣传,有利于文物的研究。 3、文物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文物学研究的理论 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 文化进化论

文物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明器、类比法、玉衣制度、遗迹、瓷器、《金石索》、青铜器、文物、复合体文物、列鼎制度、打制石器、考古学文化、俑、磨制石器 二、单项选择题。 1、《考古图》就是___宋代所著。 A、赵佶 B、欧阳修 C、吕大临 D、王厚之C 2、中国文物管理得原则与方式就是____ A、采取分级管理 B、采取多级管理 C、采取阶梯性管理 D、采取两端管A 3、以下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得就是:_____ A、石器 B、玉器 C、古建筑 D、铜器 C 4、以下属于黄河上游得考古学文化就是____ A、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B、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C、仰韶文化(黄河上游) D、良渚文化(长江上游)C 5、原始瓷已知始见于____。 A、周代 B、秦 C、 D、商代D 6、瓷器已知始见于__。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两晋B 7、以下不属于仰韶文化类型得就是____。 A、半坡类型 B、史家类型 C、马家窑 D、庙底沟类型C 8、以下属于遗物得就是_____ A、二里头宫殿遗址 B、郑州商城 C、窑址 D、河姆渡文化骨耜D 9、以下不属于文物教育得场所得就是_____。 A、博物馆 B、纪念馆 C、动物园 D、不可移动得文物单位C 10、著名得素纱禅衣与T型帛画就是在___墓中出土得。 A、马王堆汉墓 B、刘胜墓 C、南越王墓 D、妇好墓A 1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属于_____。 A、文化市场 B、文物管理机构 C、稽查大队 D、收藏机构B 12、以下不属于马家窑文化得类型为:____ A、石岭下 B、半山 C、半坡 D、马厂C

13、以下不属于文物管理得内容为:_____ A、法规管理 B、资源管理 C、计划管理 D、技术管理B 14、九鼎七簋反映了列鼎制度中严格得等级关系,它就是指_____等级得人得陪葬级别。 A、诸侯 B、天子 C、大夫 D、士B 15、下列属于良渚文化遗迹得就是_____ A、玉琮 B、玉璧 C、锥形器 D、贵族墓地D 16、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及文物与考古研究机构收藏得文物就是_____。 A、馆藏文物 B、流散文物 C、复合体文物 D、单体文物A 17、抢救性考古发掘管理方面,要认真贯彻_____ 得方针。 A、发掘为主 B、抢救为主 C、保护为主 D、保护为主,抢救第一D 18、九鼎七簋反映了列鼎制度中严格得等级关系,它就是指_____等级得人得陪葬级别。 A、诸侯 B、天子 C、大夫 D、士B 19、以下器物中属于礼器得就是_____。 A、剑 B、鼎 C、戈 D、簇B 20、宋代吕大临所著____就是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系统得古器物图录。 A、《考古图》 B、《宣与博古图》 C、《钟鼎款识》 D、《金石录》A 21、以下不属于文物鉴定得内容就是____。 A、辨别真伪、 B、考察艺术性 C、断代年代 D、价值评估B_ 22、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可以分为_____两大类。 A、公藏文物与庋藏文物 B、宗教文物与科技文物 C、生活用品与生产工具 D、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D 23、以下不属于____黄河上游得考古学文化。 A、仰韶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红山文化 D、齐家文化C 24、云梦睡虎地出土得就是_____简。 A、秦 B、汉 C、三国 D、战国A 25、现代名人故居、墓葬及遗物等文物得价值以_____为主。 A、科学性 B、历史性 C、纪念性 D、艺术系C 26、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常以_____纹饰作为主要装饰。 A、谷纹 B、蒲纹 C、山字纹 D、饕餮纹D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 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 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 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 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 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 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 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 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 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 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 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 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千年风雨的洗礼 3、雨与光化学烟雾——现代文明的苦恼

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 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 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 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 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 一、文物的种类 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 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 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 1、大气环境——全开放环境 2、可调节控制环境——全封闭环境 3、普通的馆藏环境——半封闭半开放环境 三、文物保护的任务 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 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 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 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 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 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 1、从内因着手 2、找腐蚀外因 3、究腐蚀机理 4、对症下药 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貌——少干预原则 2、长期有效 3、可逆性处理

文物学基础复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5 分) 明器、类比法、玉衣制度、遗迹、瓷器、《金石索》、青铜器、文物、复合体文物、 列鼎制度、打制石器、考古学文化、俑、磨制石器 二、单项选择题。 1、《考古图》是宋代所著。 A、赵佶 B、欧阳修 C、吕大临 D、王厚之C 2、中国文物管理的原则与方式是 A、采取分级管理 B、采取多级管理 C、采取阶梯性管理 D、采取两端管A 3、以下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是: A、石器 B、玉器 C、古建筑 D、铜器 C 4、以下属于黄河上游的考古学文化是 A、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B、龙ft文化(黄河中下游) C、仰韶文化(黄河上游) D、良渚文化(长江上游)C 5、原始瓷已知始见于。 A、周代 B、秦 C、 D、商代 D 6、瓷器已知始见于。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两晋 B 7、以下不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是。 A、半坡类型 B、史家类型 C、马家窑 D、庙底沟类型 C 8、以下属于遗物的是 A、二里头宫殿遗址 B、郑州商城 C、窑址 D、河姆渡文化骨耜 D 9、以下不属于文物教育的场所的是。 A、博物馆 B、纪念馆 C、动物园 D、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 C 10、著名的素纱禅衣和T 型帛画是在墓中出土的。 A、马王堆汉墓 B、刘胜墓 C、南越王墓 D、妇好墓 A 1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属于。 A、文化市场 B、文物管理机构 C、稽查大队 D、收藏机构 B

12、以下不属于马家窑文化的类型为: A、石岭下 B、半ft C、半坡 D、马厂 C 13、以下不属于文物管理的内容为: A、法规管理 B、资源管理 C、计划管理 D、技术管理 B 14、九鼎七簋反映了列鼎制度中严格的等级关系,它是指等级的人的陪葬级别。 A、诸侯 B、天子 C、大夫 D、士 B 15、下列属于良渚文化遗迹的是 A、玉琮 B、玉璧 C、锥形器 D、贵族墓地 D 16、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及文物与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文物是。 A、馆藏文物 B、流散文物 C、复合体文物 D、单体文物 A 17、抢救性考古发掘管理方面,要认真贯彻的方针。 A、发掘为主 B、抢救为主 C、保护为主 D、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D 18、九鼎七簋反映了列鼎制度中严格的等级关系,它是指等级的人的陪葬级别。 A、诸侯 B、天子 C、大夫 D、士 B 19、以下器物中属于礼器的是。 A、剑 B、鼎 C、戈 D、簇 B 20、宋代吕大临所著是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A、《考古图》 B、《宣和博古图》 C、《钟鼎款识》 D、《金石录》A 21、以下不属于文物鉴定的内容是。 A、辨别真伪、 B、考察艺术性 C、断代年代 D、价值评估B_ 22、文物依存在形态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A、公藏文物和庋藏文物 B、宗教文物和科技文物 C、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D、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D 23、以下不属于黄河上游的考古学文化。 A、仰韶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红ft文化 D、齐家文化 C 24、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是简。 A、秦 B、汉 C、三国 D、战国 A 25、现代名人故居、墓葬及遗物等文物的价值以为主。

文物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简牍 2.文物 3.金石学 4.甲骨四堂 5.中国五大名窑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时期的《左传》。 2. 文物的特性主要有、、、、、 。 3.文物的研究对象是。 4.文物鉴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和价值。 5.古器物的基本要素有、、、、、 。 6. 古书画分为古法书和两部分。 7. 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期为。 8. 文物可分为和不可移动文物。 9. 中国的文物按等级可以分为和一般文物。 三、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物的基本要素( ) A、颜色 B、年代 C、质地 D、制作工艺 2.不属于简牍的是() A、竹简 B、木简 C、木牍 D、漆木 3.金石学的兴盛期为()。

A、先秦 B、秦汉 C、宋 D、清 4.宋徽宗赵佶主持偏撰了收藏绘画目录()。 A、《宣和画谱》 B、《圣朝名画谱》 C、《云烟过眼录》 D、《王代名画补遗》 5.《流沙坠简》的作者是()。 A、董作宾和罗振玉 B、罗振玉和王国维 C、王国维和董作宾 D、罗振玉和郭沫若 6.中国保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 A、山西五台山南禅寺 B、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C、芮城广仁王庙 D、平顺天台庵 7.()与文物学无关的学科。 A、考古学 B、博物馆学 C、法学 D、数学 8.对于古书法的定名采用:法书文物名称=作者名+()+绘画形制。 A、质地 B、内容 C、作品名 D、类别 9.对于复合文物的归类一般采用()的方法。 A、一个标准 B、同类相聚 C、约定俗成 D、一种方法 10.对于文化史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分类,不适采用()的方法。 A、价值分类 B、属性分类 C、质地分类 D、功用分类 11.()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 A、南通博物苑 B、历史博物馆 C、震旦博物馆 D、北疆博物馆 12.宋代文物作伪主要是( )和()。 A、铜器和铭文 B、铜器和书画 C、书画和铭文 D、铜器和碑拓 13.文物鉴定的目的即揭示文物的()与价值。 A、历史 B、文化 C、内涵 D、属性 14.文物传统鉴定方法有( )和( )。 A、比较和综合考察 B、对比与分析 C、分析与判断 D、综合考察与分析 15.中国最早的铁器是在()时期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发现的玉柄铁剑。 A、商代 B、西周 C、东周 D、春秋战国 16.瓷器烧成温度需在()°C以上。 A、1000 B、1100 C、1200 D、1300 17.古书画是古代法书、()和碑拓本的总称。 A、书法 B、帛画 C、绘画 D、绢画 18.下列哪项不属于以遗址所在定名的文物()。 A、郑州商城 B、秦始皇陵 C、偃师商城 D、东赵遗址 19.()是文物收藏机构。 A、博物馆 B、考古所 C、教育机构 D、纪念馆 20.文物研究是()研究。 A、综合 B、跨学科 C、专门性 D、复杂性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文物的作用

文物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文物学基础知识 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这一课程主要培养大家对文物的理性认识,还可以为将来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文物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讲授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律法规、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掌握对文物的分类、定名、整理和评价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利用文物进行最基本的研究。 在讲文物学的性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为文物。这是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特称呼,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关于文物的定义和内涵后面还要专门叙述,这里不作多讲。下面言归正传,讲什么是文物学。 什么是文物学呢?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 大家知道,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密切,又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首先,文物学研究的对象跨越的时间长。 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同时,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年代下限,各国不尽相同,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 年,起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 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年代的下限。后来,美国又在1966 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重新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100 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以免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100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但是有的国家也根据国情而自行规定,如希腊就把1450年作为文物年代的下限。而中国从80 年代初开始,其年代下限已放宽直达现代。如福建厦门集美鳌园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

文物保护考研常用名词解释汇总

1露点温度:在空气含水蒸气量不变的情况下,空气的温度降低,相对湿度会上升,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量达到饱和状态,即相对湿度达到100%,空气含湿量不变的条件下,达到饱和湿度时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 2结露现象:如果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因过饱和而凝成水珠,称为结露现象。 3触杀剂:通过昆虫的表皮特别是附节进入虫体,影响昆虫的正常神经传导,使其中毒而死。 4昆虫气门:气门开在昆虫体表,位于胸部腹部两侧,其上有调节开关的闭锁装置,环境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溶度对气门的开关起调节作用,是我们用熏蒸剂杀毒的关键。 5导热系数:截面积为1㎡,长度为1m的材料在其两端的温差相差一摄氏度,一小时内,从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传递的热量。单位是K cal/m*h*℃6通风间层:墙面或者屋顶,通风间层即隔热屋顶,是将双层屋顶开设若干通风洞,使间层内外空气流通,从而及时排除间层部分热量,减少向库内传递热量或利用两层墙体间的空气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间层厚度一般在50mm 左右,但这种结构造价高。 7洛杉矶烟雾: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混合物,它由汽车的排放的尾气,在强烈的阳光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这种光化学氧化剂主要部分是臭氧、有机醛类、过氧化乙酰硝酸酯的复合物。因最先在洛杉矶发现,故以此命名。 8护腊层:它存在于昆虫体壁表皮层的上表皮层外侧,护腊层的主要成分是脂类、鞣化蛋白和蜡质,厚度不超过1-3微米,具有疏水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它是我们采用触杀剂杀虫的主要通道。 9荚膜和芽孢:荚膜是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荚膜的成分因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是由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组成的聚合物,也有含多肽与脂质的。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构造,称为芽胞。

文物保护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文物保护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文物保护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异步通信技术的环境监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虚拟现实的古建筑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旋转体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醇胶体系鸟粪层磷灰石矿化过程模拟及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制备研究 新视野下的党家村 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研究 基于样本块的图像修补技术研究 岩土工程加固新材料试验研究 面向虚拟现实的古代与现代建筑优化建模技术 手势驱动编钟演奏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实现 砖石古塔动力特性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模式探索 复合渗透结晶型砂岩加固保护剂试验研究 多频相移结构光三维型面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点特征的图像拼接技术研究 基于标识点的三维重构技术及其在铸件尺寸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有机物对氧化钙碳化过程及性能的影响

论数字技术语境下的文庙建筑艺术再创作 基于深度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 基于集成学习技术的数字图像自动修复理论与算法研究视频图像超分辨率增强技术研究 基于图像的重光照技术 用于三维测量的激光并行测距技术的研究 砖石古塔纠偏加固的分析方法与监测技术的研究 作为文物保护的经典煤气柜检测、安全评估和再利用 成都金沙出土象牙物理化学性质及赋存环境研究 基于水平集方法的图像修描技术的研究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 分组LOD模型及相关技术 三维数字化系统的标定技术研究 手持设备上的增强现实技术研究 大规模点云的处理及曲面重建技术 基于视觉的高逼真度三维文物重建技术与系统 基于未标定数码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实现 晋南乡土建筑的空间组织特点与技术处理分析 激光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激光三维真彩扫描仪配套软件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材料表征技术在砂岩文物风化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中砖瓦材料的应用探析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中纹理图像与点云的配准 面向三维激光扫描的无变形纹理映射技术研究 多图像全景拼接技术研究 基于几何信息和结构特征的图像修复技术研究 基于SFM的大幅面壁画图像高保真拼接技术 三维曲面破洞修复技术研究 柏肤小蠹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李晓东《文物学》教材配套题库 名词解释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专项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新莽嘉量 答:新莽嘉量是新朝建国元年(公元9年)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它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其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现仅见传世品藏于台湾省。 2.蚁鼻钱 答: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大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3.直百五铢 答: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

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4.对钱 答:对钱,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篆书必居其一。它们是币值、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的两枚钱币。这类钱币基于对称的原理,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成双配对。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为流行,元以后绝灭。它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5.开元通宝 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货币,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6.百炼钢 答: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以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使得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各部位均保持合理含碳量的质量极高的钢。它鼎盛于魏晋时期,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有所减少。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文物保护学概论复习题分类版.

古漆木竹器 1、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处理的必要性 由于出上的古漆木竹器类文物因在古墓中埋藏了漫长的岁月,多数曾受到地下水的长期浸蚀。这些漆木竹器的内部分子结构已究全被水饱和,所以称其为饱水漆木竹器。这样的文物出土后,饱水状态下的环境突然改变,器物的表面很快干缩,而内部则干的较慢,这样内外干缩情况差别很大,就会引起起翘、开裂、脱皮、变形,甚至达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因而出土的饱水漆木竹器,不能让其自然干燥,而必须立即采取保护性处理。 2、蔗搪脱水定形法优点 ①此法能使高度腐朽的饱水漆木器得到脱水加固。 ②此法的适用范围广,对不同树种、不同含水量的器物都能适用。 ③处理后木质质感强,能很好地保待漆木器原貌。虽有一定收缩,但对漆皮没有大的影响。 ④脱水定形后,如在水中授泡一定时间。蔗糖可以全部溶出,恢复到饱水状态,并不改变器物的外形。这种可逆性,对初次处理失败或今后发现更好的材料或更为先进的技术,需要一再次处理,都是非常有利的。 ⑤该法工艺简单,不需专门设备,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3、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方法 ①漆器从墓葬出土后,应立即进行拍照、秋像等工作,及时、全面、准确 的记录残存及损坏状况。 ②在起取漆器时,双手应从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轻轻托起,放在一个 平整、坚固的托板上,做好记录,写好标签。 ③用水质较好的井水(即含钙、镁离子少的水)或墓室中的积水,最好 用去离子水轻轻洗去器物表面的污物。 ④用质软的塑料薄膜将器物小心谨慎地包好,并在器物底部附近垫放 一团用离子交换水浸润的棉花,以防水分快速蒸发掉。 ⑤再用泡沫塑料包裹,放人大小合适的箱盒内,在器物的四周填充纸 屑,碎的泡沫塑料或其他质地柔软的物质(既能保证器物在箱盒内固定不动,不来回碰撞,又不会因包裹而磨损器物)口包装好后小心送往实验室进行保护处理。 4、出土饱水的漆木竹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会出现哪些损坏 ①.竹简马上会收缩、起翘②漆器表面漆膜会发生起皱现象③出土的彩绘木俑在阳光照射下,十几分钟之内表面彩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④木器表面会干裂,由于器物内水分迅速蒸发,而使水中可溶盐在木器表面析出而器物泛白,直接影响文物的外观。 选答三处即可 5、饱水漆木竹器为什么特别强调发掘现场的保护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 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 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 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 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 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 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 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 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 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 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 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 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 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 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 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 根据磁性规律断代 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 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 法的学科; 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 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 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 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

李晓东《文物学》名校考研真题(文物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文物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文物保护[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保护广义是指从国家设置各级文物机构、制订文物法规到文物部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以保护好国家文物古迹为前提。狭义是指为了避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文物因素的发生,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面遗存的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与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藏品所进行的种种防护、保养、修缮,以达到长期保存文物的目的。 2.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原真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4.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二、简答 1.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大学2014年研] 答:(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内容 其内容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特点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探伤常用X 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祁英涛古建筑保护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 第一章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包含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文物的特性: 1.物质性 2.时代性 3.不可再生性 4.不可替代性 5.客观性 6.永续性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2.排比法 3.历史分析法 4.逻辑分析法 5.年代测定法 四、文物学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学研究的前提。 (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诊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第二节、文物学发展简史 一、文物学的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至11 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金石学研究之风。金石学家吕大临于11世纪初即撰《考古图》。凡收录者,每件都摹绘图形和款识,记录尺寸、重量和容量,且加以考证,凡出处和收藏处可考者,均予以证明 二、文物学的产生 作为正规历史古物学是16 世纪在英国开的。16 世纪晚期,英国对古物学的兴趣进一步增长,1572 年成立一个保护国家古物协会是其标志。18世纪,在英国,可以说收藏家们开始步入黄金时代,而学者们也开始兴起古物研究之风。文物学最晚在18世纪即已产生,并使考古学从古物学中脱颖而出。 三、文物学的发展 文物学以其研究的对象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方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文物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文物学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的如实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 主要的领域有十点: 一、研究文物的价值 文物价值具有客观性,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文物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第1章文物学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复习笔记 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3.1 复习笔记 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文物定名 4.1 复习笔记 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文物分类 5.1 复习笔记 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文物鉴定 6.1 复习笔记 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文物价值与作用 7.1 复习笔记 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古器物 8.1 复习笔记 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古书画 9.1 复习笔记 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古文献 10.1 复习笔记 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古代文化史迹11.1 复习笔记 1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近代现代文物12.1 复习笔记 1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文物保护管理13.1 复习笔记 1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文物保护技术14.1 复习笔记 1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21世纪的文物学15.1 复习笔记 1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文物学概论考试重点

文物学概论考试重点 1.文物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其内涵包括:不可移动的和可移动的两大类,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物的年代上限自有了人类就有了文物,文物的年代下限的划定各国有所不同。 2.文物管理的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教育手段 3.碳-14测年技术 文物断代法之一。放射性碳-14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元素,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规律性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它们在机体死亡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只要测出有机物中碳-14放射性减少的程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但因大气中碳-14浓度实际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故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方可使用(68%、95%、99.9%) 4.说文四大家 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这部字典除了解释字义之外,还分析每个汉字的形体结构,说明古人造字的本意。 查《说文》必须参考各种注本。以清代“说文四大家”最为重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最早的注本,最重要,但过于自信,解释往往失之武断。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古书解释《说文》,取材广泛。 王筠《说文句读》——重句读,补充前人,订正前两书。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字形、字义、声音方面析字。 5.《考古图》 中国现存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宋吕大临撰,成书于元祐7年(1092年),全书十卷(外加释文一卷),书中著录了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每器皆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和重量,并作一定的考证,其收藏处和出土地可考的也加以说明。目录记收224,实数234,文献记载收录242器。 6.《古玉图》 元代金石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著录玉器的专书,二卷。朱德润撰。该书收燕京诸王公家及密府所见古玉而成,上卷收璧、环、带钩等17器,下卷收珮、瑱、充耳、琀等23器,有图形,记明尺寸、形状、玉色,有的注出藏家。内容虽较简单,但有其历史价值。 7.乾隆御纂“四鉴” 乾隆年间编纂的《西清古鉴》《宁寿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四部书的简称。收录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对于推动古器物研究有重要意义。 8.甲骨文研究代表人物 “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四老”:陈梦家,唐兰,于省吾,胡厚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